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尋找廣府文化
廣府文化是廣府民系的文化。是以廣州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為通行范圍的粵語文化,它從屬於嶺南文化,在嶺南文化中個性最鮮明、影響最大。由於廣府文化在廣東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
廣府文化是指以廣州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為通行范圍的粵語文化,它從屬於嶺南文化,在嶺南文化中個性最鮮明、影響最大。經近年專家、學者考證確認,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廣信,是古代兩漢時期的交州首府,位於現今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一帶,即西江與賀江交匯一帶。
⑵ 粵文化發源地在哪以及現在分布范圍
廣府文化是粵語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指廣東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廣府話的漢族居民的文化,范圍是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為中心以及周邊的粵西、粵北部分地區。粵語地區的地域文化還包括廣東粵西地區的高涼文化和廣西地區的桂系文化
⑶ 為什麼說粵語和廣西有關系,粵語的發源地是哪裡
兩廣、兩廣;一個在東,叫廣東,大哥,嫡出也;一個在西,叫廣西,弟弟,庶出也!根據漢族民系的形成及族群的血緣丶基因,歷史來看,廣東白話,正宗過廣西白話的!所以,廣西白話,又稱土白話,土著原住民的成分多些!另:粵,即廣東;粵語,用"白話"稱呼最好,因廣東(粵),還有客家人、潮汕人,2個漢族民系的方言呢!專家從不講白話(你講的粵語,廣東應叫廣府話,粵語有N種)嘅發源地在封開,都系講梧州,只是某種利益驅使,廣東某些人講系封開罷了。白話存在了幾千年,唐朝時的詩韻用白話讀最合韻律(北方人高曉松等說的),並不是你說的形成與廣州,發展於香港,只是這幾十年,廣州,香港經濟發展快,讓國人了解多了而已。
一個靠模仿廣東人講廣府粵語嘅廣西貧窮山區市梧州,成世都冇出息,自己地方本地口音都吾系講廣府粵語,剩系識得講廣東人口水尾,冒充粵語發源地,廣西梧州簡直冇捻用,冇骨氣,靠模仿廣東人口音搵存在感,其實真正梧州土話簡直笑死廣東人,吱吱喳喳痴曬脷筋呢種廣西土音,算乜鳩野廣府粵語,廣西梧州土豬成日製造虛假歷史,要吾要臉的。
粵來自廣東冇錯,但廣東未有粵的簡稱前,或未有粵語這名稱前,統稱白話,只系白話這個名詞給人土的感覺,後來改革開放才向人介紹是廣東話、粵語、廣府話,但這些名詞顯得有點狹隘、地域化,讓海外說白話的心生不平,同一語種的怎單變成你廣州的?這樣不利於推廣和發展。
⑷ 什麼是廣府人
廣府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從起源到形成有一個歷時二千多年的發育過程。具體而言,廣府人是北方中原人移民,自秦漢到宋明長期互動、磨合、整合和融合的結果。
自秦漢至宋明,這個長達二千餘年的過程,大致可分為雛形、發育和形成三個階段。據明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吾廣故家望旅其鄉從南雄珠璣巷而來」。
羅貴帶領珠璣巷人97戶33姓在胡貴妃的掩護下,南遷珠江三角洲地區,開辟了嶺南這片疆土。從此,珠璣巷人在珠江三角洲代代相傳。
從秦代開始至20世紀初粵漢鐵路開通之前的1000多年裡,珠璣巷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聯系的最主要通道。大量中原移民經過珠璣巷驛道進入嶺南地區,並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在珠璣巷聚族而居,然後再向珠江三角洲、港澳、海外等地區繼續遷移。
據史料記載,宋至元初200多年的時間里,珠璣巷153個姓氏的居民陸續南遷,先後達130多次,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遷移人數超過1000人。珠璣巷後裔遍布珠江三角洲、港澳以及海外地區,人數達數千萬之眾。
(4)廣府文化最早發源地是哪個市擴展閱讀:
由於至少從漢代開始與海外文化的接觸交流不斷,故廣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效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並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廣府人還具有敢於探索和嘗試的拼搏精神,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
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農業商品經濟,以廣府人為主幹的廣幫商人清中期就已馳名全國。
廣府人由於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得風氣之先,加上強悍的民性,冒險、創新的氣質,因而反抗性和斗爭性也特別強烈,在中國近代史上,精英繼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中,有一種「敢為天下人先」的最為寶貴的性格特徵。
⑸ 廣府文化是珠三角本土傳統文化,這個文化有什麼特色
珠三角廣府文化的特色
三、南雄珠璣,認同標記
廣府民系是嶺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民系,也是中原漢族南下移民與本土居民融匯時間最長、融匯形式最多,構成最復雜的民系。各個區域的廣府文化與粵方言一樣,共性突出,個性鮮明。珠江三角洲是以廣府民系為主體族群的區域,該區域的廣府民系較其他區域的廣府民系而言,有著較強的區域文化認同感,大多數人均為「珠璣後裔」,有共同的發祥地--南雄珠璣巷。細分析,主因有二。
1.珠三角廣府民系的構成
唐宋以後,南下移民多取道粵北大庾嶺梅關新道,南雄珠璣巷成了南遷移民的聚居地及轉散珠三角及其他地區的中轉地。宋代,移民中江南籍比重大增,因而,珠三角的粵方言,吳語痕跡較明顯。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的記載,分布在珠三角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從南雄遷入的,而其中又有187個是宋代經南雄遷入的,佔了總數的98%。這種特定的民系構成,使珠三角廣府民系易於有共同的文化認同。
2.珠三角的發展史
宋以降,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蓬勃發展,並漸具規模。至明代,珠江三角洲已成為嶺南著名的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基塘農業模式,建立了多層次的農業經濟架構。依託著廣州這個世界貿易大港,建立了活躍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市場。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商品化傾向日益明顯,成為嶺南最活躍、最具商品意識,最富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以廣府人為主的「廣幫商人」,清中期便馳名全國。從19世紀末葉,廣東近代工業的新興產業,主要從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崇尚興辦實業,是廣府文化有別於客家、潮汕兩大民系文化最大的特徵之一。經濟發達推動了文化的興盛,自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人文薈萃,工農商並舉,迎來了廣府文化發展的又一個高潮。
可見,「南雄珠璣巷」,是特定的歷史與特定的民系構成衍生而成的文化認同標記,有著極強的凝聚力。 宋代是嶺南迅速崛起的朝代,也是廣府民系形成的重要階段,宋以後,珠三角地區領先嶺南地區的發展,影響全國,並成為著名的僑鄉,「珠璣後裔」遍布世界各地。「南雄珠璣巷」,成為海內外廣府人的尋根祖地,珠三角地區的廣府文化成為廣府文化以及嶺南文化的代表,省城的廣州文化成為主導,廣州話成為粵方言的標准語,並最終成為跨國界的語言,「2008年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幷且認定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LeadingLanguagesindailyuse),僅次於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MandarinChinese)。」便不難理解了。
⑹ 廣東肇慶屬於哪個市
廣東肇慶不屬於哪個市,本身就是一個地級市。
肇慶,古稱端州,廣東省地級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廣州都市圈城市之一、「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下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廣寧縣、德慶縣、封開縣、懷集縣,代管四會市,設肇慶新區、肇慶高新區兩個經濟功能區。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府宜居山水城市。從漢代到清代,肇慶多次成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肇慶是廣府文化發祥地之一,粵語的發源地,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最早的交匯處。隋朝開皇九年(589)置端州;宋政和八年(1118)設肇慶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肇慶是兩廣總督府駐地。
⑺ 梧州距離珠三角很遠,為何當地卻是廣府文化發源地
在廣東和廣西之間有一座「特殊」的城市,屬於廣西,但是城市建築風格,人們的生活習慣、語言、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卻更像廣東,老百姓說粵語,吃粵菜,顯得與廣西「格格不入」。
正是漢武帝的這一策略,讓梧州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兩廣地區融入了漢文化核心,形成了由梧州發源的嶺南文化。不過,歷史終究「拋棄」了梧州,東漢末年,兩廣的政治經濟中心就又回到了更靠海的廣州地區,不過嶺南文化卻以梧州為中心向廣西其它地區擴散,加速了廣西的文明進程。
從明朝開始,處於發展經濟的考慮,梧州被劃入了廣西,也就是說梧州屬於廣東長達一千多年,這也是時至今日梧州人覺得自己是「廣東人」的原因,那份感情太深厚了,難以割捨。所以梧州的語言文化、生活習俗都是和廣東一樣的。
食在梧州的說法由來已久,梧州人的飲食,粵味極濃,講究色、香、味。梧州人喝早茶的習慣最像廣東,梧州茶市以早晨為主,也有午、晚間茶市的。從三四十年代以來,茶市還備茶點供應,茶點以各類包點、糕點和燒麥為主,兼營其它,酒樓飯館用餐之前,必先上茶,飯後亦上茶供飲、漱。
騎樓是兩廣地區很常見的建築,梧州的騎樓街保存最完好,被譽為「中國騎樓博物城」,是梧州最有特色的歷史建築,現存騎樓街道有二十二條,總長七公里,騎樓建築五百六十多幢,最長的一條騎樓街兩千多米。騎樓街是梧州這座「百年商埠」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