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峁遺址的保護工作
石峁遺址發現於上世紀70年代,因數千件流散的玉器而聞名。由於遺址的范圍大,遺址范圍內的修路、取土等建設活動,甚至對遺址的濫挖、盜掘等仍時有發生,遺址的保護形勢急迫。鑒於遺址的重要性和考古工作的長期性,與會學者紛紛呼籲,應在當地盡快設立石峁遺址保護管理機構,加強對遺址的日常監管和看護。同時,盡快制定保護措施和遺址的保護規劃。
通過加強宣傳,增強當地居民文物保護意識,避免遺址進一步遭到破壞。加大對保護力度,特別是加大打擊盜掘的力度。保護好遺址是後續所有工作得以開展的前提和基礎。神木的經濟高速發展,文化如何同經濟發展相協調,如何保護展示,這是政府應當慎重並著手考慮的。專家希望,石峁遺址的發掘能納入到當地文化建設的體系,通過對該遺址的發掘、保護、展示,嘗試通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進當地文化、經濟的協調發展。陝西省文物局劉雲輝副局長表示,將會繼續大力支持做好石峁遺址的文物考古及遺址保護工作,推動石峁遺址的研究走向深入。 黃帝活動在石峁所在的陝北黃土高原是史有明言的,那就是《史記》、《漢書》有關黃帝的陵墓在距石峁不遠的陝北子長一帶的記載。《史記·五帝本紀》稱:「黃帝崩,葬橋山」,《索隱》引《地理志》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查《漢書·地理志》,其上郡陽周縣下確實記有「橋山在南,有黃帝冢」的字樣,陽周即今陝北子長縣,當今陝西黃陵縣以北偏東三四百里的地方。除此之外,《漢書·地理志》上郡膚施縣下還記載其地「有黃帝祠四所」,膚施即今陝西榆林,在子長縣北,毗鄰石峁所在的神木縣高家堡。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長一帶有黃帝的冢墓,還有人們祭祀黃帝的祠堂,則黃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在此一帶活動是無可否認的。
同時,依據《潛夫論·志氏姓》、《列子》、《山海經》《大荒西經》、《左傳·成公十三年》、《國語·晉語四》、《國語·齊語》等典籍分析,認為不僅黃帝後裔白狄在陝北地區活動,黃帝部族的直接後裔周人的也都在陝北活動。
最後,沈長雲教授再次強調,根據考古專家發現石峁古城的年代為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階段,正與黃帝活動的時間大體相當,由此更能確定石峁古城為黃帝部族所居。 《光明日報》國學版(2013年4月15日第15版)刊發了煙台大學人文學院陳民鎮先生《不要把考古與傳說輕易掛鉤》一文,認為把石峁古城直接與黃帝掛鉤,至少是與一般的記載相沖突的。
石峁古城有沒有可能是黃帝後裔的居邑呢?在傳統的古史觀念中,黃帝與堯舜等都是一脈相承的,屬於徐旭生先生所說的「華夏集團」。
石峁古城的始建年代為距今約4300年,相當於「龍山時代」。我們知道,「龍山時代」是中國文明發生的關鍵階段,中國文明在這一階段逐步定型。過去一般將「龍山時代」的年代定為距今4600年至400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龍山時代」的上限在距今4300年,良渚文化的下限在距今4300年以前,這一調整將帶來深遠的影響,需要我們重視。如果同時代山西襄汾的陶寺古城與堯舜有關,那麼陝北的石峁古城是否便是黃帝部族的居邑呢?
這便涉及到黃帝的時代問題。《路史·發揮》卷三引《竹書紀年》:「黃帝至禹,為世三十。」如果這一記載有一定的根據,再結合《說文》中一「世」三十年的記載,黃帝到大禹之間間隔了900年。結合「夏商周斷代工程」關於夏代始年的認識,黃帝的年代距今約5000年,實際上這也是通常人們對黃帝時代的認識。如果石峁古城直接與黃帝有關,至少是與一般的記載相沖突的 。 來源: 光明日報
拙文《石峁古城是黃帝部族居邑》發表以後,引起學界不少人的關注。其中有對拙文提出批評者,如陳民鎮先生。他認為我的論證是將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存與古史傳說輕易掛鉤,說這種做法「是危險的」。他承認石峁古城的始建年代在龍山晚期,但卻以同時代的襄汾陶寺古城與堯舜有關為由,提出堯舜以前的黃帝不會居住在石峁。按照《路史·發揮》「黃帝至禹,為世三十」的記載,他認為黃帝的年代距今約5000年,因此我有關石峁古城為黃帝部族居邑的說法是錯誤的。他還認為,石峁遺址所屬的考古文化只是反映了北方草原文化的性質和游牧傳統,與黃帝代表的華夏文明是不相稱的,石峁古城可能是北方草原文明的人群對南方農耕文明的一種防禦性建築。
所謂不要將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址與古史傳說輕易掛鉤,這話我也贊成。但這里的關鍵似乎並不在可否讓考古學遺址與古史傳說掛鉤,而在於這樣的掛鉤是否准確與合理,或如作者所說,在於你這個鉤掛得是否輕率與簡易。實際上,當今考古界這類「掛鉤」的做法早已屢見不鮮,如將登封王城崗說成是禹都陽城、將襄汾陶寺遺址說成是堯舜都邑等等。作者對此並未加以反對,卻獨反對「將黃帝文化落實到某種考古文化」,這是何道理!想必作者會說,其所主張的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然而學術研究的是非優劣難道可以用「大多數」或「少數」作為評判標准么?
「大多數學者」所稱說的不一定就是真理。如當今多數學者(包括作者)都說陶寺古城是堯的都邑,然而先秦古文獻到底有哪一部明確指出堯都在今山西襄汾陶寺的呢?《史記》只是說「昔唐人都河東」,後人將唐人理解為陶唐氏,又將陶唐氏說成是的堯的「號」,於是變成了堯都在河東。殊不知顧頡剛早就指出:「在《左傳》上,堯沒有唐號,唐亦不言堯後」(見《古史辨》第一冊),《鶡冠子》中甚至有「堯伐有唐」之語,《呂氏春秋·古樂》亦分陶唐氏與帝堯為二事,是堯與唐並不能混為一談。他之後的徐旭生雖仍堅持帝堯陶唐氏的說法,卻又對陶唐氏在河東(即晉南)的認識大加批駁,說陶唐氏舊地只是在今河北唐縣、望都一帶。事實上,《史記·貨殖列傳》早有「堯作於成陽」的記載,成陽在今山東菏澤地區,不知今學者為何置《史記》的記載於不顧。限於篇幅,我不能對這個問題展開論述,也不能對舜的居邑及夏文化的地域等問題展開論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別的地方找到我有關論述的文章。這里只是想藉此例子表明,不在「大多數」范圍內的學術主張,不一定就是沒有道理而應該被棄置不顧的。
回到黃帝與石峁古城關系的爭議上來,我感到作者對我的批評,仍是靠著「大多數」立論,以所謂「一般認識」作為是非標准,提出他的不同於我的主張的。
首先是黃帝的年代問題。前已指出,作者強調陶寺古城與堯舜有關,就是為了顯示作為「五帝」中的後兩位「帝」生活在龍山時期,即石峁古城開始建造於距今4300年左右的年代,以此來襯托作為「五帝」之首的黃帝與石峁古城無關。說黃帝為「五帝」之首而遠在堯舜之前,當然是「一般認識」,然而這個認識對不對呢?當今學者,從顧頡剛、傅斯年等人開始,包括徐旭生,實已很少有人相信司馬遷《五帝本紀》所記述的那樣一套以黃帝為首,其他幾位古帝及夏商周三代王室都是黃帝子孫的血緣譜系了,大家都承認所謂「五帝」實只是史前各個氏族部落的首領,是這些部族的後人各自奉祀的祖先,並且這些部族都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既然如此,我們憑什麼去證明這各個部族的首領在歷史上存在的先後次序呢?譬如黃帝,其作為周人的祖先,我們到底有何證據說他一定在其他四帝之前?是人們把黃帝——周人這支氏族的世系與顓頊諸帝的世系比較的結果,還是有什麼確切的史料證明黃帝生活的時代一定比諸帝久遠?帝嚳據說是商人的祖先,我們姑且相信這個說法,然而他到底是商人多少代前的祖先,並沒有任何材料可以說明,憑什麼就說他一定在黃帝、顓頊之後,而在堯舜之前呢?所可論定者,大概只有顓頊在堯舜稍前的一些時候,因為有《左傳》諸書提到了有虞氏的世系,說顓頊作為有虞氏的首領在舜之前。除此之外,其他都是無從論定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作者在這里給出的黃帝距今5000年而在堯舜之前的「證據」,即所謂《竹書紀年》的記載。不幸的是,這條記載的可信性卻很值得懷疑。一則,據陳夢家、方詩銘諸家的研究,《紀年》的編年紀事實起自夏,今《路史·發揮》所引《竹書紀年》提及黃帝之事,並非《紀年》原文。其二,就「黃帝至禹,為世三十」這句話而言,亦是羅泌隱括其所用材料之語,非《紀年》原文,而羅泌著《路史》在《今本紀年》之後,並有摘抄《今本》之行為,安知此語不是羅泌據《今本》中其他材料得出的結論?我想,即令這句話出自真的《紀年》,也沒有必要信以為實,因為《紀年》寫作在戰國末年,其時已有將黃帝等傳說中人物編在一個譜繫上的書籍出現,此與黃帝等人本來的部族首領的形象已發生了很大改變,《紀年》照此而稱說黃帝如何如何,也是很自然的事,豈可信以為真。這里,我倒想問,除了這類戰國晚近的文獻,還有哪些先秦時期的古籍能夠提供黃帝距今5000年的證據呢?
其次是黃帝與華夏暨華夏文明的關系問題。作者仍按老套路說,黃帝作為一般認識中的「華夏始祖」,其所創造的文明當然是華夏文明,而華夏文明只分布在長江、黃河流域。言下之意,是黃帝及其部落不會在北方長城地帶留下他們的足跡。這套看似有理的說辭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它無法回答何以有那麼多文獻,而且是較早的文獻提到黃帝活動在今北方長城地帶的問題,如拙文所舉,不僅陝北留有黃帝的陵墓,河北涿鹿留有黃帝與蚩尤征戰並在那裡「合符」和作為都邑的文獻記載,還有他的後裔白狄族與周人活動在陝晉一帶的記載與考古學遺跡。作者對我所舉的這些論據未做正面回應,也是在迴避這個問題。看來,作者是混淆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祖先黃帝傳說與真的黃帝部族的歷史這二者間的界限。黃帝之作為華夏族的共同祖先,乃是華夏民族形成以後體現在華夏共同文化上的民族心理素質的表現,而我國華夏民族的形成乃是周朝建立以後,經過周人與夏商舊族及各蠻夷戎狄的長期融合而成為一體後才出現的事情。至於華夏族何以奉黃帝為共同祖先,並把他置於諸位祖先之首,則是周人屬於黃帝部族直系後裔的緣故。作為周人祖先的黃帝原本生活在北方長城地帶,這與他日後作為華夏民族的祖先而被當作華夏共同文化的代表是兩回事情,二者互為關聯卻並不矛盾,我們不能以後者去否定前者所倚靠的史實背景。
最後是石峁遺址及所屬考古學文化的性質問題。我們認為,作者將石峁古城所屬的考古學文化歸入草原文化的范疇,將石峁居住的人群視作與南方農耕文明相對立的人群,完全是一種想當然的做法,不嚴密又不科學。所謂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有一個過程,不是一開始北方各地就是一派草原文化的風光的。石峁遺址屬於朱開溝文化,朱開溝文化基本屬於一種農耕文化,尤其在它的早期階段,而石峁古城的始建年代正值朱開溝文化的早期。這里涉及到朱開溝文化分布區域早晚期地理環境的變遷問題。學者研究,當朱開溝文化的早期,其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尚為森林草原景觀,降水量也較多,是較適宜於農業經濟的發展的,考古發現也證明其時朱開溝的農業生產已發展到較高的程度(田廣金《北方文化與匈奴文明》,第261-263,又300-301頁)。只是到了它的後期,才因這個地方的氣候變得越來越乾冷,致使其自然環境向典型的草原景觀轉化,當地的經濟也才變為半農半牧經濟,而這已相當於商代開始的時期了,我們不能以後例前,說黃帝時期這里的人們就是從事畜牧業經濟,甚至是「游牧經濟」。可以設想,正是這樣一種氣候環境的變遷,才促使居住在這里的黃帝族後裔——―部分白狄族人和周人的東徙南遷,才有了後來周人在渭水流域的崛起並建立周王朝,也才有了以周人為主導的中原各古老部族的大融合暨華夏民族的形成。從這個角度看,石峁古城作為周人祖先黃帝族的居邑,也可稱得上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
❷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有5000年了嗎
5000年前的中國什麼樣?昨天,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發布最新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據此發現,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也將修改。
「探源工程」起於2001年,已實施4個階段的研究工作,2016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結項。研究團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國內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參與。
多處巨城遺址還原「古國文明」
文明起源與國家產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關於文明起源,國際學術界很早就開始關注,提出許多觀點和理論,但對於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在相當長時間里,既缺乏資料,也缺乏系統的認識。
「探源工程」逐漸揭開了中國上古史的神秘面紗。
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多方面重要進展: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透露,中華文明探源實施的十幾年裡,研究人員在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遺址開展了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這些重要遺址分別是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的石峁遺址和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
其中位於浙江北部的良渚遺址修建於大約5000年前,該遺址是在沼澤上修建的,為了防止北邊山洪對城的侵害,在修建之前先動員人力修了一個長3.5公里、寬達10多米的巨型水壩,或叫水利工程。據水利專家研究,這個水壩除了具有防洪的功能外,因為有高壩、低壩,還有的是根據不同水位蓄水灌溉,是一個水利工程。後來,在作為城的中心部位修建了一個630米長、450米寬、10多米高的大型土台,土方量大約200多萬立方米,都是用草包泥從別的地方運來修建的。同時,圍繞這個高台又修建了長1900米、寬1700米的大型城址,面積大約300萬平方米。
「探源工程」最近十來年最新的發現表明,盡管中國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由於地理的原因處在東亞地區,是相對獨立、自己摸索向前發展的,但是在「古國時代」的晚期,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和其他外來文明有了接觸,源自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黃牛和綿羊等家畜的飼養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之中,並改造生發出嶄新的面貌。這說明,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為了其長期生長的起點,從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積淀、心理認同、禮制傳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
昨天,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透露,「探源工程」中,新技術發揮了很多關鍵作用,比如將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移動實驗室等現代科學技術廣泛運用到空間數據的採集、遺址的尋找發現、現場文物信息的提取等工作中。
舉例來說,發現良渚文化5000年前大型水壩遺址,就和遙感技術的應用非常密切,應該說是遙感技術助力發現了這樣一個大的歷史遺跡。
在研究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年代的測定問題,碳十四測年技術就可以進行比較准確的年代測定,所測定的年代對初步建立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和都邑性遺址及其考古學文化興衰的絕對年代,發揮了支撐作用。
另外,現代生物技術在生物物種的起源測定上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小麥、黃牛、綿羊從何而來,主要依靠的就是現代生物技術。
「最新的考古發現表明,我們國家是水稻和粟、黍的發源地。這也是『探源工程』一個重要內容。大約在一萬年前,南方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北方開始種植粟、黍,就是小米和黏的黃米,我們應該把這樣的知識也加入到課本當中。」王巍說,「要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祖先為人類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發布、發表,我們也在積極對接,把這些新的成果及時反映到教科書裡面。」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透露,現在初中用的歷史教科書對照「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修改方案已經確定,內容也基本確定下來了。
修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根據工程新成果,增補一些過去教科書中沒有的知識,比如像石峁文化、屈家嶺文化、寶墩遺址等;對原有的表述進行細化,如良渚遺址中發現的大型水壩、古城遺址等內容;更新教科書里的一些圖表。「原來有一些遺址圖里沒有,現在做了修改補充,有些照片採用新的考古照片。」據介紹,目前初中教科書已經修改完成,高中歷史必修教科書關於中國史這部分也編完了,也對照研究成果進行了充實,高校《考古學概論》教材也做了適當的調整。
將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積極與科技部等部門協商,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後續研究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盡快完成指南的編制、發布,精心組織實施。並積極配合教育部和相關部門,加強成果整理與宣傳。同時,繼續對相關重要遺址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和有效保護,積極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力做好良渚等重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各項准備工作,充分發揮古遺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據了解,目前國家文物局已經公布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有若干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中,像良渚遺址就是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很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比如安陽殷墟、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今後我們將積極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
「探源工程」揭秘中國上古史
1 距今5800年前後
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
2 距今5300年前後
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
3 距今3800年前後
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❸ 石茆文化是紅山支派嗎
不是一回事。: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距今五、六千年 。石峁遺址是一處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史前石城遺址,也是是目前我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url]http://神木縣[/url]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url]http://陝北[/url][url]http://黃土高原[/url]北部邊緣,北部分別距長城10公里、黃河20多公里。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
❹ 中國文明誕生於考古學上的什麼時代
何謂「中國文明」?中國文明是如何起源的?中國考古學從一開始,就與探索其自身文明源流的「尋根問祖」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是將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中國」誕生史作為主要目的和任務的。從考古學的角度,我們如何看待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的提法?
探尋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20世紀初葉,王國維成功釋讀了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證明《史記·殷本紀》所載商王世系表基本可靠,殷墟時期商王朝的事跡為信史。王國維先生頗為樂觀地推論道:「由殷周世系之確實,因之推想夏後氏世系之確實,此又當然之事也。」由此推斷《史記·夏本紀》及先秦文獻中關於夏王朝的記載也應屬史實,進而相信夏王朝的存在,成為國內學術界的基本共識。關於夏文化探索和夏商王朝分界問題的討論成為考古學界備受關注的議題。殷墟之前的商代前期、夏代甚至再往前的「五帝」時代,都屬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這是70多年前著名的古史學家徐旭生先生的論斷,到現在仍沒有被突破。
考古學能夠觀察到的現象是,約當公元前3500~前1800年間,也即仰韶時代後期至龍山時代,被稱為東亞「大兩河流域」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區,眾多相對獨立的部族或古國並存且相互競爭,在相互交流、碰撞的文化互動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鬆散的交互作用圈,但顯然它們是相互獨立和分散的。如中原及周邊的仰韶文化、石峁文化、陶寺文化、王灣三期文化,西北地區的大地灣文化、齊家文化,遼西和內蒙古東部的紅山文化,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江淮地區的薛家崗文化,長江下游的凌家灘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長江中游的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長江上游的寶墩文化等,在文化面貌上各具特色,異彩紛呈。
那是一個「滿天星斗」的時代,邦國林立是那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那是一個小國寡民的時代。整個東亞大陸的面積,與現在的歐洲差不多,而當時的這些星羅棋布的古國或部族,也和現在歐洲的樣態差不多。
顯然,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的提法,是把這些都當成了中華文明史也即「中國」誕生史的一部分。其認知脈絡是,這些人類群團在相互交流、碰撞的文化互動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鬆散的交互作用圈,這也就奠定了後世中華文明的基礎。隨著1970年代末期以來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公布,中國在三代王朝文明之前即已出現了城市和國家,它們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線索的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同。源遠流長,單線進化,從未間斷,成為中國學術界在中國文明起源問題上的主流看法。
但是,如前所述,我們知道在現在的中國境內,上古時期曾有眾多相互獨立的國家並存。而顧名思義,在「國」前冠以「中」字,「中國」也就有了「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意蘊。這同時也說明「中國」已並非初始階段的國家,顯然,它一定是一個在當時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具有排他性的核心。因而,我們也就不能說最初有多個「中國」,作為發達、復雜的政治實體的「中國」也是不能無限制地上溯的。中華5000年文明的提法,應是著眼於長期的文化傳統和大范圍的文化認同,與用國家定義文明的認識不可同日而語。
在出土文物中,「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而在傳世文獻中,「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東周時期成書的《尚書》和《詩經》等書中。「中國」一詞出現後,僅在古代中國就衍生出多種含義,如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中原地區、國內或內地、諸夏族居地乃至華夏國家等。「中國」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始於「中華民國」,是它的簡稱;現在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其中,最接近「中國」一詞本來意義的是「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那裡是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輻射性的強勢文化「磁場」。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稱為「國中」、「土中」或「中原」。
❺ 人們總是說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你知道4200年前中國是什麼朝代么
距今4200年正值一個小冰期。在這之前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石峁文化等生產過精美玉器的先進方國和遍地無數的聚落如滿天星斗。人們種植,紡織,穿衣,束發,已經進入男權社會,社會組織完善,管理有序,等級分明,具有很高的文明。小冰期的到來摧毀了農業,摧毀了文明。歷史在這里出現了斷層。直到氣候轉暖,萬物復甦。。。
❻ 石峁和二里頭遺址的文物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怎麼看待這件事
在陝西省榆林市,有一個神木縣,在這里,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面向東方的石頭城,距今約有4500多年歷史。那麼,石頭城的主人是誰?下面,就讓我們先從多年前發生過的一件離奇事件說起。
那時候說石雕人頭是石峁出土的,很多人都不太相信,這次在石峁東城址發掘過程中,在牆體上發現一件石雕人頭,才證實了之前老百姓的說法是對的。在榆林學院的陝北歷史文化博物館,陳列著一件石人面。它高50厘米、寬60厘米,採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石人面方臉,大眼睛,半張著嘴,似乎還帶著微笑。
它是目前石峁遺址發現的品相最好、體量最大的一件石雕人頭,這個石雕人頭當時是在井邊發現的,它應該是新石器時期的一件祖先祭祀物。這件石人面也是石峁發現的一件較為特殊的陶制石人面,它表情誇張,面部更加立體。專家說,石人面的形象,或許正是四千年前中華民族先民的樣貌。
❼ 中國最大遺址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
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
這里堪稱中國史前「金字塔」
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2018年4月,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4000年前大型陶鷹。
2019年5月,石峁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這座碩大無比的史前古城
正在改寫中國上古史及中華文明的起源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神木市高家堡鎮
地處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溝交匯的台塬梁峁之上
高家堡為明代長城沿線一處重要營盤
河套地區進入關中地區的交通要沖
一座沉寂了4300年的石頭城遺址
石峁遺址的主體內涵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內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內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其氣勢恢宏,構築精良,規模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300萬平方米)、陶寺遺址(280萬平方米)等城址,是目前所見的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城址。
石峁城址以皇城台為核心,內城牆和外城牆呈半包圍狀將「皇城台」環抱,依山勢而建,形狀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城內密集分布著大量宮殿建築、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遺跡,城外還有數座「哨所」預警遺跡。石峁內城面積21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 190萬平方米,內、外城的城牆長度達10千米左右,寬度2.5米。
皇城台門道地面出土的玉鉞。圖源水印
這些石砌城牆不僅是防禦性設施,還具有神權或王權的象徵意義。它的出現暗示著在公共權力督導下修建公共設施等活動已成為石峁這一北方地區早期都邑性聚落的重要特徵。
有人認為,石峁遺址具備了早期王國都邑的必要條件。其性質被定義為「公元前2300年中國北方區域政體的中心」,是4300年前大河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及統治權力中心,也是不同於仰韶時代維護社會新秩序的禮制和宗教中心。
研究發現,東門址的門道呈東偏北約31度,恰恰朝向夏至日出的方位,暗示著石峁人已經擁有了完善的測量工具和計算方法,掌握了觀象授時及農耕稼穡等天文歷法知識。東門址發現了6處集中埋藏人頭的遺跡,人牲數量達百餘具之多,K1埋有24具人頭骨,多屬於年輕女性,頭骨多有明顯的砍斫和燒灼痕跡,這一跡象或與人牲伐祭、燎祭等人祭儀式活動有關。
出土的壁畫殘塊。圖源水印
外城東門址和附近出土的300餘幅壁畫,構圖精美,色彩斑斕,在製作工藝和繪制技法上均與漢代及其以後的壁畫相似,這暗示著中國早期壁畫的基本製作工藝和技法早在夏代早期或更早時期就已經基本確立。
在石峁周圍幾十平方公里范圍內,共有十多個小的古城遺址,面積從幾萬到十幾萬平方米不等。這意味著:石峁並不是一座孤城,而是眾星捧月,由多個小「衛星城」拱衛的史前「巨無霸」。
❽ 謎一樣的石峁遺址 閱讀答案
一座荒涼的山峁,隱藏一座千年石城。刻在石頭上的神秘人像,埋在城牆下的駭人頭骨,究竟藏著什麼秘密?《國寶檔案》帶您走進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探尋史前文明未解之謎。
【主持人1】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國寶檔案》。
在陝西省榆林市,有一個神木縣,在這里,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面向東方的石頭城,距今約有4500多年歷史。那麼,石頭城的主人是誰?下面,就讓我們先從多年前發生過的一件離奇事件說起。
【解說1】
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地處黃河中游,古老的萬里長城穿境而過,這里境內丘陵密布,溝壑縱橫,是一塊荒涼貧瘠的土地。在當地人心中,遠處的高崗上,還藏著一個讓人敬畏的秘密。
很多年以前,村裡有人說,山上的石頭縫里有玉。這個消息不脛而走,於是村民們就成群結伴上山找玉。有人無意中碰到了腳下的石頭,看到石頭背面有一張人臉,嚇得跑下山來。從此,當地人相信,山上的石頭是一些神靈的棲身之所,人們的舉動觸犯了神靈。這個說法,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當地村民卻深信不疑。
直到2012年,考古工作者來到這里,開展科學細致的勘查,人們驚奇地發現,在這里竟然隱藏著一座史前城堡。
這座城堡位於兩河交匯的山地上,城池居高臨下,面朝東方,由皇城台、內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它修建於4000多年前,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史前最大城址。因為這里地處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所以將其命名為:石峁遺址。
關於石頭里藏著人頭的說法,也有了驚人的發現。在城牆下,考古人員先後發現了8個埋有人頭蓋骨的土坑,她們都是年輕女性,被集體砍頭埋在這里的,專家推斷,可能是俘虜。
不僅城牆下埋有人頭骨,在牆體里,也發現了刻有人面的石塊,專家稱為:石人面。這些石像,有大有小,簡略幾道刻痕,就清晰呈現出一張生動的人面形象。
【專家同期陝北歷史文化博物館館長呂靜】
那時候說石雕人頭是石峁出土的,很多人都不太相信,這次在石峁東城址發掘過程中,在牆體上發現一件石雕人頭,才證實了之前老百姓的說法是對的。
【解說2】
在榆林學院的陝北歷史文化博物館,陳列著一件石人面。它高50厘米、寬60厘米,採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石人面方臉,大眼睛,半張著嘴,似乎還帶著微笑。
【專家同期陝北歷史文化博物館館長呂靜】
它是目前石峁遺址發現的品相最好、體量最大的一件石雕人頭,這個石雕人頭當時是在井邊發現的,它應該是新石器時期的一件祖先祭祀物。
【解說3】
這件石人面也是石峁發現的一件較為特殊的陶制石人面,它表情誇張,面部更加立體。專家說,石人面的形象,或許正是四千年前中華民族先民的樣貌。
【主持人2】
在我們的印象中,四千年前的古人,還生活在石器時代,那時候自然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低下,能雕刻出石人面,已經很不容易了。然而,專家在石峁遺址發現的種種跡象表明,古人的生活,或許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
【解說4】
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展室里,陳列著一塊像牆皮一樣的東西。它們是石峁遺址發現的彩繪壁畫殘塊。
【專家同期 陝西省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
它的壁畫的位置在什麼地方?就是由城外進內瓮城,然後直視,往城門裡面去直面對的方向,一面牆上是壁畫。是曲齒紋的壁畫,是以黃色、紅色、綠色、黑色,條帶狀組合到一塊的幾何紋的壁畫。
【解說5】
專家還發現,這些用來裝飾城牆的壁畫,年代並不相同,是歷史上各個時期留下來的作品。目前,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一共發現了一百餘塊,數量十分驚人。
【專家同期 陝西省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
因為畢竟四千年了,它原來是在石頭上,石頭後面敷的草拌泥,泥上做的壁畫,我們發現的時候,這些壁畫早已經從牆上脫落了,都是小片兒狀的。但石峁的這個壁畫,從數量上和題材上,這是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重要的一段,我想將來無論任何人討論藝術史,都不會繞過這一段。像石峁這樣,對一個建築進行整體裝修,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裝修,那還是很少見的,尤其在四千年前後的這樣一個時代。
【解說6】
這些彩色的陶器也是石峁出土的文物。當時,人們用它們來盛裝和煮熟食物,這些陶器做得很輕薄,精巧美觀又很實用。(畫面:紅彩雙耳陶罐、紅彩折肩陶罐、敞口折肩陶罐、敞口雙耳陶罐)
令人驚訝的是,石峁還出土了數量龐大的玉器,玉料幾乎涵蓋了(中國)各個地方的玉石。這證明,當時人們的活動范圍遠遠超出了今天陝西省北部的范圍。那麼,四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仍然是石峁遺址最大的謎團之一。
【主持人3】
石頭城、壁畫、玉器,這些都說明石峁古城是一個規模、等級很高的城池,至少是一個龐大部族活動的中心。那麼,究竟是什麼樣一個部族,能夠建造這么大規模的都城?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石峁也許就是黃帝的都城。
【解說7】
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有個炎黃部落,首領稱為黃帝。當時黃河下游還有一個部落,首領蚩尤殘暴好戰。他帶大軍攻打炎黃部落,經過三次大的決戰,蚩尤戰敗。之後,黃帝的勢力不斷擴大,他最終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結束了遠古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在這個過程中,黃帝的部落與其他部族進行了空前的融合,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雛形。漢代史學家的《史記》就從黃帝寫起。
相傳黃帝活到115歲,最後乘龍升天,百姓為了紀念他,就為他建了一個衣冠冢作為陵墓。這就是位於今天陝西境內的黃帝陵。如今,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長一帶還有黃帝的冢墓和人們祭祀黃帝的祠堂。有的專家認為,黃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就在此一帶活動。而根據石峁古城的年代推算,這座石頭城可能是黃帝部族及其後裔修建的都城。
但是,石峁作為黃帝的都城,仍然只是一種猜測。讓專家感到好奇的是,石峁這樣一座石頭城,它不應該是孤立存在的。
【專家同期 陝西省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
因為它恰好處在一個長城沿線,南北內外是農業和牧業交錯的一個地帶,那麼四千年前後是什麼樣的一個交錯地帶?它是以放牧為主,還是以農業為主?現在植物考古的分析傾向於它是農業為主。那麼是不是城牆里有土地耕種?還是要奴役外圍小村落來給他提供社會資源?因為石峁是一個中心,它不是孤立的,在以石峁為中心的方圓幾十公里范圍內,有大量同時期的小型的村落,這也是支持石峁這樣一個社會網路,這也是居於金字塔頂端——石峁,能夠生存的基礎。這跟生物鏈一樣,旁邊有很多小遺址,有一部分人給它修城牆,有一部分人負責造生產工具,給它提供食物,有這樣一個社會帶存在,這也是比較合理的一種解釋。
【解說8】
石峁遺址只存在了三百年的時間,也許是因為戰爭,也許是這里的人們遷居到了宜居的中原,石峁遺址從此荒廢,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個千古之謎。
【主持人4】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而中華文明也是唯一一個沒有間斷傳承至今的古代文明,找到華夏文明的源頭,是炎黃子孫共同的期盼。相信,隨著石峁遺址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還會有更多驚人的發現。
❾ 陝北榆林石峁遺址的發現為什麼被稱為「石破天驚」
因為作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處重要遺址,石峁遺址在規模、形制、內涵、所處時代和所處位置上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它的發現足以改寫華夏上古歷史,所以才被國內學者以「石破天驚」來形容:
1、從規模上,石峁遺址佔地超過四百萬平方米,超過了著名的良渚和陶寺等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面積最大的古城,完全超過了人們的認知,而且對這種古城目前還找不到任何的史料存在,這在特別重視古文獻和田 野考古相結合的我國是非常特殊的案例。
5、石峁所處的位置遠離傳統學者認為的華夏文明核心區域之外,更靠近草原地帶,一般被認為是文明落後地區,但石峁的發現證明四千多年前在這么偏遠的地方居然有這么發達的文明,這一文明又在歷史上無聲無息,對它的深入研究必然將改變上古華夏文明的固有認知體系。
❿ 都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真實有沒有達到這么多年
我們常說,「上下五千年」,久而久之,於是我們就認為中國的文明歷史有5000年。第一次提出中國文明5000年歷史的是17世紀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他在清朝順治年間來到中國,並且寫下了《中國新地圖志》、《中國上古歷史》、《韃靼戰紀》、《漢語語法》等著作,在《中國上古歷史》中,他提出了中國文明又5000年。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等採用「黃帝紀年」,於是將1912年定為4609年,四捨五入,就廣泛宣傳中國5000年的歷史。這個說法到底正確嗎?小編進行了一些簡單的論述。
一,文明的定義是什麼?中國古代所謂的「文明」並沒有歷史學和社會學的概念,只是一個形容詞,指非常具有文采或者有教化。而現在廣泛使用的文明一詞是翻譯的英文Civilization,意思是城市公民,引申為城邦國家。其實,英文中的Civilization翻譯為「城」、「國」「邦」是更合適的,這也可以看出,所謂的文明時代就是一個地區的人類脫離了原始的部落氏族時代,進入了更加高級的國家組織時代。而最早的國家都是單城市形態的,英文中的「城市」有國家的含義,漢語中的「國」最早也就是城市的意思。
結語:綜合起來,如果拋開民族主義情緒來說,中華文明的確是4000年。4000年前,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朝代——夏朝,4000年前,中國最早的文明遺址——二里頭遺址也出現在4000年前。但是二里頭遺址是不是就是夏朝,這還是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證明,特別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