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食,是我的在這是世間生存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的能量的消耗都需要以食用食物來補充,才能獲取身體成長所需要的營養,維持自己的生命。中國的飲食文化傳承至今也是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可以說得上是傳統文化了,而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比例也是相當之重的!
外國人相對來說,是比較注重情趣的,而中國的人則是更加註重飲食。中國人以飲食為天!「悠悠萬事,唯此獨大」,就是說中國人覺得這世界上的事情千千萬,唯獨吃飯這件事是最重要的。 《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為什麼會吸引那麼多的人觀看?最簡單的來說,就是因為這個節目接地氣!畢竟吃東西,是咱每一個人每天都離不開的事情,而這個節目,講述的就正是咱每天都在吃的東西,背後的文化。
飲食文化,說白了也就是吃飯的文化。什麼是吃飯的文化?我想也就在中國才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了。在中國人看來,食物就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給予別人食物,請別人吃飯,在中國是一種非常之重的禮儀;而接受了他人的食物,就是受到了非常大的恩惠,必須得加以回報。這就是中國文化中對於吃飯文化的基本准則了。在這一來一往的,你請一席我請一頓的過程中,就使得中國的吃飯文化漸漸地變了味道。中國人隨著錢包的日漸豐滿,就慢慢地開始閑不住自己的錢包了,於是便開始流行起了請客吃飯。
而中國對於吃飯的傳統文化,也漸漸地變成了請別人客吃飯的正經理由,而大家也都漸漸的習慣了這種新一代的吃飯文化。像是每年過個什麼節日啊,家裡有個紅白喜事啊,老人高齡做壽誕啊,小孩生日慶祝啊,誰家不擺個宴請一頓的?哪家會不過來蹭一頓的?要是碰上了有人升職加薪,搬到了新的家裡,或者是成功的走出了國門,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會過來請吃飯的。人回來了要接風,走了要踐行,有事搓一頓,沒事聚一聚。所以中國恐怕是最喜歡請客吃飯的民族了。
飲食飲食,食是吃飯,那飲就是喝茶了,中國對於茶道的文化也是非常精深的。外國人愛喝酒,而中國人就喜歡喝茶。玩過人喝酒是取其汁,中國人喝茶是取其氣。西方人喝酒是為了身體,而中國人喝茶是為了意境。自古以來茶就是中國的文人雅士最喜歡的東西,他往往是用於陪襯一些山水美景的,文雅智取。所以中國人喝茶不叫喝茶,叫品茶。從中品的,還可以品出來人生哲理,從而產生許多的偉大詩人寫詩來頌茶。就連品茶,也是品出了茶術之道的。
❷ 飯圈文化是什麼意思
飯圈是一個網路用語,拼音是fàn quān,注音為ㄈㄢˋㄑㄨㄢ。指粉絲圈子的簡稱,另外"粉絲"一詞的英文單詞為"fans",單詞fans本身由fan+s構成,s一般表示多個,其中的fan可以直接音譯為「飯」,粉絲群體叫「飯」,他們組成的圈子叫「飯圈」,近義詞有「飯團」。
從前追某個明星或樂隊,最多就是買專輯,看演唱會,基本都是散粉,並沒有飯圈的概念。近年來,隨著粉絲群體擴大,偶像經濟不斷發展,催生出為偶像買周邊(衍生產品)、租廣告位做宣傳、投票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動等多種方式。
社會評價
「飯圈」成了「怪圈」,顯然會對正在形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明星有責任和義務引導粉絲理智追星,而非放任粉絲亂來,甚至觸犯法律道德底線。(中新網評)
以愛為名,畸形的飯圈文化嚴重擾亂了中國影視業健康有序的發展秩序。近年來,一批創意匱乏、誠意欠奉的影視劇因過度倚仗「流量明星」圈粉,利用飯圈做數據、造話題、炒熱度,控評控場,而被觀眾和評論界廣為詬病。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飯圈
❸ 什麼是餐桌文化
餐桌文化就是餐桌禮儀,就是指在吃飯用餐時在餐桌上的禮儀常識。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
在飯食方式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國人則有一定的用飯規例。
他們喜歡叫數碟佳餚,放在飯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食這數碟菜餚,飯吃完可再添;夾起的菜餚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餚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的晚餐,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餚,以免令主人家誤以為菜餚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
中國與西方在飲食文化方面有不同之處,中國人比較喜歡大夥兒到茶樓,因可品嘗更多款的點心及菜餚,雖然茶樓都備有二人飯桌,但大多數是供四位或以上食客用的飯桌。茶樓通常很噪吵,氣氛不像西式餐廳浪漫,若二人吃飯,可考慮不選擇去茶樓。
(3)什麼叫文化飯擴展閱讀
禮儀須知
1、預約的竅門。越高檔的飯店越需要事先預約。預約時,不僅要說清人數和時間,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煙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的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內到達,是基本的禮貌。
2、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
3、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
4、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5、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6、正式的全套餐點上菜順序是:①菜和湯 ②魚肝油③水果④肉類⑤乳酷酪 ⑥甜點和咖啡 ⑦水果,還有餐前酒和餐酒。沒有必要全部都點,點太多卻吃不完反而失禮。稍有水準的餐廳都不歡迎只點前菜的人。前菜、主菜加甜點是最恰當的組合。點菜並不是由前菜開始點,而是先選一樣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適合主菜的湯。
7、點酒時不要硬裝內行。在高級餐廳里,會有精於品酒的調酒師拿酒單來.對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訴他自己挑選的菜色、預算、喜愛的酒類口味,請調酒師幫忙挑選。
8、主菜若是肉類應搭配紅酒,魚類則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來杯香檳、雪利酒或吉爾酒等較淡的酒。
9、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點完菜後,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10、略事休息時,刀叉的擺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後,將刀叉擺成四點鍾方向即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餐桌禮儀
❹ 飯圈文化是什麼意思
飯圈文化,指一群粉絲組成的組織和團體,自發地給偶像助威或宣傳。
在這個飯圈之中里,有人負責拍照修圖發圖,有人負責視頻剪輯,有人負責其他人對自己粉絲的評論,有人負責轉發和數據。粉絲們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完全就只為了一個共同目標。
社會影響
「飯圈」存在瘋狂氪金、無腦應援、網路罵戰等等亂象,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危害極大。如今是時候多管齊下,做一番徹底的矯正和清理。從粉絲個人來講,拒絕畸形的飯圈文化、理智追星,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
「飯圈」本是粉絲抱團支持明星的鬆散團體,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飯圈」變了味,應援打榜不計成本、罵戰互撕不擇手段、為了流量惡意營銷沒有下限。「飯圈」變味,「唯流量論」難辭其咎。在娛樂圈,流量代表著藝人的知名度,也代表著商業價值。
與幾十年前不同,在互聯網時代,等待藝人推出膾炙人口的好作品帶來流量,速度似乎遠不如炒CP、買熱搜、設置熱點話題。於是,在一部分粉絲的帶動下,不良「飯圈」文化開始蔓延。有不少未成年人混跡「飯圈」,種種不良文化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❺ 什麼是飯圈文化
「飯圈」是粉絲圈子的簡稱,指的粉絲群體,該詞中的「飯」=「粉絲」,由英文單詞「fans」音譯而來,漸漸形成了「飯圈」一詞。某個特定群體會加上前綴詞彙,比如韓國的粉絲圈稱為韓飯圈這種。
飯圈文化,指一群粉絲組成的組織和團體,自發地給偶像助威或宣傳。
飯圈其實就是粉絲圈子、粉絲群體的一個簡稱。在這個飯圈之中里,有人負責拍照修圖發圖,有人負責視頻剪輯,有人負責其他人對自己粉絲的評論,有人負責轉發和數據。粉絲們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完全就只為了一個共同目標。
❻ 算命說的吃文粥是怎麼意思
「吃文粥」就是「吃文化飯」,職業是文職,區別於出大力養活自己的人。
❼ 文化快餐是什麼意思
快餐文化就是只求速度不求內涵的一種現象,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簡版,想學東西只想報速成班。 快餐文化是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的產物。
是人們對名利過多追逐的產物,是人們只求其名不求其實的表現。快餐文化只能填飽肚子,但沒有太多的營養 ,吃多了反而會壞了身子,食之無味,棄之不惜。
(7)什麼叫文化飯擴展閱讀
現在生活節奏快了,人們似乎需要一種快餐劇、快餐雜志、快餐報紙用來解乏。風行各地的都市報、周末報,越辦越厚,可是厚厚的一摞,卻空空無物。
原來的報紙有板有眼,五大元素齊全,現今的快餐報,標題可以是一句與文章並不緊密相關的話,多是為了吸引眼球,在新聞的寫作上,可以是武俠小說的文筆,也可以是流行語。
連篇累牘地介紹著娛樂明星們的私生活,追逐他們的奇聞軼事、風流艷史;充斥著整版整版的廣告。有些報紙為了避免自己被完全快餐化,便有每周一期的「百花園地」,算是表明了自己尚有正統的文化。
通俗小說、通俗影視劇、流行音樂的風行,說明這種快餐也在迎合著人們的需要,因為正統的文學作品讓人挺費腦筋地思考。
❽ 為什麼說中國人吃飯吃的是文化
中國人吃飯,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種通俗的說法:吃的是文化。這使飲食問題帶有了社會性(甚至藝術性),而不再僅僅是一項形而下的生理活動。
日本人飽食終日,自然把飲茶的過程,也提煉為向哲學靠攏的茶道,有點在清風、明月、插花與器皿中求真理的意思。中國人則更了不起,把一日三餐都當作兢兢業業的功課了,煞費苦心,追求著那令人拍案稱絕的藝術效果。好吃極了!是較流行的一句贊美用語。所以,美食家的虔誠絲毫不亞於畫家或雕塑家,對美的體會甚至更全面:色、香、味,連深藏不露的舌頭都調動起來了,成為鑒賞的工具。
當一席大菜合盤托出,井然有序地布置在餐桌中央,簡直就像揭開了蒙在某一尊藝術品上面的幕布,不時能聽見一、兩聲由衷的喝采,當然,這是躲在後台掌勺的廚師所期待的。賓客們舉杯相慶,彷彿在進行小小的剪綵儀式。然後就各司其職,頻頻揮動蜻蜓點水的筷子。金聖嘆評《水滸》,脂硯齋評《紅樓夢》,也不過如此吧:在字里行間作點小楷的眉批。不管是冷盤還是炒菜,最終都必須經得起筷子的酷評。
在中國,每一桌宴席的推出,都籠罩著新船下水般的熱烈氣氛。而每一位食客,都是動作熟練的老水手,或者說,都是潛在的評委。難怪開餐館的老闆,都很會看客人的臉色。看客人的臉色就能了解到廚師的水平。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喜字。這也是中國人最熱愛的一個漢字。而吃飯是最能烘托出這種喜氣的。喜氣洋洋,東道主自然滿意。傳統的喜宴,被清代的滿漢全席發揮到極致。從其名稱即能感受到民族大團結的意味,強強聯合的意味。正宗的滿漢全席要連吃三天三夜,茶餚不重復。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狂歡節:一場飲食文化的馬拉松!吃飯,在中國是最日常的儀式,是最密集的節日。
信奉基督的西洋人就餐前習慣在胸前畫十字,念叨一句上帝保佑,感謝上帝賜予的麵包與鹽,大多數中國人都是無神論者,把酒臨風時反而充滿了當家做主的感覺。飽餐一頓(若能持螯賦詩就更好了),是離他們最近的一種自由。由此可見,這個民族宗教感匱乏,藝術氣息卻很濃郁。在我想像中,美食家都是一些擁有古老傳統的民間藝術家。
西餐折射出私有制的影子,各自為政,管理好自己的盤子,使用刀叉是為了便於分割利益。中餐則體現了最樸素的共產主義。中國人圍桌而聚,繼承了原始氏族公社的遺傳基因,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人人皆可分一杯羹。大鍋飯的傳統很難打破。好在中國的飯桌也是最有凝聚力的地方,有福同享、有難共擔的綠林好漢作風頗受歡迎。中國人通過聚餐就能產生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的幻覺,這種虛擬的親情畢竟大大增進了其食慾。所以中國人吃飯,也是在吃環境,吃氣氛,甚至吃人際關系。邊說邊吃,邊吃邊聽。這是一種超越了吃的吃。我一直認為中國人的吃是最有情調的,最有人情味的。
中國人有四大菜系八大風味。川菜、粵菜、湘菜、齊魯菜、淮揚菜、東北菜乃至上海本邦菜彷彿實行軍閥割據似的。但在我眼中,這更像在劃分藝術流派。出自聖人之鄉的齊魯菜,稱得上古典主義。纏綿悱惻的淮揚菜,屬於浪漫主義。假如說辛辣的湘菜是批判現實主義,麻辣的川菜則算魔幻現實主義了,一粒花椒,有時比炮彈還厲害,充分地調動起我們舌頭的想像力。當然,也可以用別的方法換算:上海菜屬於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派,東北菜則相當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派
我喜歡琢磨一系列特色菜名:宮爆肉丁、魚香肉絲、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古老肉、梅菜扣肉、素什錦、糖醋裡脊、豆瓣魚、白斬雞、地三鮮、拔絲菠蘿就像在玩味雋永生動的詞牌:菩薩蠻、憶秦娥、浣溪沙、虞美人、臨江仙、蝶戀花、滿江紅、雨霖鈴、一剪梅、鵲橋仙、沁園春、青玉案呀什麼的。毫不誇張地說,這些或雅緻、或俗俚、或溫柔、或高亢的菜名,經歷了億萬人傳誦、千百年陶冶,本身就如同一闋闋吸風飲露的如夢令。比夢還要豪奢、還要飄逸的中國菜喲!
我曾經有一個理想,開一家詞牌餐館,用詞牌來命名各種新舊菜餚,譬如將水煮鱔魚改稱為水龍吟,將酸菜魚改稱為漁家傲,將辣子雞改稱為賀新郎,將小蔥拌豆腐改稱為念奴嬌,將烤乳鴿改稱為鷓鴣天,將冬瓜連鍋湯改稱為西江月,甚至將油炸花生米改稱為卜運算元,將沙鍋魚頭改稱為水調歌頭後來想一想,覺得太復雜,還是算了。況且像螞蟻上樹、獅子頭、地三鮮,燈影牛肉呀什麼的,是沒法改的,它們本身就很有詩意了。許多菜名都有一種渾厚古樸之感,一改就沒味了。譬如某皇帝將民間的青菜豆腐肉丸湯賜名為珍珠翡翠白玉湯,精美有餘,但畢竟顯得雕飾與做作。我最好還是別向那傻皇帝學習。
某些菜名之所以不同尋常,在於是有典故的。我們在吃菜的同時,無形中也在吃典故,用筷子就能把它晃晃悠悠地挾起來。譬如在叫化雞彌漫的香氣中,分明還晃動著那位無名的乞丐的身影,他哪是在乞討呀,分明是給後人施捨了一道美味。還有東坡肉(以及東坡肘子),很明顯沾了宋朝那位大詩人的光。而我們也在吃他老人家的遺產,吃他的名氣。蘇東坡的作品中確有一首《豬肉頌》(足以證明東坡肉不是訛傳):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飲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無形中擔任了紅燒肉的形象大使,作了近千年的廣告。我一向以為:蘇學士有兩大造福於平民百姓的功績不可磨滅,其一是在杭州西湖修築的蘇堤,其二則是為中國飲食文化貢獻了東坡肉,這確實是另一種意義的古老肉。英雄所見略同,當代也出過一個愛吃紅燒肉的偉人:毛澤東。他相信肥膩的紅燒肉補腦,使人聰明。毛主席的詩歌,在豪放程度上一點不比蘇東坡遜色,最有意思的是,他甚至有勇氣把土豆燒牛肉寫進詞里。在全國各地以毛家菜或韶山菜為金字招牌的湘菜館,都會把毛氏紅燒肉推舉為主打項目。
你能說吃中國菜,不是在吃文化嗎?文化是比油鹽醬醋,姜茸蔥花更重要的調味品。灑那麼一點點文化味精,你就能吃出別樣的感覺。
❾ 飯圈文化是什麼
飯圈文化,指一群粉絲組成的組織和團體,自發地給偶像助威或宣傳。
在這個飯圈之中里,有人負責拍照修圖發圖,有人負責視頻剪輯,有人負責其他人對自己粉絲的評論,有人負責轉發和數據。粉絲們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完全就只為了一個共同目標。
近年來,隨著娛樂業的蓬勃發展,粉絲經濟蜂擁而來。粉絲經濟的頭部選手就是明星、偶像。娛樂業的粉絲經濟也最復雜、混亂,發展到後期已經畸形。
明星應援,送禮式應援、浪費式應援、攀比式應援甚至暴力應援等,「飯圈」存在瘋狂氪金、無腦應援、網路罵戰等等,應援打榜不計成本、罵戰互撕不擇手段、為了流量惡意營銷沒有下限。
「飯圈」變味,「唯流量論」難辭其咎。在娛樂圈,流量代表著藝人的知名度,也代表著商業價值。與幾十年前不同,在互聯網時代,等待藝人推出膾炙人口的好作品帶來流量,速度似乎遠不如炒CP、買熱搜、設置熱點話題。於是不良「飯圈」文化開始蔓延。
典型案例之一
《青春有你3》最後榜單投票時有3種投票方式
第一種登錄視頻APP進行投票,但每次只能投一張。
第二種開通視頻VIP進行投票,每次也只能投一張。
第三種就是購買贊助商的奶製品,每一瓶牛奶上都有一張二維碼,掃了就能投票,無上限你買多少就有多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