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沈丘有多少鄉鎮
一共有22個鄉鎮。其中2個辦事處,11個鎮,9個鄉。
2個辦事處:東城辦事處、北城辦事處;
11個鎮:槐店回族鎮、劉庄店鎮、留福鎮、老城鎮、趙德營鎮、付井鎮、紙店鎮、新安集鎮、白集鎮、劉灣鎮 、蓮池鎮;
9個鄉:范營鄉、李老莊鄉、大邢庄鄉、馮營鄉、周營鄉、洪山鄉、北楊集鄉、卞路口鄉。
(1)沈丘文化遺產在哪裡擴展閱讀:
沈丘縣是屬於河南周口市管轄下的一個縣,也叫秣陵。全縣面積1080.53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其戶籍人口為129.31萬、常住人口為95.41萬。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方言主要是中原官話,商阜片。經濟發展主要靠工業和農業為主。
沈丘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城市,老城顧家饃,沈丘文獅子,沈丘清三彩,兩儀拳都是非常出名的文化遺產。另外,據說著名的東漢末醫學家華佗就是葬在這兒,而沈丘縣革命委員會將此地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將華佗冢的道路改名為華佗路。
B. 截圖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最新一批為第四批(2014年7月16日)公布。共289項,其中新入選151項,擴展項147項。民間文學
(30項,涉及31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盧溝橋傳說 北京市豐台區
2 鬼穀子傳說 河北省臨漳縣
3 東海孝婦傳說 江蘇省連雲港市
4 劉阮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5 孔雀東南飛傳說 安徽省懷寧縣
6 老子傳說 安徽省渦陽縣,河南省靈寶市
7 陳三五娘傳說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
8 胡嶧陽傳說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9 孟母教子傳說 山東省鄒城市
10 河圖洛書傳說 河南省洛陽市
11 杞人憂天傳說 河南省杞縣
12 三國傳說 湖北省
13 尹吉甫傳說 湖北省房縣
14 伯牙子期傳說 湖北省武漢市
15 蘇仙傳說 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
16 壯族百鳥衣故事 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
17 畢阿史拉則傳說 四川省金陽縣
18 倉頡傳說 陝西省白水縣、洛南縣
19 駱駝泉傳說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20 回族民間故事 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
21 廣禪侯故事 山西省陽城縣
22 解縉故事 江西省吉水縣
23 阿凡提故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
24 廣陽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南岸區
25 西王母神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市
26 盤王大歌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
27 瑪牧特依 四川省喜德縣
28 黑白戰爭 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
29 祁家延西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常山喝彩歌謠 浙江省常山縣
傳統音樂
(15項,涉及17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土家族民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2 漁歌(洞庭漁歌、汕尾漁歌) 湖南省岳陽市,廣東省汕尾市
3 川西西嶺山歌 四川省大邑縣
4 旬陽民歌 陝西省旬陽縣
5 撒拉族民歌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6 錫伯族民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7 凌雲壯族七十二巫調音樂 廣西壯族自治區凌雲縣
8 畢摩音樂 四川省美姑縣
9 劍川白曲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0 阿斯爾 內蒙古自治區鑲黃旗
11 莆仙十音八樂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
12 蒙古族汗廷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
13 瀏陽文廟祭孔音樂 湖南省瀏陽市
14 潮爾(蒙古族弓弦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15 蒙古族托布秀爾音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傳統舞蹈
(20項,涉及20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太子務武吵子 北京市大興區
2 左權小花戲 山西省左權縣
3 博舞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4 洪澤湖漁鼓 江蘇省泗洪縣
5 龍岩採茶燈 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
6 宜黃禾杠舞 江西省宜黃縣
7 耍老虎 河南省焦作市
8 棕包腦 湖南省洞口縣
9 瑤族金鑼舞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
10 玩牛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11 古藺花燈 四川省古藺縣
12 登甘嘎謅(熊貓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 布依族轉場舞 貴州省冊亨縣
14 阿妹戚托 貴州省晴隆縣
15 耳子歌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6 怒族達比亞舞 雲南省福貢縣
17 鋩鼓舞 雲南省建水縣
18 水鼓舞 雲南省瑞麗市
19 鍋哇(玉樹武士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20 納孜庫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傳統戲劇
(4項,涉及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線腔 山西省芮城縣
2 平講戲 福建省福安市
3 東河戲 江西省贛縣
4 永修丫丫戲 江西省永修縣
曲藝
(13項,涉及13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五、曲藝(13項,涉及13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數來寶 北京市東城區
2 梅花大鼓 天津市
3 彈唱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
4 浦東宣卷 上海市浦東新區
5 麗水鼓詞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
6 客家古文 江西省於都縣
7 永新小鼓 江西省永新縣
8 山東花鼓 山東省菏澤市
9 跳三鼓 湖北省石首市
10 湖南漁鼓 湖南省
11 桂林漁鼓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12 寧夏小曲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13 托勒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14項,涉及15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4項,涉及15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布魯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2 蒙古族駝球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後旗
3 意拳 北京市東城區
4 戳腳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
5 綿拳 上海市楊浦區
6 精武武術 上海市虹口區
7 詠春拳 福建省福州市
8 井岡山全堂獅燈 江西省井岡山市
9 梁山武術 山東省梁山縣
10 徐家拳 山東省新泰市
11 兩儀拳 河南省沈丘縣
12 梅山武術 湖南省新化縣
13 武漢雜技 湖北省武漢市
14 幻術(傅氏幻術、周化一魔術) 北京市朝陽區,陝西省
傳統美術
(12項,涉及1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七、傳統美術(12項,涉及1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京綉 北京市房山區,河北省定興縣
2 布糊畫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3 抽紗(汕頭抽紗、潮州抽紗) 廣東省汕頭、潮州市
4 水陸畫 河北省廣平縣
5 畢摩繪畫 四川省美姑縣
6 彩砂壇城繪制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
7 琥珀雕刻 遼寧省撫順市
8 傳統玩具(郯城木旋玩具) 山東省郯城縣
9 蒙古文書法 內蒙古自治區
10 滿文書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11 刻銅(杜氏刻銅) 安徽省阜陽市
12 賞石藝術 中國觀賞石協會
傳統技藝
(28項,涉及29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八、傳統技藝(28項,涉及29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邢窯陶瓷燒制技藝 河北省邢台市
2 婺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
3 吉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江西省吉安市
4 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 河南省登封市
5 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 河南省焦作市
6 潮州彩瓷燒制技藝 廣東省潮州市
7 陶瓷微書 廣東省汕頭市
8 古陶瓷修復技藝 上海市長寧區
9 藏族鎏鈷技藝 青海省
10 銅器製作技藝(大同銅器製作技藝) 山西省大同市城區
11 古代鍾表修復技藝 故宮博物院
12 傳統香製作技藝(葯香製作技藝、莞香製作技藝) 北京市西城區,廣東省東莞市
13 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 北京市西城區
14 奶製品製作技藝(察干伊德)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
15 遼菜傳統烹飪技藝 遼寧省沈陽市
16 泡菜製作技藝(朝鮮族泡菜製作技藝) 吉林省延吉市
17 老湯精配方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
18 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 上海市黃浦區
19 傳統製糖技藝(義烏紅糖製作技藝) 浙江省義烏市
20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安徽省淮南市
21 德州扒雞製作技藝 山東省德州市
22 龍口粉絲傳統手工生產技藝 山東省招遠市
23 雲南蒙自過橋米線 雲南省蒙自市
24 坎兒井開鑿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25 傳統造園技藝(揚州園林營造技藝) 江蘇省揚州市
26 古戲台營造技藝 江西省樂平市
27 廬陵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江西省泰和縣
28 古建築修復技藝 甘肅省永靖縣
傳統醫葯
(2項,涉及2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九、傳統醫葯(2項,涉及2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哈薩克族醫葯(布拉吾葯浴熏蒸療法、卧塔什正骨術、凍傷療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
2 布依族醫葯(益肝草製作技藝) 貴州省貴定縣
民俗
(13項,涉及1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十、民俗(13項,涉及1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望果節 西藏自治區
2 察干蘇力德祭 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
3 博格達烏拉祭 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
4 稻作習俗 江西省萬年縣
5 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 江西省會昌縣
6 馬仙信俗 福建省柘榮縣
7 寮步香市 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
8 達斡爾族服飾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
9 鄂溫克族服飾 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
10 彝族服飾 四川省昭覺縣、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11 布依族服飾 貴州省
12 侗族服飾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3 柯爾克孜族服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
C. 河南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哪幾處
是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位於河南省嵩山地區,包括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建築群介紹
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56-87年)已經存在,現存建築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現存建築多復建於明清,為官式建築的代表,也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組道教古建築群。
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建於東漢年間(公元118-123年),是中國僅存的時代最早的廟闕,代表了中國古代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雕刻於漢三闕上的圖畫、篆書、銘文十分精美,是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左:啟母闕(局部)。 右上:太室闕(局部)。 右下:少室闕上的浮雕石刻《蹴鞠圖》
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築——登封觀星台,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天文學家郭守敬以此為中心點觀測並推算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其精確度與現行公歷僅相差26秒,創制時間卻早了300年。觀星台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嵩山風景名勝區的八大景區之一。觀星台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
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它與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
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禪宗祖庭,由於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 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 1982年版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而享譽海內外。
少林寺塔林
位於少林寺西約250米,為歷代和尚的墓地,佔地約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來歷代古塔 230餘座,是國內最大的塔林,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 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為清塔或時代不詳者。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公元689年至1803年間的古塔241座和現代塔2座,是中國現存古塔數量最多的塔群,被譽為「中國古塔藝術博物館」。 會善寺位於嵩山積翠峰下,山清水秀,林深谷幽,花木蔥郁,正是這樣一個納嵩山之靈氣的勝地,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壽星——道安禪師。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閑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後隋文帝賜名會善寺。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並置鎮國金鋼佛像於寺內。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凈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於該寺。五代時於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後梁時廢。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又賜名「萬壽禪寺」。
少林寺初祖庵位於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據少林寺1.3公里。此庵是宋代人為紀念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築。因達摩常游化於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 置身初祖庵山門前時,你會有置身世外、心曠神怡的感覺。這里三面臨壑,背依五乳峰,建築群雖不算大,卻給人以深刻印象。除了這深藏群山之間的神奇環境外,那古老而精美的寶剎更是令人留連忘返
殷墟
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殷墟,東西南北各延伸3公里,佔地面積近36平方公里,氣勢恢宏的古代都城遺址。它受到保護的板塊含納了我們現在身處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河北岸,安放去世商王陵寢的位置,現在同時對外開放的殷墟王陵遺址;以及位於宮殿宗廟遺址東側3公里處的洹北商城遺址。
這里做為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歷史距今已經有3300多年。在公元前1300年前後,商代的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從山東曲阜遷到了安陽小屯村,商代被稱為殷的這片土地上。在這里定都255年,傳位8代12王,此間商代歷史皆被稱之為殷。直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戰亂所致,這里逐漸荒蕪,淪為廢墟,史稱殷墟。
直到清末,當地的村民在耕地時,於田間發現了刻有商朝文字的甲骨。才以此為契機,逐漸發現了這座被塵封了3000餘年的古城。
以殷墟的遺址形態來看,今天我們所處的只是古代國王居住、辦公以及祭祀的場所,即宮殿宗廟遺址。
殷墟文化中有這樣重要的三大要素,分別是:甲骨文字、青銅文明、都城遺址。
石 碑
在前方的石碑上您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刻寫的大字:甲骨文發現地。之所以佇立它,是因為我們想藉此景觀向您指出,現世中華文明最為重要的文化承載體系——漢字,它的早期形態甲骨文,便是誕生於今天咱們所處的洹河之濱的。
大 門
面前的這扇大門,便是根據甲骨文的「門」字仿建設計的。您看到的整扇大門就是根據3個甲骨文中的「門」字組成的。門兩側的浮雕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中出土的龍型玉 放大仿製而成的。這是我們中華最早的龍的形象之一。
司 母 戊 鼎
正前我們大家看到的這個便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於1939年出土於武官村王陵遺址。原件通高一米三三,口長110厘米,重達875公斤。鼎最初的作用是用來烹煮食物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到夏商周的時候已經成為了權力的象徵。相傳,夏朝的國王大禹在統治國家的時候便把天下分為九州。而每一個州都用一個鼎來表示。大禹擁有九鼎就代表他統治了九州方圓的領土。我們平常所說到的「一言九鼎」便是由此而得。象這個鼎的重量現在咱們的遊客朋友問的話沒關系。但在當時是沒人敢問這個鼎有多重的。因為當時誰要是問這個鼎有多重的話表明這個人心存野心。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曾經專門從武漢來到中原,那個時候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在洛陽。他到洛陽以後不問別的,只問洛陽的鼎有多重。在當時誰都能看的出來他問鼎的目的並不是真的想知道鼎的重量,而是心存野心,想得到中原。有一句話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所以我們平時所用到的「問鼎中原」便是由此而得,另外象「三足鼎立」等等這些含有「鼎」的成語一般都跟權利有關系,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比照原件放大一倍的復製品。
大 殿 外 觀
這個宮殿是在原址上復原的。商朝的建築材料主要是以木頭為主的。經過三千多年的變遷如今都已腐朽了,留到今天的只是地基。原來的地基東西總長51米,現在只復原了31米,我們看到房子的外形是四面坡,雙重檐,這樣的建築結構在我們中國歷代都是最高級別的象徵。
殷墟發掘簡史展廳
最早對殷墟科學發掘的時間是1928年,到今天為止已發掘出殷墟的范圍是3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家族墓葬地以及洹北商城。今天我們修復的這座建築是宮殿宗廟遺址內一座較重要的建築之一。
清朝末年,附近的小屯村民在此地耕種勞作時,經常刨出一些帶字的骨片,上面的文字便是商代的文字,也是中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著名的學者夏鼐先生曾說,殷墟聞名世界有三大要素:甲骨文、青銅器、都市。
殷墟的發掘離不開甲骨文的發現。1899年,著名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買葯時發現中葯「龍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劃,他對古文字考訂造詣頗深,經過認真研究,他認為「龍骨」上刻的是商代的文字。王懿榮被人們稱作是「甲骨文之父」。1900年7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王懿榮以身殉國,他死後的第二年,其長子王翰甫為還債,把一千多片甲骨賣給了劉鶚。
劉鶚從自己一共收藏的五千多片刻辭甲骨中,挑選出一千多片,編成《鐵雲藏龜》一書出版。這是著錄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劉氏在自序中指出,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筆文字」,甲骨文的拓片也在眾多學者之間廣為流傳。
然而人們並不清楚甲骨文的真實出土地。羅振玉經過細心探訪,在1908年,他終於最先了解到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就是今天的安陽。
在甲骨文研究的初期階段,成績卓越的要算王國維,他在文字考釋的基礎上,用甲骨文來研究殷代歷史。並把甲骨卜辭中發現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稱、世系與《史記·殷本紀》中所載的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稱、世系相互對照,證明《殷本紀》基本上是正確的。
1928年——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進行了15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發掘總面積為46000餘平方米,在殷墟范圍內發掘出宮殿宗廟、王陵、手工作坊等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數以萬計的甲骨片、青銅器、玉石器、陶器。為研究殷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價值。參與發掘的學者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他們是中國考古界的領軍人物,首開先例在殷墟進行野外考古發掘。所以說,殷墟的考古發掘,是中國考古學者的搖籃。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野外考古工作者。
甲骨窖穴展廳
1936年在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編號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17096片,在1996年召開的國際圖聯大會上被專家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中國最早的檔案庫」。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它的發掘情況,這坑甲骨的坑底距地表6米深,考慮到天氣的原因和安全的因素,考古學家決定把這坑甲骨整坑運到南京室內發掘,我們現在來看一下當時拍攝的照片,它們先把甲骨層做成一個灰土柱,接下來做了一隻特製的大木箱,套在甲骨層上,然後通過馬道和繩索把這坑甲骨拉到地面上,由於這坑甲骨重達6噸,而1936年安陽沒有汽車,也沒有起重機,所以他們組織了64個人來抬這坑甲骨,把它送到了火車站,運往南京。在南京室內花費了半年的時間,分解出17096片。從這張照片我們可以看到YH127剛出土的原貌,它是一個橢圓形的,直徑長1.8米。
我們在2003年5月份揭示了這坑甲骨的原址,現在我們到這邊來看一下,大家看到的這坑甲骨是按照原件復原的,我們可以看到甲骨層的旁邊有一具屍骨,它是和這坑甲骨埋在一起的,是當時看管這坑甲骨的管理人員,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坑甲骨表層有很多完整的龜腹甲,其中最大的一版長44厘米,經過鑒定它是馬來西亞進貢過來的。這坑甲骨所記錄的內容非常豐富,現在我們大家到這邊來具體的了解一下。
商朝人對於當時很多自然的現象不能夠解釋,所以凡事依賴於鬼神,經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用的龜腹甲,他們在龜腹甲的背面鑿上很多圓孔和長槽,把燃燒的木炭放到其中進行灼燒,甲片的正面會產生裂紋,商人根據裂紋的走向來判斷吉凶,然後把結果刻上去,我們它稱這上面的文字就為甲骨文。他們刻詞有一定的先後順序,首先刻敘辭,就是交代一下占卜的時間和貞人名字;接下來命辭,就是說明占卜什麼樣的內容;緊接著刻占辭,就是商王根據裂紋所判斷的吉凶。占卜過去一段時間以後,他們要刻上驗辭,記錄占卜的是否靈驗。
車馬坑展廳
在史書中記載,中國最早的馬車是夏朝的奚仲發明的。可是我們至今沒發現夏朝的馬車。目前中國最早的馬車就是1935年從殷墟發現的。我們看到的6輛馬車和這段道路遺存是1999年和2000年從殷墟的孝民屯和劉家莊發掘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這些車的輪子和車廂等主體結構都是用木頭作成的。這里是馬的屍骨,商朝都是駕兩匹馬,到商朝晚期和周朝才出現了4匹馬,隨之也有了我們今天講的成語:駟馬難追。我們再來近距離的看一下這些車。它們是在國王和貴族的墓葬周圍發現的。商朝的人非常迷信,他們認為生前榮華富貴,死後應該繼續享用,所以要把生前用的馬車陪葬了。他們不但要葬馬和車,還要葬一個奴隸來伺候他們。
截止到目前為止共發現商朝的馬車有40多輛,他們的結構基本是相同的。您看到的這張圖是商朝馬車的結構圖。一輛完整的車是由一個車衡,兩個車軛,一個車轅,一個車廂組成的。看過著張圖後,我們再來看甲骨文的車字。最開始是這樣寫的,您看有車橫、車軛、車廂,就象把這輛車畫出來的一樣。後來他們覺的這樣寫太麻煩了,就把他簡化了,變成了這樣的車字。最後變成了兩個輪的車,直到今天變成了一個輪子的ju 字。
在古時候形容一個國家是否強盛有一個成語:萬乘之國。比喻這個國家的戰車達到了上萬輛。商朝也是這樣的。我們現在來看一輛戰車清理的非常完好。您看它的車軛是用青銅鑄的,另外您、看車軸兩端突出的車wei 也是青銅的,這就象汽車前的保險杠一樣,防止兩輛車錯車的時候把車軸撞斷了。我們特意復制了兩輛馬車——
婦 好 墓
婦好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女將軍,她是商朝武丁國王的妻子,這位國王有三個妻子,但是非常寵愛婦好,因為婦好能文能武,經常帥兵出征,在甲骨文里記載她帥兵最多的一次是13000人。由於她過度操勞國事,在中年就病故了,國王破例把她葬在了宮殿區中,由於很多人沒有料想到宮殿區內有墓葬出現。所以這個墓葬沒有被盜過,保存的非常完好。隨葬品有1928件。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她墓中的隨葬品。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司母辛銅觥,它是當時盛酒的用具。您看它的頭部是馬頭,也有人說是牛頭。前邊的兩條腿很明顯是蹄類動物的腿,後邊卻是鳥的爪子。倒酒的地方叫做流,您看就在馬的下巴。
我們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名叫zeng 形器。它是一種氣鍋。鍋的中間有一個氣柱,把食物放在氣柱的周圍,水蒸氣從氣柱噴出來,能把周圍的食物蒸熟了,就象我們吃的雲南的氣鍋雞一樣。
這件青銅器是孔斗當時舀酒用勺子。
這兩件兵器名叫鉞,是權利的象徵,大的這一件重量是9公斤,另外這一件重8.5公斤,您看這一件上邊有兩只老虎在吃人頭,這叫虎吃人頭紋,在商是兵權的象徵,另一件上邊是一個龍頭,兩條龍的身子,這在商朝是王權的象徵,說明這個女將軍當時集軍權、王權一身。
在婦好墓中出土的三件珍貴的象牙器,我們看到就是其中的兩件象牙杯,您看到的這一件上邊是綠色的,其實上面鑲嵌的是綠松石,而一件雖然沒有鑲嵌寶石,但是花紋雕刻的非常精細,手柄雕刻的是一隻栩栩如生的大老虎,杯身上的花紋非常有立體感,採用了半浮雕的雕刻手法,完全可以和我們的電腦繪畫相媲美。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婦好墓的最底層,墓葬的深度是7.5米,沒有墓道,呈豎井形直上直下,我們看到正中間紅色的就是婦好棺材的位置,由於挖掘到6.4米的時候,出現了大量的地下水,而它的棺墓沒有任何防水的措施,所以棺材和屍骨都腐爛掉了。相反我們看到二層平台上奴隸的屍骨反而保留了下來,這是因這它們都在水面之上,沒有被水浸泡到,我們看到壁龕里陳列的是婦好生前的貼身侍從,她的右上方是一個嬰兒,左過的屍骨是被腰斬和截肢的,在婦好死後一共有16個奴隸來為她殉葬,除此之外還殉葬了6條狗,我們來看一下她墓中出土的隨葬品。正中間黃色的是海貝的化石,海貝是商朝的流通貨幣。是我們中國最早的貨幣之一------貝幣。今天和金錢有關的漢字一般都要加一個貝字旁,如「賞」「賜」貴賤等等。您看到這些是玉器,有755件。經過鑒定後大多數是新疆的和田玉。說明3000多年前從新疆的和田到安陽已經有了一條玉石之路了,比我們了解的絲綢之路還要早1200多年。四周的是一些青銅器,大部分是酒器和食器。您看到二層平台上的小圓坑,是三千多年千商人用木頭夯土時留下的。您看周圍的土層非常堅實。他們把土夯實後,在婦好的棺材周圍的槨室中放置隨葬品,這就是我們說的棺槨,然後把另外的隨葬品擺在槨室的上邊,回填一層土,再擺放一層隨葬品,再填一層土。就這樣一直到地面上有六層,算上最底層婦好棺木,一共是七層。
墓葬土層的切塊。第一層的是一些陶器。第二層白色的是一隻玉臼,用來研磨硃砂用的,我們還可以看到上面有紅色的粉末。第三層是一隻石磬,這是商朝的樂器。在一隻石頭上可以敲出五個音。我們今天的音樂學家可以在一隻石頭上完整的演奏出東方紅的曲子。可以看出,婦好墓中的隨葬品越往下越豐富和珍貴,您看到的象牙杯和她用的發簪,灰色的是陶塤,商朝的一種樂器。最外面這一層是銅觚,商人的酒杯。
龍門石窟
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潛溪寺
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賓陽三洞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岩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後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願文(貞觀15年即公元641年)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
(萬佛洞)
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雲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後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願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後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花洞
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奉先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後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凈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布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里,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於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可見盧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D. 河南6處世界文化遺產在哪裡
河南6處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長城、龍門石窟、安陽殷墟、鄭州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中國大運河、絲綢之路。
1、長城
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世界文化遺產
E. 沈丘顧家饃的簡介
它不僅受到古代人的青睞,而且深受現代人的喜愛,曾出口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列為周口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沈丘縣老城鎮,有著「四五酒,顧家饃,周家麻花點著火」的說法。顧家饃分貢饃和小花饃兩種,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經手工揉、搓、捏、掀、挑、上色等一系列復雜工序而製成的一種麵食 。
「顧家饃」能存放年余,而不酸、不霉、不裂、不散、不變質,年余餾之,味仍如初蒸。「顧家饃」饃體渾圓,外型工整,無裂品裂紋,立而不斜,卧而不堆;外觀潔白、光滑;在陽光下如瓷般迎光閃亮;饃底部呈陰陽八卦圖形,構成了其獨特的標志。
F. 2015年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最新一批為第四批(2014年7月16日)公布。共289項,其中新入選151項,擴展項147項。民間文學
(30項,涉及31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盧溝橋傳說 北京市豐台區
2 鬼穀子傳說 河北省臨漳縣
3 東海孝婦傳說 江蘇省連雲港市
4 劉阮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5 孔雀東南飛傳說 安徽省懷寧縣
6 老子傳說 安徽省渦陽縣,河南省靈寶市
7 陳三五娘傳說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
8 胡嶧陽傳說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9 孟母教子傳說 山東省鄒城市
10 河圖洛書傳說 河南省洛陽市
11 杞人憂天傳說 河南省杞縣
12 三國傳說 湖北省
13 尹吉甫傳說 湖北省房縣
14 伯牙子期傳說 湖北省武漢市
15 蘇仙傳說 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
16 壯族百鳥衣故事 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
17 畢阿史拉則傳說 四川省金陽縣
18 倉頡傳說 陝西省白水縣、洛南縣
19 駱駝泉傳說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20 回族民間故事 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
21 廣禪侯故事 山西省陽城縣
22 解縉故事 江西省吉水縣
23 阿凡提故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
24 廣陽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南岸區
25 西王母神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市
26 盤王大歌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
27 瑪牧特依 四川省喜德縣
28 黑白戰爭 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
29 祁家延西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常山喝彩歌謠 浙江省常山縣
傳統音樂
(15項,涉及17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土家族民歌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2 漁歌(洞庭漁歌、汕尾漁歌) 湖南省岳陽市,廣東省汕尾市
3 川西西嶺山歌 四川省大邑縣
4 旬陽民歌 陝西省旬陽縣
5 撒拉族民歌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6 錫伯族民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7 凌雲壯族七十二巫調音樂 廣西壯族自治區凌雲縣
8 畢摩音樂 四川省美姑縣
9 劍川白曲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0 阿斯爾 內蒙古自治區鑲黃旗
11 莆仙十音八樂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
12 蒙古族汗廷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
13 瀏陽文廟祭孔音樂 湖南省瀏陽市
14 潮爾(蒙古族弓弦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15 蒙古族托布秀爾音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傳統舞蹈
(20項,涉及20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太子務武吵子 北京市大興區
2 左權小花戲 山西省左權縣
3 博舞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4 洪澤湖漁鼓 江蘇省泗洪縣
5 龍岩採茶燈 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
6 宜黃禾杠舞 江西省宜黃縣
7 耍老虎 河南省焦作市
8 棕包腦 湖南省洞口縣
9 瑤族金鑼舞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
10 玩牛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11 古藺花燈 四川省古藺縣
12 登甘嘎謅(熊貓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 布依族轉場舞 貴州省冊亨縣
14 阿妹戚托 貴州省晴隆縣
15 耳子歌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16 怒族達比亞舞 雲南省福貢縣
17 鋩鼓舞 雲南省建水縣
18 水鼓舞 雲南省瑞麗市
19 鍋哇(玉樹武士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20 納孜庫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傳統戲劇
(4項,涉及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線腔 山西省芮城縣
2 平講戲 福建省福安市
3 東河戲 江西省贛縣
4 永修丫丫戲 江西省永修縣
曲藝
(13項,涉及13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五、曲藝(13項,涉及13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數來寶 北京市東城區
2 梅花大鼓 天津市
3 彈唱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
4 浦東宣卷 上海市浦東新區
5 麗水鼓詞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
6 客家古文 江西省於都縣
7 永新小鼓 江西省永新縣
8 山東花鼓 山東省菏澤市
9 跳三鼓 湖北省石首市
10 湖南漁鼓 湖南省
11 桂林漁鼓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12 寧夏小曲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13 托勒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14項,涉及15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4項,涉及15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布魯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2 蒙古族駝球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後旗
3 意拳 北京市東城區
4 戳腳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
5 綿拳 上海市楊浦區
6 精武武術 上海市虹口區
7 詠春拳 福建省福州市
8 井岡山全堂獅燈 江西省井岡山市
9 梁山武術 山東省梁山縣
10 徐家拳 山東省新泰市
11 兩儀拳 河南省沈丘縣
12 梅山武術 湖南省新化縣
13 武漢雜技 湖北省武漢市
14 幻術(傅氏幻術、周化一魔術) 北京市朝陽區,陝西省
傳統美術
(12項,涉及1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七、傳統美術(12項,涉及1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京綉 北京市房山區,河北省定興縣
2 布糊畫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3 抽紗(汕頭抽紗、潮州抽紗) 廣東省汕頭、潮州市
4 水陸畫 河北省廣平縣
5 畢摩繪畫 四川省美姑縣
6 彩砂壇城繪制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
7 琥珀雕刻 遼寧省撫順市
8 傳統玩具(郯城木旋玩具) 山東省郯城縣
9 蒙古文書法 內蒙古自治區
10 滿文書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11 刻銅(杜氏刻銅) 安徽省阜陽市
12 賞石藝術 中國觀賞石協會
傳統技藝
(28項,涉及29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八、傳統技藝(28項,涉及29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邢窯陶瓷燒制技藝 河北省邢台市
2 婺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
3 吉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江西省吉安市
4 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 河南省登封市
5 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 河南省焦作市
6 潮州彩瓷燒制技藝 廣東省潮州市
7 陶瓷微書 廣東省汕頭市
8 古陶瓷修復技藝 上海市長寧區
9 藏族鎏鈷技藝 青海省
10 銅器製作技藝(大同銅器製作技藝) 山西省大同市城區
11 古代鍾表修復技藝 故宮博物院
12 傳統香製作技藝(葯香製作技藝、莞香製作技藝) 北京市西城區,廣東省東莞市
13 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 北京市西城區
14 奶製品製作技藝(察干伊德)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
15 遼菜傳統烹飪技藝 遼寧省沈陽市
16 泡菜製作技藝(朝鮮族泡菜製作技藝) 吉林省延吉市
17 老湯精配方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
18 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 上海市黃浦區
19 傳統製糖技藝(義烏紅糖製作技藝) 浙江省義烏市
20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安徽省淮南市
21 德州扒雞製作技藝 山東省德州市
22 龍口粉絲傳統手工生產技藝 山東省招遠市
23 雲南蒙自過橋米線 雲南省蒙自市
24 坎兒井開鑿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
25 傳統造園技藝(揚州園林營造技藝) 江蘇省揚州市
26 古戲台營造技藝 江西省樂平市
27 廬陵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江西省泰和縣
28 古建築修復技藝 甘肅省永靖縣
傳統醫葯
(2項,涉及2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九、傳統醫葯(2項,涉及2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哈薩克族醫葯(布拉吾葯浴熏蒸療法、卧塔什正骨術、凍傷療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
2 布依族醫葯(益肝草製作技藝) 貴州省貴定縣
民俗
(13項,涉及1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十、民俗(13項,涉及14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望果節 西藏自治區
2 察干蘇力德祭 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
3 博格達烏拉祭 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
4 稻作習俗 江西省萬年縣
5 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 江西省會昌縣
6 馬仙信俗 福建省柘榮縣
7 寮步香市 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
8 達斡爾族服飾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
9 鄂溫克族服飾 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
10 彝族服飾 四川省昭覺縣、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11 布依族服飾 貴州省
12 侗族服飾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3 柯爾克孜族服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G. 沈丘顧家饃的獲得榮譽
在1947年夏,劉鄧大軍行進大別山途經沈丘縣老城鎮時,由於部隊糧草不足,老百姓聞訊後,紛紛拿出捨不得吃的「寶貝饃」慰問劉鄧首長和子弟兵,至今仍被傳為佳話。
1983年顧家饃入選「河南民間藝術展」,先後在北京和廣州展出;
1989年在河南省首屆藝術節參展,令國內外民間藝術家贊嘆不已;
1990年,在香港食品博覽會上,顧家貢饃以特有的風味被評為金獎。
2008年由文化部在全世界舉辦的「春節品牌」活動中,顧家饃應邀參加澳門、新加坡「內地習俗展」;
2008年10月,顧家饃被列為周口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沈丘顧家饃」正式被確定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H.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一、民間文學
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汝南縣)、花木蘭傳說(虞城縣)、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蛇鬧許仙傳說(鶴壁市淇濱區)、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平輿縣)、柳毅的傳說(衛輝市)、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邵原創世神話群(濟源市)。
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固始縣)、愚公移山傳說(濟源市)、趙氏孤兒傳說(溫縣)、大禹神話傳說(禹州市)、王莽攆劉秀傳說(西平縣、遂平縣、內鄉縣、靈寶市)、靈寶黃帝傳說(靈寶市)、葛天氏傳說(長葛市)、牛郎織女傳說(南陽市)、竹林七賢傳說(修武縣)、帝舜傳說(濮陽縣)。
以上內容參考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4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榜
I. 沈丘木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沈清木雕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