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閩台文化"都包括什麼
閩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閩台兩地人民共同創造的、以閩方言為主要載體的區域文化,它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富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色。閩台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聯系,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原始社會。
文化特點
台灣的漢族移民中,閩南人佔全島漢族人口的83%左右,所以漢文化在台灣的傳播歷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台灣並在台灣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諸如台灣移民大多講福建方言,閩南話幾乎成為台灣通用的方言;台灣移民基本上保留著閩南地區的飲食習慣、服飾文化、建築風格、婚喪喜慶和歲時節慶風俗;台灣的戲劇歌舞、兒童游戲等文化娛樂和宗教信仰等等也都是從福建傳去的。關於閩台文化的源與流、根與葉的關系,學術界論述頗豐,恕不贅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福建文化在台灣的傳播並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下有一些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利成為台灣社會佔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台灣開發較遲,閩人大規模移民台灣固然是沿海地區人多地少,生活艱難所迫,但又不完全是為了養家糊口才東渡台灣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台灣土地肥沃,一年 「所出之米,足供四五年之用」,自食有餘的糧食,均運回內地銷售,以獲取優厚的利潤,所以台灣的農業經濟一開始就帶上商品經濟的性質。《赤嵌筆談》說: 「(台灣)三縣皆稱沃壤,水土各殊。……然必晚稻豐稔,始稱大有之年,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並可資贍內地。居民只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台灣經濟的另一支柱蔗糖也大多數銷往內地,「全台仰望資生,四方奔走圖息,莫此為甚。」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傳統的「重義」觀念受到有力的沖擊,重利成為台灣移民中佔主導地位的價值觀,並對近現代閩南和台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二、四海為家的觀念取代了安土重遷的傳統。 安土重遷是農業社會的必然產物,也是內陸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由於宋代以後福建東南沿海地區的文化帶有海洋文化的色彩,安土重遷的傳統受到一定的沖擊。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以及重利的價值觀的強化,安土重遷的傳統受到猛烈的沖擊。明清時期閩南人大批移民台灣和東南亞地區就是四海為家的觀念代替安土重遷的傳統的集中體現。當時,移居台灣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險(海上驚濤駭浪、清廷海禁的嚴刑酷法、客頭奸艄的敲榨盤剝等等),但「台灣山高土肥,最利墾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趨」,吸引著成千上萬富有冒險性格的閩南人告別故土,東渡台灣,去建設新家園。這種四海為家的觀念對近現代閩南地區和台灣省的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具有強烈的尋根意識。 閩人移居台灣後,雖然在台灣建家立業,成為台灣人,但他們的根在大陸,在福建,對故土對祖國懷著深深的眷戀,並且代代相傳,逐漸沉澱為強烈的尋根意識。這種尋根意識在台灣同胞的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得到體現。如台灣有「泉州厝」、「長泰厝」等等以福建地名命名的村莊,台灣同胞定期回祖籍祭祖掃墓,信仰許多傳自福建的神靈,信徒們也定期回福建進香謁詛。假如沒有條件去祖廟進香,則隔岸遙拜,最典型的例子是學甲慈濟宮自明末以來,除了直接上福建龍海慈濟宮祖廟進香外,每年都要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十分隆重,至今從未間斷,且規模越來越大。宗教信仰中也深深地滲入了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台灣同胞的強烈尋根意識還外化為抗擊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強大力量,在歷史上譜寫了一曲曲不屈不撓,英勇抗擊外來入侵的光輝燦爛詩篇。
綜上所述,閩台之間的文化聯系開始於遙遠的原始社會,但閩台文化作為有特色的區域文化體系的最後形成是在清代乾嘉年間,與清政府統一台灣,閩人大批入台,台灣成為定居社會,以及閩台經濟一體化的歷史進程基本同步。閩台文化固然是中原文化的延伸,但富有區域特色,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在這里有機地結合為一體。
⑵ 什麼事海洋文化
所謂「海洋文化」,是指依賴於海洋進行商品生產所形成的文化觀念和形態。海洋文化不僅僅是為了自給自足,或是在小范圍內的原始交換,而是有目的地進行大批量生產,用於海上貿易,並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海洋文化的特點,如商品意識、開放意識以及由航海、造船等因素引起的對天文、氣象、數學的重視直到對自然科學的重視,對金錢貨幣的重視等等 文化有各種劃分,最重要的一種劃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劃分: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大陸文化是指以大陸為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為生成背景的文化。大陸文化是農業文化,海洋文化則是商業文化,兩者代表人類文明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與發展水平。海洋文化無疑更具有人類生命的本然性和壯美性:其硬漢子強人精神,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強烈的競爭冒險意識和開創意識,其激情與浪漫,其壯美心態等,都與大陸文化的講求以柔克剛,講求中庸之道,講求溫良恭儉讓,講求好漢不吃眼前虧,講求三思而後行,講求靠天吃飯,講求守成本分,講求禁慾節度,講求知足常樂……等等,迥然有別。形象地說,大陸文化保守,海洋文化開放;大陸文化信奉故土難離,海洋文化崇尚流動;大陸文化勸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陸文化崇尚勤勞,海洋文化崇尚機遇;大陸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獲」,海洋文化信奉「能拼又會贏」。總之,大陸文化一切要循規蹈矩,海洋文化處處想不守規矩。由此,我們認識到海洋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 海洋文化,顧名思義,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與文化結合。海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和體系,就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民間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海洋文化的內涵具體可分為四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物質存在與物質生產;二是精神層面。一切與海有關的意識形態;三是社會層面:一切因時因地制宜的社會典章制度、組織形式、生產方式與風俗習慣;四是行為層面。一切受海洋大環境制約與影響的生產活動與行為方式。 從海洋文化的內質結構而言,它具有涉海性。人們常說海洋文化是「藍色文化」,「藍色」的「色彩」屬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屬性。人類緣於海洋而創造的文化,涉海性是它的首要的也是本質的特徵。從海洋文化的價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業性和慕利性。從海洋文化的歷史形態而言,它具有開放性和拓展性。古今中外的歷史發展證明,什麼時候、哪裡面向海洋了,開放了,什麼時候、哪裡的經濟、文化就繁榮了,發展了。 海洋文化與海洋密不可分,但並非凡是沿海地區的人群都具有海洋文化精神,沿海只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充分條件。它還與特定的歷史傳統、特定的生計方式及產業結構相聯系。即使同屬海洋文化區域,其海洋文化精神也有強弱之分。 如長樂是一座江海岸型城市。在這樣一個負陸面海、陸海兼備的地域里,長樂人民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開發海洋資源,開辟海洋通道。縱觀長樂的歷史,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長樂人民從來沒有拒絕過海洋的召喚,時刻都在傾聽著大海的濤聲,並勇敢地擁抱海洋,走向世界。 從長樂歷史發展來看,這里的人民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海洋鍛造著長樂人的精神品格,可以說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於長樂的歷史文化之中,不管在哪一個歷史時期,在長樂的總體文化中,海洋文化都居主導地位。我們知道,長樂文化最早是「大吳越」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吳王夫差曾在長樂屯兵造船,它直接產生了長樂的別稱——吳航。這證明長樂早期的先民就已經參與了創造閩越的海洋文明。後來,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越文化又佔了上風,再後來,吳越文化慢慢進入福建,形成了閩越文化,最後演變為閩文化。當年鄭和船隊出江蘇太倉,選擇長樂作為出海的駐泊地和伺風港,就是受「大吳越」文化的影響。可以說,長樂的歷史深深烙上了「大吳越」文化的印證。而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不但在長樂留下光輝燦爛的海洋文化遺產,還同時帶動了長樂的航海業和造船業,而且直接把許多長樂人帶向「南洋」,甚至更遠的非洲,使長樂有「海上絲綢之路」的美譽。古老的長樂自明朝起 就與開放的世界連在一起。 再從長樂地域特徵來看,長樂地處海峽西岸、閩江口南側,三面被東海與閩江所環抱,海岸線長近100公里,海洋面積1300多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658平方公里的兩倍。海洋是長樂人民生存、發展的重要環境。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長樂人民不屈不撓地向海洋進軍,發展了自己的海洋經濟、海洋社會和海洋人文模式,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體現了長樂文明海洋性的一面。面對茫茫無限的大海,許多長樂沿海人民以無限的勇氣,超越了那被大海阻斷的有限陸地,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動的有限圈子,移到一片不穩的海面上,隨身帶著他那人造的地盤——船,以敏捷巧妙的動作,破浪向前,凌波而行。 沿海地區往往是台風、海嘯首當其沖之地,在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往昔,塘倒屋廬毀,人或為魚鱉的慘狀,常常發生。先輩們因臨海而居所遭受的一件件惡夢般的經歷,在沿海一帶世代口傳。飽嘗人禍之苦天災之痛的長樂沿海民眾,逐漸形成了視死如歸、不畏強暴的獻身精神。當我們追溯長樂沿海家族發展軌跡時,發現這么一種現象:如今浙江奉化的蒓湖、裘村和松嶴三鎮竟有20多個村莊的發族先祖,皆是長樂先民歷盡千難萬險,航海漂泊而至。當時長樂的曹、吳、庄姓始祖,結伴同行,歷盡艱險,自海路入奉化象山港登陸。這說明長樂先輩們就有海上歷險、開拓創業的歷史,同時也給後人撒下了莫畏艱難、勇於冒險的種子。而海上作業,每每風雲多變、凶吉難卜,應該說他們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乃是除卻戰爭最具風險了。特殊的血脈傳承,嚴酷的海洋環境,令長樂沿海民眾衍生出敢於闖盪、開拓的冒險精神。 在長樂人性格形成中,海洋意識的融入十分明顯,如胸懷寬廣、思想開拓等,可以說,海洋文化是長樂傳統文化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只是長樂許多優秀海洋文化產物很大一部分被歷史所塵封,有的流散在民間,有的在地方文獻中也只能見到一鱗半爪,就象顯應宮,要不是偶然中被挖掘出土,就永遠湮沒在沙土之下,許多體現長樂文明傳承與創造關系的文脈,也因此被切斷了。但是長樂人善於經商、勇於進取、敢於在種種艱難環境中開拓事業的傳統並未喪失。解放後,長樂民眾長期處於半軍事化的生產、生活環境,屬於海洋文化范疇的海防文化,但也催生了沿海民眾嚴守紀律、群體意識強的團結協作精神。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文革」中在大批資本主義、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非常時期,金峰人還「大搞資本主義走私」,也就是冒險想方設法偷偷進行對外商業貿易活動,這充分顯示了長樂人根深蒂固的海洋文化性格。因此,粉碎「四人幫」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素有重商和開拓進取精神的長樂人立即脫穎而出,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如魚得水,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改革開放之初,長樂人又自覺擺脫禁錮與束縛,敢於先人一步品嘗商品經濟這只「螃蟹」的鮮美味道,先人一步發展私營經濟,抓住機遇,順利實現了資本原始積累。當時在長樂北鄉,鄉鎮企業大規模興起,出現了鄉鎮辦、村辦、聯戶辦、戶辦的「四輪驅動」和農、工、商、建、運、服「六業齊上」的興旺局面。正當全國都在舉目觀望的時候,長樂人開始了集資辦廠,私營企業開始從星星點點而在很短時間內遂成繁星滿天之勢,長樂也因此被譽為福建省鄉鎮企業的發祥地。長樂人第一次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創造了一個「現象」,即「 草根工業」現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長樂人從推銷塑料蚊帳開始,其足跡逐漸遍布全國,培養出成千上萬的經銷隊伍。長樂的每一個鄉村,即使原先的欠發達地區,都有大面積的工商活躍者。從商人員十之八九是普通百姓,他們基本上屬於「三無」(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起家。他們追求目標十分明確,什麼有利就搞什麼,實現財富最大化。金峰鎮以家庭作坊和股份合作企業為起點,於1985年率先成為福建省第一批億元鄉鎮,就是明證。 隨著近代西方文明從海上登陸,隨著人類生活與海洋聯系的日益緊密,海洋開始進入現代中國詩人的視野,於是我們有了冰心描寫大海的詩歌,有了眾多開始關注大海的詩人。我們驚異於海的明麗,海的溫柔和海的博愛。
⑶ 什麼叫海洋文化呢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於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中華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
陸上的火與石斧創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動又推動了大陸文化的發展。獨木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它體現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以及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
(3)福建海洋文化從哪個地方來擴展閱讀
海洋文化包羅萬象,人類緣於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創造的文化都屬於海洋文化;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
如人們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都屬於海洋文化的范疇。
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強烈的個體自覺意識,其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開創意識,都比內陸文化更富有開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險性、神秘性、開拓性、原創性和進取精神。
⑷ 福建地域文化的顯性特徵是什麼
福建地域文化的顯性特徵是海洋因素。
福建地域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由於地緣和歷史的原因,這些活動既有海洋文化的印記,更多的則是賡續著中原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血緣基因。無論久演不衰、大受擁躉青睞的南音及閩劇、高甲戲、布袋戲,還是逢年過節群眾性的燈會、巡遊等慶祝、祭祀風俗,內容多為規勸尊祖孝親,積德向善,期盼子嗣發達,瓜瓞綿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至於關公、馬祖和其他神祇信仰,似乎比之內地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這在當地幹部群眾看來並沒什麼不好,只要引導得法,反而利於增進社會和諧安定,溝通海內外華人的情感認同。福建人的家族鄉土觀念較之別處也更顯濃厚些,哪怕走到再偏遠的鄉村,那些保護完好的宗祠建築,那些供奉在各家廳堂的祖先牌位,那些「潁川衍派」「隴西人家」的門楣以及鐫刻於木石廊柱上的楹聯,都在顯示著福建人慎終追遠的倫理意識和道德情懷。
⑸ 福建什麼地方
福建省的地理位置?
福建地處祖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度30分至28度22分,東經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福建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1088萬人。福建與台灣淵源流長,關系密切,台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於中國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是中國距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土地:陸地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陸域的80%,海域面積13.63萬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線總長6128公里,其中大陸線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大小島嶼1546個,佔全國1/6,擁有廈門灣、福州灣、湄州灣、沙埕港、三都澳等眾多天然良港。
氣候:
福建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氣溫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是全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福建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18種(含亞礦種),其中能源礦產有無煙煤、地熱等2種,金屬礦產31種,非金屬礦產82種,水氣礦產1種.金、銀、鉛、鋅、錳、高嶺士、水泥石灰岩、花崗石材、明礬石、葉臘石、 硫等礦產儲量也較大。石英砂儲量、質量冠於全國。
生物資源:福建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全省森林面積1億多畝,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樹木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62.96%,居全國首位。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有內陸養殖面積和可作業海洋漁場面積分別約1000平方公里和12.5萬平方公里。有魚類750多種,佔全國海洋魚類種數的一半。尤其是水產品資源種類繁多,現有品種佔世界50%以上,水產品總量居全國第三位,人均佔有量居全國第一位。
水資源:境內河流密布,水利資源豐富。全省擁有29個水系,663條河流,內河長度達13569公里,河網密度之大全國少見。水力理論蘊藏量1046萬千瓦,可裝機容量705萬千瓦,居華東之首。
旅遊資源: 全省人文薈萃,擁有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擁有一大批影響日益擴大的旅遊品牌,包括山與水完美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素有海上花園、音樂島美譽的鼓浪嶼,情系海峽西岸、凝聚世界華人的湄州媽祖朝聖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風情獨具特色的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世界獨一無二的山村民居建築福建土樓,著名的革命聖地上杭古田會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搖籃曇石山文化遺址,天下絕景、宇宙之謎的寧的白水洋奇觀,泰寧世界地質公園,漳州火山公園等旅遊品牌和一大批風景名勝區。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區、蘇區,閩西、閩東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當年中央蘇區有10個縣在福建,老區分布在62個縣(市)。
人口統計:福建省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3511萬人
⑹ 談談你對福建文化的認識
文化生態是一種歷史過程的動態積淀,它與特定區域的地理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關系。作為中國文化的亞文化圈,福建是個相對獨立的歷史文化單位和類型,是燦爛的中國文化在實踐時空中的一個代表性區域。福建文化是人與自然的契合點。在地理生態環境上,福建特殊的山海相隨的自然環境對該區域文化的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它經典地體現著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在歷史文化傳承方面,福建文化的形成不是一個單一體,而是一個復合體,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和隨之而來的寬容性的特點。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和豐厚的動態積淀,福建已培育出兼容並蓄的文化生態環境,它體現著福建社會現實的人文狀況,並成為該區域社會成員共享的生存方式。
相對的封閉性及其影響
地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制於兩種因素,一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結構。其中,自然環境對人類行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它對於一個地域文化的形成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某種角度上甚至可以說,文化是人類適應自然的產物。福建比較特殊的地理環境,賦予了該區域人文以天然的定位。
偏處東南一隅的福建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境內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錯綜其間。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發達的情況下,這種自然環境把福建與浙江、江西以至北方中原各地天然地阻隔開來,形成一個相對封閉、自成體系的社會經濟區域。這種獨特的地理特徵,給福建文化發展的歷程烙上了鮮明的印痕,並間接隱現在文化生態中。
秦漢以前,福建地廣人稀,處於蠻荒狀態。當時生活在這里的閩越人與外界文化聯系很少,其獨立發展和興盛的時期,相當於中原夏、商、周王朝,至少存在約1500年。這種地理上的相對隔絕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中原主流文化的強制性影響,使閩越土著文化保持著相當獨立的狀態,擁有較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人文內涵自成體系,成為福建文化演進的重要源頭。
漢代以後,伴隨著中原漢民大規模遷徙入閩,漢文化在福建的傳播速度加快,並逐漸取代閩越文化占據主導地位。這些漢民沿著不同路線進入福建後,尋找適宜的地點生存,並逐漸拓展生存空間。福建境內較大的河流如閩江、九龍江、晉江、木蘭溪、汀江等,其流域具有較好的生存環境,成為中原漢民入閩後定居繁衍的最主要的棲居地。大規模的漢族移民是漢文化強大的載體,它大大加強和深化了漢族文化擴展浸潤的歷史趨勢。
由於不同的北方漢民遷入福建的時間、地點、路線不盡相同,甚至差別頗大,再加上福建境內山巒疊嶂的阻隔和區域內自然地理環境的許多差別,這些不同的江河流域便各自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小經濟文化生活區域,致使福建文化容易形成以相互排斥的地域文化心理為基礎的眾多子系統,從而形成一種呈碎狀割據的文化形態。
這種文化形態上的碎狀割據狀態清晰地反映在福建民系的劃分上。福建民系大致可分為六個,即福州人、莆仙人、閩南人、閩北人、客家人、龍岩人。民系差異的形成,是北方漢人不斷遷入福建的過程中,由於地理、語言、民俗和區域小經濟圈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同時,在各個民系內部,在更小的范圍內,不同地域的人文內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福建人文的差異現象尤為典型地體現在方言及民俗兩個方面。福建方言的紛繁復雜在全國是少有的,福建境內有七大方言區:閩東方言區、莆仙方言區、閩南方言區、閩北方言區、閩贛方言區、閩中方言區、閩西客家方言區。在全國八大漢語方言中,福建境內使用的漢語方言已達七種,可以說是全國漢語方言的縮影。而且在同一方言區內,方言內部的復雜性、特殊性在全國方言中也是罕見的。
福建民俗的差異性也是很典型的,不同區域對同一民俗事象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十里不同風,一鄉有一俗」,形象地說明了福建民俗的這種差異性。從這個意義上說,福建民俗具有極強的傳承性和多樣性。
方言與民俗的復雜性,只是福建文化形態上呈碎狀性特徵的兩個方面的表現。但從中可以透視出,由於歷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特徵上的雙重的相對封閉性,給福建人文及文化生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文化傳承上的寬容性特徵
文化生態的狀況與其相應的文化土壤有著密切關系。從歷史文化傳承的角度,福建文化的形成是個多元性的復合體,它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兼容土著文化和外來文化,在福建地域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有著豐厚的積淀。由此隨之而來的是福建文化生態寬容性的特徵。
福建歷史文化傳承經歷了獨特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大體包括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秦漢以前的閩越文化階段。由於福建地僻海隅,境內交通閉塞,又遠離中原地區,秦代和漢初政權雖然先後在福建設立閩中郡和閩越國,但均實行「以閩治閩」的方略,漢文化在福建的影響不大,此時閩越土著文化保持著相當獨立的狀態,地域特色鮮明且自成體系。
第二階段是漢至唐末、五代時期,閩越文化開始了與外來漢文化漫長的整合過程。漢代以後,中原文化開始向東南沿海擴展,並日益波及福建。一方面,中央政權加強了對福建的治理和開發,為漢文化大規模傳入揭開了序幕。另一方面,作為漢文化強有力的「載體」,中原士民開始大規模遷徙入閩,中原漢文化也在福建自北向南擴展傳播,這對閩越土著文化造成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此時入遷的北方漢人與閩越人之間有較大的文化距離和族群界線。
第三階段是宋元明清時期閩學文化為主流的階段。此時期以宋儒理學為核心的社會文化模式逐漸在福建地域占據統治地位,而閩越土著文化因素成為文化「底層」並被「隱形化」、「邊緣化」,「大傳統」與「小傳統」的多層面互動格局形成並使地域社會文化變遷呈現出復雜性和多元性,在福建文化體系建構史和地域社會發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這一階段,南宋朱熹創立的朱子理學發展成為元明清時代控制整個國家社會意識形態的官方哲學,成為政治、法律、道德、藝術、教育等上層建築各個領域的指導原則,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與此同時,福建地域社會的海洋文化特徵得以突顯。宋元時期的泉州成為世界著名的貿易大港,南宋時與泉州貿易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到元代則增加到100多個。商人、旅行家、僧侶以及各行各業的外國人雲集於此,並帶來了多種外來文化,使福建文化受到西方文化較大的沖擊。明清時期,盡管中央政府屢屢在福建沿海實行海禁,但沿海民眾的海洋意識並未中斷。
第四階段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階段。此時期由於福建在歷史地理文化傳統等方面具有的區域特點和優勢,福建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迫使福州、廈門成為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二,這對福建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福建文化由此經歷著與近代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激盪,呈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鮮明的開放性,涌現了一大批對中國思想文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傑出人物,如林則徐、嚴復、沈葆楨、林紓、辜鴻銘、薩鎮冰等人,他們均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文化先潮。
多元的文化生態環境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於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傳承上的多元性,福建文化的進程已鑄就了兼容並蓄的文化生態環境。福建文化生態的主要特徵有:精神文化的多元融合與不平衡性,開放性與封閉性共存,沿海與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冒險與守成並存的文化性格等。由於歷史文化傳承上的多元性,福建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動態系統;與此相應地,福建文化生態處於一個多層次的社會文化體系相交織疊壓和互動的狀態中。這種狀態表徵為三個方面:
首先,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現狀布局上則呈碎狀割據的狀態。從源流上看,福建文化的形成與閩越文化的遺風、中原文化的傳入、宗教文化的傳播、海外文化的沖擊、台灣文化的交融、鄰域文化的滲透等諸因素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從現狀上,福建文化在布局上呈碎狀割據的狀態,如閩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閩西客家文化、閩南海洋文化等等,它們彼此之間呈相對獨立且平行並存的狀態,盡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漸加強的現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離仍是十分明顯的,並且誰都無法佔據絕對優勢的主導地位。這些不同層次的文化成分在福建文化這個動態系統中共同構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引導和制約著福建區域社會中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
其次,福建文化生態在態勢上呈既開放又封閉的狀態,這種狀態折射為陸地農業文化與海洋商業文化二者並存且相互交融。福建山海相隨的地理環境迫使人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傳統農業文化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形成的內向、保守、封閉的文化體系,它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固守家園,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它往往保持著某種獨立的、一以貫之的發展系統,比較封閉、偏狹,而這在福建濃厚的家族觀念中又得到強化和鞏固。中原漢人的入遷,對福建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他們在遷移入閩的同時帶來了中原的陸地農業文化,由於當時早期的福建地域尚處於無序狀態,他們必須憑借家族的力量來拓展生存空間,這種狀況自然而然地加強了血緣宗族的觀念。
與此相對應,海洋商業文化則往往以動態和開放為特徵。福建海岸線漫長,位居全國第二位。自宋以後,福建人口迅速增長,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中,向內陸延伸困難,人稠地狹的矛盾使許多人無可耕之田,只能轉向大海謀求發展。宋元時期福建航海業由沿海貿易為主轉向以遠洋貿易為主,明清時期私人海上貿易蓬勃而興,成為當時福建海洋經濟社會性的集中體現。在這漫長的歷史洗禮中,逐漸形成了以商業經濟意識為核心的海洋文化。同重義輕利、禮教森嚴、內向保守的傳統農業文化相比,海洋商業文化具有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徵,如重利的價值觀、冒險進取的拼搏精神和寬容的開放意識。這種頗為強烈的海洋性格,在相當多領域已突破了傳統文化的桎梏,適應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福建成為近代中國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正與其開拓求新的海洋文化氣息有著密切關系。
福建文化生態是福建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傳承的產物,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歷經兩千年來的歷史洗禮而逐漸形成的,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這種兼容並蓄的文化生態環境無疑對於福建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內在運動起著精神意識的歷史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的歷史進程。
⑺ 海洋文明的發源地是
著名學者蘇文菁教授2008年在紐約記者招待會上提出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發源地的理論,在海內外引起極大的反響,新華社和中國新聞社在第一時間發了電訊稿,大量的媒體轉載了電訊稿和發表消息。蘇文菁:的確是這樣的。我個人認為從海洋行為發展到海洋文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南太平洋上的波利尼亞人,他們以獨木舟和木筏為工具,靠著對洋流和季風的掌握,很早以來就穿行於檀香山-紐西蘭-東非之間,但是他們的海洋行為並沒有發展成海洋文化。要升華為海洋文明,我以為以下三個條件必須充分考慮。首先是民眾的海洋意識。第二是造船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航海能力。第三是文明的輻射力與持久性。從以上三個層面來看,中國(福建)堪稱世界海洋文明的發源地。
一個族群只有從心理狀態上認同海洋,才能迅速的升華自己的海洋行為。從民眾的海洋意識來看,我們不僅要關注當下的民眾意識,我們更要到一個民族的文明之源―神話中去尋覓。
我們不能因為海神媽祖到了南宋才被「冊封」而懷疑其對福建區域民眾精神的長期維系。一方面我們說中國是多元文明的國家,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原的農業文明是主體,沿海區域的海洋文明對於整個民族而言是補充、是邊緣。但海神對於福建區域而言卻完全是生存狀態的精神象徵與情感維系。福建在《周禮》中就是一個具有海洋文明特徵的東南大族-閩,歸職方氏象胥管理。「閩」必須向朝廷進奉120名奴隸和蚶、蛇等土特產品、以表示臣服。只是到了秦末,原「閩地」一分為三:以無諸為首的「閩越國」、以搖為首的「東甌(東海)國」、以織為王的「南海國」。其中,東甌國地處浙南甌江流域;南海國於現閩、粵、贛交界處,皆為古之「七閩」之地。「閩」的海洋屬性還可以從《山海經》中得到佐證。《山海經》的資料可追溯到儒家典籍中的堯舜時代,也就是西元前21世紀的夏朝立國前後,其對福建的定義是「閩在海中」。聯繫到在黃河流域出土的殷商遺址是以貝殼為貨幣,我們完全可以說:「閩在海中」不僅是閩的地理方位,更重要的是閩人的生存方式。遠古時期,居住在沿海地區的民族不少,但唯有閩獲得了「在海中」的結論,這不能不說閩就是中華文明源頭中海洋文明的代表。
當代考古證明18萬年前福建就有人類居住。我們可以從距今7000-5000年前的閩江入海口考古遺址里找到古代福建人的海洋生存方式。曇石山墓葬、貝丘里發現大量海洋生物的遺骸,大海不僅賜予了福建先民寶貴的食物,更賜予了文明的發源。中原以磨製石具作為其生產力發展的標志,而福建先民則因地制宜地以貝類為工具。曇石山遺址的重要意義就在於以全面的考古資料展現了福建先民在閩江入海口這一海洋性區域的生產工具、居住設計與飲食習慣,它是福建先民與海洋長期互動的結果。這預示了日後的「閩」這一地域所衍生的文明必然有別於中原文明。我們可以說,海神作為福建區域的民間信仰早就存在。而到了南宋,偏安江南的小朝廷接受了福建區域文化的「反脯」,中國的海神就這樣必然「出生」在福建,同時偶然地安到了民間少女林默娘的身上。我們完全可以說中國(福建)與地中海區域的古文明一樣,都將長期的、大規模的海事行為上升為文明的積淀-神話。民眾的海洋意識還有其他的表現形式,但要確定一個民族(族群)是否在文明的源頭就具有海洋文明的源發性-也就是發源地之類的,海神符號的確立是十分重要的。
⑻ 寧德有什麼海洋文化
1.眾多的海洋資源條件
寧德市大陸海岸線蜿蜒曲折,東西長約235公里,南北寬153公里,大陸海岸線長878.16公里,佔全省海岸線總長的28.35%;海域面積4.46萬平方公里,佔全省海洋漁場總面積35.63%,沿海島嶼星羅棋布,有大小島嶼448個,佔全省島嶼面積28.95%。寧德市共有蕉城區、福安市、霞浦縣、福鼎市等4個沿海縣(市),濱海鄉鎮32個,閩東海域廣闊,優良港灣眾多,閩東漫長的海岸線上連綿大小港灣29個,如串珠鑲嵌在閩東海岸線上。水深在10~50米之間的港灣佔全省17.6%,其中天然深水港全省6處,閩東就有三都澳、沙埕灣2處。
2.優越的自然條件
寧德市的海洋處中低緯度,受太陽輻射和山地地形及季風環境的影響,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8.5~19.3℃之間,極端高溫43.2℃,極端低溫0-3.9℃,外海區年平均氣溫17.3~17.5℃之間,內海區和海岸帶為19℃左右。夏天高於35℃的炎熱天氣在外海區沒有出現,內海區僅7天左右,冬天低於0℃的寒冷天氣,海島平均僅0.1~0.5天,海岸帶僅1~6天。許多灣內島嶼(如三都澳群島、福瑤列島等)都是福建島區氣候條件最為優越的地區。
3.較好的區位條件
寧德市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台灣省三大經濟區的中間位置,北接浙江省溫州市、南連省會福州市、西鄰南平市、東望台灣省,獨具「北承南聯,西進東出」的區位優勢。寧德的海島地理位置特殊,位居台灣海峽咽喉部,為我國南北海上交通要沖。三都澳港區地處太平洋西岸國際諸航線的中心位置和全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點,距台灣基隆港只有145海里,具有發展成為國家主樞紐港和國際性大港的優勢。有些海島與台灣島隔海相望,咫尺之間,兩岸語言相通、習俗相近、感情相融,漁民長期同海區作業、來往頻繁。
多樣的自然旅遊資源
(1)海濱沙灘:主要有地處東沖半島的霞浦下滸沙灘,金沙如毯,潔白如玉,光潔似珠,素有「閩東北戴河」之稱,沙灘長1500米,寬200多米,並有寬近10米的鵝卵石帶環境,風光旖旎,景色迷人,更有琵琶島、雲峰寺、獅子山、朱熹游學地――文星坪等名勝古跡相襯托,是個不可多得的避署、旅遊勝地。還有那海天一色的大京沙灘,沙灘呈半月形,沙細柔潤,入手無聲,腳踏無痕,素有「福建夏威夷」之美譽。長春鎮高羅沙灘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300米,面積0.6平方公里,沙質細小柔軟,由西向東平緩延伸,是天然的海濱浴場。
(2)海蝕地貌景觀和島嶼風光:寧德市的海島海蝕地貌景觀十分發育,由此形成大量奇石異洞是島嶼的又一主要旅遊資源,這些旅遊景點有很強的特異性,有些景點如三都澳斗帽島上的螺殼岩,福瑤列島東北海岸上的浪蝕懸崖、海蝕洞、海蝕柱和海螺石等千姿百態的海蝕地貌景觀,其奇特程度在全國也屬罕見,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這些景觀與海濱沙灘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加上海浪濤聲的渲染和海上風光的陪襯,大大提高了旅遊資源的整體吸引力。
(3)島上湖泊:如大嵛山島天湖,大嵛山島淡水資源充足,在海拔400米的島丘上,有「白蓮飛瀑」、媽祖廟、天湖寺等,有大小兩個天湖,湖水終年不涸,水清甘例,被譽為「人間瑤池」,天湖四周還有遼闊的天然草場,綠草如茵,有「南國天疆」之情調,被譽為「島國天山」。嵛山島是閩東著名的漁鄉,周圍島礁眾多,風光旖旎,是發展海上觀光和海島旅遊的理想之地。3.海洋旅遊開發方興未艾
與國內外其它旅遊開發成熟的海島相比,寧德海島旅遊開發起步雖然較晚,但是許多海島已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如三都澳是國家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嵛山島是中國最美的島嶼;「海上仙都」太姥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寧德海洋旅遊快速發展的需要,許多海島地區加強各項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的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些都為寧德海洋旅遊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重要基礎。
⑼ 隨能給我講講福建那個地方如何
在福建有三種文化 一個是福州為代表的江湖文化 一個是以廈門泉州代表的海洋文化 還有就是以山地代表的客家文化 城市沒有最好只有感覺更好 如果性格豪爽粗中有細 你應該去福州 這個地方有仕途之路 如果你生活細膩 追求時尚和國際化 毫無疑問你應該去廈門 那是宜居城市 廈門的氣候宜人 即使在冬天 風吹來也只是涼的 這里東山島也不錯 尤其是海味 除了沒有高樓大廈 如果你想隱居 嘿嘿 去閩西吧 這里靠山吃山 山珍是沒的說 有錢人都往外跑 生為黃金之鄉是人不建議你來這富人天堂 窮人地獄 相對的 閩西北工資低 消費高 廈門工資高消費高 福州麻總是這么中規中矩的 從晚晴十大城市跌到來福建的只知道廈門 至於做生意的就不要講地域差別了 哪賺錢往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