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文化發源地
漢文化,又稱華夏文化,發源地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等地區。
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即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八千年前華夏文明正式形成,並在地理位置上與傳說中的伏羲文明正好相符。大地灣遺址創下了6個中國之最: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中國最早的彩陶;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國最早的繪畫。
(1)中國哪個省是漢文化發祥地擴展閱讀
漢文化的歷史發展:
新石器時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前者是以手制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上具有彩繪和繩紋為特色,稱為彩陶文化;後者以輪制黑陶為特色,稱之為黑陶文化。一個是代表原始農業的母系氏族社會,一個是代表農業、手工業、建築業和冶銅業已有明顯發展和開始的奴隸社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並封建諸侯造成的長期紛爭而留下的六國,統一了諸夏,開創了以後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由於秦採取了車同軌、書同文、立郡縣和確定度量衡的標准等政策,對華夏文化擴散與華夏文化圈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
從秦把嶺南收入版圖以後,漢民多次大規模地向長江、珠江以及雲貴地區移民,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也帶去了中原的華夏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夏文化
㈡ 徐州的漢文化
徐州市文廣新局以徐州博物館為主要單位,申報了徐州創新獎項目「講徐州故事 譜漢風新韻——漢代文物系列外展」活動。
藉助獨特的「兩漢」文化,以文物展覽等方式開展對外宣傳和交流活動,對於提升城市形象發揮了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藉助特有的「兩漢」文化資源,在國內外廣泛開展「講徐州故事 譜漢風新韻」的宣傳交流活動,是徐州市文廣新局申報創新獎項的初衷。
以大量珍貴的「兩漢」館藏文物內容的巡迴展覽活動逐漸在國內外展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徐州市博物館負責人介紹:「兩漢文化是徐州市歷史文化中最為精彩的篇章,歷史文化遺產在服務社會發展上的作用也是日益凸顯,利用好兩漢文化資源,通過文物展覽等方式加強對外宣傳與交流,為提升徐州城市形象的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我們要做的重要課題。」
(2)中國哪個省是漢文化發祥地擴展閱讀:
作為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漢文化資源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更應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動力。
要使「漢文化看徐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就要利用漢文化特色優勢,整合資源,在有效保護、加強管理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徐州「漢文化」品牌、講好徐州「漢文化」故事。
1996年,徐州市就專門成立了兩漢文化研究會,已吸引100餘位專家、學者加入。
多年以來,該會不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活動,緊緊圍繞文化強市建設工作,緊扣兩漢文化看徐州這個主線,深入開展兩漢文化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並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編輯出版了《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徐州漢畫像石》、《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等十餘部書籍,集結出版《兩漢文化研究》三輯。
不但拓展了徐州兩漢文化的內涵,還突顯了徐州兩漢文化特質,更為徐州文化強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㈢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是那裡啊
中原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華夏文明源自紅山文化、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根據史書記載,華夏部落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
又於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
再於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 。
(3)中國哪個省是漢文化發祥地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文明誕生於公元前2800的黃河流域,而土地肥沃的河南省是中國文明開始的地方。
黃河橫貫河南省,是古代中國的交通要到,中國最古老的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在這里。即使在今天,中國人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著炎黃子孫這個稱呼。
黃河被稱為「母親河」,在中國人心中有不可動搖的地位。5000公里長的黃河打破了最後一道屏障,流入廣闊的平原,形成了中國文明的搖籃,成為了智慧,勤奮和堅韌的炎黃子孫後裔共同追求的這片土地。
經歷了2000餘年的風風雨雨,黃河流域醞釀出了13朝古都洛陽、10朝古都開封以及中原經濟重鎮鄭州。
在3200年的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20餘個王朝,其中有200餘位皇帝在河南稱帝,並在河南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物,其中三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龍門石窟和殷王朝遺址。
㈣ 為什麼說徐州是漢文化發祥地
第一,兩漢文化之根在徐州。兩漢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不能不歸功於劉邦和他的「豐沛政治集團」。劉邦和他的豐沛老鄉——蕭何、曹參、周勃、王陵、樊噲一以及他在沛縣娶來的結發妻子呂後掌握著西漢的最髙權力,並制定了西漢的文化發展政策決定了西漢的文化發展方向,他們身後,這些文化政策也一直延續下去,形成了獨特的兩漢文化。劉邦還在沛縣親自創造了氣勢磅礴、流傳千古的《大風歌》。因此,想要真正探索兩漢文化之源,挖掘兩漢文化之根,就不能不到劉邦等人的家鄉來。這里不僅有劉邦等人的遺跡,如歌風台等等,而且還有大量關於他們的美好傳說。
第二,徐州有豐富的兩漢文化遺存。這包括徐州的「文物」三絕:楚王陵墓、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劉邦登基後,把徐州作為一個封國,先派大將韓信做楚王,韓信到任不久,又改派他的同父異母弟弟劉交。之後,兩漢的18任楚王和彭城王均是劉氏皇族子孫。他們的實際地位高於其他封國。他們死後,幾乎都厚葬於徐州周圍山中人工開鑿的陵墓。這些陵墓現已發現和發掘了8座。其中,龜山劉注墓、獅子山楚王墓和北洞山楚王墓規模之大、文物之多都令人「拍案驚奇」。徐州的楚王陵墓群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獅子山楚王陵還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這是「兩漢文化看徐州」的主要視點。
㈤ 漢文化的發祥地在那
古彭徐州是漢之始祖劉邦故里,是漢文化藝術極為集中和典型的地方,是漢文化的發祥地。
㈥ 漢民族的發源地是哪
據古代典籍與現出土的銘文記載,漢族祖先為黃帝和炎帝。據現代考古材料和碳-14測定的結果,生活於五千年前的黃帝與仰韶文化下限一致。其活動范圍也相差無幾,皆以現河南西部、關中地區和山西南部為主要中心。仰韶文化後期的西安半坡等遺址中出土的器物也與史籍關於黃帝造物的故事相符。
秦末天下大亂,諸侯並起,最終劉邦擊敗了當時最強大的霸王項羽,統一天下,因劉邦曾被封為漢王,所建立的朝代便稱為漢朝。此後,華夏族便又產生了「漢」這個族稱。
(6)中國哪個省是漢文化發祥地擴展閱讀:
漢族在先秦稱作「夏」或「華夏」,華夏族是由周朝的夏人、商人和周人所融合形成。在黃帝部落的後裔建立夏朝後,夏部落形成為夏族,再經夏、商、周三代一千六百多年的發展,與中原黃河流域的戎、狄、夷、蠻部落融合而形成華夏,其標志是周禮與華服。
唐朝在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交往中自稱為「漢」,自稱為「漢國」、邊界稱為「漢界」,其人民稱為「漢人」、「漢民」,也可稱為「華人」。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族群的正式名稱。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0.42億(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㈦ 中國哪裡有個漢城在哪個省
1. 漢城:江蘇沛縣是中國的漢城。沛縣是漢高祖劉邦故里,秦時置縣,有「千古龍飛地,帝王將相鄉」之稱,以漢文化發源地著稱四海。
2. 漢城:陝西勉縣.屬漢中郡。武侯祠武侯墓都在那裡。
㈧ 中國古代文明的兩個重要發祥地
河南濮陽和陝西。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四個王朝都定格於陝西。
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的陝西,既是當代中國的地理中心,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古文化的中心。特別是建都陝西的周秦漢唐四個王朝譜寫了中華文明最華彩的樂章,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跨越時空影響著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
(8)中國哪個省是漢文化發祥地擴展閱讀:
中國文明起源:
中國文明產生的地點和時間。根據考古發掘研究,有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等幾種不同觀點。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八百萬年以前,在雲南的開遠、祿豐等地已經生活著古猿。此後,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獲益匪淺。
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黃河流域是我國唯一一處古代文明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考古探索的不斷進展,考古學家們又提出了中華文明多源觀,即黃河流域文化區、長江流域文化區、珠江流域文化區、遼河流域文化區。
這四大區域的文化各有其相對獨立的發展序列,都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以前,都為推進中國古文化起了特定的歷史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史前文化雖是多元的,但他們的發展並不平衡。
在我國古人類邁向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只有中原黃河流域文化區,尤其是黃河中游和下游相交匯的晉、陝、豫一帶地區,構成了華夏文明的起源的中心區域,並且率先大踏步地進入文明的門檻,成為華夏傳統文明的「直根」。
近年來陶寺遺址(陶寺遺址最早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位於襄汾縣城東北約7.5公里的崇山西麓,因靠近陶寺村南,所以叫陶寺遺址)的發掘成果表明:這個直根就是陶寺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文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濮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陝西
㈨ 中國哪個省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黃河流域,如果確切的找一個點應該是齊魯,也就是今天的山東。
有書為證:
《春秋》孔子 魯國
《左傳》左丘明 魯國
《公羊傳》公羊高 齊國
《穀梁傳》穀梁赤 魯國
《論語》孔子 魯國
《孟子》趙岐 魯國
《大學》曾子 魯國
《中庸》孔伋 魯國
同一時期出現的《詩經》不知道作者是誰,是由孔子編寫的。本人覺的這不是一個人的作品,應該來源於民間。
200年後才出現了《離騷》
400年後才出現了《史記》《漢書》,要知道三皇五帝的傳說出自《史記》,所以說不可信。他僅僅是個傳說,是炎黃子孫對華夏文明的推崇。《黃帝內經》也一樣,出自《漢書》。
㈩ 漢族的發源地在哪裡
1、發源地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中原地區(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族的搖籃。)為活動范圍;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2、簡介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3、主要事跡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
4、現狀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