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到現代工業設計中
在解讀將中國元素融入現代工業設計中的方式之前,先要弄清楚兩個問題:1.何謂中國元素;2.中國元素是如何融入古代工業設計中的。
首先,何謂中國元素?青花瓷是中國元素吧?飛檐瓦當是中國元素吧?宮廷服飾是中國元素吧?水墨工筆是中國元素吧?斗拱榫卯是中國元素吧?
是
再有,白瓷扮兒缸子是中國元素嗎?鐵皮熱水壺是中國元素嗎?軍大衣是中國元素嗎?銅鍋涮肉是中國元素嗎?屋頂的菜園子是中國元素嗎?大紅大綠的棉襖是中國元素嗎?
也是
文化元素,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體系,不同憲法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孕育出的一些表面性的特徵。這些特徵通過不同的物品、事件、人的行為反映出來,就形成了所謂的元素。而所謂中國元素,就是事物經由中國的文化背景所展現出的特徵。這個特徵,是隨著時間、空間和體系的變遷而改變的,唐朝的人不穿漢服,清朝的人也不坐秦車,明代的建築匠將輕機械發揚開來就不再過分依賴於人力和手藝,改革開放後的工業發展也使得我們不需要再讓手工藝主導量產產品。所以,對於元素,要歷史的看待,也要即時的看待。不然就會符號化,只看得到表面而看不到本質。
對於如何將中國元素融入工業設計的問題,我舉個例子:屏風。
現在很多的中式、新中式傢具品牌非常喜歡以「屏風」這種傢具樣式來體現所謂「中國風」、「中國元素」。屏風這一傢具形式是否起源於中國我沒有考證過,但是屏風在中國古代傢具裝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的確可以從一個非常穩妥的角度去詮釋中國元素。但是,這種詮釋是否合適?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自漢代往後,延續千年的庶民房居、宅居、院居的形式基本確立之後,居住面積普遍在60平方米以上的通間,室內屋體靠立柱支撐,除隔窗外再沒有其他分割空間的牆壁,最大的空間深至達到80平米的正方形,正常的也要30平米,所以室內是非常缺乏遮擋視線、分割空間、建立功能區域的面狀物體的。
因此,中國古代的傢具,每一個樣式,每一件都是自成一體的,很多傢具自身的結構和形態會形成獨立的負空間,比如太師椅,羅漢床,百寶格等等,都可以通過自身的結構建立起一片方正的空間與大空間向隔斷,讓人引起空間被分割的體知覺。而屏風則是通過阻擋視線去更加直觀有力的去分割空間。
但是,現代的平民家居環境,普遍情況下都是以美製或歐制的公寓形式加以改造,室內由厚度300mm左右的不透明牆壁進行空間分割,每個獨立空間的面積最小可以到10平米左右,所以瑣碎的空間是不需要再用傢具進行整體分割的,而諸如羅漢床、太師椅的二次空間分割也不是必要的,也要視情況和個人喜好來定。
因此,可以看出,將元素融入設計這種想法本來就是有待商榷的,這是一個類似逆推的過程,因為元素是結果,設計是誘因。一個可以正確、適當的運行在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環境下的設計,它本身就必然是具備中國元素的設計了,不需要去強加,去符號化,去刻意消費。
B. 文創產品怎麼做
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顧名思義是指文化創意產品,是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藉助於現代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而產出的高附加值產品。
好的文化IP有幾個優勢:
1)知名度高(利於後期傳播,快速吸睛)
2)有一定受眾,甚至有一小撮研究者(這部分人在後期就是產品最先銷售人群)
3)歷經千百年沉澱下來的文化有足夠的背景故事可挖掘(文化內容+營銷傳播),可以看出,這種優勢可以在後期接轉化成很高的話題勢能和消費勢能。
好的文創需要具備三個特點:審美、功能、內涵,缺一不可。僅僅做到迎合消費,不算本事,更高明的是融匯古今、溝通雅俗。他指出,還有一個誤區必須打破,那就是把文創等同於衍生品。目前,許多圖書館的文創開發都配套大型的展覽或活動在做,缺乏獨立性。好的文創不應該是新奇點綴,而應該進入生活日常。
C. 文化怎麼才能變成產品
不用變,文化本身就是通過產品表現出來的。只不過現在的產品太沒文化了
D. 如何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文創產業
在文創產業中融入有關民族文化的元素,使二者有機結合
E. 古鎮如何把文化IP打造成文化品牌
1、擁有清晰的主體目標
古鎮針對遊客年齡、性別、學歷、興趣點等因素確定文化IP的目標人群,制定價格政策吸引新的群體,比如從運營模式上分自然體驗模式古鎮、綜合體旅遊古鎮、創意類古鎮、原地修復模式古鎮等;從消費者年齡層次可分為老年游、親子游、情侶游等;從主題層面可分為游樂、文化體驗、科技、史學研究等。要對古鎮景區的主體目標發展和IP旅遊投資水平有個清晰的判斷。
2.古鎮文化IP的旅遊產業生態化延伸
IP必須與當地周邊古鎮的文化融合起來,必須與當地居民的利益捆綁起來。換句話說,就是必須讓這個IP植入到古鎮居民的生命深處。懂得利用古鎮的獨特地理優勢, 打造本地特色旅遊產品、游樂設施和周邊商品,最終實現產業鏈發展。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通過落實創意爆點項目,找准古鎮定位,打造古鎮核心吸引力。有了核心吸引力,就有了市場指向性,繼而通過精準推廣、訂制化營銷,以小眾帶大眾,以區域帶全局。
3.立足本地文化事業,打造旅遊IP品牌形象
在旅遊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藉助「旅遊+」整合帶動作用,融合古鎮傳統人文工藝品和傳統技術,打造旅遊IP品牌形象。加強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通過對傳統手工藝文化產品的開發,實現古鎮文化品牌的人格化。通過充分挖掘本地文化、企業、居民、景點等多因子的潛在優勢,打造古鎮旅遊文化IP,促進當地產業轉型升級。4.創新發展模式,學會靈活應用
古鎮模式基本建成後,並非直接決定古鎮今後發展模式將一成不變,面對網路技術的更新換代,古鎮旅遊客流量少等問題,古鎮發展應具有創新思維,在原有的文化產業、運營模式、宣傳推廣等方面進行及時更新。此刻,古鎮文化IP不再是「文化復興」,而是「文化再造」。學會借鑒吸收別家優秀成果,彌補自身劣勢,才能使古鎮立於不敗之地。
F. 如何打造以良渚文化為元素的文化休閑產品
摘要 「做良渚的文創,就要把五千多年前的良渚與現代人的生活、審美和需求相結合,讓良渚文化更有溫度、更接地氣。」
G. 文化元素有哪幾種形式
文化元素一般包括三種類型:
一是物質類,主要指通過現實中存在的有形產品表現出來,具體可表現為漢服文化、青銅器文化、茶文化、農耕文化、剪紙、皮影民俗文化、山嶽文化等;
二是精神類,主要指精神文化,包括哲學、科學、宗教、藝術以及各種思想觀念,具體可表現為禪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等;
三是象徵符號類,主要指通過語言、姿勢、表情、動作、聲音、圖形、標志等體現文化要素,具體可表現為二次元動漫文化、傳說故事、影視作品、熊本熊、米老鼠卡通形象等。
新時代文化消費的發展趨勢
消費升級背景下人們開始追求高品質、高效率、個性化的消費,全新消費特徵浮現出來,文化的發展也有了新要求,對於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從千篇一律的文化衍生品逐漸變成追求更具審美、更有底蘊、更貼近生活的文創產品。
2019《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中也提出要通過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因而文創產品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當代生活,正是迎合了消費升級背景下的全新文化需求。
H. 傳統文化在文創產品中的應用
傳統元素在文創產品中的應用
文創產品應該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從傳統文化中提取出來的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文化代表性的東西就是傳統元素。我國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素材,例如剪紙、蠟染、陶瓷、竹編等都屬於我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傳統元素的融入能夠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豐富產品的精神價值,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過程中,如果能夠應用圖形紋樣、色彩、材料質感、表現技法等傳統元素,可以提供給消費者較好的視覺感受和情感體驗[2]。
傳統元素應用在文創產品的方方面面,大到傳統文化故事,小到圖形紋樣,設計者通過再創造,將傳統元素進行提煉並應用,能夠使文創產品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故宮文創是這些年來較為火爆的文創品牌之一,大多產品以皇家元素作為設計的出發點,潮品層出不窮,具有濃厚的中國色彩。故宮文創不斷推陳出新,其中紫禁·事事如意掛飾是以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清代中期《緙絲歲朝圖》為原型設計的(圖1),這個掛飾由兩塊平面掛件和一顆立體的柿子造型掛件組成,採用了壓鑄、電鍍、仿琺琅等工藝進行製作,將如意、柿子、祥雲三種傳統元素在圓形平面掛件上進行畫面組合。「如意」是我國傳統的吉祥之物,寓意稱心如意、吉祥順心。這個掛飾在設計中運用的是「靈芝式如意」,這類如意的特點是造型如靈芝一樣,而靈芝寓意吉祥如意、長壽福祿。柿子果實圓大肥碩,圓鼓鼓的形態似如意,又因「柿」與「事」諧音,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運用了兩顆柿子,巧妙地以兩顆柿子和如意的諧音來表達「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祥雲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符號元素,在神話故事中指的是神仙所駕的彩雲,在古人看來,雲寓意吉祥,是高升的象徵,設計者將其對畫面進行點綴,再配上「事事如意」的文字掛件,以及一顆肥碩可愛的立體小柿子掛件,組成一串小巧精緻的掛飾,並且這樣寓意滿滿的掛飾在市場上深受大眾喜愛。這個掛飾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傳承了故宮本身的書畫文物,還善於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並應用到產品設計中,雖然只是簡單的圖形紋樣和文字字元,但傳遞出的精神價值能夠深入消費者的內心。崑山玉調系列書簽將中國傳統戲曲「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特點表現出來(圖2),產品採用高韌性黃銅簽芯,工藝精細,表面通過烤漆噴塗,色彩鮮艷。打開精緻的包裝盒,五大行當的人物特點映入眼簾。生行扮演的是男性角色,主要包括小生、老生、武生等。
旦行扮演的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這兩個行當的書簽人物形象分別取自湯顯祖經典作品《牡丹亭》中的男主人公柳夢梅和女主人公杜麗娘。設計師結合兩個人物的形象特點進行書簽設計,柳夢梅是年輕英俊的巾生形象,身著藍衣頭戴方巾,杜麗娘是小家碧玉的閨門旦形象,清秀美麗。凈行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多表現性格豪邁、粗獷的人物,此行當的書簽人物取自《虎囊彈》中的魯智深,設計師設計的是魯智深醉酒後抱著酒罐子單腿立地的造型,使得書簽生動且趣味十足。
末行扮演的是中年以上、蓄須帶髯的角色,此行當的書簽人物取自《十五貫》中的況鍾,頭戴官帽,身穿紅衣,塑造了一位公正廉明的知府形象。醜行扮演的是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I. 哪些文化元素可以用於農產品包裝
第一種風格:原生態形象
農產品企業最容易犯的錯就是把形象做的太土,但實際上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土的沒有品位。
現代人追求親近自然,尤其喜歡的那種與世無爭的原生態意境。因此,作為農產品品牌形象塑造而言,"土"的最好方向是給外在美披上一套原生態外衣——原汁原味、原生淳樸,原生品味。但在這種原生態的外衣上如何讓加工設計、風格都有點個性,卻又不失親切,便是設計工作中的重點!
第二種風格:區域特色文化
消費者有時候並不了解產品本質,這就需要藉助於包裝設計、品牌背書才能明白,這一點是許多農產品企業所忽視的。所以將農產品打造成有故事的"文化人"也算實至名歸之舉。特色農產品的鮮明地域特點,就需要在形象塑造上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的挖掘。而品牌背書,要契合消費者追求高品位文化的消費心理,同時將產品文化底蘊進行全面詮釋與包裝融為一體,從而烘托出品牌的文化氣息。
第三種風格:時尚
沒有人規定農產品必須是土氣原生態的,在產品包裝設計風格上面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結合時尚風格的設計會讓更多的消費者接受。同時在眾多的同質化產品中凸顯出來,這也是最近幾年很多中國農產品在品牌形象塑造上使用的常見手法。
這種風格相對比較大膽,是對傳統意義上的農產品形象的顛覆。但由於中國消費者的觀念轉變等因素,也很有市場。農產品也需要時尚,隨著農產品消費者的年輕化,這種風格是叫好又叫座的品牌塑造必經之路。
第四種風格:趣味好玩
現下許多農產品最終走向快消食品的路子,或者從傳統渠道走電子商務平台,面對著更加時尚的年輕群體。因此在包裝設計上就需要依據他們的喜好,結合我們產品的特點尋求趣味性的包裝設計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