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岩是什麼
我認為《紅岩》是當代文學作品中一部優秀的革命英雄傳奇,震撼了許許多多青年的心靈,在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今天,無疑具有更深刻的意義。
《紅岩》所塑造的英雄形象身上閃耀著耀眼的愛國主義光芒,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讓愛國主義的種子深深紮根在人們的心中。
2. 重慶文化遺產有哪些
1、合川釣魚城
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至南安區主幹道左側的葫蘆形淺谷中,佔地面積4600平方米,建築簡約、典雅、別致,建築一應俱全,平台一應俱全,亭台一應俱全。在水面上放置離子,除了民俗和建築外,展品還體現了古代文化、民間工藝和生產技術,具有自己的特色。
3. 紅岩主要講的是什麼
紅岩聯線半歲了 本報訊 隨著「11·27」烈士殉難55周年紀念日臨近,最近一周來,到紅岩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革命紀念館參觀瞻仰的人絡繹不絕。很多人選擇「紅岩聯線」的方式,一張通票游完紅岩村、白公館、渣滓洞等革命紀念地。 據市文化局副局長厲華介紹,紅岩聯線到今天已經半歲多了,它的真正意義絕不止於一張通票。他說,紅岩聯線是以紅岩和歌樂山兩個革命紀念館為核心,整合市內及周邊地區的革命文化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集中宣傳、展示、研究、開發紅岩文化。 厲華說,紅岩聯線將做到事業發展和產業經營「兩分開」,一手抓公益性事業,一手抓經營性產業。通過「兩手抓」,傳播和弘揚紅岩精神,集中力量對革命文物進行收集、整理、研究和發掘。 據介紹,半年時間內,紅岩聯線研發中心徵集到紅岩文物史料上千件,製作出版了電視片《不朽的紅岩》。此外,《風雨白公館》書稿已經脫稿,將於近期出版上市;紅岩歷史上的五位省委書記事跡也將搬上電視,前期資料大規模搜集已基本完成;紅岩系列游戲和動畫等也正在開發當中。 瞻仰不是看燈飾噴泉 鍾琪男(普通市民):搞市場開發就離不開投入和產出。歌樂山烈士陵園的「投入」是明擺著的,那就是把「紅岩精神」以及白公館和渣滓洞在全國的知名度當成「無形資產」。這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正可待價而沽,賣個好價錢。只是這「產出」是什麼?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的產出只能是愛國主義精神,只能是紅岩精神。 過去叫革命聖地、革命遺址,現在都成了革命景區、革命景點,名稱變了,商業味道濃了。特別是烈士陵園這樣的場所,本應該具有特殊的庄嚴肅穆,一進入就產生「悠悠哀樂起,步步上靈堂」的虔誠。從國內外遠道而來進入歌樂山烈士陵園來的人們,恐怕主要目的不是觀光而是瞻仰和緬懷。他們要看的不是燈飾和噴泉。 應降低商業味道 黃友凡(原市委宣傳部部長):對於紅岩精神而言,紅岩村是根,是「源」。而歌樂山下的白公館和渣滓洞,本來是槍殺共產黨人的罪惡之地,是共產黨員英勇斗爭的地方,是紅岩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流」。兩者的有些方面不一樣。 把紅岩村、白公館、渣滓洞以及劉伯承紀念館等連起來參觀旅遊是可以的,但不能說連起來參觀的都是紅岩文化。界限要分清楚。 紅岩聯線的目的必須是弘揚紅岩精神,這是紅岩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革命紀念館的立館之本,必要的開發可以,但不能完全搞成了商業化,商業氣息不能太濃了,不能變了味。 革命紀念館不能贏利 王明湘(原紅岩革命紀念館副館長):紅岩精神發源地是在紅岩村,主要是周恩來領導下的南方局。歌樂山英烈只是南方局領導下英勇斗爭的共產黨員們,紅岩精神不僅僅只是烈士精神。 籠統起來提革命景區產業化是不正確的。紅岩紀念館是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革命紀念館,基本的東西不能動搖,不能商業化,更不能產業化。革命紀念館不能是贏利組織,這才符合國際慣例。 紅岩聯線應該旗幟鮮明地提出,革命紀念館必須要搞好基本的研究、陳列和宣傳工作,在此前提下搞創作、搞聯線、開發藝術產品,甚至進行產業化。 不能摻雜太多東西 市委黨史辦有關人士:紅岩聯線做法是對的,一手抓公益性事業的發展,一手抓經營性產業的壯大。通過合作、連鎖、管理模式的輸出等多種形式,不斷推出以革命文化為內容的優秀精神產品,不斷擴大革命文化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強革命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輻射力。但是紅岩聯線也不能隨意亂連,必須是把革命文化紀念地連結在一起,不能摻雜太多的東西。 厲華:不以贏利為目的 「外化」紅岩精神 記者(以下簡稱「記」):有人不理解紅岩聯線,以為就是一張通票參觀很多個景點。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厲華(以下簡稱「厲」):不能這樣片面地理解。紅岩聯線主要做的是把紅岩精神「外化」——任何一種思想價值再高的東西,不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去應用,就一錢不值。 記:你怎樣「外化」紅岩精神? 厲:紅岩這幾年為什麼能夠在全國獨樹一幟,不停地推出產品,關鍵就在「外化」。起碼我們今天形成了5大產品系列:展覽、報告、巡演、書刊和音像製品。 比如我們正在做數字紅岩,開發游戲軟體。教育青少年,講紅岩,講革命,講國家,講階級斗爭,他不一定聽得懂。你要想孩子們接受教育,就必須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游戲就是他們喜歡的方式之一。 革命文化產業化 記:有市民說,革命紀念館傳遞一種信念,灌輸一種精神,有國家經費來養,用不著你講產業化,搞市場化運作。 厲:我們講革命文化產業化,並不是把革命紀念館的陳列、研究、宣傳功能丟到一邊去。在這個前提下,紅岩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並不排斥其市場性。通過開發一些紅岩文化產品,人們更能感受到紅岩精神的博大精深。 記:有人說,這是在「吃」紅岩精神。傳遞紅岩精神的應該像紅岩英烈一樣艱苦樸素。 厲:非要把革命傳統教育搞得灰溜溜的,清水衙門似的,沒這個必要。誰說富裕只在經濟領域里存在,為什麼我們搞傳統革命教育的就不能這樣,沒有這個規定呀! 不以盈利為目的 記:產業化運作之後,你會不會遵守革命紀念館不贏利的規則? 厲:紅岩聯線產品開發不能違背經濟規則,違背人們審美需求。我們收費不以盈利為目的,追求自收自支,滿足它的發展就行了,有這個規定,保證了我們不會走錯方向。 記:等產業化運作有了錢,你們拿這些錢做什麼? 厲:我們有了錢,絕不去搞房地產開發,不去搞股票。我們堅持凡是與教育無關的東西,都絕不去做;凡是有關的,我們就去做。包括像城口這么貧窮的地方,我們一次投入資金40多萬元,這沒有任何回報的,但我們還是要去搞。 有爭議不接招 記:紅岩聯線研發中心不僅搞產業化運作,還把小蘿卜頭設計成游戲主角,會招來非議嗎? 厲:爭議是有的,我奉行一個原則:不接招。其實有不同的聲音很正常。在堅持公益性事業發展不動搖的前提下,搞一些產業化運作,來支撐宣傳紅岩精神有什麼錯?包括我們到全國各地去巡演展出,到昆明去搞新聞發布會,你說機票、住宿費誰給,這總有個成本吧,這里是沒有政府給你撥款的。 就像當年搞紅岩魂巡演時,有人說是在拿烈士賺錢,但是我想,過了10年後,可能就沒有人再這樣說了。也可能有人會說,把英烈開發成游戲不太嚴肅吧,但是我覺得這正符合「寓教於樂,因人施教」。最高尚的政治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別人接受你的觀點,最高尚的藝術就是在潛移默化中給你施加影響。 記者 朱明躍 實習生 蘭顯波 采寫
4. 紅岩精神是具體指什麼
紅岩精神的內容非常豐富,概括起來就是:愛國、團結、奮斗、奉獻。
紅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對共產主義信念執著追求的高度概括。紅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對真理的堅持。紅岩精神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紅岩精神是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支柱。
紅岩精神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善處逆境,寧難不苟的英雄氣概。
(4)紅岩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紅岩精神貫穿於南方局從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初期,在國統區充滿艱難險阻的斗爭歷程之中。紅岩精神的產生,與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直接相連,與中共中央南方局所處的特殊環境、所進行的特殊的斗爭緊密相關。
紅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初期的斗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有著極其豐富的科學內涵。
5. 紅岩有什麼藝術特色
《紅岩》採用了多線索的網狀結構方式。全書主要通過一些重點人的活動,將白公館和渣滓洞集中營的斗爭、重慶地下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以及華鎣山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等三條線索聯系起來,並以獄中斗爭為主線。
以城市地下斗爭和農村武裝斗爭為副線,編織成一個藝術的整體,完整地反映了全國解放前夕,重慶山城革命斗爭的真實面貌。在處理「線」與「點」的關系時,小說既著力描寫斗爭場面,又注意它們與線索展開的內在關系,使兩者相輔相成。
以場面推動線索的發展,以線索的發展顯示場面的價值,並且場面的描寫不斷使線索跌宕起伏、曲折多變,從而增加了小說的可讀性和藝術感染力。
(5)紅岩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紅岩》小說以重慶地下黨和被囚禁於「中美合作所」的共產黨人的斗爭事跡為素材,藝術地再現了他們在獄中戰勝殘酷的刑訊和瘋狂的屠殺,充分暴露了敵人兇殘暴戾的階級本性。
熱情歌頌了共產黨人忠貞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作者以勝利者的姿態描繪兩種政治力量、精神力量之間驚心動魄的較量,使小說充滿了濃重的悲壯色彩。
《紅岩》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創作的長篇小說。它主要敘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共產黨員在渣滓洞中,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
6. 紅岩文化是指什麼文化
革命烈士對共產主義信念執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支柱。
7. 紅岩精神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紅岩精神發祥於重慶市和四川省華鎣市,是革命烈士對共產主義信念執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支柱。紅岩精神永存!
8. 紅岩的含義
《紅岩》是現代作家羅廣斌、楊益言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61年12月首版。
《紅岩》描寫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形勢下,重慶的國民黨當局瘋狂鎮壓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革命斗爭。著重表現以齊曉軒、許雲峰、江雪琴等共產黨人在獄中所進行的英勇戰斗,雖然最後慘遭屠殺,但卻充分顯示了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一、人物
許雲峰具有壓倒任何敵人而不被敵人壓倒的大無畏氣概和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在獄中,他與徐鵬飛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赤手空拳以頑強的毅力挖通了監獄通向獄外的洞口,並把它留給了戰友,自己帶著必勝的信念從容就義。
江姐是《紅岩》中比較豐滿的藝術典型。作為一個地下工作者,她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高度的警惕。在重慶的朝陽碼頭,她看到甫志高穿著西裝給她掮行李,當即識破了甫志高好表現的心理,表現了她高度的黨性。
在赴華鎣山的途中,她看到了掛在城頭上的丈夫的頭顱,悲痛欲絕,但她以堅強的革命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剋制自己的感情,並化悲痛為力量,勇敢地擔負起丈夫未競的事業。作為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她視死如歸,寧折不彎。
面對敵人慘無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對黨的秘密守口如瓶。行將就義,她神態平靜,舉止從容,梳理頭發,整理衣衫,,始終帶著勝利的笑容,這一席話,充分展示了江姐作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生死觀。
二、作品影響
《紅岩》一經面世,立即引起轟動,先後被改編成電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劇《江姐》等,從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發行800多萬冊;同時,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行。該書被中宣部、文化部、團中央命名為百部愛國主義教科書。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程光煒《重建中國的敘事——〈紅旗譜〉〈紅日〉和〈紅 岩〉的創作策略》:從『順敘』的方式來解讀《紅岩》,會發現在整個故事的設計和安排中,實際有一個組織、啟發和指導的具體過程。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翔宇《論〈紅岩〉的「身體」革命意識》:《紅岩》是從「身體」入手,闡釋在紅色狂歡的受難姿態中「身體」的痛感如何成為一種信仰道義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二、作者的故事
羅廣斌(1924—1967),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學時代,因為與一個家境貧窮的女同學戀愛,遭到封建地主家庭的反對,憤然出走,去昆明求學。1945年,參加地下黨領導的革命外圍組織「民青社」。
楊益言(1925—2017),原籍四川省武勝縣,生於重慶市。曾在同濟大學讀書。因參加反對美蔣的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1948年8月在重慶被特務機關逮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營。重慶解放後,曾在中共重慶市委、團市委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楊益言被誣陷為「叛徒」 「特務」 「反革命」 , 粉碎「四人幫」後,楊益言才徹底平反,後擔任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專業作家。
9. 紅色文化是什麼
紅色文化有哪些內容
有唱紅歌、閱讀紅書、觀看紅色電影、書寫紅色勵志格言、舉辦紅色專題講座、了解紅軍長征歷程、游歷紅色旅遊景區等。
紅色文化是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是一種重要資源,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其有別於其它文化的根本點在於紅色,紅色代表了權威、勇氣、革命等意義。
中國紅色文化有一個形成、發展、積淀、豐富、創新的文化演進過程,已經經歷或必將經歷包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各個歷史時期,直到共產主義最終實現的整個歷史進程。
基本含義:
紅色文化有別於其它文化的根本點在於紅色。故此,要探究紅色文化的基本內涵,就必須由紅色談起。中國人的紅色情結與生俱來,其流動在民族的血脈里,遺傳在民族基因中。
華夏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炎帝又稱赤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古時候,中原人稱南方為炎方,稱炎帝的國土為炎土,稱炎帝的子民為炎人,炎帝的下屬神是祝融,祝融是火神。黃帝的黃字,是太陽初出之色。黃與皇字可以通假,在古書上,黃帝也經常稱作皇帝。甲古文中的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陽,下面是一個王字,因此,黃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陽神、火神和鸞鳳的民族。
10. 紅岩精神是什麼100字
是革命烈士對共產主義信念執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