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參加福建茶文化活動

如何參加福建茶文化活動

發布時間:2022-06-19 04:02:03

1. 茶文化。。。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 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閑靜雅緻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採制的研究,於是出現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

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製得。武夷岩茶,為武夷寺禪僧製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於君山白鶴寺。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古書記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里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
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凈、安逸。

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許多茶葉著作。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 、 雜記 、茶譜 、茶錄 、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 、茶史 、茶記 、茶集 、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為唐代陸羽的《茶經》。陸羽,名疾,認真總、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 》、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
茶文化的出現,把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帶到了更高的境界。茶與文化關系至深,涉及面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體現,又有意識形態的延伸。無疑,它有益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
1、茶書
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誌、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性茶葉專業出版物。據不完全統計,經整頓後的我國茶葉期刊共有22種,其數量之多是其他產茶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3、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吸收茶葉或茶葉文化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其實,茶葉文化的浸滲或吸收到婚禮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系的。因為,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公布或要求社會承認婚姻關系的一種形式,實際也是通過宴慶,為新郎、新娘舉行認親拜友的一次「招待會」。所以,結婚喜慶的一天,一般也是締姻兩家至親好友大聚會之日,客至獻茶,這樣,婚禮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葉結下不解之緣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茶與婚禮的聯系,最早可上溯到我國開始盛行飲茶的時代。但是,這里要說的還不是締婚過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禮中直接用茶為儀的各種禮俗。
4、茶與祭祀
茶作為祭品始於何時,我們的先人似未作過專門研究。一般都認為茶葉的利用,是由葯用到飲用,由飲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葉文化現象的。這也即是說,只有在茶葉成為日常生活用品之後,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制包括喪禮之中。我國隨葬用的明器,《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終副」的物品。至於祭禮,如東漢阮珞七在哀詩中所吟:「嘉餚設不御,旨酒盈觴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在上引詩句中,可以約略看出,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5、茶與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才有了較大發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濟有突出發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6、茶與詩詞
我國既是「茶的祖國」,又是「詩的國家」,因此,茶很早就滲透進詩詞之中,從最早出現的茶詩(如左思《嬌女詩》到現在,歷時一千七百年,為數眾多的詩人、文學家已創作了不少的優美茶葉詩詞。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與詩詞的情況一樣,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不只是在我國歌、舞發展的較遲階段上,也是我國茶葉生產和飲用形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經常內容以後才見的事情。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舛出巴蜀」,這里所說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於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為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宋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為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里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8、茶與戲曲
我國是茶葉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獨立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吉安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9、茶與美術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通過構圖、造型、施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范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為的繪畫、雕塑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
10、茶與楹聯
茶聯,乃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藝、茶禮表演的廳堂牆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內,常可見到懸掛有以茶事為內容的茶聯。使人見之,不但有古樸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氣」、情操高尚之感,還可以給人帶來聯想,增加品茗情趣。
11、茶葉諺語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群眾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語。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不外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換句話說,也就是茶諺主要來源於茶葉飲用和生產實踐,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通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保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葉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或文學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葯」,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葯,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凈;(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 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 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采: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 作為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②茶與祭腌: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③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其飲茶習俗 千姿百態,各呈風采。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系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通過水來實現的;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葯理功能,最終也是通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污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為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而得名。它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是游覽勝地,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里產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贊不絕口,並以「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制觀採茶作歌」為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假售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里峰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郁,氣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蒙蒙,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出茶樹生長發育特別需要的「天時地利」。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干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槍,故又稱「旗槍」。「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西湖龍井茶的特點是: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象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艷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槍,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

、=、

西湖龍井茶
所屬菜系:地方特產
菜餚口味:鹹味
涉及食材:丸子,鹽,……
產地:中國浙江杭州。

成因: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里峰巒起伏,溪流縱橫,林木蔥郁,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蒙蒙,漫山遍野雲霧繚繞,構成了茶樹生長發育特別需要的「小氣候」。

歷史:西湖產茶已有1200多年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贊不絕口。並「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制觀採茶作歌」。

品種:西湖龍井茶的的採摘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干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槍,故又稱「旗槍」。「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

特點: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像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艷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槍,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

工藝: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茶芽,在80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茶文化的電子書籍的下載

2. 福建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制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韻。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梁,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

連綿中國茶文化歷史,福建茶文化凝聚著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蓮花茶襟書東晉,南洋思鄉憶石亭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岩縫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題詩(詩刻於蓮花石上),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樑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自此蓮花峰茶改稱石亭綠茶。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後,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英倫。

遊子思鄉,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如今古鎮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依然:「茶綠峰青,開放幾更今古;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宋詞偏愛建溪春,元曲令興武夷風

建茶因產於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479-502),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陝西寶雞市南部)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以)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歷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鬥茶比藝創時興。北宋·丁謂(962-1033)《詠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錄》;宋·宋子安撰(1064前後)《東溪試茶錄》;宋·黃儒撰(1075前後)《品茶要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補(1158)《宣和北苑貢茶錄》;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創立焙局,設置御茶園於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五千餅。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話工夫,咸豐無意問茉莉

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閩瑣記》、袁枚撰(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或稍後亦注1786)《隨園食單》、梁章鉅撰(1845)《歸田瑣記》、施鴻保撰(1857)《閩雜記》、徐珂《清稗類鈔》;連橫(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台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1890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

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指:水仙茶等),烏龍東渡創奇跡。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劉超然、鄭豐稔在《崇安縣新志》(1940年)記載:「武夷茶,始於唐,盛於宋元,衰於明,而復興於清。……然孫樵《送茶焦刑部書》雲:「甘晚候十五人遺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丹山碧水為武夷之特種,唐時崇安本設縣,武夷尚屬建陽故雲。然則此茶之出於武夷,已無疑義。……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翚、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 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曾經給予 「武夷茶歷經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術不斷革新,創造了馳名中外的名茶,歷次輸出外銷。譽滿全球,為提高我國茶業科學技術水平作出了貢獻。」的高度評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布武夷山中。有唐至民國古茶園、宋遇林亭窯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園、明大紅袍名叢、清龐公吃茶處、明至民國古茶廠、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著名史學家蔡尚思教授曾贊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詩雲:「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中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絕妙結合,它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武夷岩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當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繼承歷代品茶藝術的基礎上,總結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其程序:恭請上座 焚香凈氣 絲竹和鳴 葉嘉酬賓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烏龍入宮 懸壺高沖 春風拂面 重洗仙顏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關公巡城 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 鑒賞三色 喜聞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領悟岩韻 自斟慢飲 敬獻茶點 欣賞茶歌 游龍戲水 盡杯謝茶。把品茗、觀景、賞藝融為一體。蔡鎮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韻》中贊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緣,我夢中的千古茶神,我筆底流轉如珠的曠世茶韻。」

武夷茶文化已成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尋香首推茶,品茗此為都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唐末,閬苑岩岩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裡,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銹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古人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甌里醞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

「志寄茶韻,筆喚鄉情」是茶鄉人對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吳小猛的《給老父》詩文中寫道:「一壟壟茶園爬上山坡/爬上額頭/綠色的彌漫/把日子染得金黃金黃……嫩芽上的白毫/什麼時候/悄然爬上雙鬢/爬滿你的頭」老茶師的辛勞和執著,都真實地溶入了茶葉,而當人們品飲時領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長坑鄉工作的龔伏龍題的「觀音茗韻醉人香,陸羽當年惜未先,茶葉文化大手筆,烏龍雲嶺譜新篇。」把茶、茶文化、茶鄉事業連在一起。

蘇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價,極品一甌滿座香。」 鄭夢集的「似詩似畫安溪縣,如露如泉鐵觀音。」安溪大觀園門聯的「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溫暖故人心。」(安溪古稱清溪)。無不體現茶鄉人鍾愛自己的鳳山、蘭溪、茶林、茶師、茶都。甚至一個地名,長坑,也有賦聯,「長滋雨露茶園綠,坑作硯池墨寶香」(長坑陳文信題)傾注了茶鄉人對茶和文化的鍾愛與抱負。在溪源茶廠的品茶室有一副對聯「八表無垠騰峻馬,溪山盡處問清源」,上聯嵌入「八馬」商標,下聯嵌入「溪源」廠名,可見品牌文化建設正在成為新的亮點。

3. 參加茶文化節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很熱鬧,因為除了茶葉,還有各種表演,算是不錯的盛會了,然後茶葉的種類真的好多啊,讓人眼花繚亂的。

4. 如何做好一場佛系的茶文化活動

呵呵,大學校園里開始辦茶文化專業咯,本科的,懂茶的人會多起來。

其實喜歡茶道茶藝的人不少拉,為什麼不以表演茶藝完了之後,再現場教茶藝的形式。

還可以開展茶文化講座,講茶的禮節,穿插有趣的茶故事。

我們這里茶文化活動不少,中秋節就有一個茶桂飄香的活動。賞月喝茶聞桂香。現場有茶藝表演,茶食,音樂。

5. 福建烏龍茶藝的茶藝表演

武夷烏龍茶茶藝表演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武夷茶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市武夷山中。有唐至民國古茶園、宋遇林亭窯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園、明大紅袍名叢、清龐公吃茶處、明至民國古茶廠、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當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繼承歷代品茶藝術的基礎上,把品茗、觀景、賞藝融為一體,總結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黃賢庚先生於1995年農業考古期刊發表的《武夷茶藝》一文中對烏龍茶茶藝表演程序作了描述:
恭請上座;焚香凈氣;絲竹和鳴;葉嘉酬賓;活煮山泉;孟臣沐霖;烏龍人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鑒賞三色;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蘭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領悟岩韻;敬獻茶點;自斟慢飲;欣賞茶歌;游龍戲水;盡杯謝茶。
安溪烏龍茶茶藝表演
安溪烏龍茶茶藝表演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純,茶性之純正,茶主之純心,化茶友之凈純,乃為茶道之本。雅,沏茶之細致,身韻之優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藝之流程。禮,感恩於自然,敬重於茶農,誠待於茶客,為茶主之茶德。和,是人、茶與自然的和諧, 清心和睦,屬於心靈之愛,為茶藝之「道」也!安溪茶藝將藉著這純正、清雅的茶藝傳播,啟發人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其烏龍茶茶藝表演流程如下所示:
神人茶境;展示茶具;烹煮泉水;沐霖甌杯;觀音人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甌里醞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鑒賞湯色;細聞幽香;晶香尋韻。
校園烏龍茶茶藝表演
校園烏龍茶茶藝表演是校園茶文化活動方式之一。1995年在詹梓金、葉寶存等專家倡導下開展了大學生茶藝表演活動,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專業茶藝隊於1996年5月應永春縣邀請參加福建省烏龍茶茶藝表演評比會匯報表演。此後在茶學老專家莊任教授、葉寶存教授的指導下,郭雅玲撰寫的、孫雲培訓的題為《岩骨花香》的福建工夫茶藝,於1997年4月在福州與福建茶界主要單位、日本三得利茶葉代表團等進行交流。大學生茶藝以專業素養突出而獲得贊譽。在福建茶葉進出口責任有限公司的推舉下,福建農林大學的校園茶藝《岩骨花香》、《奇蘭飄香》等被選人中央電視台「走近科學」欄目2000年春節特別節目攝制內容和2001年春節的中國茶專題節目。

6. 怎麼弘揚茶文化

如何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國的茶文化有過不少繁榮,也有衰落。茶文化作為飲食文化的重要成分,包含了很深的文化隱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茶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那麼,在現代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繁榮的條件下,如何將茶文化的核心保存下來,如何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呢?
首先,弘揚和發展中國茶文化要突出民族特色。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寶藏,是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的主要源泉。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突出民族特色,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
二、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加之茶產於中國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喝茶的好處和中國的茶文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宣傳茶文化;通過文化宮、文化館、文化專題演出、文化下鄉等文化宣傳陣地加強茶文化推廣;還可舉辦茶文化知識專場講座等。要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公家」要做好帶頭作用,把茶宴、茶會列入機關、事業和企業迎賓待客的禮遇。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文明的茶文化活動並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我國民族眾多,飲茶風俗各異, 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因此, 首先應因地制宜, 建立反映當地特色的茶文化基地和場所, 使茶文化在祖國大地各處都有展示的場所。其次,可創辦茶文化論壇,舉辦茶文化知識展覽、茶藝表演等;舉辦以茶文化為題材的詩、書、畫、印、聯展出; 舉行以品茗為主題的詩歌、書畫創作等活動;舉辦「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比」、「茶王賽 」、「 茶藝表演大賽」等活動。以提高我國茶文化的社會影響,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
四、提倡生活茶藝,把茶文化向城鄉、家庭和社區滲透。要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發動廣大民眾參與進來。茶文化可以成為社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以組織社區居民學習品茶知識, 學會泡茶技藝, 還可組建茶歌茶舞表演隊, 舉辦家庭茶藝大賽等活動, 提倡 閑時泡壺茶 活動等。
五、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要靠他們承前啟後、發揚光大。弘揚茶文化應從娃娃抓起。為此, 可以結合學校課程的改革, 把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中國茶文化藝術地、和諧地融化到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去,開展少兒茶藝,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讓學生學習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學習茶德,體會飲茶精神, 陶冶情操, 升華愛國感情。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也有助於培養10 年、20 年以後的茶消費群體, 開拓未來的市場, 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
六、加強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中國的茶文化弘揚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現在我國茶業相關人才比較緊缺,素質也不高。在茶樓里,多數員工並不具備茶文化和茶藝基礎素質;外地客人有興趣了解一下茶知識,多數也是一問三不知。因此國家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對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鼓勵支持一些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相關專業、舉辦茶業人才培訓班等。
七、把茶文化實踐應用於發展地區經濟,鼓勵發展茶產業,大力開發以茶為主的旅遊產品。如觀賞茶藝表演、品名茶、觀看茶歌茶舞、觀賞選購茶具、品嘗茶餐茶菜、自己動手學制茶學泡茶、參觀和考察茶文化遺跡等, 不僅會給國內外遊客帶來新鮮感、愉悅感,滿足了遊客探奇求知的心理 ,還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八、加強茶文化的研究,交流與合作。我們要研究挖掘古代燦爛的茶文化並加以繼承和創新,同時還應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國內外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要學會「 拿來」 取他人之長, 補己之短,做到吸收、創新具備。
總之,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的方式方法很多,最根本是要突出民族特色,還要有創新意識,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要融合現代文明,使茶文化突出現代文明、先進文化特色。弘揚和發展茶文化應直接與茶業發展相連,注重人才培養建設和國內外交流合作等

7. 一個以茶文化為載體的社團應該如何開展活動

呵呵,大學校園里開始辦茶文化專業咯,本科的,懂茶的人會多起來。

其實喜歡茶道茶藝的人不少拉,為什麼不以表演茶藝完了之後,再現場教茶藝的形式。

還可以開展茶文化講座,講茶的禮節,穿插有趣的茶故事。

我們這里茶文化活動不少,中秋節就有一個茶桂飄香的活動。賞月喝茶聞桂香。現場有茶藝表演,茶食,音樂。

8. 茶文化研究入會通知怎麼寫

通知;
為繁榮和推進中國茶文化、茶產業等的研究,本部將於2016年11月下旬在吉安市與遂川吉貢狗牯腦茶業有限公司聯合承辦"中國茶文化與中國名茶高峰論壇"。參會者除往返交通費自理外,食宿和學術考察等費用將由遂川吉貢狗牯腦茶業有限公司承擔。歡迎海內外學者、企業家、政府官員等撰寫論文參加論壇。屆時,我們將在素有"節義之邦"美譽的吉安市(古稱"廬陵")縱論中國茶文化的內涵、歷史、現狀及中國各地名茶現狀與茶產業該如何發展等
中國茶文化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葯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葯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9. 急:關於茶文化的,知道的請進

茶文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文化,茶本身就暗示了清凈無為與心靈修養。而茶道有復雜精緻的步驟,是「術」的一種表現。

10. 茶文化活動有哪些

你好!首先,你得先理解茶文化的意義。茶飲之歷千古而不衰,亘久而彌新,就是因為茶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在茶產業中調整生產關系、革新生產方式、提高茶農組織化程度以及延伸產業鏈、加強產業要素聚集等方面下功夫的同時,深入挖掘茶文化內涵,加強茶文化建設,把茶文化投入生產、注入品牌、導入營銷,把茶文化融入茶葉的產、加、銷整個產業鏈中,是提升茶產業、振興茶經濟的制勝之道。
至於你說的茶文化活動可以有很多種。比如說送茶暖人心啊,去茶山體驗啊,搞個茶品鑒啊,茶話會啊,茶藝表演啊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的。主要是你要根據當地的市場去判斷操作的可行性和效果。
我能想到的就這些了,如果有用的話,請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如何參加福建茶文化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