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陝西省在中國哪裡
陝西的省會是西安 而西安是個擁有幾百年的歷史文化名城 好多皇帝都把西安作為都城 西安有文明世界的兵馬俑和楊貴妃洗澡的地方 有大雁塔 小雁塔等等
陝西歷史悠久, 陝西大地古老而神秘,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她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中國的大地原點就在境內涇陽縣。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黃河支流涇河、渭河在在此注入黃河,中國鐵路大動脈隴海線橫穿中部,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進入中國大西北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轄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漢中、延安、榆林、安康、商洛10個省轄市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107個縣(含3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人口3735.05萬,漢族居多,少數民族有回、滿、蒙等。
陝西的母親河為渭河和漢水。秦嶺為父親山。
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的黃河、長江中游,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甘肅、寧夏,北鄰內蒙古,南連四川、重慶,東南與河南、湖北接壤。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
② 陝西省的簡稱
1、遼寧省:遼
2、吉林省:吉
3、黑龍江省:黑
4、上海市:滬
5、江蘇省:蘇
6、浙江省:浙
7、安徽省:皖
8、福建省:閩
9、江西省:贛
10、山東省:魯
簡稱順口溜:
1、遼吉黑蒙,冀晉陝寧。
魯皖蘇浙,渝滬津京。
豫鄂湘贛,台閩滇瓊。
川黔粵桂,甘新藏青。
港澳回歸,舉國歡慶。
2、京津滬渝直轄市,蒙寧新藏桂自治。
一國兩制台港澳,東北三省黑吉遼。
冀晉魯歸華北,蘇浙皖贛在華東。
湘鄂豫歸華中,華南還有粵閩瓊。
川滇黔歸西南,西北還有陝甘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省份簡稱
③ 請問古時的關中,三秦各指的是哪裡
關中,或關中平原,指中國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 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自西周起,先後有12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此外,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從神話、傳說和考古發掘看,出自中國西部的炎帝和黃帝是公認的最早聖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黃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關中地區。經考古發掘證實,關中是華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源地之一。 這里有數十萬年前的藍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和寶雞斗雞台等地是我國最早的原始農業發祥地,形成了最早的農耕、房屋建築、織布、制陶等生產技術,甚至還創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國最早文化的實證,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農漁工具、最早的陶窯、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築、出自何家灣的最早的骨雕人頭像等等。關中平原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搖籃,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三秦指山西.緣由:春秋戰國時因陝西是秦國治地,故後人將陝西簡稱「秦」;將橫貫陝西中部的主要山脈稱「秦嶺」;將渭河平原稱「秦川」,陝西還稱「三秦」.
④ 西周文化發祥地是陝西哪裡
陝西省寶雞市是西周文化發祥地,也是西周時期重要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
寶雞發現了周朝時期大型古墓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西周青銅器。遺址研究發現,三千多年前,周朝人在這里生息繁衍創造了輝煌的文明。
西周文化
陝西境內發現了一系列周朝時期的大型古城遺址,周原遺址就是其中一個重要代表。周原位於關中盆地西部,扶風岐山二縣交界的京當等村,是西周居民的生活棲居地。3000多年前,周朝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的文明。
寶雞,是華夏始祖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區東南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匯集地,以出土佛骨舍利而聞名於世的法門寺在盛唐時期已成為皇家寺院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
寶雞境內的文物資源豐富,其中以青銅器為最多,現已陸續出土毛公鼎、大盂鼎等五萬余件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3000多年前,周朝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直到西周末年政治經濟中心東遷,大量大型宮殿、宗廟遺址及眾多王室、貴族的祖塋才被埋入地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寶雞市
⑤ 古都長安是現在的哪裡
古都長安是現在的西安。西安古稱「長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安多次為都城,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當今的西安是陝西省的省會,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亞洲知識技術創新中心,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國大飛機的製造基地,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⑥ 岐山是哪裡
岐山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在陝西省西部,寶雞市東北部,北和麟游縣相接,南連太白縣,東和扶風、眉縣接壤,西和鳳翔、陳倉區毗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早在黃帝時期,岐伯就居於岐山之下,也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巨著《周易》誕生的地方。
岐山的歷史文化悠久,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的美譽,這里的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岐山著名的景區有周公廟、諸葛亮廟、周原遺址、崛山森林公園、西岐民俗村等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民俗區,這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底蘊豐富。
岐山的特色美食有臊子面、鍋盔、掛面、麵皮等,還有民間工藝剪紙、版畫、編織、刺綉等源遠流長,社火、鑼鼓、曲藝等民間藝術經久不衰,所以也被稱為「轉鼓之鄉」和「陝菜之鄉」。
岐山的特產有紫皮大蒜、大蔥、紅蘿卜、大棚西瓜、辣椒、岐山掛面、岐山「三絕」,還有蜂蜜粽子、豆花、燒餅、夾麵皮等美食。
⑦ 陝西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省會西安,位於我國內陸腹地、黃河的中游,東邊是山西省、河南省,西邊是寧夏、甘肅省,南邊是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北邊是內蒙古,至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76.21萬人,土地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
在古代歷史上,先後共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14個朝代在陝西建都。
陝西地區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楊官寨遺址,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
西漢時期,京師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城市,當時世界上只有歐洲的羅馬城可以與之媲美。
西漢的郡、國在今陝西省境內的有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上郡、漢中郡,以及弘農、武都、廣漢、西河、北地等郡的部分縣。屬於司隸校尉部及朔方、益州、涼州三刺史部。
東漢時期,遷都洛陽,以長安(今西安)為西京。今陝西地分別屬於司隸校尉部和益州、涼州、並州等刺史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段時期在陝西建都的政權先後有西晉、前趙、前秦、後秦、大夏、西魏和北周。除大夏建國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外,其餘朝代均建都漢長安城。
西晉時期約與三國時期相同,今陝西省境內當時設有雍、梁2州及秦、司2州部分郡、縣。
隋朝時期,改州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治所在今陝西省及轄地涉及今陝西省的共14個郡,99個縣。隋文帝楊堅在漢長安城東南營造面積達80多平方千米的新都城——大興城。
唐代是中國古代的鼎盛時期,也是古代陝西最繁榮的時期。唐代長安人口最多時超過10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率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在大明宮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
五代十國時期,今陝西省秦嶺以北的大部地區,當時屬於梁、唐、晉、漢、周;關中西部在唐末即被李茂貞占據,建立岐國,後被後唐滅掉;陝南初屬前蜀,後歸後蜀;北漢則佔有今陝西省神府一帶,
公元965年,北宋滅後蜀,控制陝西全境,設立關西道,後改為陝西路。
南宋時期,金國控制關中地區,陝南地區以秦嶺屏蔽,歸屬南宋。
元朝初期,設立陝西四川行中書省,轄區約有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五省區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區。
後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將陝西、四川行中書省分成陝西等處和四川等處兩個行中書省。
明朝時期,陝西地區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轄今陝西全境和甘肅嘉峪關以東、寧夏及青海湖以東部分地區。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
清朝時期,將平涼、慶陽、臨洮、鞏昌、四府劃出,從陝西省分置甘肅省(含寧夏)。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陝西省分為關中道、漢中道和榆林道三道。
1949年12月,陝甘寧邊區轄地約為今陝、甘、寧、青、新5省區全部,山西省西半部,湖北省鄖陽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及套西地區。
截至2019年,陝西省下轄10個地級市、30個市轄區、6個縣級市、71個縣。分別為西安市、寶雞市、咸陽市、銅川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
⑧ 陝西為什麼叫三秦
所謂三秦是指,秦朝滅亡後,項羽三分過去的秦國之地,故稱三秦。到了近代,三秦泛指陝西所轄的關中,陝北,陝南地區。
陝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先後有14個王朝在此建都,包括中華文明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四個王朝!
三秦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知道,湖南境內有一條貫穿南北的河流----湘江,湘江在匯入洞庭之前,在湖南省境內與三條支流相交匯,集體名字我忘了,分別都以湘*命名,(*表示支流的簡稱),由此在湖南境內有了三湘,又因為湘江養育了大部分的湖南人,湖南人對湘江的感情很深,所以,後來人們叫湖南就叫三湘大地。
如果說,廣東是中國開放潮頭的翹楚。那麼陝西就是中國傳統文明的代表.如果說北京體現了漢民族文明陷落的歷史,在這里建都的統治過全中國的三個王朝中,有兩個都是異族朝廷,北京皇城的宏偉,包含著我們祖先臣服於兩個游牧民族的恥辱,那麼,在西安,你看到的則是中華文明的正宗,從半坡文明開始,這里就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西周,西漢、隋、唐等中國歷史上值得驕傲的時期都以這里為都城。在這里,你的思古之幽情才真正找到了寄託。在西北各省中,陝西也是文化最為發達的省份,西安高校林立,人才濟濟。陝西人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朴訥溫厚而又爽直豪放,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遠單純,都反映了陝西人的某些特點,但相比之下,陝北人在陝西人
中,顯得更憨厚直爽,待人熱情,而關中人則暗藏了幾分心計,顯得有些詭詐神秘,陝南人不象關中人那樣詭,卻又比陝北人更「精」 ,在為人上比較由於傳統悠久,即使在偏遠的鄉村,你也有可能遇到能「諞」善道的高人,陝西文人才情充沛,文壇上的「陝軍」出手不凡,賈平凹,陳忠實,路遙等人的作品雖非絕世佳作,卻也頗有可觀。傳統是陝西人的財富,也是陝西人的負擔,它使陝西人往往保守偏執,而現實中的落後與歷史中的輝煌又給陝西人很大的失落感,於是自戀又自卑,才有了賈平凹《廢都》中庄之蝶那樣牢騷滿腹而又自以為天下女人都渴望為之獻身的小文人;才有了陳忠實《白鹿原》中的朱先生那樣自以為得「天理」的真傳而不屑於與南方文人為伍的「聖
人」。像白嘉軒之類的靠皮鞭和家法來維持風紀的「道德英雄」在陝西的鄉間,在落後的黃土高原也不少見。在陝西,陝北似乎是出美女的地方,「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陝北小夥子高鼻深目,即使土氣的衣衫,也掩蓋不了他們的英俊,陝北女孩溫柔順從,但內心剛烈,熾熱如火,往往以柔功把丈夫控製得服服貼貼。要小心噢!
三秦文化的由來:
公元前206年,項羽統率各路諸侯西入關中滅秦。隨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地置西楚國自屬,分封滅秦有功將領、舊六國貴族及秦降將十八人為諸侯王。其中,他將函谷關以西,秦嶺以北的原秦國疆土封給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這段歷史記載在司馬遷《史記》中。三位諸侯王都是秦降將,故人們稱他們為三秦王。與之相應地,這三諸侯國之地稱為三秦,沿襲下來,「三秦」也就成為了陝西的代稱。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圍
但是從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慮,以三秦來代表陝西,或以陝西的地域來局限三秦的文化都是不太合適的。明顯地,秦嶺以南的漢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響較深;相反,隴中和寧南黃土丘陵地區倒是與關中、陝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現出了較大的一致性。由此可見,三秦文化區的范圍仍應以楚漢之際的雍、塞、翟三國疆域為基本的地域范圍,按現在的行政區劃則包括陝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肅的東部和寧夏的南部。
粗獷、古樸的生活方式
在北宋以前,三秦地區一直是中原政權與游牧民族反復爭奪的地區之一,民風以耿直、尚武著稱。北宋以後,關隴地區不再是封建王朝經營的重點,同時也失去了交通中心的地位,使得原本在地域環境上就比較封閉的關隴地區更加封閉,逐漸造就了關隴子民朴實、本分的民風。尤其是黃土高原地區的農民,他們恪守祖規,安於貧窮與落後,生活十分簡朴。
保守、落後成為明、清以來三秦文化的主流,但與封閉、保守相對的是,這一地區保存了許多久遠歷史上的和根植於黃土高原上的獨特風俗,反而在現今愈加顯得難能可貴。
黃土高原地區,長期處於半農半牧,經濟發展緩慢,手工業比較落後。所以,陝北、隴中地區人民的生活一向艱苦,反映在衣物、被褥上以粗布、毛氈為主,非常簡朴。除了簡朴的著裝習慣外,還有衣飾尚白的特點。譬如說,鄉村婚俗里,新娘的頭上要加一塊白手帕作裝飾,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在陝北,男人們用白色的毛巾在頭上紮成英雄結的式樣,也反映了衣飾尚白的特點。一般來講,尚白是游牧民族的習俗。游牧民族以牧羊為業,習慣於羊群的顏色,因而很自然地偏愛白色或淡色。這一點在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中比較突出,而關隴地區雖然是農業或半農半牧地區,卻深受游牧文化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在他們的血脈里占據更多是游牧民族的成分,一些習俗深深地紮根於日常生活之中。尚白習俗的保留,即是一種表現。如陝北農民稱他們扎的頭巾是「白羊肚毛巾」,也透露出些許微妙的淵源關系。
關隴地區人民不僅衣著簡朴,食物相對也比較簡單。日常飯菜多以雜糧為主,蔬菜種類少,而以鹹菜辣椒來佐食。但是關中和陝北、隴東的飲食相互間也存在著明顯差異。關中是小麥產區,食物中小麥的比重較大,陝北、隴東則以玉米、穀子、黍類等為主食。
進入三秦地區的陝北和隴東,黃土高坡上標志性的民居即出現了——窯洞。一方面黃土具有很強的直立性,另一方面黃土高原地區缺乏高大的喬木,蓋瓦屋也存在實際的困難,因而窯居是非常合適的選擇。窯洞有三間為一個院落的,也有五間和七間的,冬暖夏涼,農民樂於修鑿。
三秦民風淳樸、高亢,地方的戲劇和民歌也表現出這種民風特點
流行於關隴地區的戲劇,最有地方特色的有秦腔、郿鄠、皮影戲(皮影戲的發源地在陝西)等;民歌以陝北的信天游和隴東的花兒最有代表性。陝北黃土高原上,山連著山,溝接著溝,農夫們趕著牲口走在溝壑里、山樑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見景生情,信口編唱信天游,高亢而悠長的曲調與黃土高坡上勞作的背景顯得非常自然和諧。
說起關隴地區的戲曲歌舞,自然少不了各種鼓的舞蹈,尤其是豪邁粗獷的安塞腰鼓。腰鼓的起源,一說是最早駐守長城的戍邊將士,身配腰鼓以激勵鬥志,流傳到民間逐漸演變為慶豐收、兆吉祥的腰鼓舞;另有人認為,古時的牧羊人將樹根挖成筒狀,綳上羊羔皮製成鼓以自娛自樂。總之,腰鼓一經出現,即受歡迎,逐漸發展成一種地方的民間藝術。
三秦地區,或稱關隴地區,其區域內的民間文化生態具有很強的一致性,與外部周邊地區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地域文化的形成與這一地區的自然經濟環境、人文背景及歷史上的行政區劃都有很大的關系,因而在這樣一片廣袤的土地上產生出具有一致性的三秦文化.
⑨ 西周文化發祥地是陝西哪裡
陝西省(寶雞市)是西周文化發祥地,被稱為「青銅器之鄉」。
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盛行,出土了諸多青銅器,而陝西寶雞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大盂鼎、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何尊、大克鼎、銅浮屠、牆盤、逨盤、折觥、胡簋、衛鼎等諸多國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HomeofBronzeWare)。
其出土的文物在故宮、台北故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文物重地均有所藏。
(9)陝西省哪裡是西楚文化發祥地擴展閱讀:
周人的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即後稷。商朝初年,後稷的後代公劉率族人從邰遷到磁。周人早期居於陝西武功一帶,公劉時,周部落則已遷居於豳。
由游牧部族漸變為農耕為主的城邑。自公劉起,又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遷徙。他們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周原物產豐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耕條件優越,經濟發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營舍,建邑築城,國力迅速恢復壯大。遷到周原以後,周與商有了聯系,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與中原王朝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穩定的同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