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雲南稻文化距今多少年

雲南稻文化距今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6-20 05:54:27

Ⅰ 水稻的發展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野生稻馴化和栽培技術的進步,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國栽培的水稻屬亞洲栽培稻,其祖先種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

宋代水稻栽培種植有了提高,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逐漸得到推廣。

明清時期,南方已經可以種植雙季稻、三季稻。在長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許多優良品種,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我國古代稻作技術。

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我國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炭化稻穀或莖葉的遺存。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和桐鄉羅家角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穀遺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

古人栽培水稻的歷史遺跡,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餘散處江西、福建、安徽、廣東、雲南、台灣等省。

新石器晚期遺存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東也有發現。出土的炭化稻穀已有秈稻和粳稻的區別,表明秈、粳兩個亞種的分化早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出現。

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等。

我國水稻原產南方,大米一直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民的主糧。魏晉南北朝以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促進了南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唐宋以後,南方一些稻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稻米的供應基地。

Ⅱ 水稻事中國最早培育的嗎

稻米是我國的主要口糧,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世界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中唯一為我國祖先馴化栽培的。
現在不僅亞洲,世界上栽培的稻幾乎都為亞洲栽培稻,亞洲栽培稻起源於普通野生稻,這是無疑的,但普通野生稻何時何地開始被馴化栽培,一直未有定論。過去,許多國外的學者認為是起源於印度或印度的阿薩姆和我國的雲南一帶。直到20世紀70年代,浙江餘姚河姆渡7000年前稻作遺址的考古發現,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遺存,極大地沖擊了稻作起源印度的說法,也沖擊了中國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唯一發祥地的說法。後來我國又陸續發現了更早的稻作栽培證據,典型的如1988發現的湖南澧縣的彭頭山稻作遺址,距今9100年前;1995年發現的湖南道縣玉蟾岩稻作遺址,距今14000年前;江西萬年仙人洞稻作遺址,距今14000年前,但都還是比較原始的稻作證據。中國史前時代的稻穀遺存,早些時有人初步統計就有109處,其中長江下游有35處,長江中游有47處,長江上游8處,黃淮流域9處,閩粵台10處。浙江餘姚河姆渡稻作遺址的先民們使用了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骨耜,標志著河姆渡稻作農業已經脫離了刀耕農業階段而進入了耜耕階段。這個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夾炭陶的數量相當多,夾炭陶系採用絹雲母質黏土摻進稻稈、谷殼等製成,它說明了當時稻作農業的發達。黃河流域稻作遺址少,時間上都較南方為遲,反映了稻自南而北的傳播。現在雖然具體細節不很清楚,但似乎可以相信,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據游修齡從考古學等的證據推論,南方的稻作是通過長江流域的下游、中游和可能還有上游進入黃河流域的,湖北西北的鄖縣、河南西南漢水上游的淅川、河南中部的舞陽是水稻北進的中路,長江下游、太湖地區是水稻北進的東路,它的傳播特點可能是從浙北、江蘇分別向安徽、山東的陸路北進和沿海而上,其中有一路渡海去了朝鮮、日本。上游的西部是從四川向北進入陝西的渭水流域,這一路的證據相對較為薄弱。許多專家研究表明,稻雖然很早時就到了黃河中下游流域(河南舞陽遺址距今7500~8000年),或在長江下游就達到了較為發達的稻作農耕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但原始的稻文化作為整體卻好像消失了,實際是部分融入了中原的華夏文化,概因當時生活在黃河下游的原始東夷(通古斯民族與百越民族的混血,北部東夷更多通古斯血統,南部東夷更多百越血統)及後來的長江流域的種稻先民(百越民族)敵不過華夏、北方部落的進攻或者因海水侵入和洪水等,被迫向南遷(先是長江流域、後再繼續向南和西南如雲南貴州高地等)、東渡和融合。對今生活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交界的苗族的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古氣候的分析,游修齡認為,有充分的證據說明,苗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黃河中下游等地,其時水稻已經在北方種植(游修齡,1994a、1994b、1995a、1996)。日本學者菅谷文則認為,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同日本彌生時代文化超越時空的相似性表明,兩種文化同根於中國江南某地居住之時(1998),即日本河野通明稱之為的原江南非漢族稻文化(1998)。以稻米為基礎的文化逐步融匯入了產生於北方、以粟為基礎形成的中原文化(創造了漢字),加上後來的北方游牧民族,雖其軍事、政治上取得了統治地位,但文化上還是同化於中原文化,共同孕育了博大的中華文化。有史以後早期,粟是我國最重要的作物,後來是麥更重要。強大的漢唐和清朝,把水稻帶進大西北甘肅、新疆、東北有水利條件的地方。唐宋時期(7~13世紀),因為南方的開發加快,稻逐步取代了粟麥而居首位,麥為次,粟又次之,直至今天。21世紀後,黑龍江的水稻面積大幅度增加,到2016年達到了460多萬公頃,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北大倉」。
根據出土的稻穀原始遺存等的研究,印度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和歐洲的水稻也是源於中國應是可信的。其途徑是從雲南西部、西南部到西藏東南部的高山峽谷地區傳入印度、緬甸、泰國、寮國的,還有就是古百越人從我國東南沿海渡海傳入。

Ⅲ 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追溯到什麼時代

根據已有考古和研究結果來看,種植水稻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三個萬年以上的古稻遺址有: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其中玉蟾岩遺址經年代測定為距今一萬二千多年,這時候的稻穀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秈、粳特徵)之間,因此被認定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類型

後兩個遺址的時期要更早一些,屬於舊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沒有發現稻穀的碳化顆粒,只是發現了稻穀的植物硅酸體。

以往我們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國內發現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但根據嚴文明教授的《中國稻作文化起源》來看:「這里發現的稻穀遺存極為豐富,單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發掘時,就在第4文化層發現約400平方米的稻穀、稻殼和稻草堆積,其厚度從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處達70-80厘米。。。顆粒大小接近於現在的栽培稻,比現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還有許多稻作農具共存,可以肯定這些稻穀堆積的遺存屬於栽培稻的收獲品」,說明處於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時期的稻作農業已經發展到相當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說河姆渡的稻作農業是被傳播過來,不是獨立發展而來的。

但,中國那麼大,隨著考古的發現,可能會有更多新的成果被發現,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中國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黃劍華

再論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

Ⅳ 大米的歷史發展

從物種分布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在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谷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功效至今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紀未輥式米機被發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紀中期噴風米機問世,碾米效果得以較大的改善。
二十世紀後期制米技術快速發展,光電色選自動清理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種植的不斷擴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糧食局第二制米廠規模生產。1989年50噸/天生產線上馬。
1998年超低溫去菌除塵技術被應用,勿淘米被發明,1999年第一代勿淘米在北大荒集團肇源制米廠生產。
2010年「米珍」的產品專利發明標致著大米加工進入了新時代。2011年「米珍油」和「脫脂米珍」被發明。
2012年11月我國大米的產量為1138.7萬噸,比前一年同期增長29.56%,與上個月環比增長了13.79%。1-11月我國大米的累計產量達9637.9萬噸,與前一年同期累計增長21.97%。
我國糧食進口量將繼續增長,預計全年糧食進口量將超過6000萬噸,全世界出口的大都有一半將運往中國。以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57121萬噸計算,2012年進口的糧食總量將佔到我國糧食總產量的10.5%以上。
我國人口中有65%以水稻為主食,水稻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10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1098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89萬公頃,而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約占糧食作物面積的30%以上。2010年全國大米產量8244.4萬噸,同比增長30.5%。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未來至少仍將有兩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鎮大米需求將大幅增長,城市消費結構改變,將間接消耗更多的糧食。
我國大米行業的發展步伐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規模小、組織程度差。大米加工領域主要以小生產、小作坊、小商販為主,少有大型品牌企業和領軍企業,市場集中度較低。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國巨大的市場消費力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米品牌的進入,國內大米市場的競爭將會日趨激烈。
品牌消費時代的到來催生高端大米行業。我國消費者正從日常消費品時代步入品牌消費時代,加之媒體對「毒大米、陳化糧」事件的頻頻曝光,更大了人們對發大米的安全和品質的注重,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日益顯著。
社會怎麼了啊?!讓人沒有安全感,以前人的道德品質好,可以信任,人的道德品質與他們製造銷售的商品原料一樣。所以人們越來越真切的認識到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自己養殖的獸牧禽,質量與品質可以信,自己做的食品吃著才放心」。

Ⅳ 中國大米的歷史和發展

由來:從物種分布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谷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紀未輥式米機被發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紀中期噴風米機問世,碾米效果得以較大的改善。

二十世紀後期制米技術快速發展,光電色選自動清理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種植的不斷擴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糧食局第二制米廠規模生產。1989年50噸/天生產線上馬。

(5)雲南稻文化距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生長分布

水稻原產於中國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位於南嶺以南,中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中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Ⅵ 什麼是稻米文化

中國稻文化堪稱博大精深。自從稻穀被古代中國人發現並栽培種植以來,就孕育了多種文化成果,從物質上的生產工具,到精神上的神話傳說、宗教、生產習俗、生活方式、生產技術乃至飲食文化等,無所不包。

中國人大都很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這個「炎」指的就是炎帝。炎帝又被稱為「神農氏」,大約生活在距今5500年前,他發明了耒耜(一種種田工具),教人們耕種五穀,遍嘗百草,發明醫葯等,與軒轅黃帝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稻米對中國古代文明的作用還體現在文字上。古代皇帝每年都要祭「社稷」,社的本意是「土神」,稷的本意是「穀神」。可見稻穀對於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影響。在我國,由稻米組成的詞語還有很多。「精」和「粹」的實意就是精選的米。

在農耕習俗和宗教信仰上,稻穀也有著深遠的影響。至今,北京先農壇還保存著一塊完整的稻田,杭州玉皇山下也保存著一塊南宋時期的「八卦田」,這都是古代皇帝用於祭祀的場所。幾千年來,這種風俗和信仰已深深烙在中國每個民族的文化習俗中。在畲族,每年在稻穀黃而未熟時,要用少量的新米做成米飯,置於神龕上,插上香火請神仙和祖先「嘗新米」。

當然,在飲食等方面,稻米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如長江流域的居民,大多以稻米為主食,他們用稻米為原料,發明了粽子、元宵、米粉、年糕、清明團子、發糕等大量的食物品種,並賦予了不同的內涵。

資料來源於: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3344

閱讀全文

與雲南稻文化距今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