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們為什麼要創新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早期的原始社會中,人類實踐的水平極其低下,只有簡單、自發的常規性實踐。進入到農業社會後,生產力得到提高,但經濟形態仍是以消耗天然資源和人力勞動為主的自給自足式的自然經濟,創新性實踐是偶然的、局部的。
工業社會以大機器的使用、能源資源的大規模消耗和專業化分工下的技術工人的勞動投入為主要生產模式,維系工業化大生產所需的常規性實踐與持續涌現的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等創新性實踐交相輝映、相互促進,產生出前所未有的強大生產力。
進入新世紀後,在快速的信息化、全球化浪潮中,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迸發出巨大創造力,互聯網+、智能製造、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的突飛猛進不僅改變著經濟生產形態和市場格局,也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價值觀念等。創新正從科技和經濟領域向社會各個領域延伸,成為驅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創新的意義
當創新作為第一動力與人們對社會發展越來越高層次的需求相結合,就爆發出勢不可擋的革命性力量。科技創新進入經濟領域後,加快了生產力的更新升級;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引發生產關系的變革,為形成新的生產力創造廣闊空間和良性環境。
理論創新成為社會發展和革新的先導,引領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意識形態作出改變,從而反作用於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其指引發展方向、提供思想武器;隨著各領域的創新活動常態化、長效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趨向於尊崇創新、自覺創新,導致文化也開始廣泛地創新。
文化創新能最終作用於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成員,涵育個體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想,培養整體的創新氛圍和創新風尚,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等創新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培土育苗、厚植優勢。
㈡ 為什麼要進行文化創新 必要性 重要性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源泉,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1.文化創新是文化的靈魂和生命,是發展先進文化的不竭動力和因素。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文化創新史。文化創新的能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
2.文化創新是始終保持文化先進性的必然要求
3.文化創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
4、文化創新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
5、文化創新是應對全球文化競爭,營造文化發展優勢的戰略選擇。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㈢ 文化創新的意義
努力建設先進文化與努力發展先進生產力,都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任務。發展先進文化,關鍵在與時俱進、不斷推進文化創新,開拓促進文化創新的新途徑。
1、文化創新是文化的靈魂和生命,是發展
先進文化的不竭動力和因素。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文化創新史。文化創新的能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六大報告把文化創新與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一起作為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把形成比較完善的文化創新體製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說明文化創新對於發展先進文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2、文化創新是始終保持文化先進性的必然要求。十六大報告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先進文化應該是遵循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引導社會不斷進步的文化,應該是立足於改革開放、不斷創新的文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昭示,思想和文化的創新,總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和前奏。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汲取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敢於超越過去和現在,才能創造出反映社會發展規律、引導人類社會發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新文化,增強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始終保持文化的先進性,以先進文化的發展,推動整個社會全面進步。
3、文化創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保證。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把文化發展同經濟、政治的發展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僅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僅要求物質富裕,而且要求精神「富裕」和文化「富裕」。而文化創新為人們提供新的價值觀念、思想信仰、行為規范和科學知識,調節和引導人們的行為,豐富人們的智慧,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使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才能確保新世紀宏偉目標的實現。
4、文化創新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總量不斷增加,文化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才能牢牢佔領思想文化陣地,發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創造出既能體現中國風格,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又能滿足人民群眾理想、願望和審美要求、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作品,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創新是應對全球文化競爭,營造文化發展優勢的戰略選擇。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已越來越成為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失去文化競爭優勢,就意味著失去政治優勢,導致政治影響力的萎縮甚至喪失。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和傳播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使文化的發展在新形勢下面臨嚴峻的挑戰。只有不斷推進文化創新,迅速營造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強國,才能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捍衛中國文化的戰略利益,在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時保持特色,擴大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
㈣ 為什麼要進行文化創新
1.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
2.文化創新的作用表現為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發展
3.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繁榮
4.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永葆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
㈤ 文化創新作用
文化創新可以不斷推動、引導和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所以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又是進行文化創新的目的和衡量文化創新的標准。
另一方面,文化創新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是一個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
㈥ 簡答:我們為什麼要進行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所在.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㈦ 為什麼需要文化創新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黨的十七大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於「硬實力」而言的。一般來說,「硬實力」指經濟、科技、軍事等有形力量,「軟實力」指文化、意識形態等無形力量。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和傳播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文化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它蘊涵著巨大的潛能,就像電腦的軟體與硬體同等重要一樣。發展是硬道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也是硬道理。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無不鐫刻著文化進步的烙印。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文化軟實力的積極引領,沒有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能長期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對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准則。古往今來,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個現代國家都把文化作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條特殊紐帶,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始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導社會進步的羅盤,是張揚真善美的旗幟。文化對思想解放起著引領作用,對經濟發展起著先導作用,對社會和諧起著滋潤作用,對人的進步起著催化作用。哪裡有文化,哪裡就有文明的足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和推動力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波瀾壯闊,改革開放實踐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眾中蘊藏的文化創造熱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凝聚起來,不斷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才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遞給世界的名片,人們記住義大利、希臘和埃及,首先是因為它們曾經有過的文化輝煌;而長城、兵馬俑、中國文化年等,讓世界知道了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中國。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經濟發展與文化進步相輔相成。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利器。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佔得先機。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為世界各國所認識和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千方百計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現在,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輪文化軟實力博弈的積極推動者。文化產業成為主導美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它的媒體娛樂業年出口額達900億美元。中國要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須繼續弘揚文化創造精神,發揮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努力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趨旺盛,求知求樂求美的願望更加強烈。殷實富足的小康生活,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和支撐。健康的文化產品和豐富的精神享受,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溫潤心靈,可以充實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質量、舒緩心理壓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腦袋」,「口袋」「腦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文化產品服務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讓百姓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體現發展文化軟實力這個硬道理。提高文化軟實力呼喚文化創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中國的一句傳世格言。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發展壯大,靠的就是吐故納新的能力和求變圖強的精神。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徵,也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不竭動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離開創新,文化就難以延續傳承,更難以實現大發展大繁榮。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和社會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文化創新的重要意義再次凸顯出來。只有不斷進行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的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積極推動內容創新。內容創新是文化創新的核心,也是文化發展的根本。近年來我國演藝市場帶給人們的一連串驚喜,凝聚著編演人員對文化內容創新的執著追求。國內首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以灕江水域和12座背景山峰為舞台,將經典山歌、民族風情、灕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巧借春夏秋冬自然景觀,配以變幻絢麗的燈光,在灕江山水間描繪出一幕幕原生態藝術畫面。這一創新升華了山歌藝術的內涵,成功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宏大主題,給人以視覺的震撼和心靈的共鳴。演出不僅獲得了巨額回報,還帶動了當地旅遊、餐飲、文化事業的發展。話劇《立秋》經演不衰,被專家學者譽為「具有新世紀中國話劇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些作品的火爆,說明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的文化產品,都要在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以新的內涵來提升其藝術品格,注重內容的原創性和獨創性,使之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要通過創造出大批經得起實踐檢驗、人民檢驗、歷史檢驗的優秀文化產品,充分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國特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競爭力。要積極推動形式創新。沒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優秀的文化都不能生存、傳播和發展。中國有句古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今天,當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排山倒海般向我們涌來時,好酒也怕巷子深了。通過一定的形式把優秀的文化推向市場,介紹給人民,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湖南三辰卡通集團通過「藍貓」卡通形象走上國際舞台,已先後向韓國、美國、印度尼西亞等15個國家和地區輸出了藍貓系列品牌版權。四川阿壩州以《神奇的九寨》為代表的系列作品一誕生就走向市場,直接與遊客「對話」,實現了文化與旅遊的相融互動。這表明,文化形式只有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既生產「陽春白雪」,又推出「下里巴人」,才能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口味。推進文化形式創新,還要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的有益經驗,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催生新的文化品種和藝術樣式,使我們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要積極推動傳播手段創新。傳播決定影響。有人說,「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憑借其古老而價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文化的影響不僅取決於內容和形式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傳播能力的強弱。只有推動傳播手段不斷創新,才能使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廣為流傳,掌握影響人心的話語權。今天,以數字化、網路化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了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數字衛星電視、IPTV、移動電視、手機電視迅猛發展,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方興未艾。互聯網已成為覆蓋廣泛、快捷高效、影響巨大、發展勢頭強勁的大眾傳媒,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要學會運用先進技術建設和傳播先進文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高新技術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在文化生產和傳播方面蘊藏著巨大潛能。要加強對互聯網的建設、運用和管理,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網路文化,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拓展文化傳播渠道,豐富文化傳播手段,提高文化傳播效率,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我國文化傳播能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需要體制機製作保障原汁原味的古城,雅風猶存的納西古樂,被稱為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的東巴文,這是雲南麗江獨特的文化遺產。60人的隊伍,靠財政發工資,每年政府要掏80多萬元,這是昨天的麗江歌舞團;觀眾300萬,產值過億元,這是今天的麗江歌舞團……這些變化,源於文化體制改革。麗江市依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推動文化事業單位與市場接軌,打造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增長的強大文化產業。深化改革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杠桿。我國啟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5年來,各試點地區和單位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培育市場主體,深化內部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體系,取得顯著成效。全國122家圖書出版社、25家音像出版社、27家影視製作單位、32家電影發行放映公司、29家省級和市級文藝院團已完成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市場主體缺失、競爭力不強的狀況初步改變。文化傳播渠道建設速度加快,9個省(區、市)實現了全區域廣電傳輸網路整合,23個省(區、市)的國有出版發行集團公司實行了省內連鎖。體制機制創新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注入活力,令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面貌一新。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實踐看,文化行政管理體制上的交疊、缺位現象仍然存在,創作機制、經營機制、用人機制、分配機制等亟待改進。破解制約文化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確要求,著眼於激發活力、壯大實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面上推開、向縱深進展。重塑和培育合格市場主體,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最根本的辦法是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強。經營性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通過轉企改制,打造一批有活力、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做大做強一批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對條件成熟的,進行轉制改革;重復設置、資源分散的,實行整合重組;轉制條件還不成熟的,積極創造條件分步實施。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轉制後,理順了內部機制,激發了職工的積極性,在文化資源整合、藝術生產策劃、市場營銷運作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排的《迷宮》、《Hi!可愛》和《魔山》等兒童劇,演一部火一部。佔領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緊迫任務。面對國際文化產業集團陸續進入國內市場的現實,我們如何運用世貿規則進行市場運作,搶占文化產業高地,是一個新課題。未來5至10年,我國文化產業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國家文化產業政策,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進一步壯大國有文化企業,保護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同時要對文化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打造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和效益。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圍繞轉變政府職能,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把工作職責轉到定政策、做規劃、抓監管上來,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由主要管微觀向管宏觀的轉變。繼續推進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目前已有3個直轄市、8個副省級城市和37個地級市組建了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有效解決了職能交叉、多頭執法等問題。2008年這項改革將擴大到新的試點地區,建立統一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堅持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路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以城鄉區域均衡發展為基本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標,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保障好廣大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公益性文化單位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內部改革,不斷增強活力,以重大文化工程為杠桿,努力探索擴大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途徑,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運行機制。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是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國際問題專家。他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對中國近些年來軟實力的提升給予了積極評價,並援引英國廣播公司民意測驗結果,指出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日益增強。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使我國在21世紀從文化大國變為文化強國,還任重道遠。改革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旗幟,也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根本途徑。為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勇於創新、深化改革。只要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推動文化發展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必將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
㈧ 分析說明文化為什麼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意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8)為什麼要文化創新擴展閱讀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為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㈨ 我國為什麼要大力推動文化創新
①文化的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②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③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④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㈩ 為什麼要進行文化創新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採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