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文化的網站和論壇有哪些
網路貼吧 混沌 論壇 你可以看下
⑵ 漢文化有什麼特點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漢族有五千多年有實物可考的歷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幾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的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漢族思想與文化兩千餘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如張衡、祖沖之等已被舉世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學方面,詩歌、散文的創作,佔有顯著地位,涌現了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如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均享有盛名。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方 漢文化 面,也涌現出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 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在古代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 雜史、地方史志、 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於漢族學者的手筆。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 其中如張衡(78~139)、祖沖之(429~500)、一行(俗名張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舉世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農學往往包括古代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00多年間,包括已經散佚與流傳至今的農書達370餘種,其中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是古代農學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約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約987~約1053)、 蘇軾(1037~1101)、 陸游(1125~1210)、辛棄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與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 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齋志異》均素負盛名。還有不少少數民族作家也運用漢語進行創作,產生了許多名家與名著,而《紅樓夢》,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 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都有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他們獲得了令人贊嘆的藝術成就。在這些藝術的發展中,尤其表現了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以發展其藝術,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在一些類書巨著的編纂方面,也是由來已久。唐、宋時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特別是明清的《永樂大典》、《圖書集成》可稱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網路全書,不僅顯示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也顯示了古代漢族學者與少數民族學者合作與互相學習的精神。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常常深刻的影響。
⑶ 漢文化 有啥元素除了漢服。。。要具體的元素 謝謝啦~
茶文化,民族樂器,國畫,蘭花梅花牡丹都是漢元素。
⑷ 漢文化有幾個國家
看是廣義還是狹義。
廣義上講,除中國外,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國都受到中華文化特別是其主體漢文化的影響。
狹義上來講,就只有中國和新加坡了。因為韓朝日越等國語言文字已然早不同於中國,何況多與中國互相敵視,可嘆。
此外,朝韓之語本屬阿爾泰語系,不過加入了漢語詞音,其語法、語序本質仍不同於中國,其風俗雖然多來自明清,也不過邯鄲學步,何來「漢文化國家」的美譽。
日語日文更是早異於漢字體系,雖然現代日文有漢字遺存,事實上僅占很小部分,怎麼能稱之為「漢文化國家」?
⑸ 有哪些屬於漢文化的特徵
孔子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這個入應該是入鄉隨俗的入的意思,意思就是信仰漢文化就能成為漢人。而明太祖祭拜忽必烈也說明忽必烈是信仰漢文化的人,是漢人。那麼是否信仰漢文化就成為是否漢人的主要區分。那麼有哪些屬於漢文化特徵的,比如使用漢字,用筷子,過春節。是否能總結出幾樣,滿足了就是漢人了。鑒於當前「四等」的流言,漢民族的認同感越來越低,有必要通過確認漢文化特徵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特徵來重新區分下每個人的民族屬性。
⑹ 漢文化主要表現有哪些
1語言文字,2歷法,3姓氏,4飲食,5服飾,6藝術,宗教,書法,國畫,戲劇,音樂,舞蹈
⑺ 漢文化包括哪些
我國的國學,事實上我們更喜歡稱之曰「漢文化」,它包涵的范圍相當寬廣,內容相當豐富,人們對它的評價是博大精深,我們既然要學習、研究國學,我覺得,我們首先有必要探討一下:漢文化為什麼博大精深?
就這個問題,我首先闡述一下我的觀點,同時非常希望廣大網友積極地參與討論:
首先,國學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在於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文明史:我們常常說,中華文明五千年,實際上,我國的文明史有豈止五千年?以群經之首的《易經》為例,坦率講,我們有誰知道其真正起源於何止?人們說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連山易是傳說伏羲氏所創,歸藏易傳說是黃帝所創,周易當然是周文王所創,但是,實際上,伏羲也罷,黃帝也好,都只是傳說,而在古代,人們的文明創造通常假託相應的聖人,但無論如何,即在遠古的伏羲時代先天易經就已經創造;現在,人們對於易經的評價是東方神秘學,但其准確性是無庸置疑的,其中的科學規律仍然是值得人們重視的,那麼,如此准確的《易經》積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必然是長時期的經驗積累所致,因此,我國的文明史,絕非五千年的歷史,而是更長時期的文明史。
其次,國學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在於中華民族的特點: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不少,但如此博大精深的燦爛文明卻只有中國,為什麼?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的特點--善於學習、善於不斷創新、善於總結、兼容並蓄;如果古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那麼,我國博大精深的文明史必然是天方夜譚,但是,偏偏中華民族對於文化的積淀始終鍥而不舍,並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積累、創新,比如,就文學而言,先秦時代產生了很多優美的散文,甚至,人們著書立說,都非常注重文字的修煉,包括史書,如《左傳》,《春秋》,很多記載都語言非常精練、文字相當優美,漢朝時期,人們在總結散文的基礎上,產生了更具語言特色的賦體,以及後來的唐詩、宋詩,文體、文學都在不斷的創新過程中;正是在歷史的積累和沉澱中,才產生了如此博大精深的漢文化
⑻ 漢文化是什麼
漢文化是中國主流文化,又叫華夏文化,指的是漢族文化,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儒家文化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華夏漢族在古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漢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實物可考的歷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幾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⑼ 漢文化有哪些
漢文化、漢文化圈及其當代復興
2004年2月16日至19日,由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復旦大學以及上海外國語大學共同主辦,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合作承辦的「東亞漢文化圈與中國關系」國際學術會議暨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2004年年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及韓國、日本、美國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學術活動。�
怎樣理解漢文化和漢文化圈�
漢文化、「漢文化圈」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是否科學,它確切的內涵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是否就是漢文化,這是這次會議討論最為熱鬧的問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姜義華認為,「漢文化圈」作為一個學術命題,是否科學值得探討。其一,漢,如果是指「漢族」,「漢文化」即謂「漢族文化」,「漢文化圈」則可謂之「漢族文化圈」,如果這推演成立,中國境內其他各民族的地方文化,是否屬「漢文化圈」;何況,中國周邊諸國也各有其民族文化。顯然,用某一民族的文化,來表明或涵蓋這些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是不恰當的;其二,「漢文化圈」這一提法本身也有問題。漢字,音、形、義合為一體,這一特質使之成為文化積淀、文化傳承與文化交流的有效載體,也為東亞一些族群創造自己的語言系統時部分採用,在推進這些族群文化交往及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能否將使用漢字或部分使用漢字的所有這些族群、地域,統稱之謂「漢文化圈」;其三,這一概念,如若是指「漢字文化圈」,實際上,它是指融合了道、法諸學的儒學影響所及的地區。正因為它是一種思想、學術,盡管具有其民族與國家的特色,但畢竟與民族文化或民族文字的文化有較大差異,因此,它可以成為另一民族、另一種文字文化的資源。如此,不如稱其謂「儒學文化圈」更貼切。�
南通師院副教授羽離子認為,東亞漢字文化區的存在,是個不爭的歷史事實。它是得到16世紀以來在東亞諸國歐洲傳教士公認的。法國漢學家、歐洲東亞研究會主席汪德邁,在其於1986年出版的《新漢文化圈》中,對「漢文化圈」的兩個標准做了詮釋:「漢文化圈,實際就是漢字的區域,漢文化圈的同一即『漢字』」,另一標准「是筷子」,如果說前一標准「受同一文化精神熏陶而成的一體」,後者則是它「與眾不同的物質文明上的特點」。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就屬漢文化圈范圍。但是,羽離子認為,這只是歷史上存在過的現象和影響,而且,這種「筷子文化」,「不能確認在哲學、宗教、政治、經濟、科技、建築、藝術以及其他民俗等諸多方面都有可區別其他文化圈的共同特性。」�
東亞世界的形成,就是中國文化圈的形成�
沈陽東亞研究中心秘書長孫泓副研究員,考察了中外諸多史學家的論著,對東亞文化圈與中國關系作了闡釋。他認為,可以肯定回答,東亞文化圈是客觀存在的史實。它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而這種文化圈並不是一個由政治或軍事力量所形成的,而是純粹文化影響所致,它的范圍和它所傳播的地區:南至越南、北及朝鮮,其中包括日本」。談到這種文化圈的共同要素,孫泓引用台灣學者高明士的著作作了歸納:「語言文字部分可由漢字來代表,物質文明部分可由中國的科學技術來代表,社會組織部分可由律令制度來代表,精神思想部分可由儒教、中國化佛教來代表,文化活動的主要成分,既然可用中國的文化要素來說明,一般也就將此地區的文化形態明之曰中國文化圈」。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孫泓將東亞文化要素歸為八大項:漢字、儒學、律令、中國的科技、中國式的佛教、中國式的教育制度、中國式的文學藝術、中國式的民俗。�
二十年後,中華文化圈一定會復興�
談到近代以來,東亞漢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走向衰落和瓦解,東亞漢文化圈能否再復興,再有新的發展話題時,沈陽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孫進已研究員認為,他對此並不悲觀,二十年後,東亞漢文化圈一定會復興。目前,東亞各國在處於迅速現代化的進程中,但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不等於放棄自己本國的系統文化,東亞各國「不僅沒有全盤西化,反而更加促進東亞本土文化的發展」,東亞各國把經濟的飛速發展歸之於東亞文化的特殊力量,這一點連亨廷頓也承認:「亞洲人相信這種經濟成功,亞洲文化優越於文化上和社會上頹廢的西方文化」。他們「把亞洲成功的原因歸功於從根本上來講是儒家文化的亞洲文化的優點———秩序、紀律、家庭責任感、勤奮工作、集體主義、節儉等。」孫進已進而分析道:「漢字過去似乎普遍認為是一種非淘汰不可的文字,現在看來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他引用日本漢學家石井勛的評論:「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那樣有系統性和邏輯性。漢字是世界上惟一的一種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口語不同也能理解意思的文字,將來漢字可能成為全世界通行文字」,「韓國前總統金大中說:『如果無視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使用。』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說:『母語(指漢語)是我們的價值觀、根源和特性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並制定漢語學習方案。」漢字正恢復其在東亞文化圈中的重要地位。孫進已認為,「二十年後東亞漢文化圈一定會復興,並且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文化圈。
⑽ 漢文化是什麼
摘要 漢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漢文化一般指稱漢人創造的文化,也可以理解成漢民族的文化,又稱為中華文化、華夏文化、儒家文化,指以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為基礎、儒家文化為骨幹不斷演化、發展而形成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