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蒙古文化是哪裡傳承

蒙古文化是哪裡傳承

發布時間:2022-06-18 15:57:05

1. 對蒙古族民俗的保護和傳承

對蒙古族民俗的保護和傳承
歷史蒙古族體育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中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它隨著蒙古族人民長時間的生活、生產和社會經驗積累,不斷地增加新的內容,形成獨特的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蒙古族體育項目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豐富有趣,不僅能強身健體,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還有利於蒙古族人民安定團結和和諧的生活。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體育文化的交流和邊疆的穩定,更好地推進蒙古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因此,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弘揚和傳播蒙古族體育文化精神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1 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現狀

1.1 體育文化項目與蒙古人民生活緊密相連

自改革開放以來,蒙古族地區體育政府部門為了更好地促進和鼓勵民俗體育文化事業傳承和發展,制訂了一系列民俗傳統體育方針,並取得了優異成績。由於蒙古族地區的特殊性,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文化的發展,蒙古族社會已經由封閉型轉變到開放型;生活方式也已經由自由的游牧方式向有組織、有紀律的定居生活方向發展;科研上,已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研究轉變。蒙古族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體育文化中獨一無二的寶藏,它擁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和多個民族體育項目,在民族體育活動中,人們可以豐富生活、強健體魄、陶冶情操、傳承體育文化,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視。

1.2 具有較強競技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蒙古族傳統的三大體育運動:博克(摔跤)、賽馬、射箭,均是力量素質、耐力素質與技巧相結合的體育運動。目前,博克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受到國內各民族人民的喜歡,還得到了許多外國朋友的熱愛。早在2002年,博克這項運動就已經走出國門,去義大利、日本、波蘭等國參加巡演,也有很多外國友人專程來中國學習博克技術、參加比賽、交流技術動作等。通過不斷的國際交流、創新和推廣,它也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和進步。

2 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現狀分析

2.1 得到廣泛傳播

蒙古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事業的支撐,為了進一步傳播和發揚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事業,需要全面的認識蒙古族體育文化的現狀,需要制定一系列適合蒙古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方針。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蒙古族體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主要表現為:思想上逐步外開放;管理上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發展;科研上由單科研究向多學科綜合研究轉變;總體內容上已經進一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社會化。例如博克,不管是祭敖包,還是那達慕,都是不可缺少的項目。博克不僅深受蒙古人民的喜愛,同時也是我國其他民族以及世界各國人民熱愛的運動項目。早在1990年呼和浩特舉辦的首屆那達慕大會,博克就被廣大人民群眾關注,隨後又成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它獨具特色的運動特點和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被世界人民認可、傳播,美國、日本、俄羅斯、義大利等國家運動員或代表隊專程到我國學習博克這項技術[1]。如今,博克已經走向全國,面向世界,是我國唯一一項少數民俗傳統體育項目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2. 蒙古文化的介紹

蒙古文化是由蒙古民族創造的一種游牧文化。從13世紀開始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旗幟下再度統一草原部落,建立了疆域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用國家形式重新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從而把部落與民族文化全面提高到了達到封建國家水準的「文明的進步狀態」。成吉思汗的繼承者們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在歷史的進程中元朝雖然消亡,但是從此形成的蒙古族卻成為草原的主體民族,成為文化的承載者。1蒙古文化屬於游牧文化范疇,蒙古人不同程度地繼承了匈奴、鮮卑、突厥等民族的文化、習俗傳統。蒙古族游牧文化在歷史上程度不同地容納了狩獵文化和農耕文化,近、現代之後又受到了工業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響,從而逐漸演變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綜合型文化形態。1蒙古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體,是中國當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長期保持多元內在氣質所必需的重要物質和精神財富之一。現代時期蒙古文化得到了發展的機遇,呈現出從未有過的繁榮局面。與此同時也受到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巨大沖擊。

3. 蒙古國和印度,哪個文化習俗和中國差別更大

你好!從歷史學上來說,蒙古國和印度兩個國家,印度的文化習俗和中國差別更大。
蒙古國,在元朝統一了中國的時候,蒙古就劃進了中國的版圖,明朝以後,雖說是蒙古國統一了,但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又將蒙古國收回來了,一直到1946年蒙古國的獨立。從上述這些事情來說,蒙古國的文化習俗和中國差別不大。
印度、中國、埃及、巴比倫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這四大文明古國,各有各的文明文化、各有各的風俗習慣,他們都有著不同的傳承。所以說,印度相比蒙古國來說,和中國的文化習俗差別更大。

4. 蒙古有什麼文化遺產啊

蒙古國文化遺產之一——博格達汗宮博物館
博格達汗宮位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南郊的博格達汗山下,是蒙古國最高宗教領袖八世博格達·哲布尊丹巴居住和進行政教活動的場所。博格達汗宮始建於 1893年,採用蒙藏文化風格與中國古代建築相結合的方式建成,代表了當時建築科學技術的水平,在蒙古國的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是蒙古國最重要的歷史古跡之一。1924年,博格達汗宮改建成國家博物館,收藏博格達汗使用過的生活物品、宗教法器和17至20世紀部分蒙古國的傳統繪畫等珍貴文物。
蒙古族文化遺產——呼麥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復音唱法潮爾(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因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贊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優秀文化遺產。
蒙古族優秀文化遺產--蒙醫葯
自古以來,蒙古族人民過著逐水草而游牧、狩獵的生活,在常年與寒冷、潮濕、風雪等自然災害和疾病的斗爭中,不斷積累了醫療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吸收了藏醫及印度醫學部分基礎理論,並結合當地民間療法和西醫知識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醫學。蒙葯業是內蒙古自治區制葯工業的優勢產業,蒙葯是我國傳統醫葯中具有民族特色、深受民族地區人民群眾歡迎、療效獨特的天然葯品。
蒙醫用葯范圍很廣,包括植物、動物、礦物及化學製品,但絕大部分還是取自野生植物。近40年來,自治區組織過對蒙葯植物的物種及分類、地理分布、生態環境、蘊藏量、傳統用葯經驗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對採集的大量蒙葯植物標本整理鑒定,確定蒙葯植物品種945種,其中中蒙醫兼用葯材732種,蒙醫專用葯材87種,動物葯與礦物葯250種,總共達1195種。這些植物大多生存在對生物來說是極端的環境(如高寒、乾旱)中,而在極端環境下的植物通常會以代謝途徑產生一些特殊的物質,增強自身對惡劣環境的抵抗力,保持物種的延續。據統計分析,這些生存在極端環境中的葯用植物多具有滋補強壯、活血通絡、增強機體耐缺氧、抗疲勞、抗衰老能力,由於游牧民族的特點和極端環境中植物的獨特功能,蒙葯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一些與其他民族植物葯不同的特點,具有蒙古高原的氣息和特色。例如:中醫葯理論認為紅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破血的功效。而蒙醫葯理論認為紅花有清熱解毒、涼血清心的作用。特別是蒙古高原生長的獨特蒙葯材,在治療乙型肝炎、呼吸系統及老年病、癌症等疑難病方面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費用低。中醫用葯材與蒙醫用葯材之間有交叉,但由於葯物理論體系的不同,同一種葯材在不同理論的指導下產生了不同的功效。數百年來,蒙醫葯作為蒙古族和北方少數民族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對保障民族健康和繁衍起著重要作用。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中國第一次與外國聯合,就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項目。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11月28日,文化部長孫家正表示:中國和蒙古國共同將「蒙古族長調民歌」成功申報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未來的10年裡,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方面進行合作,共同協調採取保護措施,把保護工作做得更好。孫家正指出,盡管中國和蒙古國根據本國實際,對其進行了力所能及的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長調民歌整體衰微的趨勢並沒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對長調民歌所採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護方式遠遠不能應對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與沖擊。中國方面提出了與蒙古國聯合,共同將蒙古族長調民歌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蒙古國政府積極回應了中國方面的建議。中蒙兩國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就聯合申報事宜,進行了多次不同層次的溝通、協商、考察以及聯合文本的製作等一系列工作,終於在聯合國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了繁重而緊張的申報工作。孫家正表示,今後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田野調查、研究、保護方法、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密切和有效的聯合行動。2006年5月,蒙古族長調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怎麼可以傳承蒙古文化

蒙古有句諺語說,「與其悲嘆自己的命運,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只有利用好一切有利的政策、環境、條件,凝聚力量、團結人心,從發揚和傳承民族教育開始,才能實現自己的文化復興。
一、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充分利用自治地區的優勢,就像人大代表的努力可以發出更多的聲音。
二、需要自身民族的覺醒和重視,學習自己的民族語言,然後運用起來,比如建設更多的網站,創作更多的文學、音樂作品等等,融入到時代潮流,並且需要與國家倡導的主流方向一致,又不失自己的特色。
三、需要更多的經濟人物出現,只有這樣才會有支持民族文化傳承的公益資金,畢竟有心的還是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的那些人。
四、我們每一個人需要變得優秀,需要有信仰,需要陽光的心態,只為心中的mengh gala~

6. 蒙元文化是否屬於華夏文明呢

蒙古源自東胡,在秦漢一統中原之時,秦漢、匈奴、東胡曾並立於中國大地之上。

之後的歷史我們很清楚,女真人滅了契丹人,而蒙古人又滅了女真人,並一統農牧兩區。

東胡——鮮卑——室韋——蒙古,這便是蒙古人的大致傳承。

所以,蒙古人最初並非華夏,這一點是肯定的。

3、蒙古並不屬於華夏,但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中國的歷史並非只是中原農耕世界的歷史,游牧民族的歷史同樣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從蒙古人的淵源來看,其確實是屬於中國歷史,唐朝有便有室韋都督府,室韋~蒙古先後隸屬於遼國和金國。

唐朝、遼國、金國的歷史都屬於我國古代的正史——二十四史,我們沒有理由將蒙古的歷史摒棄於中國歷史之外。

不過,到了現代,也有將“華夏”代指整個中國的說法,不過我認為用“中華民族”代指所有民族或許更為合適。

7. 蒙古族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文化傳承

蒙古族最傳統的傳承就是口頭傳承,通過民歌長調的形式在普通百姓中傳承著歷史文化生活經驗等等

閱讀全文

與蒙古文化是哪裡傳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