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手法,全面展示古城歷史文化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麗江古城,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散發著迷人的魅力,但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里,如何將這份寶貴的遺產傳承下來,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手法,全面展示古城歷史文化和景點線路,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在早些年就做出了探索——用科技手段建立了麗江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館。
根據不同遊客的需求,做不同的細分,充分把麗江歷史文化特色展示了出來。今天《我們的家園》節目中,我們就帶著大家一同走進這座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展館。
麗江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館位於古城南門光義街白龍廣場。建於2015年,是以麗江古城歷史發展脈絡和遺產保護為主線,利用科技手段展現麗江古城最具特色歷史文化元素為主要內容的展示館。
展示館以《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志》為藍本,通過陳列、圖文、聲、光、電、多媒體演示和數字表現等形式,採用中、英雙語,全面展示了麗江古城的歷史沿革、文化特色、遺產保護、自然環保等內容。展示館分為四個展廳:積淀--時間里的麗江;文化--生活里的麗江;眺望--夢想里的麗江;家園--自然里的麗江。通過展示館集中展示和科普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價值所在。以點帶面地展示麗江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東巴文被稱之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被喻為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是納西文化傳承的載體和精神家園 ,是我們必須努力保護和傳承下去的精神文化,而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館結合了多種科技手段,用這樣一種有趣的方式讓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東巴文化。
2. 鄭州商城裡發現的文物體現和標志著什麼
經考證,這里是《史記·殷本紀》中「帝仲丁遷隞」的首都。這座規模宏大的首都遺址及其布局,是當時地理知識應用的結果,是當時人們精神和文化的集中體現。城內發現原產於熱帶的象牙,原產於祖國西北的綠松石。冶煉青銅的錫出產於華南或西南。銅礦石、玉石、金、海貝、海蚌、鱘魚甲等也都來自祖國各地。這些都標志著商代的人們直接、間接的地理活動范圍和地理認識能力所達到的水平。
3. 特色農貿市場設計如何融入當地文化
農貿市場設計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在形象設計中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的挖掘,整合地方文化的內涵和設計,進行多層次的深入闡釋,突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成為城市形象的輸出窗口。
市場設計應有利於經營者的管理和交易
農貿市場是農副產品貿易和銷售的市場,經營者是農貿市場經營活動的領頭羊,攤位是農貿市場生存的利器,市場設計應有利於經營者的經營和交易,整合農副產品的特色要素、人文習俗和經營者的特色管理標簽等。
通過藝術造型的綜合組合,特色道具色彩裝飾和材質質感的變化,建立個性化的展位風格,打造出視覺效果,突出商品特色的價值,激發消費者的購物慾望,創造獨特的市場展位。
在攤位的設計過程中,應注意從經營者的角度對經營氛圍的感知,注重經營者的人文關懷,注重實際的營銷效果,最大限度地滿足經營者的日常使用需要。
在設計攤位時,可將廣告、宣傳海報、營銷黑板板等要素融入攤位設計,並將展位下部設計為存放商品的儲備空間。
不同的展位設計有細節上的差異,攤位的設計應該根據攤位的寬度、操作深度和桌子的高度來設計,詳細的設計應該改進,具體的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例如蔬菜展位設計更豐富,水果展示更美觀,可以激發**慾望,如何使肉品展示顯得更新鮮,這些都是展位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因素。
4. 麗江古城古色古香的氣質在哪些方面被全面的表現出來
麗江古城可謂是一個人氣頗高的旅行打卡聖地了,在這里我們能感受到一種古老的文化氣韻,讓人不自覺的就會沉溺於其中,享受這份古老韻味所帶給我們的平靜祥和。
到了山腳下那些分布著古老店鋪的街道,你可以被那些古典精巧的小商品所吸引,這里的每一間房子都不是特別的大,似乎是只能容下一家人。如果你繼續往前走去,會發現這些房子其實是照著當地的地形而建的,每一間房子都是整齊分布的,體現出了最古樸的自然氣息。
如果你在現實的生活中有一種迷失的感覺,不妨可以來到這里,這里的古典氣息能夠凈化你的心靈,讓你感受到身邊一切都是美好的,可以說這里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身養性之處,能夠讓你忘卻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安心的享受這里的一片平靜。
5. 商城文化遺址
你說的是河南商城縣嗎?
http://tieba..com/f?kz=150792924
商城位於大別山區,東與安徽金寨縣為鄰,南同湖北麻城市接壤,介於豫鄂皖三省結合部。縣境東南部層巒疊嶂,中北部丘陵壠崗,地貌多姿;金剛台、黃柏山屏峙東南,灌河、東沙河縈回南北,素稱「吳楚之屏翰,中州之捍蔽」。雖地處中原,卻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靈水秀,物產富饒,生態環境十分優越。溯至遠古,大別山是山高水長,林木蓊鬱,河網交錯,草蕨茂密,鹿豕追逐,龜蛇出沒,百鳥嬉戲的原始森林。
這方神奇的熱土,深得天時地利之便,據考古資料證明,約距今五千年前已有夷、蠻氏族部落分支進入雩婁之野繁衍生息,並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而後,由於戰爭的頻仍,王朝的更迭,民眾的遷徙,這里成為南北經濟文化交匯的地域。漫長的歷史歲月,留下了文化底蘊豐厚的遺跡和遺物,它是研究商城歷史的寶貴實物資料。筆者以多年的考古勘查和部分考古發掘所獲文物材料,並參照相關文獻,擬就商城古文化遺址摘要述列,以求教於方家。
西崗子遺址(俗稱古城遺址) 位於縣城西崗老街北,東臨陶家河。遺址面積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在1—2米之間。遺址中心偏西有一台地,高出周圍耕地1米左右,斷面遺物遺跡明顯。出土有石錛、石刀、陶網墜、繩紋泥質灰陶片、指甲紋陶片、鬲足等,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至早商文化遺址,其中有戰國至漢代的文化遺存。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會委員兼秘書趙全嘏曾來此考察(詳見《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1961年7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專家周到亦曾來此考察。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亂占濫建遺址被侵損過半。
李集遺址 位於縣城東北21公里李集鄉李集村。遺址西北約100米是李集村部,東南為石山嘴自然村,面積約0.5平方公里。一條無名小河由南彎曲北流縱穿遺址,河水經年沖刷,遺址破壞相當嚴重,2米多深的河床陡岸最下層裸露大量陶片和遺跡。199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志清一行曾來此勘查(《河南文物工作50年》2000年8月文心出版社)。
為配合312國道改線擴建工程,於1999年7—9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克映為領隊,商城縣文管辦楊瓊參加,對李集遺址路基部分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揭露面積300平方米,上層厚約1—1.5米,出土漢代一直疊壓至清代陶器、瓷器碎片。下層厚1—1.2米,出土有較多的生活用陶器,主要有鴨嘴足鼎、直頸罐、斂口缽、圈足盤、盆、碗等,以泥質和夾砂的灰陶為主,紅、褐陶次之,飾豎籃紋、凸弦紋,亦有素麵和磨光者。並有少量磨製石鑿等生產工具。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至龍山文化遺物。此外,在探方2.5米以下的青淤泥中疊壓大量碳化樹木,最大直徑約40公分,最小值徑5公分,多為南北平卧,極少豎立。是一處延續時間長、內涵豐富的古代聚落遺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嘴子遺址 位於縣城北11公里河鳳橋鄉老廟(即培源庵)下嘴子西南。遺址面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50米,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為一台地,高出四周耕地約1米,俗稱墩子地。地表採集有石錛、石斧、石刀、石鏃、石鐮及大量繩紋灰陶片等。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楓樹店遺址 位於縣城西23公里觀廟鄉楓樹店村東南阜坡。遺址北臨小河,面積長100米,寬50米,約5000平方米,為一台地,高出周圍地面5米,文化層厚達2.5米。採集有石錛、石刀、繩紋灰陶片和鬲足等遺物。屬新石器龍山文化至早商文化遺址。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會委員兼秘書趙全嘏曾來此考察(詳見《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袁圍子遺址 位於縣城西24公里觀廟鄉王寨村。遺址東南300米為袁圍子,南臨小河,面積長100米,寬80米,約8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採集有石錛、繩紋泥質灰陶片、鬲足等。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至早商文化遺址。其中有戰國至漢代的文化遺存。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會委員兼秘書趙全嘏曾來此考察(詳見《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汪橋遺址 位於縣城西19公里汪橋鎮集南橋頭,小河東岸,公路北側。遺址為一台地,面積長22米,寬22米,約4800平方米,文化層厚1.7米。地表裸露有繩紋泥質灰陶片、陶豆殘片、鬲足和紅燒土塊。屬新石器時代至早商文化遺址。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會委員兼秘書趙全嘏曾來此考察(詳見《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經歷年公路擴修和汪橋鎮擴建侵蝕,加之小河沖刷,該遺址破壞嚴重。
塔崗遺址 位於縣城北32公里白塔集鄉李湖村。遺址為一阜崗,南鄰湖頭自然村,西襟大河,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採集有石斧、石錛和繩紋泥質灰陶片、鬲足等。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據傳明代曾在遺址上建一座八方形磚塔,因名塔崗。塔已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路溝遺址 位於縣城北20公里上石橋鎮堆子塘村路溝南側土崗。遺址高出周圍田地0.7米,呈長方形,殘存面積約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1米。地表採集有夾砂繩紋陶片、泥質籃紋灰陶片、陶紡輪等。屬早商文化遺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小灣遺址 位於縣城北16公里河鳳橋鄉欄桿橋李小灣西北崗坡。遺址面積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50米,約2.4萬平方米,斷面遺物遺跡明顯,文化層厚1米多。發現大面積紅燒土遺跡,採集有繩紋泥質灰陶片、鬲足等。屬早商文化遺址。附近有漢墓,為券拱多墓室磚墓。1961年7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專家周到曾來些考察。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堆子遺址 位於縣城東北20公里李集鄉張瓦房自然村西側。遺址為一台地,東依壠崗,西臨小河,為一台地,面積3500平方米。199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志清一行曾來此考察(《河南文物工作50年》2000年8月文心出版社)。
為配合寧(南京)西(安)鐵路建設工程,於2001年4—8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志文領隊,商城縣文管辦楊瓊參加,對馬堆子遺址路基部分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揭露面積400平方米,發現西周早期房址柱洞54個,排列有序,形成聚落;墓葬3座,灰坑1個,出土大批石器、陶器,還有玉器及石制飾物等。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鐮、石鑿、石錛、石鏃、礪石、敲砸器等,多為青綠色、細石質、雙面磨刃,製作精細。陶器主要有袋足鬲、方唇折肩鼓腹缸、雙耳罐、高柄豆、折沿盆、尊、簋、瓮、盤、壺、碗、圓形紡輪等,為泥質和夾砂的灰陶、紅陶和褐陶,飾細繩紋、粗繩紋、劃紋、凸弦紋、凹弦紋、方格紋、指甲紋、附加堆紋,亦有少量素麵、磨光和墨衣。製作方法大部分為輪制,極少為手制。器物造型和紋飾上都體現了先民們功能性與形式美的藝術巧思。如缸腹附加一周堆紋,不僅加固器物,且裝飾美觀。從文化面貌、器物形制分析,是一處商代至西周早期文化遺址,對研究江淮間古代南北文化交融與互動,皆有重要意義。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鏡湖遺址(亦稱安陂城遺址) 位於縣城西26公里汪橋鎮天鏡湖村.遺址橫跨商城、潢川兩縣邊區,面積長600米,寬500米,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8米。地表裸露多有繩紋陶片,出土有鐵彈丸。1955年在遺址內修塘,發現陶井24眼。屬商代至戰國遺址。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丁家樓遺址 位於縣城東北27公里武橋鄉敖崗村王染坊。遺址面積為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表有大量繩紋陶片。遺址東部發現一古井,深8米,由16節繩紋陶井圈構築,井圈周長0.8米。井底出土13個籃紋陶罐,應是當年的提水工具。屬商代至戰國遺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骨頭崗遺址 位於縣城東北25.5公里武橋鄉月塘村東南。遺址南臨東沙河,面積約7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表有大量繩紋陶片、幾何紋磚和瓦。屬商代至漢代遺址。近年村民在此取土修公路,破壞嚴重。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崗遺址 位於縣城北18.5公里上石橋鎮回龍集東南任崗,村民俗稱「幽州城」。遺址為一崗地,瀕臨小河,面積長300米,寬300米,約9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地表裸露大量陶片,亦有石器,漢、唐、明、清瓷片隨處可見。屬商代延至清代遺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崗遺址 位於縣城西北15公里雙椿鋪鎮古城村。遺址面積長310米,寬210米,約6.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0.8米。耕地層經常裸露紅陶片、灰陶片,出土青磚飾幾何紋,少數鐫刻有馬,有聚落遺跡,屬漢代遺址。附近有漢墓,1971年村民挖墓取磚,陪葬器物大都被毀,僅存一陶狗,現藏商城縣文管辦。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縣境內有已查明的西崗子遺址、袁圍子遺址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李集遺址、下嘴子遺址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還發現有十數處古文化遺址,有待於今後進一步考古勘查闡釋其文化內涵。
6. 麗江古城一直有哪些歷史文化它存在的價值在哪
麗江古城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兩個沒有城牆的古城之一。(另一個是平遙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光滑潔凈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濃烈人文氣息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閑地踱步,他們身著藏滿歷史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對眼前身後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岩,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與整個古城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位於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古城大水車旁有一塊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凈地》是較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繫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 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修建於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佔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它們見證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位於城內福國寺的五鳳樓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樓高20米。因其建築形制酷似五隻飛來的彩鳳,故名「五鳳樓」。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築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稀世珍寶和典型範例。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束河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築群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石拱橋。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風貌,又富於水鄉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7. 如何在體現「古城」的「古」字上進行開發與利用
如何能體現古城的古字?首先我認為古城必須要有古文化。其次就是古代的錢幣進行通商。最後就是對古文化的宣傳。
8. 請問在建設古城文化旅遊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凸顯地方特色
個人覺得在規劃過程中就應該注重文化元素的挖掘與整合。偉光匯通多年來始終以尊重當地歷史、傳承地方傳統文化為原則,將旅遊資源與當地居民生活融合,提升旅遊者品質體驗,同時完成對區域內各項資源的旅遊化改造。讓旅遊者能切身體會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形態所帶來的旅遊體驗和文化熏陶。有機會你可以去咨詢一下。
9. 平遙古城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
平遙古城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很多人想來這里旅行,但是不知道他具體的位置,其實我們可以根據導航來到這個美麗的城市,感受這個城市獨有的文化魅力。
在街道內有居民有店鋪,這里還有明清時候的樣子,時間雖然一點一點的過去,但是這里一點沒有改變。對於一些思谷的人來說,在這里生活,在這里旅遊非常的開心,更是一種文化的熏陶。我們也可以發現平遙古城它裡面的商店特別的多,而且這些店鋪都是老字型大小,更是一種歷史的寄託,雖然旅遊景區內的東西賣的比較貴,但是我們也可以去欣賞一下感受一下,這也是可以的。在五一假期到時候,我們就可以來到這里觀看美麗的景色,了解不一樣的風俗民情。和古時候的文化相交融也是提升自己的一種方式,讓自己拓寬眼界了解更多的知識。
10. 商丘古城的文化價值
現存商丘古城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雖然歷經戰亂,但保存得基本完好,為全國少見的古城遺存。由於年代久遠,兵禍天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范圍都在南北十里之內。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四門外原有四個瓮城,瓮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東門偏南,西門偏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商丘古城是歷代先民們智慧累積的創造,更是「象天法地、順天應地、取法自然」思想的應用,其目的就在於創造一個「天人協調、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萬年永固。古城外為土築的護城大堤,即城郭,呈圓形,象徵天;內為磚砌的城牆呈方形,象徵地。外陽而內陰,陰陽結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個城池便成為陰陽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徵,商丘古城也便有了與日月同在的道理。 鳥瞰商丘古城,外圓內方,猶如一枚巨大的方孔圓錢,寓天圓地方,天地相生,招財進寶之意。古城內的四合院鱗次櫛比,93條街道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見方的許多小塊,格局如同棋盤。在古代的八卦學說中,9是最大的數字,而3是萬物的源泉,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93是一個吉利的數字。
歸德古城五百年只是它的「今生」,它的「前世」也非已被探明的四城疊壓,而是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甚至更加久遠,久遠到萬年前的人類童年時代。中華上下五千年史詩般的文明進程中,一座小小的城,不僅沒有缺位過,而且自始至終立體地呈現為一條清晰、堅韌而又無比活躍的歷史生長線,而且成就過那麼多個不勝枚舉的偉大靈魂。產生過那麼多次難以羅列的歷史嬗變。創造過那麼多項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遺留下諸多追思先賢的古跡名勝。
這一層層疊壓在歷史中的文明奇跡,立體地再現了商丘自建城以來近五千年的古代城市變遷史。猶如「活的化石」,實現對其層層准確地剝離,將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布局、特點、建築規制,有著極為重要的典範意義,同時也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以及相關時期的歷史風貌,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證據。
城市的疊壓其實就是文明的疊壓。當開封「城摞城」奇觀的神秘面紗被層層撩開之際,與之近在咫尺遭受著幾乎同樣命運的商丘古城,已准備好向世人展示她更為悠久的層層疊壓在歷史積淀中的文明奇跡。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一座商丘古城,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更替史。在時間的長河裡,古城儼然已成為一種物語,一種永存。那些大大小小的名典勝跡,猶如一條條倖存的光陰密碼,引導後人以及後人的後人,如何追尋並破解已往歲月里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真顏與足跡。而且,這座古城作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載體,也將永遠啟迪子孫後代,熱愛黃河母親,熱愛祖國,並且不斷創造新的文明。
商丘古城的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範之作,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現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