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中文化旅遊知識
漢中市內及附近景點:比如古漢台、拜將台、武侯祠、褒河石門水庫(古棧道遺址)、南鄭縣的「南湖」、「紅寺湖」,城固縣的「南沙湖」等,這些地方都有公共汽車到達,往返方便。
漢中博物館
古漢台
景點介紹:漢中博物館也即漢中古漢台,曾是劉邦漢中封漢王時的行宮。漢中市一座綜合性地方歷史博物館,被列為陝西省十大博物館之一。園內古樹繁茂、修竹參差、亭榭遙相,雜以碧池內繁盛的荷葉,有江南水鄉之感。這里有被喻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的漢魏摩崖刻石,它彌補了史書的缺漏,校正了史書的訛傳,堪稱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獻。
交通:漢中市內乘坐1、21、23路公交車可達
門票:無(講解費用:每批次50元;語音導覽每次20元,如需接收器另加2元);
開放時間:夏季:上午8:00-下午18:00 冬季:上午8:30-下午17:30
拜將壇
景點介紹:拜將壇亦稱拜將台,位於陝西漢中石城南門外。南環中路南側有南北兩座土台組成,台高3米多,面積為7840平方米。相傳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之地,也是劉邦重用人才而得天下的明證。據網友反映,里邊其實沒有多少東西可看,要不是對歷史感興趣就可以不必來這里了。
交通:5路公交車拜將壇站下
門票:20元(旺季)15元(淡季)
武侯墓
武侯墓
景點介紹:武侯墓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長眠之地。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伐魏時,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按其遺命,歸葬於定軍山下。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千百年來人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
交通:勉縣汽車站乘坐5路公交車,到武侯墓博物館下車
門票:淡季:25元 旺季:30元
開放時間:8:00-17:00
武侯祠
景點介紹:武侯祠在勉縣城西4公里的川陝公路邊上,與武侯墓隔漢江(古沔(念mian,三聲)水)遙遙相峙,自成一體,各具特色。公元236年,即諸葛亮死後第29年,劉禪才下詔立祠。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這是全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並撥給銀兩修建的祠廟,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交通:從漢中乘坐漢中——勉縣中巴車中途在武侯祠下車即到,車費5元;縣城乘3路公交車直達。
門票:10元 明信片門票11元(售票處有郵筒,可立即寄給親友)
開放時間:8:00-17:00
褒斜道
褒斜道
景點介紹:南起漢中褒城,北至關中斜峪關的褒斜道是古代關中與漢中相連接的最主要的通道。褒斜道是我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條棧道。自漢末至五代,南北兵爭,皆取道褒斜。楚漢相爭,劉邦采韓信之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中的「棧道」即指此;漢武帝時曾發數萬人治褒斜水道,欲使通漕運,未成;三國時,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就是就是由此道出秦嶺,分兵屯田於斜水。
交通:漢中市漢台區乘21路公共汽車終點站河東店站下車。102路公共汽車也能到達。到終點站河東店後,還有四公里才能到達石門,這四公里的路只能乘蹦蹦車了。
門票:淡季(12月1日至2月底):30元 旺季:50元
南湖風景區
景點介紹:「青山碧水,松濤竹海,鳥語花香」是南湖獨特的自然美景,南湖有陝西第一湖之贊譽,是漢中靈山秀水的集中體現者。初聽南湖名字,以為就是一個湖,其實南湖並不是湖,只是用了湖作名字而已。南湖其實是一個水庫,一個別有洞天的水庫。能把水庫叫成湖,可見水庫的博大美麗了。從水庫到湖的變遷,尤如草雞變鳳凰一樣,讓人驚喜驚奇。
交通:從漢中市有旅遊車直達景區
門票:15元/人
開放時間:8:00-18:00
Ⅱ 陽平關屬於哪個省
陽平關 蜀道小鎮----陽平關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蜀道上,在寶成鐵路(寶雞至成都)和陽安鐵路(陽平關至安康)的交匯處,有一個小鎮叫陽平關,三國時代稱做陽安關,《三國演義》多處提到(是不是此鎮不知道)。北邊是秦嶺山脈,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嘉陵江水依鎮而過,把小鎮老街與火車站分成兩塊,雄偉壯觀的嘉陵江大橋象一條綵帶又把他們緊緊系在了一起。子龍山巍然坐落在江邊,據傳說當年趙子龍在此鎮守練兵。老街面對嘉陵江,背靠雞公山(又叫擊鼓山,在不遠處又一村叫擂鼓台),有山有水。站在子龍山上看江對面的雞公山,就象雄雞的頭冠挺立,翠綠的山體把他裝扮的更加漂亮。
陽平關鎮位於寧強縣西的嘉陵江谷地,是陽平關鎮政府駐地,鎮區南靠雞公山,北依銀屏山,中有子龍山,嘉陵江由東北向西南穿越鎮區,三道河與韓家河從東南岸、清河從江北岸匯入,地形復雜,氣勢雄偉,向以險關要隘著稱,寶成鐵路橫過鎮北,陽安鐵路以此為起點,鎮區內另有三條過境公路通過,是川陝甘三省交匯處交通重鎮。
陽平關鎮平均海拔580米,屬北亞熱帶溫暖山地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水量1184毫米,無霜期240天,地震烈度6度,境內主要河流——嘉陵江平均流量166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為9680立方米/秒,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平均風速1。3米/秒,靜風頻率為47%。
陽平關在西漢三國時期名為陽平關,為蜀北主要門戶,唐朝屬中央直轄三泉縣,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在此設陽平縣,為縣委及縣蘇維埃政府駐地,是僅次於縣城的重要城鎮,也是省政府在漢中地區設立的第一個建制鎮。在漢中市實施撤區並建鎮後,陽平關區撤消,鎮轄區擴大,由原陽平關鎮、大長溝鄉、唐渡鄉共同組成。
鎮域內礦產資源豐富,除嘉陵江豐富的砂金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外,尚有銅礦、磷礦、鋁、錳、褐鐵、大理石、花崗石等,具有較大開采價值;農林土特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主要有木材、核桃、木耳、油桐、生漆、柿餅、栗子等,還有80多種掛牌收購的野生中葯材;畜牧業發展較快,年出欄生豬3萬頭,牛1500頭,羊3000隻。
陽平關鎮現有人口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萬人,少數民族(回族)900人,鎮區內常住人口13200人,流動人口2200人。鎮內共有工業企業9個,總產值5757萬元,私營商業服務業280家,人員2400人,以農副土特產及蔬菜百貨為主的市場2個,日成交額12萬元,鎮內影劇院、文化站個1處,清真寺一處,中學1座,小學2座,醫院一座,醫療所12所;鎮內有火車站2處,一處為客運站,一為貨運站,正在建設的大型編組站場使陽平關鎮作為陝、甘、川三省交界處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進一步加強;省道烈(金壩)陽公路、陽廣(坪)公路、陽康(甘肅康縣)公路從鎮區通過,形成了陽平關鎮的公路干線網,各級鄉級公路聯系城鎮與廣大鄉村,形成了內外通暢的公路運輸網路;鎮內給水設施完善,有自來水站一座,日供水能力1580立方米,管線長7公里,普及率達96%以上;110千伏變電站已在鎮區內建成,已實現村村通電;鎮內現有電信支局及郵政支局各一,電話普及率達到60%;已建成有線電視接收站一處,現電視光纜傳輸網已安裝完畢。1999年鎮財政收入300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1億元,城鎮經濟已初具規模,社會服務設施初具雛形。1995年陽平關鎮被省政府列為陝西省百個小城鎮綜合試點鎮,1998年被市建委評為「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陽平關鎮是溝通我國西南與西北的咽喉,是陝、甘、川三省交匯處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物資集散地,是陝南門戶和漢中市對外聯系的窗口之一,是寧強縣域僅次於縣城的中心城鎮,她的繁榮和發展,不僅對寧強縣而且對更大區域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1954年因修寶成鐵路,在今寧強陽平關鎮古磚下發現「朔寧王太後璽」金印一顆,現存重慶博物館。當年的《中國青年報》的報道還指出,今陽平關對面的紫龍山上有漢代遺跡。按記載「朔寧王」是東漢初公孫述封隗囂的封號。史傳的記載,隗囂未曾入蜀。此印很可能是隗囂兵敗,王元入蜀求救時遺落在今陽平關的。其在今陽平關鎮被發現,說明此地漢時已經成為聚落。且其交通必然依託嘉陵道。
蜀漢有陽安關,在漢陽平關以南,即今寧強西北。宋改陽安關為陽平關,此後的陽平關均指此關。
陽平關在寧強縣城西北,處秦巴環繞之萬山叢中,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樞紐和軍事要塞。陽平關三國時代稱做陽安關或關城。西通陰平,東控漢沔,為蜀漢北方的重要門戶
古陽平關
古陽平關,又名白馬城、盡口城,始建於西漢,位於今陝西省勉縣武侯鎮蓮水村。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和巴山,西隔咸河與走馬嶺上的張魯城遙遙相對,雄踞於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隴的陳倉道口。與漢江南北的定軍山、天盪山互為犄角之勢,是漢中盆地的西門戶,同時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險要。進利於攻,退可以守。晉人張薈《南漢記》載:「蜀有三關:陽平、江關、白水……」,而《隋書》地理志則對古陽平關的軍事戰略地位描述得更為詳盡:「西控川蜀,北通秦隴,且後依景山,前聳定軍、卓筆,右踞白馬、金牛,左拱雲霧、百丈,漢、黑、燼諸水襟帶包絡於其間,極天下之至險。蜀若得之上可以傾覆寇敵,尊將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開擴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因而,古陽平關自古就被視為「蜀之咽喉」、「漢中門戶」,才有了人們「漢中最險無如陽平」的感嘆。
正因為陽平關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時代眾多的英雄豪傑,歷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韜武略,或用金戈鐵馬演繹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尤其是三國時期,蜀、魏的帝王將相用盡謀略的爭奪之戰,更為古陽平關平添了許多神秘,使之名揚四海。
東漢靈帝末年,益州牧劉焉陰謀割據巴蜀,遣張魯為督義司馬,攻打漢中。張魯率兵自成都北上,沿劍閣棧道出古百牢關,到達沔陽(今勉縣)。首先從陽平關打開缺口,並築寨堡於西側的走馬嶺,隨後,南渡沔水(今漢江)佔領定軍山,北面奪取天盪山,殺死漢中太守蘇固,從而佔領整個漢中,自封「漢寧郡王」,統治漢中長達20多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10萬,攻取徽縣、鳳縣後,開始進軍漢中,攻陽平關。張魯命其守將張衛、楊昂、楊任等人依山築寨堅守。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詐退,使陽平關守軍放鬆警戒。而後,曹兵乘機攻取陽平關,張魯守軍自亂,楊昂戰死,張衛、楊任逃回南鄭,張魯逃往四川巴中。曹操奪取漢中後,留夏侯淵、張郃、徐晃等鎮守漢中,自己則因恐後方不穩而率主力回到北方。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率領諸將進兵漢中,被張郃阻擋在陽平關外漢江上流的深山峽谷之中,彼此相互對峙一年有餘,劉備未能進入漢中盆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一面派兵攻打張郃在走馬嶺的營堡,一面南渡漢江,沿山間小路,通過夜間偷襲搶佔了軍事要地定軍山,並且斬了夏侯淵。張郃聞夏侯淵敗死,即退守陽平關。隨後,曹操增兵陽平關與劉備決戰,劉備堅守不出,曹軍終因軍糧不濟,將士傷亡過大,而敗退關中。自此,漢中歸劉備管轄。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率領各路大軍屯兵於沔陽長達八年之久。在這八年裡諸葛亮一直把陽平關作為他進可以攻、退利於守的大本營。其中,六齣祁山,有四次都是出陽平關沿陳倉古道進行北伐的。而每當退兵時,他又在這里休養生息,教兵演武。現今在古陽平關的卧龍崗上仍留有諸葛亮讀書台遺址。
雄關依舊,往事如煙。當縱橫交錯的公路、鐵道已使天塹變通途時,古陽平關遺址上那殘存的城牆、古碑和深闊的壕溝,似乎仍在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個輝煌和榮耀的故事。
當然,歷史已成為悠遠的回憶,古代戰爭的勝負優劣任人評說。然而,古陽平關因戰爭而出名卻是不爭的事實。在秦漢三國以後漫長的歲月中,古陽平關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和戰爭的多次洗禮,其軍事戰略等方面的價值仍然十分重要。直到冷兵器時代結束,現代戰爭興起以後,它在軍事上的地位才逐漸被經濟、文化的發展所取代。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1983年,寧強縣人民政府批准古陽平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漢中市人民政府批准古陽平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最近,寧強縣人民政府為了使這一歷史雄關再現輝煌,使之成為促進旅遊經濟和文物保護、文化發展的新景觀,決定對古陽平關城牆遺址逐步進行恢復性修建,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古陽平會以其嶄新的面貌呈現於人們的面前,川陝蜀道之上又會亮出一道風景。
Ⅲ 勉縣的文化
評書
民間流行的評書(亦稱說書)活動,由來已久,大都借茶館掛牌開講,是群眾喜愛的一種娛樂形式。評書的內容在民國時期,有《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東方神俠傳》。解放後有《封神演義》、《水滸》、《說岳傳》、《西遊記》、《包公案》等傳統故事;而現代故事有《紅岩》、《林海雪原》、《烈火金剛》、《鐵道游擊隊》、《狼牙山五壯士》等。
嗩吶吹奏
勉縣的嗩吶樂隊有2處(楊庄、漆樹壩鄉),技藝精湛高超,各具風韻特色,被譽為「祖傳嗩吶世家」、「吹鼓手狀元」。其流行的曲牌有:《高山流水》、《雨打芭蕉》、《迎賓客》、《喜盈門》、《昭君怨》、《雁落沙灘》、《梅花三弄》等。 石器文化遺址
新石器文化遺址在距縣城6.2公里的溫泉鄉牟營村,位於漢江之南,養水之北的台地上。由於養水北移沖刷露出新石器文化遺址斷面,已發現有薄壁泥質紅陶斂口缽、泥質折肩灰陶罐、飾以繩紋的類沙灰陶殘片等文物。遺址面積較大,內涵豐富,是漢中地區少見的文化遺址。
倉台遺址
倉台遺址在縣城東2公里的高潮鄉倉台堡村。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先民聚居的一個大村落遺址,遺址上面,有漢代大糧倉遺址,倉台堡之名即由此而來。倉台遺址內容豐富,尚待發掘。1983年12月縣政府批准倉台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Ⅳ 漢中勉縣武侯祠、襄陽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南陽武侯祠,哪個正宗呢
阿獃鄭重回答,定軍山下的勉縣武侯祠是唯一奉旨建立的,正宗的。
公元263年,即諸葛亮死後第29年,劉禪才下詔立祠。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這是全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並撥給銀兩修建的祠廟,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至於南陽武侯祠就更加晚了,因為蜀國不滅,魏國不可能給諸葛亮建築武侯祠,南陽宛城當時是曹魏的地盤。處於政治問題上考量,蜀魏這敵對國不會給諸葛亮修造武侯祠的。只有幾十年的晉朝更不會給諸葛亮修造武侯祠,因為近百年的三國戰爭,新建立的晉朝經濟處於崩潰邊緣,再加上晉朝官僚內部斗爭嚴重,晉朝各官僚根本考慮不到這些問題。再往後就是五胡亂華,天下大亂,一直持續到隋朝。所以,南陽記載在隋朝修造武侯祠是比較科學正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