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赤壁有哪些文化

赤壁有哪些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19 20:54:56

❶ 赤壁有多少名勝古跡,出過多少名人,有多少民間故事>

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兩處。其中文赤壁在湖北省黃岡市境內,武赤壁在湖北省蒲圻市(今赤壁市)境內。

赤壁的旅遊資源。赤壁大地到處閃耀著三國古文化的燦爛光華,流溢著秀麗的江南風光,展示著奇特的風土人情,是旅遊勝地,令賓客神往。這里有馳名中外的三國古戰場遺址赤壁名勝風景區;有水質清澈碧綠、800多個島嶼星羅棋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陸水湖;有醫療保健功能獨特的「神泉」五洪山溫泉;有山高清涼的避暑勝地雪峰山莊;鬼斧神工、聞名遐邇的天然溶洞群,窈窕婆娑的莽莽竹海,滴翠飄香的萬畝茶園,羊樓洞明清石板街等。形成了「觀赤壁、游陸水、探溶洞、登雪峰、浴溫泉」的旅遊格局,赤壁旅遊令國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三國古戰場——赤壁名勝風景區 赤壁名勝風景區,位於赤壁市西北38公里處。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就發生在這里。當時,曹操平定了北方,親率數十萬大軍揮師南下,直逼東吳。面對強大的敵人,吳主孫權採納手下謀士的建議,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當時,曹軍駐扎在赤壁江北,孫劉聯軍駐扎在南岸。吳國孫權的都督周瑜用部將黃蓋的火攻之計,燒得曹軍連環船潰不成軍。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弱小的兵力大破號稱八十萬大軍的曹操,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在中國社會發展史上,特別是在中國軍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今,赤壁是我國古代著名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又正位於三國旅遊線和三峽旅遊線交匯處,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陸水湖風景區 陸水湖景區位於湖北省赤壁市境內,水域面積57平方公里,湖中800多座島嶼、半島星羅棋布,因此,又有「千島湖」之稱。陸水湖群山環抱,島上竹木花草繁茂,湖中水質澄明碧透。水上碧波盪漾,白鷺翔集,魚舟輕發,快艇如織。湖岸樹木蔥郁,翠竹挺拔。陸水湖風景區以山幽、林綠、水清、島秀聞名遐邇,是避暑消閑、旅遊度假、康復療養及水上運動的理想之地。2002年5月,被國務院、建設部審批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避暑勝地雪峰山 在陸水湖南岸,汽車沿盤山公路而上,約20分鍾便登臨海拔681米的避暑勝地雪峰山,此山因唐朝咸通二年雪峰和尚建雪峰寺於此而得名。雪峰山總面積18 平方公里,主峰臨陸水湖拔地而起。山上林木茂盛,有杉木、楠竹一萬四千三百多畝。亞熱帶植物種類繁多,春有櫻桃、映山紅、秋有柑桔、野生獼猴桃等。盛夏時,山上氣溫低於市區5℃左右,是著名的避暑休閑勝地,站在雪峰山頂,鳥瞰陸水湖風景區,八百座島嶼盡收眼底。山上建有雪峰山莊、劍石村賓館,可接待大型會議及團體遊客食宿。
五洪山溫泉開發項目 為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更好地開發利用五洪山溫泉資源,赤壁市政府與以中國中旅(集團)公司為首的投資各方經過多次磋商,於2004年6月30日簽訂了《赤壁市五洪山溫泉開發項目投資意向書》,決定以五洪山溫泉為依託,發揮中旅集團的專業優勢,興建一處具有國內一流水平,集休閑、養生、度假、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溫泉鎮,為壯大我市旅遊產業再添新亮點,為打造華中旅遊名城作出新貢獻。五洪山溫泉項目規劃面積為6500畝(約4.5平方公里),以蒲圻辦事處七里沖村為主體,位於京廣鐵路和107國道之間。該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人民幣,計劃分三期7—8年建成,第一期投資5000萬元,擬於2005年5月初開工,2006年元月投入營運。
中華三國陸遜營寨游覽區 三國陸遜營寨位於赤壁市北郊,為紀念三國東吳年青將領陸遜在此駐軍屯田而興建。陸遜曾兩度在此拜將受任,一是公元219年出兵偷襲荊州,二是公元222年在此出兵,破劉備於夷陵,火燒連營七百里。

赤壁遺址位於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長江南岸,隔江與烏林相望,陸水由其東注入長江。赤壁是著名的古戰場,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曹操於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由蒲圻市出發,乘汽車可直達赤壁遺址,交通極為方便。

赤壁遺址是由3座小山組成,即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鸞山。這3座小山起伏相連蒼翠如海,再加上亭台樓閣錯落地隱現於其間,景色益顯秀美。其主要景點有赤壁摩崖、拜風台、鳳雛庵和翼江亭等。這些景點相距不遠,且有小徑相連,極易尋覓。

赤壁山的西南臨江處,岩斜亘300餘米,怪石嶙峋,洶涌的江水直撲斷崖,捲起千堆雪,聲如巨雷。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者,自古不絕,故留下眾多書。據說赤壁火攻時,周瑜站在磯頭指揮,忽見沖天火光把斷崖照耀得彤紅一片,不覺豪興大發,當場寫下這兩個楷書大字,令人刻石紀念。此傳說雖不可靠,但它揭示了「赤壁」命名的由來。「赤壁」二字的近旁,還有諸葛亮、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畫像石刻,它們與書法石,交相輝映,可謂書畫並茂。

南屏山頂的拜風台,傳為諸葛亮祭東風時的七星台遺址,後殿中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坐像,極其傳神,頗引人注目。

金鸞山腰的鳳雛庵,相傳龐統曾隱居於此。原庵早廢,今庵乃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青磚黑瓦,古樸典雅。庵內主室所供奉的龐統塑像,庄嚴剛毅,有凜然不可侵犯的氣概。庵四面蒼苔布綠,曲徑藏幽,古樹垂蔭,百鳥飛鳴,真有「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赤壁山頂的翼江亭,傳為諸葛亮、周瑜在赤壁之戰時觀望曹營的遺址。亭乃後人所建,碧瓦飛檐,六角攢尖,與傳為黃蓋獻苦肉計的遺址,即中峰望亭遙遙相望,交互映襯。此亭四周山花爛漫,芳草萋萋,景色十分迷人。丫在亭中俯瞰長江,可令人故國神遊,想見當年赤壁鏖金兵時「檣櫓灰飛煙滅」的情景。

❷ 文赤壁·武赤壁的文化

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說,文赤壁位於黃州,是因蘇東坡在此吟頌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而著名;武赤壁位於赤壁市(原蒲圻市),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大戰的遺址。文赤壁地處古城黃州西北漢川門外,玉屏山、龍王山、聚寶山緊護其東北,長江環繞其西南。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於此寫了傳頌千古的前後《赤壁賦》,而命名為「東坡赤壁」或「文赤壁」。這里的風景名勝令遊人贊嘆不已,其珍貴之處是那琳琅滿目的歷代騷人墨客留下的書畫碑刻。蘇東坡的《景蘇園貼》碑刻,其字如江河流瀉,是蘇軾書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人稱為「國中之寶」,書法評論家認為可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相媲美,被世人推崇為「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嵌於坡仙亭內的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其字筆勢蒼勁,如暴風驟雨,飛動圓轉,與其詞章的豪放風格,相得益彰。碑閣內還有蘇軾手書的《赤壁賦》石刻,歷代書法鑒賞家對此評價極高。這里保留有蘇軾的畫作兩幅:一為《月梅》,一為《壽星》,均嵌刻於坡仙亭內。《月梅》畫面,由半鐮新月和一枝老梅組成,老梅虯枝蒼勁,嫩枝秀逸,花蕊初葉,於清凄中露出一縷新機。《壽星》畫面,以「德、壽、殿、寶」四字組成,作於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四月,據說是我國迄今所見的最早的一幅人物漫畫。黃州赤壁除蘇軾書畫碑刻之外,明代郭鳳儀於嘉靖年問所畫的《東坡老梅》,也極為珍貴。

❸ 赤壁景區有什麼特色

赤壁景區一覽


赤壁摩崖石刻

赤壁磯頭臨江懸崖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長150厘米、寬104厘米,相傳是周瑜破曹後,一時興起,揮劍在石上刻下,但據字體考證,當是唐人所書。北宋文人謝迭山曾路過此地,在他的「赤壁詩」序中說:「予從江夏溯洞庭,舟過蒲圻,見石上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烏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長余尺,或得斷槍折戟,其為周瑜破曹操兵處無疑。」明朝王奉偶過赤壁,題絕句兩首於石上雲:「赤壁橫崖瞰大江,周瑜於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公勢,可嘆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實啖吳,皇天未肯遂其圖,水軍八十萬東下,赤壁山前一火無。」洪武已丑年(1385年),曹君亭坐船到赤壁,發現宋明石刻,也留下了墨跡:「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子瞻與後人但知黃州赤壁……。」
赤壁二字上有一個「鸞」字,為道教符號。據明方汝浩著《東游記》載,凡得道之人均乘青鸞游於四海。書「鸞」字於此,為鎮妖之用。赤壁之戰,曹操十幾萬人馬葬入江中,陰魂不散,夜晚在江中苦泣,此符號一刻,可驅散其陰魂。《紅樓夢》51回中,薛小妹有赤壁懷古詩雲:「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時悲風冷,無限英雄在內游。」可旁證此意。

赤壁大戰陳列館

屹立於赤壁山北側,赤壁市旅遊局根據國家旅遊局旨意主建。1990年動工,1994年建成開館,該館為我國第一座以古戰場為主題的陳列館,由湖北省中南設計院設計,外形象3艘游動的戰船,平面象一個太極八卦圖,由半獨立的3室與一圓形大廳組成,寓意三足鼎立,分久必合,最後團結統一。

陳列館由著名書法家王遐舉題寫館名,內涵設計由中央電視台電視劇《三國演義》美術總設計師何寶通先生設計,一是以《三國志》為歷史依據,二是以《三國演義》為依託,作藝術加工。

陳列館由中央大廳、臘像室、文史陳列室、工藝品陳列室組成。主要陳列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圖,赤壁大戰示意圖,三國鼎峙圖和大型拋石車、盔甲、武器等。臘象室內由「舌戰群儒」、「苦肉計」、「蔣干盜書」、「連環計」、「草船借箭」、「二喬綉屏」、「諸葛祭風」等7組造型組成,人物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配與燈光音樂,彷彿使人置身其間。文史室有圖表、文物、文獻、沙盤、模具、組畫等內容、遊客在這里不僅可熟知赤壁之戰戰況史料,還可以了解魏、蜀、吳三國歷史。陳列館建成後,每年平均有數十萬人游覽,一些著名學者和國家領導人也曾來此參觀。1992年4月1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錫銘在這里題詞:「自古奇跡以少勝多,戰略決策裁定歷史」,1995年4月全國政協副主席胡繩參觀後揮毫賦詩:「貌貅十萬下江東,天下何難屬曹公?可惜風來無賴甚,九州板盪亂如蓬。」

翼江亭

崗亭所建地為赤壁之戰時周瑜觀戰處。亭子建於1936年,明清風格,六柱六角,上蓋琉璃瓦,塔狀尖頂,系麻石建築。亭兩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江水無情紅,憑吊當年,誰別識子布厄言,興霸良策。下聯是: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跡。猶懷想周郎聲價,陸弟風徽。這副對聯將寫景、抒情、詠史融為一體,饒有興味。上聯中的子布指張昭,為東吳長史;興霸指某寧,為東吳大將;厄言指酒席上的話。甘寧曾向孫權獻策先取江夏進而奪取荊州,遭張昭強烈反對,孫權舉起酒杯贊同甘寧的主張。下聞中的周郎指周瑜,陸弟指陸遜。古時年輕男性可稱「郎」或「弟」。陸遜字伯言,吳郡人,出身士族善謀略。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為孫氏政權奠立了牢固基礎,陸遜協取呂蒙奪回荊州,又火燒連營,敗劉備於彝陵,為鞏固東吳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全聯旨在贊孫權遠見卓識獨具慧眼,敢於大膽重用年輕將領,具有明君之氣宇。

周瑜塑像
塑像位於赤壁磯頭林木掩映的長江邊上,1987年立,系省博物館美工陳志新設計,塑像高8米,其中身高6.5米,基座1.5米,用113噸花崗石雕成,展現周瑜身著銳甲戰袍,肩披斗蓬,手持利劍,英姿雄發的大將風度。
周瑜系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主師、總指揮,塑周瑜像於磯頭,為的是紀念這位英雄。周瑜(175—210)字公瑾,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與孫策為友,後歸策,為建威中郎將,助策在江東建立孫氏政權,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大都督。赤壁之戰中,功績第一,後病逝。


拜風台

拜風台又名武侯宮,座落於赤壁南屏山,系諸葛亮祭東風遺址。相傳當年諸葛亮披發仗劍步罡踏斗,在此築台向天帝借東風。拜風台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2年),嘉魚知縣葛中寬重修,現存武侯宮為1936年重建。建築面積310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後殿供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4人全身塑像,外雕神龕,左為「三顧茅廬」,右為「文王求賢」,前殿左側有沙盤製作的赤壁、南習、金鸞3山文物景點示意圖,右側陳列赤壁出土文物精華,照片及中央、省領導參觀後題詞、留影。
赤壁碑廊

赤壁碑廊位於拜風台右後側,1985年動工籌建,1986年5月竣工開放,建築面積227平方米,「赤壁碑廊」4字由李爾重題寫,內鑲嵌25塊碑石,集篆、隸、真、行、草各種書法風格於一室,書古今騷人墨客,文臣將士弔古戰場詩文數十篇於一處,龍飛鳳舞,鐵畫銀鉤,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其中以岳飛手書《前後出師表》最令人贊賞不已,堪為一絕。

鳳雛庵

鳳雛即龐統。鳳雛庵即當年龐統讀書的廬舍。座落在金鸞山腰。龐統字士元,湖北襄陽人,人稱鳳雛先生,與諸葛亮同為東漢末年隱居襄陽的大名士。當年民間傳言,得龍鳳中一人,即可得天下。相傳赤壁大戰中,龐統在草庵內披閱兵書時,巧遇蔣干,遂偕同蔣干過江,向曹操獻連環計,使曹操水軍「灰飛煙滅」,大敗於赤壁。
赤壁之戰後,龐統先被魯肅推薦給孫權,未能重用,後經諸葛亮舉薦,被劉備拜為副軍師。公元211年,佐劉備入川,進取益州,在圍攻佳雒城的戰斗中,中埋伏,死於落鳳波。人們傳說,龐統死後化為鳳凰又飛回了金鸞山,金鸞山由此而得名,鸞即鳳也。
鳳雛庵建於1846年,原為九重大殿,今僅存一間,面積300平方米,正殿供奉鳳雛先生全身塑像,神龕兩側有對聯一副:「造物忌多才,龍鳳豈容歸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許三分。」對造物主的忌才表示怨憤,對龐統早逝深表婉惜。
鳳雛庵前有千年古銀杏一棵,雌雄同生、枝繁葉茂、綠蔭覆蓋,臨風颯颯。

龐統井

赤壁古戰場遺址金鸞山腳南側有口龐統井,井水長年不幹,水質清澄甘美,井口上有一古色古香的小亭子,一曲形小橋連接著水井和岸坡,既方便尼姑從井中取水,又可供遊人漫步觀光。相傳三國時期,龐統隨流民南渡,來到了赤壁金鸞山,當時口燥喉干,便手捧清泉喝了一個暢快,頓有渴時一滴如甘露的清涼感受。

❹ 赤壁有怎麼樣的歷史

荊州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歷史聖地。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是產生與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5000米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城又稱「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後置江陵縣,作為縣城而得名。

其後2000多年裡,江陵作為地名,歷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荊州古城自秦漢時期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漢武帝劃全國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一。其時,荊州城已是當時全國的十大商業都會之一。

魏、蜀、吳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此後,東晉末期的安帝,南朝時期的齊和帝、梁元帝、後梁宣帝,隋代時的後梁王以及唐代末期至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後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建都,長達100餘年。

唐代的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這里曾是荊湖行省省會。

明代洪武年間,這里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代以後,這里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荊州在我國漫長歷史的演進中,所處的這種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荊州古城的發展與進步。

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至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

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牆。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期,城毀。

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牆,1250年挖城壕。元代初期,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代末期,朱元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

明代末期,張獻忠率義軍攻佔荊州城,將城牆拆毀多半。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築荊州城,並重新命名城門:東門寅賓門,東南門公安門,西門安瀾門,南門南紀門,大北門拱極門,小北門遠安門。

樊山八字形長在,漢鼎三分國已墟。

安樂故宮猶廟食,遺民時薦武昌菹。

南宋時期詩人王十朋在今鄂州憑吊昔日吳國孫權故都時,睹物思情,在《吳大帝廟》詩中,不由得抒發起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滄桑之感。

221年,吳王孫權遷都鄂縣,改名「武昌」,同年修築武昌城。城北臨長江龍蟠磯,南眺南湖,東據虎頭山,西依西山,為龍盤虎踞之地。城呈長方形,東西長1000餘米,南北寬500餘米,周長3000米,總面積約0.6平方千米。

當時武昌城內建有武昌宮、太極殿、禮賓殿、安樂宮等大型宮殿建築,宮瓦用澄泥做成,堅硬細膩,後世用以作為硯,一瓦萬錢。城有五門,各以所向為名,唯西北角多一流津門,連接吳王苑囿。

自吳王城出西門,有一座山臨江而立,逶迤曲折,林木蔥蘢,古稱「樊山」,又稱「西山」,是吳王孫權避暑讀書之地。

往西山主峰,半山處有兩塊巨石,一立一卧,彷彿用利劍劈削而成,旁邊石碑上刻著「吳王試劍石」幾個大字。距巨石不遠,另有一巨石平卧,石上有一個工整的「十」字,將巨石一分為四,傳說是孫權和劉備比試劍鋒時留下的劍痕。旁有一潭池水,名「洗劍池」。

湖北有兩個赤壁,一個是湖北蒲圻縣,即今赤壁市的武赤壁,一個是湖北黃州府,即今黃岡市的文赤壁。

說到赤壁的淵源,那還得從漢高祖劉邦說起,傳說劉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他斬蛇起義定下漢朝400年基業,雖是沿襲秦制,卻在地名命名上自有一套規矩。

當時這個規矩就是以陰陽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為上乘。然後遂有「赤壁」一名載入了歷史史冊,僅《三國志》一書就有50多處提到赤壁。其後代史籍、方誌更是屢屢出現。

武赤壁,也稱「周郎赤壁」,是當年赤壁之戰發生的地方,位於蒲圻縣今赤壁市境內。乘船順長江而下,闖三峽,過宜昌,至千里江陵,便見南岸一山飛峙江心,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劍直指江北烏林。將近山崖,褐色的石劈上,一米見方的大字「赤壁」赫然入目,據說此二字乃周瑜所書。

雖經千年風雨的侵蝕,驚濤駭浪的拍擊,字跡至今清晰完整。石壁上還有石刻詩詞,為歷代文人雅士憑弔古人所題詩賦。

文赤壁位於黃州區赤壁磯頭,因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此寫有《赤壁懷古》詞和前後《赤壁賦》而得名,又稱「東坡赤壁」。赤壁磯背依青山,面臨長江。

此地非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所說的「故壘」就是指的黃州城。蘇軾給他的朋友范子豐的書信中解釋說:「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傳雲曹公所敗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

這段話明白表示,曹公所敗的赤壁在黃州之西的說法,是取用「傳雲」,也就是當地人的傳說,並非依據史料記載。

自唐代杜牧、宋初王禹偁貶謫黃州之後,赤壁之名日隆,至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貶黃時寫有赤壁二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揚中外。

❺ 赤壁的習俗,故事,歌,曲......有哪些

民俗宗教
飲食服飾
[飲食]:
主食:本縣主食以稻米為主,不足時,以紅薯、大小麥、蠶豆、綠豆、豌豆、飯等補充。南部山區由以紅薯為主食,習慣將薯製成薯絲戒剁成薯丁曬干貯藏,長年食用。在隨陽一帶,群眾有食煮穀米的習慣,將穀子煮熟曬干舂米煮飯,小兒食後易消化、飯發泡,現已少有這種作法。
酒菜:歷來習慣飲用稻穀釀造的燒酒,農村多以糯米釀成甜酒,再加入燒酒,壓在一起,稱為米酒,用來待客。城市居民習慣喝外來瓶酒,如大麴、小曲、白酒、高梁酒、啤酒、葡萄酒、香檳酒等。農村小糟坊用稻穀加工的白酒,價格低廉,酒性平和,很受農民歡迎,習稱「農家樂」。饋贈親友仍以瓶酒為敬。本縣人民生活,一貫節約,平時用餐,一般3-5碗家園菜,少有葷腥,來客則加上1、2葷菜;年節,農村有殺年豬的習慣,臘肉臘魚是城鄉人民的傳統菜餚,等客一般以肉魚為主,喜慶婚喪設筵大多有肉糕、蛋卷、魚氽、肉圓等上席。近年來,宴請賓客,菜餚樣式越來越講究,由10海碗進而為12海碗、14海碗,全雞全膀;以後又由大盤在碗,改為10多個乃至20多個小碟小碗,花樣繁多,不一而足。
煙茶:舊時待客均為水煙、旱煙;現在待客均為卷煙,質量由低檔轉向高檔。本縣歷史上是茶葉產地,農村大都習慣飲用自栽自製的老粗茶,城鎮居民喜歡用茉莉花和毛灑茶。手工加工的仿製龍井,現在成為待客佳品。過去待客的傳統茶如花椒茶、綠豆茶、凍米茶、芝麻黃豆茶等在南部山區仍然盛行。
[服裝] 本縣群眾衣著,歷來簡朴,過去除富家用綾、羅、綢、鍛為衣料外,一般都以土布作料。農地自產棉花,木機織布。建國後,改用「料布」、卡機等細棉織品及絲毛織品為衣料,化纖布問世後基本取代了棉織品。用毛織品更為普遍。服裝式樣,建國前,男女均為大襟衣、便褲,富家婦女有穿著旗袍;建國後,男性普遍穿蘭色、灰色或青色中山裝、軍干裝、青年裝,農村老年婦女仍以大襟衣,便褲為主,城鄉青年婦女都穿青年裝。近年服裝樣式越來翻新,有羽絨服、晴綸衫、西裝、香港衫、蝴蝶衫等。女青年在夏季多著各式裙。男女服裝隨著時代化潮流的變遷式樣越來越新穎。
[鞋襪帽]建國前,城鄉男女一律穿圓口布、長筒棉紗襪或白布襪,男性戴瓜皮帽,女性除老年人戴勒帽或回絨帽外,沒有戴帽的習慣,雨天男女老少穿木屐、油釘鞋。建國後,鞋的品種增多,除圓口布鞋外,有解放鞋、回力鞋、球鞋、涼鞋、皮鞋,近年婦女多穿高根鞋。雨天,城鄉男女穿輕便或半筒膠鞋,紀短筒錦綸彈力襪後,青年婦女又興起了長筒襪。男性大多解放帽、工人帽,花樣比較少。
[發型飾品]
發式:建國前嬰兒多蓄鹵門搭,男孩蓄平頂頭,女孩扎短辮,成人男性大多剃光頭或蓄分頭,未婚女性扎單辮,已婚挽發髻。建國後,男性多蓄分頭、長發,青年女性扎雙辮,中年婦女理運動式短,老年婦女蓄短發,間有用發夾的,挽發髻的很少見到。近年來,中青年婦女燙發然成風。
飾品:建國前,城鄉婦女佩戴的飾口一般為簪子、耳環、戒指、手鐲等,兒童則戴項圈、百家鎖。飾品質量,視家庭貧富而定,金、銀、銅皆有。建國後,這些飾品很少見到。近年,青年婦女佩帶耳環、戒指、項鏈、手鐲的逐漸多了起來,質量有24K金、12K金或鍍金幾種。
[住宅] 過去城鄉住房均為磚木結構,富戶為青磚瓦房,其次為泥磚房。青磚瓦房一般為三間二重或五間二重,也有連三重、四重的,大村大戶甚至有五重堂、七重堂、貧苦人家多數為泥磚草房。建國後,建房一般多為小紅磚和木質結構,家庭環境較好的,大多是磚木加鋼筋水泥,一般為三間或五間一重樓房或平房。帶樓的,有的以鋼筋水泥製作樓板,有的以木材鋸成板為樓板。
[傢俱] 過去群眾傢俱設備,一般為八仙桌、太師椅、大櫃、關門床、春秋桌等木質傢俱,樣式陳舊古老。現在群眾使用的傢俱逐漸向現代化、高檔化發展。城鎮桌、椅、床、櫃時興(上)海式、廣(東)式和組合傢俱,一般家庭都有沙發、春秋椅、黑白電視機、收錄機,生活優裕有洗衣機、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收錄機、大型音響等電器設備。農民家庭的傢俱設備,也逐步在向中、高檔轉移。喜慶喪葬
[婚嫁]
訂婚:舊時俗稱「發庚」、「發八字」。一般小兒出生後就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訂立婚約。將男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時,以干支(共八個字)寫在「庚書」上,一式二份,各執一紙為據,互相交換。「壓庚書」信物,男方多以簪、耳環等首飾,女方多以刺綉品相贈。實之戶,訂婚信物經較貴重,貧寒人家則是一般信物,以表心意。舊時本縣在婚嫁上有的地方存在一些惡習,如「蓄童養媳」,「早婚」、「抱媳等子」、「搶親」等。建國後,逐步由包辦婚走向男女青年自由戀愛,並到政府部門進行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
結婚:男方稱娶親,女方稱嫁女。舊時選擇吉日良辰,結婚前3天,男方向女方送去「邊豬壇酒」稱為解禮;迎親日由男方抬花轎敲鑼打鼓,到婦言迎娶。新人(新娘新郎)進房先喝「交杯酒」,再由男方最親最親最尊婦女(婆母或親嫂)開發米泡、糖果、沖糖茶;然後新人雙雙「拜堂」,先拜祖宗,再拜翁姑,後拜叔、伯、兄、嫂以及親戚中的尊者;長者,由賓相逐一喊出名字受禮,凡受禮者,均須拿出「拜茶錢」。建國後,農村、城市大多數男女青年,自由變愛。結婚一般選擇雙日或逢八之日,取消了花橋,路程遠的用汽車迎送,路近的由步行迎送,男方去幾句男青年到女方家去迎親,婦方則由7-9名女青年送親(連新娘在內為雙數)。舉行文明婚禮,不拜堂,只行鞠躬禮,也向親戚中的尊者、長者端茶,凡受茶者,也必須給新娘以「茶錢,多少隨意。新娘進屋,必須由一名子女雙全的婦女為「牽親媽」,陪伴新人舉行婚禮。
民國時期,結婚禮服新郎按清代式樣,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或禮帽,上插紅絨球;新娘則按明朝裝束,戴鳳冠、穿霞披。建國後,新人均穿時裝,近年大多以西服為結婚禮服。
新婚之夜,城鄉均有鬧洞房的風俗,俗稱「三日不分大小」,長輩晚輩,濟濟一堂,喧鬧歡笑,認為越鬧城發,一直鬧到深夜。在鬧新房的同時,親友要茶盤盛紅棗、花生、桂圓、瓜子向新廊、新娘撒去,並唱撒帳歌,以取「早生貴子」之義。婚後第三天,夫妻雙雙到女方家中去省親,稱為「回門」,去時女在前,回時男在前,必須當天去,當天回。過去回門 小轎,現在步行或坐車。
過去城鄉獐習慣取乳或,結婚表示成人,做「大人」了,必須取消乳名,改用成人名字或取字。這就要在「回門」的當晚,舉行一次「賀號」的儀式,由親友用紅牌子寫上新郎的名字,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送上門。從此以後,別人再也不能喊新郎乳名了,新郎家則設宴待親友。至此,整個結婚儀式就算完了。
[生育]
報喜:嬰兒出世後,小兒父親攜酒1壺、雞1隻(公男用公雞,生女用母雞),到嬰兒外婆家報喜,外婆家則回報1隻雞(公男用公雞,生女用母雞),並帶回外婆早為嬰兒准備好的衣物、尿片等。
做九朝:從嬰兒出世的那一天算起,第九天為嬰兒做九朝,親朋都來「看月母」,贈送面條、食糖、布料若其它營養品,過去舊法接生,許多嬰兒生下就咸染破傷風(又名臍風),一般在出生一天發作,死亡率很高,到了第八天不發病說明小兒算過了「關」,所以做九朝,以示慶賀。
滿月會:嬰兒出世1個月,宴請親朋,一般做了九朝就不再做滿月會了。新朋「看月母」應選在上午,下午看月母是不受主人歡迎的。舊習慣,月母不能「看月母」,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月母房中,月母(刮胎、引產或小產)都自學不進入他人家庭。嬰兒出世後,胎要用罐子盛好丟入池塘或埋在十字路口。
周歲:小兒滿周歲,父母請親朋吃糍粑。這時候小兒乳齒已齊,認為吃糍粑會使牙齒越粘越牢。親友離開時,主人分給每人一塊糍粑帶去名曰「分心神」。
[壽慶] 年滿60歲以上老人,一般每年都做生日,做60大壽。有的人兒女早已成家的,即使40餘歲,女兒女婿也要為父母、岳父祝壽。祝壽的禮品一般 面、罐頭、雞蛋、生日蛋糕,有的還送壽匾。
[喪葬]
坐夜:凡老父老母去世,其家必請歌師數人於出殯前一晚唱 「坐夜歌」,陪伴亡靈。所唱的內容主要是《三國演義》、《征東》、《征西》、《說唐》等民間唱本中一些故事情節,歌聲凄楚動人,以激發死者兒孫傷感。有的歌師水平高,按死者身世,現編現唱,歌手互相問答競賽。
出殯:傳統習慣,採用棺葬,棺材採用杉木或株木製成。喪夫一般用16人,名曰八抬八側。頭一天由喪夫掘好墓穴,出殯時由媳婦披麻戴孝,女婿端靈牌隨行(蒲圻西南部、東北部習慣由兒子端靈牌)。兒孫晚輩穿孝服、拖長布片,持器喪杖送葬。習俗,送葬者均不送達墓地,中途打鑼回靈,除去孝服進屋,由喪夫將靈柩抬到墓地,下井築墓。在墓地,喪家送去一餐飯菜給喪夫吃,如過路人或去墓地觀玩的人均有一份,名曰吃:「子孫飯」。舊時戴孝,均用白布做成孝服,現在一般用黑布手補貼,有的用白布纏袖,以示孝意,有的則用白毛巾代替。1976年前後,提倡火葬,由於民間習慣勢力阻礙,只推行了很短一段時間,現在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外,大多數均恢復了棺葬。過去老父老母去世,孝子孝孫四十九天不能理發,名曰「蓄七」,七七滿後,將靈位火化,名曰「去靈」。
死者入殮衣服,在民國時期,均從清代習慣,男性一律服明代裝,戴儒巾,穿圓領大袖長服,腰系綬帶,足著雙梁布鞋;女性由著在生式樣服裝。近年來死人著裝,一般按在世人裝束入殮。
本市喪葬舊習俗還有不少,如死者「開路」、「超度」、請「陰 陽先生」看日子、選墓地、定山向以及逝於外地的遺體不準進屋等。
(四)生產生活
[農事習俗]春節過後,新的大忙季節即將到來,正月開始農事的第一天,早晨要喝開工酒,吃開工飯。正月十五過後,才一心一意干農活,故有「吃了月半粑,各人種莊稼」的說法。
養蠶:正月初一早晨桑樹枝上掛紅祭桑神,正月十五夜裡迎紫姑以卜蠶桑並占農事。
插殃:插秧時打鼓唱栽田歌,歌詞有「栽田啊,栽得快,臘肉炒韭菜」等。栽田第一天稱為「開秧門」,開秧門時,有的還鳴放鞭炮。插秧時慢的不主動易位者,後面可關前面的「籠」,謂之「落籠三耙寬」。栽田上岸這一天,大夥將主人包圍,給主人渾身糊泥巴,謂之「糊谷倉」,公社化時期,各地糊生產隊長一人。
種芝麻:種芝麻時禁穿短褲,要著長衫長褲,穿鞋襪,認為不這樣芝麻桿下一大節不角。
種豆子:春他前後種黃豆,頭上要戴包巾或草帽,認為不這樣豆子光桿無莢。種種瓜:民間傳說,婦女蹲下種瓜結瓜多,男人種瓜結瓜少,男人削竹片向土下尖(刺)上幾刀,據說也可以多結瓜。
鋤草:民諺有「(稻)谷薅三遍豬無糠。棉鋤七遍飛長江」,又有鋤頭底下出黃金的說法。
修水利:秋冬民間修水利,打硪要唱打硪歌,好一齊用力。
以物占歲:立春後串鄉售貨者,先見賣蓑衣斗 ,其年雨水多;先見賣雞罩,其年乾旱;先見賣秧馬,年歲好插秧早。
聽雷占歲:民間立春是聽協聲占年歲。雷聲響亮,則年歲好,悶協不吉,再看打雷在驚蟄前或後,民間有諺「雷打驚蟄前,高山頂上也作田」。
看魚占歲:春水發後,看何種魚上水,鯽魚上水年歲好,鯰魚上水大天干。
睛雨占歲:民間以農歷五月二十六占年歲。有諺語說:「有收無收,看五月二十六,大睛大收(天收),大雨大熟;半陰半陽,漿衣洗裳;麻紛細雨,賣兒賣女;(下雨),油菜小麥一不桿。」
看螞蝗占歲:螞蝗咬大腿淹水,螞蝗咬腳背天旱。
砍李樹:除夕晚上,將李對砍一刀,第二年結果多。
[畜牧習俗]
養牛:牛為農家之本,俗稱「長尾巴爺」。牛犢初生,主人扶其拜四方;除夕、春節晚上牛欄點燈,正月初一牽牛出欄,要燃放鞭炮,謂之「牛出行」。
養豬:農家忌養五爪豬。捉小豬先看腳生幾爪;歡喜黑豬;花豬額頭一點白,謂之「開眼」,這樣的豬好喂養,長得快;小豬捉回剪除尾毛,說這樣豬不生病。
養雞:正月初一雞籠貼上紅紙,上寫「六畜興旺」。孵雞前,雞蛋先用葫蘆瓢裝,而後放入雞窩,說這樣孵出的母雞多,會下蛋。又說上蛋母雞多,晚上上蛋公雞多,公雞留種只能留1隻,不能留3年。
養狗:小狗要偷,初生小狗不能讓它吃飽,否則易脹死。
養貓:忌貓一胎生多子,俗語說:一龍、二虎、三貓、四鼠。生四隻以上的小貓無用,不會捉老鼠,小貓初生忌屬鼠的人看,說屬鼠的人看了老貓會吃小貓。
忌燒果木:民間忌燒桐、桃、李等果樹,說燒了這種果樹會死貓。
[漁獵山伐]
祭水神:年頭選吉日下湖,下湖前燃鞭炮香燭,祭祀水神。
敲木鼓:漁民下網後,將漁船分在四面八方,敲擊木鼓,驅魚進網。
女不站船頭:舊時漁民不讓婦女站船頭,故女人只能站在船後搖櫓。
吃魚不翻邊:船家忌語船帆(翻),要說蓬,並忌說沉、潑、倒、落水等語及其同音字。
圍獵:打獵時,槍手布山四周,眾人以木棒自山中向四方驅趕吆喝,獵獲野獸,眾人有份,槍擊者得獸頭,得多些。
燒木炭:入山燒木炭看日子,燒好後封火,出炭時仍要看日子。
[修造習俗]
建房:本縣城鄉建房,特別是農村建房,從選址定向、清基下腳,一直到房屋建成,都要按鄉風民俗辦事。過去選址定向,都請 「陰陽先生」用羅盤測量。建國後沒有陰陽先生,由主家自行選址。建房必須選擇「前無阻擋,後有依靠,座北向南,地勢高亢」的地方。清基下腳、立大門都遷雙日或逢八的日子,並要向磚匠封「利市」(小費)。大門頂合攏要放上6枚或8枚金屬錢幣,稱為「封財門」。完成「山尖」要請磚匠吃糍粑,稱為「巴尖」,意謂越「巴」越牢固。房屋落成,「上樑」是最後一道工序,梁要由主人舅家送,並且要「偷」,不能落地,從砍伐、加工、搬運、存放到上樑,都要以椅凳承墊。上樑之日,主人大擺宴席,迎接親朋好龍,敲鑼打鼓放鞭炮,披紅掛彩將梁抬來,午時(中午12點)由磚專匠將梁「落位」,並燃放鞭炮、念祝詞、撒糖果。到此,建房工程就算全部完成。
造橋:造石橋最後一塊石合攏時,如即聽到什麼生物叫聲就馬上合攏,謂之關神。 [其它習俗]
理發:理發擔上掛刮刀布,源於清初的白布條,上寫: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嬰兒理發用在頭上滾動,同村小孩分食。男青年結婚時要晚上,二童子掌燈。
店鋪開張:燃放鞭炮、請客、貼楹聯。
行商貨郎:行商貨郎走鄉串戶,搖貨郎鼓,有時吹口哨招攬顧客。
[生活習俗]
赴宴坐席,圓桌一般不分上下左右,如果是方舊,由比較講究。一桌單席,進門當面為上席,左大右小,上席對面席,也是左大右小,兩國四個座位為陪座,一般不分大小。擺席時,一桌居中,兩桌一字席,三桌品字席,四桌田字席,五桌梅花席,六桌非字席。宴席上如只有6個人,不能兩兩相對而坐,必須 開坐, 則認為是「烏龜席」。吃飯前,筷子不能放在飯碗上或插在飯中,認為這是「叫亡人」(祭奠死者)。斟酒時,酒壺不能擋住客人視線,一般從側面為客人斟酒,還有「酒要滿斟,茶要淺斟」的習慣。
生病向鄰居借用葯罐,用後不能主動送還,領居需用時自己來拿。為病人取葯,中途不能在別人家停留。
抬病人去治病,要腳在前,頭在後,只有抬屍體,才是頭在前。

宗教信仰
宗教傳入本縣歷史甚久,早在唐朝即有佛寺,稍後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信教群較為普遍,縣境內佛寺、道觀、教堂多達163。民國年是,天主教在本縣成立中心教區,管理蒲圻、崇陽、通城、嘉魚4縣教務,有外籍教士主持工作,勢力甚為雄厚。「文化大革命」期間,橫掃「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各種宗教停止活動。1978年以後,群眾信教同逐漸有所興起。
(一)佛教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本縣設有僧會司,僧官為碧潭。清康熙九年(1670)僧官為徐明常。縣境內有佛寺(廟庵)122座,遍及城鄉各地。
歷代達官顯宦奉佛的多,如剌史袁昭文手書金字金剛經,邑人司徒,魏說致說致仕歸,日與老僧說法,饒州剌史宋秉榮回縣建羅峰寺於花紅山,進士馬涉昌究心釋典,講學雪峰寺,自稱雪峰和尚。群眾信佛的更為普遍,各寺廟香火不絕,隨陽山上的隨陽庵,每年朝山進香的除本縣的以外,還有不少外地人。本縣佛寺大部分建築於唐,歷宋元而盛於明代,清朝時廟宇修葺的多,創建的少。後因戰亂,寺廟多被毀壞,剩下的在建國後也被改為學校,或作其它用途。歷代寺廟規模較大且有名氣的有:
延壽寺:在城內疊秀山,唐永貞元(805)僧威公創建,明天啟七年(1627)魏說在寺內建有藏經閣,藏經677卷。清順治十一年(1654)有洞宗睦和尚演法寺中。康熙九年(1670),全縣民眾集資重修,嘉慶時知縣鄭家屏又重修,後附有義學。咸豐二年太平軍兵毀。
鳳凰寺:在鳳凰山下,又名發鷲寺,唐廣德二年(764)都峰和尚建,明洪武初巋玉岩重修。
雪峰寺:在雪峰寺,唐咸通二年(861

❻ 赤壁鎮的文化底蘊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也稱武赤壁,是當年周瑜指揮孫劉聯軍抵抗曹操政征服江東之所,當年的赤壁之戰後,遺留下來的遺址也成為了今天的三國赤壁古戰場) ……」赤壁乃千年古鎮,人傑地靈,楚風盡染,群英聚會。諸葛借風,家喻戶曉;火燒赤壁,婦孺皆知;周郎雄風,盡顯風流……
往事越千年赤壁揮戈曾問鼎,宏圖展未來東風助我再騰飛。赤壁鎮再借改革發展的東風,投身市場經濟大潮,仰先賢之靈氣、承諸葛之遺風,用「巧借東風」的智慧,個個爭做改革的諸葛亮;借「火燒連營」的謀略,人人爭當開放的公瑾周郎;引「苦肉詐降」的妙計,甘當黃蓋樂於奉獻、勇挑大樑;諳龐統夜讀兵書、巧獻「連環」,啟迪人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勤學向上,樹立起「高起點團結奮進、高標准爭創一流」的赤壁精神旗幟,使赤壁古鎮青春煥發經濟日臻繁榮,社會聲譽鶴起,被國家建設部列入全國城鎮建設500強。2011年,全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7007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35400萬元,農民純收入7455元。目前,全鎮農業形成了林紙、優質稻、油菜、棉花、薴麻等五大產業,逐步形成了水陸運輸、農副產品加工、旅遊產品等支柱產業,鎮、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❼ 在赤壁市中有哪些與三國文化有關的元素

與三國文化有關的,應該是赤壁當地的河流所代表的文化。

❽ 赤壁有哪些三國文化元素

赤壁之戰的古戰場在今天的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臨江磯頭有周瑜所書「赤壁」二字。

❾ 赤壁有什麼特色美食

1、肉糕

肉糕是中外佳宴的一道名菜,赤壁人對它則獨有情鍾,吃肉糕成為赤壁的一種世風。民間辦理紅白喜事宴席上少不了肉糕這道菜,且上第一道菜以肉糕領先。在民間有「無糕不成席」的說法。


❿ 杜牧的赤壁,蘇軾的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這三個「赤壁」是一個地方嗎赤壁又為什麼這么有名呢

三國赤壁位於赤壁市西北36千米處,長江南岸。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 (如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此用火攻,大破曹操戰船,當時火光照得江 岸崖壁一片彤紅,赤壁古戰場之爭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里說,他只是聽當地人有此傳說,藉此地抒發對三國英雄的追慕和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慨.這樣的浪漫主義聯想,豈能當作考驗的結論?湖北赤壁市(原蒲圻縣)素稱湖北的南大門.赤壁山在赤壁市西北40多公里的長江南岸,是一脈相連的長嶺山.山上隆起三座山包,頭部的叫赤壁山,中間的叫南屏山,尾部的叫金鸞山.登上赤壁山頂,站在屹立於臨江絕壁之上的翼江亭里憑欄北望,江水滔滔.這里傳說是周瑜當年指揮水戰的哨所.長江對岸就是烏林(在今湖北洪湖東北,長江北岸烏林磯),當年「火燒烏林」時曹操屯兵的大本營.這又是一個存在爭議之地,因為關於赤壁之戰的地點,自南北朝以來就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一股最強大的聲音說,赤壁古戰場就在湖北蒲圻(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約40公里的長江南岸,與江北的烏林相對.近代以來,「蒲圻赤壁」說已經成為史學界的公論,其主要根據是:綜合《三國志》的有關記載,當年曹操南下的進軍路線是:新野—襄陽—當陽—江陵—赤壁.曹軍在長江南岸的赤壁初戰失利,退屯江北的烏林;後在烏林遭火攻而大敗,由華容道逃奔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而今天的蒲圻赤壁、洪湖烏林和位於湖北監利東北的華容古道與《三國志》記載的赤壁—烏林之戰及曹軍敗退江陵的路線等地形、方位完全吻合.最近幾十年來,又在蒲圻赤壁的地下發現了刀、矛、劍、戟、斧、箭鏃、銅鏡、銅錢等文物千餘件.經考古學家的鑒定,證實這些鐵制兵器和銅鏡、銅錢,都是東漢晚期的遺物.這些都是蒲圻赤壁就是當年赤壁—烏林大戰的古戰場的鐵證.第二種聲音說,古戰場在今湖北黃岡(黃州)西北.持此說者以北宋大作家蘇軾(東坡)貶謫黃州時寫下的名作《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為論據,認為蘇軾寫的就是赤壁古戰場.但是,蘇軾在《赤壁懷古》詞中寫得很清楚:「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分明是說,他只是聽當地人有此傳說,藉此抒發對三國英雄的追慕和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慨.這樣的浪漫主義聯想,豈能當作考證的結論?正因為這樣,長期以來,人們把黃州赤壁稱作「東坡赤壁」,或者「文赤壁」;把蒲圻赤壁稱作「三國赤壁」,或者「武赤壁」.二者各具特色,各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閱讀全文

與赤壁有哪些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