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歷史名城正定古城,有"九朝不斷代"之譽,可為何知道它的人屈指可數
正定古城坐落於我國河北省的省會石家莊。這座古城完全是按照漢族的風格建立起來的,由於當時歷史的原因,這座古城非常的受歡迎。因為這座古城完美的體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特色。也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能夠建造出一座如此宏偉而且如此漂亮的古城。
但是就是這么一座歷史文化濃重的古城卻鮮有人知道。其實原因並不難理解,因為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被打造成了旅遊城市,而越來越多的歷史古跡充滿了商業化的氣息,因為這個古城並沒有過度開發保留著它原來有的風貌,所以在一些宣傳上它就比較欠缺,所以並沒有什麼人知道。
Ⅱ 石家莊滹太新區的規劃
滹太新區規劃總用地55平方公里。按照目前的規劃,規劃區重點安排了五方面的功能,包括國際會展中心、行政商務辦公中心、總部中心、冀韻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而滹太新區核心區規劃總用地762公頃,其中城市建設用地357公頃,占總用地的47%;綠地250公頃,占總用地的33%;生態水域155公頃,占總用地的20%。在目前規劃中的建築物中,已經確定了由國際會展中心、大劇院、五星級酒店形成滹太新區核心區的三大地標建築。
作為滹太新區最早啟動的大項目,6月10日,石家莊國際會展中心建設項目正式立項,同時發布《規劃與建築設計方案》國際招標公告。按照規劃,石家莊國際會展中心項目的具體位置在滹沱河與太平河交匯處以西地段,滹沱河南岸以南,太平河北路以北,規劃南北支路以東;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1018畝,規劃總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該項目建設總工期預計為三年,總投資20億元。「根據規劃,國際會展中心可以達到和周邊省會城市如鄭州、太原等相媲美的規模,尤其是規劃的五星級酒店,建成後必將成為滹太新區的一個地標性建築物。」
總部中心位於政治經濟軸的南端,佔地約70多公頃。它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位於生態島南側新開挖河道沿岸呈線性布置的總部經濟帶商務辦公樓群,沿河岸濱水建設超高層的頂級寫字樓、多棟高層寫字樓和獨立的高檔多層寫字樓,形成與北岸尺度得當、天際線優美的濱水總部經濟帶;另一部分是位於主軸線上、太平河中心生態島上頂級配置的500強俱樂部,以優美的環境、頂級的配置為世界經濟巨頭提供駐石的活動場所,成為總部中心不可或缺的部分。「包含多種級別和形態建築的總部中心必將為滹太新區的崛起貢獻自己強大的力量。」劉曄說。
規劃中的冀韻文化中心由沿旅遊路分布的系列文化體育設施構成,按目前的設計方案,規劃了大劇院、歷史博物館、音樂廳、市民文化中心等建築。「該中心將把歷史文化名城正定古城和東垣故城遺址保護公園與核心區文化功能建築連成一條珠鏈,形成一條展示燕趙文化古韻風貌的文化軸線。」
太平河南岸為濱水混合功能區。位於總部經濟帶南側的商務、商業、居住混合功能區則是作為商務功能的配套出現的。「混合功能區」分為幾大部分,東側依託文化軸部分功能的文化商業混功能區包含市民文化中心、商業設施、配套酒店、居住等多種功能,規劃佔地60多公頃;中部為商務居住混功能區;西側為商業商務混功能區。
本方案已在一年以後修改成濱河新區,兩年以後修改為滹沱新區,2010年9月又更名為正定新區,規劃范圍亦調整到正定縣城以東,滹沱河以北。
Ⅲ 河北正定的
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東垣故城(石家莊市東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樂壘,建置於公元352年。後因沿襲真定之名,清時改為正定。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內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為中心,建立鮮虞國,國都新市(今新城鋪)。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鮮虞國被晉國所滅,此地屬晉國管轄。
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鮮虞人在這一帶建立了中山國,在此設東垣邑。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所滅,屬趙。
秦統一中國後,改東垣邑為東垣縣,治所在今石家莊市古城村附近,屬鉅鹿郡。
漢初,仍為東垣縣。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意即真正安定),屬恆山郡。
漢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國,轄真定、藁城、肥壘(今藁城縣城子村一帶)和綿曼(今井陘縣境)四縣。
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廢真定國,將真定縣劃歸常山國管轄。
三國時,真定縣屬魏國常山郡。
晉時,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莊市古城村),從此正定縣即成為河北中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樂壘(今藁城九門附近),真定為縣。
北齊時(公元550-577年)又把郡、縣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鎮。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從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恆州,治真定縣。
隋開皇初廢郡,存恆州、真定縣;
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縣分為真定、常山兩縣(常山縣治所安樂壘),屬恆州;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改恆州為恆山郡,治真定縣。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恆山郡為恆州,治所石邑(今石家莊市振頭附近);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徙恆州治真定;
武後載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定為中山縣;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真定縣;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在恆州恆陽城置恆陽軍;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廢恆州為常山郡,治真定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置恆州,屬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縣;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置成德軍於恆州;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以恆州為大都督府;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為避穆宗李恆名諱,改恆州為鎮州。
五代後梁時仍為鎮州,治真定縣;
後唐長光元年(公元923年)改鎮州為北都,同年又復為鎮州;
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升鎮州為真定府;
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復名恆州,改成德軍為順國軍;
後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恆州為鎮州,順國軍復為成德軍;
契丹號為中京;
後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為鎮州,又升真定府;
後周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又改為鎮州。
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廢鎮州置真定府路,統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縣。金襲之。
元初改為真定路,轄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縣。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真定路為真定府,轄五州及真定等27縣。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屬直隸省;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禎諱,改真定府為正定府,轄一州及正定等十三縣。
1913年廢府存縣。正定縣屬直隸省范陽道觀察使署(治保定)。
民國3年(1914年),改范陽道為保定道,仍領正定縣。
民國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縣城廂為正定市,隸屬正定縣。不久即撤銷正定市。
民國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廢保定道,正定縣直隸於省。
民國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劃為17個督察區,正定縣屬第十二督察區。
民國26年(1937年)10月8日,日軍侵佔正定縣城。
民國27年(1938年)2月,建立偽正定縣公署,隸屬真定道(治石門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縣西北部地區與新樂縣化皮地區合並建立正(定)新(樂)縣(抗日)政府,駐正定縣後塔底村,屬晉察冀邊區第四特別委員會。
1938年8月25日,撤銷正新縣,建立正定縣(抗日)政府,仍屬第四特別委員會。10月,縣政府改屬冀西區第三專署。年底,縣政府改屬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縣委仍屬第四特別委員會。
1939年1月,第四特別委員會改為第四地方委員會。
1939年十月,正定縣滹沱河以北、京漢鐵路以東地區與藁城縣北部地區建立藁正縣聯合辦事處,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地二專署;正定縣滹沱河以南地區與獲鹿縣東部地區建立正獲縣,縣委屬冀南區第一地方委員會,縣政府屬冀南區第四專屬滏北辦事處。
1940年1月滏北辦事處改為冀南區第一專署。6月,冀南區第一地委、第一專署改為冀中區第一地委、第一專署。10月,第一地委改稱第六地委,第一專署改稱第七專署;正定縣轄滹沱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共4個區、84村。
1940年2月,藁正縣與新樂縣佐合並建立藁正新縣,屬冀中區第二地委、第二專署;
1940年七月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改稱第五專署,仍轄正定縣政府;
1940年8月,撤銷藁正新縣,將原藁正縣與無極縣西部地區合並建立藁無縣,縣委屬冀中區第七地委,縣政府屬冀中區第八專署(1944年3月第八專署改稱第七專署);
1941年1月,中共晉察冀邊區委員會改稱中共北嶽區委員會,正定縣委屬北嶽區第四地方委員會;
1941年2月,正定縣改屬冀中區地七專署,縣政府遷駐藁城縣小西門一帶。8月,夏歸晉察冀邊區第五專署,縣政府又遷回縣西北部地區;1941年11月,藁城縣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區與正獲縣合並建立藁正獲縣,縣委屬冀中區第六地委,縣政府屬冀中區第七專署;
1943年9月,撤銷藁正獲縣,恢復正獲縣,隸屬關系未變。
1944年6月,冀中區第七專署改稱第六專署;1944年6月,晉察冀邊區第五專署改稱第四專署,仍轄正定縣。9月,正定縣改屬冀晉區第四專署;
1945年3月,欒誠縣與正獲縣合並建立欒正獲縣,屬冀中區第六專署;1945年9月,國民黨在城內建縣政府;正定縣解放區仍屬冀晉區第四專區;撤銷藁無縣,恢復正藁縣,屬冀中區第七專區;
1946年2月,撤銷正藁縣,置正定縣佐,轄正定縣京漢鐵路以東(滹沱河南、北)地區;撤銷欒正獲縣,恢復正獲縣,仍屬冀中區第六專區;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員會和市政府,屬冀中區第六專區。1946年5月,改屬第十一專區;1946年5月,正定縣改屬冀晉區第三專區;夏設藁正獲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1946年9月,撤銷正定縣佐,恢復正藁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正定縣城。城內為正定市,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西北部農村為正定縣,仍屬冀晉區第三專區。5月,改屬第四專區;1947年7月10日國民黨軍復占正定縣城,在城內建縣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正定縣城,建置未變;1947年10月26日,正定縣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變。1947年11月,撤銷正藁縣和藁正獲縣。原屬正定縣的村莊除西南部17村華歸獲鹿縣外,復歸正定縣;正定市改為縣轄市。正定縣改屬北嶽區第四專區。
1949年1月,正定縣改屬察哈爾省建屏專區;1949年6月,撤銷正定市,改為正定縣城關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設10個專區。正定縣屬石門專區;1949年8月10日,石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正定城內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仍轄正定縣;1949年10月,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正定遷石家莊市;
1950年9月9日,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區改稱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莊專區,仍轄正定縣;
1958年11月5日,正定縣、靈壽縣合並為正定縣(12月20日國務院批准);
1960年5月3日,撤銷石家莊專區,正定縣改屬石家莊市;
1961年5月23日,復置石家莊專區,轄正定縣;
1962年1月1日,恢復正定縣、靈壽縣建置,正定縣仍屬石家莊專區(3月27日國務院批准);
1967年11月22日,石家莊專區改為石家莊地區,轄正定縣;
1986年4月5日,石家莊地區撤銷,正定縣劃歸石家莊市。
Ⅳ 正定新區的總體規劃
正定新區位於滹沱河北岸,包括正定歷史文化名城及東側建設區域,規劃建設用地135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40萬。規劃建設低碳、生態、智慧新城,是承載未來新興產業和省會高端服務業的載體。
功能定位:是石家莊中心城區「一城三區」的核心組成部分,市級行政、文化中心;現代服務業基地;科教創新集聚區。 鎖定「低碳、生態、智慧」目標,努力把新區打造成財智要素集聚、功能多元復合、生態人文和諧、水綠交融共生的創新動力之城、宜居活力之城和濱水魅力之城,使之成為展現城市建設上水平、出品位、生財富的示範區和體現繁華舒適、現代一流石家莊形象的新地標。
在低碳方面,為新區設置了碳排放強度、能源強度、碳匯等8個層麵包括低碳產業、低碳建築、低碳交通等在內的85項指標體系。低碳建設目標,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77%;到203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84%。
在生態方面,構築了綠色空間、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等6個層面共31項生態指標體系。核心目標為實現區域內碳匯量增加50%、建築碳減排量減少4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15%等。
在智慧方面,量身打造了基礎設施、政府服務、城市管理、產業促進4個層面共11個專項的城市智慧系統,將有效推動政府社會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 新區規劃按照「條碼布局、中心起步、縱軸推進、橫向延展」的空間發展策略,形成「一心一網,三軸兩帶,十大片區」 總體空間結構。
產業發展定位:著力做大做強新興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和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經濟示範區,引領可持續發展的示範區。
規劃構建「六大產業片區」的產業布局結構。分別為中央商務區、創意與旅遊商貿片區、科教創新片區、商務研發工業片區、高新技術產業片區、優勢傳統產業片區。 按照規劃,新區將形成便捷的交通體系:起步區將以地鐵作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在道路系統上完善快、干、次、支路網系統,使起步區內道路密度超過6公里/平方公里,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石家莊將在正定新區建設太行大街和快速環路兩條快速路,而軌道交通2號線和軌道交通4號線將途經新區,並將設置兩條快速公交線。
軌道交通2號線由欒城組團—主城—正定古城—正定新區。在新區規劃范圍內,軌道交通2號線沿原正無公路規劃,帶動綜合發展帶相關功能,站距1000~1500米。而軌道交通4號線由西三環路—主城—東部產業區—正定新區。在新區規劃范圍內,軌道交通4號線由新城大道進入起步區中心、會展中心,然後向東連接金融區、體育中心,然後轉向北帶動公共服務軸,站距1000~1500米。
正定新區規劃區內主幹路道路紅線寬一般控制在45~60米,規劃為4~6車道,規劃主幹路總長198公里。其中新城大道、正無路、機場路的道路紅線按60米控制。次幹路道路紅線寬一般控制在32~35米,規劃為4車道。
此外,依照客運樞紐功能層次劃分和布局原則,正定新區規劃設置客運樞紐兩個。其中一級客運站1個,位於起步區軌道交會處和城際鐵路客運樞紐站西側,佔地約6~8公頃,主要承擔省域及省際中長距離的公路客運服務。二級客運站1個,位於東石環北延線西側,結合軌道站點設施,佔地約4~5公頃,主要承擔附近城市、城鎮間的公路客流任務。 新區建設按照三期圈層推進。
一期,率先啟動30平方公里起步區建設,城市建設重心開始向北轉移,以綜合商務中心帶動新區建設,居住人口30萬人;
二期3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5萬人。逐步開始新區中央商業帶建設,著手打造市級商業中心;
三期3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萬人。推進職教綜合服務帶的建設,大力推動創新型產業發展。
首先,依託滹沱河生態景觀環境,與正定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緊密聯系老城區,力爭用10-15年的時間集中打造30平方公里起步區。
起步區范圍北至正無路、西至京珠高速、南至滹沱河畔、東至太行大街以東地帶。以「三橫三縱」的道路網建設,構築起步區發展骨架;以滹沱河、周漢河整治以及園博園、濱河公園建設,構築起步區生態格局;以綜合商務中心、文化中心、會展中心、體育中心、金融後台服務中心、總部經濟等大型公共設施項目帶動,力爭用3-5年的時間建成10平方公里展示省會形象的新地標區域。
為了更好地提升新區形象,彰顯城市精神內涵,石家莊市邀請美國HOK、美國SOM兩家國際一流設計公司,徵集高水平城市設計方案。深圳蕾奧公司在國際咨詢基礎上,以明確功能、優化結構、疏導交通、整合空間、完善配套為基礎,提出了起步區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規劃方案。
(1)空間結構構建正無路的企業形象軸、周漢河的城市生活軸和滹沱大道綜合商務軸等三條橫向軸帶;
及園博園-綜合商務中心-會展中心起步區核心功能軸、新城大道城市復合功能軸和未來的商務金融軸等三條縱向軸帶。
(2)景觀風貌沿滹沱河形成總部經濟區-會展經濟區-濱水生活區-體育休閑區-金融商務區的多彩意向,構築濱河生長邏輯,突顯城市發展與滹沱河的關系,打造濱河生態空間。
規劃依託多條綠色廊道交織成網,塑造獨特的綠化空間;
以交通骨架組織高層序列,加強與老城區的呼應,形成中心高度集聚的核心形象;
以高層建築群環抱會展中心及體育中心等,形成城市地標;
重點打造綜合商務中心及會展區域的環境品質,以大手筆構建人工湖,以良好的公共空間品質提升新區吸引力,集中力量形成新區名片。
(3)核心區詳細設計核心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規劃核心理念:「面城迎河、融古通今」。
「面城迎河」:打開西南側開敞面,與主城遙相呼應;整體高層布局體現迎河環抱之勢。
「融古通今」:強調核心區與老城區及正定的和諧發展,在布局上強化呼應關系。核心區北側綜合商務中心強調布局庄嚴工整,整體空間格局以格網形式延續北方城市莊重大氣的風貌。
綜合商務中心區:以綜合商務為中心,打通南北大型開放空間通廊,形成尺度宜人的商務辦公區。
會展中心:西側靠近總部基地布置會議功能,東側展館沿滹沱河界面展開,形成良好迎賓面。
總部基地:以濱河大道為起點,引導空間聯系綜合商務中心,以交錯布局、漸次抬高的高層序列構建未來的總部區域。
商務辦公區:從核心開放空間向東布置高層辦公軸帶,布置商務、金融、信息、媒體等功能。
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綜合考慮項目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等因素,石家莊市規劃局提出27個近期啟動的項目以及8個預留公共設施項目。其中近期安排建設項目11個、道路建設和市政基礎設施項目16個。同時謀劃了8個預留公共設施項目。力求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推進和帶動新區建設全面展開。
近期建設項目:綜合商務中心、省園博園、會展中心、體育中心、新區醫院、新區中學、總部經濟區(一期)、規劃展館、職教園區(一期)、城市綜合體等11個項目。
近期基礎設施項目:太行大街、新城大道、西上澤大街、濱水路、東門路、臨濟路、污水處理廠、地下水廠、變電站、公交首末站、雨水泵站等16個項目。
預留公共設施項目:市大劇院、美術館、市檔案館、文藝院團、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新區市民廣場、老年活動中心等8項。 2010年9月17日,石家莊正定新區首批12個重點項目隆重舉行開工儀式,石家莊正定新區正式拉開了建設的序幕。12個重點項目總投資115億元。
綜合商務中心:位於正定新區起步區最核心區域,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佔地160畝,2012年10月1日主體竣工。
園博園:位於綜合商務中心北側,連通周漢河,通過舉辦河北省首屆園林博覽會,重點營造豐富多彩的城市園林景觀,塑造市民文化生活環境,形成正定新區生態基本骨架,對周邊地區建設有較強的帶動作用。規劃用地1554畝,其中園區面積1270畝,一期用地200畝,總投資8.7億元,2012年4月28日正式開園。
城市規劃展館:規劃用地66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主要是通過沙盤展示、全景3D電影等展現新區城市發展,建設工期4個月。
新區中學:位於太行大街以西,緊鄰規劃的省體育中心。規劃用地258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2012年10月1日完工。
新民居建設(回遷安置區):項目共涉及15個村莊,規劃用地總面積2629畝。回遷安置區分為常山社區、三里屯社區、諸福屯社區,到2012年底陸續完工。
市人防預備指揮所:位於園博園南端,2012年3月完成。
綜合管溝:在起步區內太行大街、新城大道、西上澤大街3條道路地下修建總長10公里的綜合管溝,可有效避免道路重復開挖,延長管線使用壽命,為城市發展預留地下空間。2012年3月完工。
滹沱河北岸防洪堤:一期建設滹沱河北岸5公里防洪堤和雙向四車道堤頂路,總投資1億元,2012年6月底完工。
太行大街北段:南起濱水路,北至正無公路,全長4.8公里,主路雙向8車道。
新城大道:南起堤頂路,北至正無路,全長4.46公里,主路雙向8車道。
濱水路:西起西上澤大街,東到規劃省體育中心東側規劃路,全長4.7公里,主路雙向6車道。
西上澤大街:南起濱水路,北至起步區規劃路,南北貫穿起步區,全長4.6公里,主路雙向6車道。上述四條道路將於2011年5月竣工通車,構築起正定新區兩橫兩縱的城市主幹道交通網路。
同時,還將同步建設10萬噸污水處理廠、地下水廠、雨水泵站、110萬千伏和220萬千伏變電站、公交首末站等市政公共配套設施,積極籌備會展中心、藝術中心、體育中心、總部經濟等項目,力爭通過一至兩年努力完成起步區基礎配套、功能完善和環境營造。到2014年核心區形成規模,努力把新區打造成為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健全、產業優勢突出、環境優美潔凈的現代化示範區,使之成為河北省省會建設的新亮點,石家莊市發展的新引擎,展示河北形象的新名片,進一步提高省會城市的首位度。
Ⅳ 正定縣在哪個城市
正定縣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在石家莊市的北偏東方向。
拓展資料:
正定縣轄1個街道(城區街道)、4個鎮(正定鎮、諸福屯鎮、新城鋪鎮、新安鎮),5個鄉(南牛鄉、南樓鄉、曲陽橋鄉、西平樂鄉、北早現鄉),174個行政村,186個自然村。
正定縣境內京廣鐵路、京石客運專線、京港澳高速、張石高速、107國道縱貫南北,正港、羊曲公路、京昆與京港澳高速公路連接線橫穿東西。
Ⅵ 概括正定文化特點
正定
正定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石家莊北約40公里。正定有4座風格不同的石塔,值得一游。
木塔,坐落在正定城內,又名天寧寺凌霄塔,也稱木塔。始建於唐咸通元年(860),宋、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磚木混合結構,塔分九級,高60米,是正定城內最高的古建築,塔內有階梯可攀登至頂,眺望正定全境。塔頂、塔剎和第九級於1965年邢台地震時受波及倒塌,八級以下仍保存完整,其建築結構與建築藝術特點仍清晰可見。
青塔,坐落在正定城內東南角,又名監濟寺澄靈塔,始建於唐咸通八年(867)。此塔有一番來歷:唐代義玄和尚在正定創建了佛教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代傳入日本。唐咸通七年(866)義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內東南選地建塔葬之,遂移臨濟寺建於此,寺早毀,青塔在金大定年間重修。現仍以此寺為臨濟宗發祥地,信徒眾多。青塔高33米,塔分九級,塔身為磚砌,呈八角形。日本佛教界朋友近年來常到該塔朝拜。
華塔,坐落在正定城內南門里,又名廣惠寺多寶塔。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一805),金、明、清皆有修葺。塔高45米,下面三層為正八角形。第四層為圓錐體,下面八個角各有一力士承托,塔壁塑有人物、虎、豹、獅、象等,造型獨特,塑工精細。
磚塔,坐落在正定城內西南街,又名開元寺須彌塔,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唐乾寧五年(898)重修,現仍保留唐塔的特徵。磚塔呈方形,高48米,塔分九級,塔的初層四角各有石刻力士承托,力士肌肉豐滿、栩栩如生。塔的下層正門上寫"須彌峭立"四字。磚塔東面有一古鍾樓,內有一巨大銅鍾,據說鍾樓大鍾響時,方圓幾十里都可聽見。此塔和有名的西安大雁塔有相似之處。
Ⅶ 誰知道正定是什麼地方
正定縣是石家莊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石家莊市北12公里。沿體育北大街可以直達正定縣城。正定現在成為石家莊開發的一個新區。正定新區全面建設開局之年,新謀劃開工項目將達50項,其中,重點謀劃功能性項目市級行政中心、園博園、會展中心、體育中心開工建設,全力推進基礎設施道路、綜合管廊、地下水廠、污水處理廠,以及消防站、垃圾轉運站和公交首末站等市政設施建設
。正定新區是石家莊中心城區「一城三區」的核心組成部分,市級行政、文化中心;現代服務業基地;科教創新集聚區。
Ⅷ 正定的歷史沿革
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東垣故城(石家莊市東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樂壘,建置於公元352年。後因沿襲真定之名,清時改為正定。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內的白狄族人以正定為中心,建立鮮虞國,國都新市(今新城鋪)。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鮮虞國被晉國所滅,此地屬晉國管轄。
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鮮虞人在這一帶建立了中山國,在此設東垣邑。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所滅,屬趙。
秦統一中國後,改東垣邑為東垣縣,治所在今石家莊市古城村附近,屬鉅鹿郡。
漢初,仍為東垣縣。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意即真正安定),屬恆山郡。
漢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國,轄真定、藁城、肥壘(今藁城縣城子村一帶)和綿曼(今井陘縣境)四縣。
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廢真定國,將真定縣劃歸常山國管轄。
三國時,真定縣屬魏國常山郡。
晉時,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莊市古城村),從此正定縣即成為河北中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樂壘(今藁城九門附近),真定為縣。
北齊時(公元550-577年)又把郡、縣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鎮。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從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恆州,治真定縣。
隋開皇初廢郡,存恆州、真定縣;
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縣分為真定、常山兩縣(常山縣治所安樂壘),屬恆州;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改恆州為恆山郡,治真定縣。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恆山郡為恆州,治所石邑(今石家莊市振頭附近);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徙恆州治真定;
武後載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定為中山縣;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真定縣;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在恆州恆陽城置恆陽軍;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廢恆州為常山郡,治真定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置恆州,屬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縣;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置成德軍於恆州;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以恆州為大都督府;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為避穆宗李恆名諱,改恆州為鎮州。
五代後梁時仍為鎮州,治真定縣;
後唐長光元年(公元923年)改鎮州為北都,同年又復為鎮州;
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升鎮州為真定府;
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復名恆州,改成德軍為順國軍;
後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恆州為鎮州,順國軍復為成德軍;
契丹號為中京;
後漢乾祐元年(公元948年)為鎮州,又升真定府;
後周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又改為鎮州。
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廢鎮州置真定府路,統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縣。金襲之。
元初改為真定路,轄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縣。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真定路為真定府,轄五州及真定等27縣。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屬直隸省;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諱,改真定府為正定府,轄一州及正定等十三縣。
1913年廢府存縣。正定縣屬直隸省范陽道觀察使署(治保定)。
民國3年(1914年),改范陽道為保定道,仍領正定縣。
民國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縣城廂為正定市,隸屬正定縣。不久即撤銷正定市。
民國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廢保定道,正定縣直隸於省。
民國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劃為17個督察區,正定縣屬第十二督察區。
民國26年(1937年)10月8日,日軍侵佔正定縣城。
民國27年(1938年)2月,建立偽正定縣公署,隸屬真定道(治石門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縣西北部地區與新樂縣化皮地區合並建立正(定)新(樂)縣(抗日)政府,駐正定縣後塔底村,屬晉察冀邊區第四特別委員會。
1938年8月25日,撤銷正新縣,建立正定縣(抗日)政府,仍屬第四特別委員會。10月,縣政府改屬冀西區第三專署。年底,縣政府改屬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縣委仍屬第四特別委員會。
1939年1月,第四特別委員會改為第四地方委員會。
1939年十月,正定縣滹沱河以北、京漢鐵路以東地區與藁城縣北部地區建立藁正縣聯合辦事處,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地二專署;正定縣滹沱河以南地區與獲鹿縣東部地區建立正獲縣,縣委屬冀南區第一地方委員會,縣政府屬冀南區第四專屬滏北辦事處。
1940年1月滏北辦事處改為冀南區第一專署。6月,冀南區第一地委、第一專署改為冀中區第一地委、第一專署。10月,第一地委改稱第六地委,第一專署改稱第七專署;正定縣轄滹沱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共4個區、84村。
1940年2月,藁正縣與新樂縣佐合並建立藁正新縣,屬冀中區第二地委、第二專署;
1940年七月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改稱第五專署,仍轄正定縣政府;
1940年8月,撤銷藁正新縣,將原藁正縣與無極縣西部地區合並建立藁無縣,縣委屬冀中區第七地委,縣政府屬冀中區第八專署(1944年3月第八專署改稱第七專署);
1941年1月,中共晉察冀邊區委員會改稱中共北嶽區委員會,正定縣委屬北嶽區第四地方委員會;
1941年2月,正定縣改屬冀中區地七專署,縣政府遷駐藁城縣小西門一帶。8月,夏歸晉察冀邊區第五專署,縣政府又遷回縣西北部地區;1941年11月,藁城縣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區與正獲縣合並建立藁正獲縣,縣委屬冀中區第六地委,縣政府屬冀中區第七專署;
1943年9月,撤銷藁正獲縣,恢復正獲縣,隸屬關系未變。
1944年6月,冀中區第七專署改稱第六專署;1944年6月,晉察冀邊區第五專署改稱第四專署,仍轄正定縣。9月,正定縣改屬冀晉區第四專署;
1945年3月,欒誠縣與正獲縣合並建立欒正獲縣,屬冀中區第六專署;1945年9月,國民黨在城內建縣政府;正定縣解放區仍屬冀晉區第四專區;撤銷藁無縣,恢復正藁縣,屬冀中區第七專區;
1946年2月,撤銷正藁縣,置正定縣佐,轄正定縣京漢鐵路以東(滹沱河南、北)地區;撤銷欒正獲縣,恢復正獲縣,仍屬冀中區第六專區;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員會和市政府,屬冀中區第六專區。1946年5月,改屬第十一專區;1946年5月,正定縣改屬冀晉區第三專區;夏設藁正獲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1946年9月,撤銷正定縣佐,恢復正藁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正定縣城。城內為正定市,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西北部農村為正定縣,仍屬冀晉區第三專區。5月,改屬第四專區;1947年7月10日國民黨軍復占正定縣城,在城內建縣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正定縣城,建置未變;1947年10月26日,正定縣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變。1947年11月,撤銷正藁縣和藁正獲縣。原屬正定縣的村莊除西南部17村華歸獲鹿縣外,復歸正定縣;正定市改為縣轄市。正定縣改屬北嶽區第四專區。
1949年1月,正定縣改屬察哈爾省建屏專區;1949年6月,撤銷正定市,改為正定縣城關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設10個專區。正定縣屬石門專區;1949年8月10日,石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正定城內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仍轄正定縣;1949年10月,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正定遷石家莊市;
1950年9月9日,石家莊地區行政督察專區改稱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莊專區,仍轄正定縣;
1958年11月5日,正定縣、靈壽縣合並為正定縣(12月20日國務院批准);
1960年5月3日,撤銷石家莊專區,正定縣改屬石家莊市;
1961年5月23日,復置石家莊專區,轄正定縣;
1962年1月1日,恢復正定縣、靈壽縣建置,正定縣仍屬石家莊專區(3月27日國務院批准);
1967年11月22日,石家莊專區改為石家莊地區,轄正定縣;
1986年4月5日,石家莊地區撤銷,正定縣劃歸石家莊市。
Ⅸ 石家莊"十四五"規劃正定篇:新增公交 建設文旅項目及公共配套
3月18日,鳳凰網房產從石家莊市政府獲悉,石家莊發布了《石家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綱要依據《中共石家莊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全市發展戰略,明確政府工作重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關於正定發展:
把向北發展、擁河發展作為城市發展主方向,充分釋放數 字經濟、臨空經濟、文旅服務資源優勢,加快創新資源和公共服務資源集聚,把正定建成省會最具活力、最有魅力、創新能力強、開放程度高的高質量發展策源地。
一、織密高效交通網路。完善互聯互通交通網路,構建主城區至正定縣半小時通達 的交通圈。持續優化公交線網布局,新增新城大道、太行大街、 中華大街等 5 條公交線路,加大現有線路發車密度,增加公交通行密度和通達深度。系統規劃軌道交通線網,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向正定機場和正定古城方向延伸,推動機場、高鐵、市域 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無縫銜接、快捷換乘、一體化服務,構建 正定全域「一張網、全覆蓋」的軌道交通體系。
二、加快產業創新發展 建設更高水平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規劃「兩區一樞紐」全 新布局,重點發展臨空產業、國際物流、生物醫葯、先進裝備製造、現代服務等高端產業,構建古城、新區、綜保區、開放 園區組成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打造輻射冀中南、引領石 保廊的重要引擎。高標准抓好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積極培育 數字金融和跨境電商、數字創意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加快集聚 一批智能製造、數字醫療、智慧旅遊等數字產業,不斷豐富「數 字正定」應用場景,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京津冀數字經濟協同發展示範區、河北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三、打造公共服務高地 加快推動主城區和正定縣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著力在教育均衡、醫療衛生、文化服務、健康促進等方面實現同城化發 展。加快推進石家莊市職業技術學院、省二院等向正定縣疏解轉移,積極引進京津優質教育、醫療資源,通過聯合辦學、設立分校等多種模式與全國知名高校開展合作,加快緊密型醫聯 體建設。發揮國際會展中心、河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綜合服務 功能,著力培育引進一批大展大賽,提升正定品牌影響力。
四、加快文旅融合發展 加快推進滹沱河生態修復與河心島改造利用,推動古城與 滹沱河生態旅遊有機銜接,打造歷史文化資源和優美田園風光 相得益彰的美麗畫卷。在全域旅遊路線和產品設計中,通過文 化創意的復原、激活、嫁接、再造,嵌入多元時尚文化元素。 充分利用自媒體平台,進行影視、短視頻、動漫產品創作,營 造歲月的穿越感、滄桑感和震撼感,為遊客提供全過程、全時 空的文旅融合體驗產品。
五、加快體制機制改革 進一步理順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定縣、正定新區、綜合保 稅區、正定高新區管理體制機制,健全區域間多方聯動工作機 制,形成打造城市發展新引擎合力。加快中心城區其他相關功 能疏解。引導有條件的行政事業單位、咨詢公司等向正定新區搬遷,疏解中心城區非現代省會功能的同時,加快正定新區人 口集聚。
正定新引擎
1.數字經濟賦能。發揮中國數字經濟博覽會名片效應,以正定數字經濟產業園 建設為抓手,積極培育數字金融和跨境電商、數字創意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加快集 聚一批智能製造、數字醫療、智慧旅遊等數字產業,重點推動深國際•正定智慧港、 河北玥雲數字經濟產業園等一批高端數字產業項目建設,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 展試驗區,輻射引領帶動全市發展。
2.開放創新引領。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規劃「兩區一樞紐」 全新布局,重點發展臨空產業、國際物流、生物醫葯、先進裝備製造、現代服務等 高端產業,加快空港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定片區(綜合保稅區)產業發展孵化基地等 重點項目建設,構建古城、新區、綜保區、開放園區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的開放型 新經濟、新格局。
3.文旅融合發展。依託正定古城文化和滹沱河兩岸旅遊資源,加快榮鼎•砂之船 (石家莊)奧萊綜合體、正定藝術小鎮、河北北方大華京津冀服裝裝備文化科技創意中心等文旅產業項目發展,推動古城與滹沱河生態旅遊有機銜接,積極推進滹沱 河生態修復與河心島改造利用,打造全市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4.公共服務提升。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積極引進京津優質教育、醫 療資源,通過聯合辦學、設立分校等多種模式與全國知名高校開展合作,加快緊密 型醫聯體建設,努力推動省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公共服務資源集聚, 加快市檔案館、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正定新區新校區(一期工程)等公共服務設施 項目建設,積極推動石家莊市職業技術學院、省二院等向正定縣疏解轉移,完善政務中心功能,打造全省公共服務新高地。
Ⅹ 正定古城的古城簡介
淵源流長的歷史,給古城留下了瑰瑋燦爛、風格獨特的文化名勝古跡,素以「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稱。
「三山不見」指的是歷史上正定這塊土地曾是中山國、恆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內卻沒有山。
「九橋不流」說的是隆興寺前面的一座單孔三路石橋、府文廟和縣文廟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橋(古代泮橋均為三橋並列的形制),但都無活水流過。
「九樓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內的四個門樓、四個角樓、還有陽和樓;四塔是凌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八大寺指的是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洪濟寺、舍利寺、崇因寺,後三寺已毀。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過去正定擁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較大的許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聖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鐸萬事等。
但是由於歷史的變遷,風吹雨打,尤其是經歷十年文革動亂,不少珍貴的文物被毀壞了,但從現有的國家保護文物9處、省級保護文物6處、縣級保護文物10餘處來看,正定仍不失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古城正定於1990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正定的旅遊具有「亦新亦古」、「亦雅亦俗」等特點。在名勝古跡中,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的隆興寺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光胤親自敕封擴建的,氣勢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京外名剎之首」。寺中的「倒坐觀音」壁塑,被魯迅先生稱為「東方美神」。「轉輪藏」被物理學家稱為牛頓定律運作的典範,還有中國最古最大的藏經櫥。
隋龍藏寺碑是中國國內著名古碑刻之一,其字體是由漢隸向唐楷演變的實例,曾被康有為推崇為「隋碑第一」;還有高22米的大佛是我國現存最早最高的銅鑄立佛;平面十字形的「摩尼殿」運用典型的宋代營造手法建築。正定周邊還有四座名塔,廣惠寺的華塔是金鋼塔與花塔的巧妙結合。天寧寺的凌霄塔是我國木製閣塔之首。開元寺的唐代鍾樓與古塔左右對稱的營造手法,是我國佛教寺院建築格局由以佛塔為中心向以佛殿為中心過渡的唯一實例。臨濟寺的澄靈塔是佛教臨濟宗創始人義玄法師的衣缽塔,已經成為中日友好的見證和紐帶。
坐落在正定城內的榮國府是完全按照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中的描述,並嚴格遵照中國《大清會典》設計、修建的,是我國第一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群,也是中央電視台第一個古建築外景拍攝基地。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大部分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榮國府西郊門的清代一條街「寧榮街」全長200多米。電視劇《紅樓夢》中的重場戲「元妃省親」「秦可卿出殯」等都是在此街上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