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敦煌莫高窟在哪個省份
敦煌市隸屬甘肅省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 歐洲的交通要道—— 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敦煌」的詞源不是 漢語。一般認為,《山海經》中記載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稱呼,而「敦薨」或敦煌是當地 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是眾說紛紜
夏、 商、 周時,敦煌屬古 瓜州的范圍,有 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軌被李淵所滅。唐朝擴張占據包括敦煌在內的河西。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興盛。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餘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
2014年4月23日,受新疆強冷空氣和地面冷風過境的共同影響,甘肅省敦煌市出現了大風特強沙塵暴天氣,最小能見度小於20米,極大風速18.5米/秒。
Ⅱ 敦煌莫高窟位於哪裡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它位於河西走廊西端,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千年鑿窟造像和不斷修繪,形成了南北全長1700多米的宏大石窟群。
莫高窟現存洞窟、壁畫、彩塑,是世界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敦煌莫高窟
Ⅲ 敦煌莫高窟在哪個地方
(基本介紹)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2.(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莫高窟
外文名稱:MogaoGrottoes
地理位置: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
氣候類型:極乾旱大陸性氣候
開放時間:旺季(5月1日至10月31日):8:30-18:00(17:00停止售票)淡季(11月1日至4月30日):9:00-17:30(16:30停止售票)
門票價格:旺季160元,淡季80元(11月1日-4月30日)
著名景點:九層樓、藏經洞
別稱:千佛洞
開鑿年份:公元366年
現存洞窟:735座
最近機場:敦煌機場
最近火車站:敦煌市火車站、柳園站
最佳時節:5-10月
用時參考:1天
3(景觀介紹)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綉、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Ⅳ 敦煌莫高窟在哪呀
Ⅳ 敦煌莫高窟在哪個省
莫高窟在甘肅省敦煌。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學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自從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後就受到了官方和民間的推崇。其中,莫高窟就是代表之一, 該窟保存著大量的佛教文物等等。那麼,莫高窟在哪個省?
01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02
莫高窟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 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03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04
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05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大都是佛教內容:如彩塑和壁畫的尊像,釋迦牟尼的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各類經變畫,眾多的佛教東傳故事畫,神話人物畫等,每一類都有大量、豐富、系統的材料。還涉及到印度、西亞、中亞、新疆等地區,可幫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傳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等等。
Ⅵ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價值
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現存491個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財富。
自從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五萬多卷宗教文書和世俗文書,敦煌藝術震驚了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莫高窟地處中國西北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風景名勝區境內的鳴沙山東麓岩泉河崖壁上,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相比,石窟南北長1600米,石窟大小不一,小的37窟,剛能把頭伸入進去;大的16窟,面積為268平方米,高的96窟,從山腳到山頂,高50米。石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東晉太和元年,即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個朝代,連續營造達千年之久。現存壁畫和彩塑的洞窟500多個,其中珍存北涼至元各朝代製作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這些壁畫和彩塑技藝造詣之深,想像力之豐富,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的偉大寶庫,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畫廊之一。
敦煌石窟位於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的溫帶乾旱氣候區域內,周圍是一片連綿起伏的茫茫荒漠景觀,分布著溫帶荒漠植被類型。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敦煌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敦煌石窟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莫高窟是中國從十六國至元代開鑿的佛教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莫高窟開鑿在南北長l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現存洞窟有750多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構窟檐5座。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藝術史上的瑰寶,也是古代東方文化藝術的燦爛明珠。l96l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悠久的開鑿歷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張霉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橫貫亞洲大陸、勾通中西文化經濟交流的「絲綢之路」。敦煌,地處「絲綢之路」交通樞紐,東來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匯,極大地促進了它的繁華。「教」意為「大」,「煌」意為「盛」。
佛教,就是通過敦煌從西域傳人內地的。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開鑿進人鼎盛時期。到宋時,西北的西夏仍有興造修聾,但這時,由於經濟蕭條和陸上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經衰落。元代以後就停止了開鑿,逐漸冷落荒廢,鮮為人知。
莫高窟的發現
清代康熙年間,莫高窟逐慚被人注意。光緒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圓篆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裡面完好保存著歷代文書、寫經、文物4萬余件。這一發現被稱為本世紀世界文化史上最有價值的發現。它轟動了世界。於是,英、法、日、俄、美等國的冒險家陸續前來,竊取莫高窟的珍寶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歸國有,在該地設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對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
珍貴的藝術寶庫
莫高窟的精華是彩塑和壁畫。彩塑共有3000餘身,大的佛像高達30多米,小的彩塑僅有十幾厘米高。壁畫如果按自身高度連接起來,長達30干米,其內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經變、尊像、供養人像和裝飾圖案等。其歷沿革自十六國至元代,長達l000多年。其中,隋唐時期的作品數量約佔一半以上。中國古代藝術的主流是佛藝術。佛教傳播的必然產物是佛教造像和壁畫。遺憾的是,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許多佛教藝術品我們今天已無法看到了。敦煌地處氣候乾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後人跡罕至,所以彩塑、壁畫保存完好,使我們可以一睹在別處已很難見到的佛教藝術鼎盛時期的輝煌傑作。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顯要地位的原因。
Ⅶ 莫高窟景點位於哪裡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為中國三大石窟和四大石窟之一。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位於中國哪個城市擴展閱讀
莫高窟的藝術價值: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
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從中國繪畫美術的門類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都有千年歷史,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的特點,都可成為獨立的人物畫史、山水畫史、動物畫史、裝飾圖案畫史。
特別是保存了中國宋代以前即10世紀以前如此豐富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的實例,這是世界各國博物館藏品所未見的。
Ⅷ 莫高窟在哪個省
莫高窟屬於甘肅省,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Ⅸ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位於哪裡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省敦煌市。它始建於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後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Ⅹ 莫高窟在什麼地方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東南公里,在鳴沙山東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層層排列。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雲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歷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涼至元代多種類型的洞窟700多個,壁畫50110平方米,彩塑27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錄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牆縫中插燈草時,發現牆裡面是空的,因此發現了一個密室,(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中有4至11世紀(西晉至宋代)的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和繪畫作品等四萬余件。其中大部分後被外國盜寶者劫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莫高窟是集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寶庫,內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歷史、經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