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感恩文化的理解
「感恩」二字,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簡而言之,就是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首先,感恩是一種美德。當一個人的行為不屬於應付的義務,而屬於奉獻時,其行為就不僅僅具有道德的價值,而是具有美德的價值,感恩是發自內心,對於萬事、萬物、眾人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舉,它超過應盡的義務范圍和程度,所以感恩並不是一般的道德規范,而是一種美德。 其次,感恩是一種智慧。感恩之心產生於理解,一個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狂妄自大的人是不會有感恩之心的;一個不能正確理解他人善意的人,也是不會有感恩之心的。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一句話「理解萬歲」,不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的人也是不會有感恩之心的。在生活中,如果給「智障」者好處,他(她)連「謝謝」都不會說一聲。所以,如果說知恩不報是缺德的話,那麼,有恩不知,則是缺智,而知恩不言則是失禮。有些人不說「謝謝」兩個字,他也不是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他的失禮。正是從這個角度講,感恩是一種智慧。可見懂得感恩的人,不僅是具有道德的人,而且是具有智慧的人。盧梭說過:一個不懂得感動、感恩的人就是一個最無知、最失敗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別人尊重的人。第三,感恩是一種「投資」,必有回報。感恩是播種善因,感恩者主觀不圖回報,但客觀會有回報,因為事物都是辯證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贈人玫瑰,滿手余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感恩有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懷著感恩的心情去生活,人的心態就會謙遜和謙卑,就會對外界產生友善的敬畏感。感恩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個體和諧,個體和諧的根本是心理和諧,具有感恩的心情,最有利於人的心理和諧。
(二)感恩有利於緩和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當前工作生活中存在不少矛盾,比如說省局規范津補貼發放,幹部收入少了,而物價漲了,手足有點緊了,購買力下降等等。假如我們懷著感恩的心看待這些矛盾的存在,就會理解上級決策的良苦用心,就會有知足常樂的感覺,就會不因收入相對減少影響工作積極性。
(三)感恩有利於增強幹部的社會責任感。如果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他懷著感恩的心情去生活,他就會就要感恩父母,就會鍛煉好自己的身體不使父母擔心,就會鍛煉自己的能力,獲得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使父母親過去幾十年時間含辛茹苦在他的成長中付出的心血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這會增加他們前進的動力。如果作為一個領導幹部,他得到群眾的信任,群眾推薦了他,他得到了組織的信任,組織委派了他,他如果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工作,那麼他就能把這個工作做好。作為一個地稅幹部來說,如果他能夠懷著感恩的心情去工作,他就會有「聚財為國」的責任感。通過感恩,可以增強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長力量,從而使人們更具有社會責任感,可以說會感恩的人才能成大器。
B. 關於感恩的傳統文化
感恩是西方傳教士的佈道宗教用語,如感恩節。 比感恩高一個層次是報恩!來自西方的感恩觀更多宗教情緒色彩,西教里是主僕互動關系,僕人(教徒)被動接受主(上帝)施予,僕人要贊美主的恩德,有點口惠而不實,是私相授受的個人功利價值觀。而報恩一...
C. 中國傳統中的「孝悌」文化影響深遠,博大精深,「孝悌」文化的豐富內涵有哪些
1、孝文化影響下的「感恩」
孝與感恩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孝,讓人們很容易就想到順。可真正的孝要先知道感恩。儒家孝文化對古代人民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懂得感恩,孝順、贍養父母都是作為子女應盡的義務與責任,而在敬愛自己父母的同時不忘敬愛其他的長輩,這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美德的體現。
2、孝文化下的「敬業精神」
建功立業,忠君報國,是中國古代男兒不變的「傳統」。「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少也。」父子之間體現了人類的天性,也體現了君臣關系。儒家孝文化是一種帶有政治色彩的文化,古代皇帝都是「孝治天下」。
(3)感恩文化包括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文化,在古代中國具有獨特地位,更是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尤其是儒家的孝文化。儒家孝文化在行為方式、思想觀念、事業的各個方面對古代人民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對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礎,也在社會上形成了「感恩文化」。
在古代社會,看重儒家文化,更是以德治天下。守喪,是古代人民表達自己孝的重要途徑。孔子主張對父母「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因此,古代對守喪制度極為重視。朝中官員遇到喪期,必須要告假回家守喪,稱為丁憂。
儒家孝文化對古代人民影響深遠,它讓古代人民形成了「感恩文化」。孝,不只是一句空話,更重要的是行動。「感恩文化」也讓古代人民更加懂得孝的內涵。敬重、贍養,規勸、諫爭,喪親、祭親,這些都是孝文化教給我們重要的一課。弘揚孝文化,心懷感恩情,是古代孝子一生所求。
D. 感恩文化的理解
「感恩」二字,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簡而言之,就是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首先,感恩是一種美德。當一個人的行為不屬於應付的義務,而屬於奉獻時,其行為就不僅僅具有道德的價值,而是具有美德的價值,感恩是發自內心,對於萬事、萬物、眾人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舉,它超過應盡的義務范圍和程度,所以感恩並不是一般的道德規范,而是一種美德。 其次,感恩是一種智慧。感恩之心產生於理解,一個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狂妄自大的人是不會有感恩之心的;一個不能正確理解他人善意的人,也是不會有感恩之心的。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一句話「理解萬歲」,不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的人也是不會有感恩之心的。在生活中,如果給「智障」者好處,他(她)連「謝謝」都不會說一聲。所以,如果說知恩不報是缺德的話,那麼,有恩不知,則是缺智,而知恩不言則是失禮。有些人不說「謝謝」兩個字,他也不是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他的失禮。正是從這個角度講,感恩是一種智慧。可見懂得感恩的人,不僅是具有道德的人,而且是具有智慧的人。盧梭說過:一個不懂得感動、感恩的人就是一個最無知、最失敗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別人尊重的人。第三,感恩是一種「投資」,必有回報。感恩是播種善因,感恩者主觀不圖回報,但客觀會有回報,因為事物都是辯證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贈人玫瑰,滿手余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E. 人們口中的感恩真正意義
感恩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恩文化首先是我們所說的孝道。感恩文化倡導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國家的愛戴、對父母前輩的孝敬,發展到今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感恩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1、感恩天地。對天地的感恩即對自然的感恩。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源自於大自然,因此我們必須要按照自然的發展規律來進行一切生產生活活動,否則,違背自然則有可能受到自然的懲罰。
2、感恩父母。《孝經開宗明義章》中對此就有明確的闡述,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珍惜生命,愛惜身體也是孝道感恩父母開始的第一步。
3、感恩家庭。儒家思想中的「百善孝為先」就充分的強調了孝敬父母長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我們更應該積極的發揚和傳承孝道,這不僅關乎我們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更是為我們子女做出的一種榜樣。
F. 感恩文化的句子
1、感恩是感謝。感謝父母,他們給予你生命,撫養你成人;感謝老師,他們教給你知識,引領你做「大寫的人」;感謝朋友,他們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溫暖;感謝對手,他們令你不斷進取、努力;感謝太陽,它讓你獲得溫暖;感謝江河,它讓你擁有清水;感謝大地,它讓你有生存空間。所以,感恩是懂得感謝。
2、您給了我們一桿生活的尺,讓我們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給了我們一面模範行為的鏡子,讓我們處處有學習的榜樣。
3、智者的智慧往往在於,用感恩的心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崗位,無怨無悔,用感恩的態度事創造自己的輝煌!
4、樹彷彿安靜地沉睡著,又安靜地接納著這些人。沒有人採摘,沒有人心存雜念,人們只是在心中感恩,在臉上微笑。樹用一樹繁花來感恩於天地,人用恬靜的配合來感恩於樹的美麗與香氣,就如泉水無聲地流過,一切感恩都是那麼渾然天成。
5、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地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條隔離帶,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忘記了那一聲聲快樂,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
6、天天路過你的身邊,卻一直沒有進去看望過你。今天我終於決定鼓起勇氣,敲開你的辦公室:老大,節日快樂!我很感激,這都有賴於您得每—份支持和厚愛,在此我衷心希望您與您得公司,取得更大得成功。
7、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8、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時候,並沒有眼淚,眼淚永遠都是流在故事的結尾,流在一切結束的時候!
9、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
10、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禪師。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11、人生於天地之間,戴天地之大恩,時時保有一顆感恩的心最為可貴。
12、感恩,讓我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為貴」;感恩,讓我懂得「承膝於祖輩的樂趣」;感恩,讓我領略到陽光的嫵媚;感恩讓我明的什麼是披肝瀝膽,風雨同舟;感恩,讓我明白……
G. 感恩包括哪些內容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一種品德,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健康心態,是一種做人的境界。知恩、感恩、報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和優良美德。古語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不懂得感恩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這種人以我為圓心、以利益為半徑,凡事只想自己私利。私利若得不到滿足,輕者鬱郁寡歡、死氣沉沉,重者牢騷滿腹、怨天尤人,甚者指桑罵槐、暴跳如雷。這種人知恩不報,談何感恩。 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熱愛生活,常懷一棵海納百川的心,來接納生活的恩賜。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去體會、去領略,就沒有埋怨、沒有嫉妒、就沒有忿忿不平。當我們常懷一棵感恩的心去生活時,一切煩人的事、怨恨的事都會微不足道,都會在我們的談笑中煙消雲散。 工作中懂得感恩,就懂得理解和豁達,就有容人之心,也就能誠實守信。時刻記掛著給別人帶來「好處」。理解「善良」的含義,多行「善事 」,常做好事,這樣做從微觀上講是有益於他人,從宏觀上講是有益於事業。 懂得感恩,定然很注重禮節。工作中當別人對自己以幫助、援助、關心、愛撫時,會真誠地說聲「謝謝」,這其實就是最好的、最真切的回報。他會在出現無意的過失或錯誤時對別人說聲「對不起」,並及時補救,這種真誠的語言,勝過千言萬語。 學會感恩,就是要感激父母生育、養育之恩,感激朋友對你的關愛,感激老師教給你知識,感激領導的信任和嚴格要求,感激同事的友愛和友情,感激你所認識的、不認識的人,感激關心過你、幫助過你、指點過你、教誨過你的人,甚至要感激指責過你、怨恨過你、傷害過你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你的生活充實和精彩,使你的生命光輝而燦爛。 懂得感恩,容易做到樂觀向上。因為這樣的人,心中裝的是光明和希望,而不是黑暗和失望。就如在他口渴時,你給他半杯水,他會說:「謝謝你的水」!相反,不懂得感恩的人,則會想:「怎麼才半杯呢?」懂得感恩,是一種美好的品質,是高尚人格的體現。懂得感恩,才能學會感恩,才是一個健全的人、高尚的人、受人們尊重和敬仰的人 學會感恩,就是讓我們首先要懂得生命的真諦,懂得生活的樂趣。這樣,才能學會寬容、承接、付出、感動,才能懂得回報;用微笑對待世界、對待人生、對待朋友、對待困難,就會每天都有一個好心情、幸福生活每一天。
H. 感恩包括哪些方面
感恩說的含義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
自我認為感恩的基本解釋是1、餐前或餐後對上帝表示感謝。 2、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慾膨脹。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的贈予。這樣你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總有健康的心態。 3、感恩是一種始終感覺到環境對自己好的心態。 父親與母親對你多年來的付出,卻沒有想要報酬。
I. 感恩包括哪些
感恩包括:
1、對別人所給的恩惠表示感激。
2、餐前或餐後對上帝表示感謝。
3、縣名。位於海南島西岸,隸屬海南特別行政區。
感恩的諺語:
1.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2.銜環結草,以恩報德。
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土能生白玉,地可產黃金。
5.吃水不忘挖井人。
出處
《三國志·吳志·駱統傳》:「饗賜之日,可人人別進,問其燥濕,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唐 陳潤 《闕題》詩:「丈夫不感恩,感恩寧有淚。心頭感恩血,一滴染天地。」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 飛 得免誅戮,感恩無地,豈肯走乎!」
《文明小史》第四四回:「情願回去交代帳房,禁止彈唱,驅逐流娼,只求免其遷移,感恩非淺。」
老舍 《茶館》第二幕:「您多給美言幾句,我感恩不盡!」
J. 孝道文化的孝道與感恩文化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人間有三大真情:親情、友情、愛情。如今,親情缺認、友情缺位、愛情缺真的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在親情方面出現的「六親不認」的不孝與不感恩現象導致的問題已構成社會問題,影響了人際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建設的進程與質量。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傳統美德形成的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也是當今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給予我國孝道文化以科學和現代的詮釋,對當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