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生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但我最感興趣的是剪紙。
舅媽會剪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羨慕,於是纏著舅媽教我剪一些簡單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媽拿出兩把剪刀和兩張白紙,要教我剪一個「喜」字。舅媽讓我把紙對折,再寫上半個「喜」字,然後慢慢地剪下來。一開始,我怎麼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媽的幫助下,我終於剪出了一個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媽不但會剪「喜」字,還會剪「鳳凰」、「喜雀」、「蝴蝶」、「小魚」、「小鹿」……個個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
媽媽還特意讓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有關剪紙的資料。原來剪紙藝術是從唐代一直流傳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有些人,還能把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剪成一張張「花草樹木」、「山山水水」、「活潑的小孩」、「年邁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紙不僅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還訓練了我的動手能力,更發揮了我的想像力,設計出一張張美麗的剪紙。
『貳』 關於寫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800字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計數。如:中國陶瓷、文房四寶、四大發明、皮影、樂器等等。今天,我就著重說一說元雜劇和文房四寶。元雜劇第一人是關漢卿,這位中國第一位戲劇作家一生寫了60多種雜劇,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劇作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關漢卿的劇作有描寫社會矛盾、歌頌人們斗爭的《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
文房四寶就是人們說的筆墨、紙、硯。筆因王羲之的緣故,李渡毛筆名聲大振。墨: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紙: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鉛山造紙狀況,對連四紙作了說明,並給予很高評價。硯:星子的金星硯和婺源的龍尾硯都具有1000多年歷史。
是啊,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歷史悠久呀!
篇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裡,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裡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裡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
篇三:發揮科技優勢 弘揚傳統文化
當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腳力被各種交通工具代勞,當傳統文化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扎: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科技為上,傳統靠邊?還是傳統為要,科技為輔?
在如今紛繁蕪雜的大環境下,科技與傳統文化不可偏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現代科技有一種盲目的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而又歆羨的種子。科技強國也被無數國家奉為圭臬。科技霸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優勢展露無遺。
但我們就該為此放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具有兼容並包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偉大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法寶,也是我們走向復興,開創未來的根本保障。雖然,傳統文化不乏糟粕,虛榮、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體現。但,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文化的包容維持著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也為民族大家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機。五千年的積淀造就的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這碰撞與融合中,各自煥發出新的的生機。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特性和創造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科技發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等,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傳統文化。在科技條件下,傳統優秀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既蘊含了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著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科技優勢,改造傳統文化,是保持傳統文化生機的不二法門。
同時,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諧理念也指引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走向。先進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並隨著鄰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進步伴隨著健康的,電子文檔的的發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書寫能力的退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也只能依靠傳統文化。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決21世紀人類的生存問題,必須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學說中汲取智慧。弘揚傳統文化,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指引著科技的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篇四:緬懷革命先烈 弘揚傳統文化
又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不熱鬧,反而有點凄涼。革命先烈們,你們犧牲了多少啊!
這幾天,我看了電影<<兩個小八路>>,他們很勇敢,在無數戰爭硝煙的洗禮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們在布滿了硝煙的戰場上為八路軍們通風報信;在充滿危
『叄』 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作文
大家應該都知道,現在中國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越來越冷落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可說是豐富多彩,上到節日下到名勝古跡。這么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我們怎麼去繼承和弘揚呢?首先,我認為可以建立一個網站,然後寫上中國的傳統文化之類的一些文章,這樣可以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其次,想要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先要請全中國人注意,我們可以適當的去了解別的國家的傳統文化,但是不能丟掉了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打個比方吧,比如大家都對聖誕節比較感興趣,而卻越來越冷落了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以至於端午節的申遺產文化權給了韓國江陵,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所以,要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請所有的國人多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最後請大家一起行動起來,為了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多多宣傳,多多了解一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千萬不要冷落了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
『肆』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作文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綉、風箏、園林建築、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裡,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後,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徵著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採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伍』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作文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准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雲「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陸』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小作文
首先對已經發現的歷史文化遺產加以妥善保存,千方百計減少損失;其次對古代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性整理;再次是成立相關院校,開展歷史文化課題研究工作;最後是大力宣傳,包括將優秀文化傳統列入教科書,召開不同形式的知識講座,通過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從而使優秀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柒』 怎樣弘揚傳統文化的作文500字
據人民網2月20日消息,教育部擬在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間,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省(市)中小學開展京劇課程的試點工作,並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推開。同時,教育部確定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等15首京劇經典唱段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內容。 初看該消息,我不禁從心裡叫出一個好字,作為一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京劇愛好者,我深知此舉對於弘揚國粹京劇的重要性。弘揚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工程,要從「娃娃」抓起。京劇進入校園,有助於兒童了解進而喜歡京劇,也有助於國家發現和培養京劇人才,專家也指出,京劇進校園非常有利於民族文化的傳承。 京劇進入中小學校園的消息在「哈韓」、哈日」蔚然成風的時代風潮下;在《九成孩子知聖誕沒人知端午》這樣的新聞標題下;在兒童「將墨汁當醬油」的笑話里,更顯得振奮人心。 但是,在我為此舉叫好的同時,有個疑問也一直在腦海中盤旋———京劇能夠真正走進校園嗎? 確實,京劇是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劇種,與其他戲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徽班進京後吸收崑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藝術的成就,衍變為京劇。但京劇在長達五六十年的演變過程中,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深,盡管有其他地方戲劇的元素,但京劇在骨子裡與北京的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底蘊密切相關。所以,京劇本質上仍然姓「京」,具有強烈的地域性。 任何藝術都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技巧,而需要在濃郁的藝術氛圍的浸潤下滋生、成長、盛開乃至遍地開花。帶有強烈地方色彩和地方文化底蘊的傳統文化更需要地方風情的滋養,當地濃郁的氛圍使得學生容易有親近感,有利於學生耳濡目染;另外,也可以緩解師資不足的窘境。 但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在傳承和弘揚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遭遇著尷尬。2002年,佛山市率先將傳統民間藝術剪紙、舞獅、粵劇、武術等引進校園,而且有小學用武術取代了廣播體操,在強健學生體質的同時也弘揚了當地文化,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但佛山也同樣面臨著學生因學業壓力大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家長對傳統文化認知淺薄的困境,曾經火熱一時的武術興趣班也煙消雲散。 粵劇在其故鄉廣東都面臨著觀眾流失、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字正腔圓的京劇在廣東的「遭遇」可想而知。 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循序漸進,對於底蘊深厚的京劇的弘揚更是如此。《紅燈記》是現代京劇的代表,其中的經典唱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要求演員具有深厚的京劇功底,能夠充分體現出現代京劇強烈的時代氣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可以學到、悟到多少呢?有關部門可以嘗試性地在中小學校開設一些京劇欣賞課程,讓學生對京劇有起碼的了解和感知,而不是一次性地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教學生學唱京劇。 確實,京劇是國粹,但傳統文化沒有優劣高低之分,每一種傳統文化都鐫刻著中華歷史的烙印,弘揚傳統文化真正的題中要義是讓傳統文化不要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真正形成中華文化大家庭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景」。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當務之急,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的是「和而不同」,所以,弘揚民族文化並不是要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和循序漸進。
『捌』 如何寫好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給你篇美文。。。
為漢服的低聲吟唱
作者:天涯在小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經·秦風》
當我登上那古老的城牆,
當我撫摸著腐朽的柱樑,
當我興奮的倚欄遠望,
總會有一絲酸澀沖上喉頭,
總聽到有一個聲音大聲的說:
記得嗎?
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有人跟我說,
曾經有一條大魚,
生活在北冥那個地方,
它化作一隻巨鳥,
在天地之間翱翔。
巨鳥有如垂天之雲般的翅膀,
雖九萬里亦可扶搖直上。
聖賢賦予我們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
為我們塑造一個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時候,
有個怪異的青年名叫嵇康,
他臨刑前,
彈奏了一曲絕響,
那寬袍博帶在風中飛揚,
他用了最優雅的姿態面對死亡。
幾千年過去,
依舊有餘音繞梁,
只是他不知道,
真正斷絕的不是曲譜,
而是他的傲骨,
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夢回大唐,
和一個叫李白的詩人雲游四方,
他用來下酒的是劍鋒上的寒光,
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
我曾見他在月下徘徊、
高歌吟唱,
長風吹開他的發帶,
長袍飄逸宛如仙人模樣。
可是後來換了帝王,
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
摒棄了武將。
他的子孫最終躲進了人間天堂,
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讓。
然而在寒冷的北方,
正有一支軍隊征戰沙場,
敵人都說,
有岳家軍在,
我們打不了勝仗。
可嘆英雄遭忌,
讒士高張,
一縷忠魂終於消散在西湖之傍,
一個民族的精神就這么無可逆轉的消亡。
然而血色夕陽中,
我依稀見到,
有人把它插進土壤,
那是將軍用過的,
一支寧折不彎的纓槍。
時間的車輪悠悠盪盪,
終於在甲申那裡失了方向。
於是瘦西湖畔,
梅花嶺上,
為紀念這個悲劇建起一座祠堂。
那個叫史可法的文弱書生,
他不願散開高束的發髻,
更不能脫去祖先留給他的衣裳,
於是他決定與城共存共亡,
丟了性命,
護了信仰。
殘酷的殺戮,
如山的屍骨,
並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
有人相信,
千百年後,
它依然會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發光。
就在千百年後的今天,
我坐進麥當勞的廳堂,
我穿起古奇牌的時裝,
我隨口唱著my
heart
will
go
on,
卻莫名其妙的心傷,
因為我聽到一個聲音大聲的說:
忘了嗎?
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我記得了,
一群褐發籃眼的豺狼,
帶著尖船利炮,
拆了我們的廟宇,
毀了我們的殿堂。
於是百年之後的今天--
我們懂得民主自由,
卻忘了倫理綱常,
我們擁有音樂神童,
卻不識角徵宮商,
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
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
我們穿著西服革履,
卻沒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裡,
那個禮儀之邦?
在哪裡,
我的漢家兒郎?
為什麼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衫,
你卻說我行為異常?
為什麼我倍加珍惜的漢裝,
你竟說它屬於扶桑?
為什麼我真誠的告白,
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
為什麼我淌下的熱淚,
絲毫都打動不了你的鐵石心腸?
在哪裡,
那個信義之鄉?
在哪裡,
我的漢家兒郎?
我不願為此痛斷肝腸,
不願祖先的智慧無人嘆賞,
不願我華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揚。
所以,
我總有一個渴望,
有一天,
我們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
撐起民族的脊樑。
記住吧,
記住吧,
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
曾經有一條河流叫長江,
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
曾經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玖』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優良家風的作文怎麼寫
摘要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優良家風》作文
『拾』 弘場傳統文化,構築精神高地的作文500字
篇一: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計數。如:中國陶瓷、文房四寶、四大發明、皮影、樂器等等。今天,我就著重說一說元雜劇和文房四寶。元雜劇第一人是關漢卿,這位中國第一位戲劇作家一生寫了60多種雜劇,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劇作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關漢卿的劇作有描寫社會矛盾、歌頌人們斗爭的《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
文房四寶就是人們說的筆墨、紙、硯。筆因王羲之的緣故,李渡毛筆名聲大振。墨: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紙: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鉛山造紙狀況,對連四紙作了說明,並給予很高評價。硯:星子的金星硯和婺源的龍尾硯都具有1000多年歷史。
是啊,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歷史悠久呀!
篇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裡,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裡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裡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