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Ⅱ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2)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Ⅲ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3)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Ⅳ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都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特徵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個特點:
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農耕型文化特點。
千百年來,人們生長作息於「黃土地」,把土地當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悠悠歲月中,炎黃子孫養成了一種踏實誠懇敦厚篤實的性格。土地觀念是農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國古代每個村社都有土地廟,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壇、地壇祭拜天地,象徵性地躬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農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規律,要求人們事事腳踏實地,不違農時,循序漸進,卻忌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拔苗助長是不行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實用文化的特色。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農、醫、藝四大實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視倫常日用,而不企求來世與天國;在思維方式方面,強調「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精神。
農耕型文化把人際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作為理想目標。孔子高弟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在民族關繫上,我們的祖先歷來推崇文治教化,主張:「協和萬邦」,形成了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傳統。小農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市場需要而是為了自給自足。為了保證這種簡單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需要的是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強調個人必須服從社會、群體的利益,否定個體的獨立意識,將個人融化於群體之中。
農業社會靠天吃飯,在天人關繫上,不強調其對立的一面,而強調其同一的一面。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小農生產所追求的是滿足自身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經商贏利的交換價值。因此,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平均」思想。儒家講「不患貧而患不均」,墨家講「兼相愛」、「交相利」,都符合小農的「平均」思想。另外,小農生產規模小、狹,生產過程簡單,生產秩序穩定,因而人們常常處於自我滿足的狀態,缺乏開拓精神與競爭意識。
2、「先祖者,類之本也」為血緣紐帶的倫理型特點。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會都是在血緣親族的基礎上形成的。敬祖孝親、承宗接代、綿延世澤的「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治秩序的核心觀念。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是從氏族社會的血緣關系脫胎而來的。周王自稱天子,即上天的兒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的兄弟們則受封為諸侯或卿大夫。宗法制度不僅適用於同姓貴族,也適用於周朝分封的異姓貴族。同姓貴族之間是兄弟叔伯的關系,異姓貴族之間為甥舅親戚關系。無論是同姓貴族或異姓貴族,都用血緣紐帶聯結起來,成為一鋪堅韌的巨網。
孔子如此重視孝道,主要是要運用血緣紐帶來維護傳統社會的禮治秩序。漢武帝時,董仲舒根據他的「陰卑陽尊」的神學理論,提出了「三綱」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陽居主導地位,陰居從屬地位。因此,君臣、父子、夫婦都成了統治與服從的關系。「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這樣一來,就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統治與服從的關系說成是上天的安排,是神聖不可侵犯和永遠不可改變的了。
「三綱」是一種「身份取向」,「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適在「身份取向」條件下各種人際關系的永恆道德規范。從總體上說,「三綱五常」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學說和「禮治」思想的發展。後人因而統稱之為「綱常名教」。它實質上是中國傳統社會禮治秩序的總綱。
中國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被概括在兩個「五倫」的公式中:
Ⅰ天、地、君、親、師 Ⅱ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前者是五倫的本位,後者是五倫在人際關繫上的推廣。《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羽、張飛是政治關系,君臣關系,為什麼要桃國三結義,成為拜把兄弟?因為只有建立這樣一種親族兄弟關系,才能找到一種比他們那種政治關系更可靠的紐帶。
在封建時代,中國有兩個最高的價值准則,一個叫忠,一個叫孝,忠是政治概念,自願的服從和追隨就叫忠。孝又叫肖,即效仿,子女追隨服從父母就叫孝。忠孝的觀念,在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在形式上有些變化。例如,我們常用「聽話」這個詞,評價一個好下屬,一個好孩子。聽話是什麼意思,當它作為一個政治價值時,無非就是「忠」,當它用來評價小孩子時,無非就是「孝」。
3、「君師者,治之本也」的君師合一的內聖外王型文化特點。
中國封建社會里,政治權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倫理權威的最高代表是聖人。君師合一,就是政治與倫理合一。儒家講求的內聖外王之道是君師合一的理論體系,也就是「倫理——政治」型文化範式的基本架構。
孔子的「禮」屬於外部制約,「仁」屬於內心的自覺。「禮」講的是客觀的社會規范,「仁」講的是主觀倫理修養,後者即所謂「仁」學,或「內聖」之學;前者即所謂「禮」學,或「外王」之學。在孔子那裡,兩者是渾然一體的。
孟子講的性善論、養氣論、仁政論等,都是把重點擺在個人修養上,即擺在「內聖」上。《大學》則強調以個人修養為出發點,全面闡發了修齊治平的「內聖外王」之道。到了宋朝,程朱理學以「內」為本,以「外」為末,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內聖」路線。這樣,在價值取向上,就特別重視道德的培養。它的積極的一面是尊德性,重氣節,鼓舞人們自覺地維護民族利益和社會正義,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直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在這種倫理型文化哺育下的知識分子和人民大眾中,曾經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他們在與內外黑暗勢力的搏鬥中,一往無前,堅忍不拔,在國家存亡絕續的歷史關頭,表現為凜然正氣。如,齊有太史簡,晉有董狐筆,秦有張良椎,漢有蘇武節,蜀有出師表,宋有岳飛魂,晉有渡江楫,南宋有狀元宰相文天祥的《正氣歌》等,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的文化氣質與道德情操,永遠激勵著後世的仁人志士。但是,這種倫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就是片面強調道德的培育,而忽視知識的研討與功利的追求。這種文化觀念發展的結果,在知識分子中蔚為空談心性,輕視實踐的風氣。一味向內心尋覓「天理」、「良知」,而無心於向外探索,終至堵塞了追求知識,發展科學,改造世界的道路。
儒學到漢代定於一尊以後,已具有準宗教的性質,君師合一,實際上起著政教合一的作用。一方面,皇帝被稱為天子,代表上帝。另一方面,皇帝又獨尊儒術,禮拜孔聖人。君師相依相護,有利於封建國家的安定。中國的儒學提倡賢人作風,缺乏智者氣度,跳不出「內聖外王」的窠臼,因而妨礙了科學思維的發展,阻滯了向近現代文化的轉型的過程,其內向性、封閉性的消極作用,未可低估。這種消極作用,也表現在建築文化上。如中國傳統住房的特點是構建一個四合院,採用封閉式的環形結構,從形制上體現了這個家族的排他性。用高厚的圍牆,把住宅與外界屏隔開來。舊式四合院的中心建築是堂屋,這個最大最好的堂屋,通常不住人,而是作為整個家族權力的象徵,中間供奉祖宗牌位,並且是家族會議的議事所。堂屋周圍的側房和廂房,才是住人的房間,輩份較高者住在右側(古人尚右),輩份較低者住在左側,四合院把這個家族作為一個獨立的血緣單位、經濟單位於外部社會隔離開來。北京的故宮盡管是皇宮,在形制和功能上實際恰也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大型四合院。中國古代的城市是四方城。長城也是一種空間上擴大的四合院,古人建長城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防禦外族,也是為了隔斷華夏與外族的關系。所以在中國,家是四合院,城是四方城,國則有長城。杭州的胡雪岩故居也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這里有一個很令人深思的歷史問題,至今未被歷史學家注意。
以上從「農耕文化、血緣紐帶、君師合一」三個方面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價值取向及其特殊品質,其中,天地是農業經濟之本,宗親是血緣關系之本,「君師合一」是倫理政治之本。
中華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長期融匯而形成為一體的。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對於我們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具有堅韌的凝聚作用。它的多元融匯進程對於我們接納和消化異質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這些優良傳統值得我們格外珍惜。但另一方面,以儒學為中心的倫理型文化具有向內追求和自我封閉的傾向,其消極面至今還造成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心理障礙,對此又不可不加以批判和改造。
Ⅳ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Ⅵ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
1、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樣
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以揚善抑惡、以真善美相統一,以文化教化為目的的倫理政治型文化。它是一種德智統一、以德攝政的文化,是帶有一種民族的、獨特的、重倫理價值取向的特色。
中國傳統倫理政治思想,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徵。
2、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發展創新性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時間最長、未曾中斷的文化系統。中華民族自夏代進入文明社會,歷經各朝代,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這都展現了它所具有的頑強生命力和應變能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在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中頑強的傳承下來,而且經歷了無數個後人繼承前人又發展前人,虛心學習前人又豐富前人,依據時代需求又超越前人,這樣一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接力運動,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得到充實、豐富、發展和創新。
3、具有較強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元化的。傳統中國社會,儒、道、佛等多種派系並存,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匯集百川優勢、兼容八方智慧的顯著特點。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幾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中國文化歷經艱辛,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周圍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態勢。
(6)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概念,不僅是指「文化」,更是強調「文化」與「傳統」的結合。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人區別於動物,人類社會區別於自然界的本質特徵,是人類生活的總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
狹義的「文化」,則是排除了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有關物質創造活動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創造及其成果,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
我們通常利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狹義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創造的文化。所以,這里我們要突出中國文化的傳統性。
「傳統」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是歷史延傳下來的思想文化、制度規范、風俗習慣、宗教藝術乃至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總和,具有時間上的歷史性、延續性以及空間上的拓展性和權威性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可概括為「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於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
Ⅶ 中華傳統文化有哪些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國家本位、宗法意識、等級觀念、禮治主義。
中國古代哲學體系,其核心就是倫理道德學說,其宇宙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實體,其哲學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
中國文化十分強調「懲惡揚善」和教化作用。如中國古代文學歷來就強調「文以載道」,十分重視文學的教化作用,提倡美與善相結合。
中國古代文化特別重視宣傳「忠」、「孝」觀念。宗法專制的中國古代社會把天下(國家)視為一個大家庭,封建國家的政體就是按照父權家長制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君主是全國的「嚴父」。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有:民族性、農耕性、連續性、傳承性、顯著的倫理型特徵、獨特的價值觀與價值取向。
中國人很早就對文化類型有所認識,古代人已將中原地區的華夏農耕文化與周邊四夷的游牧文化或漁獵文化加以比較。
Ⅷ (8分)傳統文化的含義和特點是什麼
(1)含義: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特點:1.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文化。
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有些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被賦予新的內涵。
3.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試題分析:本題屬於基礎知識記憶類題目,教材有明確表述,熟練記憶,准確表述即可。關於傳統文化的特點要注意前後總結,教材明確強調的是相對穩定性和鮮明民族性,但在表述傳統文化的含義的時候,也強調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這一點容易忽略。
Ⅸ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Ⅹ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有什麼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
1、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2、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