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聾啞人的文化水平是多少

聾啞人的文化水平是多少

發布時間:2022-06-15 20:45:51

『壹』 聾啞人聰明還是正常人聰明

聾人和正常人的先天智力沒有差別,差別在後天形成的智力水平,多數聾人由於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知識面狹小,缺少訓練機會,因此單從智力上看,一個成年聾人的智力,相當於一個正常人初中乃至小學階段水平。當然,也有一部分聾人奮發圖強,經過後天刻苦學習和訓練,其智力水平毫不遜色乃至超過正常人水平。

『貳』 我國聾啞人中有多少人識字啊

我是專門研究聾啞人社會問題的。就目前社會狀況看聾啞人有74.1%識字,剩餘25.9%包括小孩、老年的、幾個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識字。

『叄』 我想問一下大家對聾人文化體育方面有什麼看法,或者說有什麼了解

關於聾啞人,文化體育方面的要求,值得稱道。對於,提高聾啞人的自身素質與強身健體,非常有益!應該大力支持與推崇。希望能夠幫到你,再會。

『肆』 聾啞人的思想別那麼高了。。

有得必有失,何必自己逮著聾啞不放呢。你所得到的不是也被你拋棄了嗎?或許你的思想很高,就是一個大大的優點,幫助別人。尼克,27歲,天生無四肢,但他卻努力爭取一切他想要的「我沒有四肢,但感謝我還有這個小畸腿,有時候我們會抱怨,為什麼我什麼都做不來,但是,當你掛記你只欠缺的,你便會忘記你現在擁有的。我認為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先學會珍惜,珍惜現在的生活。。。」

『伍』 全國有多少聾啞人,聾啞學校

據教育部統計,到2009年底,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1672所,在校殘疾兒童少年42.8萬人。據中國殘聯統計,到2009年底,共有高中階段特教機構278所,在校殘疾學生1.7萬餘人。全國共有11個省市設置高等特殊教育機構14個,在校生近3000多人,近2萬多名殘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讀。

但根據《中國殘疾人狀況監測報告》顯示,2009年,學齡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在學比例69.5%,30.5%學齡殘疾兒童沒有條件或機會接受義務教育。2008年,18歲及以上殘疾人中有42.1%從未上過學,35%為小學文化程度。同時,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8年,我國特教學校專任教師34990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10753人,佔31%,學歷層次整體較低,很多沒有學過特教。

據新華網北京4月3日電,中國殘聯日前發布的《201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我國殘疾人受教育權利得到了更好保障,進一步提高了殘疾人素質和平等參與社會的能力。

據統計,目前全國為盲、聾、智殘少年兒童興辦的特殊教育學校發展到1705所,義務教育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有2775個,在校的盲、聾、智殘學生51.9萬人。

全國已開辦特殊教育普通高中99所,在校生6067人。其中,聾高中84所,在校生5284人;盲高中15所,在校生783人。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機構有147個,在校生11506人,畢業生6148人,其中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4685人。2010年,全國有7674名殘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1057名殘疾人進入特殊教育學院學習。

公報同時顯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國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總數為14.5萬人。

聾人學校,,,,在全國各地區縣均有特殊教育學校,聾人就讀於特殊角學校

最新消息:從2011年首屆中國國際聽力康復大會開幕式上獲悉,目前我國有約2780萬聽力障礙者,居各類殘疾人群之首。

『陸』 最新中國聾啞人中有多少文盲

沒多少。
目前全國文盲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狀況持續改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受教育狀況的持續改善反映了10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目前全國的聾啞人有2780萬,約占殘疾人口的30%。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我國聾啞人數量居五大殘疾人數量的首位,為2057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1。67%。

『柒』 如何正確區分聾啞人言語與文化水平低的正常人的言語

都是運用直接經驗、間接經驗(如讀書、聽人講)分析、判斷
聾啞人與正常人一樣,都是運用直接經驗、間接經驗(如讀書、聽人講)分析、判斷,只是聾啞人聽不到,間接經驗少,對第一次接觸的問題考屢的較簡單。

『捌』 中國多少聾啞人不會手語啊,中國有多少聾啞人

我國約有2057萬。佔中國人口總數的1.67%,其中7歲以下兒童約為80萬人。
多少不會手語的,拿手語新聞來說,只有64.44%的聾啞人只是偶爾看手語新聞,其不經常看手語新聞的原因集中在手語方面,主要是看不懂手語翻譯,理解不了新聞內容,聾啞人中約78%——89%的人只能理解手語新聞中不足60%的手語。
大部分人認為翻譯新聞的手語與他們日常所用的手語差距很大。
手語翻譯的標准、使用、學習、推廣的難度也很大,很難說會與不會,只能說有些手語在某些人群或某些地區比較通用(因為還存在一些沒有經過正規特殊教育的人)。而離開這些地區或這些人可能就會看不懂或不理解,就像各地的手語方言。

『玖』 為什麼聾人和健全人差距那麼大

定義聾人,是聽力因先天遺傳或後天人為因素而受損的殘疾人,也叫聽力障礙者,簡稱聽障人。根據最近的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中國大約有2075萬聽障人,包括弱聽、重聽、老化聾等。 重聽人重聽人,相對聾人來說,是存在殘余的聽力的人。從生理角度來定義,聽力90分貝以下便是重聽人,也有的從其他角度來定義,大致分類為三種定義。前面講了兩種定義,第三種定義,是生長環境角度。讀普校的是重聽人,這是人們區分群體最廣泛最常用的辦法。 手語族與聾人文化《手語族與聾人文化》 作者:梅芙生(北京第三聾啞學校退休教師,1994年評為中學特級教師) 有這樣的故事,花果山的一隻石猴下山找同伴,他跑到豺狼身邊,豺狼不跟他打招呼。他跑到虎豹身 邊,虎豹也不答理。他又去跟獐鹿打交道,獐鹿看見他,箭一般跑掉了。他剛朝一對仙鶴走去,仙鶴看見他拍 拍翅膀飛走了,石猴覺得很奇怪,跑到溪邊去喝水,在水影中看見自己的模樣,原來跟豺狼、虎豹、鹿鶴不是 一類。他最後找到了一群猴子,大家歡迎他入伙,他樂壞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故事講的就是這個 道理。 聾人是手語族。他們的特殊之處,就是由於他們聽不見,說不了話,談話的形式(方式)、習慣與一般人 不同,自然形成手語群體。這猶如操著不同口音的人,自成群落一樣。 健全人與健全人在一起會感到交際談話自由自在十分方便,這一點,聾人亦然。不過聾人聽不見,獨自一 人的時候,往往有一種不可名狀的窒息感,這是處於無聲世界裡,什麼聲音都聽不見的難受感覺吧,所以,聾 人喜歡與聾人在一起過群體生活。可以用手語聊天玩樂,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流思想感情,並由此獲得一些信息 ,不至有與世隔絕之感。就連聾啞學校的小學生,每到放學之際都不想馬上回家。這並非他們不愛家,只為回 家沒人陪他聊天(玩),所以,寧願在學校多呆會兒再走。難怪他們對聾人那套手語無師自通,很快成為手語 族的成員了! 為什麼一些發達國家都重視聾人俱樂部的工作呢?這主要是為了適應聾人文化生活的需要。有了俱樂部, 聾人工作之餘可以來搞多種文娛體育活動,可以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可以交流信息,可以休息談心聊天……聾 人俱樂部就是聾人之家。我國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在不少城市的聾啞人福利會也興辦過聾人俱樂部,後來由 於種種原因取消了。總而言之,聾人雖聽不見,生活在手語族中,同樣渴望學習,獲得信息,渴望有豐富的文 化生活,渴望社會交往,他們的思想感情,七情六慾,心理活動,都與健全人一樣。只是由於語言不同,外界 不了解聾人,加之一些小說、影視等媒介不準確的宣傳,往往把聾人描繪成愚昧、簡單、魯莽、甚至是野蠻的 低能人,因而使一些人產生誤解,從而疏遠聾人。其實聾人與健全人一樣,好人是多數,壞人敗類只是極少數 。一些機關企業單位,嫌聾人「不便溝通」,即使有大學文憑,也不願錄用。但有的單位,在與聾人經過一段 時間的交往和相處之後,就覺得聾人雖然耳聽不見,不會說話,但可以用筆談來溝通;通過工作,又會覺得聾 人心靈手巧工作踏實,耐勞肯干,因而從「勉強用」到「可以勝任」,再到「你最好乾下去,別離開」,這種 情形並不少見。 美國人說手語是聾人的文化特殊性徵,在美國聾人學校里還設置了聾人文化課。這些文化課到底是什麼樣 子呢,不得而知。其實,見面便微笑招手,就是聾人的文化表現。聾人啞劇、舞蹈、魔術、聾人教育……只要 是有手語伴隨,都屬於聾人文化教育范疇。聾人因聽不見,對戲劇、電影、電視無法很好的欣賞,國外和我國 香港、台灣地區的影視,都配有英、中文字幕,唯我國大陸很少上中文字幕,這無異於剝奪了聾人的收視權利 ,使他們錯過了學習語言文字知識和獲得信息的機會,令人遺憾! 聾人自編自演啞劇、舞蹈、滑稽小品、魔術等以自娛已是很平常的事了,各大城市都有。聾人的啞劇,大 多根據京劇,或歷史故事,或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如:《三岔口》、《武松打虎》、《鬧天宮》、《馬 大哈》等。聾人啞劇,好看易懂,不但為聾人所喜愛,就是健全人,也能從中體味出它的節奏、氣質、風格之 美。同時,也顯示了聾人相當高的領悟力,以及不乏表現細膩感情的藝術才能。 此外,聾人愛好體育活動、繪畫、攝影、集郵、旅行……這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文化教育的旭求。聾人 聽不見,但視覺敏銳,想像力豐富。那麼,努力反映生活美,自然美,不正是可以證明聾人的視覺敏銳,善於 形象思維嗎?總而言之,聾人失去聽覺,生活在無聲世界裡,要靠視覺來生活,須臾也離不開手語。這正像健 全人須臾也離不開語言一樣。聾人的文化,就是手語文化。因此之故,就要讓聾啞小學生從小接觸手語,以便 於交往。另方面聾人與健全人交往,沒法靠聽覺語言也不可能靠手語,只能靠視覺語言——書面方案。所以, 對聾啞小學生,又必須從小教會他們識字、看書,學會用文字表達意思。這也是聾人教育要全力以赴的事。 聾人雖屬有困難的群體,但是通過教育訓練,可以成這回報社會的有用之材,所以說他們是可以「造就」 的群體。至於當前多數聾啞人文化水平偏低,掌握謀生技能有限,下崗後再就業困難,阻礙他們回報社會,這 種現象並不是聾啞人愚昧。根源是我們的聾啞教育無視聾啞人是手語族,過分偏重口語教學,雖然老師化費多 年苦功,而學生所學的文化知識過於淺陋,畢業後依然使用手語,不足以與健全人社會交往之用,對較高深的 科學技術知識,更無條件學習,因而導致了聾人文化危機。假如對那些不適於口語教學的聾啞兒童,區別對待 ,從小就依照他們自身條件,偏重於手語及寫話的教學,相信這樣做了,會使大多數手語族成員的文化知識水 平大幅度提高,情形就會不一樣了。總之,提高和發展聾人文化是關繫到聾人切身利益的大事,聾啞教育應從 承認和適應聾人生理特點的需求,順其自然,重視手語教學,並著重知識和能力的教育,這樣才能使手語族的 同胞們實現平等參與、回報國家與社會,自強、自立。 編輯本段聾人的群體分類20/70/10 撰稿:陳偉亮 關於20/70/10這個數字模式,估計很多人都會在韋爾奇的書里看到過。在韋爾奇的管理理念里,20/70/10這三個部分是對員工的劃分,但是這份數據同樣適用於聾人群體的劃分。雖然沒有太多的數據或者參考文件來說明這部分的數據,但是20/70/10這個分配的比例基本上是國際主流分配比例,大的方向來講這樣的比例分割是合理的。 放眼中國,中國的聾人群體將占據很大的比例。但是這個龐大的群體之內所形成的聾人文化,雖然有它自身的歷史特點在裡面。但是進一步細分的話,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我們只能大致分為三個群體。 20%群體是中國聾人群體中的優秀群體,他們都有一個明顯的特質就是自己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而且有極強的上進心和求知慾,能以健康的心態面對自身的生理缺陷。在精神體現上展示了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有時候能做到一些正常人不能做到,而他們能做到的事。所以,這類群體在面對挫折前有極強的征服欲,因此他們正在逐漸實現自己的夢想。 70%群體是中國聾人群體中的主流群體,他們都是一種以隨波逐流的心態生活著,也許這類群體有些還有部分受到高等教育,但因為心態沒有擺正,逐漸回歸於平庸。這個中庸的群體,卻占據了聾人總群體的極大比例。也許他們是因為努力過,卻不能擠身於20%的群體,然後逐漸自甘墮落。但還沒達到自暴自棄的程度。至少還曾經為夢想而努力奮斗著,只不過殘忍的事實剝奪了他們奮斗的權利。 10%群體是中國聾人群體中被遺棄的群體,因為不學無術,然後外加其他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慢慢邊壞。這類群體就是在報刊上經常頻頻曝光的那些群體,偷,搶,騙無惡不作,媒體對這類群體的負面報道的增多從而直接或者間接給聾人整個群體抹黑。導致大部分優秀聾人在就業的道路上阻力重重。 編輯本段關於強化口語訓練撰稿:陳偉亮 關於口語訓練的成果是早期上海一所聾校努力鑽研的結果。由於資金面的缺乏,香港以鮑瑞美牽頭的慈善機構捐款以致這項人類的創舉實現了實際性的突破,開創了中國特殊教育的先河。於是第一批啟音人的出現建立了口語教學的里程碑。最後被各大聾校開始效仿。 以中國目前的國情,讓國家社會適應這個群體是顯然不現實的,所以才會有了讓這類群體自己去適應社會。口語訓練是幫助聾孩子走向社會的唯一途徑。通過口語訓練提升的過程中,提高了聾孩子面對逆境的承受能力。所以會說話的聾人比不會說話的聾人優秀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並不能完全否定不會說話的聾人的能力。 會說話是並不能說明了什麼,但是至少在溝通上還是給雙方帶來了便利。至少當聾孩子開口說「媽媽」的那一刻,相信作為母親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來面對自己的孩子從不會說話到會說話的轉變。學說話的過程固然艱苦,但是可以進一步幫助他們鍛造正常的人格。生理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殘疾。 口語訓練,可以說是,中國聾人教育歷史上的偉大創舉,幫助更多的聾孩子在適應社會時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和面對壓力的耐受力。 編輯本段聾人就業難撰稿:陳偉亮 聾人的就業難是一項頑疾,這個跟媒體的妖魔化報道有關。再加上國人先入為主的觀念比較強,錯誤得認為聾人普遍有小偷小摸的壞習慣,不完全統計,大多公司的HR部門拒招聾人的原因,並非是因為溝通問題,而是因為對聾人群體的品質而懷疑。 因此,歧視總是存在的,這個可能跟國人固有的思維模式有關,因此當他們去做一件事情,通常人們總會擔心的是「他行嗎?」「他一定會做好嗎?」直接或者間接的不信任因此抹殺掉了20%優秀聾人群體的職業成長空間。 歧視分兩種,一種是直接的歧視,這種歧視隨著民族的進步,人類的文明高度的提升漸漸減少,但仍不排除這種情況的可能。另外一種歧視就是軟歧視,這個是非常普遍的社會性行為,因此沒有給聾人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競爭力。 作為企業應該反思的是,錄用殘疾人員工並不是因為其本身合理的避稅工具而減輕企業的稅務壓力而把他們當成極為廉價的勞動力。生理上的缺陷並不同等喪失勞動能力,請給他們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只有這樣,他們身上的潛能會被最大化發揮。

閱讀全文

與聾啞人的文化水平是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