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男權文化在文本中有哪些體現

男權文化在文本中有哪些體現

發布時間:2022-06-18 20:36:47

『壹』 什麼是男權文化以及為什麼要反思中國的男權文化

中國的男生把自己和西方的男人聯系起來,脫離文明和社會討論男人創造文明的想法,就像一個印第安男孩看到西方白人拿著槍對准他,還高興地對旁邊的印第安女孩喊「看,我們男人比你們女人強」一樣可笑。當然他們這么想,本身就是男權文化下性別對立思想的產物,焉不知西人就是跟印第安女子通婚,也不會考慮他。 男權文化的結果是不分男女都要承擔的,男人也是女人的孩子,兄弟,丈夫和父親,我們自然不會否認這一點,目前覺悟的是女人多一些,因為女人大規模地掌握了知識,而本身又對自己的天性與社會的沖突更加敏感。歷史上女性沒有受教育的時候,是作為知識分子的男性率先開始覺悟的,如魯迅,巴金,周作人,舒蕪,沈從文,作品中都有比較強烈的女權思想,也充分意識到自己也是這種男權制度的犧牲品。而解放後人文教育的崩壞,造成男性的文化素養急劇下降,更有文化界的徹底腐敗,導致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幾乎斷層。 但豬權男雖然只知道罵他娶不到的女人,仇恨他占不到便宜的世界,也還似乎不太願意和自己的老娘一起搬到深山裡面,去過歷史上的豬權生活,他們的聲音其實只是哼哼一般的抱怨,大可以無視。 他也不想自己生下來以後挨過的打罵,被豬權的母親身心控製得死死的,從小被更強壯的男生用暴力欺凌,在這暴力的社會里被老師和社會壓迫,性的慾望被壓制,只能通過幻想來釋放,在這個過程中幻想被扭曲,神經系統被改變,人生雖然剛開始沒有太久,就沒有了欣賞和創造美好的能力,只剩下丑惡和仇恨,被豬權的男女鄙視。這樣的結果到底是怎麼來的,他也從來沒有想過。 他只是和歷史上成為流民的男生一樣,在這種強烈的性慾望左右下,在男權體系下男女授受不親的隔閡下心理扭曲,成為這個體制的犧牲品,女性是被這個體制犧牲了,但還多半保有心理的健全,而這些豬權男被社會教育了最下流的思想後,確是從心理上整個被毀壞了。 就像流民社會里,被殺的女人,殺了女人在被殺或自殺的男人都是這種文化的犧牲品。 豬權男雖然可惡,但也可憐可笑,不亞於豬權女,由於男性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脆弱和遲鈍,和異性的關系對男性的發展來說比女性要重要很多,而豬權男在這種畸形文化的扭曲下,無法完成心理的成長,最後走向變態扭曲,一生悲劇,卻不了解自己悲慘遭遇的根源在哪裡,就像瓶子里的魔鬼一樣,只知道把憤怒發泄在路人上。

『貳』 男權主義的主要內容

男權制即男權主義 ,主要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男性統治:
在一個社會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家庭領域中,所有權威的位置都保留給男性。用男性的標准評價女性,而不是相反。例如,在報紙上出現對總統的這樣一句評價:「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夠像女性那樣做個好總統。」所有人都會覺得匪夷所思,根本沒有人會這樣說話的。與此同時,在報紙上對一位女性總統競選人做這樣的評價(我想知道她是否能夠像男性那樣做個好總統)卻顯得那麼「自然而然」,司空見慣。這就表明,男尊女卑已經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把一個常見的陳述中的男性換成女性,才能發現日常生活邏輯的觸目驚心的荒謬。
男權制強調男性統治的自然基礎,認為男女的差別是自然的,因此男性的統治也是自然的。男權制是一個控制女性的性別結構。男性對資源的控制限制了女性的選擇。 第二、男性認同:社會的核心文化觀念對社會正態的、褒揚的、有價值的認定,總是與男性氣質相聯系。從而導致了普遍認同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女分工模式,把在公共領域的有報酬的、勞動視為勞動、事業,而社會普遍不認同主要由女性承擔的、無報酬的家務活。
核心文化觀念關於什麼是好的、值得嚮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總是同男性和男性氣質理想聯系在一起的。例如,用「男人」的「他」代表兩性都在內的人類;男人在前台,女人是背景,使女性邊緣化,把女性變為規范之外的人和例外;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前提下,把掙錢的工作當作勞動和事業,不掙錢的家務不視為勞動和事業。
男權社會對男性氣質和理想男人的文化描繪與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十分接近,如下列特徵:有控制權,強大有力,有效率,有競爭性,有強迫性,愛拿主意,有理性,能自立自足,能控制情感等。女性氣質、理想女性同男性氣質、理想男性相比則是次等的。當然,女性的價值也不是完全被否定的,女性的美麗被視為男性性慾的對象,許多文化將女性浪漫化,尤其是將母性浪漫化。 第三、將女性客體化:在男性事務與交易中,女性成為客體,剝奪或限制女性獲得知識、提高認識、發揮創造力的權利。
在男性事務和交易中將女性用作客體。限制和阻礙女性的創造力。不讓女性接觸社會知識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領域。男權制社會的特徵之一是:否定女性的性;將男性的性強加於女性;統治和剝削女性的勞動力,控制其產品;控制兩性共同生育的孩子;肉體上限制女性,阻止女性的活動。社會上常見的文化意識形態和信息總是將女性擺在次等的地位,貶低女性的角色,女性的工作、產品和社會環境均低於男性。各類傳媒中的符號設計暗含對女性的貶低。社會結構安排從社會最高權力機制上排斥女性。 第四、男權制的思維模式:包括兩分思維,把男女對立起來;等級思維,認為世界萬物間存在等級,男性處在最高層,女性在其下。
其中包括兩分思維,即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將所有的事物分為黑白兩極,忽略中間狀態。例如:陽剛與陰柔、主體與客體、淺膚色與深膚色、理智與感情、心靈與肉體、善與惡。線性思維:時間和歷史都依線性前進,忽略了循環。等級思維:忽略了只是不同沒有高低之分的事物。崇尚直線發展型模式:認為現 在永遠優於過去。由於社會的進化和選擇自有規律,如果採取社會行動、革命或改變社會秩序的行動,就會打斷進化進程,導致社會的不平衡。 一句話,男權制即男權主義社會 認為男女間不但存在身體上的差異,在氣質上、理性認識深度上也有鴻溝,也正是這些差異(其實說的都是女性在各個方面都不如男性),使得女性只能處在被男性統治的地位,男權制把女性的被壓迫狀況看作一種自然現象。
而這種男權制在歷史上的思想家那兒有很明顯的體現,有不少著名的哲學家對女性的評價是有貶義的和歧視性色彩。如亞里斯多德就認為,男性高於女性,女性是男性有缺陷的、發展不完備的形態,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男人天生高貴,女性天生低賤;男人統治,女人被統治」;而提出「人生而平等」、攻擊所有的社會不公正的法國思想家盧梭也忽視了男女之間巨大的不平等狀況,反倒認為女人是為男人而生的,是依賴男人而活的,沒有男人女人難以生存。可以說,男權制思想已經深深地滲透進這些思想家的精神骨髓之中。激進女性主義對男權制現象進行了激烈的批評,認為沒有任何生物學、生理心理學、人類學的證據證明男權制的合理性;而相反,男權制所具有的以上四個特點都是男性思想家自己虛構的神話。基於對傳統家庭制如此的認定,即認為它是進行性別壓迫的工具,所以,激進女性主義者號召要打破家庭制。

『叄』 男權制的主要內容

男權制的主要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男性統治:社會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中,所有權威的位置都留給男性;衡量、評價女性的一切標准都是男性參與制定的,女性不能參與制定和自身相關的標准,更不能獨立為男性制定任何標准、規則。
在一個社會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家庭領域中,所有權威的位置都保留給男性。用男性的標准評價女性,而不是相反。例如,在報紙上出現對總統的這樣一句評價:「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夠像女性那樣做個好總統。」所有人都會覺得匪夷所思,根本沒有人會這樣說話的。與此同時,在報紙上對一位女性總統競選人做這樣的評價(我想知道她是否能夠像男性那樣做個好總統)卻顯得那麼「自然而然」,司空見慣。這就表明,男尊女卑已經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把一個常見的陳述中的男性換成女性,才能發現日常生活邏輯的觸目驚心的荒謬。
男權制強調男性統治的自然基礎,認為男女的差別是自然的,因此男性的統治也是自然的。男權制是一個控制女性的性別結構。男性對資源的控制限制了女性的選擇。
第二、男性認同:社會的核心文化觀念對社會正態的、褒揚的、有價值的認定,總是與男性氣質相聯系。從而導致了普遍認同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女分工模式,把在公共領域的有報酬的、勞動視為勞動、事業,而社會普遍不認同主要由女性承擔的、無報酬的家務活。
核心文化觀念關於什麼是好的、值得嚮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總是同男性和男性氣質理想聯系在一起的。例如,用「男人」的「他」代表兩性都在內的人類;男人在前台,女人是背景,使女性邊緣化,把女性變為規范之外的人和例外;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前提下,把掙錢的工作當作勞動和事業,不掙錢的家務不視為勞動和事業。
男權社會對男性氣質和理想男人的文化描繪與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十分接近,如下列特徵:有控制權,強大有力,有效率,有競爭性,有強迫性,愛拿主意,有理性,能自立自足,能控制情感等。女性氣質、理想女性同男性氣質、理想男性相比則是次等的。當然,女性的價值也不是完全被否定的,女性的美麗被視為男性性慾的對象,許多文化將女性浪漫化,尤其是將母性浪漫化。
第三、將女性客體化:在男性事務與交易中,女性成為客體,剝奪或限制女性獲得知識、提高認識、發揮創造力的權利。
在男性事務和交易中將女性用作客體。限制和阻礙女性的創造力。不讓女性接觸社會知識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領域。男權制社會的特徵之一是:否定女性的性;將男性的性強加於女性;統治和剝削女性的勞動力,控制其產品;控制兩性共同生育的孩子;肉體上限制女性,阻止女性的活動。社會上常見的文化意識形態和信息總是將女性擺在次等的地位,貶低女性的角色,女性的工作、產品和社會環境均低於男性。各類傳媒中的符號設計暗含對女性的貶低。社會結構安排從社會最高權力機制上排斥女性。
第四、男權制的思維模式:包括兩分思維,把男女對立起來;等級思維,認為世界萬物間存在等級,男性處在最高層,女性在其下。
其中包括兩分思維,即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將所有的事物分為黑白兩極,忽略中間狀態。例如:陽剛與陰柔、主體與客體、淺膚色與深膚色、理智與感情、心靈與肉體、善與惡。線性思維:時間和歷史都依線性前進,忽略了循環。等級思維:忽略了只是不同沒有高低之分的事物。崇尚直線發展型模式:認為現 在永遠優於過去。由於社會的進化和選擇自有規律,如果採取社會行動、革命或改變社會秩序的行動,就會打斷進化進程,導致社會的不平衡。
一句話,男權制社會認為男女間不但存在身體上的差異,在氣質上、理性認識深度上也有鴻溝,也正是這些差異(其實說的都是女性在各個方面都不如男性),使得女性只能處在被男性統治的地位,男權制把女性的被壓迫狀況看作一種自然現象。
而這種男權制在歷史上的思想家那兒有很明顯的體現,有不少著名的哲學家對女性的評價是有貶義的和歧視性色彩。如亞里斯多德就認為,男性高於女性,女性是男性有缺陷的、發展不完備的形態,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男人天生高貴,女性天生低賤;男人統治,女人被統治」;而提出「人生而平等」、攻擊所有的社會不公正的法國思想家盧梭也忽視了男女之間巨大的不平等狀況,反倒認為女人是為男人而生的,是依賴男人而活的,沒有男人女人難以生存。可以說,男權制思想已經深深地滲透進這些思想家的精神骨髓之中。激進女性主義對男權制現象進行了激烈的批評,認為沒有任何生物學、生理心理學、人類學的證據證明男權制的合理性;而相反,男權制所具有的以上四個特點都是男性思想家自己虛構的神話。基於對傳統家庭制如此的認定,即認為它是進行性別壓迫的工具,所以,激進女性主義者號召要打破家庭制。

『肆』 古代婚姻制度中男權的體現

一、古代反映在婚姻上的道德觀念

主要從婚姻關系應怎樣確定和維護一夫一妻制等傳統道德方面論述古代反映在婚姻上的道德觀念。

二、古代戀愛及婚姻的形式

主要論述了古代的戀愛方式及成婚方式。

三、古代婚姻在程序及陪嫁制度

主要論述了與古代成婚方式相關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婚姻程序,反映了古代婚姻的不同習俗,並論及陪嫁制度在詩經中的反映。

四、古代婚姻的流弊

從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角度談了我國古代婚姻的兩大流弊及其成因,文末引到婦女解放的重大課題上,並指明其途徑。

本文所指的古代,是指《詩經》的內容所反映的時代,具體地講,是指春秋中葉以前的時代。

時代不同,社會風俗不同,婚姻狀況也就有所不同。今天的婚姻狀況固然同古代的婚姻狀況有著歷史的必然聯系,但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條件的改變,同一歷史現象的今天和昨天又決不會是同一個面貌。從另一方面說,我們對於昨天的研究,也正是為了發展的今天。 我國古代的婚姻狀況從《詩經》的內容中得到了較全面的反映。下面,我就從這一角度出發,從如下四個方面作一闡述。

一、 古代反映在婚姻上的道德觀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是我國封建社會不可違逆的定格,誰違反了這一社會化了的定格,便被視為叛逆的行為,便會為社會所不恥。這一定格雖然是出自封建統治者維護封建秩序的需要,但它卻並不是封建統治者的創造。因為這一現象,早在《詩經》中已有了明確的記載。如《齊風·南山》中即說:「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又說「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豳風·伐柯》中也說:「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從此可以看出,這一定格確實是奴隸社會甚或奴隸社會以前社會的產物,在奴隸社會這一定格即已納入了婚姻道德的規范,封建統治者只不過是承斷並發展了它而已。

當人類社會進入了文明階段以後,伴隨著男權的確立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維護一夫一妻制也便自然地成為一種道德,誰不遵守這一道德信條,那怕你是國君或貴族宗室也要受到譴責。《詩經》中對於有損於一夫一妻制這一道德信行條的穢行淫亂的諷刺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如齊襄公之妹文姜本已嫁魯恆公為妻,可是文姜返齊又兄妹通姦。對於文姜的淫盪穢行在《齊風·南山》、《齊風·敝笱》和《齊風·載驅》中都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在《敝笱》篇中甚至把文姜比作魚樑上的任那魚兒來往游盪的破爛魚簍(所謂「敝笱在梁,其魚魴鰥……敝笱在梁,其魚魴……敝笱在染,其魚唯唯……」。)在《載驅》篇中對文姜的返齊心切之情則更是進行了絕妙的諷刺:「魯道有盪,齊子發夕」,「魯道有盪,齊子豈弟」。你看為了及早兄妹「相會」,文姜天沒亮就出發了。「魯道有盪,齊子翱翔」,在魯國那平坦的大路上,文姜簡直像只自由的鳥兒在抖翅飛翔,又像條活潑的魚兒在逍遙游盪。確實文姜太自由了,她已經自由到兄妹亂倫的地步。

陳靈公肆淫於夏姬,國人便作了《陳風·株林》一詩諷刺他。

至於衛宣公上蒸其母、下占兒媳的醜事,則在《邶風·新台》和《鄘風·鶉之奔奔》中進行了諷刺和譴責。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曾說過:「奴隸制與一夫一妻制的並存,受男性完全支配的年青美貌的女奴隸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從其開始之日起,就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性質,使它成為只是對婦女的一夫一妻制,而不是對男子的。即到了今日,它還保存著這樣的特性。」上文所引證的發生在統治階級間的這種亂倫關系我們完全把它看成是這一特性的變態和發展,同時我們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對偶婚的時代發生的對女性的驚奪事情的殘余或形變。

但話又說回來,社會發展到一夫一妻制的階段,保護女性的貞操、維護一夫一妻制畢竟已成了一種社會公德,因此,不僅要對那些從來不受道德約束的統治者的違德行為予以遣責,就是下層人的違德行為同樣也要進行譴<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責。如《衛風·氓》便是對「二三其德」的負心男子的遣責,而這一男子也不過是一個一般平民而已。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的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還曾經說過:「自對偶婚發生的時候起,便開始了劫奪及購買女性的事情」並認為這是當時「求妻方法的徵兆」。這種現象到了一夫一妻制的奴隸社會後,仍有殘餘存在。對此,《詩經》當中也有反映。例如《豳風·伐柯》一篇即是「寫奴隸社會沒有媒人可不行的買賣婚姻」。(袁愈、唐莫堯所著《詩經全譯》)不過,至了奴隸社會後,這種「買賣婚姻」已成了人們相互警惕甚或是譴責的事,可見,這種「買賣婚姻」,那時已成了人們婚姻觀念上的不良的違德行為。
由上可知,我國在奴隸社會時期,在婚姻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民族色彩的道德觀念,這些觀念的基本點還在於婚姻關系應怎樣確定和維護一夫一妻制上。歷史發展到後來,尤其是封建社會,這一基本點則幾乎成了傳統的道德(當然任何時代的統治者們是都不會受這些道德的限制的),即使到了今天,它其中的某些成分(例如維護一夫一妻制)還仍然是婚姻道德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而其中的另一方面(如婚姻關系應怎樣確定)則是逐漸被打破,逐漸被新的婚姻道德所替代——什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啦,什麼禁錮婦女的「貞操觀念」啦等等,這正是婚姻道德觀念這一問題上的變化和發展。不過,我們不能不承認,即使在今天,其殘余還是仍然存在的,尤其是那些文化、經濟比較落後的地方,這些殘余就更多一些。

一、 古代戀愛及婚姻的形式

(一) 首先談一談古代的戀愛方式

關於古代的戀愛方式,從大的方面說,基本上有兩類:自由戀愛及他人作合。

從《詩經》可以看出,古代的自由戀愛方式多種多樣的,而在這眾多的自由戀愛的方式中,約會是通常的方式。如:《召南·草蟲》寫一女子涉山等待情人之情,寫出了她沒有見到情人時的憂傷和見到情人後的喜悅心情。

《邶風·匏有苦葉》寫的是一痴心女子在河邊耐心等待情人的情況。

《邶風·靜女》寫的是男女幽會於城隅及男子接受女子贈物後的無比欣喜之情。

《王風·丘中有麻》寫一女子盼望情人前來幽會時產生的種種懸想。

《鄭風·山有扶蘇》寫一女子與情人相會時的戲謔。

《鄭風·豐》寫一女子後悔失信於自己的情人,盼望著情人前來與她一道乘車以償素願。

《鄭風·子衿》寫的是一個女子等候情人時「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焦急心情。

《陳風·東門之池》是「男女會迂之詞」(朱熹語),「更可以說是男思女的一首戀歌」(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

《陳風·東門之楊》寫男女相約,私會於黃昏之後。

《小雅·隰桑》則是一女子自述見到情人後的高興心情。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一是「約會」(或稱「私會」)是那時男女自由戀愛的主要形式,也是必然的形式;二是這眾多的約會之中,大部分是寫女子的,是女性佔了主動。之所以這樣,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這些詩篇基本上都是出自男人之手,於是乎,私會一事,便以寫對方為快了。另一個原因則是那時的女子確實如此。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婦女的所謂「貞操」觀念,是經歷了產生、發展一直到最終的消亡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大家知道,史前的蒙昧時代的女性是不會有貞操觀念的,因此,恩格斯在論述「血緣家庭」時曾說過,在這家庭的第一個階段里,「婚姻集團」只是「按照輩分而區分的」,即使是「兄弟與姊妹」「也一概互為夫妻。」這在當時「乃是自然而然的事」(上引均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直到群婚制被「對偶家庭」排擠了的時候,才大抵要求女性嚴守貞操,可見,婦女的貞操觀念是產生於「對偶家庭」階段。隨著「兩性共同婚姻的范圍地不斷縮小」而對婦女貞操觀念遵守的要求卻在逐漸地加強,尤其到封建社會的末期,這一歷史現象便發展到了它的最高峰,這時的婦女就簡直成了「大門不能出,二門不能邁」的家庭束縛物了。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們上溯歷史的話,那麼情況則是這樣:在婦女的貞操觀念上,封建社會的初期要比末期淡薄得多,媽隸社會要比封建,社會淡薄得多,奴隸社會的女性雖然已被社會要求保守貞操,但也決不會象封建社會的婦女那樣嚴格。可見她們主動地尋求異性,比較坦然地選擇配偶是很現實的事,尤其是在民間,就更是自然的事了。正因為這樣,所以在《詩經》中便自然地反映了這一現象。所以我說,那時的女性確實如此。另外,女性在感情的要求上更強烈些,因而在作品中就要反映出來,可能也是一個原因。關於此點,在《召南·摽票有梅》表現的是一個女子以執著的熱望希望男方前來求婚;而《衛風·有狐》則寫的是一個寡婦想嫁給一個貧窮的光棍,雖然她還沒有嫁給他,但「心之憂矣,之子無裳。……心之憂矣,之子無帶。……心之憂矣,之子無服。」這個光棍的一切卻早已掛到她心上了。

男女約會有時又以出遊的方式出現。如《王風·君子陽陽》寫的就是情人相約出遊的無窮樂趣,《鄭風·溱洧》也寫的是青年男女春遊之樂。

當然,男女約會有時又會互有贈答,甚或有時又不免有戲謔之辭。如《邶風·靜女》就寫了約會之時女方向男子贈送「彤管」和「荑草」的事,《衛風·木瓜》也寫的是男女相愛,互有贈答的事。而在《鄭風·山有扶蘇》和《鄭風·褰裳》中則都寫了約會時女子對情人的戲謔。

自由戀愛的另一個方式是「會舞」。《陳風·東門之枌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榖旦於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良辰吉日,眾多的青年男女一道前往,婆娑起舞之間,看見那錦葵花般的美人,贈一把香椒便算是定情。這種「男女聚會歌舞」(朱熹《詩集傳》) 以定情的方式可能有一定的區域性,但起碼可以說它確實反映了陳國地區的相戀方式。

與自由戀愛方式並存的還有他人作合的的介紹方式,這一方式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婚戀要通過中間媒介——媒妁的撮合。應該說,在一夫一妻制的奴隸社會這是一種較普遍的方式。關於這一方式,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詩經》中《召南·鵲巢》、《召南·何彼稼矣》、《齊風·著》諸篇中那種明媒正娶的迎親之情看得出來。
(一) 關於古代的成婚方式

古代的成婚方式不外乎下列四種,即私合,正娶、私成明娶、強占。

《召南·野有死麕》和《大雅·生民》兩篇反映的即是「私合」這種情況。《野有死麕篇寫一是一青年獵人與一年青姑娘私合於效外之事。《生民》篇則記述了周始祖後妻稷誕生的經過。後稷是怎樣誕生的呢?是因為他的母親姜( 0 為「克( )克祀」而「履帝武敏歆」( 欣然踐帝足拇指), 而懷孕生下後稷的。在這里,一方面為了表現周始祖後稷的神聖而把他的誕生予以神化,另一方面也掩蓋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拿今天的眼光來看,姜( )所生活的時代尚處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階段,這時還正是群婚制的時期,所以姜( )究競與誰交合已無從知道了(當然,那時的人們做出這類的事是自然的,並沒有任何恥辱的意味,只是後世周人有了恥辱感之後,才不願意把他們祖先的母親說成有什麼私合之事而編造了這么一個神化故事而已), 因此我們可以說,後稷確是一個野外交合的產兒。

我在前面已經提到,明媒正娶應是一夫一妻制的奴隸社會的普遍現象,因此《詩經》的不少篇目都寫到了這種情況。如《召南·鵲巢》和《召南·何彼稼矣》都寫到了貴族女子出嫁時的鋪張、庄嚴與奢華,顯然這都是正娶,所以堂而皇之地進行了宣揚。《齊風·著》則寫的是新嫁娘被迎至夫家初見到夫婿的情景,詩中寫到了新郎在不同的地點等待新娘的情況:「 俟我於著乎而……。俟我於庭乎而……。俟我於堂乎而。」 從中可以看出,新娘接來後,新郎是從門屏邊把新娘一步步迎到廳堂的。這顯然也是正娶。

《衛風·氓》反映的則是另外一種情形,從詩中看,女主人與氓是從小相處(「總角之宴,言笑晏晏」),長大後又自由戀愛成婚的,他們的結合雖沒有他人介紹,但卻是明娶的——「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所以這種成婚方式我們只能稱之為「私成明娶的方式。

從《詩經》中看,還有一種不正常的成婚方式,這一成婚方式的基本特點是用強力手段非法予以佔有,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叫它為「強占式」。如《邶風·新台》和《鄘風·鶉之奔奔》兩詩中所諷刺的衛宣公築新台強占兒媳的醜事就是統治者用強力或輔之於種種欺騙手段所獲取的不正常婚姻,這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強占式」成婚方式。

『伍』 如何評價木水專欄文章《男權社會的存在並不是因為男人更擅於創造》

快速瀏覽了一下全文,除了第一句漏洞嚴重,論證材料出處不詳無法驗證以外,作者思考的出發點是比較合理的,考察問題的視角也是比較獨到的。

當然,這些長處,不能掩蓋文章整體的濃厚民科女權主義色彩,其主要問題在於,把「生產力」和「戰鬥力」嚴格分離看待,又臆造了一個「男權源於男性對生產力貢獻大」的所謂『馬克思主義「結論,接著立論「男權並無生產力基礎,而僅僅只是一種『無恥』暴力的固化」,這樣的邏輯,看似嚴密,實則內蘊著矛盾,後文詳述,至於其他一些網路化的口號不用多談。

文章的開頭,作者歸納出「雄性的優勢主要不在於於生產,而在於戰斗」的論斷,這個現象確實存在,並且也是哺乳動物界的普遍規律,典型例證是非洲獅的種群:雌性擔負生產(捕獵)任務,雄性擔負戰斗任務。

這種行為模式在大部分群居哺乳動物中廣泛存在,人類自然也不例外,雄性個體不僅有物理戰鬥力的優勢,在漫長的進化中還養成了行為模式和組織模式的優勢,而在文明社會則形成了完整的男權文化體系,所以作者提出的論斷」男性優勢不在種地而在搶地「,基本正確。

但很遺憾,囿於知識結構和世界觀的缺陷,作者未能做到從這個正確的論斷出發,建立科學的人類社會性別機制運行圖景,從而導致了後來的一系列的偏頗的文字的出現。

文章中間羅列的一些例證,我來不及一一證實或證偽,暫不評價,當然,作者想表達的觀點,無非是「女性對生產的貢獻,在農業社會是被長期低估和忽視的」,對此,不僅我個人基本贊同,嚴肅的研究者們也從不曾忽視。

附註:對於自然經濟下「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以及工業經濟中「家庭主婦」的角色的經濟學意義,學界已經有非常系統的論述,對女性的勞動的價值的度量,在Feminist Economics和Family Economics兩個范疇下也有不少文獻(前兩年我恰好看過幾十篇),其核心方法是以基數效用論為基礎,通過效用函數把外源的收入和家庭內部的勞動統一起來,並且對閑暇時間的效用也做了嚴謹的假設。至於作者想暗示的「即使農業時代,女性也具有更強生產力」,這個結論,我想,並不用多分析。

文章結尾部分作者高呼的口號,帶有網路經濟學、社會學民科常見的主觀臆斷色彩,其輕率的價值判斷嚴重削弱了之前的分析文字的可靠性,整個文章的水平要遠低於70年代北美「戰斗的女權主義」的理論框架水平。

這樣的文章不需要太過費精力進行學術意義上的分析解讀,可以跳過復雜的概念和主體問題,直接分析下作者行文立論中的問題和矛盾。

首先,無論在什麼前提下,「生產力」這個詞語,是不能狹義地理解為「物質產出能力」的——正如不能僅僅把男性貨幣收入算作經濟貢獻而忽略家庭婦女的勞動一樣,所謂農業社會中男性人類的「生產力」優勢,並不僅僅體現在耕地、收割、開荒的勞動力上,而首先體現在對「正常生產過程」本身的提供能力上。

作者認識到,雄性生物戰鬥力的優勢帶來了「搶地」的能力,正是這個能力給他們帶來了支配地位,這個認識是正確的,但隨後其觀點卻背離了這個正確認識的框架。

作者又試圖通過闡釋「在農業社會,男性具備優勢的』戰鬥力『去』搶地『,而女性不具備」這個條件,以及「女性也具有相當水平的勞動能力,歷史上也做出過極大貢獻」這個事實,來導出一個荒謬的圖景,即:男權社會的本質是男性群體通過戰鬥力優勢,壓迫生產力更具優勢(?)女性群體,從而佔有女性的勞動成果,形成性別壓迫——雖然此種現象在一定范圍客觀存在,但這顯然不是男權社會的真實結構,更不是男權文化的成因。

這樣的議論,顯然是預設了一個性別間存在「天然對立」的前提,而這是一種倒果為因式的循環論證。作者用成熟男權社會所構建給自身的世界觀去想像了一個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的狀況,腦補了勤勞智慧的女性進行農業生產,懶惰殘暴的男性坐享其成的情景(我的確見過這樣的情景,地點是海南島黎區,不過這顯然不是農業社會的常態),並且試圖把戰鬥力和生產力兩個概念對立起來——彷彿人類的男性真的就是只負責交配和戰斗的雄獅,每天躺著接受雌性捕獵成果一樣。

對於這樣的觀點,可從兩方面進一步剖析和證偽。

一方面,在生物界,戰鬥力和生產力絕不是對立關系,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則對前者起增益和發展作用,換言之,活不下去的生物個體和群體是不可也不用奢談生產力的,而生產力強的個體組織起來,可以對戰鬥力進行充分的再生產。特別地,具體到農業社會,生產活動所依賴的秩序和個體間的組織,並不是前農業社會可以自然提供的,它高度依賴一個權威存在的提供,宏觀上表現為城邦、國家的政權,微觀上表現為地方共同體的組織,再具體點,用作者原文中的話語,依賴於有「搶地」能力的雄性個體和群體進行保障。

簡而言之,「提供秩序和組織」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它保障了具體的耕種、紡織、採集、製作等生產活動的進行。不存在一個脫離了秩序保障而孤立地進行勞動生產的世界(到如今的工業社會,這個規律更為鮮明地凸顯出來)。

而這樣的秩序的提供,是以個體的戰鬥力為基礎的,除非有人認為人類存在純粹的心靈控制,可以僅憑只言片語,不依賴任何物質後盾去控制其他人類的行為,否則必然承認這個前提。

另外,人類作為大型哺乳動物中繁殖能力最強的物種之一,種群內部的生存競爭自然也遵循數學規律。作者自己也認識到,戰鬥力較強的個體可以去「搶地」,那麼為什麼沒有進一步明白一個顯而易見的博弈論結果呢?那就是,為了保證生存所必須的生產活動的進行,為了保護生產資料和成果的所有權,人類個體需要與潛在競爭對手同等水平的「戰鬥力」來為自己所用。

綜上,農業社會男權體系的起源則不難解釋——正因為普遍存在「能搶地」的個體,所以任何一個群落中,「戰鬥力」的稀缺性肯定是極高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從而,在漫長的演化中,自然就形成了以戰鬥力強悍的男性為尊的文化和制度。

人類歷史上並不存在男性作為一個整體去剝削壓迫女性勞動者這樣一個社會體系,戰鬥力強或者擁有資源更多(也可解釋為戰鬥力強)的個體,剝削壓迫的對象是所有的力量較弱的個體(無論男女)。誠然,性別壓迫有階級壓迫的成分,並且為男權張目的人,在現代,也往往同時為其他剝削和壓迫張目,這也是女權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往往伴生的原因。

可是,題目中原文作者天真地認為,可以通過對這種戰鬥力優勢現象的解構和批判,重構女性在生產體系中的地位,達成消解男權社會根基的目標,這顯然是空中樓閣。

這里有一個有意思的辯證法:正因為作者解構了男權社會的這個維度,提出了男性憑借戰鬥力優勢「上位」的觀點,恰恰構建了一個比「男性生產力優勢論」更為強大的男權基石;因為,所謂生產力、智力的比較,是沒有客觀評價體系的,換言之在這些指標上,爭論哪個性別優勢是很困難的,但冷兵器時代性別間的戰鬥力差異則十分明顯——作者自己也認同這個觀點。

那麼,是什麼給了作者信心去由此出發,進行整個一套對男權的解構和攻擊呢?從原文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作者至少在思維角色上是女性,其秉承的世界觀是當代白左和小資們最常見的,小清新色彩濃重的「玫瑰世界觀」;他們不僅否認人類作為生物生存在地球所面臨的基本狀況,也否認人類社會組織的基本前提,否認一切生存的和組織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斗爭的正當性,將生物界和社會學意義上的規律,一概斥之為男權的暴力話語,而一廂情願地認為世上存在超然的規則和規范,存在非人類的仲裁力,存在溫和的軛,人類只要在規定好的框架內努力工作,就能生存、發展——一言以蔽之,太年輕,太簡單。

必須聲明,我不是一個男權主義者。

作為唯物主義者,我篤信存在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所以我也不相信「男女存在除體力外的絕對先天鴻溝」的觀點,更不認為所謂女性思維的缺陷是由基因決定,無可更易的。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原文中體現的思維,恰恰是傳統意義上的「女性思維」——用「直男癌」的話說叫「娘們見識」——這不是埋藏在兩條X染色體里的,而是從男權社會千百年來,對女性的控制和圈養這個狀態中滋生的。

由於男權對思想教育、政治實踐的壟斷,女性沒有機會去學習實踐更多形而上的知識和智慧,只能在男權所規定的范圍內勞動、生存,因而形成此種思維模式,進而影響到了其群體的行為模式。

(從前常聽老師長輩說:女生在高中以前成績好,但到了更高的教育層次,就會吃力。其實這種說法,描述的就是女性「在既定規則下」競爭能力強大,但缺乏宏觀上理解規則、運用規則的能力。)

如是,又存在一個微妙的辯證法:作者所運用的世界觀,恰恰是男權社會給女性帶來的一個劣勢的枷鎖,而作者同時試圖證明女性在建設性能力上的優勢,但這樣的證明過程卻體現了其固有思維的劣勢。

對舊制度,舊文化的革命,建立在對客觀世界正確的認識和歸納的基礎上,要以實踐和基於實踐的思考為武器,而不是脫離實際,主觀臆斷,泄憤攻擊,空喊口號。

可以斷言,女權主義運動的前途,絕不在閉門而坐,誇誇其談的社會學民科們身上,更不在口口聲聲反對男權壓迫,卻又無法客觀認識世界和兩性的社會角色,只懂得片面批判的所謂「女權鬥士」身上。

如作者這般,試圖符號化男性的歷史角色,進而通過價值判斷來「批到批臭」男性的歷史存在,達成女權革命的目的,實為本末倒置,南轅北轍之舉,不僅無益於宣揚進步觀點,自身反而落入了封建餘毒的窠臼,可謂不智也。

『陸』 在古代的婚姻制度中,男權有哪些體現

一夫多妻,男人可以上妓院,可以直接休妻子

『柒』 男權制的術語定義

名詞:男權
引證解釋:指男子在家庭、社會中的支配性特權。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推翻祠堂族長的族權和城隍土地菩薩的神權以至丈夫的男權。」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十八章:「是的,你,你把女子當禮物,男權思想。」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大多數文化都形成了男權制,並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只有少數例外,例子有人類學家米德所研究的一些島國和蔡華研究的中國雲南省的摩梭文化。因此,可以斷言,男權制是一個跨文化的現象。
男權制/父權制最早被正式提出的是第二波女權主義浪潮中激進女性主義的理論成果。 盡管女性主義理論千差萬別,但是在一點上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男權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恆的,它有人為建構的成分,而且是可以改變的。在現代100年間, 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一改變與女性主義理論家、實踐家的努力有關,是風起雲涌的女權運動的直接後果。
男權制在西方學術話語中被稱為父權制(patriarchy),原因大約在於從詞根上講男權制與父系的(patrilineal)、男性家長(patriarch)同源,相對於母系的(matrilineal)、女性家長(matriarch),表示一種男性占據統治地位的兩性不平等的制度。但是從眾多的關於父權制的定義來看,父權制與男權制完全重疊,應當可以通假,視為同義詞。
——男權制就是將男性身體和生活模式視為正式和理想的社會組織形式。
——這是一個系統的、結構化的、不公正的男性統治女性的制度。男權制包括這樣一些制度(如政策、實踐、地位、機構、角色和期望)和行為,它們為男性授予特權(較高的身份、價值和特權)。這些制度和行為構成了性別主義的概念框架,後者反過來維護前者,將前者合理化。男權制的核心是對男性特權和權力的維護和將其合理化。
——長期以來最令人驚異的一個事實是,作為女性的對立面,男性的活動總是被當作絕對重要的,文化體系對男性的角色和活動賦予了絕對的權威和價值。
——男權制:一個社會由男性統治,是認同男性的,男性中心的,這個社會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壓迫女性。(Johnson,5)
——男權制(父權制)又稱男性中心主義(androcentrism)。所謂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於男性及其活動。(Johnson,6)

『捌』 男權主義的考察報告

凡是研究中國傳統家庭中的男權制的中外學者們都知道,家庭中的男權包括父權和夫權兩個維度。但鮮有學者同時從這兩層權力層面考察家中兩性權力關系的變化。眾所周知,雖然父權和夫權均指家中的男性權威,但當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時,她在家的地位權力也會隨著上升。那麼,婆婆權是否僅限於婆媳之間,她對兒子是否有約束力?再進一步說,家長在運用父權或婆婆權時,對兒子的夫權有何影響?他們會助長夫權還是削弱夫權?它和父權究竟是什麼關系呢?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部分婦女一直屈從於男權主義。「我們如何看待婦女的屈從地位?」「婦女自己又怎樣看待這一問題呢?」Kandiyoti在研究非洲婦女時曾發現年長婦女在現代化的社會轉型中積極維護家庭中的男權制度。她起初認為,這是婦女們對男權的一種消極抵制甚至是與男權的共謀。她們這樣做是與男權討價還價(patriarchy bargain),即用她們的屈從來換取男權對她們的保護。但10年之後,她糾正了自己的說法。她認為上述觀點假設男權制度對所有的婦女都是桎梏,卻忽略了年長婦女在其中的利益所在。她注意到男權文化賦予婆婆權力並保障她們的利益。因此,她建議在夫妻權力分析方面要注重雙方在制度內各自的利害關系所在,他/她們出於利害關系在權力運用方面制定的策略,以及夫妻的權力態勢和自身利益是如何從家庭制度產生出來並在一生中發生變化的。 研究結果表明,在家庭內部,男性作為富餘勞動力首先從農業中轉移出去,農業生產呈現女性化的趨勢,農業生產的女性化直接影響著土地流轉的發生。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女性的決策權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婚姻流動時,女性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到剝奪;在父母將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子女的過程中,女性的繼承權時常得不到保障。對於女性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權益被損的現象,女性應當與男性一樣被賦予同樣的權利。
文化形塑說認為,導致土地流轉過程中女性權益損傷的主要原因是男權主義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通過村規民約以及傳統婚嫁文化等方式發揮作用。制度誘因說認為,土地流轉中女性權益被侵害的制度根源在於土地權益的身份化。由於土地權益和成員身份相關聯,女性身份的改變(例如出嫁、離婚等)會影響到其土地權益的獲取。法律缺陷說認為,雖然從表面上看土地政策是中性的,不含有歧視女性的條款,但由於缺少必要的社會性別視角,這些法律條文實際上把土地的分配權和再分配權給了男性,使法律在執行過程中給女性帶來了不利。在素質制約說的學者看來,除了上述文化、制度與法律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外,由於女性受教育程度有限,她們對自身權益認識不足、維權意識薄弱,因而在土地流轉權益受到損傷後無法及時通過合法途徑獲得有效保障。 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曾存在男權主宰社會和家庭的歷史現象。男權的實質就是個人專制,是對兩性自然關系的壓迫。在一個男權社會中,男女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雖然男權主義的思想和行為在現代社會仍未絕跡,但畢竟失去了合法性,喪失了曾包裹於其外的各種偽道德的遮羞布。然而,冷靜地觀察人們的現實生活,可以發現男權主義意識藉助某些日漸合法的兩性權益(比如新《婚姻法》中增加的無過錯方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的男性生育權),正悄悄地滋生、膨脹起來,以致於家庭離婚率上升、婦女合法權益受損等社會問題日益嚴重。
身體倫理學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女性主義的理論和行動。作為自己被輕視的回應,女性主義者建立了本體論、認識論尤其是倫理學的可以選擇的模型。這既挑戰了普遍的男性主義的主體優先權,也挑戰了主體生存的傳統模式,對普遍主義假定的中立性進行了批判,特別關注特殊群體的性別、種族和階級,以盡量避免在進行抽象的同時損害涉身和情感的特殊性。

『玖』 男權主義有些什麼內容

男權主義的英文名字是Patriarchy,它就是指男子在家庭、社會中的支配性特權。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於男性及其活動。男權制就是將男性身體與生活模式看成正式與理想的社會組織形式。

男權主義包含:第一,男性統治。在一個社會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以及家庭領域中,所有權威的位置都是男性的。第二,男性認同。核心文化觀念關於什麼是好的、值得嚮往的、值得追求的和正常的,總是同男性與男性氣質理想聯系在一起的。第三,將女性客體化。在男性事務與交易中把女性用作客體。限制或者阻礙女性的創造力。不讓女性接觸社會知識以及文化成就的很多領域。第四,男權制的思維模式。其中有兩分思維,也就是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將所有的事物分為黑白兩極,忽略中間狀態;線性思維,即時間與歷史都依線性前進,忽略了循環;等級思維,即忽略了只是不同沒有高低之分的事物;崇尚直線發展型模式:認為現在永遠優於過去。

社會的進化與選擇自有規律,如果採取社會行動、革命或改變社會秩序的行動,就會打斷進化進程,造成社會的不平衡。

『拾』 什麼是男權主義

男權主義(androcentrism)又稱男權制(父權制)。所謂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於男性及其活動。男權制就是將男性身體和生活模式視為正式和理想的社會組織形式。
男權主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男性統治:在一個社會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家庭領域中,所有權威的位置都保留給男性。用男性的標准評價女性,而不是相反。例如,想像一下在報紙上出現對總統的這樣一句評價: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夠像女性那樣做個好總統。所有人都會覺得匪夷所思,根本沒有人會這樣說話的。與此同時,在報紙上對一位女性總統競選人做這樣的評價(我想知道她是否能夠像男性那樣做個好總統)卻顯得那麼「自然而然」,司空見慣。這就表明,男尊女卑已經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你把一個常見的陳述中的男性換成女性,才能發現日常生活邏輯的觸目驚心的荒謬。
男權制強調男性統治的自然基礎,認為男女的差別是自然的,因此男性的統治也是自然的。男權制是一個控制女性的性別結構。男性對資源的控制限制了女性的選擇。

第二,男性認同:核心文化觀念關於什麼是好的、值得嚮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總是同男性和男性氣質理想聯系在一起的。例如,用「男人」的「他」代表兩性都在內的人類;男人在前台,女人是背景,使女性邊緣化,把女性變為規范之外的人和例外;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前提下,把掙錢的工作當作勞動和事業,不掙錢的家務不視為勞動和事業。
男權社會對男性氣質和理想男人的文化描繪與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十分接近,如下列特徵:有控制權,強大有力,有效率,有競爭性,有強迫性,愛拿主意,有理性,能自立自足,能控制情感等。女性氣質、理想女性同男性氣質、理想男性相比則是次等的。當然,女性的價值也不是完全被否定的,女性的美麗被視為男性性慾的對象,許多文化將女性浪漫化,尤其是將母性浪漫化。

第三,將女性客體化。在男性事務和交易中將女性用作客體。限制和阻礙女性的創造力。不讓女性接觸社會知識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領域。(Jackson, et al., 131-132)男權制社會的特徵之一是:否定女性的性;將男性的性強加於女性;統治和剝削女性的勞動力,控制其產品;控制兩性共同生育的孩子;肉體上限制女性,阻止女性的活動。社會上常見的文化意識形態和信息總是將女性擺在次等的地位,貶低女性的角色,女性的工作、產品和社會環境均低於男性。各類傳媒中的符號設計暗含對女性的貶低。社會結構安排從社會最高權力機制上排斥女性。

第四,男權制的思維模式。其中包括兩分思維,即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將所有的事物分為黑白兩極,忽略中間狀態。例如:陽剛與陰柔、主體與客體、淺膚色與深膚色、理智與感情、心靈與肉體、善與惡。線性思維:時間和歷史都依線性前進,忽略了循環。等級思維:忽略了只是不同沒有高低之分的事物。(斯坦能,第129-130頁)崇尚直線發展型模式:認為現在永遠優於過去。由於社會的進化和選擇自有規律,如果採取社會行動、革命或改變社會秩序的行動,就會打斷進化進程,導致社會的不平衡.

閱讀全文

與男權文化在文本中有哪些體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