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有文化的人文化人又是指什麼
「有文化的人」是指:受過教育的、有知識的人叫做有文化的人。「文化人」是對知識分子的總稱。
「文化人」含義:
1、是指「變化,轉變」,也就是「變成」的意思。
2、是指「教化」,如「以文化人」的意思。
我們平時誇一個人有文化,通常是誇一個人有知識,有內涵,有藝術品味,擁有良好的學識和談吐,這就是傳統意義上有文化的人。
「文化人」其實就是對知識分子的另一種說法。他們一般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知識淵博,行為舉止優雅懂禮貌,在某一文化領域有獨到的思想,就被稱之為文化人。比如現在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老師,教授,作家,以及文藝工作者等等。
(1)文化人如何擴展閱讀
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來自西方。據一些學者考證,歐洲有關知識分子的概念有兩個,就現行較常用的英文來說,一個是intelligentsia,另一個是intellectual。
「知識分子」是指一群受過相當教育、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們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後者則是法國一些學者從前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後開始廣泛使用,這個詞專指一群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他們批判政治,成為當時社會意識的中心。
參考資料
網路-知識分子
2. 怎樣才能做一個有文化的人,需要學習什麼
我們國家是古代文明四大古國之一,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特別是在詩詞方面,我們的國家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文人。那麼如果要想做一個有文化的人,需要學習什麼?
想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學習的東西是很多的。我們需要不斷地進行積累,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識,這樣才有可能讓我們逐漸變得有文化。
3. 你覺得在社會中,有文化的人很可怕嗎
4. 文化人,都有哪些行為特徵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在公交車、地鐵、高鐵、飛機上,大家雖然素不相識,但是很容易就能判斷一個人的素質是高是低。高談闊論的素質低,聽歌外放的素質低,吃完零食一地垃圾的素質低。說話、聽歌、吃東西這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你的自由一旦影響了別人,那你就是越界了。如果每個人都能在約束的前提下享受自己應有的自由,那麼這個社會一定會有一個更好的氛圍。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善良就是發自內心的讓別人好。善良是不讓人難堪,善良是懲強扶弱,是扶危濟困。善良是一種細膩的生活體驗,溫和的態度、平靜的心情、委婉的話語、關切的目光,任何時候帶給別人的,都是信任與關懷。善,是人性中所蘊藏的一種最柔軟,但卻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不管如何艱難,我們都應該堅持善良;不管多麼孤獨,也要堅守人格的高尚。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5. 真正文化人應具備四種素養,是梁曉聲說的嗎
真正文化人應具備四種素養,是梁曉聲說的。
一個真正的文化人,應具備四種素養: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一個真正的文化人,應..一個真正的文化人,應具備四種素養: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5)文化人如何擴展閱讀
梁曉聲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當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於哈爾濱市,祖籍山東榮成市泊於鎮溫泉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創作出版過大量有影響的小說、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中國現當代以知青文學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現居北京,任教於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
1968年到1975年曾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勞動。1977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編劇,1988年調至中國兒童電影制廠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及中國電影進口審查委員會委員。2002年開始任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人物軼事
不願「出書」的作家
梁曉聲指著放在床上的厚厚一疊文稿說:「這些事情就不是我願意乾的。」他說的是校對文稿。一家出版社策劃出了一個「點子」,把一些名家所寫的與這個「點子」相關的文章收錄起來,包裝成一套新的文集,其中有梁曉聲一本。
梁曉聲說,這樣一拼湊,那樣一拼湊,左結一個集子,右結一個集子,這樣出來的書,我不喜歡。盡管梁曉聲並不樂意這樣的結集方式,每每看到這樣出來的書也是少有滿意的。但每當面對一些關系不錯的出版社或者編輯,梁曉聲便有些不忍心,「都不容易,答應了算了」。
至2007年,梁曉聲創作了400萬字的長篇小說,200多萬字的中短篇小說,200多萬字的雜文,200多萬字的影視作品。1000多萬字的創作量,讓他成為當代作家中少有人能比的高產作家。對於他的書,他給予的評價是「有影響的,但不是暢銷的書」。「我是可以寫出暢銷書的,我寫了這么長時間,太知道加入什麼元素、怎麼操作就會暢銷了,但我不願意這么干。」
教書不帶研究生
梁曉聲調入北京語言大學,主講「文學寫作與欣賞」。他這么表明過態度:第一,不教大一大二,也不教大四;第二,不帶研究生。
依他看來,大一大二,是普遍之中文學子需要在大學里進行「中文」熱身的兩年。因為他們成長的文化背景是特別多元亦特別蕪雜,且以娛樂性為最大吸引力,而大學課堂上講授的文學,大抵是要叩問意義和價值的那一種。
在中國,倘大學中文課堂上講授的文學,居然是興趣閱讀的那些,則未免令人悲哀。故他常對他的學生們這么要求——「不要強調自己喜歡讀哪類作品,喜歡看哪類電影,而要明白自己必須讀哪類作品,必須看哪類電影!因為你們不是別的什麼專業的學生,而是中文專業的學生。中文既是一個專業,便有專業之教學宗旨。」
一名高三學生倘從初一開始便孜孜不倦讀了許多文學作品,那麼他很可能在高考競爭中失利敗北;而他居然坐在中文課堂上了,則往往意味著他從初中到高中並沒讀過多少課外的文學作品。所以大一大二,他們也要補讀些大學中文學子起碼應該讀過的文學書籍才好。
到了大四,任何一個專業的學子,面臨考研沖刺和擇業壓力,心思已都難穩定——那最是中文課成效甚微之時。故他明智地將「欣賞與創作」課開在大三。至於帶研究生,他想,喜歡中文而又果真具有中文評創潛質的學生會不會成為他的研究生,乃是由緣分來決定的,非他自己所能選擇,於是不存妄念。
如何理解寂寞
寂寞是對人性的緩慢的破壞。寂寞相對於人的心靈,好比銹相對於某些容易生銹的金屬。但不是所有的金屬都那麼容易生銹。金子就根本不生銹。不銹鋼的拒腐蝕性也很強。而鐵和銅,我們都知道,它們極容易生銹,像體質弱的人極容易傷風感冒。
大學正是一個寂寞的地方。大學的寂寞包藏在許多學子追逐時尚和娛樂的現象之下。所以他們渴望聽老師以外的人和他們說話,不管那樣的一個人是干什麼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當眾懺悔。似乎,越是和他們的專業無關的話題,他們參與的熱忱越活躍。因為正是在那樣的時候,他們內心深處的寂寞獲得了適量地釋放一下的機會。
寂寞還有更深層的定義,那就是——從早到晚所做之事,並非自己最有興趣的事;從早到晚總在說些什麼,但沒幾句是自己最想說的話;即使改變了這一種境況,另一種新的境況也還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別人更清楚這一點。如果這樣的一個人,心靈中再連值得回憶一下的往事都沒有,頭腦中再連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沒有,那麼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會從外表銹到中間。
知識給予知識分子之最寶貴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為靠了思想的能力,無論被置於何種孤單的境地,人都不會喪失最後一個交談夥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與自己交談,哪怕僅僅做這一件在別人看來什麼也沒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長很漫長的寂寞。
而最強大的寂寞,還不是想做什麼事而無事可做,想說話而無人與說;而是想回憶而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是想思想而早已喪失了思想的習慣。這時人就自己趕走了最後一個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誠的朋友——他自己。
作品風格
他的創作風格歸納為:現實主義的英雄化風格,現實主義的平民化風格,現實主義的寓言化風格。
梁曉聲的知青小說《知青》表現了悲壯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特點,充滿激情是這個階段的創作風格。他的的小說《知青》展示了特殊年代的年輕人特有的痛苦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思索後對自身及過去經歷的肯定,梁曉聲因此也是「青春無悔」型知青文學的典型代表。
當中國走上現代化建設之路,社會開始轉型的時候,精英文學逐漸走向邊緣,世俗化的文學日益興起,梁曉聲的作品在關注知青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的同時,開始將目光投向了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生活。
與其他作家尋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曉聲更多的是從平民立場出發,去描寫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現他們在艱苦的社會環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本性,將人們心靈光輝的一面展現出來。在《人間煙火》、《父親》中,表現出的是梁曉聲平和的平民化創作風格。
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入,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商品大潮沖擊著固有的價值觀。而梁曉聲則以他的社會責任感,對人民灼熱的情感,始終保持著冷靜的頭腦,依然勤奮地在文學園地里筆耕不輟,接連創作出大量緊扣時代、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深刻反響的小說、散文等藝術形式豐富多樣的作品。
《浮城》這部作品猶可感受到梁曉聲本人的內在精神品格的提煉與追求、脈搏的熱烈跳動,這時的梁曉聲運用寓言式的描寫對社會及人性的丑惡進行無情的剖析,表現出了冷峻的創作風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曉聲
6. 怎樣做個有文化的人
我們國家是古代文明四大古國之一,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特別是在詩詞方面,我們的國家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文人。那麼如果要想做一個有文化的人,需要學習什麼?
想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學習的東西是很多的。我們需要不斷地進行積累,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識,這樣才有可能讓我們逐漸變得有文化。
7. 大學生如何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人
文化人這21世紀有許多概念,不知你指的是哪種文化人呢?如果是包括文明和知識人的文化人,那就從這兩方面培養自己,文明是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過程中體現的,所以,在處理社會關系時,首先要做到自重和尊重他人,就是做好自己的本份,同時以合理的方式評價他人,對事不對人;其次懂得基本道德,清楚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用行動表明思想。一般被稱為知識人的人是懂文明的人,但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懂文明懂知識的人,也還是知識人,所以名副其實的文化人,先是文明人,其次是知識人,而知識人是指具備某一項可以維持生計並樂於奉獻的技能或工作的人。現在社會,若嚴格區分文化人或非文化人,保守估計,一半一半吧,好似自然規律,此消彼長,不知未來社會是否是文化人佔多數。
8. 文化人的四個特徵
讀書多的人並不一定有文化,見識廣的人也不一定有文化,一個人有文化,那這個人一定有著: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一、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一個人心平氣和,做事妥帖,做人禮貌,這就是修養。
在古代,我們常以玉比君子。
說君子像玉石一樣溫潤,光華內斂,不刺眼,不炫耀,謙和守下,不咄咄逼人,這就是修養。
古人讀書最重要的一條是修身,只有修身之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現代人讀書是學知識,只要分數高,啥都不重要。
所有現在很多人脾氣暴躁,話沒說兩句就要粗言問候,情緒總比邏輯來得快,脾氣總比涵養少的多。
這樣的人讀再多書,也不能算有文化。
二、無需提醒的自覺
一個有文化的人,一定是一個自覺的人。
上車自覺排隊,打飯自覺排隊,見到老人自覺讓座,別人輸密碼的時候自覺迴避,口香糖吐在紙巾里,上廁所自覺靠近一步。
自覺是無需提醒的,一個人只有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才會有自覺的行為。
體諒老人身體不好,所以自覺讓座。密碼是別人的隱私,所以自覺迴避。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人如果用心去關照別人,那大部分的禮貌其實都是不需提醒的自覺。
但是很多人就是不自覺。因為他們無視別人的感受,忽略身邊人的情緒。這樣的人往往給人留下霸道、飛揚跋扈的壞印象。
三、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在中國的公交車、地鐵、高鐵、飛機上,大家雖然素不相識,但是很容易就能判斷一個人的素質是高是低。
高談闊論的素質低,聽歌外放的素質低,吃完零食一地垃圾的素質低。
說話、聽歌、吃東西這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你的自由一旦影響了別人的自由,那你就是越界了。
在一個公共區域里,有素質的人說話都是低語交談,以不影響別人為標准。
中國大學生宿舍為什麼矛盾這樣嚴重?甚至還時有給室友投毒的事情發生?就是因為個人的自由沒有約束。
別人都睡了,你稀里嘩啦洗衣服,別人都在安靜寫作業,你在宿舍唱歌,別人當然不高興,宿舍矛盾就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了。
中國孩子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公主,做事唯我獨尊,這樣不出問題才怪。
四、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什麼是善良,就是發自內心的讓別人好。
善良是不讓人難堪,善良是懲強扶弱,善良是扶危濟困。
善良是一種細膩的生活體驗,要體會到每一個人的感受,以溫和的態度,平靜的心情,委婉的話語,關切的目光,任何時候帶給別人的,都是一種信任與關懷。
善,是人性中所蘊藏的一種最柔軟,但卻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懷。
不管如何艱難,我們也應該堅持善良;不管多麼孤獨,也要堅守人格的高尚。
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9. 文化水平高的人透露出的氣質會有不同嗎
腹有詩書氣自華可不是空話。當你熟讀歷史,看慣了生靈塗炭,你還會對現在的小得失那麼執著嗎?當你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你還會想著去貪小便宜嗎?文化會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相由心生,文化自然也會改變你的氣質。
氣質,在組成的很大一個部分就是因為文化,有的人說,氣質就是涵養,就是教養。一個有文化的人懂得如何尊重人,知識面廣,談話風趣幽默,不管是從外表還是從交流都能夠給你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10. 什麼是文化人
對知識分子的總稱。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把具有學識、懂藝術、從事藝術創作和研究的人都稱為「文化人」,它和「知識分子」是近似詞。
文化人主指文化藝術方面的從業者以及受過高等教育,有知識者;知識分子的概念更加寬廣,它包括所有有知識、有思想的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文化人」。
文化對社會的作用,表現為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作用必須通過實踐活動把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
文化對人成長的作用,表現為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對人的影響,是通過個人的自覺學習、主動感悟而產生作用的。
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兩重性,並非任何文化對社會發展都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文化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和腐朽的、落後的文化之分,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成長有不同的作用。
文化的作用與文化的力量的關系:文化的作用強調文化本身的功能,文化的力量主要是從精神力量的角度說明文化對一個國家、民族、個人成長的巨大作用。而文化人就是文化在整個社會的外在體現,文化人負責在社會發展中傳播文化,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來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