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叫文化美

什麼叫文化美

發布時間:2022-06-18 00:50:37

A. 歷史悠久是文化美,緬懷先烈是一種什麼樣的美

1.感恩心
2.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3.強化了愛國主義教育
總的來說是一種民族精神美。

B. 都說傳統文化很美,可究竟美在了什麼地方

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相當豐厚。傳統文化美在它的博大精深,美在它的獨一無二、源遠流長。

傳統文化之美,美在它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中國並不是唯一的文明古國,卻是文化保留的最好的國家,它兼收並蓄,融匯了各個名族的精華,最後凝聚成了現在的文化形態。多少個朝代的更迭,數個民族當政的變化,都沒有打斷文化傳承的脈絡。多少次文化浩劫,從焚書坑儒到大革命,都沒有觸動傳統文化的根基。正是因為有著幾千年歷史的積累,中國的文化開枝散葉,變成了參天大樹,這顆大樹可能會受風雨的侵擾,可能曾遭到損害,但它的根基深深紮根在土壤里。

C. 中國之美在乎文化之美什麼造句

1、中國之美,在乎文化之美,這個當然是的呀,我們的中國之美,很多州字在文化方面由美的造詣的呀,你走到哪裡都會有文化的美?

2、中國之美,在乎文化之美,我覺得文化美的確是最主要的,因為它可以提高全民的素質素養,可以提高我們整個社會的水平。

3、中國之美,在乎文化之美,在於民族的智慧。

4、中國之美,在乎文化之美,文化之美,都是有著傳統的歷史的。

5、中國之美,在乎文化之美,五千年歷史,孕育著豐富文化內涵。

D. 顛覆著傳統文化美是什麼意思

引證詳解
對某項事物造成強烈沖擊改變,使事物本質發生變化
物體傾覆,翻倒,也比喻指用陰謀破壞而非直接用武力從根本上推翻。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宋· 蘇洵《六國論》
顛倒失序。
①《書·胤征》:「惟時 羲和 ,顛覆厥德,沉亂於酒,畔官離次。」 孔穎達疏:「惟是 羲和 顛倒其奉上之德,而沉沒昏亂於酒。」
②《墨子·非儒下》:「顛覆上下,悖逆父母。」
③《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 萇 有靦其面,而放逸其心……出入顛覆,風淫於家,娉取人妻,饋遺婢妾。」
④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今漢室凌遲,海宇顛覆,樹功立業,正在此時。
顛仆;跌落。
①《楚辭·劉向<九嘆·逢紛>》:「椒桂羅以顛覆兮,有竭信而歸誠。」王逸註:「顛,頓也;覆,仆也。」
②《隸釋·漢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財容車騎,進不能濟,息不得駐,數有顛覆霣隧之害。」
謂傾側,翻倒。
清 劉大櫆《金節母傳》:「而孤又善病,太恭人口雖不言,而心懷隱憂,如捧盈而常恐其顛覆也。」
顛墜覆敗;滅亡。
①《詩·王風·黍離序》:「閔 周 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孔穎達 疏:「以先王宮室,忽為平田,於是大夫閔傷 周 室之顛墜覆敗,彷徨省視不忍速去。」
②唐 元結《漫酬賈沔州》詩:「上將屢顛覆,偏師常救亂。」
③《清史稿·禮志三》:「﹝ 明太祖 ﹞末葉災荒,臣工內訌,寇盜外起,以致社稷顛覆。」
推翻;摧毀。
①《孟子·萬章上》:「 太甲 顛覆 湯 之典型, 伊尹 放之於 桐 。」
②晉 左思《吳都賦》:「顛覆巢居,剖破窟宅。」
③《醒世恆言·小水灣天狐詒書》:「倘違吾言,自罹羅網,顛覆宗祀,雖及泉下,誓不相見。」
④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
困頓。
①《詩·邶風·谷風》:「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 余冠英註:「顛覆,謂困窮

E. 審美的功能包括什麼

審美認識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審美愉悅功能。

F. 現代美學范疇的文化美包括前文化美,後文化美兩大類嗎

中國現代美學是在西方美學思想影響下產生、發展的。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它是中國本土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的產物。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既是中國現代美學產生、發展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國現代美學理論建構的思想資源。中國現代美學的特徵及其價值、意義,不僅要從社會的政治經濟里尋找原因和根據,也要從文化那裡尋求答案。文化兼有客觀與主觀二重性,它的外形式是客觀的物質存在,而其內形式卻是主觀心理(文化心理結構),它的本質是精神性的,因而它的作用只有通過個體的心理活動才能發揮出來。文化與一切學術活動、藝術活動、審美活動的關系最為直接、密切。 中國現代美學已有百年歷史,先賢們對美學學科建設和美學理論建構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和探討,留下了豐富遺產。但是,由於對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的特徵、價值取向、生命活力及長處、短處缺乏真正的認識,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常常陷於盲目狀態。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走在我們前頭,因而其文學藝術也先進於我們。正是出於這種認識,五四「文學革命」諸君用西方文學藝術的悲劇精神和寫實主義方法為標准,批判、否定中國文學、戲劇、小說、繪畫及其大團圓精神。這種認識在20世紀3 0年代之後才逐漸有所改變,但50年代以後又出現照搬前蘇聯美學和文藝理論的狀況。進入90年代,人們一方面反省由於搬用前蘇聯的弊端,另一方面卻又搬用西方後現代主義的東西,以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創造,並且仍以否定傳統為代價。這是值得深思的。中西文學藝術分屬於兩種很不相同的文化體系,各有自己的民族特點,不能從西方科學技術先進的事實中推斷出西方文學藝術也同樣先進的結論。 模仿、照搬外來的文化模式、觀念、方法,而不與自己的傳統文化結合、融化而創新,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從20世紀初開始傳播西方美學,至20年代開始在高等學校開設美學課,並陸續出版了各種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發表了各種各樣的美學文章,但在質上卻又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蘇聯)模式,范疇、命題、體系都是西方的或模仿西方的,我們祖先所創造的范疇、命題和重要思想觀點卻長期擱置、無人問津。這是「歐洲文化中心主義」影響的必然結果。當然,西方的美學理論我們必須借鑒,它會給我們很多啟示,會給我們提供豐富的思想營養。但西方的美學理論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的美學理論建構,因為西方的美學理論是西方文化的結晶,並不是全世界普遍適用的。我們也不要企圖建構全世界公用的美學理論,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化是多元存在的,各有自己的民族特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規律。同時,美學不是揭示自然的客觀規律,而是揭示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屬於人文之學。文化不同,人文精神如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心理、審美風尚、終極關懷等是很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建構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必須紮根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並從西方美學乃至其他民族美學中汲取異質因素,與們固有的優良傳統融合、碰撞、消化,從而才能創新。 完全按照西方模式來衡量中國美學史的實際,用西方的審美標准取捨中國的思想資料,有削足適履之嫌。例如,有人撰寫孔孟老莊的美學思想時,大談他們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其實,孔孟老莊乃至整個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對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質並不感興趣,很少直接談論這種問題。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形上精神。他們追求這種精神境界,不像柏拉圖那樣進行抽象的思辨和邏輯推導,而是進行鑒賞、體驗、感悟、洞觀,因此在形式上也不見邏輯體系。所以,大談孔孟老莊如何論述美的本質,無疑是無的放矢。當然,中西美學和中西文學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求同、相互印證、相得益彰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有不同甚至相互反對之處,這尤其不能忽視。由於中西文化不同,才使中西美學各有自己的論說形式,中西藝術才各有自己的民族風格。西方藝術以自然科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於寫實和客觀描寫,結果落實到認識論;中國藝術以道德哲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於寫意和主觀表現,結果落實到育人的教育實踐;二者的思維方式、表現方法、價值取向很不相同,各有長短。可以說,中西藝術沒有完全相同的范疇、命題和論說形式。正因如此,中西對話交流、取長補短、融合出新才是必要的,才能有發展、創造。因此,進行深入、系統的跨文化研究,乃是未來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認識前提,也為美學創新展開了廣闊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中西美學比較,才能做到深刻、符合歷史實際;才能通過比較,認識優劣,擇善相從,吸收消化,吐故納新。中西美學融化出新,這是我國未來美學理論建構的主要途徑,也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鑒於以往的經驗,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應當做到:一是中西美學融化出新,對於我們來說必須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能割斷歷史,否則未來美學的發展便會失去根基,沒有了生長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中國未來美學的發展既要吸收西方美學的異質因素並加以消化,同時又必須紮根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具有自己的獨創性與民族特點。這樣的中西比較既反對「全盤西化」,又反對「抱殘守缺」。二是中西美學比較研究要求研究者採取平等對話的方式。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對中西文化各自的優越性、局限性和生命活力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才能清除「歐洲文化中心主義」的影響,才能正確掌握比較的標准。三是中西美學比較要求研究者對中西文化有基本的了解、體驗,對自己所比較的范圍要有系統深入地研究,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做出獨到的建樹。 中國美學研究的深化途徑 薛富興 現代意義的中國美學研究從王國維開始,他用西方近代學術方法和觀念審視中國古典審美傳統,發現了在傳統學術視野下很難發現的東西。此後,以宗白華、朱光潛為代表的新一代學人在深入認識中華審美精神個性方面,得出許多精到的認識。但整體而言,20世紀前期是一個集中輸入西方美學理論、嘗試基礎理論建構的時期,中國美學研究處於零星討論、尚不系統的階段。 20世紀80年代始,中國美學研究進入全面系統研究的新階段,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中國美學史著作,斷代史和專題性研究著作也層出不窮,發表的單篇論文則更多。從此,中國美學與美學理論、西方美學鼎足而三,被視為美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分支,初步建立起中國美學這一美學分支學科,系統梳理了中華民族審美觀念發展的大致輪廓。這打破了20世紀前期以西方美學為美學的局面,充分注意到人類審美意識中的民族文化個性,使美學學科內部的生態結構更趨豐富、合理,對美學在中國的深化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在,中國美學研究已成為成果豐碩的一個領域。 當然,20世紀後期的中國美學研究也有其局限。最主要者有二:一曰基礎薄弱。依理,一門學科的建立當從具體、微觀的專題實證研究開始,只有專題研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通史式的宏觀總結成果。但20世紀後期中國美學研究正好相反,一開始便是通史式研究佔主導的宏觀研究階段。著者積數年之功來言說數千年審美傳統,其粗疏程度可想而知。即使是單篇學術論文,也以大話題居多,缺乏扎實的專題實證研究,有先天不足之症。二曰觀念研究。現行中國美學研究大多停留在審美觀念梳理階段,觀念只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最後階段、最抽象形態,審美研究若只停留於審美觀念,沒有更質朴、豐富的審美實踐材料來支撐,將始終是無根之苗。這一點,現在已開始為美學界所認識。 中國美學研究正處於自我深化的新階段,其具體途徑有四: 化宏觀為微觀,走出通史情結,重新回到具體、實證的專題研究,重新做斷代史、專題史的研究工作,補先賢之未足,為中國美學的健康發展奠定一個較為扎實的基礎。現在,我們對中華審美意識發展的具體情形尚知之甚少,諸如中國自然審美史、工藝審美史、生活審美史這些極具意義的專題,尚待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也只有這些較為具體而又有普遍啟示意義的專題研究成果出來之後,我們對中華審美意識發展才會有更符合實際、更新、更高的認識。 化觀念為活動,走出理論文本,回到生動、豐富的大眾審美實踐,回到更質朴、具體的審美活動的器物、文字材料中,重新做系統的分類整理工作。美學史首先當是現實的審美活動史,觀念的梳理當是終結而非起始環節。美學是人類感性精神現象學,從豐富復雜的現實生命活動中分析審美要素,從浩如煙海的器物與文獻中爬梳審美的蛛絲馬跡,確是一樁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國美學研究便無以深化,永遠只能處於前科學階段。這實際上是以實證專題研究補課的方式來超越20世紀後期的觀念研究。 以中華審美的特殊性材料來解決人類美學的普遍性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獨特審美精神視為中國美學研究的唯一目標,其實這只是中國美學研究的初步。若僅以審美民族文化個性呈現為職責,中西美學將永遠各自言說而無法形成人類共享性美學知識體系,中國美學研究也就失去了普遍性學術價值。中國美學研究若沒有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普遍性學術視野,沒有美學基礎理論指導,實證研究也將很難深化、提升。因此,以中華審美獨特性材料為基礎,提出一些對研究人類審美意識發展史有普遍意義的問題,解決一些西方美學尚未提出,或雖已提出卻還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將中華傳統審美智慧融入人類美學共享性知識體系,如此才能提升中國美學研究的學術價值,所謂美學的「失語」、無平等對話權、中西美學各自為政等問題,也才會逐步得到切實解決。 堅持審美世俗本性,發揚中華審美傳統。審美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起點,當下感性立場決定了它永遠是最世俗的精神生活。中國有深厚的以審美樂生的文化傳統,自然審美、工藝審美、生活審美和藝術審美在中華古典文化中全面展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這些正需要在當代社會發揚光大。較之西方那種以審美為真理、信仰的傳統,中華以審美為樂生之情的傳統更符合人類審美活動本性。中國美學在審美觀念和審美實踐兩方面都有精彩的思想文化資源,因此,在促進當代美學基礎理論建設和現實人文關懷方面,中國美學研究應該有極好的前景。 現代性視野中的美育學科建設 曾繁仁 美育學科的發展從來都同人類社會的發展步伐緊密相關。在工業化之前,人類社會只有美育活動而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美育學科。美育學科的產生,應以1793年席勒發表《美育書簡》為標志,該書意在通過美育解決資本主義工業化所帶來的「人性的分裂」。而「二戰」之後,美國哈佛大學等名校針對教育的科技化、工具化和職業化傾向,提出了包含藝術與其他人文學科的「通識教育」。20世紀80年代,美國蓋蒂藝術中心為使美育更加規范化並列入課程體系,提出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在我國,首倡並實施美育學科建設者為蔡元培,他將美育列為教育方針的五個方面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提出「德、智、體、美和生產技術」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不過,美育學科建設的真正起步,則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不僅把美育正式寫進教育方針,而且將其提到「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高度。教育部於1998年和2002年先後發布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98-2001)》與《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前一個規劃帶有撥亂反正、恢復美育學科的性質,後一個規劃則已立足美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內涵豐富而切實可行。同時,我國還組織成立了全國性的藝術教育委員會和美育的相關學術組織,出版了數量可觀的美育教材和論著,極大地推動了美育學科的發展。 美育作為美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它的發展必將極大地推動這兩個相關學科本身的發展:從美學來說,美育學科的發展將使美學學科由抽象的本質主義探討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從教育學來說,美育學科發展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構築了融會二者的橋梁,從而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而從整體的社會發展來說,面對日益加快的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場化步伐,美育學科的發展對於不斷膨脹的工具理性、精神焦慮與市場拜物,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療治和補缺。可以認為,在當代,美育學科的發展承擔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 從長遠建設來看,美育學科發展須在現代性視野下遵循學科自身規律加以推進。這就要求我們立足於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人的生存狀態「美化」和「非美化」的二律背反現實,從學科建設所必具的「擁有一個有機的知識主體,各種獨特的研究方法,一個對本研究領域的基本思想有著共識的學者群體」這一基本要求出發,開展學科建設工作。這里,所謂「擁有一個有機的知識主體」,就是從美育學科的「審美力的培養」這一基本范疇出發,面對當前信息化時代大眾傳媒與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形勢,吸收當代美學領域富有價值的現象學、闡釋學、存在主義、語言學美學和文化詩學的精華,構建具有新的內涵的當代美育理論體系,並做到古今中外各種美育資源的綜合運用。從我國古代來說,源遠流長的「中和論」美育思想的價值,就在於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以天、地、人交匯融合為指歸,最後落腳於文與質、外在與內在、入世與出世高度統一的「君子」的培養。這是一種迥異於西方古代感性與理性二分的「和諧論」美育思想,有著重要的當代價值,應予批判地繼承。可惜的是,這種「中和論」美育思想的價值長期以來沒有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而對於西方,除重視古希臘以來「和諧論」美育傳統之外,還更應重視西方現代、特別是20世紀以來以突破傳統「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為特徵、以追求人的「詩意的生存」為目標的美學與美育思潮,從中吸取有價值的成分。

G. 山的文化美指什麼

指的就是以山水為主要的描寫對象而衍生出來的一系列的文化形式。
每一個國家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形式,像在西方國家,他們的文學形式就是小說,歌劇等等,這與他們的文化氛圍和思想觀念是分不開的,在我們的東方國家,因為有著很多的自然景觀,因此就衍生出了相應的山水文化。

H. 傳統文化美德是什麼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 、義 、禮 、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希望以上能夠幫到你

I. 文化美學的文化

有朋自遠方來,暢談之後更加深了學者的這種印象。多年不見的香港中文大學美學教授王建元博士前不久來訪,他的一番宏論使學者越發感到,學者們這個時代的變化真是太快。這位在台灣曾以研究「雄渾」、「崇高」著名的美學博士,坦率告訴學者,他現在不研究抽象的美學問題了,已經轉向文化研究,關注很具體的文化現象,如:西方文化如何影響香港文化,香港如何應對迪斯尼落戶,等等。
當然也有不同聲音。就在香港同一學校都是朋友的美學教授劉昌元博士就不以為然。在最近一次美學的國際研討會上,他宣讀一篇長長的美學論文,還是探討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他對學者說:美學自身的基本問題,不能由文化研究所替代。他還將繼續作美學沉思,不想轉移。他對美學的執著,令人敬佩。
學者卻覺得,美學、文藝學的這兩種發展趨勢,相反卻又相成。自上而下,由下而上,應可互補,關鍵是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促成新的整合。
學者向來十分敬重哲學美學,但學者不滿足於僅對審美作哲學結論,而希望美學能解釋人類具體的審美和創美。藝術創造和藝術審美,乃是人類審美現象中的一種獨特形態,和自然審美、文化審美相比,有其獨特的性質和規律。因此,在80年代初,學者熱切期盼發展文藝美學或藝術美學,創辦《文藝美學叢刊》,和葉朗、江溶倡編《北京大學文藝美學叢書》,參與王朝聞主編的《藝術美學叢書》。如今,文藝美學的發展成了文藝學中的一個學科,繪畫美學、音樂美學,電影美學等也都在向更縱深的層次發展。學者想,文藝美學或藝術美學還應有新發展。
但是,文藝美學或藝術美學並不要也不能代替哲學美學。審美學的領域廣闊得很,它至少應對這兩類審美現象做出理論概括:一是對自然的審美,二是對文化的審美。藝術創造和藝術審美,只是文化現象的一種。
大自然為人類帶來了連綿不盡的美感。學者們贊嘆大自然之美,鬼斧神工,自然天成,不由人力所致,具有獨特的魅力。隨著人類實踐領域的擴展,人在大自然中越來越多地發現天然之美;但伴之而來的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天然之美也越來越顯得珍貴。中國傳統美學對天然之美情有獨鍾,對自然審美有許多真切的體會和精闢的描繪。但對自然如何審美和自然本身怎麼會美究竟不是同一回事。對自然本身之美至今尚未有一個合理的符合實際的解釋。物種自然屬性說,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說,都不能令人滿意。還是馬克思的價值論可以把學者們引向對自然美的更合理的解釋,似應大有可為,且可發展為一門新的學科:生態美學。前兩年,學者在主編《人與自然》叢書時,就期盼《生態美學》的早日出現。
但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已不可能完全回歸自然。學者們每個人都已不可能脫離人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世界。作為主體的人,在和作為客體的自然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自然不斷在人化;人和人的相互作用的發展,使主體間的關系更為復雜多樣;個體自學者本身和周圍環境的相互影響,使得個體世界也越來越豐富復雜。物和物,人和物,人和人的相互作用都在影響著個體世界。
學者們可以把文化區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但任何文化都是處於一定人文關系中的人的活動的結果,人化的產物。對於學者們生活於其中的文化世界,學者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對待,但學者最感興趣的還是如何從美學的角度來審視。學者們需要各種各樣的文化研究,學者更希望走向文化美學。
文化之美是人所創造的美,不同於天然之美。美,並非都是人的創造;勞動創造出來的,也並非必美。但是,確實,勞動也在創造著美。如果人能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人類就能創造出美。但是,如果人類勞動違反了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就不一定美。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未必都美。人間有多少假、丑、惡!這不都是人的自學者異化活動中滋生出來的嗎?那末,人間的文化創造,怎樣才能符合美的規律,這是文化美學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進一層,人間的文化創造,並不只是僅為滿足審美需要而展開的,很可能首先是為滿足實用需要,甚至可能把交換需要放在首位。這樣,文化產品的實用價值、交換價值、審美價值應是什麼結構關系,這也是文化美學必須回答的問題。還有,對文化的審美,和自然審美、藝術審美是怎樣的關系,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這涉及更為復雜的審美標准、審美理想等,亦應是文化美學不能迴避的問題。
人,更應成為文化美學關注的中心。人是萬物的尺度,萬事萬物之所以有美醜,乃是因為它們對人來說具有肯定還是否定的客觀價值。人類之所以要創造文化,乃是因為自然不能完全滿足人。人生活在這世界上,不僅只是為了生存,還要求發展,更要完善。所以,人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文化,不斷在創造中自學者完善,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和周圍環境(既有自然環境,又有人文環境)達到動態平衡。當然,人的自由本性的發展,人的理想人格的建立,人和環境的動態平衡,是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馬克思在1857—1858年寫的《經濟學手稿》中,曾這樣論述人如何從現有環境中獲得自由的歷史過程:先是「人的依賴關系」的時代,個體不能獨立,只能依賴於人才能生存。二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獨立性」的時代,個體從人的依賴關系獨立出來,卻又墮入依賴於物的關系之中。三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時代。
「人的依賴」時代,就是學者們所說的前現代。「物的依賴」時代是包括現代、後現代的整個現代化時代。而「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有待未來的理想時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美學應該面向自己時代的文化現象。
學者們這個國度,現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進,目標自然是朝著「自由個性」全面發展方向。但中國地廣人多,各地發展極不平衡,廣大的西部地區,基本還在由前現代向現代轉化。就是沿海發達地區,也還在為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奮斗,前現代的文化現象也還到處可見,而西方卻已舶來後現代文化。這樣,學者國目前的文化現象,極為錯綜復雜。學者們急需對現代化過程中涌現出來的錯綜復雜的具體的文化現象作文化研究,也需要及早對文化發展作宏觀審視,從整體上關注文化發展的美學方向。
文化美學、文化研究,兩者相輔相成,相聯系而又各有區別。在學者國,都應受到重視,都該得到發展。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文化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