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余秋雨的文化思維是什麼
余秋雨的散文有很強的文化反省意識,在歷史的回溯中感嘆文明的興衰,在對古代蹤跡的探尋中思考知識分子的使命和命運。《文化苦旅》即是一個對於中外優秀的人文遺產曾經作過全方位地、深入地體察與辨識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對整個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也寫出了中國知識分子在兩千多年文明進程中的「文化苦旅」——他們的苦難、抗爭、業績與失敗,從而不僅為知識分子的人生悲劇,而且為整個民族文化的悲劇唱了一曲無盡的輓歌。從《風雨天一閣》中天一閣藏書樓的創建和它代代相傳的歷史里,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獨特而艱辛的流傳方式與中國人堅韌的文化良知。正是當時的蠻荒之地,使「柳宗元成了一個獨特的形象」。從它的文化人格里,余秋雨聯想到了中國文化的靈魂:「惟有在這里,文采華章才從朝報奏摺中抽出,重新凝人心靈,並巍成方圓」,「世代文人,由此增添了一成傲氣三分自信,華夏文明才不至於全然黯淡。朝廷萬萬未曾想到,正是發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在《莫高窟》中,余氏抑制不住內心激動,用大段文字傾吐、宣洩他對唐代壁畫藝術魅力的由衷贊嘆:「這里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同時,他也深刻地批判過封建社會的「貶官文化」、「隱逸文化」與「夜航船文化」(見《柳侯祠》、《西湖夢》、《夜航船》);他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憤怒其繼承者的昏聵無能(《一個王朝的背影》);他驚訝、贊嘆中國文化的異質因素「商業文化」的崛起,又滿懷惋惜地勾勒這種文化的沒落、灰飛煙滅(《江南小鎮》、《抱愧山西》)。
㈡ 為什麼說余秋雨的散文被稱為文化散文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起源於他的《文化苦旅》,時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文化苦旅》應該說對於拓寬當時中國散文的走向及突破其困境與注入生氣是有所幫助、有所貢獻的,因為他是以學者的目光、學者的心靈來打量山水風物、品評歷史精魂,但是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走俏,除了其自身的散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優勝之外,也跟《收獲》的連載不無相關[1],同時又跟余秋雨的四處講學,到處演講、傳播己說不無關系,可以說余在講學的過程中也製造了一大批自己的忠實讀者(依我看來,恰恰是這批年青的讀者在其後成為了他的不斷出版的書籍的購買軍主力――當時幾乎清一色都是在校的大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同時又因應試教育之苦而導致文化、歷史知識的斷層和欠缺,急需彌補,余的文化散文恰恰能夠起到這個補課的作用。),同時也跟余秋雨在評論界所受到的吹捧和貶損相互交織而更激發了社會廣大讀者的好奇和跟進有關,諸多種種,從而導致了「余秋雨熱」的持久不散的現象。可以說,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恰恰是給當時軟弱無力、格局狹隘、囿於個人悲歡的散文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以思想潛揚和格局開闊而取勝,這普遍適應了當時中國社會急劇轉型期間的知識大眾和青年學子尋覓和重新打量中國山水風物和歷史文化的心理向度和精神需求。因為現實的政治已不容許輕易和隨便放言,而隨之而來的經濟狂潮更是席捲了無數社會大眾的不安穩而煩躁的心,而在文化領域,學者們普遍遁入了精神學術和著書立說之中,先前的一套已經不行了,得另建一套話語體系和理論框架,便應運而生。至於文化領域中的藝術,也自有其運行的軌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小說,顯著者莫過於賈平凹的《廢都》和陳忠實的《白鹿原》,一寫現實,一寫歷史,相得益彰,彰顯了那一時期的主流藝術形態。而在散文界,呼喚散文變革之聲、之氣早已彌漫開來,余秋雨的散文,以一學者的人文游記忽入文壇,既得益於《收獲》的彰顯,也慢慢自成體系,由此擴大開去,終成一家。這底子里,通過打量歷史,或許能夠看得更加清楚。彼時也,國中諸多學者紛紛遁入學術,學生逼入考試,社會逼入經濟,人心轉向金錢,棄理想而取實利,擯高尚而取世俗,社會轉型之風風起雲涌,前路之向多乃不明,國人乃注重當下及享受(極則致腐敗),少談主義和理想,更可謂潮湧大江流。在此當中,余氏之散文應運而生,風行天下,實有時勢所造成之因素。非唯人力而已,亦仰時勢。(文章閱讀網http://www.sendfon.com/)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吸引人,下面試分析幾個主要原因:
一、作品有思想,有力量,有藝術,能夠吸引人。前面還說過,有壯氣,有神氣――這一點越到後面的散文越容易看出,畢竟心高氣壯了,不似先前的「文化苦旅」了,變成有些儀式形式了。他幾乎每寫一書,都嘗試一種新的形式,迴避前書所寫和所採取的形式,力圖別開生面,[3]這種努力總是值得贊許的,而且辛勤之下,總有不菲收獲。老實說,無論怎麼壯闊,總有狹窄之處,無論怎麼豐美,總有蔽秕之處。有些作品雖然理性過重,但是他鋪陳得開,張揚得來,而且他能夠收放自如,氣勢貫通。深入挖掘之處,即使就像一篇論文,他也能夠自圓其說。應該說,余秋雨於散文寫作,實在是有他獨到的目光和手法的(他是帶著探索和試驗寫的),這個獨到的目光和手法就是以他多年的學術訓練為功底的,以他多年的學術思考作為基礎底子的。由此可見,倘若沒有深厚的學養,要想把知識轉變為思想,把見識轉化為文字,實在有時就只差那麼一籌,隔著那麼一層什麼。這種融會貫通和點鐵成金的力量,余秋雨委實比眾多散文作家高出一籌。但他相對於那些老而彌到者譬如巴金,又委實差著一截。但是余秋雨的「文化人格」構建的呼聲和人文關懷的情思,及其對文明的追索和追問,實在是比建國後出生的眾多作家精深。其文化散文之所以能夠吸引國內眾多的讀者,不無這個主要的原因。人文安慰和人文關懷實是社會知識大眾的心靈雞湯,其營養成份非某些枯燥的學術論文和政治宣傳所能比擬,其豐富的營養也有助於健全一代青少年的心智靈明。
二、不能不看到,廣大社會讀者對於歷史和文化知識的普遍欠缺,對於此種既有高雅成分又包含有文化知識和歷史知識的獨到挖掘、而又能夠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的文化書籍的需要,實在是余秋雨散文熱的外界因素。讀者就是作者的上帝。完全可以這樣說,是中國這個轉型時代的中國讀者創造了余秋雨現象。可能有人會說,你怎麼不看東南亞一帶海外華人讀者對余的熱愛呢?我會告訴他,那些人再怎麼多,也比不過中國大陸的讀者。沒有中國大陸的讀者的厚愛,怎麼有一開機首印數十萬冊月多之內就一銷而空的奇跡呢?
中國自文化大革命後實行的普遍的高考教育制度,已經造成了中國目前最大的教育缺陷――應試教育導致眾多的偏科和無知。無知應該是青少年的通病。應試教育造成了一批歷史知識欠缺、人文知識欠缺、科技知識欠缺、心理知識欠缺的學子,可以說,知識欠缺是我們這個時代青年學生最大的弊病。知識殘缺不全的、文化修養不高的眾多的大學生和更其數目龐大的社會男女青年,在其人生的道路上混沌摸索,似清醒又糊塗,既盲目而堅韌,目標單一而又愛好多樣,可以說,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恰好能夠給他們補上一課,能夠給他們補上一門通俗歷史的課,一門文化修養的課,所以在這一點上,就不難理解青年男女對余書趨之若騖的現象了。據余的文字,上海某地下行業之從業年輕女性,其坤包里三樣東西,其中之一就是余的散文。這雖然是個案,但和余的散文巨大印數一印證,似乎又可見人心向善。不管有些人怎麼貶低余的散文,事實上,很多人沒有能夠像余寫到這個份上。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能夠吸引廣大的讀者,也就不難理解了。老實說,如果眾多的讀者對於歷史知識、文化知識,有相當的了解和掌握,那麼他們未必會那麼喜歡余秋雨的散文,因為當你掌握到那樣一種程度的時候,你就會對他所談的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你就不會輕易跟著他的筆觸走了,結果你可能就不會接受他的散文。即使接受,也是有所保留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倘若心智比較健全,知識比較豐富,目光比較全面,那麼你可能就不會那麼容易跟著他走了,不會那麼受他影響了。但是,也要看到他所談的一些文化主題是帶有共同性的、普遍性的,你很難拒絕對這些文化主題有所認同。這就是余秋雨思想的獨到之處。
三、余秋雨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往往摸索出了一個個主題,大的幾個就是: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尋文明的蹤跡和「穴位」(用他的話來說),思考中國歷史的重大難題,文明和野蠻構成的對應和傳承等;用古時的話來說,這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充滿了入世的精神,余秋雨對它們的探討和追蹤,以及相關的思考和啟悟,完全充滿了當代知識分子入世的精神,敢想敢為的作風。可以說是接繼昔往,傳之今後。[4]可以說,余秋雨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對於中國二十多年來的教育利弊得失,內心也多少瞭然,加之他對若干歷史現象的考察、研究和總結,尤其對學術之研究之方式,亦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從散文構建開始,就呼喚建立健全的人格,尤其是知識分子,因為知識分子對於社會文化的傳承有著別人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一呼喚未嘗不有對著廣大青年學子而發的深意,因為余深知青年學生乃祖國的未來,對於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至於國民,建立健全的人格,則於社會的進步功莫大焉!這一思考和呼喚,可以說是接續著魯迅的「改造國民性」的話題和主題的,是一脈相承的。此後,他擴大到文明的高度上去了,則更見其遠見和意義。(誠然有人會說文明這個話題及其深遠意義,非余發見,但余在散文中一以貫之的探討和尋找,實有著別人不可替代之重要意義。)諸多重大的話題,涉及到時代的種種,涉及到文化的種種,面積之大,深度之廣,難度之巨,可以說在當代文化的散文史上,無人與之倫比!其意義,倘若余氏晚年深掘開去,在理論上自成一格,那麼,恐怕余氏在思想文化史上,亦留一名耳!即使如文化人格論者、文明論者,盡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改造和建立健全的人格,則是我們當代社會所必需,完全是當務之急,於此一端,余氏即有所貢獻。所以說,余秋雨的散文自有其對當代社會的、對文化的積極的建議和應對意見,這一點,也是吸引廣大讀者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罷。
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能夠在社會上形成長久持續不去的余秋雨散文熱的原因,也跟他持續不斷的受到攻擊、誹議(非難)、盜版等打擊和他不斷的反駁、反擊有關。持續不斷的媒體宣傳,無論好話壞話,皆可以擴大一個人的知名度,引起廣大社會讀者的關注,引起潛在的購讀慾望,進而一定程度上引起購讀潮,從而幫助了余氏文集的促銷。換言之,余秋雨的散文熱,一半在於媒體的跟捧、宣傳、非難和炒作,這些文學之外的傳媒力量,在現代可以說威力無比,無孔不入!媒體的這種宣傳和推出能力――這種既可以說是炒作也可以說不是炒作的功夫――甚至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文化明星式的人物――盡管余秋雨的本意未必如此,但確實也有這樣的跡象。學者觸電乃時代之需,應時而作,余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也甚為可嘉,這樣一來二去,兩相互為交用,無形中又為他製造了許多潛在的讀者,無形中又為他的散文熱火上加油。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如此眾多的版面宣傳(無論正面反面),如果沒有現代立體媒體的龐大的覆蓋率和廣泛受眾,我相信余秋雨的散文不會熱到這個程度,他的散文銷量不會高到如許驚人的地步!也就是說,余秋雨之所以能夠紅遍中國,很大部分、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媒體的炒作、造勢、宣傳。尤其是幾個別有用心的人對他的文革問題的不斷逼他「懺悔」的問題和事件,更是哄動一時,以致鬧到打起了官司,搞得眾語紛紜,混淆不清。開始鬧騰很大,最終卻是平靜的庭外和解(?)。實在也是有所得,有所傷。
回到傳媒來說,余秋雨因為名聲在外,又持著自己的知識實力,曾經有一段,不斷擔任公共電視媒體的嘉賓,這一現象,既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知識分子走向公共化、公眾化的適時而動,套用余的話大意來說,即是現在和過去不同了,知識分子應該敢於走向公共媒體和發出自己的聲音;從另一些人的反向來看,又可以說是知識分子(學者)耐不住寂寞,抵抗不了誘惑,有心成為明星人物的舉動。以我個人之見,我還是贊成和支持余的出鏡,因為這是時代潮流,雖然不一定好,但總得有人嘗試。而且,可能余秋雨也需要這么一個機會來擴大自己的影響,來宣揚自己的主張,來演說自己的心得體會,因為他畢竟負著傳承文化和傳遞文化的使命。電視傳播文化,在現代已經成了當仁不讓的受眾最廣的傳媒利器,余秋雨怎麼能夠不好好利用它呢?一次演講,面對的可能就是幾百個學生,演講完了就完了;而在電視傳媒上出現,他面對的觀眾何止幾百個人,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和千萬,那麼對於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擴大自身的影響、傳播自己所思考的文化都是有一定的幫助和效果的,即使受邀者以傳播文化為己任,不以名利為意,但終究在無形之中,名士的風度依然深入到龐大的社會觀眾心目中去。至於引起眾說紛紜,那則是難免和別人的事了。 但我們也不能由此而認為余秋雨是借機炒作自己,而是說他趁水推舟,借力打力,或者公正地說雙方相互合作(可以看作是先進的知識分子應時而動的一種文化行為),那麼余秋雨的這些行為,都為自己的散文增加了、積累了許多潛在的讀者。又因為他的散文的確是寫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上一些不容迴避的文化問題,很有吸引力,只要你拿起了他的散文,讀下去,慢慢地你就會被他吸引,欲罷不能,你就會被他思考的問題而引發你的思考,你就會跟著他追尋下去。這種誘惑――藝術的誘惑也好,思考的誘惑也好,總之餘秋雨做成功了,起碼對於普通讀者他是成功了。他的背後,歸根到底是他的思想和知識在起支撐作用,歸根到底是他的作品在吸引人。如果沒有這一點,他再怎麼樣出席電視公開場合,再怎麼樣作秀都沒有用,那隻是一時的電視人物而已;但余秋雨顯然跟這有所區別,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散文將他和別人區別開來了。
㈢ 余秋雨"什麼才是文化":文化苦旅其實不是旅之
余秋雨熱曾經席捲過整過中國,他對中華5000年厚重歷史的感性解讀為尚不熟悉這種散文風格的國人帶去了一股清新之風.可是,隨著而來的,是余秋雨歷史散文的批量化生產,在作者只為迎合市場倉促而就的幾近等身的作品裡,早已喪失了之前的那種誠懇的人文情懷,代之以一種為人文而人文的矯情做作的情感,如擺在窗檯邊的塑料花,艷麗依舊,但誰都知道,那是假的.而作為余秋雨前期作品的《文化苦旅》,尚沒有沾上作者那種作為「全知全能」的「一代之學者」的文風,而帶著些如被初陽照耀的水面請荷商的露珠的味道,青澀卻更值得人細細品味.這書里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的後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 讀《文化苦旅》,你似乎總可以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在斷垣殘牆或莽莽蒼蒼的山水前,有人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嘆、震憾,他婉惜、嘆息.他會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行狀:「我就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上塗塗抹抹,然後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出去……」 作者的寫作視野橫跨大江南北,從大西北的甘肅敦煌起步,轉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甚至越過茫茫海面,觀照著東南亞不知名的一隅疊疊的墓冢.
㈣ 余秋雨是當代什麼散文的開創者
余秋雨是文化散文的開創者。余秋雨是中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散文學家之一,他開創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以一介文人的文化使命感,通過筆端優美的文字,追索、思考人類歷史文化,反思社會發展對人文精神的沖擊,感慨歷史文化在發展中的失落,感悟生命情感的滄桑,呼喚文明的理性回歸。
余秋雨寫作特點
《余秋雨散文》早有「文化散文」之代表的定論,其「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追求理想人格、美的情懷包括自然美、精神美、藝術美,在批判關懷知識階層文化人格中心意為出來」。龍去八人中唯有其文集為自選,也許這更能反映作為「八大家」之作品的特質。
㈤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及介紹
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君子之道》、《何謂文化》、《冰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
1、《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台灣最佳讀書獎。
2、《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全身心地用兩年多的時間創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不再上班;同時寫作又與考察聯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場,然後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
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跡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
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於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於劃分。
3、《何謂文化》
在《何謂文化》中,余秋雨先生首次對文化這一根本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在學理層面上進行分析辨源,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麼、文化的根本目標以及中國文化的特點等重要問題。
用最動情的散文化語言回憶了與自己有過不尋常交往的多位文化巨匠,如謝晉、黃佐臨、巴金、章培恆,以及台灣文化耆宿林懷民、白先勇和餘光中,並特別回憶了四十年前親自參與文化重建的周恩來總理。回憶文革往事,從這些大家身上找尋文化的奧秘。
值得注意的是,余秋雨在書中第一次全面澄清和駁斥了歷年來媒體和個人針對他的各種質疑和誹謗。
除此之外,余秋雨又結合了自己對多處文化遺址的考察,從古典中提煉文化涵養,談古論今。跨時空與地域的雙重視角,使《何謂文化》既有理論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與動情的文筆。堪稱20多年來余秋雨先生關於文化思索的最誠懇、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4、《冰河》
本書是余秋雨的首部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的南方,具備驚人美麗的女子孟河在一次「淑女鄉試」中拔得頭魁,引來大批追求者,然而她暗中女扮男裝,乘船踏上了去京城尋找生父的路途。
途中,船隻突遇冰雪,不僅被冰封在前後無援的河中,眾人也遭遇生死攸關的求生考驗。在絕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鑿冰救人,卻因凍傷無法趕考。
孟河為報恩情冒名代考,卻中了狀元,引出一連串撲朔迷離的意外和磨難,也讓她找到了情之所屬,留下一段沉香般的愛情傳說。
5、《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是200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日記。在千年之交2000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四萬公里行程中的經歷。
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文明的衰落,並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華夏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
㈥ 余秋雨對文化的四句話是什麼
應該是梁曉聲說的,「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
1、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
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
龍應台對文化的詮釋
文化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
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㈦ 余秋雨 在《何謂文化》中是如何闡釋中國文化特性的
在《何謂文化》中,余秋雨先生首次對文化這一根本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在學理層面上進行分析辨源,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麼、文化的根本目標以及中國文化的特點等重要問題。用最動情的散文化語言回憶了與自己有過不尋常交往的多位文化巨匠,如謝晉、黃佐臨、巴金、章培恆,以及台灣文化耆宿林懷民、白先勇和餘光中,並特別回憶了四十年前親自參與文化重建的周恩來總理。回憶文革往事,從這些大家身上找尋文化的奧秘。值得注意的是,余秋雨在書中第一次全面澄清和駁斥了歷年來媒體和個人針對他的各種質疑和誹謗。
㈧ 余秋雨所指的"廢墟"和"文化"有什麼深刻內涵
廢墟:是人生的起點,它裝著真善美,也藏著假丑惡。不同的人們從廢墟中讀到不同的答案;廢墟是文化的起點,從沒有文字記載開始,我們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廢墟。甲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匯成熠熠生輝的五千年文明長河。廢墟更是歷史的起點,如果沒有發現埋藏在漫漫黃沙和厚厚塵土之下的廢墟,我們從哪去解讀歷史。
文化:在盡美盡善的大網里過濾後,就只剩下一部流傳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魯迅、白先勇卻是時代的批判者,「他們保存了廢墟,凈化了悲劇,於是,也出現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 民族的魅力來源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會是世界的。一個深沉的民族要敢於面對一切成功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