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壽縣古城的介紹
壽縣古城,位於安徽省淮南市,淮河南岸,依八公山。介於北緯31°54′-31°40′,東經116°27′-117°40′之間,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壽縣古城始建於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是中國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
2.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四個城門的名稱
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瓮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與城牆有密切關聯的「留犢情深」、「劉仁贍死節守城」、「當面鑼對面鼓」、「門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傳說,伴隨各城流傳至今。1958年,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壽縣古城牆,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城牆之一。由於壽縣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因此,歷代對其城垣修築頗為講究,屢毀屢建,日益堅固。如清末狀元孫家鼐所記:「城堞堅厚,樓櫓崢嶸,恃水為險。」據光緒《壽州志》記載,今壽縣城牆重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明清時曾多次修因,迄今完好。
壽縣古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積三點六五平方公里,城牆周長七千一百四十七米,牆高八點三三米,寬六點六六米。各城門均有內外雲梯與城堡連接。城外東南兩方有護城濠,寬約六十餘米;城北淝水環繞,城西為尉升湖。城有四門,東為賓陽門,南為通淝門,西為定湖門,北為靖淮門,各按地理位置取其名。有角樓八所,翼然立於城上(現均已倒塌)。王安石至淮上古城,有《壽陽城晚眺》詩:「楚山重疊矗淮氵賁,堪與王維立畫勛。白鳥一行天在水,綠蕪千障野平雲。」宋人張文潛《題壽陽樓二絕》有句:「渺渺長淮去不休,行人獨上壽陽樓」;「長淮不斷水悠悠,樓下行人淮上樓」。蘇軾過此,作《壽陽岸下》,詩去:「街東街西翠幄成,池南池北綠棧生,幽人獨來帶殘酒,偶聽黃鸝第一聲。」
城牆原為平磚砌築,解放後為了防洪,曾將局部牆垣改用石塊壘築,近年,又陸續用石條進行了加固。城內原建有涵道,與城外相通。東西涵看牆之上,分別鐫有「崇墉障流」、「金湯鞏固」字樣。涵口之上築有月壩,與城牆等高,既利於城內積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節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濫時,只要關上城門,滴水不入。同時,通過涵口觀察水位,還可以比較城內外水差。這一水利設施,曾被譽為古水利工程的一顆明珠。
城有東、西、南、北四門、東為·賓陽·、南為·通淝 ·、西為·定湖·、北為·靖淮·。四門原都有護門瓮城。城牆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繞,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奏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獎的壽縣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千這個故事。
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奸的城牆。城牆為宋代重築,爾後迭有修茸。城牆周長7174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 10米。城有四門,並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門北向出,北瓮門西向出,東城門與瓮門在平面上平行錯置同為東向出。這種門向的特殊設置,不僅有利子軍事防禦,而且還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為了加固牆基,於城牆外側以條石迭砌一周擴城泊岸,保護城牆不被水沖蝕。古人贊其「若匹練之橫亘也,菪生鐵之焰禱也」。城內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泄水涵閘,平時城內積水可由此排出城外,當洪水季節,又可自行關閉涵閘,防止外水倒灌額鐫有「金湯鞏固」、「崇墉障流」題名,是對這堅固雄偉的壽州城牆的真實寫照。 1991年,古城抵禦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圍困,保護了城內十多萬人的生命財產,再次顯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門東牆上嵌著一塊石刻,上刻一個做行刺狀的武士,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門里人」。細讀碑文,品味歷史,您或許會從中獲
取一些有益的啟示。望著那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人們覺得這古城彷彿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歷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會令您痴醉留連
3. 壽縣古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壽縣古城牆始建於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它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
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瓮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與城牆有密切關聯的「舐犢情深」、「劉仁贍死節守城」、「當面鑼對面鼓」、「門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傳說,伴隨各城流傳至今。1958年,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為全國七大古城牆中唯一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牆、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城有東、西、南、北四門、東為「賓陽」、南為「通淝」、西為「定湖」、北為「靖淮」。四門原都有護門瓮城。城牆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繞,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獎的壽縣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千這個故事。
4. 安徽哪裡一低調古城牆,距今900多年,古時商賈雲集,如今變4A景區
古城牆,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萬里長城,」畢竟,它的歷史比較久遠,再加上它又屬於國內特殊的明信片。實際上在我們國家,不止有萬里長城,在安徽也有一處宋代時期的古城牆,它的建造歷史,甚至比平遙古城牆還早上百年左右,這里人少、景美、還免費。雖然這座古城牆的建造時間,並不如萬里長城久遠,但是,它卻是保存最好、比較完整的古城牆,該景點就是壽縣古城牆。
尤其是等我們登入城樓,就可以站在高處俯瞰壽縣美景,就連心情都會變得愉悅無比,那種體驗感還是很震撼的。關於這處城牆,小編就介紹到這里,周末來這里打卡,也是很不錯的體驗。朋友,你來過這里嗎,也或者是對它有什麼樣的進行,歡迎大家進行互動、或者是留言。
安徽這處古城牆,歷經17次變故還得以保存,被贊「鐵打壽州城」
5. 壽縣古城牆的地理位置
壽縣古城牆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壽縣壽春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鐵路淮南站約25公里,距滁新高速淮南西出入口僅2公里。規劃中的商杭客運專線將在古城牆北門外設客運站。
壽縣古城牆處於中國地理和自然的南北分界線上,東淝河經瓦埠湖至靖淮門(北門)外護城河流入淮河。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壽縣古城發生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成就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的歷史典故。
西漢時期,壽縣為淮南國國都,劉安在此求仙問道,發明了豆腐,成就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美麗神話。
壽縣地理位置優越,北鄰八公山,南接瓦埠湖,老城區更是顯出濃濃的漢文化韻味,現在南門之後的新城建設也是如火如荼的展開,現代漢城,明珠花園等相繼出現。
6. 壽縣古城旅遊攻略 壽縣古城怎麼樣 壽縣古城好不好玩
壽縣古城旅遊攻略
壽縣古城牆,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瓮城也依然保存。壽縣古城牆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築,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的標志性建築。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牆項目。
基本信息
中文名:壽縣古城牆
外文名:Ancient city wall in Shou County
地理位置:安徽省六安市壽縣
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年代:宋至清
景區等級:AAAA級
所在地:六安
類別:名勝古跡
開放時間:全天
7. 壽縣古城旅遊景點
1、壽縣博物館籌建於1958年10月,1962年11月正式設編成立,是安徽省建館較早的博物館之一,隸屬縣文化廣播電視局主管的副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原館址設在壽春城內東北隅江淮名剎——報恩寺內,於2004年元月遷至新館,新館座落在壽春城西大街繁華地段,與孔廟相鄰。
4、中共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位於安徽省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組織的誕生地——壽縣小甸鎮境內。隸屬壽縣縣委、縣政府,平時由小甸鎮黨委、政府代為管理。
5、壽縣革命烈士陵園,由北伐名將曹淵之子曹雲屏(原廣州市政府秘書長)發起倡議並籌資、壽縣財政配套興建。陵園始建於1993年,園內烈士紀念塔高23米,紀念塔連同附屬建築物共佔地4488平方米;陵園烈士事跡陳列室陳列著革命烈士們的照片及其光輝事跡。
2014年,整個陵園進行了擴建,對紀念塔、革命烈士陳列室實施了維修,並對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進行重新布展。同時在紀念塔以東新建了36座烈士墓。
8. 淮南市壽縣古城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壽縣古城雖屬於六安市,但離淮南市最近,春秋戰國時曾是楚國的都城。古城外有一圈保存完好的宋代城牆,歷代不斷整修,外側貼磚,起軍事防禦和防洪的雙重作用,與城牆密切相關的有「舐犢情深」、「門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故事。城牆外護城河環繞,北部沿著淮河,到城牆上散散步,可以看到不錯的風景。古城內古建築鱗次櫛比,當地人依然居住在此,生活氣息濃郁。壽縣古城有四個城門,西門定湖門,南門通淝門,東門賓陽門,北門靖淮門,登上城牆是免費的,只有進城牆上的城樓參觀才要付錢,進南門上的城樓5元,進東門上的城樓10元。西門很小,南門新修過,有三個門洞,推薦去東門和北門,兩者都是老城門,都保留有瓮城,東門還立有「淝水古戰場」石碑。古城內的游覽路線很隨意,你可以先去看下距離南門不遠的清真寺,明代時按照皇家宮殿的標准建造,大殿很宏偉。清真寺的特別之處在於以中式建築為主,唯有從拱門上的伊斯蘭花紋等一些細節處才能看出這是一座清真寺。來到古城的西大街上,一定要參觀下壽縣博物館,裡面珍藏著許多楚國的文物,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館周一閉館,為了午休,中午也會暫停開放一段時間。博物館對面是孔廟,街邊三層樓高的魁光閣可以當作認路用的地標。孔廟里的兩棵千年銀杏值得一看,如今孔廟也是壽縣老人活動中心所在,常能看見在裡面跳舞、在露天圓石桌上打麻將的老人。從孔廟東行去東門的路上,可以注意一下基督教堂,也是中式建築的模樣。東門北邊不遠處是報恩禪寺,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一度成為壽縣博物館,現在在寺廟的照壁上仍能看到毛澤東題寫的對博物館的指示。寺廟的大雄寶殿前有千年古銀杏,大殿內清乾隆年間塑造的十八羅漢泥塑最為珍貴,佛像的線條流暢生動,身上的衣服就好像真的一樣。壽縣古城的美食首推牛肉湯,這里既有清真寺自然有回民,做出的牛肉湯名不虛傳。古城北邊的八公山是豆腐的發源地,在古城的餐館里可以品嘗一下豆腐宴。還有名字和宋代皇帝趙匡胤有關的「大救駕」,是一種點心,街邊小攤都有賣,可以買來邊逛邊吃,或者帶回家和朋友們分享。壽縣古城北邊受到保護,所以新的縣城都往南邊發展,城內城外都有住宿。晚上的古城牆會亮燈,可以去看看夜景。如果你願意多和當地人聊聊天,他們會如數家珍地告訴你這是過去哪個名人的宅子,那是誰家的祠堂等等。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壽縣古城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