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貴州鎮遠古鎮在哪裡
鎮遠古鎮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長江水繫上游和貴州東南部,處於貴州高原東部武陵山余脈的崇山峻嶺之中。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之處,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
主要景點:高過河、舞陽河、青龍洞、石屏山、鐵溪景區、報京侗寨、古名居、古巷道、鎮遠古城、和平村、府城垣、周達文故居。
遺存有樓、閣、殿、宇、寺、廟、祠、館等古建築50餘座,古民宅33座,古碼頭12個,古巷道8條,古驛道5條。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
(1)鎮遠文化名城在哪裡擴展閱讀:
1986年,鎮遠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1988年8月,國務院批准把鎮遠舞陽河風景區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鎮遠是一幅畫,是一幅「樸素中見珍奇,淡雅中顯神韻」的水墨畫,一點不過譽。
2009年3月6日,鎮遠榮獲「中國最美的十大古城」稱號,位居第五。
Ⅱ 鎮遠縣景點
1、鎮遠古城:是鎮遠縣名鎮,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
2、舞陽河: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大景區之一,位於施秉縣與鎮遠縣之間,觀光游覽以船游和徒步為主,景點密布、奇麗俊秀。
3、青龍洞古建築: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貴州鎮遠,佔地2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由祝聖橋、中元禪院、紫陽洞、青龍洞、萬壽宮、香爐岩等6個部分組成,共有36棟單體建築。
4、古耳洞瀑布景區:古耳洞瀑布景區先得經過「玉女峽谷」,而「玉女峽谷」的神奇在於沿途峰秀林幽,溪流潺潺,就像一個養在深閨初見人的清純玉女,生機盎然,亦被人們稱為「美人溪」。
5、中元禪院:據傳曾是道教祖師張三豐的住處,山門由兩塊巨石斜搭形成。前院的古樹「月月桂」,非常稀有,望星樓、獨柱亭使用了十分巧妙的建築手法。望星樓沒有一尺平地做基址,而是建在錐形崖體上,獨柱亭的基礎只是一根木柱。
Ⅲ 鎮遠古鎮旅遊景點介紹
鎮遠是一個一輩子都不能錯過的安靜小鎮。帶上邊肖為你准備的超實用的貴州鎮遠古鎮旅遊指南,約好閨蜜一起去旅遊,兩天吃飯都在落香酸湯館,。鎮遠古鎮簡介鎮遠位於中國貴州省東部邊緣,是一座歷史悠久、物產豐富的文明古城。是國家批準的黔東南州國家改革開放試驗區所轄縣市之一。被中外遊客譽為「東方威尼斯」,在「中國十大最美古城」中佔有一席之地,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古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直到宋高祖時期才使用「鎮遠」這個名稱,意思是憑借這座城市,小鎮已經很遠了。鎮遠古鎮在哪裡?鎮遠古鎮位於舞陽河畔,四面環山。河水以「S」字形蜿蜒流過城市,北岸是古老的涪城,南岸是古老的衛城,遠遠看去就像是太極圖。兩座城市都建於明朝,還有一些城牆和城門。城內外有許多古建築、傳統民居和歷史碼頭。城東青龍洞是明清時期一組規模極大的宗教建築。不僅有佛寺,還有道觀、孔廟。此外,舞陽河畔還有天後宮、武王洞、石坪山、鐵西等景點。鎮遠古鎮必游景點:1和舞陽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由王龍峽、諸葛峽、西峽組成,被稱為小三峽。舞陽河三峽是景區的精華。幹流長35公里,主要特點是怪峽、險峰、碧水。雲台山位於舞陽河上游,地形起伏明顯,峰巒疊嶂,構成了千山萬和的喀斯特奇觀,寺遺址、摩崖石刻眾多。鐵西是舞陽河的支流,兩岸原生植被豐富,山谷中聳立著奇峰怪石。2.朱升大橋是一座七孔藍寶石拱橋。
Ⅳ 鎮遠古鎮在哪裡那裡怎麼樣與江南水鄉周庄相比哪個好
鎮遠位於貴州黔東南舞陽河畔,那裡四周皆山,景色秀麗。有人曾說:「鎮遠是一幅畫」,是一幅「樸素中見珍奇,淡雅中顯神韻」的水墨畫,一點不過譽。鎮遠山水秀麗,景色迷人,有被譽為有「長江三峽之雄偉,桂林山水之秀麗」的國家風景名勝區舞陽河三峽景區,也有可同四川九寨溝媲美而被古人驚嘆為「或不得游則有為恨者矣」的鐵溪風景區,有廣為歷代名人盛贊的名城鎮遠二十奇景,還有野趣神韻堪與湖北神農架相比的高過河幽地。除此,鎮遠不有眾多千奇面怪、千姿百態的溶洞兀峰、奇石奇景薈萃,惹人迷醉。
相比周庄,鎮遠顯得更從容更安靜,它雖然不像周庄那樣天下皆知,但卻有著自己獨特的美。尤其是隨著近年來周庄商業化日益嚴重,鎮遠的美顯得就更加珍貴。
Ⅳ 貴州省的鎮遠屬於那個城市
鎮遠隸屬於貴州省的黔東南州。
Ⅵ 鎮遠介紹
鎮遠位於貴州東部,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古為水陸交通要沖,有「湘黔咽喉」、「黔東重地」之稱。從陸地,可深入貴州腹地與雲南,直達緬甸,是通往東南亞古驛道上一個重要驛站;水路連接沅江,進入洞庭湖
後,順流而東,可達沿海;若棄舟登岸,向北可到京師。鎮遠是國家第二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
四官殿
早上起身,文正秀習慣地靠在門前向遠處眺望。文家住在鎮遠城北九曲崗上的四官殿內,這里應該是城裡觀景的最佳地點,(音「舞」)陽河水將鎮遠城一分為二,河面上,早起的擺渡人搖起了雙櫓,縣城龍舟隊的隊員
們正在訓練,隱約還看得見河邊早起垂釣的人們,石屏山腳下的老四合院里也燃起了炊煙。殿里供奉的是戰國時的四大名將:吳起、廉頗、王翦、李牧,四官殿因此得名。四官殿被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後,他們一家四口住進了四官殿,每天的工作是打掃四官殿的衛生,收入從門票及香火錢中提成。
「一天才兩三個客人,2元的門票,這點收入還不夠吃飯。」文正秀抱怨著炎熱的天氣,「冬天上山的人要多些,觀音菩薩生日時最熱鬧。」四官殿的門口,除了文物保護條例,還掛了塊殿內菩薩們的生辰祭日,提醒著拜佛進香的善男信女們。
四官殿建在九曲崗的懸崖之巔,惟一的小路從大殿底層穿過,經過一道碉樓式的磚石拱門,可以直登石屏山頂。鎮遠城東、西、南三個城門都是水頭,而四官殿前的北津關卻是惟一的陸上關卡。
陪同我們的胡弘是縣文管處的副所長,在經過北津前門時,胡弘伸開雙臂量了一下城門的寬度,「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小的城門了」,他旋即掏出一捲尺測量起來:城門高4·9米,寬5·4米,拱洞最矮處2·1米,門
洞深3·2米。胡弘問道:「不知能不能申報吉尼斯紀錄?」我們一下子被他的認真勁逗樂了。
民間傳說,居心叵測的人進入鎮遠城,必須先過了這四官的「關」,四官殿因此又被看作鎮遠的守護神。
其實鎮遠城的守護神又何止這戰國四將呢?鎮遠興起於元朝初年,從一個軍事城堡演變而來,城內武將的遺址可謂比比皆是。中河山東側有「令公廟」,城東有「吳王洞」,府城頭牌街有「鄒公祠」,衛城西部有「和公祠
」,府城興隆街上還有「蘇公館」……這些大大小小的將軍,或是在戰爭年保衛過鎮遠,或是名聲顯赫的軍事人物,一旦被立祠紀念,不但成為鎮遠歷史的一部分,也成了鎮遠的守護神。
媽祖廟
鎮遠分衛、府兩城,均依山勢而建。鎮遠先有衛城,後建府城,這是其軍事地位所決定的。據記載:從元初置鎮遠沿邊溪招討司之後,鎮遠成為「滇黔鎖鑰」的軍事重地,到清康熙以前,鎮遠屯兵2220名,咸豐、同治
年間,駐軍人數多達兩萬餘人。為了保證軍需供給,大批商人湧入鎮遠,僅在1850年—1882年的三十來年間,遷入鎮遠的商業客戶就有2062戶。商人們帶來了漢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鎮遠的發展。
82歲的梁鼎解放前曾出任過陽鎮的副鎮長,老人說:「鎮遠城裡的會館大都建於清初,著名的有江西會館、福建會館、秦晉會館、兩湖會館、兩廣會館等,號稱『八大會館』。會館里的戲樓一唱就是一兩個月。」
福建會館就是鎮上的天後宮,這是一座遠離大海的媽祖廟。現存的天後宮,雖帶有山地建築的特點,卻又秉承了閩南建築的特徵,其大殿內的一副窗雕異常繁復綺麗,而殿脊上的泥塑「二龍搶寶」,更是採用了空雕的技藝
。宮內有戲台、客房、廚房,而且還有瞻望水運情況的臨河眺台。每逢媽祖生辰,這里都舉行大型的廟會。
在鎮遠城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過20多個碼頭,目前仍在使用的有大河關碼頭、禹門碼頭、城隍廟碼頭、天後宮碼頭、米碼頭等12座,府城的每條古巷都對應著一個古碼頭,復興巷對應的是城隍廟,仁壽巷對
應的是新碼頭,四方井巷對應的是古渡口大碼頭。解放後,老街老巷的名稱大多改得新潮時髦,可鎮遠人仍然依習慣稱「頭牌」、「二牌」、「三牌」。而城中的地名如鎮西關、北津門、周街卡、上北門卡等,也大都帶著過去
軍事重鎮的痕跡。
鎮遠航運業極盛時期,陽河上停滿了往來船隻,船到碼頭,船工們可以到各省開設的會館戲樓里聽《岳飛傳》、《楊家將》,也可以到河壩上對山歌。
航運業的衰敗,使鎮遠城一時陷入了一種無所適從的尷尬。住在楊家大院的劉開元還清楚地記得自己30年前在航運社跑船的日子,「船過老鴉灘時,我們一把把地將糯米粑向空中拋,那河灘上的老鴉(烏鴉)應該有幾百
只吧,如果老鴉將糯米粑都叼了去,說明我們這一趟船能平平安安地返航。那時候,我們門前陽河還可以跑40噸的大船。」他所說的老鴉灘是沅江上游的清浪灘,從貴州鎮遠起錨,經沅水,入洞庭湖,跑船的人提起這十里
長灘,沒有不搖頭的,可那都是過去的事了。先是鎮遠通了火車,後來下游的電站建成後,這水再跑不起大船,船賣了,航運社也解散了。
望著眼前靜靜流淌的陽河水,劉開元不願再提往事,「總之,我們跑船的這一幫老傢伙日子都過得挺苦」。
傅家四合院
住在四方井巷的傅舜德是傅家的第七代傳人,當年祖輩從江西一副貨郎擔挑到鎮遠定居下來,「賺了點錢,轉行做桐油生意,後來在大碼頭邊建起了自家的裕盛老行,主要是存放過往貨物。」如今在縣城建局工作的傅舜德
說:「祖輩人靠著眼前的陽河發了家,給我們留下這幢老四合院。祖屋的頂樓至今仍是雙層樓板,當年老行里的貴重貨物大概就堆放在家中。」
老屋從建成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傅家歷經七代,一直住在這套老四合院里。四合院分前院後院兩部分,陽光透過天井灑在老宅的一扇扇工藝精緻的花窗上。
傅宅是我們走訪的數十個民居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家,老宅里的傢具多是明清時期購置的,桌子是明朝的,幾張太師椅是清朝的,二張琴凳也是清朝的東西,還有一張清朝的「百子床」。傅開著玩笑說,「我們家是幾代單
傳,好像與老祖宗的意思不相吻合。」老宅里如今只剩下老夫妻兩人,傅的子女都去了省城貴陽工作。
傅家老宅的這幾扇窗子上共有400多個雕花圖案,遠看窗花的雕刻遵循了傳統技法中的對稱原則,而實際每一朵花,每一個動物圖案都有細微的差別,也就是說每個圖案都不重樣,老傅解釋道:「鎮遠的木雕與石雕工藝
圖案造型不求細膩,線條圓潤、渾厚,造型上多憨態可掬,而我們家中的這幾扇窗的圖案以精細見長,其中受苗族刺綉、挑花等藝術的影響,圖案多採用誇張變形的手法。」
因為防潮方面的原因,老傅在老屋的改造中也採用了現代的地磚,「主要是房子太潮濕,傢具腳都泡朽了。」而他巧用心思改造的衛生間曾被來此參觀的古建專家稱贊:「老城區里的地下通水系統是很考究的,衛生間的化
糞池巧妙地利用了天井中的下水通道進行處理,再匯入古巷的下水道。」
傅家大門上的幾塊裙板在「文革」中被毀,神龕也只剩下一幅殘破的對聯,老傅請了福建師傅在家中做了一個多月,將幾塊裙板恢復了。
在復興巷的入口處,傅指著一堵封火牆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傅家祖輩開辦的堆棧,專供商人們存放大宗貨物,也算是現代意義上的倉儲公司吧。」牆上「裕盛老行」四個大字依稀可辨,可無論是堆棧還是倉儲公司都早
已成為普通人家的住宅。
古建一絕
陪同我們的胡弘不僅是個鎮遠通,而且堪稱縣里的古建築專家,一進青龍洞,胡弘來了勁。「那一年,從北京請來的古建維修專家祈英濤先生在青龍洞講課,短短幾天課,涉及到的建築構件名稱有數百個。如果把青龍洞所
有的建築手法、構件名稱編輯成冊,抵得上半部《建築辭典》。古建專業的學生來這里實習,不用上課,不用看模型,在中河山上多轉幾圈就入門。」
胡弘的介紹中有對家鄉的感情,不過,當我們隨著胡弘一路走來,不由得為眼前一座座飛檐翹首的建築拍手叫絕。
青龍洞在城東中河山腰寬約80米、長約300米的懸崖地帶上,30多座靠崖連洞的建築依山而立直至山頂。遠遠望去,這些飛檐翹翼、青瓦紅牆的殿閣就像是掛在山崖上的壁畫,它與石崖、溶洞、古樹、藤蘿融為一體
,自然天成。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建築群,整座中河山及環山流動的陽河都是青龍洞存在的環境空間,岩石、洞穴、遠山近水、炊煙、行船都是青龍洞的借景。
青龍洞建築是鎮遠古城建築的精華,它是由青龍洞、紫陽洞、中元洞、萬壽宮、祝聖橋等古建築群組成。胡弘一路指點著其中的玄妙之處:「因為是順應山勢而建,講究的是如何計算建築的支點,每一座建築都是獨具匠心
。殿寺貼山的部分,半樓以岩石為樓板,半樓懸空;呂祖殿里底層是吊腳樓,正面是閣樓,後半部乾脆就在岩洞中;老君殿的12根立柱,有7根是在凹凸不平的岩石上,而一棟建築中竟然巧妙地做出三種檐式……而這一切都
是依照萬壽宮山門石坊上的兩塊磚雕重現原貌的。」
那兩塊寶貝磚雕,是各長120厘米、寬40厘米的青磚,微縮了青龍洞、萬壽宮、中元洞三組古建築群全景,是立面約1萬平方米面積的八千分之一。在「文革」浩劫中,青龍洞也未能倖免。後來主持修復工程的縣文化
局長陶鍾麟感嘆:「多虧了那兩塊磚雕!其雕刻手法有微雕、圓雕、淺浮雕,算是磚雕藝術中的珍品。」
遺憾的是,修復後的青龍洞加了少量耀眼的琉璃瓦。而原先青灰的瓦面土紅、褚石相間的柱、牆、門窗,白瓷點綴的正脊、翹角,黑底金字的匾額、楹聯,與山上的岩洞、植被,才是相映成趣的啊。
各路神仙
鎮遠人好客,古巷裡老宅大門終日敞開著。對於推門而入的外地人,主人家總會遞過張小板凳,閑時,陪你天南地北地聊,決不會因你的擅自闖入而面露不快,更不會因為門前掛了塊「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而借機斂財。
在城西的黃家,神龕上的牌位很耐人尋味,「天地君親師」的兩旁密密麻麻地寫著四官大師、文武曲星、福祿財神、灶王府君、觀音大士、楊泗將軍等牌位。向主人家一一請教,原來鎮遠人是有神便供,越多越好。
在沖子巷口遇到一家人正在燒香,湊過去一打聽,主人家熱情地解釋關於「金龍王」與「龍王爺」的差別,半天我也沒能聽懂。儀式也極簡單,殺一隻雞,上二炷香,片刻功夫,主人家已經完成。在每條古巷的老井旁,總
可以見到香火鼎盛的龍王廟,掌管井水的龍王爺畢竟實用!
在陽河東的中河山上住著的幾十位「神仙」:玉皇大帝、釋迦牟尼、太上老君、堯、舜、禹、觀音菩薩、財神爺、朱熹、張三豐、十八羅漢、斗姥、呂洞賓等,這些老百姓眼中的神仙們共聚一山,相安無事,不能不說是
宗教史上的一個奇觀。青龍洞里有觀音殿,紫陽洞中有老君堂,張三豐在中元洞里煉丹,民間諸神更是自在,在三洞里隨地擺設香爐,財神爺跑到了青龍洞,杜康在紫陽洞里對酒當歌,王靈官在中元洞里當上了「糾察官」。
神仙們雜居一處,無意中透視出鎮遠人對宗教的態度,熱情但保持一定的距離,實用但又很超脫。據說從前在中元洞里辦廟會,會期選取在佛祖的生日夏歷四月八日,信徒們要在釋迦牟尼像前大辦酒宴;而每年在紫陽洞里
舉辦的「杜康會」,居然在提倡「存天理,滅人慾」的朱熹眼前祭酒神。而釋迦牟尼與朱熹大概只能入鄉隨俗,對這曾是軍事重鎮的鎮遠城的商人和市民們的做法睜隻眼閉隻眼了。
參考資料:┊W┊W┊W┊。┊u┊t┊u┊2┊。┊c┊o┊m┊
Ⅶ 貴州省 黔東南州 鎮遠縣古城 資料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位於貴州省東部,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之處,全縣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佔48%。鎮遠交通便利,區位優越,湘黔鐵路、株六復線、320國道、滬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銅仁、湖南芷江和貴陽飛機場分別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
古城鎮遠,自秦召王30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縣歷史,其中1300多年作為府、道、專署所在地,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使鎮遠積淀了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眾多瑰麗的文物古跡和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
Ⅷ 貴州鎮遠在那
鎮遠縣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離州府凱里市96公里,位於貴州省東部武陵山區
鎮遠縣是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東界湖南新晃,南鄰三穗、劍河,西毗施秉,北接岑鞏和銅仁市的石阡,是貴州省的東大門,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
2019年4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鎮遠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中國旅遊百強縣市。
(8)鎮遠文化名城在哪裡擴展閱讀: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行政區劃: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5個縣。州政府駐地凱里市。鎮遠縣轄8個鎮、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舞陽鎮、蕉溪鎮、青溪鎮、羊坪鎮、羊場鎮、都坪鎮、江古鎮、金堡鎮、涌溪鄉、報京鄉、大地鄉、尚寨土家族鄉。
Ⅸ 古城鎮遠簡介
鎮遠,位於貴州省東部,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之處,全縣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佔48鎮遠交通便區位優越,湘黔鐵路、株六復線、320國道、滬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銅仁、湖南芷江和貴飛機場分別為90公 鎮遠古城鳥瞰
里170公里、270公里。 古城鎮遠,自秦昭王30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縣歷史,其中1300多年作為府、道、專署所在地,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使鎮遠積淀了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眾多瑰麗的文物古跡和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現已形成了五張國家級旅遊品牌,即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氵舞陽河、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日本在華反戰同盟"和平村"舊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鐵溪景區,另外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高掛河,以及保持明清風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等省、縣級文物古跡160餘處。城內氵舞陽河自西向東呈"S"型蜿蜒貫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山水城渾然一體、天人合一的獨特的太極圖古城風貌,被中外遊客譽為"東方威尼斯"。 鎮遠是一座"以軍興商"的城市,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鎮遠自古以來就以"欲據滇楚、必占鎮遠","欲通雲貴、先守鎮遠"的政治、軍事要地著稱於世,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歷史上曾經屯兵2.8萬,供奉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大"東方戰神"的四官殿以及石屏山上的古長城和眾多的關、屯、堡等就是歷史的鑒證。鎮遠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明清時期衍升為黔東地區政治、軍事、商業、文化的中心,歷史上的"八大會館"、"十二戲樓"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長期以來,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國文化在這里相互滲透、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包容性文化,有"傳統文化迷宮"之稱。至今這里還仍保存著幾百年前民風古樸、服飾依舊、寨寨有長號、戶戶吹嗩吶的尚寨鄉土家族部落,"三月三"侗族情人節,"九月九"苗家豐收節等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