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傳統文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代表
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儒學
中國傳統文化的二個基本點:文化上的儒道結合,政治上的儒法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代表:儒學、道學、佛學
Ⅱ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源泉和核心是什麼如何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國際生活融會貫通,做一個現代的中國人
答:一、中國的傳統文化之源泉和核心乃是以儒家傳統文化中心思想四維八德即
禮、義、 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為中國固有傳統倫理文化之源泉與核心思想。
二、發揚中國固有傳統文化倫理思想「忠孝節義德澤湧泉」、「飲水思源永不忘本」
以結合現代國際生活趨勢的發展。
內涵鄭成功文化八大精神。
〈一〉開疆闢土的拓荒精神。
〈二〉浴血奮戰的不屈精神。
〈三〉海洋國際的經營精神。
〈四〉忠孝節義的儒道精神。
〈五〉文化教育的傳承精神。
〈六〉福澤子民的仁政精神。
〈七〉光宗耀祖的德被精神。
〈八〉博愛寬容的和平精神。
Ⅲ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漢文化,漢文化在國家戰略及國家利益上的最大核心就是--大一統。
中國歷史五千年,各種文化交相輝映,但提到國家前途及發展時卻異常地統一,這是中國之所以每每處於最黑暗的時刻總能迅速翻身的最重要理由。只要給中國和平的50年時間,必然能創造出另世人矚目的輝煌。
二千多年前,中國第一代的文化大師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先賢百家爭鳴,使中國文化達到了一個至今不能超越的度,他們既不把思考局限在文化專業的小圈子裡,又不把思考放任到抽象玄虛的領域,而是在社會秩序構建和國家發展上創造了一個百家爭鳴的共同的話語平台。這是他們集體地為中華文化選擇的精神方向和深層內涵。
孔孟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天下雖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墨子的很多觀點與儒家不同。他不同意把社會分為「上智」和「下愚」,而且主張「兼愛」,不分社會等級地來選拔賢能的管理人才。但是在治理國家上他的目標是統一天下,消除爭斗,叫做「非攻」。
老子認為管理的復雜反而會刺激社會的混亂,不如拒絕一切機智、機巧,反樸歸真,回歸一種「極簡主義」,回歸自然生存。這種觀念的高度,到今天還令人驚嘆;他的「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理論也是建立在統一後的國家立場之上的。
最令人注目的是法家和儒家,法家認為應該用法、術、勢交相並治,也就是說用法律、權術和威勢,建立霸業,實行改革,強迫服從。秦始皇,就成了法家學說的實驗者,但由於法家過於顯現嚴酷無情的專制主義,秦朝又實驗得輝煌而短命,所以後來中國的歷代統治者總是在儒法之間交替使用。一般總是借儒家來建立精神秩序,又借法家來建立權力秩序。一方面是宣揚人文教化,一方面是配置權力結構。
結果,很多文人政治家也就成了多重人格結構的自然組合,比如曹操,諸葛亮,他們有法家的手段,又有儒家思想的應用,更有兩家的共同點--大一統。
所以,中國文化最主要是表現在強勢的漢文化。但漢文化不是一味的追求王者霸道,而是如浩瀚的大海,任何更強勢的文化到了漢文化這里,只有被漢化,只有被融合。所以,中國歷史上任何異族的入侵,如果不被擊潰、遷移和退縮就是宣布族文化的最終滅亡,就是被最終漢化。匈奴、突劂、蒙、滿無不如此,再往後看,你將看到侵略中國的列強,他們做的事情只會是一群狼喚醒了一隻獅子,而最終被降為二等的命運。
Ⅳ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禮
指禮制,古代五禮是漢族禮儀總稱。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中國古代五禮就是古代最重要的五種禮制,也是最主要的五種禮制,延續至今依舊有著很多地方沿襲。
五禮內容:
一、吉禮: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主要內容: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師。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嶽;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即諸小神。主要包括:方丘祭地,四望山川;封禪;祭祀社稷之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嘗、享祭先王、先祖。主要有祭祀帶帝先王;祭祀先聖先師;籍田與享祀先農之禮,親桑和享祀先蠶之禮;享祀先醫,高禖(祈子之禮);臘祭等。
二、嘉禮: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
三、賓禮:賓禮是接待賓客的禮儀。《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賓禮親邦國」,這里講天子與諸侯以及諸侯國之間交際之禮。賓禮包括:
春見曰朝,夏見曰親,秋見月覲,東見曰遇,時見(有事而會)曰會,殷見(諸侯同聚)曰同,時聘(有事而派遣使者存問看望)曰問,殷覜(多國使者同時聘問)曰視。具體而言,大致包括:朝覲之禮,會同(會盟)之禮,諸侯聘於天子之禮,諸侯遣使交聘之禮,相見禮。
四、軍禮: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軍禮是師旅操濱、征伐之禮。《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軍禮同邦國」,這里講的是對那些叛逆不馴的諸侯要用軍禮使其服從和同。
Ⅳ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孝
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體系。占據中華傳統文化主要地位的儒家思想,其創始人孔子在構建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系中,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在《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里推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道」是聖王的「至德要道」,是眾德教化之根本根源,而《孝經》這本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成為歷代儒客和讀書人研習之核心書經。
歷朝歷代在推行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治國方略中莫不遵循以孝為本的治國理念,把孝親敬老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官員的標准,並自遠古沿襲流傳下來,世代相襲、貫穿百代。
中華文明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與中華文化以孝道文化為根本有莫大關系。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也在於中華文化遵循了以孝道文化為根本核心的原則。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從個體來講:
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個人的道德可以逐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
歷朝歷代,人們以修身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而修身最注重孝心的培養,孝行的實踐,孝道的弘揚。
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家庭來說:
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從國家來講: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是積極進步的。
從社會來講:
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從文化來講:
孝道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魂,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續下去的源泉所在。
二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主要內涵: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要有物質的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敬愛,而且這種敬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敬愛」,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好吃的美食,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喪葬看得很重,在舉辦喪禮時要以哀戚之情盡各種禮儀。
綜上所述,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
Ⅵ 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思想
所謂「中國文化」,簡要的說,就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一種文化體系。她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線、涵括各種不同的外來思想文化內容;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傳統優良、內涵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是針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中國文化的淵源和傳承下來的客觀存在的文化遺產。而從傳統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東西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傳統文化元素。
究竟有哪些東西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而稱其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呢?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一個淵源流長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傳統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羅很廣。我們可以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內容為例來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中國書法、文房四寶、唐詩宋詞、中國畫、祥雲圖案、中國瓷器、篆刻印章、京戲臉譜、中國結、甲骨文、八卦、中國剪紙、如意紋、石獅、唐裝等。
Ⅶ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傳統美德。
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是多方面的,我們要積極傳承發展。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和源泉。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仁義禮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等,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發展歷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撐,必須努力傳承和弘揚。
中華文化中還有許多思想理念對當代人類面臨的沖突解決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態度與「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於處理人與人的矛盾沖突,有利於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也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處理人類難題的智慧,值得深入發掘和闡發。
(7)哪個是傳統文化的中心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價值觀和民族精神。主要包括:
(一)天人合一。
即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強調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張天和人的對立,而主張天和人的協調。
(二)以人為本。
主張「天地之性,人為貴」,「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不重視彼岸世界,始終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的有序和諧與人生理想的實現。
(三)崇德尚義。
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歷來高度推崇那些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士。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堅持可以不受物質條件影響,在一定的條件下比生命還重要。
Ⅷ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傳統 倫 理 道 德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在道 德 價值的最終目標上, 追求「 天 人 合 一 」、 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 人 倫 關 系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征。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Ⅸ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
「仁、義、禮、智」。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孔子以「仁、義、禮」構建禮治秩序,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
西漢中期以後,新儒家雜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兵家等各個學派,建構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價值學說體系。董仲舒將孔孟的基本價值規范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
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有其歷史局限性,我們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去除那些糟粕。比如,明朝以後,專制主義的發展破壞了仁義價值體系的均衡性,毀壞了價值關系的相互性。
三綱五常被極端片面化,將君臣關系提高到社會價值體系的最高層面,片面強調臣子對於君主的愚忠死節;父子關系從一種自然血親關系異化為無條件孝順服從;夫妻關系也從雙向互敬互愛變成了單方面的服從關系。
五常作為社會普遍價值規范被神聖化、教條化,異化為封建統治和壓迫的意識形態工具。現代社會,我們應當破除傳統仁義中的身份等級局限,在獨立人格的基礎上,建立起平等、相互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