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河南有什麼傳統文化
1、少林武術節
少林武術是中國武術中的奇葩,國之瑰寶。為了弘揚中華武術,擴大對外開放,鄭州自1991年開始舉辦「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隔年舉行。
在武術節期間舉行精彩的武術競賽和表演,進行經貿、科技交流和各種富有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娛樂及旅遊活動。
這是一項融經貿、文化、旅遊、科技為一體的大型國際性綜合活動,每次都吸引國內外數十萬人雲集鄭州。
2、古滎龍舞
鄭州市邙山區古滎鎮的龍舞,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每逢農歷正月十五龍燈節,方圓幾百里的百姓都湧向古滎觀看,據說清乾隆、光緒二帝都曾親臨古滎觀看龍舞。1949年後,古滎龍舞得以創新發展,演技日益精湛。
它汲取了各種龍舞的特點,又不同於其他龍舞,故事完整生動,情節曲折感人,表演場面宏大,藝術風格獨特。整場表演分為魚躍龍門、金龍出南門、龍蝸玉柱、二龍相戲、解救青龍、二龍戲珠、勝利對舞等10個場面。
古滎龍舞流傳至今,其影響之大,歷史之悠久,在中原地區是不多見的。1988年古滎龍舞應邀參加了北京國際旅遊年的龍舞大賽,譽滿京城。
3、笑傘
流傳於滎陽一帶的民間藝術。傳說隋大業十二年(616),瓦崗軍起義,翟讓用李密計,破金韓關,進取滎陽。
隋揚帝派大將張須陀為滎陽通守,協同滎陽大守郇王慶合兵討伐。瓦崗軍初戰不利,於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燈之機,巧扮民間歌舞藝人,
隨民間社火一起混進城內,里應外合,一舉攻克滎陽。笑傘就是義軍當時扮演的節目之一。如今歌舞隊中執傘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員各2人也是義軍勇士。
4、律棒鞭
流行於滎陽一帶的民間歌舞,起源年代不詳。演員只有3人,男1女2。細樂器伴秦,白8~10人組成,其節奏輕松、流暢。曲牌有「謂調」、「剪剪花」、「剪剪花變新調」、「滿州」、「雙翠翠」、「下河」、「對花」等10多種。
表演時男演員飾相公,女演員飾小姐,手持竹眼錢。舞蹈動作從曲調過門開始,男演員即右手持扇,載歌載舞,而女演員則手持竹鞭,隨節拍上下擊鞭。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戀。
5、獨角獸
流傳於新鄭一帶的獨特民間舞蹈。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刑天舞戚的故事創造的,反映出對不畏強暴的斷頭英雄的崇拜。在伴秦中繞場蹦跳翻滾、竄桌子,並以腰部的誇張表演,表現獨角獸暴躁怒吼或溫順平靜的表情。
後在急迫的「鬧台」樂曲伴奏中,斗獸者執鞭出場,與獨角獸打鬥拼搏。其「擊頭」、「擊腿」、「滾翻」、「竄桌子」、「倒立」、「擒獸」等動作粗曠詼諧,生動有趣,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6、跳經擔
流行於新密一帶的民間舞蹈。在廟會期間,婦女們挑著自製的花籃(經擔)到廟會神前進香,然後在神前空地上邊哼經曲,邊跳經擔,以示對神靈的虔誠。跳經擔的音樂與伴奏主要是經曲,使用的樂曲是木魚和碰鈴,伴唱的是經曲。
7、張公背張婆
流傳於新密一帶的民間舞蹈。參加演出的只有2人,服裝道具簡單,人物造型幽默風趣。表演時舞曲採用地方戲曲中的流水板、陽調、銀扭絲、漢江等曲調。據傳張公是晉國貴族介子推的家僕,介子推躲在綿山,不願出仕,
晉文公為逼他出山而焚綿山,介子推被燒死。張公將介母背出火海,並認為義母。張公為人忠厚,外出時唯恐介母在家寂寞或遭野獸傷害,
因此無論耕地還是趕集都要背著介母,直至介母壽終。後人為紀念張公仗義行為,編排此舞,以表敬仰之心。
『貳』 河南鄭州的風俗有哪些
鄭州也也有廣為人知的風俗,上元佳節(又叫元宵節)時要吃元宵,代表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也會耍龍燈,同時還要送花燈,一般會對出嫁或得子時送出,而且還流行猜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平平安安,春節里要放鞭炮,舞獅舞龍。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
民俗文化發展現狀
盡管國內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護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於非物質文化保護國家制度的確立與學術界發起的「救亡圖存」式的田野調查工作,而對於民俗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及其在整體文化產業結構中的轉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則明顯不足。
老藝人人衰藝絕、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藝失傳摻假等現狀層出不窮,即便是倖存的年畫、皮影、剪紙等經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也已日漸衰落。
我國所開發的文化產業,多是針對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傳媒文化、時尚文化而進行,以鄉土社會為主要陣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俗文化產業在全國各地興起,早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展演制銷模式以及「文藝搭台,經貿唱戲」的簡單框架,初步顯現出一定的規模化發展與自覺性追求。
『叄』 河南省有哪些著名文化遺產 文物
文化遺產也稱為文化資產,是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文化的保持價值。每個民族以及城市都有著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遺產。河南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在哪裡有著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下面的河南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大運河
大運河河南段遺產點包括洛陽市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通濟渠鄭州段、通濟渠商丘南關段等7項。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全長2700多公里,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2014大運河申遺成功,成為河南第四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1、花木蘭傳說(虞城縣)
2、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汝南縣)
3、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
4、白蛇鬧許仙傳說(鶴壁市淇濱區)
5、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遂平縣)
6、柳毅的傳說(衛輝市)
7、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
8、邵原創世神話群(濟源市邵原鎮)
9、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固始縣)
10、愚公移山傳說(濟源市)
11、趙氏孤兒傳說(溫縣)
12、大禹神話傳說(禹州市)
13、王莽攆劉秀傳說(西平縣、遂平縣)
14、靈寶黃帝傳說(靈寶市)
民間美術(9項)
1、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市)
2、黃河澄泥硯(鄭州市惠濟區、孟州市、陝縣)
3、汴京燈籠張(開封市)
4、柘城李秀山泥塑(柘城縣)
5、農民畫(舞陽縣、汝南縣)
6、虢州石硯(靈寶市)
7、秦氏絹藝(滑縣)
8、方城石猴(方城縣)
9、民間剪紙(陝縣、靈寶市、盧氏縣、輝縣市、魯山縣)
民間音樂(13項)
1、板頭曲(南陽市)
2、中州箏派(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籌音樂(許昌市)
4、司馬懿得勝鼓(溫縣)
5、超化吹歌(新密市)
6、嗩吶(沁陽市)
7、大銅器(西平縣、遂平縣、郟縣)
8、河南盤鼓武陟縣、開封縣)
9、官會響鑼(項城市)
10、軋琴(舞鋼市)
11、信陽民歌(信陽市)
12、鄭王詞曲(沁陽市)
13、西坪民歌(西峽縣)
民間舞蹈(13項)
1、火龍舞(孟州市)
2、蘇家作龍鳳燈(博愛縣)
3、高抬火轎(沁陽市)
4、齊天聖鼓(靈寶市)
5、回民秧歌(項城市)
6、大仵民間舞蹈(柘城縣)
7、跑帷子(湯陰縣)
8、花挑舞(固始縣)
9、艾庄銅器舞(許昌縣)
10、豫西獅舞(洛陽市大里王獅舞、鞏義市小相獅舞)
11、麒麟舞(蘭考縣、睢縣)
12、火綾子(商城杈傘舞)(商城縣)
13、雙人旱船舞(臨穎縣)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肆』 河南的傳統文化
【少林武術節】少林武術是中國武術中的奇葩,國之瑰寶。為了弘揚中華武術,擴大對外開放,鄭州自1991年開始舉辦「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隔年舉行。在武術節期間舉行精彩的武術競賽和表演,進行經貿、科技交流和各種富有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娛樂及旅遊活動。這是一項融經貿、文化、旅遊、科技為一體的大型國際性綜合活動,每次都吸引國內外數十萬人雲集鄭州。
【古滎龍舞】鄭州市邙山區古滎鎮的龍舞,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每逢農歷正月十五龍燈節,方圓幾百里的百姓都湧向古滎觀看,據說清乾隆、光緒二帝都曾親臨古滎觀看龍舞。1949年後,古滎龍舞得以創新發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種龍舞的特點,又不同於其他龍舞,故事完整生動,情節曲折感人,表演場面宏大,藝術風格獨特。整場表演分為魚躍龍門、金龍出南門、龍蝸玉柱、二龍相戲、解救青龍、二龍戲珠、勝利對舞等10個場面。古滎龍舞流傳至今,其影響之大,歷史之悠久,在中原地區是不多見的。1988年古滎龍舞應邀參加了北京國際旅遊年的龍舞大賽,譽滿京城。
【笑傘】流傳於滎陽一帶的民間藝術。傳說隋大業十二年(616),瓦崗軍起義,翟讓用李密計,破金韓關,進取滎陽。隋揚帝派大將張須陀為滎陽通守,協同滎陽大守郇王慶合兵討伐。瓦崗軍初戰不利,於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燈之機,巧扮民間歌舞藝人,隨民間社火一起混進城內,里應外合,一舉攻克滎陽。笑傘就是義軍當時扮演的節目之一。如今歌舞隊中執傘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員各2人也是義軍勇士。
【律棒鞭】流行於滎陽一帶的民間歌舞,起源年代不詳。演員只有3人,男1女2。細樂器伴秦,白8~10人組成,其節奏輕松、流暢。曲牌有「謂調」、「剪剪花」、「剪剪花變新調」、「滿州」、「雙翠翠」、「下河」、「對花」等10多種。表演時男演員飾相公,女演員飾小姐,手持竹眼錢。舞蹈動作從曲調過門開始,男演員即右手持扇,載歌載舞,而女演員則手持竹鞭,隨節拍上下擊鞭。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戀。
【獨角獸】流傳於新鄭一帶的獨特民間舞蹈。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刑天舞戚的故事創造的,反映出對不畏強暴的斷頭英雄的崇拜。在伴秦中繞場蹦跳翻滾、竄桌子,並以腰部的誇張表演,表現獨角獸暴躁怒吼或溫順平靜的表情。後在急迫的「鬧台」樂曲伴奏中,斗獸者執鞭出場,與獨角獸打鬥拼搏。其「擊頭」、「擊腿」、「滾翻」、「竄桌子」、「倒立」、「擒獸」等動作粗曠詼諧,生動有趣,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跳經擔】流行於新密一帶的民間舞蹈。在廟會期間,婦女們挑著自製的花籃(經擔)到廟會神前進香,然後在神前空地上邊哼經曲,邊跳經擔,以示對神靈的虔誠。跳經擔的音樂與伴奏主要是經曲,使用的樂曲是木魚和碰鈴,伴唱的是經曲。
【張公背張婆】流傳於新密一帶的民間舞蹈。參加演出的只有2人,服裝道具簡單,人物造型幽默風趣。表演時舞曲採用地方戲曲中的流水板、陽調、銀扭絲、漢江等曲調。據傳張公是晉國貴族介子推的家僕,介子推躲在綿山,不願出仕,晉文公為逼他出山而焚綿山,介子推被燒死。張公將介母背出火海,並認為義母。張公為人忠厚,外出時唯恐介母在家寂寞或遭野獸傷害,因此無論耕地還是趕集都要背著介母,直至介母壽終。後人為紀念張公仗義行為,編排此舞,以表敬仰之心。
【獨腳舞】流傳登封一帶的民間舞蹈。據傳興起於1886年,是以高蹺打底、雜技鑲邊的融雜技、高蹺舞蹈為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表演者通常扮演一個老漢,身穿馬褂,頭戴尖頂氈帽,腰系板帶,足蹬抓地虎鞋,身背操子鈴,手中拿一根用普通木棍做成的長1米、粗約10厘米的高蹺,以迅速動作躍上場,兩腿緊緊地夾住高蹺,進行各種舞蹈動作的表演。
【鷸蚌舞】流傳於新密一帶的民間舞蹈。以誇張手法,將鷸蚌擬人化,表現鷸蚌河邊爭斗,互不相讓,結果雙雙被漁人所獲。舞蹈幽默,妙趣橫生,富有民間色彩。其樂曲採用打擊樂譜配合演出。鷸蚌舞的故事情節,是根據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寓言演變而來。
【高蹺拉犟驢】流傳於登封一帶的民間舞蹈。興起於清乾隆年間。據傳由於登封多山,交通不便,人們多以小毛驢為交通工具,由此便形成這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高蹺拉犟驢的傳統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圓場、過河、上坡、下坡、卧驢等。音樂採用鑼、鼓、鐐伴奏。三人參加表演,一個扮老漢拉驢,一個扮老婆送閨女,一個扮閨女手拿芭蕉扇緊跟後邊,以各種舞蹈動作配合表演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
【猩猩怪】流行於登封一帶的民間舞蹈。據說源於原始社會。道具有大猩猩皮。表演時舞者鑽入猩狸皮內,伴隨著鑼鼓聲進行表演。猩猩怪動作單調、古樸,主要是搖頭、擺尾、翻滾、騰躍,樂曲節奏極強,隨著大猩猩的動作即興演奏出一連串熱烈、歡快、強勁的音符,主要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吹歌】流行於新密一帶的古典民族器樂藝術。據說源於北魏,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是服務於宮廷貴族階層的音樂。傳說,明朝景泰年間,一位祖籍密縣的翰林告老還鄉後,前往超化寺參拜,將吹歌傳授給僧人。清朝初年又由超化寺中僧人傳給當地百姓,從此流傳民間。1949年後,經過挖掘搶救,得以保留至今。目前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組成。所用樂器管子、十八笛星均系祖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十八笛笙,音優美、清脆、洪亮,在同類樂器中實矚罕見。演奏風格質朴、明快、高雅,常服務於節慶、娛樂,不參與婚喪嫁娶。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餘首,其中以傳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牆、神童子、爬天橋、觀燈、滿州、小蟲鬧、圓簧、雙疊翠、剪剪花、鳳凰三點頭等演出較多。在演奏過程中以組曲形式任意反復,形成一種獨特演奏風格。
【黃河澄泥硯】民間工藝品。是以黃河沉積泥土為原料,經多種名貴草葯熏蒸後人工雕刻而成。其質地堅硬細膩,含津益墨,色彩紛呈,是一種融保健、實用、鑒賞於一體的新型硯台。近年來製作的「壽星」、「龍鳳」、「黃河少女」、「祖國風光」等套硯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新窯玉雕】民間工藝品。產於新密市。密玉號稱「河南翡翠」,玉色翠綠,質地堅細,色澤鮮透,歷來被行家評為上乘之品。玉雕藝術在新密市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唐代曾被列為貢品。近年來,新密玉雕產品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優質獎,品種已擴展到翠、木邊石、獨玉、秀玉等數十種,暢銷東南亞、西歐、北美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黃河鯉魚】產於黃河鄭州地段。這里地勢平坦,水流舒緩,河槽寬闊,沉積物質豐富,適宜鯉魚生長。黃河鯉魚肉質細膩鮮嫩,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為鄭州一絕。
【鄭州西瓜】鄭州是全國西瓜主要產區,以產量高、品種優良暢銷各地。其中「鄭州三號」曾以肉質酥脆爽口,汁多味甜,纖維少,含糖量高而馳名中外。1991年,鄭州果樹研究所培育的「鄭州8902」、「鄭州8901」「鄭州8903」優良品種在全國首屆西瓜評選活動中分別獲得第一、二、三名。
【新鄭大棗】產於新鄭市,以質脆味甜、核小色鮮、不污湯、耐貯運而著稱。現有20多個品種,其中灰棗果實中大,果面橙紅,汁多肉厚,含糖量達30%左右,易於貯運加工。雞心棗棗小皮薄,果肉豐厚,質細味甜,具有養血、活血、強心、健胃、舒肝之功能,是新鄭主要出口外銷品種。
【滎陽柿餅】柿餅是滎陽的傳統名產,素以霜白、無核、質軟、味甜、耐貯運而著稱。其營養價值極高,每100克含維生素C16毫克,碳水化合物11克,蛋白質0.7克。柿霜亦可入葯。目前滎陽柿餅已進入東南亞、日本等國際市場。
【河陰石榴】產於滎陽市,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果實大多為圓形,單果重400~500克,籽粒呈紫紅色,晶瑩艷麗,酸甜適度,汁多渣細,含汁量高於一般石榴。河陰石榴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糖、蛋白質、鐵、維生素C、維生素E等,皮、花、根等均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其皮可止痢疾,其花瓣可止血,根可驅除絛蟲。河陰石榴名貴品種主要有銅皮、軟籽、鐵皮、大紅甜4種。
【密縣金銀花】產於新密市,為名貴中葯材。其根、莖、葉可入葯,以花最為珍貴,有清熱解毒的作用。1980年在國家醫葯總局召開的全國金銀花評比會上,密銀花以花條長、骨茬硬、色澤佳、質純凈、味濃清香,為全國同類之冠,被定為特級銀花。
【宋城大蒜】俗稱中牟大蒜,產於中牟縣。自公元前113年開始種植,至今已發展到30多個品種。中牟大蒜以個頭大、蒜瓣多、表皮潔白、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醇正而馳名中外。1983年首次進入香港,被搶購一空,現已遠銷東南亞各國。
『伍』 河南的傳統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河南的民俗有,祭灶節的祭灶送神活動,小相獅舞,惠濟剪紙,元宵節猜燈謎,龍抬頭節采野菜,包餃子等等。祭灶節的祭灶送神簡單來說就是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時候需要送灶神,當地的人都會去趕集買灶糖,晚上的時候會去祭灶神。過了小年,年味就會變得越來越濃,就會開始清理灶台,打掃房屋,並且購買各種年貨之類的。
小相村是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的文化藝術村,是遠近聞名的獅舞之鄉,小相獅舞歷史悠久,技藝高超,多次參加省、市、縣重要的節日慶典和歷屆大型表演競賽活動,無不載譽而歸。小相獅子舞生於民間,創新發展於民間,是魯庄這片文化沃土中培育出的一朵民間藝術奇葩。
惠濟區剪紙藝術的主格調是喜慶而熱烈,幸福且吉祥。其色彩主要是大紅大綠奇艷無比,最適宜用於裝扮春節、燈節、婚禮,以及綉制老虎帽、雲雀鞋、花肚兜、枕頭、衣邊等等。其技藝延續,世代傳承,千百年來都是老人教晚輩,姐妹相互學。
『陸』 河南文化都有些什麼具體介紹一下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具體講,她至少包含以下十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占姓氏總數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則佔到了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四)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五)商業文化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一帶演八卦,後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在河南安陽羑里城監獄里寫成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易經》。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是河南人,他們分別在河南寫成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太極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兵家的吳起以及雜家的呂不韋,也都是河南人。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以河南為中心向全國傳播,並迅速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思想流派,最終與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核。東漢王充在洛陽寫成的《論衡》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南北朝時河南人范縝的《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少林僧人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禪宗。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著「日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柒』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1、豫劇
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河南謳,是發源於中國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居中國各地域戲曲之首。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顯示出特有的中原藝術魅力,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歡迎,以豫劇表演家崔蘭田、張寶英為代表的崔派藝術在豫劇界獨樹一幟,享譽海內外。
2、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又稱少林武術,是我國著名的武術流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點是「禪武合一」,即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因此又有「武術禪」之稱。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這一特定佛教文化環境中歷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為基礎,充分體現佛教禪宗智慧,並以少林寺僧人修習的武術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傳統文化體系
3、汴綉
汴綉也稱「宋綉」,是流行於河南開封一帶的傳統刺綉藝術,因產生於北宋的都城汴京開封而得名,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品之一,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也是河南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以綉工精緻、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而著稱,早在宋代就已馳名全國,是刺綉藝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4、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信陽茶區的五大茶社產出品質上乘的本山毛尖茶而名為「信陽毛尖」。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因其顏色清新,不含有任何的雜質,再加上外形勻整,富育光澤以及獨特的清香味,喝入口中後清爽甘醋讓人回味無窮,其湯色嫩黃綠明亮有光澤,香味清香撲鼻,而稱為「綠茶之王」。
5、羅山皮影戲
羅山皮影戲是河南省羅山縣傳統戲劇,是一種古老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傳統民間藝術,系由古代中原影戲逐漸演變形成,其唱腔音樂蘊涵有江淮地區民間音樂的元素,演唱時真假聲轉換自如,呈現出高亢明亮、委婉動聽的藝術風格。其唱詞詼諧幽默,體現出江淮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
『捌』 河南傳統文化
具有河南特色烙印的文化有:遠古便有的黃河泥古陶藝術、商朝起源的青銅器、殷墟安陽便是商朝最久都城;起源於春秋的麥桿畫;盛唐便興起的牡丹,作為長久保存的牡丹瓷掛盤;文化最為出色的宋 朝都城便在我們河南,流傳至今的代表有鈞瓷,木板年畫,汴綉到現在都屬於精品,更有數不清名人因感悟中原盛況而作字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