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金華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金華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0 01:46:26

A. 浙江江山的傳統文化、習俗

傳統文化習俗的由來,現狀,存在的問題,應該採取的保護措施,如何繼承、弘揚、發展
急啊!快快快,明天要交的啊!

正月初一早餐吃面或年糕,象徵延年益壽,年年高升。初四日開始,親友之間相互拜年,禮物(俗謂果子包)一般為荔枝、桂圓、紅糖、棗等。拜年活動往往延續整個正月。解放後,過年中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活動已廢,代之以「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新春茶話會」等活動。80年代起,大都用江山白毛烏骨雞酒、十全大補酒、雙寶素等作為拜年禮物。

立春俗謂「新春大如年」。舊時民間要用飯、豆腐等祭品祭拜天地,即做新春,謂之「迎春接福」。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叫燈節。舊時,燈節活動從十五日「上燈」開始,家家門前懸掛燈籠或各式各樣的花燈。十五日,城鎮舉行燈會,開展舞花燈活動。有龍燈、獅燈、魚燈、馬燈、茶燈等。正月廿日謝燈,各種活動基本結束。俗諺:「過了正月廿,龍上天,佛歸殿,娜妮(姑娘)做花線,老太婆拆破片(補被衣服),讀書學生歸書院。」解放後,元宵舞燈活動,被其他文娛活動所代替。1797年以後漸又恢復。
江山地傑人靈,文化厚重。歷史上出過9個尚書、240多名進士,民國有赫赫有名的(三毛一戴)戴笠、毛人鳳、毛森、毛萬里,全部是中華民國時期的重量級人物,對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過偉大的貢獻!!!現有江山籍「兩院」院士5名。 有歷史文化古鎮——廿八都,鎮連三省,方言13種,姓氏140多個,明清古建築群保存十分完整。有堪稱中國制瓷工藝活化石的三卿口古瓷村。始編於北宋江的《清漾毛氏族譜》,被確定為首批國寶級珍貴檔案遺產,由國家檔案館收藏。
風俗
風味食品 有米糕、薯花、米焦、米豆腐、麻糍、粽子、年糕。
除夕與春節、立春、元宵、清明、立夏、端午、六月六、中元、中秋、重陽、冬至。
民風淳樸,正直好訐,不畏強暴,不懼艱險,敢闖好鬥,刻苦耐勞,勤於創業,注重鄉情,危難相助,勤勞儉朴,團結互助,勇於開拓
!

B. 搜集傳統節日風俗

一. 春節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於「春節」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二.元 宵 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三.二月二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四.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五.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六.六月初六姑姑節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七.七 夕節

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也有把"穿針"轉為"丟針"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後把綉花針丟入水裡,讓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生浮動的陰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就可以占卜投針姑娘針綉工作是拙是巧。
還有一種游戲節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約,結伴在七夕之夜的園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後仰首向天,面對牛郎織女星,根據所看到的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過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這自然不是看雙星,而是閉目作幻想了。
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八. 中秋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九.重 陽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十.臘 八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十一.冬至節

冬至節的風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C. 關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戲曲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D. 咋家鄉的習俗 作文350字

雖然現在很少地方保持著原有的習俗,但我還是要說兩句。金華還保持著端午和元宵燈會的習俗。其實,可以說金華的端午節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金華的端午節是不完整的。以前正版的端午節在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灶頭及床上懸掛菖蒲、艾草,認為菖蒲、艾草可以驅鬼辟邪。還有流行的掛香包、推端午船驅五鬼、「驅蚊蟲娘」這些獨特的習俗現在都落空了。另一個就是金華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娛樂活動,人們通過迎燈以示驅邪除瘟,去災祈福,求五穀豐登 人畜平安 舊時燈會都在元宵舉行,因此,元宵節又稱"燈節" 一般於農歷正月初十起燈,廿日散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興 。金華燈彩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絢麗多姿 龍燈是燈會的主燈,龍燈中最有代表性的數 "橋燈" 一般均有百餘橋 一節為一橋 ,長者數百橋,甚至千餘橋 橋燈分"龍頭"和"燈橋"兩部分 龍頭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於板架,成棘龍形狀 外校棉紙,描以彩色龍磷 雲彩 腮挑龍須,嘴銜龍珠,四支擎有各種彩燈,背上插旌旗數面,上懸"天燈",下掛"地燈",製作極為精細 燈內燃點蠟燭,色 彩鮮艷奪目 燈橋下托木板,每板長2 3米,闊18厘米,厚5厘米,板兩頭各有一孔,間距70厘米,用以接燈 板上設有燈架,每板兩枝 龍尾是最末一橋,呈龍尾巴形狀,披以綢緞彩虹 迎橋燈主要陣式有:"欽索箍" "肚裡滾" "青蛇溜" "麥餅挑" "荷花旋" "剪刀股 " "雙開門" "繞房柱"等極為精彩 驚險。金華也是改變的城市,希望越該越好,日新月異。------------------------------------------家鄉的習俗,來源於查字典作文網

E. 義烏的民俗有哪些啊,越詳細越好^-^。

【民間藝術】 造型藝術:義烏農民畫(磨漆畫)、百子燈、民間剪紙 表演藝術:迎龍燈、疊羅漢、義烏高蹺、義烏道情、鑼鼓班(義烏腔) 生產加工藝術:木車牛力絞糖(義烏青加工技藝)、紅曲酒加工技藝 【婺劇曲藝】 婺劇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中、後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於金華、麗水、臨海、建德、淳安、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波陽、景德鎮等地,婺劇有六種聲腔: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俗稱「金華戲」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改今稱。義烏市婺劇團成立於1955年,前身為徐樂舞台,是我市唯一的全民所有制專業表演團體,在職人員55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9人、初級職稱14人。每年演出在200場左右,並配合市委、市府中心工作編排節目宣傳演出和市裡重大活動演出。獲得省文化廳送戲下鄉先進單位,兩次受到市府集體記功表彰,多次被金華市委宣傳部、義烏市委宣傳部評為宣傳先進單位。為宣傳義烏精神創作的劇目有《英雄淚》、《硬頭頸》、《朱一貼傳奇》、《雞毛換糖》、《義烏兵》,其中《義烏兵》、《雞毛換糖》在參加省調演中獲得優秀演出、優秀劇目等幾十個大獎、浙江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常演劇目有:《相國志》、《呂布與貂嬋》、《雙槍陸文龍》、《戰雁州》、《雙鳳冤》、《紅絲錯》、《畫眉》、《安樂王》等20台大戲,《八仙過海》、《臨江會》、《勸妻》、《櫃中緣》等20台小戲。其中《義烏兵》、《臨江會》、《九件衣》、《拷打提牢》、《斬呂布》《八仙過海》等20本大小戲被中央電視台、省電視台錄制播出。 【義烏道情】 2003年初夏時節,全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作出決定,授予義烏「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此前,全國還只有河南平頂山市、廣東順德市獲得過「中國曲藝之鄉」這一殊榮。義烏道情發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與紹興蓮花落、溫州瑞安鼓子詞、杭州評彈都是為我省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義烏道情與眾不同,它沒有固定的曲調,常常由演藝者自行根據嗓音特點和說唱曲調隨意發揮,以好聽入耳為目標,因此,義烏道情在很長時間內流派紛呈,在曲藝界獨樹一幟。 在解放初期,義烏操「道情」之藝的民間說唱人員多達200餘人。20世紀50年代,義烏道情在全國已很有名氣。義烏盲藝人葉英美先後多次上北京參加全國勞模大會、群英大會表演,把義烏曲藝唱進了人民大會堂,唱進了中南海,受到周恩來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歌唱總路線》、《虞小玉》等還由中唱公司灌製成唱片。 改革開放後,義烏曲苑百花齊放,形成了以道情、花鼓、方言說唱、小鑼書、雙簧、相聲、故事多個曲種並存的格局。以葉英盛為代表的道情藝人又把這一古老藝術發揚光大。從12歲起,這位現任金華市曲協副主席、浙江省曲協理事的民間藝人就憑著一把漁鼓、兩片竹拍,常年在田間地頭、農村集市、偏遠山村、酒肆茶館為群眾演唱。1996年,他應文化部、民盟中央之邀到北京政協禮堂歌唱道情《懷念吳晗》,吳晗的胞妹吳浦月聽得放聲大哭。葉英盛和由賣「梨膏糖」出身的老藝人賈好笑被省曲藝家協會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葉英盛還成為省文化廳首批命名的「民間藝術家」。 在民間文化工作者的精心澆灌和培育下,道情這種古老的單人說唱藝術煥發了勃勃生機,道情藝人們改革了說唱敘事性強但表現形式單調、音樂性差的舊形式,著重加強了道情的表演力和音樂性,在表演上試用男女對唱,音樂上引進了傳統婺劇音樂,配以小樂隊,運用方言和義烏普通話兩種語言演唱,使道情突破了地方局限,內容上除了優秀傳統保留節目外,更加註重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一個時期里,歌頌祖國現代化建設新成就、贊美祖國大好河山、贊美新時期的幸福生活,成為義烏曲藝人創作的主題。《祖國名山》、《滾元寶》、《八仙拜年》、《十杯香茶》等十多個曲子被浙江文藝音像出版社灌製成音像帶。《祖國名山》還參加了1996年中日傳統文化藝術節演出。 火熱的生活成為義烏道情創作不竭的源泉。一時間,義烏曲藝在群眾中紅了起來,出現了「凡有空地廣場,就有道情說唱」的景象。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羅揚以「莫道山花香不烈、卻能傲雪斗嚴霜」的詩句,贊頌了這枝從商品大潮中成長起來的曲藝「山花」 【義烏方言】 本縣方言是浙江南區吳語婺州片中的一個小分支。全縣均講吳語。但由於本縣位於浙江中部,交通方便,與外地交往頻繁。因此義烏話受鄰近方言的影響較大,內部差異也較明顯。故縣人常有「義烏十八腔,隔溪不一樣」的說法,說明義烏話的復雜性。如「雞蛋」一詞,稠城一帶叫[t],而隴頭朱、上滕、苦竹塘、蕭皇塘、葛仙等地叫[t曲9d],顯然受金華話的影響。又如「糖梗」一詞,稠城一帶叫ugl,而華溪、何宅,下灣等地則叫[dokus],是受東陽話的影響。又如「板」一詢,稠城一帶叫[ma],而東塘、大陳、後深塘等地則叫[pa],是受諸暨話的影響。據調查,靠近諸暨的紅峰、燕窩人講的就是諸暨話,而胡山、大陳、凰升塘人,他們既會講義烏話也會講諸暨話。與浦江交界的仙坪、鯉魚山、大方人,義烏話、浦江話並用。總之,本縣與鄰近縣的交界處都有這種情況。 從義烏話的內部差異看也足見其復雜性。如「我們」這個詞大多數地方叫[:21a1,而下灣一帶叫l60 21a1,前川等地叫[dzinla],佛堂、下水碓一片則叫[dgioqltual或[dpl091a],上滕、苦竹塘等一帶叫[dzisnaql。又如「黨」這個詞,稠城一大片叫[n91,陶店、下灣等地叫[n。],華溪等地[n01、rt。1並用,前川、下水碓一帶叫[n01,東塘等地叫[tanl,隴頭朱、上滕、苦竹塘、何里鄉等地叫[na9i。又如「姜、鄉、羊、秧」等字,絕大多數地方都讀[t9jo。、i。],而湖門鄉一片則讀[t少91ci9、ji叼、i9i。總之義烏話的內部差異較大。 義烏話雖然比較復雜,但也有它比較共同的特點: (一)古幫母字念[m]。(部分字) 如:班[cma]板[cma]扮[ma]本[『m。n]幫[cmmy3冰[cm,ni兵[cmonl丙[『mani柄[ms。]等; (二)古端母字念[ni或。(部分字) 如:耽[cn。1膽[『n01單丹[cno]墩[cn。n1?[n。黨[『n刃]』燈[cn:n]打[『nc]釘[cn,n1頂[『n9n]訂[n;n1東[cnod]懂[、oql凍[noq。]棟[noq。]點[『i;s]店[1ps:1典[。由s]等。 (三)古宕攝、江攝中的唐、陽、江三韻中的一部分字今讀[91。 如:當[cn9i黨[『n湯[ct『91唐[5d]盪[d9』]浪[1]贓[ctsi蒼[tts『91.桑[csg.i崗[ck9i糠[ck『q1炕[k『8』1杭[]光[9i曠[k『q。1荒[ch91王[![c93方[cfg]房[ey叼]胖[p『棒;bg]等。 (四)有豐富的n化韻, n化韻就是兒化韻。因為義烏話里「兒」讀[n],所以叫n化韻。在義烏話里共有54個韻母,其中45個韻母有兒化現象,經過分析歸納可以得出11個兒化韻。如: a:n 小套鞋兒n1 麻將牌兒ba:n1生薑茶兒dzua:n1小皮籍兒[suda:n] ozn 紅棗兒[tso:n1 小鵝兒[suo:n1飯桶兒[do:n1小台桌兒[tso:n1花生肉兒t由o:n1玉兒[9jo:ni o:n 樹丫兒l3:n]被單兒[no:n]小娘兒[qio:n小羊兒[。inl c:n 樹掙兒[tss:n1 小蛇兒[zi5:n1打橫兒t6us:n1鞋刷兒 [9y8:n1 e:n 酒杯兒[pe:n1小花面兒[mie:n1一塊兒tk『ue:n1小船兒 lqy小餅兒 菜園兒 小花貓兒 紙鷂兒 盤兒橋兒 96小狗兒[k9:n1 小牛兒i本3znl 鉤兒[k。:n1 球兒id3i9:n1 小石子兒 蘿卜絲兒 小雞兒 小老鼠兒 小茶幾兒 肚臍 小老虎兒 表姑兒 小路兒 小肚兒 小毛雨兒 小烏龜兒 三點水兒 芋兒 (五)古咸、山兩攝三、四等不同韻 這類字在許方言里都是同韻的,而義烏話仍保留了三、四等不同韻的現象,這種現象對於研究古漢語的發展是有力的佐證。 如:粘-鯰-魚 劫挾-菜-連-蓮 遷-千仙-先 (六)入聲分文白兩調。文讀帶喉塞尾念短調,白讀丟喉塞尾念長調。 如:陰入(文)急筆八尺鐵塔色格客等念5短調。 陰入(白)急筆八尺鐵塔色格客等念33長調。 陽入(文)白特麥食六物宅及葉等念12短調。 陽入(白)白特麥食六物宅及葉等念311長調。 (七)吃叫食 如:食飯(吃飯)食酒、食茶、食煙、食素、食肉、食菜等。 【義烏武術】 義烏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究其歷史,古代,三國時期有駱統,他厲威武,保邊疆,屢敗魏兵,吳王孫權封他為左將軍。唐朝有駱賓王,「一檄傳天下」,宋朝有抗金名將宗澤,明朝有抗倭將士陳大成、王如龍、朱文達等人,還有皇皇拳教師金台都是赫赫有名的義烏武術家、名人。因軍功被授予元帥、將軍、總兵、副總兵、參將、千總把總、千戶等武職的義烏人就有228人。現代,有吳山民的保鏢吳琅坤,他以辟斧滾刀聞名全國。有武術名家王伯雄,他在上海武術館深造,當過楊登浦的秘書。有講究武德的黃昌祿,有提倡「十教」、「十不教」武規的看山老人朱德德,還有「小年練武,長大將軍」的沈濱義。在民間流傳著「蘭溪埠頭,簫山哺頭,義烏拳頭」聞名避爾。義烏民間武術絢姿多彩,內容豐富,武術介的十八般武藝般般皆有。還有舉石墩,舞龍,舞獅,走馬,十字蓮花,高蹺,鬥牛,羅漢班,散撤等等。遍布城鄉,各有特色。東鄉廿三里一帶拳術剛勁有力;西鄉吳店,義亭一帶講求實用;北鄉蘇溪,新廳一帶剛柔兼顧;南鄉佛堂一帶架子好看。每逢節假日,一支支羅漢班、武術隊活躍在農村每個角落。義烏武術有其廣泛、濃厚的群眾基礎,營造出剛正勇為的義烏精神。義烏武術界很講義氣,主持正義,堅持公道,講求武德,以理服人,塑造了義烏人崇尚武術的美德。 義烏市黨委、政府對武術活動歷來很重視,體育行政部門把武術活動作為群眾體育運動的拳頭項目來抓。1984年11月就成立了義烏縣武術協會,至今已換屆七次,每屆的名譽會長都由市府領導擔任。各部門、各鄉村都有武術骨幹參加協會活動。因此,義烏的武術協會是全市組織最健全,隊伍最龐大,社會參與者最多,工作最突出,活動最頻繁的一個群眾組織,歷年參加地區,省武術比賽,都獲得一、二名的好成績,義烏武術(拳擊)隊,曾代表浙江省參加全國比賽,都獲得好成績。2003年1月,義烏武術隊赴香港參加國際武術比賽,獲得4金2銅的好成績。義烏武術協會曾多次被縣、地、省各級體育部門評為先進單位。1986年,縣文教局局長吳東明赴北京出全國體育先進工作會議。1987年縣委副書記洪承芳赴北京參加全國體育先進縣會議。1988年副市長經維勤赴北京參加體育先進縣表獎大會。2002年12月,副市長駱亘、市體育局局長金來星,赴四川參加全國武術之鄉授牌大會,義烏市成為全國武術之鄉的一員。 義烏市武術協會,為了便於活動的開展,下設佛堂武術分會,並成立了太極拳協會、拳擊協會、摔跤協會、健身氣功協會、木蘭拳協會等等。充分發揮社團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一大批武術骨乾的帶動下,團結社會上各不同領域的武術愛好者,熱心者,宣傳推廣中華武術這一民族文化瑰寶,挖掘整理民間傳統體育文化,訓練培養了一大批武術運動骨幹,因此義烏武術群眾活動得到廣泛開展,現在已成為市民最喜愛的全民健身活動,在市民晨練、晚練已形成商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F. 金華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金華市好玩的地方有金華建築藝術公園、施光南音樂廣場、金華動物園、中國茶花文化園、中國婺劇院。

1、金華建築藝術公園:

金華建築藝術公園位於金東新區商業文化中心對岸,地處金東新區三江六岸綠化帶,西南與金東區政府大樓相呼應,是一個具有濱江特色的開放型公園,也是金東區實施義烏江北岸濱江綠化帶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

該公園已成為金華重要的旅遊景觀和文化景觀,並引起了各界對城市小型公共建築藝術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曾專門製作了專題片詳細介紹該公園。

專家認為,公園內17個小型公共建築既充分體現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築師們的鮮明特徵,同時也充分尊重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及金華本地的人文特徵、地理景觀和氣候特點。

公園的建成開園,將進一步豐富充實新興城區的城市空間,協調人工構築物與城市自然景觀的有機聯系,使人們的城市生活與建築藝術更好地融合互動。

4、中國茶花文化園:

金華國際茶花盛會主會場之一的中國茶花文化園位於金華市市區西南,前身是大黃山公園,經過精心打造,原本荒涼的大黃山變成了今日為人矚目的茶花園。

是金華市政府為迎接2003年在金華召開的國際茶花會議而建的茶花文化主題公園。這里林木蔥郁、繁花似錦、風光旖旎,令人流連忘返。正所謂湖光山色,盡現美妙景觀;茶花王國,匯聚文化百味。

5、中國婺劇院:

中國婺劇院位於金華江、義烏江、武義江三江交匯處,項目總佔地面積4332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1048平方米,總投資約3.3億元,是金華的文化地標,由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負責管理。該工程於2009年4月份開工建設,2013年8月,中國婺劇院建成投入試運行。

劇院主要由大劇場和一部分輔助用房及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的辦公用房等組成。建築地上6層,地下1層,建築高度為42.55米,其中可上人高度21.0米,總建築面積31000m²,採用鋼筋混泥土與鋼結構混合結構。

其中大劇場按大型乙等劇院進行設計,座位數共計1495座,其中一樓池座841座,二樓樓座327座,三樓樓座327座。劇院還有200多個座位的小劇場一座。劇院5樓設有觀景台,登上觀景台可觀看劇院周邊三江六岸景色。

G. 各地的戲曲都有什麼特點

地方戲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指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從而為那一地域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一方面,地方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戲又具有不同於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

這是因為,地方戲是「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既傳承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又期待著在時代精神的表現中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京劇外,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據統計,中國的地方戲遍及全國各地。



地方戲生存危機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中,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文化總體構成中的眾多局部形態,由於感受到日益強烈的文化交流障礙,從而陷入某種生存窘況和發展困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方戲就是如此。

盡管地方戲的創作和演出仍在進行,且不時有令人驚喜的佳作出現;但地方戲觀眾的流失和市場的萎縮,就總體而言卻是不爭的事實。這說明許多地方戲未能適應迅速變化的世界,在文化生態發生變化時缺乏自我調適的能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方戲

H. 請介紹浙江金華的一種表演藝術或傳統的工藝,並用一句話概括其特色。

金華道情:舊時代民間盲藝人的產物,而今僅作為傳統民間曲藝為少數場合表演,近年隨著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逐漸有了新的發展。

I. 蒲江在節日中傳統文化的體現

浦江縣特色文化有浦江板凳龍、浦江書畫、浦江亂彈、浦江剪紙、浦江迎會等。
浦江板凳龍,浦江縣位於浙江中部偏西,金華市北部。據浦江白馬鎮夏張村張姓族譜載,自唐朝始,「龍騰燈舞鬧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間的習俗,浦江縣志中稱之為「燈節」。
浦江書畫,浦江千百年來形成了書畫文化與民間工藝相互影響的獨特發展軌跡。書畫依賴於民間工藝的興盛而得以發展,民間工藝則由於書畫的發展而得以不斷創新。
浦江亂彈,發源於浦江,故稱浦江亂彈。浦江亂彈是以浦江當地民歌「菜籃曲」為基礎,並在「諸宮調」講唱藝術和我國最早的戲劇南戲的相互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J. 東陽有哪些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名勝古跡,名人,特產

東陽市地處浙江省中部,由地級市金華市代管,甬金高速、諸永高速在境內交叉而過,為浙中交通樞紐。市域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轄有6個街道、11個鎮和1個鄉,總人口82萬。旅遊景點 1、 橫店影視城(國家5A級旅遊區,亞洲最大的外景拍攝基地) 2、 東陽中國木雕城(國內最大的木製工藝品、木雕紅木傢具集散地) 3、 巍山屏 4、 落鶴山風景區(浙江省級風景區) 5、 東白山風景區(浙江省七大名山) 6、 </B>三都勝景風景區(浙江省級風景區),離江北市政府大樓約七公里,位於城東和堂。 </B>7、 屏岩洞府風景區(浙江省級風景區) 8、 黃藤岩風景區( 風景區,農家樂) 9、 盧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南久負盛名的明清古建築群) 10、天山村農家樂(浙江省特色農家樂) 11、社姆山風景區(浙江省級風景區) 12、橫店紅軍長征博覽城(國家4A級旅遊區,中國紅色旅遊十大景區,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 13、南馬花園村(「中國十大名村」、「中國十佳小康村」、「浙江省首批特色旅遊村」) 14、「賽點」休閑農庄 15、白雲文化城東陽的文化、歷史東陽於東漢興平二年(195年)建縣,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僅集木雕、磚雕、石雕、彩繪藝術為一體、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具有國際水平的文化藝術遺產」的明清古建築群就有260多處。這許許多多的文化遺產,真實地記錄了東陽演變、發展的歷史,內涵豐富,彌足珍貴,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估量的。 幾度風雨,幾度艱辛;幾多璀璨,幾度斑斕。東陽的集鎮農村文化全面繁榮,專業文化、群眾文化、老年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齊頭並進,文化事業異彩紛呈,在改革開放中,迅速發展、蒸蒸日上。 東陽境內廟會眾多。廟會中最盛大的活動是迎佛和演戲。迎神時,將廟中佛像抬出,或另塑小佛像放於形如亭閣的佛轎中(行尊),繞街遊行,香燈引路,樂隊開道,旗、鑼、傘、銃等各式儀仗在前,後有十字蓮花、十二花名、七朵花、八洞仙、打花鼓、駱駝班、高蹺隊、台閣、大頭舞等雜耍,獅子班、羅漢班壓陣。 東陽民間最祟胡公大帝(胡則)。八月十三,俗傳為「胡公大帝」生日,這日,吳寧、懷魯、橫店、千祥、南馬均有胡公廟會,尤以上盧社姆坑和橫店朝水殿胡公廟會最盛大。社姆坑廟會「鄰邑新昌諸嵊之間亦多至者,香火盛比於永康方岩。漸乃造行輿,具傘蓋,備旗幟,更裂帛三五丈,系之長竿,謂之長旗,各以本都所奉之神先日升廟中,謂之朝廟,次日迎回,鼓吹前導,先後雍容,沙洲高岸,男婦聚觀。詠之者日:『旌旗十萬搖千嶂,粉黛三千錦綉堤』,以為一方勝會,莫有過之已」。終清一代,沿至民國,盛況不減,每年都有十八路迎佛隊伍在社姆坑匯集,令人嘆為觀止。橫店朝水殿廟會,永康、義烏、金華、仙居、天台、縉雲商賈紛至沓來,八方珍異之物薈萃於市,民間歌舞和外來的文藝雜耍千姿百態。尤為甚者,三個戲班三天三夜斗台競藝,方圓數十里的上百支武術羅漢班大會師。 西宅胡氏系胡則屬系,八月十三日,村中「擺茶」供祭胡公。「擺茶」供品實乃米塑,以糯米、芝麻、綠豆、芒谷、赤豆為原料,膠制粘合成獅、虎、象、麒麟、鹿五牲,及八仙屏風、魁星閣、蜃鍾樓、滕王閣、桂花亭、鳳凰台、牌坊等,形象逼真,構圖合理,氣勢軒昂,集建築、木雕、泥塑、剪紙及書畫於一爐。 民間娛樂「四大」 巍山大龍身 俗稱板壁龍身。骨架用毛竹杉樹構制而成,龍身緊隨龍頭之後,有百餘節,甚至數百節,節間用粗繩連接,高比四層摟。每節大龍身底裝輪子,需20餘人拖拉撐扶,內裝潢檔如梯,以便點燭人上下,每換一輪需蠟燭30斤。龍身如華燈映照的樓房。 郭宅大蠟燭 高丈余,斷面直徑尺許,重四五百斤,蠟燭漆以朱紅,繪以龍鳳。共兩根。每年正月十八日郭宅安慶廟(俗稱鄉後殿)廟會迎展。屆時每根蠟燭由8個壯漢擎抬,前有火銃和數十面大鑼鳴道,後有上百面旌旗簇擁。迎畢置於廟中,除夏歷六月外,終年燃之不熄。 橫店大紙馬 篾扎,紙糊,彩飾。裝於木架上,木架下裝木輪4隻。屆時或推、或抬、或舉,眾馬奔騰,蔚為壯觀。一匹紙馬需毛竹100多斤,棉紙一令。每年正月十三迎展。盛行於任湖田、黃珊庄、前田、上湖田等村。玉山大旗 每年十月十六玉山茶場廟會迎展。大旗用120-180丈綢製作,紅、黃、綠色綢為邊。中以36幅白綢製成,繪以龍、虎、獅、豹。主桿為頂端直徑24厘米的大杉木。上接近200斤的特大毛竹一根。以裝套大旗。木桿、竹竿交接處紮上繩索延拉四方。主桿下端齊肩處穿以杉木抬杠一根,與抬杠成直角又扎以杉木抬杠兩根。上端系毛竹24-36根。屆時,百餘人在緊鑼密鼓聲中飛速豎起大旗,然後越野行進,大旗翻飛作響,聲聞數里。每面大旗迎展一次減輕20-30斤。 同時,東陽還是中國婺劇的主要發源地,南宋時就已被稱為「婺劇之都」。在歷史上,由流行於浙東、浙西,以東陽為主要代表的高、昆、亂、徽、灘簧、時調等六大聲腔演變而來。

閱讀全文

與金華的傳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