『壹』 企業文化結構體系一般包含三個層次多少項內容
管理學中企業文化的結構大致可分為精神層、制度層和物質層(或叫器物層)3個層次。
1、精神層
精神層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主體。
企業文化的精神層包括以下6個方面
(1)企業精神它是現代意識與企業個性相結合形成的一個意識,是企業全體(或多數)員工共同信守或擁有的基本信念、意志品質和思想境界。是對企業現有的觀念意識、傳統習慣、行為形式中的積極因素進行總結、提煉及倡導的結果,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源泉,企業精神則是企業文化民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企業最高目標,它是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追求,是全體員工共同價值觀的集中表現,同時又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有了明確而崇高的企業目標,就可以激發廣大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增強其成就感,還可以防止短期行為。
(3)企業經營哲學,它是企業領導煮 實現企業目標,而在整個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堅持和基本信念,是企業領導者對企業生產經營方針,發展戰略和策略的哲學思考和抽象概括,其形成由企業所處的社會制度及周圍環境決定並受企業領導者思想方法、政策水平、實踐經驗、個人素質等因素的影響。
(4)企業風氣是俗成的行為規范,是企業文化在員工的思想作風、傳統習慣、工作方式、生產方式等方面的綜合反映。一個企業的企業風氣一般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一般的良好風氣;第二層是指一個企業區別於期貨企業的獨特風氣。企業風氣一旦形成就會在企業內造成一定的氛圍,並形成企業集體的心理定勢,形成集體多數成員一致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因而成為影響企業全體成員的無形的巨大力量。
(5)企業道德是企業內部高速人與人、單位與單位、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企業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准則和規范,其中內容包括道德意識、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3部分
(6)企業宗旨。這是指企業存在的價值及其作為經濟單位對社會的承諾。
上述6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企業文化的精神層,各方面都有所側重、角度不同;但是,在本質上它們又是統一的、協調的。在內容上6個方面互有交叉,對企業文化進行設計時,不一定要對6個方面作嚴格的區分。只要在內容上涵蓋了全部6個方面,這一企業文化的精神層就是完整的。
2、制度層
這是企業文化的中間層次,主要是指以企業職工和企業組織行為產生規范性、約束性影響的部分,它主要是規定了企業成員在共同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所應當遵循的行動准則及風俗習慣。制度層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一般制度
企業中存在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制度,均應包括在企業一般制度之內。如廠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職代會制、按勞取酬的分配製度等。
(2)特殊制度。這主要是指該企業獨有的、非一般性的制度,如職工民主評議幹部制度、幹部「五必訪」制度(職工生日、結婚、死亡、生病、退休時幹部要訪問職工家庭)、職工與幹部對話制度、慶功會制度等。與管理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反映一個企業的管理特色、文化特色。有良好企業文化的企業,也必然有多種多樣的特殊制度;企業文化貧乏的企業,則往往忽視特殊制度的建議。
(3)企業風俗。這是指企業長期相沿、約定俗成的典禮、儀式、行為習慣、節日、活動等,如歌詠比賽、體育比賽、集體婚禮、廠慶等等。企業風俗與管理制度、特殊制度不同,它不表現為確定的文字條目,也不需要強制執行,它完全靠習慣,偏好的勢力維持。它由精神層所主導,又反作用於精神層。企業風俗可自然形成,也可人為開發,一種活動、習俗,一旦為全體職工所接受並沿襲下來,就成為企業風俗的一種。
3、物質層
這是企業文化的表層部分,是企業創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層的載體,它往往能折射出企業的經營思想、經營管理哲學、工作作風和審美意識。物質層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 企業樗、標准字、標准色;
② 廠容廠貌,包括企業的自然環境、建築風格、車間和辦公室的設計和布置方式、廠區和生活區的綠化美化、工廠污染的治理等;
③ 產品的特色、式樣、品質、包裝等
④ 企業的技術工藝設備特性;
⑤ 廠服、廠旗、廠徽、廠花、廠歌;
⑥ 企業的文化體育生活設施;
⑦ 企業造型或紀念建築;
⑧ 企業的紀念品;
⑨ 企業的文化傳播網路,如報紙、刊物、廣播電視、宣傳欄、廣告牌等。
『貳』 完整的企業文化體系應該包含那些內容
摘要 企業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叄』 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體系主要有哪些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而儒家思想首倡的是忠孝文化。強調忠、義、禮、智、信。其次佛教。佛教首倡仁。再其次道教思想文化。道教強調陰陽平衡,尊崇自然規律。在西方人看來,道教文化是最值得提倡的。因為道教是全世界所有宗教文化中,最尊崇自然規律,最講究自然科學的文化。也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文化
『肆』 中國文化體系的構成和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可大致概括為三個方面: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易傳》所強調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崇尚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則,是修養境界.二、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緣的家庭倫理本位的價值觀.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且精華與糟粕並存,要使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要批判地繼承,要進行創造性的轉換.
『伍』 系統文化包括哪些部分
系統文化一般來說由三個層次構成:
(1)表面層的物質文化,比如旅遊、活動、獎勵等
(2)中間層次的制度文化,公司制度以及團隊紀律等。
(3)核心層的精神文化,稱為「軟文化」。包括各種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群體意識、團隊素質和優良傳統等,是系統文化的核心。在系統里闡述為兩點:100%復制和推崇上屬。值得注意的是100%復制強調的是統一的思維模式。
『陸』 文化的構成包括哪些層面
文化的構成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詳見:
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 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原文>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摘編)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考古學上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指文明。
雖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農業民族中產生的,因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不容易產生大規模的聚居,對文字沒有迫切的需要;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有了大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閑階級,他們發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第二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指所有人類的活動,都可以叫作文化)。
目錄
1 文化的概念
2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3 文化的特點
4 文化的分類
5 參看
[編輯]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同時這一規范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對象化成果中得到體現),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編輯]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編輯] 文化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參考:濡化
文化的基礎是象徵。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現方式如圖像(如圖騰旗幟)肢體動作(如握手 吐舌)行為解讀(送禮)等我們幾乎可以說整個文化體系是透過龐大無比的象徵體系深植在人類的思維之中而人們也透過這套象徵符號體系理解解讀呈現在眼前的中種種事物。因此如何解讀各種象徵在該文化的實質意義便成為人類學和語言學等社會學科詮釋人類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文化作為相互關系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摘自著名文化網站鳳凰城:http://www.te96.com :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長了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推人?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自賣菜小販接過找來的零錢?他,獨處時如何與自己相處?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
[編輯] 文化的分類
史前文化
古代文化
黃河流域文化
尼羅河流域文化
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
中古文化
古希臘、羅馬文化
古波斯文化
古印度文化
古代中國文化
中世紀文化
基督教文化
伊斯蘭文化
印度文化
儒家文化
近代文化
帝國主義文化
殖民地文化
現代文化
社會主義文化
資本主義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後現代文化
發達國家文化
發展中國家文化
最不發達國家文化
未來文化
『柒』 組織文化體系包含的要素有哪些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企業文化體系的基本內容
企業文化的內容主要包括物質層、行為層、制度層和精神層等四個層次的文化。學習型組織的塑造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標,從而構成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一、物質層文化
是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等構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種以物質形態加以表現的表層文化。 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果,是物質文化的首要內容。其次企業的生產環境、企業容貌、企業建築、企業廣告、產品包裝與設計等也構成企業物質文化的重要內容。
二、行為層文化
行為層文化是指員工在生產經營及學習娛樂活動中產生的活動文化。指企業經營、教育宣傳、人際關系活動、文娛體育活動中產生的文化現象。包括企業行為的規范、企業人際關系的規范和公共關系的規范。企業行為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的行為。 1、企業行為的規范是指圍繞企業自身目標、企業的社會責任、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行為規范。企業行為的規范從人員結構上劃分為企業家的行為、企業模範人物行為和員工行為等。 2、企業人際關系分為對內關系與對外關系兩部分。對外關系主要指企業經營面對不同的社會階層、市場環境、國家機關、文化傳播機構、主管部門、消費者、經銷者、股東、金融機構、同行競爭者等方面所形成的關系。 3、企業公關策劃及其規范。 4、服務行為規范:是指企業在為顧客提供服務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范。是企業服務工作質量的重要保證。
三、制度層文化
主要包括企業領導體制、企業組織機構和企業管理制度三個方面。 企業制度文化是企業為實現自身目標對員工的行為給與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強有力的行為規范的要求。它規范著企業的每一個人。企業工藝操作流程、廠紀廠規、經濟責任制、考核獎懲等都是企業制度文化的內容。 1、企業領導體制是企業領導方式、領導結構、領導制度的總稱。 2、企業組織結構是企業為有效實現企業目標而籌劃建立的企業內部各組成部分及其關系。企業組織結構的選擇與企業文化的導向相匹配。 3、管理制度是企業為求得最大利益,在生產管理實踐活動中制定的各種帶有強制性義務並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項規定或條例,包括企業的人事制度、生產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規章制度。 企業的制度文化是行為文化得以貫徹的保證。
四、核心層的精神文化
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而長期形成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包括企業精神、企業經營哲學、企業道德、企業價值觀念、企業風貌等內容,是企業意識形態的總和。 1、「參與、奉獻、協作」的企業精神,是現代意識與企業個性相結合的一種群體意識。是企業經營宗旨、價值准則、企業信條的集中體現,它構成企業文化的基石。通常通過廠歌、廠徽、廠訓、廠規等形象的表現出來。 2、「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經營哲學:是指企業經營過程中提升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企業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物關繫上形成的意識形態與文化現象。與民族文化、特定時期的社會生產、特定的經濟形態、國家經濟體制及企業文化背景有關。 3、「以人為本」的企業價值觀:是企業在追求經營成功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標。體現在處理股東、員工、顧客、公眾等利益群體的關系中,包括利潤價值觀、經營管理價值觀和社會互利價值觀。
『捌』 文化結構的四層次包括哪些內容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1、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3、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4、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8)文化體系的構成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欣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要從三個層面來認知:感觀的層面,估且把這個層面定為「韻」吧,也許叫做「形」也可以;技法的層面,可簡稱為「技」或「法」;內在精神的層面,也是道與理的層面,可簡稱為「道」。以上三個層面,也可以叫做三個層次,基本上是一個層層深入、漸入佳境的過程。
從感觀的層面講,人各不同,欣賞的角度也不一樣,各人心中自成己韻。好比欣賞文學作品,篇章布局,用詞斷句,各有各的認識,各看各的講究。
技的層面,各行不同,也是各有各法,外行看鬧,裏手看門道。
古人還有「聞弦歌而知雅意」的說法,這就似乎進入「道」的層面了。道,還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理解作品的內在精神,一個層次是對前一個層次的升華,即由作品到人性、人生、自然乃至世界觀等哲學層面的東西。
『玖』 簡述文化的構成或分類!!!
(一)、文化由六種基本要素構成:信仰,價值觀,規范和法令,符號,技術,語言。
(二)、文化的分類:
1、物質文化:衣食住行
這是以物質形式顯現的文化,是物質層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經濟基礎和思想觀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
2、社會文化:藝術、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
藝術雖然主要也是憑借物質顯現,但是物質不是其本身。
3、哲學文化(包括社會和生活觀念、審美觀念)
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有關哲學體系的論述,都是學者歸納的,是民族的哲學觀念的總結和概括,而不是民族哲學觀念本身,民族的哲學觀念既體現在民族的這些著作當中,更多的則滲透在民族的形而下的種種形態中,也就是上述的第一類和第二類文化中。
(9)文化體系的構成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拾』 一個國家的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文字文化(漢字文化),史前文化,地理文化,宗教文化,節日文化,宮室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交通文化,工商文化,貨幣文化,科學技術,哲學文化,經學文化,宗教文化,音樂文化等。
一、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系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