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餚饌文化如何得到傳承與弘揚

中國餚饌文化如何得到傳承與弘揚

發布時間:2022-06-17 20:40:34

㈠ 關於中國的美食文化

從古至今我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可以說人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一個「吃」字,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於吃的講究也就更高了,現在好多經典的傳統美食都是古人無意間發現的,帶上故事的美食就富有了靈魂一樣讓人想吃,看看這些美食的精彩小故事吧!

臭豆腐對於大家來說很受歡迎,它的故事也富有傳奇色彩,傳說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叫王致和的人,開了一家豆腐房,以此謀生。有一年夏天,王志合因為要給兒子娶媳婦,很缺錢,就讓家人拚命的做豆腐,豆腐做的太多了,可是買的人卻很少,大熱的天眼看著豆腐都要變壞了。王致和很著急,後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把豆腐切成小塊兒,往豆腐上都撒上一些鹽,為了蓋住餿味還撒上一些花椒粉之類的,把它們放在後堂陰涼的地方。過了幾天卻飄來了一股異樣的香味,全家人都非常驚奇,王致和一下子就想到了發霉的豆腐,趕快跑到後堂一看,白白的豆腐都變成一塊塊青黑色的了。拿起一塊放在嘴裡嘗一嘗,簡直太好吃了,後來一傳十,十傳百沒有多長時間,所有的臭豆腐就賣完了。有一天慈禧太後知道了這個消息,想要嘗一嘗,就派人去王致和的豆腐房買這種豆腐臭,「臭豆腐」由此而來了。王致和就把它製成了秘方,根本不外傳的。

中國的美食太多了,關於美食的故事也很多,大家都知道多少呢?

㈡ 中國飲食民俗的發展演變過程

中華飲食文化演變史

博物館君
2019年03月11日 · 博物館館員 收藏領域創作者
中華飲食文化演變史

中華飲食 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這個大系統中獨具特色和個性的一個分支。從50多萬年前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演變歷史。

石磨的普及

石磨

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殷商時期,對穀物的加工一直比較原始簡單。先民們通過碾盤、碾棒、杵臼等對穀物進行粗加工,難以提供大量去殼凈米。到了周代,石豈的出現,是穀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飛躍。石豈,即石磨。穀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為主變為以磨為主。隨著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飲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肉類開始加工



與穀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類加工更為考究。而且,作為對肉類初加工的選割,與後期烹制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貴族在祭祀、宴會時所享用的各種肉類,其選割及烹制,由專設的官署「內饔」與「外饔」執掌。周人已完全懂得選擇無病、無特殊腥臊異味而又健壯的畜禽,並辨別畜禽各部位,然後施行宰割。在進食時,各式各樣的菜餚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進行,這些都是由肉類所切割成不同形狀所決定的。

八珍的出現



周代「八珍」的出現,標志著烹飪形成為一門重要的藝術,顯示了周人的技藝和食飲的科學性。以炮豚為例,首先將小豬洗剝干凈,腹中實棗,包以濕泥,烤乾,剝泥取出小豬,再以米粉糊遍塗豬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狀,配好作料,然後再置於小鼎內,把小鼎又放在大鑊鼎中,用文火連續燉三天三夜,起鍋後用醬醋調味食用。這一道菜先後採用了烤、炸、燉等三種烹飪方法,而工序竟多達十餘道。「八珍」開創了用多種烹飪方法製作菜餚的先例,後世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菜餚,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襲用「八珍」,還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寶粥」之類。

四大菜系誕生

據說是火鍋

早在商朝末年,太公望(別名:姜太公,姜子牙)在營丘之戰時所創制的太公望紅燜雞,在姜太公建立齊國後,紅燜雞(又名:太公望紅燜雞)的故事與製作技藝一直被人們流傳了下來,奠定了葯膳類魯菜系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飲食文化上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大風味。在北方,古齊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烹飪技術比較發達,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魯菜的雛形。

齊桓公時代國力富庶強盛,人們傳承姜太公餐飲文化,並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輔料,相結合,創制出了鹵煮雞雜這道傳統菜餚,清朝時期經蘇州張式一派習藝後傳入宮廷,為葯膳類菜品的發揚光大夯實基礎。 [2]

在南方,楚人統一了東南半壁江山,佔有的「魚米之鄉」。「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肥鴨,冬有蔬」。一年四季,水產畜禽菜蔬聯蹁上市,為烹飪技術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由於又融匯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風、民俗和飲食習慣,逐漸形成了蘇菜的雛形。

在西邊,秦國佔領了古代的巴國、蜀國,接著派李冰將水患之鄉改造成「天府之國」,加之有大批漢中移民的到來,結合當地的氣候、風俗以及古代巴國、蜀國的傳統飲食,產生了影響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秦國的統一大業進行到後期,秦末發兵兼並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十一年受封為南越王。利用廣州地處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可供食用的動植物品種繁多,水陸交通四通八達的優勢,建立了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飲食比較發達,廣東的飲食文化,其實就是由趙佗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烹飪藝術和器具引入嶺,結合當地的飲食資源,使「飛、潛、動、植」皆為佳餚,並流傳,形兼收並蓄的飲食風尚,產生了粵菜

新莽時期呂母「山東省日照人,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在起義的初期創制了傳統膳食雞絲湯,清朝1861年到民國1914年作為招牌菜在「德泰齋」,「萬合坊」等名店裡 [3] 。並對商周與春秋葯膳文化起到了延續,對晉唐時期魯菜的成形影響深遠。 [3]

至此,後稱「四大菜系」的魯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區的風味菜)、蘇菜(包括江、浙、皖地區的風味菜)、粵菜(包括閩、台、潮、瓊地區的風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區的風味菜)雛形已經初成。

吃在漢唐

隨著中國統一局面的完全誕生,漢朝皇帝擁有當時全國最為完備的食物管理系統。負責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屬職官中,與飲食活動有關的有太官,湯官和導官,它們分別「主膳食」、「主餅餌」和「主擇米」。這是一個人員龐大的官吏系統。為皇帝和後宮膳食開支相等於漢代中等水平百姓二萬戶的家產。

在此時期中國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加劇了。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卜、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在原西域地區的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來自中原的木製筷子。我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也很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唐代的長安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共同飲食特色。

日常吃的蔬菜,大約有160多種。但在比較常見的百餘種蔬菜中,漢地原產和從域外引入的大約各佔一半。在漢唐時期,中原內地通過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引入了許多蔬菜和水果品種,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沙糖等。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

在漢代傳入的諸種胡族食品到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在黃河流域普及開來,受到廣大漢族人民的流傳,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為典型。

漢唐時期也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逐漸發生變化的時期。東漢以後,胡床作為一種坐具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漸被普遍使用。由於坐胡床必須兩腳垂地,這就改變了漢族傳統跪坐的姿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傢具新變化,到隋唐時期也走向高潮。這一方面表現為傳統的床榻幾案的高度繼續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傢具品種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開始使用。桌椅出現以後,人們圍坐一桌進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唐朝與域外飲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們的物質生活都有一種崇尚西域的風氣,飲食風味、服飾裝束都以西域各國為美,崇外成為一股不小的潮流。當時的長安,胡人開的酒店也較多,並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學士常入這些酒店,唐詩中有不少詩篇提到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與胡姬已成為唐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茶食在遼金

建盞

隨著茶葉的交易,茶食也深入到遼金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金人在人生重大的婚姻典禮中,都以擺上茶食為正規。而所謂茶食,只不過是先進一種像漢民族常食用的「寒具」,即炸麻花之類的大軟脂、小軟脂的食物,次進一盤蜜糕。只有待整個宴會結束,對待來參加婚禮的上客,才端上「建茗」。茶葉成了只有富者才能啜之的飲料,而粗者只能喝乳酪。

忽必烈的涮羊肉

像不像鴛鴦鍋

到了元朝,帝國的疆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大,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廣闊發展。這一時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誕生;月餅,已經成為中秋不可少的一道點心;元大都成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鴨店的發源地;產生了眾人都願意品嘗的名菜——烤全羊。

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了元朝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並與其他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的清真飲食文化。

宮廷的奢靡

明代的宮廷飲食奢靡無度。宮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雞樅,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東海的石花海白菜、龍須、海帶、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筍、糟筍等,遼東的松子,薊北的黃花、金針,中都的山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當的鶯嘴筍、黃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棗、木蘭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種菜蔬和干鮮果品,土特產等,應有盡有。

北京的宮廷菜

清代「甲子萬年」銀元寶火鍋

全國各地的風味菜,多年來在北京匯集、融合、發展,形成獨特的京菜。過去北京有皇家、王公貴族、達官貴人、巨商大賈和文人雅士,由於社會交往、禮儀、節令及日常餐飲的需要,各色餐館應運而生,宮廷、官府、大宅門內,都雇有廚師。這些廚師來自四面八方,把中華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藝充分施展發揮。宮廷菜是指清朝皇宮中御膳房的菜點,也吸收了明朝宮廷菜的許多菜點,尤其康熙、乾隆兩個皇帝多次下江南,對南方膳食非常欣賞,因此清宮菜點中,已經吸收全國各地許多風味菜,和蒙、回、滿等族的風味膳食。宮廷菜已享譽海內外,有天下第一味之美譽。北京烤鴨,是宮廷菜中一種,風味獨特;據張一麐晚年回憶,(光緒十一年舉人,江蘇蘇州人,著名愛國人士。曾任徐世昌內閣教育總長,國民參政員)乾隆時期的著名宮廷菜餚蘇造肉,蘇造肘子,起源於日照的鹵煮雞雜;據愛新覺羅·溥傑先生晚年回憶(清宣統帝溥儀之胞弟),其夫人愛新覺羅·浩所著《食在宮廷》湯菜類的菊花雞湯,花菜類的「菊花燴雞絲」起源於日照的「雞絲湯」,仍傳承在山東省日照市安氏一派。

官府菜的演變

官府菜是北京菜的特味之一。過去北京官府多,府中多講求美食,並各有千秋,流傳的潘魚、宮保肉丁、李鴻章雜燴、組庵魚翅、左公雞、宋嫂魚羹、北京白肉等,都出自官府。北京譚家菜頗有代表性,出自清末翰林譚宗浚家,後由其家廚傳入餐館,稱為「譚家菜」。近年出現紅樓菜,也是官府菜。京菜融合八方風味,因此烹調手法極其豐富,諸如烤涮爆炒,炸烙煎火靠,扒熘燒燎,蒸煮氽燴,煨燜煸熬,塌燜腌熏,鹵拌熗泡,以及烘焙拔絲等等。

滿漢全席大餐

滿漢全席是滿漢兩族風味餚饌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貴族,官府才能舉辦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規

㈢ 中國的菜系和其文化背景

"民以食為天",一個社會的繁榮昌盛是以豐衣足食為前提的,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精美絕倫,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食是飲食體系的核心。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蕎麥、土豆、紅薯和各種豆類也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米飯外,各種麵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豐富多彩的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由於氣候、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愛好迥然不同。源遠流長的烹調藝術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其中聲望較高的有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八大菜系。

山東菜分濟南、膠東兩派,以濃少清多,醇厚不膩見長。
魯菜,又叫山東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古書雲:「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齊魯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美好地域,為烹飪文化的發展、山東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稱的名廚;南北朝時,高陽太守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烹飪術作了較系統的總結,記下了眾多名菜做法,反映當時魯菜發展的高超技藝;唐代,段文昌,山東臨淄人,穆宗時任宰相,精於飲食,並自編食經五十卷,成為歷史掌故。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稱「北食」即魯菜的別稱,已具規模。明清兩代,已經自成菜系,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所及已達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

山東古為齊魯之邦,地處半島,三面環海,腹地有丘陵平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海鮮水族、糧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蟲野味一應俱全,為烹飪提供了豐盛的物質條件。庖廚烹技全面,巧於用料,注重調味,適應面廣。其中尤以「爆、炒、燒、塌」等最有特色。正如清代袁枚稱:「滾油炮(爆)炒,加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瞬間完成,營養素保護好,食之清爽不膩;燒有紅燒、白燒,著名的「九轉大腸」是燒菜的代表;「塌」是山東獨有烹調方法,其主料要事先用調料腌漬入味或夾入餡心,再沾粉或掛糊,兩面塌煎之金黃色。放入調料或清湯,以慢火焅盡湯汁,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鮮味。山東廣為流傳的鍋塌豆腐、鍋塌菠菜等,都是久為人們所樂道的傳統名菜。

魯菜還精於制湯。湯有「清湯」、「奶湯」之別。《齊民要術》中就有製作清湯的記載,是味精產生之前的提味佐料。俗稱「廚師的湯,唱戲的腔」。經過長期實踐,現已演變為用肥雞、肥鴨、肥肘子為主料,經沸煮、微煮、「清哨」,使湯清澈見底,味道鮮美。奶湯則成乳白色。用「清湯」和「奶湯」製作的數十種菜,多被列入高級宴席的珍饌美味。

烹制海鮮有獨到之處。對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稱一絕。在山東,無論是參、翅、燕、貝,還是鱗、介、蝦、蟹,經當地廚師妙手烹制,都可成為精彩鮮美的佳餚。僅膠東沿海生長的比目魚(當地俗稱「偏口魚」),運用多種刀工處理和不同技法,可烹製成數十道美味佳餚,其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百般變化於一魚之中。以小海鮮烹制的「油爆雙花」、「紅燒海螺」、「炸蠣黃」以及用海珍品製作的「蟹黃魚翅」、「扒原殼鮑魚」、「綉球干貝」等,都是獨具特色的海鮮珍品。

善於以蔥香調味。在菜餚烹制過程中,不論是爆、炒、燒、熘,還是烹調湯汁,都以蔥絲(或蔥末)爆鍋,就是蒸、扒、炸、烤等菜,也藉助蔥香提味,如「烤鴨」、「烤乳豬」、「鍋燒肘子」、「炸脂蓋」等,均以蔥段為佐料。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經濟、文化、交通事業的發展,魯菜又逐漸形成了濟南、膠東兩地分別代表內陸與沿海的地方風味。

煙台菜屬膠東風味,以烹制海鮮見長。膠東菜源於福山,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福山地區作為烹飪之鄉,曾涌現出許多名廚高手,通過他們的努力,使福山菜流傳於省內外,並對魯菜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煙台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山青水秀,果香魚肥,素有「渤海明珠」美稱。「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是歷史上對煙台酒樓之盛的生動寫照。山東風味獨特的海鮮菜,以煙台為代表,僅用海味製作的宴席,如全魚席、魚翅席、海參席、海蟹席、小鮮席等,構成品類紛繁的海味菜單。著名的風味飯店有蓬萊春、會賓樓、松竹林、天鵝飯店等,都是以經營傳統膠東風味菜而著稱。

青島不僅有景色秀麗的海濱風光供人游覽,也有佳餚供人品嘗。青島也以善烹海鮮弛名,基本屬於福山風味,但又不乏本地特色,口味注重清淡、鮮嫩,講究花色造型。隨著對外開放和旅遊事業的發展,青島市為數眾多的賓館飯店爭相開業;一些歷史名店、老店,經過裝飾改造,也獲得新生。著名的春和樓飯店,被譽為島上明珠的青島飯店,均以其設備整潔典雅,菜品精細味美,服務熱情周到而著稱。 出於曲阜的孔府菜歷史悠久,用料講究,刀工細膩,烹調程序嚴格、復雜。口味講究清淡鮮嫩、軟爛香醇、原汁原味。對菜點製作精益求精,始終保持傳統風味,是魯菜中的佼佼者。原曾封閉在孔府內的孔府菜,80年代以來也走向了市場,濟南、北京都開辦了「孔膳堂」。

魯西、魯北禽蛋菜、泰安以豆製品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魯中地區具有齊國遺風的肉、魚菜,各具特色。

山東菜正是集山東各地烹調技藝之長,兼收各地風味之特點而又加以發展升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化而形成的。80年代以來,國家和政府將魯菜烹飪藝術視作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採取了繼承和發揚的方針,從廚的一代新秀在茁壯成長,他們正在為魯菜的繼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四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以麻、辣、味濃著稱,分成都、重慶兩支。
從地域上說,川菜是中國西部四川這塊地方出現的菜。按行政省看,川菜就是四川菜。只是這么看,就機械了。川菜它早已不僅是四川人喜愛的,而是中國各地甚至海外許多國家的人所愛好的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川菜它也是屬於中國的,屬於世界的。

川菜的歷史

概括地說川菜發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按中國歷史演變序號——朝代來說,川菜歷經了春秋至秦的啟蒙時期後,到兩漢兩晉之時,就已呈現了初期的輪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較大的發展。兩宋時,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進入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兩都,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運用引進種植的辣椒調味,對繼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調味傳統,進一步有所發展。晚清以後,逐步形成為一個地方風味極其濃郁的體系,與黃河流域的魯菜,嶺南地區的粵菜,長江下游的淮反揚菜同列。

川菜的基本特徵

川菜發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餚適應面廣三個特徵,其中尤以味型多、變化巧妙而著稱。「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認的。

懂烹飪的人有個共識:美食是以美味為基礎的。美味則需要調味技巧來創造。

川菜之味,以麻辣見長。且看川菜怎樣運用辣味,就能和別的地方比較出它的長處了。辣椒與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別使用,就出現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殼)、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蔥姜蒜)、甜香辣(配圓蔥或藠頭)、醬香辣(郫縣豆瓣或元紅豆瓣)等十種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種味型,與麻辣沾邊的達13種,如口感咸鮮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魚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鮮各味十分和諧的怪味型,以及表現不同層次麻辣的紅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陳皮味型、椒麻味型、椒鹽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薑汁味型,使辣味調料發揮了各自的長處,辣出了風韻。

川菜的烹飪方法

川菜擁有4000多個菜餚點心品種。這些菜點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五個大類組成的。當今流行的川菜品種既有對歷代川菜品種的傳承,也有烹飪技術工作者的不斷開拓、創新。

眾多的川菜品種,是用多種烹飪方法製作出來的。常用的烹飪法,大類有30種,這當中既有一些全國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獨創的。如四川獨創的小炒、干煸、干燒、家常燒就別具一格。小炒之法,不過油,不換鍋,臨時對汁,急為短炒,一鍋成菜,菜餚起鍋裝盤,頓時香味四溢。干煸之法,用中火熱油,將絲狀原料不斷翻撥煸炒,使之脫水、成熟、干香。干燒之法,用中火慢燒,使有濃厚味道的湯汁滲透於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濃厚味。家常燒先用中火熱油煵炒豆瓣,入湯燒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燒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燒法烹飪的。
川菜的特產原料

四川既然稱"天府之國",烹飪原料當然是多而廣的。56萬平方公里境內,沃野千里,江河縱橫,物產富庶。牛、羊、豬、狗、雞、鴨、鵝、兔,可謂六畜興旺,筍、韭、芹、藕、菠、蕹(Weng),堪稱四季常青,淡水魚有很多佳品,江團、岩鯉、雅魚、長江鱘,以四川產的為珍。即便是一些干雜品,如通江、萬源的銀耳,宜賓、樂山、涪陵、涼山等地出產的竹蓀,青川、廣元等地出產的黑木耳,宜賓、萬縣、涪陵、達川等地出產的香菇,四川多數地方都產的魔芋,均為佼佼者。就連石耳、地耳、綠菜、側耳根、馬齒莧這些生長在田邊地頭、深山河谷中的野蔌之品,也成為做川菜的好材料。還有作為中葯冬蟲夏草、川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為養生食療的烹飪原料。四川人飲食特別講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養優良的種植調味品和生產、釀造高質量的調味品。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中壩醬油、郫縣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敘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溫江獨頭蒜、北碚萵姜、成都二金條海椒等等,都是品質優異者。與烹飪和筵宴有密切關系的川茶川酒,其優質品種亦為舉世公認。

前面僅是說到四個基本情況。川菜在形成和發展、完善過程中,還有一些因素,諸如四川有尚滋味的飲食傳統習俗,有熱心飲食之士的烹飪研究,有民族的口味融合,有善於吸收各方面烹飪精華的"拿來主義"精神,等等。我們希望川外、海外人士多到四川走走、看看,領略一下川菜川味的無窮奧妙,分享四川人的食之樂,飲之樂,味之樂,筵宴之樂。四川人歡迎大家。

江蘇菜注重原湯原汁,濃淡適口,甜咸適中。分揚州、蘇州、南京三大派別。
蘇菜即江蘇菜。由淮揚、金陵、蘇錫、徐海四個地方風味組成,其影響遍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江蘇菜的特點是:用料廣泛,以江河湖海水鮮為主;刀工精細,烹調方法多樣,擅長燉燜煨焐;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適應性強;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均美。

江蘇為魚米之鄉,物產豐饒,飲食資源十分豐富。著名的水產品有長江三鮮(鱘魚、刀魚、鯝魚)、太湖銀魚、陽澄湖清水大閘蟹、南京龍池鯽魚以及其它眾多的海鮮品。優良佳蔬有太湖蒓菜、淮安蒲菜、寶應藕、板栗、雞頭肉、茭白、冬筍、荸薺等。名特產品有南京湖熟鴨、南通狼山雞、揚州鵝、高郵麻鴨、南京香肚、如皋火腿、靖江肉脯、無錫油麵筋等。加之一些珍禽野味,林林總總,都為江蘇菜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江蘇菜風格清新雅麗,反映在刀工精細,刀法多變上。無論是工藝冷盤、花色熱菜,還是瓜果雕刻,或脫骨渾制,或雕鏤剔透,都顯示了精湛的刀工技術。

江蘇菜以重視火候、講究刀工而著稱,尤擅長燉燜煨焐,著名的「鎮揚三頭」(扒燒整豬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蘇州三雞」(叫花雞、西瓜童雞、早紅桔酪雞)以及「金陵三叉」(叉烤鴨、叉烤桂魚、叉烤乳豬)都是其代表之名品。

清鮮平和、追求本味、適應性強是江蘇風味的基調。范曾先生為《中國名菜譜·江蘇風味》專輯題詞"家山秀色、清雅風味"是對江蘇風味的最好概括。無論是江河湖鮮,還是禽畜時蔬,都強調突出本味的一個"鮮"字。調味也注意變化,巧用淮鹽,擅用蕈、糟、醇酒、紅曲、蝦籽、調和五味,但不離清鮮本色。

江蘇菜式的組合亦頗有特色。除日常飲食和各類筵席講究菜式搭配外,還有「三筵」具有獨到之處。其一為船宴,見於太湖、瘦西湖、秦淮河;其二為齋席,見於鎮江金山、焦山齋堂、蘇州靈岩齋堂、揚州大明寺齋堂等;其三為全席,如全魚席、全鴨席、鱔魚席、全蟹席等等。

江蘇菜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表明,至遲在6000年以前,江蘇先民已用陶器烹調。《楚辭·天問》記載了彭鏗作雉羹事帝堯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江蘇已有了全魚炙、露雞、吳羹和講究刀功的魚膾等。據《清異錄》記載,揚州的縷子膾、建康七妙、蘇州玲瓏牡丹鯀等,有「東南佳味」之美譽,說明江蘇菜在兩宋時期已達到較高水平。至清代,江蘇菜得到進一步發展,據《清稗類鈔·各省特色之餚饌》一節載:「餚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所列十地,江蘇占其五,足見其影響之廣。

江蘇又為名廚輩出之地:帝堯時的彭鏗,春秋時的太和公(或作太湖公),明代的曹頂,以及中國第一位被立傳的廚師王小余、儀征蕭美人和號稱"天廚星"的董桃楣。

江蘇的烹飪文獻亦十分豐富。著名的有元代大畫家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明代吳門韓奕的《易牙遺意》、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等,此外,歷代史書、詩詞等記江蘇名產名餚也是屢見不鮮。
江蘇菜按照自身風味體系又可分為淮揚風味、金陵風味、蘇錫風味和徐海風味四大流派。

淮揚風味以揚州、淮安為中心,餚饌以清淡見長。歷史上,揚州是我國南北交通樞紐,東南經濟文化中心,飲食市場繁榮發達。「揚州三把刀」之一的廚刀著稱於世,揚州名廚遍及海內外。周恩來總理在開國大典招待會上用的就是以淮揚風味為主的菜餚。名菜有「鎮揚三頭」、「鎮江三鮮」、淮安「長魚席」等。

金陵風味,以滋味平和、醇正適口為特色,兼取四方之美,適應八方之需。尤擅烹制鴨饌,金陵叉烤鴨、桂花鹽水鴨、南京板鴨以及鴨血湯等頗具盛名。清真菜在南京也頗具特色,名店馬祥興的四大名菜(松鼠魚、蛋燒賣、美人肝、鳳尾蝦)為其代表。此外,夫子廟小吃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名傳遐邇。

蘇錫風味,以蘇州、無錫為中心。蘇錫菜原重視甜出頭、咸收口,濃油赤醬,近代已向清新雅麗方向發展,甜味減輕,鮮咸清淡。蘇錫近幾年發展很快,在繼承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既講究食用以味為主,又講究觀賞,形成觀食俱佳的格局。松鼠桂魚、母油船鴨、梁溪脆鱔、常熟叫化雞、常州糟扣肉等均為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此外,蘇州糕團獨樹一幟,享譽海內外,蘇州玄妙觀、無錫崇安寺小吃亦很有名。

徐海風味,指徐州、連雲港一帶。徐海菜以鮮咸為主,五味兼蓄,風格淳樸,注重實惠,名菜別一格。霸王別姬、沛公狗肉、羊肉藏魚、紅燒沙光魚等名菜為其代表。

近十餘年來,江蘇烹飪教育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學校教育、職工在職培訓,大大提高了廚師的文化素養和業務技術水平。隨著烹飪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江蘇菜在繼承傳統風味和基礎上,勇於揚長避短,勤於學習兄弟菜系的精湛技藝和風味特色,使之日趨完美。

浙江菜鮮脆軟滑,香酥綿糯,清爽不膩。包括杭州、寧波、紹興三個支系。
浙江烹飪,源遠流長。它基於「魚米之鄉,文化之邦」,兼收江南山水之靈秀,受到中原文化之溉澤,得力於歷代名廚師承前賢的烹飪技藝和矢志不渝的開拓創新,逐漸形成為醇正、鮮嫩、細膩、典雅的菜品格局。浙菜取料廣泛,烹調精巧,尤以清鮮味真見勝,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中的江南一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浙江省簡稱浙,雄居華夏古陸北緣,瀕臨萬傾東海,全省氣候溫和,物產富饒,交通方便,文化昌盛。境內北半部處於我國「東南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汊稠密,盛產稻、麥、粟、豆、果、蔬,水產資源豐富,四季時鮮源源上市;西南部系丘陵地帶,林木修竹漫坡,多產山珍野味,農家雞鴨成群,牛豕肥壯, 殷實富足;東南沿海地區,海塗廣漠,島嶼星羅棋布,有我國最著名的舟山魚場,出產各種經濟魚類和貝殼水產品500餘種,總產值居全國之首。長期以來,從事烹飪的勞動人民在生產斗爭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廣泛利用富饒的飲食資源,創造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名饌美點。它意寓著一種文化和藝術,凝聚著廣大廚師智慧的結晶,反映人類歷史的文明和進步。

浙江烹飪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漁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史記·貨殖列傳》中有「楚越之地……飯 稻羹魚」的記載。

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擁有大量秈稻、谷殼和很多菱角、葫蘆、酸棗的核以及豬、鹿、虎、麋(四不象)、犀、雁、鴉、鷹、魚、龜、鱷等40種動物的殘骸,還發掘出陶制古灶和一批釜、罐、盆、盤、缽等生活用陶器。據科學部門考證,這些文物距今約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是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地層之一。

事實表明,早在遠古時代浙江勞動人民就開始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簡易烹調飲食生活,開創了長江流域豐富燦爛的原始文化。在春秋末年,越國定都「會稽」(今紹興市),它地處海濱,土地肥沃,適宜農業,兼有漁鹽之利,在中原各國的經濟、文化和生產技術的影響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錢塘江流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得到很快的發展。南北朝以後,江南幾百年免於戰爭,隋唐開通京杭大運河,寧波、溫州二地海運事業拓展,對外經濟貿易交往頻繁,尤其是五代(公元907年)吳越錢(liú 流)建都杭州,經濟文化益顯發達,人口劇增,商業繁榮,曾有「駢牆二十里,開肆三萬室」之稱。所有這些無不影響烹飪事業的崛起和發展,當時宮庭菜餚和民間飲食等烹飪技藝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北宋時汴梁人稱杭州為「地上天宮」。 宋室南渡,定都臨安(今杭州),在此中華民族第二次大遷移中,北方名流巨族和勞動人民大批南移,卜居浙江,隨之帶來了京城烹飪文化。在江南大地上經濟與都市建設共相並進,對外貿易和旅遊事業方興未艾,南北烹飪技藝廣泛交流,推動了以杭州為中心的南方菜餚的革新和發展。〔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卷十六「分茶灑店」中記載,當時杭州諸色菜餚有280種之多,各種烹飪技法達15種以上,精巧華貴的酒樓林立,普通食店「遍布街巷,觸目皆是」,烹調風味南北皆具,飲食市場一派興旺景象。
自南宋以後幾百年來,雖然政治中心在北方,但言物力之富,文化之發達,工商之繁庶,浙江必居其一。

新中國成立以後,浙江飲食業發展迅速,酒樓、飯店錯落有致,菜餚珍品琳琅滿目,服務門類日趨齊全並建立起一支訓練有素的高級廚師的骨幹隊伍,成為國民經濟第三產業的重要部門,也是人民生活中須臾不可缺少的一個行業。在社會物質和文化改善的條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吃講營養、講衛生、講究口味多樣,成了城鄉人民的普遍要求。在生產實踐中,廣大廚師利用獨厚的飲食資源,施展高超精湛的技藝,烹制出雅俗共賞,風味各異的佳餚美點3000餘品,為浙江食壇上增添了朵朵奇葩異卉。 浙江的名廚和食家,為發展祖國的烹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早在宋代,台州人陳仁玉撰《菌譜》,德清人贊寧撰《筍譜》總結了運用本地特產的烹飪經驗,〔南宋〕兩位烹飪女能手,一位是浦江的吳氏,著有《中饋錄》,收集了浙西南地區76種菜點的製作方法,另一位是宋五嫂,其芳名與「宋嫂魚羹」流傳百世。〔明〕慈溪名廚潘清渠,寫了《饕餮譜》,詳細記載了浙江等地412種精美餚饌。至清代,著書立說的更多,特別是紹興人童岳薦的廚膳秘籍《 調鼎集》,著名文學家袁枚的《隨園食單》,匯集了浙江、江蘇一帶的眾多風味菜,把我國古代的烹飪經驗和廚師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加以系統的整理,並上升為理論。這些文獻,對後世烹飪界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其中不少菜品在當今浙江各地菜館酒樓尚可見到。當代廣大廚師批判地研究繼承這一文化遺產,推陳出新,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浙菜」的烹飪寶庫。年逾古稀的杭州名廚封月笙,50年代曾以烹調專家身份,應聘由國家派往捷克斯洛伐克傳授中國菜餚的烹飪技術,回國後,一直致力於杭菜的研究、創新。浙南烹調高手金次凡,刻苦學習烹飪理論,注重實踐,功底深厚,1983年參加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榮獲「全國優秀廚師」稱號。杭州天香樓名廚吳國良,曾應邀赴美國費城傳授烹飪技術,飲譽大洋彼岸。還有不少名廚裏手,各有一手絕技,如蔣水根善烹「西湖醋魚」,被譽為「當代嫂」;丁楣軒精於刀工,製作傳統佳餚,別具一格;陳阿達技術全面、嫻 熟,操作干凈利落,菜品色香味型具佳;許祥林擅長食品雕刻和冷葷工藝拼盤,造型別致生動,和諧悅目。

浙江烹飪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里程,尤其是近代烹飪工作者悉心研究、發掘開拓和提高,使「浙菜」體系日臻完整和統一,它分別由杭州、寧波、紹興和溫州為代表的四個地方流派組成。杭州自南宋以來,是東南經濟文化重鎮,烹飪技藝前後一脈相承,菜餚製作精細,清鮮爽脆,淡雅細膩是浙菜的主流,如東坡肉、薄片火腿、西湖醋魚、宋嫂魚羹龍井蝦仁、叫化童雞、油燜春筍、八寶豆腐、西湖蒓菜湯等,集中反映了「杭菜」的風味特色。寧波、紹興瀕臨東海,兼有漁鹽平原之利,菜餚以「鮮咸合一」的獨特滋味為多見,菜品翔實,色澤和口味較濃。在料上,「寧菜」以海鮮居多,如寧波雪菜大湯黃魚、鍋燒鰻、黃魚羹、三絲拌蟶、奉化搖蚶。「紹菜」以河鮮家禽見長,富有濃厚的鄉村風味,用紹興酒糟烹制的糟菜、豆腐菜充滿田園氣息,如乾菜燜肉、白扣雞、糟溜蝦仁、魚燒豆腐、清湯魚圓等。溫州古稱「甌」,地處浙南沿海,當地居民的語言、風俗和飲食起居等方面都自成一體,素以「東甌名鎮」著稱。「甌菜」則以海鮮入饌為主,口味清鮮,淡而不薄,烹調講究「二輕一重」(輕 油、輕芡、重刀工),代表菜有三絲敲魚、爆墨魚花、錦綉魚絲、馬鈴黃魚雙味蝤蛑、桔絡魚腦、蒜子魚皮等
「浙菜」基於以上四個流派,從整體上看,具有比較明顯的特色風格,概而論之,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選料 刻求「細、特、鮮、嫩」。浙江四季物產豐富,大海、江河、泊,平原、丘陵、山地,以及各種養殖場,為四 時菜餚輪番應市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的物質資。

一「浙菜」選料一要精細,取用物料的精華部分,使菜 品達到高雅上乘;

二用特產,使菜品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三講鮮活,使菜品保持味道純真;

四求柔嫩,使菜品食之清鮮爽脆。凡海味河鮮,須新鮮腴美尤以節令取勝;凡家禽、畜類,多系特產,如蕭山雞、奉化鵝、紹興麻鴨、金華火腿、湖羊、南肉等;凡蔬果之品,以時鮮為上,所謂「四時之序,成功者退,精華已竭,褰(qiān謙)裳去之」。

二、烹調擅長炒、炸、燴、溜、蒸、燒。海錯河鮮烹制獨到一面。「熟物之法,最重火候」, 浙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有三十餘類,因料施技,口味多變,尤其擅長六類:

炒菜以滑炒見長,力求快速烹制;炸菜 外松里嫩,恰到好處;燴菜滑嫩醇鮮,羹湯風味獨特;溜菜脆(滑)嫩滋潤,鹵汁馨香;蒸菜講究火候,注重配料,主料多需鮮嫩腴美之品;燒菜柔軟入味,濃香適口。

這些烹調方法,大都符合原料質地的特點,適宜江南人民喜愛清淡鮮嫩的飲食習俗。浙江名廚高手烹制海味河鮮也獨見一功,與北方烹魚有顯著不同。浙江烹魚,大都 過水,約有2/3的魚菜是用水作傳熱體烹制的,突出魚的嫩鮮,保持本味。如,著名的西湖醋魚,系活魚現殺, 經沸水氽熟,軟溜而成,不加任何油星,滑嫩鮮美有口皆碑。

三、口味注重清鮮脆嫩,保持主料的本色和真味。 這是食物原料、烹調方法和人民的飲食習俗等客觀特性的綜合體現。〔清〕杭州人李漁在總結烹調經驗時認為, 「世界好物利在孤行」(《閑情偶記》),意思是要吃上等原料的本味,但是現代烹飪展表明,凡一物烹成, 必須輔佐,才能達到「和合之妙」。「浙菜」多以四季鮮筍、火腿、冬菇、麻菇和綠葉時菜等清鮮芳香之物輔佐 ,同時十分講究以紹酒、蔥、姜、糖、醋調味,藉以去腥、戒膩、吊鮮、起香。如,東坡肉用紹酒代水燜制,醇香甘美,清湯越雞則襯以火腿、嫩筍、冬菇清蒸,原汁原湯馥香四溢。雪菜大湯黃魚以雪裡蕻鹹菜、竹筍配伍, 湯料芳香濃郁,諸如清蒸桂魚、芙蓉蝤蛑、之江鱸蒓羹等海錯河鮮菜餚,都以主料突出,口味純真而見長。

四、 形態講究精巧細膩,清秀雅麗。「浙菜」此風格可溯至南宋,《夢梁錄》曰:「杭城風俗,凡百貨賣飲食之人, 多是裝飾車蓋擔兒,盤食器皿,新潔精巧,以炫耀人耳目……」。
當今,浙江名廚善於綜合運用多種刀法、配色 、成熟、裝盤等烹飪技藝和美學,把精與美,細與巧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道道美饌珍饈。如傳統名菜薄片火腿,片片厚薄均等,長短一致,整齊劃一,每片紅白相間,造型尤似江

㈣ 3000字的飲食文化論文

寫作思路:可以從中國的歷史上的飲食文化進行追溯描述,從古至今的飲食的傳承與發展等等,比如「以和為美」與中國食文化,「意境美與中國食文化」等等。

正文:

食文化歷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就其內容來說非常廣泛,包括烹飪基礎理論、烹飪技法、食料食器、餐宴風俗、名廚名菜名樓以及「食文學」等。

中國食文化與中國傳統美學的關系淵源流長,傳統審美思想滲透到食文化的整個領域。因為中國飲食早已超越了維持生存的作用,不僅是為獲得肉體存在的需要,而且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繪畫、音樂一樣有著豐富多樣的形式,以及深厚的審美意境和優雅的和諧美。從古到今,許多文人墨客通過撰文誦詠美食。

陸游的《鷓鴣天》、蘇軾的《老饕賦》、《豬肉頌》、《黃洲食詩帖》等。名畫《朝熙載夜宴圖》描寫了當時唐代餐宴的盛景。畫像磚《進食圖》生動地描寫了店小二送食的情景。這些是中華食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的典範。

「美」在中國傳統藝術語言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美」字的形成與食文化也有內在聯系。古人認為,好吃就為美。後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於「美」字採用了「羊大為美」的說法。「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甘,美也,從口含一」。字的構成上「美」字也是「大」字與「羊」字的結合體。

從類審美意識的歷史發展來看,人類對於美的感受是與味、聲、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開的,其表現形式是直覺化的,二者都是屬於自然感受的愉悅。美食所帶來的味覺的快感中已蘊含了美感萌芽。羊作為六畜之一,主要是使用,也是美味的象徵。

「羊大為美」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於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中國也有許多文學藝術作品將味覺與藝術鑒賞聯系在一起。如歐陽修:「近詩萬古硬,咀嚼苦難嘬,又是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六一詩話》),蘇軾:「成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送參寥師》)。人們也常用「余香滿口」形容優美的詩句,用「秀色可餐」來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和諧觀作為中國傳統辯證的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根基。古人雲「天地之道而美於和」,「天地之美,莫大於和」。「和」字從「禾」從「口」,「以和為美」的傳統審美觀念同樣對中國食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烹飪處處力求達到和諧的境地。

《周禮》中所說的「割烹煎和」,為「和」是貫穿烹飪全部過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調口」,他認為「故先王以土與金木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調口……聲一無聽,物一無聞,味一無味,物一不講」(《國語·鄭語》),史伯認為單一口味的菜餚算不上美味,只有各種味道和才是美味。春秋時齊國的晏嬰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來說明君臣和諧的道理。

其實,以和為美不但要求是味覺感官上的和諧而且也是與身體健康相統一。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已認識到攝取食物時偏好某一種味道或攝食過多均會引起疾病。《周禮·天官》就講到,應該根據季節變化調節食物口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只有每天攝入的食物與自然氣候相調和,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古人雲:美食不如美器。菜餚與食器搭配生動地體現了「以和為美」審美的觀念。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是廣集眾美的烹調愛好者。縱觀古今美食與美器搭配關系的一個精練總結。首先,人們很注重菜餚與食器在色彩上的對比統一的關系,沒有對比會使人感到單調,對比過分強烈也會使人感到不和諧。

如將嫩黃色的蛋羹盛在綠色的蓮瓣碗中,色彩格外清麗,產生了清爽悅目的藝術效果。還有,在紋飾上食的料形與器的圖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據菜餚掌故選用圖案與其內容相稱的器皿,如中國名菜「貴妃雞」盛在飾有仙女拂袖而舞圖案的蓮花碗中,會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善舞的楊貴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

次之,菜餚與器皿在形態上體現了和諧的追求。如人們把八珍湯盛在水晶碗里,湯色瑩澈見底,透過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中國菜很注重調味適度,宴席也講究不同口味,不同菜餚與食器之間的相互搭配,有濃有淡,有甜有咸,色澤上對比變化,不但品種要多樣,食器的造型和色彩也豐富多彩。這樣,佳餚耀目,美器生輝,蔚為壯觀的席面美景便會呈現在眼前,才能稱之為美食。

意境美是中華民族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審美思想境界。中國食文化同樣具有蘊藉雋永,餘味無窮的意境美。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人們同樣重視菜的視覺形象所帶來的優美意境,來滿足精神上的快感和對現實生活的體味和享受。

許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過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創造意境,構成一種內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輞川圖》是唐代詩人和畫家王維的作品,被當時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輞川圖》小樣的拼盤。再如,在民間,各種歲時節令,婚喪嫁娶,生辰壽延等人們會做麵塑禮花蒸制、供奉、食用,如過年的「如意年糕」,婚禮上的「鴛鴦餅」等等,用來祈求幸福,平安。

民間藝人們用大紅、大綠等高純度色彩,自然隨意地塗出歡快、熱烈的氣氛。不但用筆潑辣帥氣,無拘無束,同時造型生動,圓實樸厚。表現了勞動人民自然質朴的審美意境。中華美食不但注重口,而且構思立意獨特,意味深長,注重所帶來的意境。現代許多高檔餐廳的菜名多以寫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麗,含意雋永深遠,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把白菇擺在青菜上叫「金錢滿地」。

中國食文化歷史悠遠,名聲遠揚。中國食文化作為中華文明中一顆璀璨明珠,在世界上影響深遠,讓許多外國友人嘆為觀止。《易經·系辭上》講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從中國飲食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來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格局,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文明形態,這一無形的道。

㈤ 急求一篇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論文。3000字左右。

中國飲食多種多樣,文化包羅萬象。不同民族,有著獨特的飲食文化特色。
可以參考:中國飲食文化全書,飲食大全等。我知道的也不太多。。

㈥ 有關中國飲食文化的論文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是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並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麼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和」也是烹飪概念。《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製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製造學;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這么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餚饌、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㈦ 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有哪些

傳統有八大菜系:徽菜、粵菜、閩菜、湘菜、蘇菜、魯菜、川菜和浙菜。
有四種主要菜式:
1.粵菜事實上也是北方菜和南方菜的大結合,大面積的吸收了很多外來菜式,路上跑的,水裡游的,地上爬的,天上飛的都能吃。
2.北京菜,北京是很多朝代的首都,也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北京菜傳統上代表了古代宮廷口味,以北京烤鴨、「全羊宴 」最著名。

㈧ 中國文化(烹飪)

中國烹飪文化

烹飪是人類在烹調與飲食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含烹調技術、烹調生產活動、烹調生產出的各類食品、飲食消費活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眾多精神產品。

中國烹飪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東方魅力,主要表現為以味的享受為核心、以飲食養生為目的的和諧與統一。

烹飪藝術
中國的烹飪藝術是在烹飪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發展並豐富起來的。具有實用目的與審美價值緊密相聯的特點。如陶制炊器的器形從實用需要設計出發,本意為放置平穩,受熱均勻,但卻給人以對稱、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銅器、鐵器的不斷演進,不僅是對工藝、性能方面的改進,還包含著追求形式美的意圖。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進步,烹飪越來越具有審美性質,直至發展成為實用與審美並重的各種花色造型菜點及豐盛華麗的筵席。中國烹飪藝術雖然受到烹飪原料、烹飪技術、食品實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約,具有相對的局限性,但它與其他藝術種類相比較,卻有自己的藝術特點,即融繪畫、雕塑、裝飾、園林等藝術形式於一體。

中國烹飪藝術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多樣,這里主要通過餚饌本身的色、形、香、味、滋與筵席組合來窺其一斑。人們常把前者概稱為味覺藝術;將後者稱為筵席藝術。

味覺藝術與筵席藝術歸結為味的藝術。中國烹飪既講究生理味覺的美,也注重心理味覺(即味外之味)的美,從而使人們在烹調師調制的飲食之中得到物質與精神交融的滿足。這便是中國烹飪藝術精髓之所在。
①味覺藝術 人對於食物的選擇早已擺脫了對先天本能的依賴,主要憑教養獲得的後天經驗,包括自然的、生理的 、心理的、習俗的諸多因素,其核心則是對味的實用和審美的選擇。烹飪藝術所指的味覺藝術,是指審美對象廣義的味覺。廣義的味覺錯綜復雜。人們感受的饌餚的滋味、氣味,包括單純的咸、甜、酸、苦、辛和千變萬化的復合味,屬化學味覺;饌餚的軟硬度、粘性、彈性、凝結性及粉狀、粒狀、塊狀、片狀、泡沫狀等外觀形態及饌餚的含水量、油性、脂性等觸覺特性,屬物理味覺;由人的年齡、健康、情緒、職業,以及進餐環境、色彩、音響、光線和飲食習俗而形成的對饌餚的感覺,屬心理味覺。中國烹飪的烹與調,正是面對錯綜復雜的味感現象,運用調味物質材料,以烹飪原料和水為載體,表現味的個性,進行味的組合,並結合人們心理味覺的需要,巧妙地反映味外之味和鄉情鄉味,來滿足人們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展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烹飪藝術核心的味覺藝術。烹飪技術是實現味覺藝術的手段。其主旨乃是「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
②筵席藝術 是中國烹飪藝術的又一表現形式。一份精心設計編制的筵席菜單,對菜點色 、形 、香 、味、滋的組合,餐具飲器的配置,烹調技法的運用,菜餚、羹湯、點心的排列,饌餚總體風味特色的表現,都有周密的安排。它是時代、地區、飯店(或餐館)的烹調技術水平和烹飪藝術水平的綜合反映。審美主體——與筵者的食慾、情緒、心理,均受筵席菜單設計的烹飪藝術效果所左右。
筵席藝術遵循現實美(包括社會環境、社會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 )與藝 術 美 的美學一般原理進行藝術創作 。傳承至今的筵席藝術創作活動,主要注意下列兩點:①筵席格局以菜餚為中心,體現藝術形式上的多樣統一。筵席菜餚的多樣化,通過炸、熘、爆、炒、燒等多種技法,葷素原料多種選配,丁、絲 、塊 、條 、片等多種形態,黃、紅 、白、綠等多種色彩,酥、脆、嫩、軟等多種質地 ,咸 、甜 、 鮮、香等多種味感表現其藝術性。②菜點組合排列,表現藝術節奏與旋律感。筵席菜點的這種味的起伏變化,有若音樂旋律中的節奏強弱、速度快慢、旋律高低,使審美主體與筵者越吃越有興趣,越吃越有味道。
烹飪科學
中國烹飪中的科學內涵十分豐富,其中心內容,在於符合營養要求,達到養生效果的烹調與飲食的終極目的。
①五味調和的美食觀 《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味是飲食五味的泛稱,和是飲食之美的最佳境界。這種和,由調制而得,既能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滿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調和中得到統一。美食的調和,是對飲食性質、關系深刻認識的結果。味是調和的基礎。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飲食五味的調和,以合乎時序為美食的一項原則。中國烹飪科學依據調順四時的原則,調和與配菜都講究時令得當,應時而製作餚饌。追求餚饌適口,應以適口者為珍。
②養生食治的營養觀 《黃帝內經》說:「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主。」這個觀念認為人的飲食,目的在於使人體氣足、精充、神旺、健康長壽。圍繞著這個目的,逐漸形成了中國式的傳統的養生食治學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一膳食結構不僅使中華民族得以生存與發展,而且避免了許多「文明病」的困擾,為海外營養學家所稱道。還有一個收獲則是葯膳,可收無病養生、有病食治的效果。它與法國烹飪、土耳其烹飪齊名,並稱為世界烹飪的三大風味體系。

閱讀全文

與中國餚饌文化如何得到傳承與弘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