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灣的文化有哪些~~
台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 7000年前起,到大約400年前,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後陸續的漂流到台灣來,成為目前所知台灣最早的居民。 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洋人航行到遠東地區進行殖民、貿易活動,台灣由於位於東亞陸域與海域交點,同時也是東北亞海域與東南亞海域交會之處,遂成為當時在東亞海域活動的東、西方各勢力的交集點。 17世紀前期,荷蘭人入侵安平 ( 今台南 ) ,建立據點,開始在台灣進行傳教、貿易及各項殖民活動,並招募大陸沿海地區的漢人來台墾殖,開啟台灣多族群歷史的開端。其後,在短暫的鄭氏政權時期及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漢人移民逐漸增加,在台灣形成漢人社會。所以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浪潮下,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殖民統治結束。
現在的台灣,擁有優質的公共建設、便利的運輸系統及完善的通訊服務,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先進地區。
初到台灣的你,一定會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驚艷不已,因為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 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台灣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看到荷蘭、日本殖民者所留下的歷史遺跡。
中華文化
台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中心之一,除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也可以從以下各個面向窺探: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此外,除了可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 ( 如:板橋林家花園 ) ,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原住民文化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 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區,計有: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雅美族、曹族、邵族 、噶瑪蘭、太魯閣族 12 族 ,有各自的語 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目前正面臨同化與文化保存的問題。其中,台灣外島蘭嶼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絕,是最晚與漢人接觸的一支,因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殖民影響
你可以在台灣的許多角落,看到過去殖民時代的影子。淡水的紅毛城,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佔領台灣的遺址;台北人聲鼎沸的迪化街、桃園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見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巴洛克建築,現在台北的許多日據時代的重要建築,例如:台北西區的總統府、行政院、舊台大醫院…等,都加了夜間照明以展現其古典婉約,成了點綴台北夜空的裝飾,讓台灣少了歷史悲情,多了份藝術人文的浪漫風情。
㈡ 台灣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所有的傳統的節日都一樣的
春節
端午
中秋
㈢ 台灣文化可分為哪些類
由於我國台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種族群組成以及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以台灣為文化主體范疇逐漸確立,同時兼具有最早的南島文化。
台灣文化是混合儒家漢族、本地和台灣原住民所形成的文化,具有傳統與現代的面向。從遠古時期,就有最早開發台灣的左鎮人、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與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以及金屬器時代之後的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文化、龜山文化等。
㈣ 台灣文化受大家歡迎,它有哪些特點
台灣的風土人情確實別具一格,值得去旅遊。但現在海峽兩岸的大氣候不太好,暫時不去台灣旅遊也好,但有關台灣的風土人情還是可以了解一些。
一、台灣的廟宇文化。
幾乎可以說,台灣是我國廟宇最多的一個省級行政區域。據統計,台灣大大小小各種廟宇數量高達10000多座,特別以台南、高雄、屏東居多。
這些廟宇以我國傳統的道教最多,其次是佛教,當然,也有其他各種不知名的教。其供奉的主要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武聖財神關公、漁民保護神媽祖,以及道教的玉皇、菩薩、土地等,各方神靈都被台灣民眾供奉著。
在台灣旅行,不會出現人滿為患的場景,你完全可以放慢節奏,仔細的體會當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台灣這些年經濟發展確實比較緩慢,可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卻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東西,而且台灣人整體沒有那麼焦慮,大家都過的相對平和、寧靜,因此你在台灣旅行的過程中,也能感到身心都非常的放鬆。
㈤ 台灣的文化特點
台灣文化有四大特點:古老性、遲發性、多元性和同源性。1、 古老性
所謂「古老性」,首先是說台灣的史前文化相當久遠:早在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就已有人類在那裡生存和活動;早在數千年前,台灣的原住民便有了美術及音樂的創作,他們「能作細布,亦作斑紋布刻畫其內,有文章以為飾好也」,並能「歌如犬嗥,以相娛樂」。隋代已能「雕刻禽獸」,「歌呼蹋蹄,一人唱,眾皆和,音頗哀怨。扶女子上膊,搖手而舞」,美術和歌舞均有了較大進步;雖不會文字,但已懂得「望月虧盈,以紀時節,候草葯枯,以為年歲」,實際上已有了最簡單古老的「歷法。此外,原住民同胞至今還保留著數千年前大陸南方古越族人的許多風俗習慣;而漢族民間,在語言習俗方面也是「古風猶存」。所有這些都說明,台灣文化確實源遠流長,十分古老。
2、 遲發性
所謂「遲發性」,是說台灣的開發和步入文明社會的時間遠比大陸晚得多,直到宋元之際才有漢文化的傳入,明代才逐漸進入開發期,明鄭時代才邁入封建制的門檻。當時,中國大陸的封建文明至少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時間了。不過,台灣的開發雖遲,然而一旦注入漢文化的先進血液,便很快發展起來,不但跨越了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由原始社會直接步入封建文明,而且只用了大約短短二百年的時間,就趕上乃至超過祖國大陸大多數省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奇跡。
3、 多元性
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文化還呈現出明顯的「多元性」:它既有原住民的「土著文化」;更具有「閩文化」、「嶺南文化」的顯著特質;同時還有「 中原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等大陸其他地區文化的特徵;此外,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外來文化」(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響。正由於台灣較之大陸內地更多地受到各種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和影響,從而吸收、融合了各種文化的許多有益
成分,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頗具特色的台灣地方文化,不斷地豐富著中華文化的內涵,為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4、 同源性
然而,台灣文化的「同源性」則是不言而喻的:「閩文化」也好,「嶺南文化」也好,「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還是「中原文化」也好,統統都是以「華夏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各地域文化;而「土著文化」也大多屬於遠古時代由大陸
南方傳入的古老中華文化的一個支脈;即便是「外來文化」中的日本文化,眾所
周知,也曾受到過中華文化的很大影響。因此,台灣文化盡管有其濃郁的地方特色,但我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它實實在在的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自然延伸和發展,與祖國大陸同屬於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系統。
㈥ 在台灣文化方面,你都懂什麼
台灣地區對中華文化的娓娓道來的方式比大陸地區早很多年,但是並不是說大陸地區在中華文化是就會落後,中華文化是包容並蓄和繼往開來的,正所謂天道好輪回,中華的古代先賢都總結了一些經驗,比如「後發先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我們看台灣地區的中華文化覺得更有滋味,但是三十年後就很那說了,況且隨著台灣地區的去中華文化的意識被操縱,大陸對傳統中華文化的堅守越來越強烈和優質,以後應該被感慨的應該是從台灣地區來大陸的同胞會說:「以前的三十年感覺中華文化在台灣地區,現在感覺中華文化在大陸地區"
台灣是個寶島,四面環山,風景綺麗,它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家,源遠流長。
㈦ 台灣文化很有特點,你有哪些認識與了解
1.飲食習俗。與福建、廣東相似,但隨台灣省特色而變化:沙茶、咖喱、花生醬等。常用作調味料,比較甜,常清湯燉煮。小吃種類繁多,有碧溪潭香魚、基隆豆湯、桃源石門砂鍋魚頭、台中菜根香生牛肉、新竹貢丸、高雄六合夜市貝類等。
㈧ 台灣有什麼最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民俗
台灣融合了明清時期移居的閩粵移民和二戰後來台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稱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台灣的三大節日,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民間也有與大陸相同或類似特色的慶祝禮俗。
此外尚有多項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平溪放天燈、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
飲食
台灣飲食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風格,台灣菜與閩南菜(還受福州菜影響)和廣東潮汕潮州菜淵源深厚,也受客家菜、廣州菜和日本料理的影響。
台灣飲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風味小吃雲集的夜市是台灣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常見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雞排、臭豆腐、鹽酥雞、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線、甜不辣、鹵肉飯、肉圓、擔仔面、牛肉麵、小籠包等。
戲劇
歌仔戲是台灣最主要的地方戲曲,也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於台灣的劇種。戰後早期,官方大力扶持、推廣京劇(平劇、國劇)等大陸劇種,同時歌仔戲、布袋戲等台灣本土劇種仍是庶民重要的娛樂方式。
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講求聲光效果而重獲重視。京劇與話劇融入創新元素,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台劇表演成為極具活力的藝術活動。
旅遊
台灣現有9個「國家公園」以及13處「國家風景區」, 壯麗的海洋、高聳的山嶽、多樣的自然生態與獨特的人文風情,構成了獨一無二的美麗台灣。
台灣境內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峽谷、玉山、墾丁、陽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遊景點。新北市瑞芳區九份老街、台北市北投區、彰化縣鹿港鎮、新北市鶯歌區等觀光小鎮地方風情濃厚,是尋幽訪古的旅遊勝地。境內有不少特色溫泉,溫泉文化別具一格。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領先全球。
現代標准漢語和繁體中文是台灣地區法律公文、學校教學、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漢族方言主要有閩南民系使用的閩南語(台語、台灣話)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語。
此外馬祖地區通行福州話(閩東語),金門縣烏丘鄉通行莆田話。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使用台灣南島語群,但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台灣最普及的外語是英語,為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日語為台灣第二大外語。
㈨ 台灣文化的介紹
台灣文化中以閩南人為代表的閩南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與外省人帶來的新文化在台灣共處融合。同時,還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島文化。除此之外,由於台灣日治時期長達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當代的歐美與東亞流行文化對台灣的深刻影響,台灣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歐美等地的文化特色。以傳統的農歷作為基礎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台灣屬於國定紀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媽祖北港三月十九、元宵節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鹽水蜂炮、王爺繞境儀式的中元普渡時的頭城搶孤、三峽祖師廟神豬比賽等。由於台灣廟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陸流傳而來的廟宇文化在台灣發揚光大,台灣的城隍,媽祖,關聖帝君等祭典活動成為台灣特殊文化,神祇陣頭結合武學和藝術的八家將、宋江陣、舞龍舞獅民俗表演變成台灣特殊技藝文化。
㈩ 關於台灣文化,你有什麼想說的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目前約五十多萬人。依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分析,原住民的屋架建築、火墾、食檳榔、紋面、皮衣製作、輪舞等文化習俗,都與傳統的南島文化相近。過去大多數的原住民都是以傳統游耕及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近年來靠近平地的原住民則與漢人的生活方式接近,但是部落組織的維系仍然保留著。親族制度中,泰雅族、布農族為父系社會;阿美族、卑南族則為母系社會。部落組織中,魯凱族與排灣族為貴族社會;賽夏族、布農族則為氏族社會。
台灣的閩南人(河洛人)以近四百年來由福建閩南和廣東潮汕渡海來台之移民的後代為主。昔時移民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兩大支,部分為潮汕人,屬漢民族。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漳州腔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台北盆地,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台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在移民初期,泉州、漳州之間時有泉漳械鬥,今皆自稱為「台灣人」,不再區分泉漳。住宅原以閩式建築為主,後來空間設計也融入了榻榻米與和室等日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