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天文方面的重大貢獻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我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我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考證。
此外,西漢的落下閎改制了渾儀,這種我國古代測量天體位置的主要儀器,幾乎歷代都有改進。東漢的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為動力的渾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後創制和改進了10多種天文儀器,如簡儀、高表、仰儀等。
世界天文史學界公認,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我國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記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都有記錄。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雲、氣、月掩星和恆星。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後,稱之為《天文氣象雜占》,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說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
古人勤奮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變化,主要目的是通過觀察這類天象,掌握他們的規律性,用來確定四季,編制歷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我國古代歷法不僅包括節氣的推算、每月的日數的分配、月和閏月的安排等,還包括許多天文學的內容,如日月食發生時刻和可見情況的計算和預報,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預報等。一方面說明我國古代對天文學和天文現象的重視,同時,這類天文現象也是用來驗證歷法准確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測定回歸年的長度是歷法的基礎。我國古代歷法特別重視冬至這個節氣,准確測定連續兩次冬至的時刻,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回歸年。
根據觀測結果,我國古代上百次地改進了歷法。郭守敬於公元1280年編訂的《授時歷》來說,通過三年多的兩百次測量,經過計算,採用365.2425日作為一個回歸年的長度。這個數值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夠測算得那麼精密,實在是很了不起,比歐洲的格里高列歷早了300年。
我國的祖先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時,就已經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時間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周而復始的東升西落運動,使人類形成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日」,產生了「天」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單位。大約在商代,古人已經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後、下午、黃昏和夜晚這種粗略劃分一天的時間概念。計時儀器漏壺發明後,人們通常採用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後,「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後,「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後,則晝夜各五十刻。盡管白天、黑夜的長短不一樣,但晝夜的總長是不變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學在內的現代自然科學的極大發展,最早是從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文藝復興時期大致從14世紀到16世紀,大體相當於我國明初到萬曆年間。我國天文史學家認為,這200年間,我國天文學的主要進展至少可以列舉以下幾項:翻譯阿拉伯和歐洲的天文學事記;從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間,鄭和率領艦隊幾次出國,船隻在遠洋航行中利用「牽星術」定向定位,為發展航海天文學做出了貢獻;對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較仔細的觀察,譬如,1572年的「閣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這是兩顆難得的超新星。
我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台址名稱很多,如靈台、瞻星台、司天台、觀星台和觀象台等。現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觀星台和北京古觀象台。
我國還有不少太陽黑子記錄,如公元前約140年成書的《淮南子》中說:「日中有踆烏。」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記載中說:「日中有王字。」戰國時期的一次記錄描述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觀察和記錄,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關太陽黑子的記載,離現在已有3000多年。從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當中,我國共有100多次翔實可靠的太陽黑子記錄,這些記錄不僅有確切日期,而且對黑子的形狀、大小、位置乃至分裂、變化等,也都有很詳細和認真的描述。這是我國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寶貴的科學遺產,對研究太陽物理和太陽的活動規律,以及地球上的氣候變遷等,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世界天文史學界公認,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史籍和地方誌中都有記錄。實際上,我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我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公元前1056年,這樣又把我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我國古代對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獅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記錄,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獅子座流星雨由於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別出名。從公元902~1833年,我國以及歐洲和阿拉伯等國家,總共記錄了13次獅子座流星雨的出現,其中我國佔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紀事。從公元前7世紀算起,我國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這類流星雨紀事。
② 傳統文化有哪些優缺點大神們幫幫忙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 這里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相對於西方近現代的工業文明而言的。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大多數時候都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幾乎封閉的狀態,對外交流也是輸出大於輸入。如果沒有東西方文化的劇烈碰撞,仍然處於一種相對隔絕獨立的狀態,那麼中華文明還會按照自己固有的內在邏輯長久發展下去。近現代科學的發展突破了人類千百年來的地域限制,中國已經不可能再孤立於國際社會。西方侵略東方,同時也為東方提供了自我更新的契機。 對於每一個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如此完美的中華文明,為什麼到了為什麼會在近現代大大落後於西方?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哪些重大缺陷?竊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這些缺陷是某種類似基因的欠缺,是我們的祖先未曾經過也未曾見過的東西。這些缺陷可以簡單歸結為四個方面: (一)沒有形成科學觀念; (二)沒有把客觀自然世界作為研究思考的中心; (三)重農輕商對社會生產的阻礙; (四)倫理秩序對個人自由的束縛。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與不足 今天要講的第二個問題,中國文化究竟有哪些不足和缺失? 第一個就是政治體制領域,儒學帶來一系列問題。 如果你要了解一個國家的狀況,最好的辦法之一是看它的法典。當時的社會關系、文化狀況、國家管理狀況都體現在那裡了。1810年,中國的法典(《大清律例》)第一次翻譯成英文出版,英國的一份報紙《愛丁堡評論》說,中國人在很多方面的知識都是不足的,我們發展很快的東西,他們都不知道。 中國的法典有什麼特點呢?民法內容很少,基本內容是刑法,甚至連民事糾紛也作為刑事案件來處理。這裡面體現儒家政治的三個基本特徵: 第一,倫理與政治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幹是儒學,而儒學講倫理和政治的最多。從西漢開始,就強調以孝治天下,把家族倫理拓展到整個國家的治理,後來發展為一個完整的公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體現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特點:宗法專制,倫理與政治統一,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完全是符合的。因為那個時候的社會是自然經濟,經濟狀態比較穩定。 第二個特徵是專制制度下嚴格的等級關系。用孔子的話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現在有一些學者認為它是很好的,好在哪裡呢?皇帝按照皇帝規范行事,君、臣、父、子都有一套嚴格的規范;這是從好的方面來說的。但它的另一面是等級森嚴,不能逾越。而英國在1215年就有《大憲章》,國王加稅要得到諸侯的同意,要保障各地自由、自治的權利。中國的大小事都是天子或尊長說了算;抗上是極大的罪惡;儒家政治理論把這些合理化了。中國沒有國際學術界界定或多數學者公認的封建制度。如果是封建制度,國王、諸侯之間是契約關系;而中國沒有這樣的關系。 儒家思想的第三個特點是服從。用孔子的話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假如有爭議,由誰定是非呢?由聖人和皇帝的話來決定,聖人的話是最後的標准。公元一世紀,漢章帝召集儒門的代表人物在白虎觀開會,由班固執筆寫出一部《白虎通議》,章帝批准後頒行天下。以儒學為指導,為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制定詳細的規矩或規范。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三綱六紀(六親),服從尊長。以後歷代的法典,唐、宋、明、清的律例都繼承了《白虎通議》,將三綱六紀作為貫穿始終的東西。一般的老百姓犯了罪,按照身份的高低、親疏關系給你定罪。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二個問題是思維方法的缺陷。 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有問題。楊振寧在2004年作報告時講了一句話:「《易經》對中國的科學發展很不利。」他說,其中一點是不講演繹論證。《易經》歸納了很多當時的社會現象、自然現象,但沒有嚴謹的演繹和 論證。這是楊振寧作為科學家講的真話。而在他講這話之前,16世紀末17世紀初,利瑪竇在他寫的《中國札記》的書里就說中國人不懂邏輯規則。他講的是真話,中國沒有邏輯學。後來我們拚命從《墨子》裡面提煉、搜尋,認為里有邏輯包括辯證邏輯。然而《墨子》裡面雖有邏輯思想但沒有完整的理論,而且因為它不符合社會的需要,後來連《墨子》也式微了,研究的人很少,四分之一的篇章失傳。西方的情況則不同,他們有邏輯學,不但古希臘已經有完整的形式邏輯理論,他們中世紀教育要上一年的辯論課,實質是邏輯課。利瑪竇是這樣講的:為什麼中國人不重視科學,不重視邏輯呢?很簡單,因為這裡面有利益關系,在中國你懂四書五經,不用學數學和邏輯,也不鼓勵做實驗,就可以考取科舉和做官。這樣的狀況下,科學當然沒有辦法發展起來的。另外在中國天文是很豐富的,只是和星相結合起來了,哪裡地震是天發怒了,是對皇帝的懲罰。各種是非按照聖人的話來判斷,也就不必辯論和講邏輯理論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怎能產生現代科學? 利瑪竇來到中國的時候把《幾何原本》帶過來並翻譯了六卷,還有九卷沒有譯出。一直到平定了太平天國,曾國藩做了兩江總督,他接受科學家李善蘭的建議,撥款支持把後九卷翻譯出版,把以前譯出的六卷也校對一遍,出了一個完整的版本。李善蘭請曾國藩寫個序,曾國藩不懂,就讓自己的兒子曾紀澤(曾作過中國駐英公使)代筆。曾國藩知道光懂中國傳統文化不行,從小就讓兒子學英語,接受現代科學教育。曾紀澤代他爸寫的《幾何原本》序言說:「蓋我中國算書以《九章》分目,皆因事立名,各為一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幾何原本》不言法而言理,括一切而概之曰:點、線、面、體。……《九章》之法,各適其用,《幾何原本》則徹乎《九章》立法之源,而凡《九章》所未及者無不賅也。」這里說透了中西思維方法的差別。《九章算術》共收有 246個數學問題,分為九章。分別是:方田、栗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它的計算方法有成就,但是沒有上升為完整的理論。曾國藩看完兒子寫的東西後大為贊賞。當年曾紀澤的評價不一定完全正確的,但他的確說透了中國思維方法的弱點。 此外,幾個世紀以來中國人自認為中國的道德是最高尚的,洋人是蠻夷,道德文章是永遠比不上中國的。實際情況怎樣?現在看來,道德規范也有很大的缺陷。一方面,我們道德規范有一些是跟世界各國一樣的,比如我們講「仁、義、禮、智、信」,大致上從任何一個文化體系裡都能找到類似的東西。在西方,仁是「博愛」;義是「正義」,有些道德規范世界各國是一樣的,不同的語言系統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這是一個方面。但是,進一步考查這些規范的內容,問題就出來了:儒學的核心是仁義。用《中庸》的話來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講人不是講人的平等,而是將親情擺在首位;義的內容拐個彎變為要尊重別人! 我們的道德規范有明顯的不足,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重義輕利」。小人與君子的劃分就是看你重不重視利,你重視利就成小人了;但是人性本身是追求利的。 其次,我們的道德是以三綱為基本架構的,沒有人際之間的平等。 再次,中國道德觀念里群體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可是,人要現代化,社會要現代化,都必須將個人權利、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個人要變成現代公民,維護現代公民的尊嚴、現代公民的權利是根本,道德的根本也是政治的根本,政治歸根到底是為維護公民個人的權利服務的。 此外,作為蔑視個體權利的重要內容,是經濟上沒有堅決、徹底地保護私有財產。有一個原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和官府侵犯民產,屢見不鮮。而自從中國傳統文化法典化以來,因為要維護宗法專制,維護三綱,所以就規定一條:祖父母、父母在不準分戶口、分財產,不準「別籍」,不準「異財」。唐、宋、元、明、清一直都延續這一條規定,誰違反這一條是要受懲罰的。 另外一點是不準你經營新的經濟形式,比如中國學外國人要經營輪船。19世紀70年代李鴻章做直隸總督時,廣東商人在天津申請辦輪船企業,李鴻章不準。1890年代張之洞做湖廣總督,湖南的一些商人要在洞庭湖、長江上辦小輪船公司,張之洞說不行。一直到戊戌變法前後,張之洞還是不同意。也就是說,辦這些新企業,只准公家辦,不準私人辦,即使私人可以辦,也要批准。限制私人財產進入某些經濟領域,等於你的財產權不能充分實現,經濟自由受到限制,私有財產就大打折扣了。
③ 中國傳統文化的利弊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
這里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相對於西方近現代的工業文明而言的。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大多數時候都處於一種自給自足的幾乎封閉的狀態,對外交流也是輸出大於輸入。如果沒有東西方文化的劇烈碰撞,仍然處於一種相對隔絕獨立的狀態,那麼中華文明還會按照自己固有的內在邏輯長久發展下去。近現代科學的發展突破了人類千百年來的地域限制,中國已經不可能再孤立於國際社會。西方侵略東方,同時也為東方提供了自我更新的契機。
對於每一個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如此完美的中華文明,為什麼到了為什麼會在近現代大大落後於西方?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哪些重大缺陷?竊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這些缺陷是某種類似基因的欠缺,是我們的祖先未曾經過也未曾見過的東西。這些缺陷可以簡單歸結為四個方面:
(一)沒有形成科學觀念;
(二)沒有把客觀自然世界作為研究思考的中心; (三)重農輕商對社會生產的阻礙; (四)倫理秩序對個人自由的束縛。
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與不足
今天要講的第二個問題,中國文化究竟有哪些不足和缺失? 第一個就是政治體制領域,儒學帶來一系列問題。
如果你要了解一個國家的狀況,最好的辦法之一是看它的法典。當時的社會關系、文化狀況、國家管理狀況都體現在那裡了。1810年,中國的法典(《大清律例》)第一次翻譯成英文出版,英國的一份報紙《愛丁堡評論》說,中國人在很多方面的知識都是不足的,我們發展很快的東西,他們都不知道。
中國的法典有什麼特點呢?民法內容很少,基本內容是刑法,甚至連民事糾紛也作為刑事案件來處理。這裡面體現儒家政治的三個基本特徵:
第一,倫理與政治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幹是儒學,而儒學講倫理和政治的最多。從西漢開始,就強調以孝治天下,把家族倫理拓展到整個國家的治理,後來發展為一個完整的公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體現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特點:宗法專制,倫理與政治統一,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完全是符合的。因為那個時候的社會是自然經濟,經濟狀態比較穩定。
第二個特徵是專制制度下嚴格的等級關系。用孔子的話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現在有一些學者認為它是很好的,好在哪裡呢?皇帝按照皇帝規范行事,君、臣、父、子都有一套嚴格的規范;這是從好的方面來說的。但它的另一面是等級森嚴,不能逾越。而英國在1215年就有《大憲章》,國王加稅要得到諸侯的同意,要保障各地自由、自治的權利。中國的大小事都是天子或尊長說了算;抗上是極大的罪惡;儒家政治理論把這些合理化了。中國沒有國際學術界界定或多數學者公認的封建制度。如果是封建制度,國王、諸侯之間是契約關系;而中國沒有這樣的關系。
儒家思想的第三個特點是服從。用孔子的話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假如有爭議,由誰定是非呢?由聖人和皇帝的話來決定,聖人的話是最後的標准。公元一世紀,漢章帝召集儒門的代表人物在白虎觀開會,由班固執筆寫出一部《白虎通議》,章帝批准後頒行天下。以儒學為指導,為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制定詳細的規矩或規范。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三綱六紀(六親),服從尊長。以後歷代的法典,唐、宋、明、清的律例都繼承了《白虎通議》,將三綱六紀作為貫穿始終的東西。一般的老百姓犯了罪,按照身份的高低、親疏關系給你定罪。 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二個問題是思維方法的缺陷。 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有問題。楊振寧在2004年作報告時講了一句話:「《易經》對中國的科學發展很不利。」他說,其中一點是不講演繹論證。《易經》歸納了很多當時的社會現象、自然現象,但沒有嚴謹的演繹和論證。這是楊振寧作為科學家講的真話。而在他講這話之前,16世紀末17世紀初,利瑪竇在他寫的《中國札記》的書里就說中國人不懂邏輯規則。他講的是真話,中國沒有邏輯學。後來我們拚命從《墨子》裡面提煉、搜尋,認為里有邏輯包括辯證邏輯。然而《墨子》裡面雖有邏輯思想但沒有完整的理論,而且因為它不符合社會的需要,後來連《墨子》也式微了,研究的人很少,四分之一的篇章失傳。西方的情況則不同,他們有邏輯學,不但古希臘已經有完整的形式邏輯理論,他們中世紀教育要上一年的辯論課,實質是邏輯課。利瑪竇是這樣講的:為什麼中國人不重視科學,不重視邏輯呢?很簡單,因為這裡面有利益關系,在中國你懂四書五經,不用學數學和邏輯,也不鼓勵做實驗,就可以考取科舉和做官。這樣的狀況下,科學當然沒有辦法發展起來的。另外在中國天文是很豐富的,只是和星相結合起來了,哪裡地震是天發怒了,是對皇帝的懲罰。各種是非按照聖人的話來判斷,也就不必辯論和講邏輯理論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怎能產生現代科學?
利瑪竇來到中國的時候把《幾何原本》帶過來並翻譯了六卷,還有九卷沒有譯出。一直到平定了太平天國,曾國藩做了兩江總督,他接受科學家李善蘭的建議,撥款支持把後九卷翻譯出版,把以前譯出的六卷也校對一遍,出了一個完整的版本。李善蘭請曾國藩寫個序,曾國藩不懂,就讓自己的兒子曾紀澤(曾作過中國駐英公使)代筆。曾國藩知道光懂中國傳統文化不行,從小就讓兒子學英語,接受現代科學教育。曾紀澤代他爸寫的《幾何原本》序言說:「蓋我中國算書以《九章》分目,皆因事立名,各為一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幾何原本》不言法而言理,括一切而概之曰:點、線、面、體。……《九章》之法,各適其用,《幾何原本》則徹乎《九章》立法之源,而凡《九章》所未及者無不賅也。」這里說透了中西思維方法的差別。《九章算術》共收有 246個數學問題,分為九章。分別是:方田、栗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它的計算方法有成就,但是沒有上升為完整的理論。曾國藩看完兒子寫的東西後大為贊賞。當年曾紀澤的評價不一定完全正確的,但他的確說透了中國思維方法的弱點。
此外,幾個世紀以來中國人自認為中國的道德是最高尚的,洋人是蠻夷,道德文章是永遠比不上中國的。實際情況怎樣?現在看來,道德規范也有很大的缺陷。一方面,我們道德規范有一些是跟世界各國一樣的,比如我們講「仁、義、禮、智、信」,大致上從任何一個文化體系裡都能找到類似的東西。在西方,仁是「博愛」;義是「正義」,有些道德規范世界各國是一樣的,不同的語言系統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這是一個方面。但是,進一步考查這些規范的內容,問題就出來了:儒學的核心是仁義。用《中庸》的話來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講人不是講人的平等,而是將親情擺在首位;義的內容拐個彎變為要尊重別人!
我們的道德規范有明顯的不足,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重義輕利」。小人與君子的劃分就是看你重不重視利,你重視利就成小人了;但是人性本身是追求利的。
其次,我們的道德是以三綱為基本架構的,沒有人際之間的平等。
再次,中國道德觀念里群體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可是,人要現代化,社會要現代化,都必須將個人權利、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個人要變成現代公民,維護現代公民的尊嚴、現代公民的權利是根本,道德的根本也是政治的根本,政治歸根到底是為維護公民個人的權利服務的。
此外,作為蔑視個體權利的重要內容,是經濟上沒有堅決、徹底地保護私有財產。有一個原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和官府侵犯民產,屢見不鮮。而自從中國傳統文化法典化以來,因為要維護宗法專制,維護三綱,所以就規定一條:祖父母、父母在不準分戶口、分財產,不準「別籍」,不準「異財」。唐、宋、元、明、清一直都延續這一條規定,誰違反這一條是要受懲罰的。 另外一點是不準你經營新的經濟形式,比如中國學外國人要經營輪船。19世紀70年代李鴻章做直隸總督時,廣東商人在天津申請辦輪船企業,李鴻章不準。1890年代張之洞做湖廣總督,湖南的一些商人要在洞庭湖、長江上辦小輪船公司,張之洞說不行。一直到戊戌變法前後,張之洞還是不同意。也就是說,辦這些新企業,只准公家辦,不準私人辦,即使私人可以辦,也要批准。限制私人財產進入某些經濟領域,等於你的財產權不能充分實現,經濟自由受到限制,私有財產就大打折扣了。
④ 天文地理學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嗎
屬於.古時大學又名大人之學,要求學習者必須思想純正,內容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貫串,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天地誌」,展現一層比一層大的大人的人體科學,研究大人的生命周期規律,找到社會發展的規律——天象,指導人們的行為,也叫天紋學,後人只叫天文學.與現代天文學同名,對象相同,但是志向、思維方式、內涵都是很不一樣.與古西方之學是相似的.我們現在用的農歷就是沿用夏朝的歷法,同時包含陰歷和陽歷,有4000多年了,都是充分研究天文地理的成果.
⑤ 背出二十四節氣和天文、氣候、傳統習俗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一,這是傳統文化,作為中國人必須要掌握的。
二,可以應用於氣候,農事,甚至生活等活動。
三,理解天文現象,用於地理或者其他學科的學習
⑥ 中國天文有什麼不足
這個問題很大,談談我自己的觀點:
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的哲學觀,自然在這個觀念在星空中會有直接的體現。毋庸置疑這套價值觀在今天的社會還有閃光點,但也不容忽視它的糟粕,這才能夠對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選擇性的傳承。
和西方星座作為眾神的游樂園不同,我們的祖先幾乎把整套社會體系都搬上了天空。舉兩個例子,春季星空一條大道從南門開始沿角宿南北延伸直通紫薇垣,兩側太微垣和天市垣分列東西,天空之城的巍巍布局。秋季星空有兩大主題,秋收冬藏和戍邊征戰,這也是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秋季兩大永恆的主題。
可以說星空承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太多印記,聽起來非常不錯是不是?但是,在此基礎上再升一步,就可以直接把天象的變遷和人間的禍福聯系在一起。再稍加發揮,天上的星座成為皇權的象徵,皇家的禁臠,這對於天文學的發展是毀滅性的。
什麼後果?信手就可以列舉一大堆:
天文學人才的凋零。中國歷代都設有欽天監,可是沒有一位出現在科普讀物中的天文學家出自於此。原因很簡單,天象涉及皇權,誰敢妄言之?比如今年會出現一次大凶之兆——熒惑守星,但你要是欽天監的官員,敢不敢如實向皇帝上報?另一方面,就限制了民間對於天文學的研究和發展,比如我這樣的愛好者,在古代無非兩種結局,要麼是被欽天監收編,要麼就是流放或者殺頭(即便比較仁厚的宋朝,對於民間術士處理也是很殘酷的,太宗曾召集民間術士進行考核,幾百人中幾十人進入官方機構,其它全部流放海島)。
對於天象的偽造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今天很容易理解,政治的作為不會影響天體運行的軌道,兩者是沒有直接關聯的。但是在古代,特別是宋代以前,任何一場天象都需要對應某政治事件,而任何政治事件也需要對應天象。那天文學只是一個小圈子的專屬,為了迎合政治需要去偽造天象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了。還是以熒惑守星為例,今天的歷算發現歷史上一共出現38次,但歷史上記載了29次。這29次記載中,只有三次確實發生,另外7-8次火星經過心宿,但沒有逆行,也算湊活吧。但剩下來的絕大多數,純屬編造。再舉一個例子,《晉書》有記載「XX年三月,金星、木星、土星匯聚於牛宿,為晉室東遷之兆」,但只要稍微懂天文的人就會知道,三月金星絕不可能跑到牛宿去,除非它的軌道運行到地球軌道之外。凡此種種,不再枚舉。
對於天象觀測不精,歷史書上還是寫了若干天象記錄的閃光點,比如哈雷彗星、天琴座流星雨、1054超新星等。但是,可以想像,上面一套觀測體系,培養出的官僚集團,必然是人浮於事的冗官。比如太陽運動的不均勻性,歷史上是沈括首次發現的,照例說,這一現象通過小型的天文儀器很容易鑒別,但是我們比起阿拉伯人晚了幾百年。沈括能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真的希望編訂一部好的歷法,去仔細的觀測了近一年的天體運行,而觀測的原因是之前的欽天監全在混日子,觀測記錄都是根據歷法反推,而沒有人去真正觀察過天空。另外,對於行星的運行推算也很不精密,比如火星,西方人為了8′的誤差,進行了幾千年的探究,最後提出了日心說。可是我們面對幾度或者十幾度的偏差,只是用失德等等來敷衍。這樣也不奇怪占書里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段落了,比如太微垣有一顆星叫做「太子」,占書上雲「月掩太子……太子如何如何(大約是有難,可能東宮易主之類)」。可是這顆太子星距離黃道超過20°,而月球距離太陽最多5°9′,根本不可能接近太子星。而且15°的誤差,是個人用肉眼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月亮直徑的30倍),很可惜,大量類似的內容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占書中。
相信樓主能夠理解,為什麼科學革命出現在西方,而不是東方了吧?盡管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西方的天文學水平相比於東方不值一提(凱撒改歷之前,羅馬的歷法可以有兩個月的誤差……= =)。當然,鑒於樓主的問題,說了中國古代星官很多的負面信息。但反過來,如果要說它正面價值,我也輕而易舉的寫出上千字的文章,甚至和有共鳴的朋友聊上一夜。
全面審視自己的文化,客觀地評價它的缺點,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自信。
⑦ 談談你對天文歷法與民俗關系的認識
我對民俗學的看法
我對民俗學的最早涉獵是從大學2年紀開始的。那時我們開設了一門叫做民間文學的課程。這門課程很有意思,所講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伴隨我們成長的民間習俗和我們經常聽說的民間故事、民間歌謠以及童話等等。對於這些習俗和故事我們都是從小就耳濡目染的,僅僅認為它是勞動人民在幾千的勞動生產過程中約定俗成的一些風俗習慣,沒想到它竟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後來在考研的過程中我又相繼讀了鍾敬文先生編寫的《民俗學概論》以及《民間文學概論》等等與民俗學相關的一系列書籍,對民俗學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與此同時我也明白了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的關系。簡單地說:民間文學是指從民間流傳故事中採集、形成的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本土文學作品,其表現形式有民間小說、神話故事、民間傳說、評書、說唱藝術等,是一種通俗文學或口頭傳播的文化現象。而民俗學,研究的對象是各地民俗習慣,如飲食、服飾、婚嫁、喪俗等等。從性質上看,前者屬於文學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後者是社會科學的分支。
民俗學是一門以社會民間風俗習慣為對象進行系統研究的人文科學,
民俗學一詞,是從英文 Felklere翻譯過來的,為英人頓姆斯於1964年創立。原意為人民的知識或人民的智慧。它所說的人民是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的沒有受過統治階級的文明教育的人們和在階級社會中的廣大勞動人民。它所說的知識、智慧或文化稱之為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比較確切。我國民俗學的興起始於五四運動時期,主要是留日學生從日本引進西方的民俗學。民俗學引進之後很快在我國生根並迅速發展,當時有許多大家如魯迅兄弟、蔡元培、胡適等都參與到中國的民俗運動中。從那時起才把民俗作為一門學問進行研究,並進而運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對民俗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當時的民俗學是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登上中國現代學術殿堂的。80多年過去了,民俗學雖然沒能像其他人文學科那樣在中國得到迅猛發展,在社會上受到廣泛重視,但民俗學的發展還是有目共睹的。
民俗一詞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習俗。民俗它是勞動人民生活形態的真實反映,包括人們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等等的內涵與形式,以及其間思想、行為、儀節、活動的記錄與形成,都是民俗學探討的主題,這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與風俗,不僅是人們生活的提升與滿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現在各國都非常的重視發揚和傳播本國的民族文化。要想是本國的文化不被世界文化大規模侵襲就必須堅持和立足於本土傳統文化。民俗學學科理論與民俗事象是密不可分的,理論與實踐相緊密結合的,我們必須把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效的利用田野調查法,才能真正的了解和掌握著們學科,才能把它有效的利
⑧ 中國傳統文化的利與弊各是什麼
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這個兩面性如果用最直接明了的方法講的話,就是:利和弊。中國傳統文化所涉及的面那麼廣,還真沒辦法用一句話簡單直接准確的概括。
《周易》講,……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同樣的一個事物,不同的人對他的認識是完全不一樣的。《望廬山瀑布》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也是這個道理,同一個人看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場,所得到的結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傳統文化主體是世界上最優秀卓絕的文化,她不但讓中國人懂得 禮義廉恥,懂得 仁義理知信,還讓世界上其它國家的人 有紙寫字作畫,有火葯作槍炮御敵,有精美絲綢暖身,有指南針作向導在大海或沙漠中行走時不再迷失……
近代,隨著一大批野心勃勃海歸的到來,中國傳統文化講的 「學夷人之長以制夷」思想土崩瓦解,中國傳統文化也遭遇了滅頂之災,幾千年的文明古跡,精美建築多數被拆除,或者以「保護性修繕」之名修得面目全非,處處是西式高樓林立,中國人說話時也以中間夾雜著ABCD而自豪,很多小學生中學生,連一篇像樣的中文文章也寫不出來,卻整天為學英文而發奮圖強。
總觀前後上下, 中國傳統文化的利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一個有仁義道德,上通天文俯察地理的人。中國傳統文化的弊是 教導人們做一個有仁義道德,有通天文俯察地理的人。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也是她致命的要害呢,就因為她的仁義道德,讓她在一個不講仁義道德的年代被一些不講仁義道德的人鑽了空子,使自己在自己的地盤都無法立足,就因為她的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高深理論,讓一些膚淺的蠢驢們人雲亦雲,說她是封建迷信,以顛覆她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