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福州傳統文化哪些

福州傳統文化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27 07:01:13

Ⅰ 福州有什麼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民間手工藝其中有很稀缺的那種嗎

民間藝術、民間手工藝詳見參考資料:
http://hi..com/mslsysz/blog/item/240a1adf0d795350cdbf1a6d.html
http://hi..com/mslsysz/blog/item/a43e8f967b5b406555fb96a7.html

Ⅱ 福州傳統的民風民俗

音樂、戲曲

福州茶亭十番。「十番」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有認為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記載,此樂種因用笛、管、蕭、提琴、雲鑼、鐋鑼、木魚、檀板、大鼓這十種樂器輪番反復演奏而稱「十番」。有認為福州話「番」與「歡」同音,「番」由「歡」演變而來。福州十番音樂是一種著名的民間樂器演奏形式,它是由當地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的,原來只是龍舞燈的伴奏打擊樂,樂器只有狼帳、清鼓、大小鑼、大小鈸等,後又逐漸加入笛、管、笙、椰胡等絲竹樂器。十番的曲調來源可分四類:1、曲牌,為流行於當地的民間音樂;2、小調,為逐漸樂器化的民間小調;3、嘩牌,當地流行的嗩吶曲4、打擊樂,只用打擊樂器演奏的「清鑼鼓」。演奏形式分室內和室外兩種,室外演奏邊走邊唱,室內演奏樂隊為前堂和後堂,前堂以金革為主,後堂以絲竹為主。

閩劇俗稱福州戲,流行於福州方言地區及寧德、建陽、三明等地。閩劇是明代末年的儒林戲和清中葉以來的江湖戲與平講戲這三種不同藝術風格的戲種,互相滲透融合,並吸收了徽戲和崑曲而形成了以唱逗腔的儒林戲為主的綜合性多聲腔劇種。閩劇表演動作強烈,粗獷,如舞台上常有三趕三追,扁嘴憋臉,抖手顫腿,耍發甩須等表演程式。但也有部分生、旦其動作較為細致典雅。

佳節

福州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外,還有許多獨有的節日。農歷正月二十九,福州要過「拗九節」(也稱「後九節」「孝九節」「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和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桂圓、紅豆、胡桃、芝麻等配米煮成「拗九粥」,用來祭祖和饋贈鄉親。已嫁的女兒要送上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福州俗語「逢九必窮」,認為人年齡上的「九」或「九」的倍數要交窮運,必須設法送窮。

壽誕喪葬

福建重視給長輩祝壽。福州傳統是男慶九,女慶十。比如男人六十大壽,必須提到五十九歲那一年做,因為「九」與「久」諧音,象徵著長壽。此外,在正壽前一天,必須先做「鑲壽」。即在壽誕前一天,把小輩們送來的壽燭在祖先靈前全部點燃,三碗壽面分別插三朵紙花,族內小輩對過壽者叩拜,然後落座喝酒賞樂。小輩如果有錢,可請儒道設堂念經,替過壽者向北斗星求福壽,稱「拜斗」。

福州喪葬習俗十分繁瑣和奢侈。當逝者彌留之際,親人必須將其床上蚊帳拆卸掉據說是為了讓死後的靈魂好出竅;逝者斷氣後,必須為死者更衣,並在大門口「貼白」放炮。然後派人四處報喪,再准備好裝滿土沙的大腳桶,將素燭點燃後插在桶內,將其放置逝者床前地上,彷彿為死者奔赴黃泉路上照明。逝者臉上需蓋上白紙,以示陰陽有別。

信仰禁忌

福建民間普遍存在著對樹木山石的崇拜。凡是較為古老的樹木,都被看作為有靈氣的神木。如楓神、榕神、樟神、松公等。其中榕樹作為吉神化身而更受信仰。無論城鎮鄉村,大凡在濃蔭蔽日的著名古榕下,都會有人在樹下敬香,祈求平安。

福州的生活禁忌可謂無處不在。主人請吃飯是,往往將飯盛得山般高,客人盡可以表示吃不了這么多,將飯往主人飯碗里撥,但千萬不要猶豫不決,更不要順手將筷子插在飯碗上,這樣極不吉利。因為福州在供奉靈堂棺頭時,有一碗裝得爆滿的「喪食」,上面直插一雙筷子。赴結婚宴席時,不能將盤碗重疊,否則就意味著重婚。說話禁忌更多,「要碗飯」應稱「來碗飯」,以避要飯之意。

飲食與飲茶

在我國京、魯、閩、粵、蘇、皖、川、湘八大菜系中,閩菜別具一格。

福州菜是閩菜的主要代表,有著獨特的風味。福州菜餚用料和調味均以地方材料為主,操作注重刀工、火候,色、香、味、形俱佳,烹調上擅長炒、熘、煨、燉、蒸、爆諸法,其主要特點是:(一)善用糖。福州人煮菜,喜用糖調味,偏於甜、酸、淡,與川菜、湘菜多用辣椒形成不同的風格。用糖可以去腥,用醋是酸能爽口,適合福州炎熱氣候口味;淡是為了保存原味和鮮味。(二)常用糟。紅糟是福建特產,福州菜餚有炮糟、淡糟、醉糟等十餘種用糟法。此外,在調味品中也有用蝦油。(三)多湯菜。福州菜善於以湯保味,有「百湯百味」之說。湯是閩菜的精髓。福州菜花色品種有2000種以上,其「佛跳牆」、「淡糟炒竹蟶」等都是名揚海外的名菜。

福建雨量充沛,多紅黃土壤,具有種植茶葉的優越條件。綠茶、烏龍茶、紅茶、花茶、白茶和緊壓茶是我國六大茶類,除主要為少數民族飲用的緊壓茶外,其他五大茶類福建都有大量生產,且幾乎每縣都產茶,與浙、湘、皖、川並列為我國五大產茶區,其中一些珍品,如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福鼎「白毫銀針」等聞名遐邇。福建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南唐時閩北已有「北苑御茶園」,飲茶風俗為全國最盛之地,已成「家不可一日無茶」,形成獨有的飲茶風俗。

Ⅲ 福州有哪些獨特的民族文化現象

福州疍民群體文化在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地趨同於漢文化,而構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是表現為移民融合與通婚漢化、文化滲透與制度強制、疍民社會地位角色的變遷等。
「疍民」,是古書上對水上居民的稱呼。疍民(蜑民)這一稱呼由來已久,「東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巴蜀,北接上庸。其屬有奴、獽、夷、蜑之蠻。」這是歷史上對疍民的最早記載。而福州疍民歷史亦悠久,他們多是生活在閩江流域中下游及出海口區域的水上居民,又被福州話俗稱其為「曲蹄」或「科題」。學界一般認為,閩江流域的「疍民」,最早應源於漢晉時期福建閩越土著。在中國歷史上,疍民一直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具有與其他所有民族的不同特點,即是以船為家的水上族群。在歷史上,疍民遭受到了各種歧視和剝削偏見,其社會地位角色極其低微,歷史上關於福州疍民及其相關的史料記載相當有限,《隋書》、《北史》、《太平寰宇記》、《藤山志》、《閩都別記》、《三山志》及民國時期的《福州疍民調查》等歷史文獻史料均對福州疍民進行一定的記敘。在學術界,專家學者也根據這些有限的史料,對福建福州疍民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如有陳碧笙《關於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稱、起源、特徵及是否少數民族諸問題》、韓振華《試釋福建水上居民(白水郎)的歷史來源》、蔣炳釗《疍民的歷史來源及其文化遺存》、林蔚文《福建疍民名稱和分布考》、楊濟亮《福州疍民考略》、劉傳標《閩江流域疍民的文化習俗形態》等都對福州疍民作了專題探討研究 。
在古代社會,福州疍民形成並在一定程度地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傳統,清代的《閩都別記》中描述「曲蹄」,即福州疍民,形成了一個與漢文化反差相當大的、概念化、符號化的疍民文化現象。如在道德品性上,「曲蹄」是自私自利、貪圖小恩小惠、見利忘義;在待人接物上,他們冷漠無情、自我封閉、自我保護,不懂人情世故;在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上,他們的子女「不待呼喚,該來接客才是」,不能「自稱小生」;在社會心理上,他們與來自鬼怪世界的危險有關,等等。這些可以充分反映福州疍民「曲蹄」文化與中原北方漢文化的差別之大,反映前者的明顯特殊性。但在了解當今社會福州地區的疍民情況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了今日「曲蹄」的生活形態、心理狀態等各個方面與福州地區的「漢人」表現的並無特差,顯然,這與歷史史料上所記載的福州疍民的文化狀態、生活形態、心理狀態等表現得為漢民族文化所同化,即逐漸趨向「漢化」。鑒此,本文欲就福州疍民的「漢化」問題進行初步的探析。
在學術界里,「漢化」一詞用法頗有爭議,當今學界對「漢化」詞義本身的解釋和討論已寥寥無幾,而對「漢化」這一概念的使用基本上已經「約定俗成」。中國人民大學祁美琴教授在其《關於十年來「漢化」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的考察》一文中比較典型地概括了「漢化」一詞的深層次的涵義:「漢化」是指改造一個民族的文化,使該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心理狀態都同化於漢族。這里的漢族是指北方中原文化群體。歷史史料記載,福州疍民「愚蠢不諳文字,不記歲年」,所描述的福州疍民文化狀態是還不懂得文字表達這一原始現象,表現出了其自身文化發展明顯的滯後性和封閉性。唐劉禹錫雲:「閩有負海之饒……家桴筏者,與華言不通」, 「家桴筏者」即是指水上居民,即疍民,這說明了在福州地區的疍民有形成自己的語言。疍家的風俗習慣與漢文化風俗習慣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異處,閩江流域的疍民是一支古老而源流多元的群體,所以其也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習俗形態。劉傳標在其論著《閩江流域疍民的文化習俗形態》一文中,指出了福州疍民文化習俗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可窺其閩越傳人特徵:「以舟為居」,「干欄式民居」,「跣足不冠」,「生食水產品習慣」等等。而福州疍民的心理狀態也與中原北方漢人的有著一定的差別。疍民由於其生活的空間、地理環境相對較封閉等客觀因素,心理狀態與陸上居民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的隔膜。因此,從以上諸方面可以看出,福州疍民的群體文化是不同於中原北方漢文化的。而在當今社會,在閩江流域依然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疍家人,但是這些疍民的生活習俗,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已基本與福州人同化了,表現不出明顯的異樣性或特殊性,福州疍民已幾乎完全為漢文化所同化了,但這一「漢化」過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本文欲對福州疍民的「漢化」問題進行初涉地探析。
同歷史上其它少數民族的傳統漢化歷程相比,福州疍民的「漢化」現象既有其獨特之處,又有這某些共同的特點,如歷史上諸異族群體的「漢化」一般都表現為移民融合、通婚、文化滲透、制度強制、社會地位角色的變化等方面,在這些方面上,福州疍民的「漢化」表現得也不例外。

一、移民融合與通婚漢化
歷史上最早關於水上居民的記載是晉代的《華陽國志》,而歷史上對福州疍民的最早記載是在隋朝時期,「時南海先有五六百家居水,為亡命,號曰遊艇子……國慶乃斬智慧於泉州(即福州)」,在隋朝時,福州地區就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疍民生活存在,而且大多數是「為亡命」,可以知道,在戰亂時期,包括漢人在內,一部分人為了逃避戰亂,顧全性命,成為了福州疍民的組成部分之一,這也反映了早期的移民存在,這些移民與其它來源的疍民一起,成為了閩越土著居民的組成部分。《史記》有記載,漢武帝時期,「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復,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在漢晉南北朝時期,閩越地區被中原勢力所征服,在閩越地區的土著居民被迫遷徙到「江、淮間」,閩越地區出現人煙荒蕪的同時,在隨後的歷史發展中,中原漢人也不斷南遷,漢文化開始在閩越地區傳播。而由於這一時期生活在陸上的居民也被迫北遷,所以仍生活在閩越地區的居民則大多數是生活在水上的疍民。因此,這一時期中原漢人移民到了閩江流域後,與福州疍民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雖然在此融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某種文化抵制現象,但是通過移民,通過融合漢化,漢文化已初步影響到生活在閩江流域的疍民文化。東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北方戰亂,「江東衣冠右阻」「八姓入閩」,又有大批漢民避亂南移,其中的一部分就定居在閩中地區,閩江流域疍民群體的原始文化受到了艱巨的挑戰。中原漢文化的輸入往往會對福州疍民的原始習俗、制度和文化形態產生一定程度的征服和挑戰。
中原北方漢人向閩中地區的遷徙、定居,開始了漢人與疍民的融合過程。而這種融合更加表現為通婚漢化的過程。通過漢族與異族之間的通婚,是推動漢文化傳播發展的最便捷途徑,唐景福三年,漢人王潮、王審知率領三千部隊入閩,由閩南攻打福州後,這三千士兵駐扎在福州。王審知為立足福州,安定福州,採取了「漢蠻聯姻」以緩和民族對立。福州土著疍家女被迫與漢人士兵通婚聯姻,從而是漢文化與疍家文化進一步融合,並逐漸趨向漢化。這是中原北方漢人通過「通婚漢化」對福州疍民遷移、傳播甚至灌輸其漢文化的典型史例。
二、文化滲透與制度強制
中原北方地區的漢人遷徙到閩越福州地區,推行其自身的傳統文化、典章制度於福州土著,尤其是當時占福州土著大多數的疍民。
漢文化從文化領域對福州地區的疍民群體進行滲透,表現得較為顯著。以福州的閩江口地區的疍民為例,唐朝時期,該地區的疍民甚多,如福建師范大學謝重光教授就認為「唐代福建境內的土著少數民族人口應該超過漢族人口」,而唐朝時期在閩越地區較大多數的「土著少數民族人口」是屬於疍民身份,可見唐時該地區的疍民數量之多。而「唐武德八年(625年),都督王義童遣使招撫,得其首領周造陵、細陵等,並授騎都尉,令相統攝,不為寇……」唐朝政府通過這種招撫的辦法對閩江流域的疍民進行思想文化的「唐化」,目的是為了是這些疍民「不為寇」。從而保證了海疆的穩定,維護了統治者的利益。這里既是文化滲透的手段,又有以制度強制的意味。為了使閩江流域的疍民歸順朝廷政府,政府通過利用漢文化對前者的滲透,使這些疍民逐漸地被「唐化」,而「不為寇」。 「授騎都尉」,這已上升到制度層面,通過制度的規定強制疍民歸順漢文化,歸順朝廷政府。「貞觀十年始輸半課」,說明唐朝已經對這些歸順、被招撫的疍民施行了租稅制度。而這些疍民既然已經被招撫了,就別無選擇地要去接受這些文化、制度和政策,從而逐漸推進其自身的「漢化」進程。因此,不論是從文化滲透還是從制度強制方式來看,中原北方的「漢文化」對福州疍民的文化影響和制度影響,使福州疍民原始的疍家文化進一步淡化,而不得不去吸納、接受來自異地的漢文化;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中原北方政府對閩越福州地區的疍民推行「漢化」政策,可以方便統治者對海疆邊防的控制,提高中央集權的統治力,從而能夠合理地把海洋土著、疍民納入其政治結構中去。

三、疍民社會地位的變遷與其「漢化」
疍民的社會地位歷來都是極其低微,福州地區民間較為流傳的「罵語」、「咒語」都與疍民有關,如「好個『曲蹄瘟』」,「鬼穿人皮變曲蹄婆」,「曲蹄貪食,不來報知」,「疍家賊」「疍家妓女」「疍婦賣淫為生」等之類的話語都要與福州疍民「曲蹄」聯系起來。而歷朝政府也為了方便管理,把疍民同其它弱勢群體一起被列為賤籍,因此,在古代疍民「曲蹄」幾乎與賤民等同在一起,受到了世俗的普遍歧視和偏見。
自有明一代以來,各朝政府出於諸方面的考慮,逐步取消了疍民的賤籍身份,尤其是入清以來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雍正七年頒上諭准疍戶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下旨對疍民「解放」:「凡無力之疍戶聽在船上自便,不必強令登岸,……,准其在近水村莊居住,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並令有司勸令疍戶開墾荒地播種加田為務本之人。」政府已經把疍民與齊民對等,允許疍民上岸居住、耕作。雖然當時疍民的生活水平仍較為低下,但在較過往歷史已經有巨大的變化。疍民的社會地位可以與齊民相媲比,又可以在岸上居住,從而可以擺脫其在水上居住的艱苦條件,原本的生活形態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變化,並逐漸與陸上居民的生活形態演化靠攏,從而進一步推進其漢化進程。如乾隆年間,頒發上諭「……准其(疍民等)報捐應試」,使疍民進一步接觸漢文化,吸納、接受漢文化,而允許疍民報捐應試,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把疍民與其它人群同等對待了。但在實際上,清朝對疍民的「解放」是很不徹底的。正是因為疍民的社會角色地位「解放」的不徹底性,民國時期,福州疍民又曾幾次請願咨議局,請准與平民平等。民國元年孫中山下令「開放疍戶墮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福州閩江流域的疍民再次請願要求「疍族復權」,「……亦有人民一律平等之規定,其不能獨外於疍族也明矣」,反映了包括福州疍民在內的「賤民」的平等意識的覺醒。
因此,從福州疍民社會地位的變遷這一角度而言,一方面,福州疍民的社會地位上升既是其自身努力的結果,又是自有明以來各朝統治者調整其政治經濟政策,圖求進一步維護其統治利益的結果,這一變化客觀上是為疍民群體所接受;而從側面觀之,疍民能夠接受其社會角色地位的變化,能夠順服統治者的政策制度規定,自覺要求平等,也是反映了疍民對先進漢文化的仰慕,要求與全國平民地位平等,要求「漢化」,甚至要求其「封建化」的願望。因此,福州疍民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從原始的「賤民」逐漸演化成後來的「與齊民平等」,是其逐漸地加深漢化的過程體現。

四、福州疍民漢化的表現
中原北方漢人通過移民融合、通婚漢化、文化滲透、制度強制和提升疍民的社會角色地位等途徑對福州疍民推行其漢文化,使後者逐漸地淡化了其自身的原始文化、生活習慣等,在此基礎上又不得不吸納、接受漢文化,融合於漢文化,從而在民族歸屬方面產生某種意義的文化認同,逐漸演化成為今天的福州人的一部分。《閩縣鄉土志》雲:「本境(閩縣)內無他種人,止有疍族」,可見當時的疍族之多,而這 「疍族」在面對漢文化滲透,利用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抵制的同時,又或被動,或主動地吸收漢族群體的文化因素,豐富和調整自己的文化形式和生活習慣。而以上幾個因素對疍民「漢化」影響最大無疑是移民融合,疍民與移民長期共處,在抵制與反抵制之間最終順從了移民的原本文化傳統,不得不服從「漢化」。

五、余論
綜上所述,疍民在學習、吸納、接受以至認同漢文化的同時,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疍族異於其它群體的特色部分,但其發展的主流是對漢文化的認同,福州疍民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是疍民逐漸「漢化」的過程,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從宏觀而言,如果一定要把文化分出先進與落後的區別,疍家文化較之於漢文化顯然是屬於落後文化,而落後文化終究要服從於先進文化,或是主動自覺吸納、接受先進文化,或是後者對其強制推行,這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趨勢(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疍族文化也影響到漢文化的發展變化),福州疍民對漢文化的依賴是順應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必由選擇,因此福州疍民的「漢化」歷程是其自身歷史前進發展的體現,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從文化角度而言,不同層面的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不可能存在對等的關系,處於下風的文化要吸納、學習處於上風的文化優點,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在歷史上,福州地區的疍民較為廣泛地吸收漢族社會的文化因素,學習、借鑒漢文化的長處,以豐富和調整自身的文化形態和內容,提高其文化內涵水平及社會地位角色,而這一過程又往往是表現為對漢文化的認同,順服於漢族統治的過程,是以一定的代價換取其歷史進步、社會地位提高的過程。但從整體而言,較之於疍民文化所取得的進步和發展,這種代價顯然是輕微的,福州疍民群體也只能通過對漢文化的認同這一途徑,才會逐漸地順應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潮流。

Ⅳ 福州人有什麼風俗文化特點

  1. 祭祀。說到福州地方風俗首先要說祭祀,祭祀是中國古代十分看重的一種儀式。在婚姻、節日,鄉會等舉行前都要先祭祀,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保留,只是它的程序沒有以前那麼復雜了。就說福州人逢年過節或舉辦什麼儀式前都要先通過祭祀來求得生活的平安,得到祖宗以及神靈的保佑,讓全家人都能夠無災無病,健康長壽。福州人的祭祀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們是以祭祀自己的祖宗為主祭祀神靈為輔,因此福州人祭祀的對象具有現實的意義,更可以看出他們對家庭親人的深情與懷念。福州人祭祀時都會先擺上兩根香燭和一個小香爐,然後再擺上貢品。先擺上的是紅酒,紅酒一般選用福州老酒,有時也用紹興料酒。福州人在祭台上一般會擺上十個小酒杯,然後每杯都倒滿紅酒,這樣做的意思是讓自己的祖宗在陰間也能夠有酒喝。接下來就會擺上雞、鴨、魚、豬肉,扁肉燕和魚丸等貢品,而雞、鴨、魚,豬肉是一定要貢上的,同時肉一定要是豬肉,這個原因很簡單,福州人就是喜食豬肉,同時還要在每一個貢品上都放上一小片紅紙,至於為什麼要放紅紙,福州人各有說法。當貢品都擺好時,主人會點上香(一般為三根),然後吹滅它們再在祭台前拜三拜後就可以將香插在香爐上了。接下來就會拿一個小鐵桶燒紙錢,紙錢上印有各種各樣的圖案,比如衣服、洗衣機,電視機等,還有金幣,意思是願祖宗們在地下能有齊全的生活用品和足夠的金錢,福州人在燒紙錢時最忌諱的就是火會熄滅,因為他們認為火一旦熄滅,就說明他們為祖宗准備的東西已經送完了,這樣祖宗一旦得不到足夠的東西就會生氣以致不再保佑他們了,於是他們必須保證在燒完最後一張紙錢前火都不能夠熄滅,這樣才能求得祖宗的保佑。祭祀的時間應放在十二時以前,福州人都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十二時以後不祭祀的話,祖宗就會自行離開祭台,因此福州人在祭祀祖宗時都很注重把握時間。

  2. 婚姻。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福州人對婚姻是特別看重的。福州人舉行婚禮一般是採用中國傳統的形式,就算採用西洋形式的婚禮,其中中國傳統形式的成分也佔有不少。對於福州人來說,傳統的婚姻是這樣的:結婚前男女雙方都要先訂婚,訂婚時男方所要准備的禮金都要帶有三這個數字,一般為一千三百三十三或者三千三百三十三,「三」是福州人最喜愛的數字,因為「三」與「升」字諧音,意思就是希望男女雙方都能夠步步高升。禮金准備完後男方還要准備豬腿作為聘禮,然後男女方再約定結婚的日子,由於福州人比較迷信吧,挑日子也是很講究的,一般通過算命先生或者看日歷來選擇吉利的結婚日子,因此婚前挑日子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當這個環節結束後,男方就會詢問女方參加婚禮的人數從而決定婚禮所辦的酒席數量。接下來女方會跟男方講好結婚時所需的酒錢、糖果、香煙,首飾等的數量。到結婚的時候,新郎先要去迎接新娘,按照傳統習俗,新娘先要躲在閨房裡,女方的親朋好友會在家門口等候,當新郎來時他們就會「戲弄」新郎,比如他們會要求新郎留下一點紅包,或者要求新郎請戲班演一出戲,或者請藝人講一部評話,通過後才可以將新娘接走。新郎在接走新娘前兩人都要先吃太平面(在碗里放入煮熟的線面,兩個鴨蛋,少許雞肉和香菇,然後再澆入雞湯而成的),吃完後新郎新娘都要拜過祖宗和女方父母後,新郎才可以把新娘接走,接走時親朋好友都會以燃放鞭炮的方式歡送新郎新娘。當新郎新娘到男方家的時候,男方的家人也會以放鞭炮的方式表示歡迎。當新郎新娘進屋的時候,也要先拜過男方的祖宗和父母,然後也要吃太平面,最後新郎要把新娘送入洞房。到了晚上舉行婚宴時,新郎新娘以及他們的父母要相互見面,親戚朋友們都會舉杯慶祝。當酒桌上端來太平燕的時候(在大碗里放入扁肉燕、鴨蛋、香菇、玉米筍,香蔥等再加上高湯製成的)時,新郎新娘就得出來在一位姑奶奶的陪同下拜見長輩,親朋好友,長輩和親朋好友都會給新郎和新娘見面禮(一般以紅包或首飾為主),見面禮由姑奶奶暫時保管。這可以看出福州人舉辦婚禮所耗費的資金一般是由親戚以及親朋好友來共同分擔的,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男女雙方家庭在舉辦婚禮時的經濟負擔。婚宴後,新郎新娘的親人在送完客人後就會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了。婚禮結束的第二天,小舅子要在凌晨五點多鍾起床拜完自家的祖宗後就開始扛著用紅布條紮好的甘蔗到親家母家裡(男方家)去接新娘回娘家。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扛著甘蔗呢?甘蔗在這里的意思就是希望兩家人的日子都能像甘蔗那樣的甜美,生活水平都能像甘蔗那樣節節升高。當小舅子到親家母家裡的時候要叫新娘回娘家,這時親家母以及新郎都會給小舅子紅包,小舅子收完紅包吃完太平面後就得把新娘接回娘家,然後在女方的家裡吃完太平面後才算完成任務。這就是福州人的傳統婚姻形式,程序多且復雜,但都充分體現了福州人耐心仔細的辦事態度,勤勞朴實的精神品質,充滿濃厚文化氣息的生活習俗和對吉祥、平安,幸福的追求。

  3. 地方傳統節日

    福州人自己的節日很多,過去的福州人每月都會過上一兩個節日。節日里親戚朋友相互登門拜訪,家家戶戶都會擺設酒桌邀請自己親人朋友。福州人對節日的熱愛源於對生活的熱愛,每個月設一兩個節日也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同時福州擁有那麼多的傳統節日也為福州文化增添了不少濃厚的氣息和艷麗的色彩。福州人過節總要和祭祀保平安結合在一起,他們認為有了祖宗神靈的保佑,節日才會過得安寧與祥和,由於福州地方傳統節日太多,只好選幾個有代表性的節日介紹給大家。

Ⅳ 福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

閩劇不錯,還有評書,有空可以去買盤光碟聽聽,很生動

Ⅵ 福州歷史文化的內涵和特點

進而了解福州歷史的開端,福州有人類活動和文化發展的歷史,從曇石山文化、黃土侖文化、閩族文化、閩越文化以及其後發展起來、融合而成的漢族移民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 其次是福州城市建設的歷史,從閩越王無諸建城到歷朝歷代城市發展、變遷的歷史。 再次是福州建置沿革、衙署發展以及政治變遷的歷史。 最重要的是福州(乃至福建)文化、教育發展的歷史。福州作為八閩首府,其文化教育發展的條件得天獨厚,其成就與效果也是首屆一指。兩晉以後至唐代,福州教育發端並樹起重要的里程碑(「閩人知學」,由李椅、常袞倡教興學開始);王審知治閩,奠定文教大發展的基礎;宋代文教迅速發達,明清繼續鼎盛。福州由蠻荒之地一躍而成為「海濱鄒魯」、「文儒之鄉」。府學、縣學、四門學、書院相繼持續發展;由傳統儒學,到閩學,再到近代文化及引進「西學」,延續發展,長盛不衰。 最值得稱道的還有福州人才發展的歷史。宋代以後進士人數居全國前列,閩學及理學家眾多。福州文人學士及仕宦官員的活躍表現,近代諸多「開風氣之先」、「放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相繼涌現,表明重教育、興學堂收到顯著效果;到海外求學與發展,引進西學並啟蒙國人,表明福州人與時俱進,善於吸收外來先進文化。 福州宗教與民間信仰發展的歷史也值得人們重視。佛教最早在福州發展,外教在「五口」通商後由西方傳入,民間信仰盛行(陳靖姑、陳文龍、城隍、五帝、張聖君、裴仙爺、白馬王、榕樹神等),留下許多遺跡、歷史記載與詩文描述;有許多已經融入福州的民俗風情之中。

Ⅶ 江西福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民間工藝品——「福州三寶」、「榕城三絕」:
傳統工藝品脫胎漆器、牛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
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
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
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與脫胎漆器、軟木畫被譽為「榕城三絕」。
軟木畫,以質地松軟的栓樹皮為材料,經手工精雕巧鏤,製成山水、園林、花鳥等圖景。

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
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Ⅷ 福州的傳統經典文化有哪些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漢族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福州三寶:指福建福州地區漢族民間製作脫胎漆器、油紙傘、角梳的傳統工藝技術,又稱特藝。福州三寶工藝品蘊含了福州文化、地方特色和工藝水平。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漢族傳統藝術珍品。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
福州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壽山石、閩劇、溫泉等等。

Ⅸ 福州或者福建有什麼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民間手工藝其中有很稀缺的那種嗎

福州三寶嘛。。紙傘 漆器 角梳
情況都不是很好吧。。。傳統工藝失傳是通病啊

Ⅹ 福建省傳統民俗有哪些

清明節一般在4月4日至六日之間(陽歷)在福建有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的習俗,福州市家家戶戶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後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但掃墓時絕對少不了供品,一般就是一些豆腐和面點的等,但絕對少不了「菠菠稞」

閱讀全文

與福州傳統文化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