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位於哪裡

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位於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16 07:07:05

㈠ 請列舉出中國的主要遺址文化類型.如紅山文化,仰韶文化等等

五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獲,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㈡ 仰韶紅山良渚文化順序是怎麼樣的

仰韶文化(7000~5000年前)、良渚文化(5300-4500年前)、紅山文化(4000~3000年前)。

一、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於黃河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為山東龍山文化的源頭。

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後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

㈢ 比較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哪幾處

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江餘姚,距今大約七千年;仰韶文化,位於豫西澠池,距今大約六千年;紅山文化,位於內蒙古赤峰,距今大約六千年;馬家窯文化,位於甘肅臨洮,距今大約五千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杭州,距今大約五千年;龍山文化,位於山東章丘,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齊家文化,位於甘肅廣河,距今大約四千年。

㈣ 安徽凌家灘文化 良渚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陶器以黑陶為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良渚文化時期最先進的的陶器製作方式是輪制,黑陶豆盤的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良渚文化時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玉器上的紋飾除神人獸面圖像外,其他出現最多的圖案是鳥。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餘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里向外為紅土台、灰土圍溝和礫石台,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時期的食物以水稻為主。
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為典型器,用於祭禮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聚落布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達寧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致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於崧澤文化,由於北進失利及水患,良渚文化主體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從社會形態特徵來說,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進入原始文明社會。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區原始文明的極大發展,並產生劇變,最終形成了中國繁榮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禮儀制度中的琮、鉞和神人獸面紋即來自良渚文化因素。

㈤ 紅山文化遺址位於今哪個自治區 良諸文化遺產位於今哪個省

紅山文化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
良渚文化遺產位於浙江省。

㈥ 玉文化的起源地在世界范圍內有三個請說出所屬地域文化帶以及三個起源地的現狀

摘要 凌家灘文化與遼寧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並列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㈦ 中國新石器時代有哪些重要的古城遺址

新石器時代按照時間順序來分主要有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主要文化遺存有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為代表。
中期主要有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為代表。
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遺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距今4500~6400年,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並於1961年3月,國務院將其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是位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距今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1988年,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重點大遺址,2006年又被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晚期主要以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6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總面積為290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同時其規模最大、建築水平最高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

㈧ 紅山文化的文化遺址

八十年代中期,經過對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的發掘,終於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遼寧省朝陽市的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坐落在山樑頂部中央,面向東南,俯瞰大凌河開闊的河川。這是一處用大石塊砌築的成組建築遺址,呈南圓北方、中心兩側對稱的形制。南部圓形祭壇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中國首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伴隨出土的陶器如鏤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顯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見,這是是神聖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是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現已在五處地點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發現了距今大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築。遺址內涵豐富,出土文物精美絕倫、世界罕見。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覺達羅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發現,該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紅山文化壇、廟 、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專家們因而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自80年代以來,系列紅山古玉的發現和研究,接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遼寧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沙拉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類型。經過年代測定:距今8000年前。這一重大發現,印證了當代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於1991年8月為阜新玉龍文化節手書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的論斷。 查海遺址經過發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狀器、如斧似錛形器等。陸續發現有:阜新胡頭溝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鴞、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聯環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鉞、玉環、勾雲紋玉飾、玉蟬、竹節形玉飾、豬首玉飾;建平縣牛河梁積石冢群發現的玉環、雙聯玉璧、馬蹄形玉箍、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棒形玉器、勾雲形玉飾;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綠松石鳥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發現的玉蠶、玉豬龍、玉鳳、勾雲紋玉佩、玉鴞、魚形玉飾、三聯玉璧、勾雲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遼西地區和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屬各旗,也都有玉龍、玉琥、玉鳥、馬蹄形玉箍、勾雲紋玉飾、玉斧、玉棒等各種形制的玉器發現,而且數量相當可觀。
紅山文化不斷有新發現,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處牛河梁先後發現了牛神廟、積石冢和祭壇。2003年在紅山後新發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紅山遺址群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紅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須多玩,才能使中國古玉得以還原。古人這樣、玩玉。稱為「盤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數有色沁,但暗淡不顯, 因此以、還原為貴。如果得到一塊真舊而有多種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則等於暴殄天物,得寶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中國古玉,因為出土的地點不 同,所以蝕銹和色沁的性質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氣特別潮 濕、地層特別多積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銹。北方出自干坑的,多數古玉的 土蝕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乾燥。由於土吃水蝕,加上千濕不 同的經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麗豐繁的色沁,亦會隱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淺色,同時亦侵積了不少污濁之氣。我們若不加以盤之玩 之,便玉理不顯,色沁不出,污濁之氣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顯出寶石 之色,必須講究、盤功。
中國古代民間玩玉,主要分為三種盤玉的方法:一為急盤,二為緩盤,三為意盤。先說急盤法。急盤就是必須佩帶在身邊,用 人氣、養之;因人體有熱、有汗氣。佩帶了幾個月之後,古玉的質地會漸漸 變硬,那時,我們可以用干凈的舊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來擦。不 過,切勿用有色的布,應該用白布和粗布比較適當。我們愈擦,古玉便愈熱, 所以不可間斷。愈擦得多,灰土的濁氣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 能夠凝結,色光愈內蘊就愈靚。雖雲、急盤,但同樣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盤 之外,中國古玉的第二種、盤功是緩盤。所謂緩盤法,就是時常把佩玉系在 腰間,借人氣來養之。、緩盤+則必須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說是古人養性的 一種方法。通常緩盤兩三年,古玉的色微顯而已,非要「養」好幾年,色素不 易鮮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復原。不過,據叢剛的玩玉專家經驗,秦漢時期的古玉,佩系於腰間十多年,才可復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須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時間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復原。
有些戰國時代咐厶古,出土後也要緩盤二十年,方易為功。故古人說,上佳寶 玉可通靈,宜終生佩帶。以筆者自己經驗,不論急盤和緩盤二法,總之古玉入 土年份愈久,愈難盤出原色原質,原因就是受地氣愈久愈多,便愈深入玉骨, 精光要慢慢才露出。過於急功近利的人,曰署學玩古玉;只要佩系三兩件,日夕盤之,可訓練修養與耐力,因為盤玉這門功夫,欲速則不達。第三種為意盤法,這是筆者個人喜愛之方法,因為最多直接接觸,以示珍惜與愛意。古代文人雅士,亦愛此法。此法可與緩盤法互相配合。意盤法是用手把玩,珍之重之。古人所謂、時時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氣質,善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純正而無私慾之蒙蔽,至誠所感,金石為開,而玉自能復原。這種方法猶如寫畫的意筆,人多不解,但是必須面壁工夫,能夠做到的人就少了。

㈨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的成就

1、仰韶文化

第一,仰韶文化影響考古學的發展。發現仰韶文化之前,中國還沒有考古學,仰韶文化的發現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考古學研究主要依靠遺址的發現。

而發現仰韶文化遺址點之眾多,遠遠超過其他文化遺址點的發現量,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必將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並影響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仰韶文化雖然不能代替中華文明起源史,「卻是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蘇秉琦語)。

因此,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和此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一脈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和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使世界認識中國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舊石器文化下接龍山文化,使中國石器時代有了大致軌跡,也加深了世界對中國是文明古國的認識。

從而對中國不同於外國,獨特發展的土著政治、經濟、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2、河姆渡文化

1981年,河姆渡遺址發掘以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圍開展調查,21世紀在基本建設中也發現了一些重要遺址,至今在寧紹平原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49處,其中以姚江兩岸最密集,共有31處。

近幾年考古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餘姚市丈亭鎮鯔山遺址、三七市鎮田螺山遺址、寧波市江北區傅家遺址。這三處遺址位於河姆渡以北10公里之內,文化內涵和河姆渡遺址一致,僅有少量文物是首次發現。

如田螺山遺址發現北方遺址經常出土的高達90厘米的深腹罐,這是南北文化交流還是自己創造發明,引起考古界的爭論(河姆渡與田螺山之間在遠古時期是一片)。

不管怎樣,這些遺址發現發掘,豐富了河姆渡文化內涵,說明河姆渡遺址並不是孤立的,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寧波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3、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

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4、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

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5、良渚文化

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1938年,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施昕更成為良渚遺址的第一個發現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驅。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禮器,將長期被視為「周漢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標,自此,長期以來籠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紗被撩開了。

在前一階段考古諸多發現的啟示下,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瓶窯一帶相繼發現了反山顯貴者墓地,瑤山、匯觀山祭壇與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築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遺址,以及一大批良渚時期的村落遺址和墓地。

目前已發現各類遺址135處,它們共同構成了分布密、類型多、規格高的遺址群落。學者們稱之為「良渚遺址」,它是整個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聖地」。

2007年,考古學家又發現以莫角山宮殿為中心的四周還有一圈環繞的城牆。這個大發現標志著在七十年考古歷程中,繼發現良渚遺址、命名良渚文化後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段——確立了良渚文明。

㈩ 仰韶,龍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後順序和地點

仰韶,龍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後順序和地點按時間先後排列如下:

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

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3、半坡文化(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4、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5、龍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10)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位於哪裡擴展閱讀:

其它文化:

1、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這個年代的文化: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柳江人河套人下川文化山頂洞人。

2、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時期。這個年代的文化:大地灣文化仙人洞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半坡文化廟底溝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城子崖文化 屈家嶺文化

3、金石並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邦國、刻骨文等城市國家和成熟文字。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

4、青銅時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岳石文化四壩文化安陽殷墟周原遺址半鎬遺址夏家店文化

閱讀全文

與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位於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