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良渚文化遺址的介紹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5300-4500年左右。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8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良渚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同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一樣,其考古地點分布於太湖周圍地區。
2. 你覺得「良渚古城遺址」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麼
我認為良渚古城遺址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是城市的布局三重向心式的結構,在之後的幾千年的都城都有這樣設計良渚還是這些5000年古城中其中規模最大的,擁有最完善水利系統的,最大規模的工程建設的,以及良渚城特有的良渚石鉞文。
3. 良渚文化指的是什麼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首先發現於餘杭市良渚鎮而命名,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
在良渚文化范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或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像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麼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余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採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恆存在的。良渚文化為何在五千年前就有如此出眾的玉文化?先民們為何要雕琢那麼多玉器,他們又是如何雕琢的?其中有許多謎等待解答。
有人說是因為裝飾,美化生活的原因。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玉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玉有太多美好的品質,因此就往往把具有高潔品質的人和玉相聯系。可以證實東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把玉當做自己(君子)的化身的禮儀。
貴族、土大夫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必配玉,玉只可配君子。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首先指玉的5個特性,即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然後是比附人的五個美德:仁、義、禮、智、信。所以說良渚文化出現如此多優美的玉器,是出於裝飾生活的原因不無道理。
另一種說法是,良渚玉器大量產生,不僅僅是裝飾,而是有更深的文化內涵。把玉作為裝飾品反而是更後的事情了。此說的證據是從良渚玉器本身情況來說的。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特色的是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如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良渚玉琮系軟玉雕琢而成,從外觀看呈外方內圓、上大下小形,每個面的轉角上有半個獸面,與其相鄰側面轉角上的半個獸面組成一個完整的獸面。這些物品充滿神秘氣息,現在看來其形狀和圖案也是令人驚異,隱隱透出一股涼氣。這些玉琮的用途應該是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戰國《周禮》書中曾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法。東漢鄭玄注「壁圓像天,琮八方像地」,都說明玉琮與對鬼神的崇拜相關。
因此他們認為良渚玉器更深的文化內涵是對鬼神的敬畏,是用於祭祀的神器,由此衍生出「玉」被作為權力的象徵。這一點從後來的「玉」的地位可以反證,「玉」不僅僅作為裝飾,作為美好品質的象徵,在中國文化上,從一開始就更多的是作為具有神聖地位的、能顯示權力的神器。
良渚文化是神秘而又輝煌的,其為何有如此多的玉器,主要是因為裝飾,還是因為祭祀尚不能明確,不過良渚玉器形制奇特,肯定包含著先民神秘的思維。
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太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以確定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有關玉料來源這一重要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
但是位於浙江餘杭境內的良渚文化中心遺址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遺址出土玉器數量的總和,其所需的玉料也應是良渚文化圈內量最多的,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從江蘇小梅嶺運來的嗎?在良渚遺址群內至今沒有發現礦藏的同時,不少專家仍堅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來自附件的地區已被遺忘的古礦床」。這一推測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願將來的考古發掘能夠證實這一推斷
4. 良渚文化遺址的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時代文化
,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300─4000年
,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它關繫到國家的起源。良渚城
柱形玉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牆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中華文明至少誕生於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同時代中國最大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發現的,可稱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延續上千年後突然消失了,後來有學者認為這是過度依賴單一糧食作物稻穀造成的。[2]但若是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前述觀點顯然並不能成立。因為在此之後的馬橋文明盡管在文化層面上與良渚時期差異甚大,可這兩個時期的同地居民卻令人出乎意料的擁有著完全一致的獨特遺傳結構,所以較大可能性的排除了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劫難。並進一步以此來判斷,其文明程度在末期的急遽衰退更有可能是由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遭受到同一時期境外不同文明的毀滅性入侵及征服,從而致使當地的原有文明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5.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普通人參觀古城遺址應該具備哪些知識才能看的懂
我們很多人出去遊玩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以走馬觀花的形式,拍拍照片,根本不去了解它深層次的含義在什麼地方。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沒有靈魂的遊玩方式。特別是當我們參觀一些古城遺址的時候。就更需要我們去掌握一些專業的知識,以便更好的去了解她,去認識她。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比如說怎麼去保護她?因為現在很多人對遺址的保護意識很薄弱,他們會覺得這是不重要的東西,其實不然,它是我們文化的象徵和意義,是祖國的瑰寶。如果有必要的話,我們還要在現場對那些參觀的人去宣揚這種保護的意識。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古城遺址是需要保護的。
6. 良渚古城遺址成為世界遺產了,你覺得良渚古城遺址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
最吸引人的應該是良渚水壩,在五千年以前我國就有了非常完善和復雜的水利系統,不僅可以泄洪還可以蓄水。
7. 良渚文化有哪些特色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期晚期的一支重要文化,以環太湖流域為中心,東到舟山群島,西達寧鎮一線,南從寧紹平原,北至蘇北地區的良渚文化玉殮葬原始風貌,展現了良渚先民以其卓越超群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震驚世界的玉文化千秋偉業。
良渚遺址是指包括良渚、安溪、長命、北湖4個鄉在內的大型史前遺址群,有大小遺址40餘處。昀具代表性的還是良渚遺址中的大型祭壇遺址。反山良渚文化祭壇遺址位於杭州餘杭縣長命鄉雉山村,在650平方米的范圍內有墓葬11座,這些古墓全部位於一座人工堆築的「高台土冢」之上。
冢內玉器不但數量大,而且質量高,其中更有具王權意義的器物,在國內無有出其右者,共有玉器1100餘件(套)。
若以單件計算,隨葬器件總數竟達3200餘件,平均每墓有300件之多。這種盛況不但在全國新石器時期墓葬中難得一見,即使在良渚遺址的墓葬群中也屬翹楚。
這些玉器的品種為:玉璧5件、玉琮21件、玉鉞5組、玉璜4件、玉鐲12件、玉帶鉤3件、冠形飾9件、錐形飾73件、圓牌形飾131件、鑲插端飾19件。
此外還有七狀器、杖端飾、串控制合管,單品種有竹節形管、束腰彩管、鼓形人珠、小珠、束腰形珠、球形珠、小圓形珠;墜飾有球形管;串縀飾有鳥4件、魚1件、龜1件、蟬1件。此外還有鑲嵌件。
以上所列舉的這些玉器皆用軟玉琢成,色澤多樣,打磨光潔,可謂盡皆上品。
良渚文化早期玉器品種還不算很多,玉面樸素,造型也相對簡單。良渚中期以後玉器品種極為豐富,造型紋樣復雜多變,神權及王權意識更加突出。如良渚玉斧,扁平梯形,下端為圓形,斧刃部有固定用孔,造型非常完美。邊緣皆成平圓形,樸素無華,以玉質之美沖擊人們的視覺感官。
良渚玉璧也有乳黃、淡紅、褐紅、灰白、淡綠、黃褐、黑褐各種顏色。昀大者直徑26厘米,孔徑3.6厘米,加之大多打磨光亮,使玉之美色盡現。
玉琮在良渚玉器中數量很多,全部用透閃石軟玉琢制,造型分跡式短筒形和內圓外方柱體形。外壁或飾以形象背面紋或雕琢象徵背面紋。良渚玉器雕琢的精細程度令人贊嘆不已,加寺墩遺址一件玉琮,被譽為「史前玉器的代表作品」。該琮高7.2厘米、射徑8.5厘米至6.7厘米,孔徑6.8厘米至6.7厘米。
單說在其形象面效的周圍雕琢了許多極其細密的雲紋、雷紋,這
些紋樣由弧形的、細小的短直線組成,一個0.2厘米的圓竟由七八個小的直線銜接而成,一條0.2厘米至0.3厘米的直線也以數點相聯而成刻紋,昀細的僅0.07厘米,堪稱鬼斧神工之作。還有一件被譽為「玉琮王」的,高8.8厘米,射徑17.1至17.6厘米,孔徑4.9厘米。黃白色,有規則紫紅色瑕斑。此外,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端為圓面的射,中有對鑽圓孔,俯視如玉璧形。
琮體四面中間由約5厘米寬的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4節。這件玉琮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琮是一種用來祭祀地神的禮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狀內圓外方,中間為圓孔,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圓象徵著天,方象徵著地,琮具有方圓,正是象徵天地的貫穿。在當時,每當豐收或祭日時,就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良渚先民就用它來與天地神靈溝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這些玉器創作,反映墓葬的規格相當高,從這批出土玉器的用途和象徵意義上,可推知墓主所掌握的神權、軍事統帥權、氏族領導權和大量財富的支配權。
8.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良渚文化是什麼
良渚文化是以杭州餘杭的良渚遺址為代表的一處新石器晚期文明,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圍極廣,包括長江下游太湖流域36500平方千米的區域面積,但良渚遺址就是良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
9. 杭州市良渚國家遺址公園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良渚國家遺址公園,位於杭州市西北郊良渚、瓶窯兩鎮,是良渚文化中心遺址,現已發現遺址點135處,保護范圍約42平方公里。它是中國最重要的大型考古遺址之一,在東方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遺址公園不同於普通的公園,它是一個保護、利用、開發和展示文化遺跡的綜合工程,良渚國家遺址公園2009年6月12日正式動工開建,預計在2016年前建成。良渚國家遺址公園在餘杭境內的104國道以北、東苕溪以南、瓶窯鎮華興路以東、良渚鎮長安路以西的25平方公里地域范圍。遺址公園建設將以莫角山良渚古城為核心,包含反山、匯觀山、塘山、瑤山等文化遺址,通過遺址現場的剖面展示、復原展示等形式,形成一個點線面結合的大眾化良渚文化認知體系。
查看更多有關於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10. 長江沿岸最大的良渚文化遺址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至4000,是一個以陶器為主也有較少玉器的新時期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因為最開始被發現在良渚,於是被命名為良渚文化。該文化遺址是長江流域出現的最大的文化遺址,跨越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出土了大批的玉器,包括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等,還有各種出土陶器也十分精美。
高城墩遺址作為長江沿岸最大的良渚文化遺址,不僅使人們發掘了大量的精美文物,也間接證明了良渚文化,不僅僅只有一個建築中心的特點,高城墩也成為中國現代發現的最重要文化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