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遺包含哪些啊,是類似於崑曲、皮影這些嗎
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1.口頭傳統和表述; 2.表演藝術; 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㈡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中國剪紙: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 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
一、灘頭年畫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㈣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苗族古歌,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族古歌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闢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匯。
2、布洛陀,中國廣西百色敢壯山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布洛陀入選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3、遮帕麻和遮咪麻,雲南省梁河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5月20日,遮帕麻和遮咪麻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牡帕密帕,雲南省思茅市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刻道,貴州省施秉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5月20日,苗族古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㈤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皮影戲、剪紙、古琴、珠算、二十四節氣、針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清明節等等。
1、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有崑曲、古琴藝術、端午節、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2020年12月,隨著「太極拳」和「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的申遺成功,中國已有42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眾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㈦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
1、哈薩克族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哈薩克族民歌有兩種調式體系相融合下的混合調式,源自於人種學和族源。哈薩克族民歌內容豐富、旋律熱情、曲調優美、奔放粗獷,是哈薩克族人在各種喜慶節日、家庭聚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主要民間娛樂方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㈧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崑曲、古琴藝術、端午節、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宣紙製作技藝、京劇、中醫針灸、皮影戲、珠算、粵劇等。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
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崑曲、古琴藝術、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雲錦織造、桑蠶絲織、青瓷燒制、宣紙製作、粵劇、活字印刷、中醫針灸、京劇、皮影戲、木偶戲、中國珠算。
孟姜女傳說、梁祝傳說、劉三姐歌謠、八達嶺長城傳說、王昭君傳說、陝北民歌、趙氏孤兒傳說、莊子傳說、黑暗傳、水鼓舞等。
截至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後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等備受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和共同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並藉此翹望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性的基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
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貫穿著一條抵禦時間消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是超越社會變遷、維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紐帶。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