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漢和西漢哪個更強大
東漢
:自西漢劉徹將匈奴打殘之後,匈奴分裂。劉詢時期,匈奴臣服於漢朝,匈奴對中原的威脅已經降至最低點了,掀不起大浪了。劉詢時期,騎兵的數量也達到兩漢的最高點,十五萬騎兵,這是兩漢戰爭中漢朝出動最多騎兵的一次。到了東漢,武功外交方面,東漢徹底擊敗匈奴,燕然勒石,剿滅了烏桓等北方胡族;班超、班勇父子經營西域,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甘英出使大秦,到達先波斯灣沿岸。漢桓帝時,接見了羅馬皇帝安敦的使者,此為中西交往之始;日本出土有「漢倭奴國王印」,為東漢皇帝所封,此為中日交往之始。
西漢, 「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到了東漢,文化科技方面,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寺院-白馬寺。經學在此時集大成。文字有《說文解字》。數學有《九章算術》。被稱為「東方的亞里士多德」的張衡在洛陽展示出驚人的科技成就——渾天儀、地動儀、靈憲圖。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中國醫學的幾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經過漫長的集體創作,於東漢基本定型;《難經》、《神農本草經》都誕生於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橫空出世,標志著中國醫學理、法、方、葯理論體系的完整建立。制度方面,提到東漢的政治,給人的印象就是外戚與宦官的輪流執政,然而,《劍橋中國秦漢史》則作了如下評價:「東漢的制度不僅具有建立在牽制和平衡這一基礎上的十分重要的穩定性,還具有適應性和發展的能力。東漢的制度成為當時世界上及後來世紀最引人注目的政府制度。」從文化,經濟,科技,國力來講,東漢是要比西漢輝煌的!可是東漢繁榮的時間不及西漢,明君的誕生率明顯低於西漢,和帝之後的外戚亂政,直接導致了華夏384年的分崩離析!而且現在的影視劇關於東漢的電視劇少的可憐,所以東漢就遠沒有西漢熠熠生輝啦!不過,憑個人喜好,我還是比較喜歡西漢!
⑵ 西漢和東漢有沒有什麼聯系哪個更強
相比較西漢強。看看他們的資料。西漢
首都 長安
君主共12位
劉邦 -開國君主
劉嬰 -滅亡君主
成立(秦末農民起義)(前202年)
滅亡(王莽稱帝)(8年)
西漢,又稱前漢,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強盛穩固的朝代。西漢二百餘年的統治,使得中國此後近兩千年的專制政治制度得以確立。
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皇帝,建立漢朝,建都長安。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呂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也有人把王莽推翻後的更始帝也算作西漢,這樣西漢滅亡則是在26年。
歷史
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布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西漢郡國
西漢郡國
西漢初期的皇帝為避免秦朝的經驗,採取郡縣和封國並存的制度,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並導致了中期漢代「削番」的困難,也為「吳楚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經濟上,由於國家常年遭受戰爭的災害,漢初的皇帝採取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手段,在和親匈奴,維持了和平之後,漢代的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同時漢代皇帝也注意興修水利,為農業發展創造條件。
這些措施使得國家的實力得到很快的恢復,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減輕人民徭役的負擔,減輕刑罰,歷史上被稱作文景之治。在經濟有所發展之後,漢初分封的王有了自己的力量,開始頻頻威脅中央政權,甚至發動了「七國之亂」。於是朝廷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措施都為漢武帝的強盛時期打下了基礎。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對內他使用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力量,禁止諸侯國自己製造錢幣,改革了選擇官僚的制度,提倡儒學,建立了比秦始皇更加集權的中央官僚機構。經濟上召開了「鹽鐵會議」將制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對外他攻擊匈奴,解決了匈奴的威脅,打通西域的絲綢之路。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
漢昭帝和漢宣帝恢復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稱昭宣中興。
西漢晚期國家稅收再次加強,加上一些天災人禍以及皇室內部的混亂,為王莽篡權提供了機會。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同時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西漢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深刻,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都接受西漢文化的影響。
漢初道家的影響比較強,從武帝起獨尊儒家。
司馬遷所著《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是西漢時成書的,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此外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明的。
漢朝的建立
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准備決戰天下的同時,項羽的腦子裡面充滿了衣錦還鄉的念頭。由於政治上缺乏雄心壯志,一些原本為項羽征戰的優秀將領,例如韓信,轉投到劉邦手下。這些人的到來,大大的增強了劉邦軍隊的力量。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楚漢戰爭初期韓信利用項羽輕敵的特點,為劉邦獻上的妙計。在這次戰役之後,形成了中國楚漢相爭的局面。
項羽具有優秀的戰爭才能,可是缺乏政治素養,不會籠絡人心,被稱為具有「婦人之仁」;而劉邦雖然沒有項羽的軍事才能,卻具備有圓滑的政治技巧,能夠團結大批有才能的人在他周圍,為他出謀劃策。項羽的軍事才能可以使得他能夠打贏一場,兩場戰役,可是卻不能掌握整個戰局的發展,而劉邦卻正好相反。
經過一段時間的戰斗,項羽手下有才能的將士幾乎都投奔到了劉邦手下,而項羽自己卻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霸王別姬」「四面楚歌」便是當時項羽英雄遲暮的真實寫照。最後,項羽突圍,在拒絕了屬下東渡烏江卷土重來的建議之後,他在烏江邊自盡,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
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的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項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天子。這樣的事件,表明中國的中世紀社會具備有不同於西方中世紀的特徵:平民和貴族的地位,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正是由於中國的具有這樣的特質,使得即使是平民出生的社會優秀人才,也可能走到社會的最前沿,使得中國的中世紀社會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自我完善能力,而西方的中世紀社會很快就被新的資本主義社會所替代。
西漢中期
漢武帝鼎盛時期
漢武帝末年的農民暴動
昭宣中興
西漢末期
漢元帝時期
昭君出塞與匈奴和親
漢成帝時期
漢哀帝時期
王莽改制
社會經濟
農業的發展農耕工具完全鐵器化,種類繁多
耕種技術:耦犁法,犁耕法
手工業的發展
商業的發展
社會階級
地主階級
農民階級
商人
奴婢
西漢王朝同邊境各族的關系
* 越人
* 匈奴
* 羌
* 烏桓、鮮卑
* 西域諸國
* 西南各族
文化
哲學
* 獨尊儒術
* 董仲舒思想
宗教
* 佛教
* 道教
史學
* 史記
文學
藝術
* 繪畫
* 雕刻
* 樂舞
* 角抵
君主列表
西漢時期君主 編輯 廟號 謚號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 太上皇帝
(太祖追謚) 劉煓 - -
漢太祖
(漢高祖)[1] 高皇帝 劉邦 - 前206年—前195年
- 孝惠皇帝[2] 劉盈 - 前195年—前188年
- 前少帝[3] 劉恭 - 前188年—前184年
- 後少帝[4] 劉弘 - 前184年—前180年
漢太宗 孝文皇帝 劉恆 前元、後元 前180年—前157年
- 孝景皇帝 劉啟 前元、中元、後元 前157年—前141年
漢世宗 孝武皇帝 劉徹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太初、天漢、
太始、征和、後元 前141年—前87年
- 孝昭皇帝 劉弗陵 始元、元鳳、元平 前87年—前74年
- - 劉賀[5] - 前74年
漢中宗 孝宣皇帝 劉詢
(劉病己) 本始、地節、元康、神爵、
五鳳、甘露、黃龍 前74年—前49年
漢高宗 孝元皇帝 劉奭 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前49年—前33年
漢統宗 孝成皇帝 劉驁 建始、河平、陽朔、鴻嘉、
永始、元延、綏和 前33年—前7年
- 孝哀皇帝 劉欣 建平、元壽 前7年—前1年
漢元宗 孝平皇帝 劉衎 元始 前1年—5年
- 孺子皇帝[6] 劉嬰 居攝、初始 5年—9年
東漢
東漢(25—220)
公元25年,在綠林農民起義下,王莽政權被農民推翻。參加過綠林起義的西漢皇族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許可權;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三代皇帝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治權利完全落於章帝皇後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於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 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後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後,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後並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後,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製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王朝前後歷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東漢時期君主與年號(25年—220年)
廟號/謚號/姓名/統治時間/年號/年期
世祖 /光武皇帝/劉秀/25年--57年/建武/建武中元/25年—56年/56年—57年
顯宗 /孝明皇帝 /劉庄/57年--75年/永平 58年—75年
肅宗 /孝章皇帝 /劉炟/75年--88年/建初元和76年—84年/章和84年—87年/87年—88年
穆宗/孝和皇帝 /劉肇/88年--105年/永元89年—105年/元興105年—105年
- /孝殤皇帝 /劉隆 /105年--106年 /延平/106年—106年
- /孝德皇帝 /劉慶/-/- /-
恭宗/孝安皇帝/劉祜 /106年--125年/永初107年—113年/元初114年—119年/永寧120年—121年/建光121年—122年/延光 122年—125年
- /前少帝[1]/劉懿/125年 /- /-
敬宗 /孝順皇帝/劉保 /125年--144年/永建126年—132年/陽嘉132年—135年/永和136年—141年/漢安142年—144年/建康 144年—144年
- 孝沖皇帝 劉炳 144年--145年 永嘉 145年—145年
- 孝質皇帝 劉纘 145年--146年 本初 146年—146年
- 孝穆皇帝 劉開 - - -
- 孝崇皇帝 劉翼 - - -
威宗 孝桓皇帝 劉志 146年--167年 建和
和平
元嘉
永興
永壽
延熹
永康 147年—149年
150年—150年
151年—152年
153年—154年
155年—158年
158年—167年
167年—167年
- 孝元皇帝 劉淑 - - -
- 孝仁皇帝 劉萇 - - -
- 孝靈皇帝 劉宏 168年--189年 建寧
熹平
光和
中平 168年—172年
172年—178年
178年—184年
184年—189年
- 漢少帝[2] 劉辯 189年 光熹
昭寧
永漢 189年—189年
189年—189年
189年—189年
- 孝獻皇帝
孝愍皇帝[3] 劉協 189年--220年 中平
初平
興平
建安
延康 189年—189年
190年—193年
194年—195年
196年—220年
220年—220年
註:
1. 在漢敬宗(漢順帝)之前本來是閻太後(漢安帝太後)擁立的少帝劉懿,劉懿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敬宗趁機即位。現在史書和學者都沒有把劉懿歸於漢朝皇帝一類。
2. 獻帝以前是少帝劉辯,當了四個月皇帝,而且還有許多時間都在避難之中。現在史書和學者都沒有把劉辯歸於漢朝皇帝一類。
3. 此謚為蜀漢昭烈皇帝所上謚的。
⑶ 漢朝分西漢、東漢,西漢國祚210年,東漢195年,相比哪個更強
一般來說,把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建立的漢政權稱為「前漢」,也叫「西漢」,因為都城在西邊的長安,西漢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8年被王莽篡位而滅亡,國祚合計210年,把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建立的漢政權稱為「後漢」,也叫「東漢」,因為都城在東邊的洛陽,東漢在公元25年建立,到公元220年被曹丕篡位而滅亡,國祚合計195年。
兩漢合計國祚405年,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開創了四海臣服的威望,開拓了泱泱大國的疆域,輸出了無比輝煌的文明,所以今天的我們叫漢族,用漢字,說漢語,這都歸納於西漢與東漢,事實上,西漢與東漢是密不可分、一肪相傳的。
西漢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抵禦匈奴於千里之外,東漢有竇憲的燕然勒石,擊敗胡人於萬里之外,西漢有張騫開絲路出西域,東漢有班超一人平定西域36國,西漢有貳師將軍李廣利萬里遠征大宛(烏茲別克),東漢有伏波將軍馬援西破羌人南征交趾(越南),西漢有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情,東漢有馬援「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壯語,西漢有蘇武被囚匈奴19年誓死不降,東漢有耿恭被困疏勒城寧死不降。
西漢有一代明君漢武大帝,東漢有天選之子光武皇帝,西漢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東漢有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總體來說,西漢顯得高調,東漢顯得低調,那麼西漢和東漢比起來,誰更強誰更弱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奠定的,這成為後世王朝的主要治國思想,影響非常深遠,尤其是東漢受到的影響最大,儒家經學在東漢尤其流行,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引發的,儒家們每當說起來源時,就會提到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這一點上,西漢影響力也是遠超東漢。
西漢在西域的影響力同樣是遠超東漢,西漢對西域用兵的規模、數量都超過了東漢,西漢從漢武帝時期對西域施加影響力,到漢宣帝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開始實際控制西域,東漢從漢明帝晚年開始復設西域都護府,班超去世後,西域就再次陷入混亂,到漢安帝就不再設置都護府,雖然後來班超的兒子班勇短暫管理西域,但之後的歷史西域實際上已經不歸屬東漢管理了,東漢對西域的實際控制力度及時間都不如西漢,在西域的影響力,東漢也不如西漢。
⑷ 漢朝和唐朝哪個朝代對西域的控制更強
西域是古代的說法,現在我們不習慣這么叫,西域就是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可以說范圍的地區是極其大了。
我覺得漢朝應該掌控稍微強一些,在漢唐實力不強盛的末期,其實都對西域的控制都不強,但是漢朝和親公主有十幾位,而眾人皆知的繁盛的唐代,和親公主多到二十位!論漢唐哪個朝代對西域更強,我也只能說一句漢代了。
⑸ 舉例說明秦漢時期中文化在西域的影響是什麼
1、西域對漢文化的效仿,嚮往
雖然漢朝對烏孫等國一直是採取聯合的態度,然而作為天朝上國的漢朝一定是為首的,他們尊漢朝為首,稱臣,漢王朝的強大,令他們心生嚮往,而隨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合,漢朝的文化逐漸向西域滲透,非常受到西域諸國歡迎。
2、精神文明的交流
《論語》、《尚書》、《戰國策》、《九九數》等等著作,這些都是從漢朝時期的絲綢之路傳入到西域,可見漢朝對西域的影響有多深厚。
3、技術傳入
中國的冶金、鑿井等手工業技術陸續西傳,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經濟作物落戶中原,西漢王朝影響直達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把古老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5)西域和漢文化哪個厲害擴展閱讀:
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1、派遣官吏:
西域都護,漢朝委派管理西域事務的最高官員。由中央任免。隨著屯田的發展,漢朝從公元前48年復置戊己校尉,也由中央直接任免,秩比二千石。
2、冊封地方首領頒發印綬
漢朝統一西域後,西域各地的行政組織仍然保留了原來「國」的稱謂。其首領由中央任命原有的國王擔任(地方仍由原地方政權首領管理。但國王及各級官吏都必須由漢朝中央政府冊封和授予印綬)。
3、實行屯田:
西域都護的主要職責是總領天山南北兩道,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因此,屯田成為最主要的軍事建設和生產建設措施。在漢武帝之時,漢朝勢力剛一深入西域,為了解決過往使者的食宿問題,就開始屯田。
⑹ 西域和漢朝的關系類似於周朝嗎
1、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西域通道以後,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頻繁。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蠶豆)、胡麻(芝麻)、胡瓜(黃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蘿卜等植物,陸續傳入中原地區;西域的蒲梢、龍文、魚目、汗血等良馬,各種奇禽異獸以及地毯等名貴毛織品,也源源東傳,豐富了內地的經濟生活;西域的箜篌、琵琶、胡笛等樂器,各種音樂、舞蹈、魔術的傳入,則充實了內地的文化生活,其後佛教和佛教藝術也經中亞傳到西域,再向東土傳播,更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與此同時,中原則向西域地區輸送大量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並把鑄鐵、鑿井挖渠(今新疆稱「坎兒井」)的技術傳到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
2、設立西域都護府
張騫通西域後,西域各國雖然與漢朝建立聯系,但仍受著匈奴的控制。為了供應往來的使者,漢武帝、昭帝便在渠犁(今新疆庫爾勒)、輪台(今新疆輪台東南)等地駐兵屯田,積聚糧食,置使者校尉領護。漢宣帝神爵年間,匈奴右部兼管西域僮僕都尉的日逐王與單於失和歸漢,「僮僕都尉由此罷,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漢書西域傳序》)。漢朝便設置西域都護,開府烏壘域(今新疆輪台東),統領大宛及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康居等游牧諸國,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得發兵征討。護,是帶兵監護。都護,是總監護。
3、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4、班超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束縛和奴役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東漢明帝派將軍竇固伐北匈奴,以班超為假司馬(代理司馬),別擊伊吾廬(今新疆哈密),戰於蒲類海,有功。竇固看出班超的才於,派他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班超首先到達鄯善,與隨從襲殺匈奴使者,勸說鄯善歸附漢朝。接著西行至於闐,用計迫使於闐王殺死匈奴使者歸漢。第二年,前往西域西端的疏勒,廢黜匈奴人所立的疏勒王,另立親漢的疏勒貴族為王。這樣,西域在隔絕了65年之後復通中原,漢王朝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北匈奴又出兵攻破車師,受其控制的焉耆、龜茲也攻殺西域都護陳睦。東漢政府無力還擊,決定召回班超。疏勒舉國挽留班超,班超遂決計留駐西域,反擊匈奴。他先用疏勒兵擊敗匈奴控制的姑墨和莎車。再聯合西域各國的軍隊擊退大月氏貴霜王7萬軍隊的入侵。公元91年(和帝永元三年),龜茲降於班超,漢以班超為西域都護。至公元94年,班超又控制了焉耆。至此,西域各族又擺脫了匈奴的奴役,納於東漢都護的統轄之下。
⑺ 西漢與西域文化進行了哪些交流
西漢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逐漸繁榮起來,到漢武帝時期達到了鼎盛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漢武帝決定在北方出擊強敵匈奴,經過幾次大的戰役,匈奴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並在西方取得了三十六屬國,在西南恢復庄 滇國的舊業,在南方消滅了南越趙氏的割據。對西域文化交流也更加頻繁起來了。 西漢時期的西域指三十六個小國。玉門關(在甘肅敦煌縣西)、陽關(在甘肅敦煌縣西南)以西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漢時統稱為西域。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蔥嶺以東有廣大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南路)。這一帶存在著三十六個小國,因為東部接連敦煌,漢勢力向西發展,這些小國首先被征服。漢時狹義的西域,就是指的這三十六個小國。 三十六小國大的不過兩三萬人口,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口。它們多數經營農業,生產技術卻非常落後。約在前一七七年,匈奴征服了這些小國和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並在焉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等國設「僮僕(奴隸)都尉」,對這些小國進行野蠻的奴役和殘酷的剝削。 張騫出使西域傳播漢文化。漢武帝要截斷匈奴右方的援兵,聽說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大月氏,原是匈奴的死敵,因此募人出使大月氏,約大月氏夾擊匈奴。前一三八年,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漢中人張騫應募西征。張騫在途中被匈奴拘禁了十年,後來得便走脫,越過蔥嶺,經大宛(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費爾干)、康居(在阿姆河以北,鹹海與巴勒喀什湖之間的一帶地方),到達大月氏。其時大月氏在媯水(阿姆河)北建立王朝,並擊服媯水南的大夏國,游牧生活已經改變為農業生活,不願東來再與匈奴為敵。張騫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回國。歸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前一二六年匈奴內亂,張騫脫身回到長安。張騫出國時帶著堂邑父等一百餘人,前後十三年,只剩下張騫、堂邑父兩個人回來。張騫生還,帶來了有關遠西諸國的新消息,從而促成了東西文化的交流,他的生還,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值得紀念的大喜事。 前一一九年,漢武帝組織一個三百人的大探險隊,每人各備馬兩匹,帶牛羊一萬頭,金帛貨物值錢一萬萬,令張騫為首,出使烏孫國。張騫在烏孫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漢與這些西方大國開始了正式的交通。此後,漢武帝連年派遣許多使官到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裏海間)、條支(安息屬國,在波斯灣西北岸,底格里斯及幼發拉底二河會合處)、黎軒(又作犁靬,即大秦。這里是指當時附屬於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諸國去。漢文化隨著這些使官廣泛地傳播到遙遠的西方。 由於對匈奴戰爭的勝利,特別是河西四郡的建置,漢武帝更進一步的向西域發展政治勢力。前一○八年,漢出兵擊敗親附匈奴的樓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淖爾西北)、姑師(即車師,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兩國,俘樓蘭王。前一○四年,漢武帝因求大宛汗血馬,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率數萬人出擊。戰爭前後歷時三年,大宛敗降。漢得大宛好馬三千餘匹。大宛被圍時,也學得漢人的掘井法。 這次戰爭之後,匈奴奴隸主在西域的統治權,從此轉移到封建制度的西漢方面。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前五九年,漢宣帝任用鄭吉為西域都護,漢在西域各國的統治癒益鞏固起來。 漢對西域戰爭的勝利,西方道路的暢通得到了保證。河西四郡最西的敦煌郡成為中西交通的總樞。由敦煌西至樓蘭,再向西行即分為兩道:一緣昆侖山北麓至於闐,稱南道,一緣天山南路至疏勒,稱北道。另自哈密西行也分兩道:一自天山南路西去,會合北道至疏勒,一緣天山北麓西去大宛、康居。自疏勒西去又分兩道:一向西南經大月氏、大夏以至安息, 一向西北經大宛、康居以至奄蔡。這些道路都是西漢以來中西交通的干線,特別是從疏勒西南行的那條路,通往印度、西亞乃至歐洲,尤為重要。 西漢與西域文化交流的盛況。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就物產方面說,家畜有汗血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蠶豆、石榴等十多種,這些物產的輸入,給中國增加了新財富。就文化方面說,有樂器樂曲的傳入。張騫傳來《摩訶兜勒》一曲,樂府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樂。西漢晚期,印度佛教哲學與藝術,通過大月氏傳入中國。希臘羅馬的繪畫也在一世紀中傳到天山一帶。這些西方文化特別是佛教哲學的東來,大大影響了東方人的精神生活。 漢文化也大量傳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遙遠的西方。漢在西域設田官,督戍卒屯田。推行地下穿井的井渠法,使沙漠地區得到灌溉。據《水經注》所載,敦煌人索勱率兵士千餘人至伊循城屯田時,曾調集鄯善、焉耆、龜茲等國兵士三、四千人,把發源昆侖山的注賓河(卡牆河)巨流橫斷,掘渠分水,灌溉農田,許多瘠土變成了沃壤,不過三年,對弧樣板就積粟百萬石。這些進步的生產技術,傳到西域,對三十六國人民是有利的。 西域各國貴族子弟經常到長安學習漢文化,受到重大的影響。與漢通婚姻的烏孫王,生了個女兒,長成後來中國學彈琴,路過龜茲,被龜茲王留作夫人,並一同到長安學漢人生活風習。這是一個小的故事,但也說明漢文化對西域諸國的影響。 從中國傳到中亞以至歐洲去的貨物,主要是絲、絲織品、鋼鐵。煉鋼術的西傳,更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個大貢獻。 中國的絲和絲織品早在戰國時期,已成世界著名的特產。公元前四、五世紀,希臘人稱中國為塞里斯(Seres),意思是絲國。自通西域後,漢與中亞的交通更暢,絲的輸出也更多了。安息地當中亞和歐洲交通的要沖,絲就靠著安息商人轉輸到歐洲。 大宛自中國學會鑿井術,同時也學會煉鋼術。《漢書·大宛傳》說: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漆,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官和逃兵教他們鑄鐵造兵器。顯而易見,中亞各國煉鋼術都是在通西域後從中國學得的。 羅馬博物學者普林尼(公元二七年——七九年)在其著作中,對中國鐵器曾大加稱贊,認為是優良的卓越的產品之一。普林尼所稱贊的中國鐵器,不論是親見或傳聞,中國鐵器在當時世界上質量最好,卻是事實。 印度迦濕彌羅人納剌哈里於一二三五至一二五○年間所著《葯學字典》中記有「鋼」字,其中之一的Cina- ja,譯意是「中國生」。這說明中國鋼曾傳到印度。既然煉鋼術或鐵器已在公元前一世紀傳到大宛,公元一世紀中又見於羅馬人的著作中,那麼西漢時在陸路上(一自西域,一自雲南)和海路上與中國相通的印度,很早獲得中國鋼是極有可能的,雖然《葯學字典》成書在十三世紀。 張騫向西方探險與西漢通西域、再通西域,都是有益於中外文化的交流。
⑻ 縱觀世界史,漢族和其他民族相比戰鬥力如何
縱觀世界歷史,漢族的戰鬥力可以評價為——偶爾下線,基本上總是上網,偶爾被漢族打敗。然而,漢族掌握了三大法寶,即使失敗,也能化敗為勝。也就是說,漢族是真正的戰斗民族。
漢朝初年,我們打不過匈奴,就開始猥褻發展,低調積蓄力量,後來漢武帝反擊。在唐朝,一開始我們不能打敗土耳其人,但我們保持了低調的發展,然後我們積累了力量,尋找機會打敗土耳其人。
一個火辣辣的頭腦,不管後果如何,鐵石心腸,看上去很熱血,但很容易被打倒。如果一個國家如此不成熟,很容易從世界歷史中消失。幸運的是,我們是一個成熟的文明。
漢族也善於總結。從孫子兵法開始,其他民族依靠偶然的天才來誘導民族的戰鬥力。漢族可以依靠各種軍事文字系統來培養民族的戰鬥力。因此,只要能保持物資供應,戰鬥力就能立竿見影地培養出來,這是其他民族所不能做到的。
第三個法寶是團結。民族文化有很強的吞咽能力。漢族人民高度團結,認同統一。歷史上,任何政治力量都把統一看作是自己王朝的基礎。
此外,漢族文化具有較強的吞噬作用。漢人從不拒絕外國先進的文化成果。只要別人有東西要學,就會認真學習和消化。這種習慣起源於原始社會。比如趙武陵王的胡服騎射,漢武帝派張騫到西域,唐朝的人都穿胡服。漢人不與外來文化發生沖突,不因某些習慣而拒絕先進文化,這是漢人保持兩千年戰鬥力的秘訣。
有時候一個強大的國家現在並不可怕。關鍵是漢族幾千年來一直很強大。這背後一定是漢族的文化習慣。因此,你讀中國歷史越多,對這個國家就越有信心。
⑼ 西域是如何融入我國華夏文明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絲綢之路為涼州帶來經濟發展,帶回來許多新奇的商品,但文化的差異性也使得絲綢之路不是那麼順利,較大的文化差異也讓漢文化走出國門,走進更多區域。中國漢文化是幾千年的文化精髓,也是智慧的結晶,因此漢文在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蔓延至各個地方,打開了西域地區對於漢文化的偏見,也使漢文化在當時佔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絲綢之路流傳出去的漢文化有許多是歷史經典,因此西域一些地方也逐漸效仿典籍中的一些典故。
西域地區的效仿也是對漢文化的一種肯定,絲綢之路不止是為了帶動本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對於文化的傳播。雖然漢文化本就是金典,但西域地區的文化、商品、農耕的技術,也是我國需要學習借鑒的,傳播是一個相互的過程,西域地區吸收五涼的經商之道,學習漢文化,效仿經典,五涼也同樣吸收西域地區好的文化,做到中西合並。
絲綢之路的最為出名的就是傳播能力,絲綢路線的延長,途徑的地方也逐漸增多,有利於各國文化的交流,在傳播文明和吸收文明中,涼州就很好的做到了中西合並,並非一味索取,而是取其精華,融入自己的文化中。
文化魅力,西域文化有著鮮明的特徵,漢人用強大的知識儲備和智慧把二者文化相融合,共創輝煌時刻
涼州是文化交流的聖地,在面對文化的差異性面前,涼州做到了中西合並,把西域地區好的文化納入漢文化中,對當時的文化、習俗、商貿都有重大沖擊,也曾一度出現過盲目崇尚西洋文化,西域流傳過來的文化還是物件,都使當時的百姓盲目跟風,對漢文化也是一種沖擊。
從排斥西域文化到接受甚至採用西域文化,都是有一定的過渡期,西域文化之所以能夠被漢文化所接納,因為西域文化本身對漢文化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儒家思想是貫穿千年的文化思想,在西域地區廣受追捧,真正打開涼州大門鑰匙的是西域地區流傳過來的手工藝品和一些宗教思想。
宗教思想的傳播從前涼就已經開始了,在當時漢文化面前,宗教信仰並不是那麼深入人心,後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開辟,宗教思想也慢慢被漢人所接納,其中佛教思想在當時也是有一定的影響力,佛教的特點非常鮮明,更能代表西域文化。
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發展,傳入涼州的手工藝品也逐漸增多,主要以一些文物擺件居多,也有一些民間的習俗,由於當時的運輸條件比較艱難,能夠到達涼州的一些文物擺件也是非常有限的,這也成了一些達官貴人的標志,都以西域的文物擺件顯示自己的地位。同物件相比,習俗的傳播遠遠超過物件傳播的能力,習俗往往代表一個區域的文化,可以通過口口相傳,也可通過書畫相傳,其影響力也遠超物件。
傳播文化就是讓他國認識了解漢文化,而吸收西域地區的文化,把它融入到漢文化當中,在其生活中體現出來,對於吸收文化的度,如何把控,才能使西域文化得以保留,而對漢文化完全沒有影響,漢人用強大知識儲備和智慧,做到了中西合並,既保留了傳統的漢文化,又接受新文化,把二者的精華融為一體,創造史無前例的輝煌時刻。
⑽ 藏族和維吾爾族,哪個文化和漢族相差更大
從歷史發展看,新疆及更西邊的西域民族,與漢民族交往較早。漢代之前就有交往,那是很多的植物和馬匹等動物引入到我國東部地區。民族交往比較深。
而西藏更多是從唐宋等才廣泛交往。所以我覺得藏族與漢族文化差異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