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理論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輝煌燦爛的文明史,有自己從未中斷的文化傳統,留下了無數的文化寶藏。
堅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堅守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我們要珍視中華優秀文化,摒棄民族虛無主義,對傳統文化致以禮敬,並以之為自豪,並對中華文化生命力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
堅定文化自信,還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和有時代價值的內容,充分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軌跡、鮮明特色,准確把握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價值理念,讓人民群眾樹立文化自信,自覺成為弘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主體。
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培育和堅定文化自信,要善於做好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工作,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符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
做好創造性轉化,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符合改革開放的社會特徵,具有時代價值的內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時代內涵和新媒體環境下的現代表達形式。
做好創新性發展,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完善和拓展,為其增添新的內容,確保文化傳承的時代性、發展性和前瞻性。
總之,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從中找到那些能夠體現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和主張,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Ⅱ 什麼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其實所謂文化,講的是一種制度、風俗以及如何處更人情世故等的綜合體現,這種體現被人們高度總結成「文化」二字。在古代,人們深知「文化」二字的重要性,於是從人類文明出現開始,人們就開始把如何處理人情世故以及如何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方法總結成「文化」,即「以文而化之」的意思。
而「自信」二字,則是相對的一個概念,如「文」比「武」好,那麼,「文」就比「武」有自信,又如學習知識,一個人學到的知識越高,往往就會越有自信。
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堅定文化自信,是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於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20世紀後期,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慧、生命科學、互聯網、新能源等的發展,人們認為文化變成了當代國際競爭中的新焦點。
Ⅲ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相信我們的民族文化。是最好的。是最優秀的。
Ⅳ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大問題。堅定文化自信,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凸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價值和文化理想。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特徵
一、是連續性。
文化自信的確立和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論是遭受挫折的時候還是取得巨大成就時期,它都是一種信念、毅力和意志的堅守。中國傳統文化中飽含優秀的道德精神和倫理價值,對社會的持續關懷是這種精神的不竭動力,即使發生社會轉型時也不曾忽視它,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鍾情和堅守是一貫的、連續的。
二、是現實性。
在當下,文化自信是以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為主要支撐的,文化自信是對清晰而又富有吸引力的目標的確認,它立足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成就,也立足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Ⅳ 為什麼要樹立文化自信,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樹立文化自信
學好歷史。了解中國5000年文明。了解四大發明黨偉大發明。認識到古代社會對整個世界巨大,不可替代的影響。
此外。學習近現代史。了解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了解到新中國引領人類的偉大歷史貢獻。了解到改革開放,以及新時代深化改革的巨大成功與非凡貢獻。
堅持四個自信,勇敢努力前進!
Ⅵ 文化自信的理解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儒法並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甚至,我們正努力建設的小康社會的「小康」這個概念,也是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於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我們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徵、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脫胎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著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從而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Ⅶ 談一下你對文化自信的認識和理解
談一下你對文化自信的認識和理解?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政黨對自身稟賦和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文化自信從內涵上可解構為三個層面:
方法/步驟分步閱讀
1
/3
一是民族、國家以及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強烈認同與自豪感;文化自信是應對外來文化沖擊與侵蝕的核心力量。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間的沖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相互影響,互相交織的文化觀念和價值信仰體系不斷沖擊著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念。
2
/3
二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有著堅定信念,從發展實踐中把握文化發展前景;隨著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擴展,新一輪的文化沖擊將對我國的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帶來新的挑戰。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別文化優劣,應對文化沖擊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確把握自身社會本質以及社會發展階段與方位,掌握自己所處時代特點,並以此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從現實與具體的條件和環境出發,選擇適應與滿足當下實踐要求的文化觀,才能應對多元文化的滲透與侵蝕。
3
/3
三是對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合理的揚棄。可見文化自信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導向,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必然結果與目標所在。文化自信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行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就是要實現文化自立、自強,為文化強國建設奠定現實基礎。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堅定與增強。
注意事項
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與自強,根本上推動了對中國理論、道路、制度的自覺、自信與自強。文化自信的建立使理論自信更富有引導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動力、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性。
內容僅供參考並受版權保護
Ⅷ 對文化自信重要意義的理解
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2020-04-21 14:37:24
文/張敏
堅定文化自信,是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於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1文化自信的意義
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20世紀後期,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慧、生命科學、互聯網、新能源等的發展,人們認為文化變成了當代國際競爭中的新焦點。
從理論上看,將三個自信拓展為四個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觀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創新,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廣闊的視野和空間。
從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實踐方向。
從我國要實現由富變強的歷史性飛躍看,文化自信是實現這一新飛躍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
Ⅸ 談談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認識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培育全體國民的健康的文化心理,恢復和加強中華文化曾經有過的主體性、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努力使我們的文化自信表現出一種「自信而不自負,自豪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
文化自信發揮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作用,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撐作用。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起源、發展、精神特質和其內涵精髓的總體性判斷,是秉持對中華文化的禮敬、繼承、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基本立場和態度。
文化自信有三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是那種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民族靈魂和基因的傳統。「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家、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是從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開始論述中國革命的命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的。
第二個來源,是中國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無數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救亡圖存的艱難奮斗中,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偉大斗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優良傳統。這是中華文化中極為豐厚的新篇章、新傳統。
第三個來源,是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後,經歷前後兩個三十年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包括艱難曲折的探索、挫折、失誤中形成的,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形成、豐富和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談到文化自信,我們首先會想到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但我以為,後兩個來源也十分重要,對當代中國人來講,甚至更加重要,是我們之所以自信的重要源泉。
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四個特質
第一,自信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歷史和無數典籍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豐富的歷史經驗、治國理政理念,以及作為獨特標識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等。這些具有極鮮明中國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為各國人民所理解,都會受到衷心的贊譽和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珍視他人的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不但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大智慧,更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道義准則,已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高度認同。再比如,中華文化倡導和合文化,主張培養人的誠實、守信、寬厚、莊重、謙遜、溫和等品質,實現「和為貴」。我們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載體中內在蘊涵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的整體性理解與把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