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宅文化大眾化的現象你怎麼看待
「宅文化」大眾化其實是一種病理化的現象,對於現代人來說,不是很好。
⑵ 如何正確看待日漫、宅文化等日本文化
生活在日本的話,你就知道生活壓力大的感受了,一般人應該都在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去看日漫什麼的,為什麼日漫的產業如此發達?日本的宅文化深入人心,這是為什麼呢?
關於宅文化,長大後,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讓人們更願意在網路上尋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導的世界。網路的產生與發展從各個方面顛覆了人們的傳統生活和價值觀,人類也藉助網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網路這一新型媒介,日本的宅文化也不會在短短數年內傳播得如此之廣。
當然,文化本身無罪,只有認真看待動漫文化和宅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日本的這鞋文化。主要的就是生活壓力大,生活壓力大,生活壓力大!
⑶ 你怎麼看待現在的宅文化
現在的宅文化不值得提倡,我們應該多出門走走,運動一下,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健,而不是一味的宅在家裡玩游戲看視頻。
⑷ 如何看待日本宅文化腐化侵蝕我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對於現在,日本宅文化快速發展,與傳統的"御宅族"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宅文化的發展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絕對的,不能說它不好也不能說它好。它有兩面性。宅文化指的是經常不出門,待在家裡專注於自己的事情,比如上網和打游戲等等。
但是我覺得隨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加強,我們不需要出門,在家裡就可以知道外面發生的各種事情,所以很多人越來越不願意出門,選擇窩在家裡。
特別是青少年,很多中小學生放寒暑假或者周末的時候,經常待在家裡打游戲玩電腦,玩手機。一個假期都不會出門,家長讓他們出去玩耍,他們也不想出去,寧願窩在家裡打游戲。
我弟弟就是這樣,之前他沒有手機玩的時候,經常出去和同學踢足球,玩各種游戲。但是有了手機和網路的時候,漸漸的他出門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少了。
有時候叫他出門買個東西他都不願意。所以說宅文化對那些沒有分辨是非能力的青少年開始,確實會產生很多不好的影響。
青少年與成年人相比心理沒有那麼成熟,網路上有很多好的東西,更有很多不好的東西,他們不懂得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文明上網。
家長也要嚴格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和打游戲的時間,不要讓孩子沉迷於網路之中,無心學習。
都說網路是把雙刃劍,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對我們也有很多不利的影響。
但是宅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多新職業,給很多人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一些從事創意、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工作的人,也會經常在家工作。
⑸ 如何看待大學生宅一族現象
大學生活多姿多彩,每個人都盡其所能地展示自己,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躲在宿舍里,過著「半隱居」的「愜意」生活。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得其樂:看書、看電影、玩游戲、在線聊天,對於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一笑而過……原來,現在大學生的課餘生活中,普遍流行著一種「宅文化」,為此我們進行了一次關於「校園宅人」的調查。大學生怎麼宅?
據調查,5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不是宅人,但他們中又有60%的人身邊有「宅人」。長時間呆在家或者寢室,十分依賴網路、不願意出門或與「真人」交流、不喜歡運動、討厭公共場所和人多的地方、喜歡幻想、喜歡虛擬的東西、作息時間不穩定、性格具有「兩面性」、真實世界中的朋友不多……調查反映,這幾乎是所有宅人的「必備條件」,還有的「宅人」借養寵物、玩PSP游戲機、收藏小東西打發「隱居」時間。83.3%的學生最喜歡的交流方式是在線聊天,而只有10%的學生最喜歡和朋友面對面地交流。有近四成的學生認為,如果有充足的食物和水,自己可以在宿舍「呆上一個星期」。
記者調查發現,上網是大多數校園宅人的首選,網路游戲、QQ、校內網、開心網等都是高點擊率網站。一些學生沉迷於開心農場、好友買賣等網路應用,甚至定鬧鍾凌晨起床開機「偷菜」。
而非常有意思的是,「男女有別」的概念在「宅文化」中也有體現:男生一般為游戲而宅,女生一般為電視、電影而宅。「自從買PSP以後我就變得不願外出了,基本上就呆在寢室玩PSP,其實自己也想去多參加活動或是自習,但是一看到PSP就把所有的計劃都放棄了……」大二的一位男同學說。更多的女生則是熱衷於網路電視,一位公認的「片魔」說:「我看片子時真是一種瘋魔的狀態,一整天呆在電腦面前,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看得起勁時會發出陣陣傻笑,經常連飯也顧不上吃,往往是在看得兩眼都睜不開時再借著休息的機會,飛奔下樓到食堂打飯,然後又坐到電腦前,一邊吃一邊繼續盯著劇情發展,宿舍里來了什麼人,說什麼話全然不知。將我從電視劇中拉回到現實的,只有忽然到來的考試、作業。」
就年齡層次而言,相對於大一學生初入校園、參加社團學生會的熱情、大四學生考研就業的忙碌,大二、大三學生更喜歡呆在宿舍里。「剛入學時,我也參加過辯論隊和話劇社,但一段時間後,像我這樣特長不突出的學生都不願意去了,只有少數非常活躍的同學在繼續,活動有時也挺乏味的。」一位大三的同學說,「其實本身就不喜歡陌生的環境,更習慣與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於是漸漸習慣了在宿舍上網、學習的生活。」大學生為何宅?
被認為思維活躍、愛好廣泛的大學生如何誕生了「宅一族」?
*「人際交往太復雜,校園宅人輕松迴避」
「我的交際圈子小,昔日同學在高中畢業時就斷了聯系。升大學後強迫自己積極與他人溝通,但沒有成效,反而更加發現人際交往中有太多復雜的事,讓我難以應付,受打擊後就繼續宅。在網上比較輕松,還可以找到興趣相投的人,漸漸習慣性地逃避現實生活,於是就宅了。」一位08級的女生這樣告訴記者。並且,記者發現和她持相同觀點的學生不在少數:「大學生活不是我想像中那樣,就不想和別人接觸交流,因為大家興趣不一樣,道不同便不相為謀,所以就開始逃避了。」「不在宿捨去哪?」面對記者的采訪,不少學生反問。
*「在宿舍就能搞定所有的事,為什麼還要出去?」
「網上有那麼方便的電子書,為什麼還要去圖書館?用QQ就可以跟人家聊天說事情,省去了見面的時間;買衣服、鞋子,只要打開淘寶網頁就可以一分鍾搞定,何苦去擠公交車呢?」一位「資深」「宅女」振振有詞地告訴記者,「網上什麼事都能做,在宿舍就能搞定幾乎所有的事,那為什麼還要出去呢?」
「電腦無法解決的事情,我們還有電話呢。」一位「宅男」指著桌上的外賣訂餐廣告對記者說。
網路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方便了大學生的生活,也使一部分主動性差、生活較懶惰的大學生形成了一種「靠網路生活」的「慣性」。
*「不在宿舍能在哪?沒什麼好玩的。」
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反映,由於學校與市區距離較遠,娛樂和人文建設都不是很齊全,實在沒有什麼地方好去,便養成了「宅」習慣。
也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我認識的人很少,平常沒什麼集體活動、娛樂節目,出去也找不到好玩的事情做」,「我一個社團都沒進,也沒有參加團委學生會,又沒女朋友,我出去做什麼呢?」可見,課餘生活過於簡單,社交圈狹窄也禁錮了大學生們走出宿舍門的腳步。
現在的「宅」日趨年輕化,在校大學生成為「宅人大軍」的主力。由於知識經驗的相對增多,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相對發展,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斷廣泛而深入,特別是對新的自我的發現,使他們的心理活動開始指向自己的內部世界,指向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關系,此時他們逐漸出現了心理上的閉鎖性。這種閉鎖性,使他們不再輕易向別人吐露真情,交往中的要求較高,選擇條件也比較苛刻,此時,他們很難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產生心理共鳴的知音,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並由此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孤獨感,從而導致他們不願與他人交流的現狀。如何看待校園宅人?「宅在象牙塔內,長期缺少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很容易導致社交能力變弱、性格孤僻脆弱等問題,一碰到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就束手無措。尤其在找工作的時候很吃虧,在電腦上寫簡歷寫得挺好的,可是一見到面試主考官卻半天說不出話來。」一位大四的已經找到工作的學生這樣告訴記者。
另一方面,宅人由於平時缺乏運動,易進入「亞健康」狀態,不僅損害身體健康,而且也會影響其學習質量。 (下轉第四版
⑹ 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宅在家中
與其說可能是有部分人屬於「社恐」,還不如講是因為在外太難找到一個可交流、可傾聽的心靈。
人們在溝通中總會有意無意的充斥著虛假與不解,並且這感覺越來越浮流於表面,任誰感受到之後不心碎是不可能的。
於是,說出的話別人很少聽得懂,收到的反饋也感受不到正向和溫暖,那就不如慢慢的少說吧,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宅在家中,可能至少在家中,聽不到看不到自己嚮往的,也不至於自己還要受累陪同和配合誰一起表演。
⑺ 日本人怎麼看待二次元和宅
日本人對待宅文化大致我理解的是兩種。一種是喜歡二次元文化的,另外一種是喜歡AKB女團類型的。
這兩種在大多數日本人的理解中都屬於宅文化。
日本人大多數還是知道宅文化,不讓這個宅文化也不會變成日本的代名詞。
但知道,不等於完全接受。宅文化中男性的比例很高,所以整天能看到電視中采訪一個男宅,然後為這個男宅介紹女朋友,結果幾乎所有的女性都認為宅文化沒錯,但太深入的宅男就是變態,惡心。像什麼和二次元人物的結婚,共同生活,整天追著AKB女團這種的,在日本人眼中還是屬於靠邊站的那種。
所以,日本人對宅文化是屬於你可以喜歡,但別太過深入,不然就屬於心理變態。
⑻ 怎麼看待宅文化
凡事無絕對,宅文化的產生是由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我們要冷靜客觀的看待,它有利也有弊。宅文化」是典型的現代化的產物。從現代化開始後,人類就越來越「宅文化」了。在口耳交流的時代,人類過著集體生活,社會化生活是主要形式,西方人去教堂,東方人逛集市。印刷術出現後,人類開始利用閱讀獲取知識,獨立化、個性化成為持續發展的方向。電腦和網路普及後,人類生活從沒像現在這樣發生如此大的改變。現在如此多的人樂於接受「宅文化」,說明它有其合理的一面,這是現代化注重個人生活和個人價值的積極表現。 中國某些地區「宅文化」是一種超越血緣、地緣等傳統社會組織結構的新型社會關系的出現,也是中國個人化消費社會的一種象徵。把「宅文化」簡單地看成傳統文化的對立面並不合適。真正的「宅一族」,都希望擁有獨立思維和行為,具有引領時尚潮流的作用。隨著市民社會的成熟和消費文化的提高,中國人在私人空間的建構方面也會不斷前進,「宅男、宅女」現象就會普遍起來。實際上,他們的許多想法和行為都基於豐富的想像力及創造力,只要引導得當,會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 什麼事都不能過度,「宅文化」也是如此。一年365天都「宅」起來,那就有問題了。虛擬總歸離不開現實,有的人卻分不清兩者而陷入極端。這種極端可能會使人類的社會集體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人類作為群居動物長久以來形成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顛覆,因此它必然將造成一些社會病,如抑鬱、消沉、暴躁等,帶來社會倫理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文明病在「宅文化」上達到了極致。
⑼ 怎麼看待現在的宅文化
宅文化是典型的現代化的產物,它有其合理的一面,是現代化注重個人生活和個人價值的積極表現,真正的「宅一族」,都希望擁有獨立思維和行為,具有引領時尚潮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