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促進文化發展
一、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發展、繁榮。不論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都應該而且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適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藝術產品。所以,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並加強資金使用方向與效益的監管,要積極鼓勵文化產業發展,對民營文化經濟、民營文化系統的文藝人才一視同仁,為他們提供評職晉級、業務培訓研討等方面的同等政策待遇。這方面應該看重的是他們最後的產出成果,是否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向上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最根本的衡量標准。而且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有競爭,才有活力和創造力,文化事業領域也是如此,不能是無底洞。同時,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事業項目,也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源泉。我們一定要打破傳統的那種文化事業只追求社會效益而不管經濟效益、文化產業在不違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不必追求社會效益而過於注重經濟效益的觀念,因為,無論是物質產品的生產還是文化產品的生產,只有兩個效益相統一,才能收到持久的顯著的相得益彰效果,這種規律是內在的、普遍的。
二、努力拓展文化產品的覆蓋面、影響力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和更根本的。文化藝術內在的創作規律是根本的,一方面需要內在的質量,一方面需要社會覆蓋面和影響力。舉一個例子,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河北學刊》,屬於純學術期刊,在全國業內同類刊物中屬於佼佼者,原因就在於恪守稿件質量第一的原則,無論你是領導還是普通作者,無論你是社科院內部的專家學者,還是外省市的,都一視同仁,視文章質量來決定登載與否,這種不徇私情,確保了其雜志質量和在業內的影響力、權威性。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也就是業內人士都以在該刊物上發表論文為榮、為水平的體現,同時,該刊物總能收到高質量的來稿。還有《新華文摘》、《領導文萃》、《讀者》等雜志,都是高品位文章的結晶,所以讀者眾多,當然作為自辦發行的公開期刊,經濟效益也相應地很好。還有一個刊物,河北省文聯的《小小說》雜志,面向全國的作者徵稿,外省作者的上稿率也非常高,而且對優質小小說給予重獎,這極大地激發了全國各地優秀小小說創作者的積極性(這一點,《南方周末》、《燕趙都市報》也同樣),所以,《小小說》的影響力、覆蓋面非常大,作者群、讀者群越來越大,形成了良性循環。我們當下有一些雜志報刊,尤其是學術類的、時政類的,迎合高校、事業單位人員評職稱的需要,大搞關系稿、有償稿件,這一方面無法保障文章質量,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稿件都是本區域的,無形中對外來稿件採用越來越少,在廣大范圍的影響力、覆蓋面越來越小,這樣的話,當然會步入「非良性循環。」這種「非良性循環」當然是不利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這只是從出版領域來說,在影視劇創作、文藝作品創作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鄉村愛情》、《金婚》、《錯愛》、《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等電視劇長期以來在眾多電視台熱播,也能驗證良性循環的規律。
三、要像對待傳統文化媒體、平台那樣,重視和扶持新興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平台建設、新興文化媒體運作。如今,互聯網、手機、光碟、MP3\MP4等電子產品,都是新興的文化媒體、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平台,而且比傳統的文化媒體更具有優勢(互動、快捷、無障礙、成本低、影響力更大、影響范圍更廣等),目前各級黨委政府對這些新媒體在傳播文化、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巨大作用與潛力,重視不夠,投入不足,這方面的監管力量、文化產品創作隊伍建設、硬體設施的體系化建設的力度都不夠,而國際社會對此的重視和投入力度相當大,這種反差,使得我們在佔領這些新興文化生產與傳播媒體、平台制高點方面很被動,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反動、色情文化作品、圖片、網站的存在與傳播,例如虛假經濟社會信息的肆意傳播,等等,所造成的現實社會經濟政治危害巨大。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盡快採取相應的措施。
『貳』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
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來實現。
這個「自覺」的核心也就是要求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略對待和實施文化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過6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體現規律性的鮮明特點。
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首先,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人為本,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文化建設中處於統領和支配地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把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和傳播作為核心內容。
其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辨清哪些文化是先進的文化,哪些文化是落後文化。只有意識清醒,我們才能在文化事業或文化產業發展中不困惑、不迷惘,自覺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
再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強化其引領作用,以之增強人民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歷史認同和價值觀認同,從而使我們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價值體系更有吸引力,經濟物質發展更有人文方向感。
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始終把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統一起來。
重視物質力量建設的同時,也重視文化力量的建設,這是我們黨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就葆有的一個優良傳統。物質力量的發展為文化力量建設奠定經濟基礎,並決定著文化力量的性質;同時,文化通過實踐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力量可以輔助、促進物質力量的發揮,並且能夠支撐、引領物質力量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同時,反復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是給予文化力量建設對物質力量建設保障和引領功能的肯定和重視。
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和堅持科學精神相統一。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以上四個堅持,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也是其基本特點和規律。在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方面,始終堅持批判和吸收相結合,堅持繼承和發展相結合,堅持開放性和自主性相結合,使傳統文化現代化,使外來文化中國化,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又一特點和規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遵循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規律性方針和原則。
五、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注重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的統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能以經濟效益損害社會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屬性排斥意識形態屬性,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這「兩種屬性」和「兩個效益」的關系。這是新的實踐探索得出的新的文化建設的規律。不斷地探索規律、發現規律、遵循規律,按照規律去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
『叄』 中國應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強引導調控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3、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肆』 如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5.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作的主體,文化創新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營養。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政府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職能定位,政府要切實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管辦分離。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單位內部人事改革、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文化權益,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繼續建設一批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以重點文化工程為依託,大力推進農村和基層文化建設,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
進一步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創作和生產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積極向上、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進一步完善國家文化藝術創新扶持和資助機制,支持創意性藝術創作和科研活動,鼓勵用高新技術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力,引導創意性文藝創作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和檔案保護工作。開展全國文化遺產普查,重點做好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重要革命歷史文物和重點革命歷史遺跡全過程保護管理,搶救和保護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快構建覆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體系。
三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育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盤活與增量的創新、擴張結合起來,做大做強一批國有和國有控股的骨幹文化企業;引導各類社會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為各類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和平等競爭創造有利環境,促進形成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實施全國文化產業服務工程,加強文化產業信息交流、產品交易、項目合作平台建設。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和外向型文化企業發展,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換成為優勢文化產品,增強民族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伍』 如何大力發展先進文化 建設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服務社會主義的方向,堅持鮮花盛開,爭先放待的原則,堅持走近務實的原則。走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世界,未來,民族科學的群眾社會主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