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棗庄在哪裡
棗庄位於山東省南部,是山東省設立的第四個地級市,東依沂蒙山,西瀕微山湖,南接兩漢文化勝地徐州,北臨孔孟之鄉曲阜、鄒城。二戰時,台兒庄戰役在此爆發。棗庄是一個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現代化城市,擁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運河文化、130年的工業文化;處於「一山、一水、兩漢、三孔」黃金旅遊線上,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新興旅遊城市,既有北方城市的豪放,又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為「江北水鄉·運河古城」,並且素有「魯南明珠」之稱。
古代神農氏(炎帝)曾在此處建立庄園,種棗樹。種棗的目的是為了製造矛的木桿、箭桿以及車軸,考慮到棗樹成材十分緩慢,所以,此地應為炎帝部落腹地。著於清光緒年間的《嶧縣志》亦有載:棗庄因當地棗樹居多而得名。 138年前,中興煤礦公司在此成立,並逐漸成長為近代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為近代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對中興公司亦十分重視,周總理曾多次關注。因中興煤礦為民國時期所立,故中興礦區在新中國成立後改稱棗庄礦區,中興一詞從此消失,棗庄這個名字更多地被採用。至1960年1月,撤銷嶧縣,將嶧縣政府遷置棗庄。1961年9月,設為山東省第四個地級市——棗庄市。
棗庄簡介
棗庄市位於山東省南部,市政府坐標為34.811081,117.31795,東與臨沂市平邑縣、費縣、蒼山縣為鄰,南與江蘇省銅山、邳州市接壤,西瀕微山湖,北與濟寧市的鄒城市毗連。地形略呈平形四邊形,東西最寬56公里,南北最長96公里,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2.97%。 棗庄擁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運河文化、130年的工業文化,棗庄是造車鼻祖奚仲的故里 ,還是大文學家墨子,工匠祖師魯班,鑿壁偷光的匡衡,大文學家賈三近的故鄉。這里曾誕生過滕國,薛國,小株國,郳國,鄫國,蔇國,逼陽國等歷史國家都城,是全國兩個出現歷史古城邦最多的城市之一。 棗庄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新興旅遊城市。既有北方城市的豪放,又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素有「魯南明珠」之稱。旅遊資源豐富,風景名勝眾多,人文古跡薈萃,蘊藏著深厚的旅遊發展潛力,新的旅遊形象定位為「江北水鄉·運河古城」。棗庄山川秀麗、名勝眾多、風光優美,可以概括為「四個最」:一是我國最大最美的國家級湖泊類濕地——微山湖濕地,面積達到63平方公里;二是華夏最長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400年前發生的郯城大地震,把熊耳山震成兩半,形成一條幾百米長的大裂谷,被地質專家譽為地震遺跡中的「奇跡」;三是最負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崮為五大岩石地貌之一,是魯南地區特有的地質現象。魯南七十二崮,第一崮當屬棗庄的抱犢崮;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園——十二萬畝「冠世榴園」。石榴原產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我國,西漢一代名相匡衡從長安帶回棗庄種植,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農業遺產。 棗庄,歷史文化悠久燦爛,名勝古跡眾多。可以概括為「四個數字」:一是7300年的始祖文化。早在7300年前,人類就在棗庄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這里創造了燦爛的「北辛文化」,是迄今為止黃淮地區考古發現最古老的文化,也是東夷文化的源頭。二是4300年的城邦文化。先秦時期,棗庄境內分布著7座古城邦,是我國古都城分布最密集的兩個地區之一。三是2700年的運河文化。境內最早的運河開鑿於春秋時期,擁有京杭大運河上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合璧特徵最鮮明的台兒庄古城。四是130年的工業文化。棗庄是近代民族工業文明的發源地,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華資企業——中興公司在這里誕生, 江北水鄉·運河古城
並發行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張股票。 棗庄還是紅色革命的熱土。近代有震驚世界的台兒庄大戰,名揚四海的鐵道游擊隊,運河支隊的英烈,魯南戰役的輝煌,棗庄因此博取了「中國紅色經典城市」的美稱。如今鐵道游擊隊紀念碑、群雕巍然屹立在美麗的微山湖畔。坐落在風景如畫的古運河畔的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再現了當年參加台兒庄大戰的愛國將士浴血奮戰的宏偉場面。2005年,鐵道游擊隊紀念園、台兒庄大戰紀念地被列入全國100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棗庄市與井岡山、西柏坡、延安一起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重點調度的20個紅色旅遊城市。
㈡ 山東棗庄
京杭大運河 [棗庄]
京杭大運河流經棗庄市西段68公里,與冀、蘇、浙、滬等省市相通。港航運輸… 微山湖風景區 [棗庄]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
微山湖濕地紅荷勝景 [棗庄]
山東滕州微山湖濕地紅荷旅遊風景區在滕州市濱湖鎮境內,規劃建設面積60平… 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 [棗庄]
公交線路:抱犢崮位於棗庄市山亭區,在市內乘公共汽車可到達門票報價:10…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 [棗庄]
熊耳山,海拔483米,呈東西走向,東西綿延6公里,南北寬2公里。橫卧在北庄… 萬畝石榴園 [棗庄]
嶧城萬畝石榴園,位於嶧城西十餘里的群山之陽,東西長30里,南北寬4里的山…
雙龍大裂谷 [棗庄]
公交線路:山亭區北庄鎮的熊耳山西麓門票報價:18元備註:山亭區北庄鎮的… 蓮青山生態旅遊區 [棗庄]
公交線路:古滕門票報價:不清楚備註:位於滕州市東北約20公里的東郭鎮境…
滕州博物館 [棗庄]
滕州博物館,原名滕縣博物館,位於善國路北首,是一座大型仿古建築,總建… 青檀寺 [棗庄]
棗庄冠世榴園生態文化旅遊區位於山東省棗庄市區南部、嶧城區西部的群山之…
台兒庄歷來陳列館 [棗庄]
台兒庄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台兒庄因戰爭而馳名中外,被譽為中華民族揚威… 甘泉寺 [棗庄]
公交線路:從棗庄乘18路公交車可直達門票報價:12備註:甘泉寺坐落在名山…
墨子故里 [棗庄]
墨子紀念館(墨子國際研究中心)位於滕州市城區東部風景秀麗的荊河西畔,… 龍泉寺塔 [棗庄]
在滕州城東郊,荊河西岸,高聳著一座巍巍古塔。每當斜陽西照,霞光萬道,…
一望亭 [棗庄]
一望亭位於棗庄青檀寺西5公里處,建於1984年,為兩層六角350度迎風亭,鋼… 滕國故城 [棗庄]
位於滕州市區西南,距市區約5公里。據史料記載,「故城周圍二十里內有子城…
北辛遺址 [棗庄]
北辛遺址位於官橋鎮東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面積約5萬平方米。該遺址在… 墨子書院 [棗庄]
墨子書院位於滕州荊河公園內。荊河公園位於城河北岸,善國南路西側,利用…
李宗仁史料館 [棗庄]
李宗仁史料館建在台兒庄老火車站舊址上,三面環水、風光秀麗、建築風格獨… 中外酒瓶博物館 [棗庄]
中外酒瓶博物館坐落在滕州市龍泉文化廣場,是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的…
特產嘛。。。。。。。。
劉村梨啊,石榴啊,菜煎餅啊,大棗啊,微山湖的咸鴨蛋。棗庄辣子雞。。。。
㈢ 山東棗庄在哪個部門辦理老年人免費乘車卡,需要什麼證件辦理老年公交卡在哪裡辦理
公交IC卡辦理中心辦理。地址:棗庄市市中區青檀中路54號(二棉北150米)或三角花園公交賓館南側(棗庄大酒店斜對過)。需要證件:身份證、老年優待證
㈣ 棗庄的名勝古跡
棗庄山川秀美,英才輩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近幾年來棗庄旅遊設施及景點建設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了以「山」為主的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旅遊區。此處群山綿延不絕,峰頭林立,周圍由巢雲觀、君山望海、十八羅漢洞等景點;以「果」為主的萬畝石榴園游覽區園內有青檀寺、一望亭、園中園、權妃墓、三近書院、中日友好碑廊等景點。以「水」為主的台兒庄古運河風景區。上游部分已開發成月河公園風景區,由台兒庄大戰紀念館、李宗仁史料館、賀敬之文學館等景點組成。下游部分依然保持著康乾盛世時古民居的原貌。以「古」為主的滕州古文化旅遊區的總體布局。
1.抱犢崮
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境內,也是國家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65.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6.8%,海拔584米,被譽「魯南小泰山」空氣中負養離子含量為7.2萬個/cm3,屬超「天然氧吧」,抱犢崮以其獨有的「雄」、「奇」、「險」、「秀」而被列為魯南72崮之首,今又被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為「天下第一崮」。抱犢崮目前屬國家「AAA」級景區,並於2004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省十佳森林公園.2005被評為山東十大魅力景點。
2.棗庄冠世石榴園
棗庄冠世榴園生態文化旅遊區位於山東省棗庄市區南部、嶧城區西部的群山之陽,東西長45華里,南北寬6華里,面積達12萬畝。該園區有榴樹530餘萬株,48個品種,始建於西漢成帝年間,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素以歷史之久,面積之大,株數之多,品色之全,果質之優而聞名海內外,為目前我國最大的石榴園林,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證為「基尼斯之最」,因而被譽為「冠世榴園」,並被列為「花之路」旅遊熱線上的重要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3A級景區,是一處集自然山川,生態園林、民俗宗教、人文歷史、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她像一顆隨節令變幻色彩的璀璨明珠,鑲嵌在魯南的青山綠水之間,而掩映在這座山川園林中的一處處人文古跡,是魯南文化史的縮影,引發著不同層次的遊人發思古之幽情。
3.棗庄熊耳山
位於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境內的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以熊耳山為主體,集崮群、「雙龍大裂谷」、溶洞群、岩崩地質災害遺跡等自然景觀為一體,自然狀態原始,生態環境優美,景區內崮形山體成群出現,數量眾多,形態獨特,堪稱國內少有地質地貌奇觀。
4.甘泉禪寺
甘泉寺位於山東省棗庄市卓山北側。始創於何年何月,已無法考證,或曰始建於宋代,但均無確鑿證據。相傳曾有一名士考中狀元,唐皇見其一表人才,便將皇姑許配給與他。狀元為了逃婚棄國回家,來到這里依山靠泉,建了座寺廟,出家做了和尚。皇姑追夫心切也來到這里,見郎君已出家,無奈便在寺廟前建了尼姑庵。傳說雖無文字記載,不足為證,然寺內現存千年樹齡的銀杏古樹,足以佐證該寺歷史之悠久。
5.店子鎮長紅棗基地
店子鎮長紅棗基地位於棗庄市山亭區境內的蓮青山和越峰山兩道主山脈的環抱之中,由大面積的優質棗園、丘陵棗林、路側棗網、圍山棗帶構成,農業觀光旅遊開發面積達65平方公里。店子鎮長紅棗基地以獨特的山鄉景色、優越的生態條件、優質的丘陵棗林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形成集林果生產、生態農業和觀光游覽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遊區,顯示出良好的旅遊發展前景。 該景區素有」山區小江南「的山亭區西北部店子鎮,屬丘陵山區,境內蓮青山海拔603米,是棗庄市境內花崗岩山脈的第一高峰,越峰山海拔473米,共坐落大小山頭86座,總面積6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0%以上,山上叢林密布,綠樹成蔭,果林連片,環境優美,無建設性破壞和污染源,景區內有滕(州)至威(海)和店(子)至徐(州)兩條省級公路交通干線匯接,並與三條農業旅遊路線相連,距京福高速、104國道、京滬鐵路半小時車程,距我區熊耳山、抱犢崮國家地質森林公園不足半小時車程,距京航大運河、臨沂機場和徐州機場50多分鍾車程,交通便利,出入方便,可進入性強。
6.熊耳山洪門葡萄村
抱犢崮-熊耳山-洪門葡萄村位於棗庄市山亭區東南部,1992年被統一規劃為「山亭農業生態旅遊示範園」,總面積178平方公里。近年來,園內堅持以農業資源為依託,以農產品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旅遊為突破口,大力發展農業旅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和「農業創匯示範區」。該景區素有「天然公園」之稱的山亭區東南部,總面積17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9%,區內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協調和諧,無建設性破壞和污染源存在,區內有3條公交專線直達該景區,距離京福高速,104國道20分鍾車程,距京杭大運河不足半小時車程,距徐州機場90多分鍾車程,交通便利,出入方便,可進入性強。
7.台兒庄大戰紀念館
一九三八年春,中國軍隊重創日本侵略軍兩個精銳師團,殲敵萬餘人,取得了抗日戰爭初期繼平型關大捷後的又一重大勝利,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台兒庄大戰。時隔半個多世紀,英雄的台兒庄人民沒有忘記血與火的歷史,沒有忘記為保衛這塊土地而犧牲的千萬將士。為了弘揚民族精神,對子孫後代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經中宣部批准,台兒庄人民政府於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二日,投資1900萬元興建了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古運河畔,佔地面積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集展覽館、影視館和全景畫館於一體,氣勢宏偉庄嚴。展覽館內陳列著台兒庄大戰時中日雙方資料、實物6000餘件;影視館主要播放當年外國戰地記者拍攝的戰役實況,使人對台兒庄大戰有進一步的了解。 全景畫館是一個十八邊形的筒式建築,高二十八米,直徑四十三米,建築面積3100平方米,是國內反映戰爭題材的三大全景畫館之一。全景畫館包括繪畫、地麵塑形、實物、燈光、音響等五個部分,藝術地再現了中國軍隊在台兒庄從陣地戰到巷戰痛擊日軍,取得勝利的歷史過程。大北門激戰、清真寺拉據戰、西北門爭奪戰等典型戰斗場景,作為表現重點。整個畫面高十六點五米,周長一百二十四點一米,畫面首尾相連。巨幅畫面與逼真的塑型有機結合,配有特殊的燈光、立體音響,戰斗氣氛極為濃烈,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台兒庄大戰紀念館自開館以來,每年接待遊客達50多萬人次,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8.棗庄李宗仁史料館
李宗仁史料館坐落在運河北岸、月河西岸,原火車站遺址上,與台兒庄大戰紀念館隔河相望,為造型獨特的哥特式建築。三面環水,碧波盪漾,綠樹成蔭,環境優雅,為當地的一大旅遊景點。全面介紹了李宗仁先生的一生,特別是揮師抗戰御倭和回歸祖國前後的愛國壯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先生題寫了館名。李宗仁史料館共分5個展廳和1個影視廳,以李宗仁先生一生「青春戎馬,晚節黃花」和他指揮的著名台兒庄大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以大量翔實、珍貴的歷史資料、百餘件極其寶貴的李宗仁先生的遺物、原始影視錄像,全面展示了李宗仁先生曲折的愛國人生。
9.滕州古文化旅遊區
滕州古文化旅遊區有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的滕國、薛國故城遺址,孟嘗君陵園,毛遂墓,龍泉塔,漢畫像石館等。
10.墨子國際研究中心
墨子國際研究中心位於滕州市城區東部風景秀麗的荊河西畔,佔地面積10200平方米,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碧瓦粉牆,門闊窗高,莊重古樸,輝宏壯觀。主要建築有:墨子聖跡堂、墨堂、義利堂、匯文堂、圖書樓等。還有墨子講學石雕胸像、《墨子》全書石刻、名人題辭碑廊、角樓、迴廊和目夷亭等景觀。其中,近10萬字的《墨子》全書石刻,共有刻碑80塊,總長度近百米,環院一周,洋洋灑灑,精美絕倫。
11.漢畫像石館
漢畫像石館位於滕州城區東部,於1996年9月16日建成開館,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現有東、南、西、北四面畫廊及精品展室,共陳列漢畫像石386塊,內容分為社會現實生活類、神話故事、奇禽異獸類和歷史人物故事類,為目前全國陳列漢畫像石之最。
12.鐵道游擊隊紀念園
位於薛城區臨山路東首,佔地面積9公頃,它以「鐵道游擊隊紀念碑」為主體建築,廣場、甬道、碑廊、清風台、金山墓、八大亭等景觀散布其中,錯落有致。鐵道游擊隊紀念碑高33米,於1995年8月15日落成。游擊隊戰士持槍沖殺的鑄銅人物塑像,矗立於紀念碑頂端。底座正面鐫刻碑文,兩側為花崗岩浮雕,再現了游擊隊員英勇殺敵的場面;碑前及兩側八級台階,代表8年抗日戰爭,碑體正面為豎起路軌的造型,體現游擊隊員們活躍在鐵路線上,浴血奮戰的深刻含義;50根枕木象徵著世界反法西 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碑體中央鑲嵌著原國家主席楊尚昆親筆題寫的「鐵道游擊隊紀念碑」八大金箔貼面大字。
13.王學仲藝術館。
王學仲藝術館位於滕州城區東部,建於1988年3月,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展廳、講座室、書畫廳、文物陳列室和藝術資料收藏室。館藏王學仲先生及歷代名人字畫500餘幅,文物200多件,充分展示了王學仲先生的高風亮節和爐火純青的書法造詣。館內花牆竹影,曲徑通幽,極富蘇州園林之特點,被書畫藝術界雀為「江北蘭亭」。
14.清真古寺
清真古寺位於台兒庄東北角,由郁家花園改建成。當時主要建築有講堂、西大殿、望月樓、配房等,主要為回民做禮拜、誦經的場所。寺內彈痕累累,是當年台兒庄大戰敵我雙方反復爭奪的戰略要地。望月樓已於文革期間被毀。
15.漢代冶鐵遺址
漢代冶鐵遺址位於薛國故城中部,村東梨園附近,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堆土厚約1米,斷面有窯址及窯壁殘塊等遺跡。地面上暴露出豐富的鐵礦石、礦渣和鐵器殘片,可辨認的器形有犁、鏟、斧等,就是當時鑄造鐵農具的作坊。196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試掘,發現了「山陽」「巨野」字樣的農具范,範文書陰文、陽文兩種,皆三字,一為「山陽二」,一為「巨野二」,根據文獻記載,西漢在此置鐵官。
16.北辛文化遺址
北辛文化遺址位於官橋鎮薛河故道的北辛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古代先民從事生產活動理想的區域。發掘面積2583平方米,經測定,其代距今7300年,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母系氏族社會趨向繁榮的發展階段。北辛遺址的發掘與「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區,新石器時代的一次重要發現,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發展的源頭,她將山東的始前考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17.古皇城遺址
古皇城遺址位於蓮青山深處,面積6.6平方公里,原建有宮殿、大殿、前殿、後殿、五彩門、三官門、御河橋、點將台等,歲月久遠,多數建築不復存在,現宮殿遺址、點將台、御河橋、城牆依稀可見。
18.小邾國遺址
小邾國遺址地處山亭區山城街道西南10千米的東江村境內,位於東江村南一台形高地中部,海拔約95米,當地人把此地叫作城頂。北依馬山,東西為綿延群山,西部為沃野平川,十字河經遺址東流向南又折西流入薛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十分優越,是古代堪輿學家的活動境地。
小邾國是春秋時期名顯一時的諸侯國,但是只存在於《春秋》、《左傳》之類的古籍之中,其地址一直沒有得到確認。2002年6、7月份間,東江村村民在村南高土台南側賣土時,發現古代墓葬,隨後報告給市文物部門,市文物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墓地進行了考古鑽探,隨即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
經考證,該墓群為春秋時期小邾國的貴族墓地。共發掘墓三座,出土隨葬品93件,其中青銅器63件(其中24件有銘文),陶器17件,玉器12件,骨器1件。由青銅器銘文推斷,一號墓為小邾國國君顏友之墓。這一考古發現,為研究小邾國的地理位置、埋葬制度及顏氏文化等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史學界及古文字學界的廣泛關注,破譯了小邾國2800年的歷史之謎。
19.棗庄古道:南北大官道
現今的棗庄區域在古代有一條南北大道,秦贏政東巡、漢司馬遷游歷,曾路經於此。元代以後成為南北交通要道,稱之驛道,在滕縣轄區,北自界河入境,南至沙溝(今薛城區)出境,全長130里。明洪武二年(1369年),滕州知州薛原義於城東門以南建滕陽驛,於臨城(今薛城)建臨城驛,北有界河驛(鄒縣轄);嘉靖年間於沙溝設巡檢司、弘治年間更名遞運所、萬曆年間改稱守備府。滕縣轄鋪舍19處,自北往南有柏山、萬安、鮑冢、辛章、馮庄、鄭庄、掌大、蘆村、臨城、小庄、沙溝、壇山、魏村。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滕縣整修南北大官道,有碑記之:「滕縣系九省通衢,而地勢窪下,道路偏陷,遇陰雨過客幾乎斷行。知縣趙邦清於萬曆二十三年拾月大加修理。自北界河起至南沙溝界牌止,共修理過官道壹百叄拾里」;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志?宦績》載:趙邦清還曾「植樹表道,自界河以南數十里柳蔭蔽日,左右引泉脈為渠,藝藕花,行人出其中,香風冉冉」,這是地方誌對道路整修、綠化美化的較早記載。
明清時期,這條大道連接南、北二京,為國內主要官道之一,曾有過「輪蹄絡繹,丞困於迎送,夫疲於督責,馬斃於奔走」的繁忙景象。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路經薛北滕南大官道,有《滕縣道中》詩:「山欲開雲柳乍風,杜梨花白小桃紅。三年三月官橋(今滕州市官橋鎮)路,策蹇經過似夢中」;又有「谷城山曉青如黛,滕縣花開白似銀」詩句。清代著名詩人王漁洋《滕縣道中》詩:「薛北滕南幾問津,遠山如畫黛眉新。惟餘一事堪惆悵,不見花開白似銀。」因此引得多位詩人的尋究、唱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經過南北大官道,宮廷畫家徐揚作《南巡紀道圖》記載,經滕縣、嶧縣地名有:「界河驛、滕縣、南沙河鎮、陰平社、馬蘭村、台庄。」
民國初年驛道改稱公路,仍為交通要道。1923年山東省路政局整修濟南至韓庄段公路,路寬4至9米,工程簡易,利用舊橋,一年而成。1941年,日本侵略軍在滕縣城區往北沿津浦鐵路西修築道路,寬5米,兩側各有3米多寬的封鎖溝,每3至5里路築一碉堡,為日軍運輸專用。1947年4月,國民黨滕縣政府整修南北公路,至1949年其走向是:北起界河鐵路西,在大馬廠穿越鐵路東邊,經北沙河、十里鋪、七里溝西進入滕縣城;在馮庄西進入時家店(分岔道至夏鎮),在鄭庄西進入柴胡店,經前、後官路口在皇殿崗西進入臨城(分岔道至鄒塢),經西小庄、鄒庄西、麥穰店、關爺廟進入沙溝(分岔道至嶧縣);經張家廠、劉家莊西、新莊西、高家河西、馬家山西、官莊西穿越鐵路至韓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京滬鐵路西側公路暢通,原古道逐漸廢棄,或改為鄉間小道,或耕路為田。
沿路設施有驛站、官廳、歇馬亭、馬神廟等;清乾隆年間,滕縣善國門外、陳公祠遺址處建皇亭一座,立「皇恩浩盪」碑,現已無存。今滕州市現存明萬曆二十三年整修南北大官道碑於滕國故城碑林;薛城區現存西倉五孔古橋和北臨城一孔古橋及建橋碑,北臨城街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舊道。
20.運河村落遺址
在古運河南岸、清真南寺北部,有一片古運河村落。這里的草屋茅舍的歷史大都在50—150年間,其中大部分保持了原貌。草屋茅舍、泥牆茅頂、參天古木集聚於古運河畔,形成了典型的古運河村落,呈現出古樸、清幽的田園風光。這里有大量的傳說故事和淳樸的民風民俗,如「神樹」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還有貞節牌坊、九龍廟等古遺跡。隨著運河文化旅遊區開發的全面啟動,這些古運河村落將成為運河水鄉田園旅遊的理想目的地。
㈤ 您好,我想去台兒庄旅遊,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我是被別人忽悠去台兒庄的。在直觀中以為台兒庄僅僅作為一個中國軍隊抗日的正面戰場,是個很一般、不足為道的景區。游完之後,大呼過癮,比雲南麗江古城少了一些香艷,更多了一份歷史厚重。
長話短說吧。
首先、要有充足的時間,不隨旅行社、自駕游最好,這樣可以信馬由韁,隨意走走。我喜歡這樣的旅行方式。
第二、請提前訂好賓館。我是提前兩天電話預定的,遇到節假日,賓館不太好找。大運河迎賓館是新開業的,環境很好,只是距離古城有一段距離。台兒庄大酒店距離古城很近,只是不太好訂房間。台兒庄對面的酒店名字忘了,也是新開業的,也很不錯。標間價格一般不超過二百元,價位適中。
第三、到達時間最好在下午五點左右,購買白天的門票160元/人,請個導游,不然要走冤枉路。這時候不僅可以觀賞白天的景色,還可以閑逛到天黑之後,夜景和白天是不同的感受。晚上還有廣場Party呢。(不必要等到晚上七點之後購買夜票100元/人的,那會失去觀看白天景緻的機會)
來張照片看看,白天的
對了,古城裡面很多小吃,邊逛邊品嘗。對一個吃貨來說,有很大的誘惑。
沒在古城裡邊住,聽說價格不便宜。
下高速距離台兒庄古城有很遠的距離,要有心理准備。
㈥ 山東省薛城
薛城區位於山東省南部,北與滕州市為鄰,自東北向東南依次與山亭區、市中區、嶧城區接壤,西與微山縣毗連。[1]截至2012年底, 薛城區轄5個鎮、2個街道,197個行政村、24個社區。[1]全區總人口43.9萬人。[1]總面積423.02平方公里。[1]實現生產總值246.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9.4%。薛城區歷史悠久,人文景點眾多:鐵道游擊隊紀念公園、中陳郝瓷窯遺址、南方植物園、南常故城、老鴰山墓群、中陳郝橋、西倉橋、牛山孫氏宗祠、石榴山莊、楊峪風景區等。[2]中文名稱 薛城外文名稱 Xuecheng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下轄地區 2個街道、5個鎮政府駐地 臨城街道永福路電話區號 0632郵政區碼 277000地理位置 山東省南部面積 423平方公里人口 43萬方言 中原官話蔡魯片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 鳳鳴湖、臨山公園機場 曲阜機場、臨沂機場火車站 棗庄西站、滕州站(普通特快)高鐵站 棗庄站、滕州東站(高鐵動車)1歷史沿革編輯薛城區古稱薛國,因境內薛國故城而得名。
遠在4000多年前,薛城境內就有人類聚居,屬東夷族。東夷族的分支任奚氏源出於區境北部的薛河、蟠龍河一帶,河北岸奚公山上有薛國始祖奚仲造車遺址和奚仲墓,山下有薛國舊都奚邑遺址。[3]
夏商時期,任氏族立國於薛、邳一帶,稱薛國又稱邳國。今薛城區境時為薛國腹地。春秋戰國時期,薛國先後為列國交爭,其間隸屬於齊國的時間最長。齊相國田嬰、田文曾先後受封於此,稱薛公。田文在治薛期間,大規模地增築薛城,使之成為周長二十八里,僅次於齊都臨淄、曲阜的東方大城。薛國故城遺址在今滕州市官橋鎮境內,薛國故城是全國文物終點保護單位。[3]
北魏皇興初年,臨城置永興縣。《續山東考古錄》考證:「永興縣城在滕州南七十里臨城嶧。」永興縣歷經東魏至北齊廢。永興縣廢後,從隋至清末,在長達1300餘年的時間里,薛城境內沒再置過縣級建制。其間,今薛城境區域西部屬蕃縣,蕃縣後改稱滕縣。[3]
抗日戰爭後期,於沛縣、滕縣邊界游擊區建立臨城縣。
1948年11月,臨城全境解放,臨城縣人民政府遷駐臨城鎮。
1952年9月,臨城縣因與河北省臨城縣重名改稱薛城縣(滕州市官橋鎮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國故城」)。
1956年3月,薛城縣撤銷。
1962年6月,始建省轄棗庄市薛城區。[3]
2行政區劃編輯
截至2012年底, 薛城區轄5個鎮、2個街道,分別為陶庄鎮、鄒塢鎮、臨城街道、常庄鎮、周營鎮、沙溝鎮、巨山街道,共有197個行政村、24個社區。[1]
3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shadow點擊可查看詳情
拍攝日期:
© 2015 Bai-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薛城區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薛城區地處棗庄市西部,是山東省的南大門,地理坐標東經117°9′2″一117°28′41″,北緯34°37′35″一34°56′38″。北與滕州市為鄰,自東北向東南依次與山亭區、市中區、嶧城區接壤,西與微山縣毗連,版圖如菱形。全境東西最大橫距29.7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35.25公里,總面積423.02平方公里。[1]
氣候
薛城區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冬季盛行偏北風,氣候寒冷乾燥。春季偏南大風較多,若有較強冷空氣南下,還會造成強降溫或冷霜凍。夏季天氣炎熱,濕潤多雨。秋季氣溫明顯下降,降水驟減,多秋高氣爽天氣。境內多年年平均氣溫攝氏13.9℃,全年日照總時數2532.1小時,整個作物生長季3月至10月,總日照時數為1826.9小時,佔全年日照時數的72.1%。[3]
地貌
薛城境域的地質處於華北台魯西隆起區南緣,構造形態北部平斜凹陷,東部凸起、凹陷並存,西部、南部均為凹陷,形成洪積、沖積平原。境內有東西走向的千山、聖土山兩條山脈,名山有奚公山、聖土山、焦山、朝陽山、井字峪山等,最高山峰為南常鄉境內的聖土山,海拔高度374.3米。[3]
土壤
薛城區土壤分4個土類,10個亞類,18個土屬,49個土種。褐土是主要土壤類型,面積1.98萬公頃,占土壤面積的52.4%。棕壤土面積1.04萬公頃,占土壤面積的27.6%。砂姜黑土面積0.52萬公頃,占土壤面積的13.8%。潮土面積0.23萬公頃,占土壤面積的6.2%。[1]
水系
薛城區境內水系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系,河流多發源於區境東部山區,主要河流有蟠龍河、薛河、新薛河、周營大沙河、萬章河、楊庄大沙河等,分別注入微山湖和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從區西南邊境流過,於沙溝鎮潘家渡口經區境2公里。[3]
4自然資源編輯
水資源
水資源總量1.3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1.14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0.7505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0.6359億立方米,年均降水量809.8毫米,區內主要有金河、清涼泉兩大水源地,是地下水較富集的水文地質區,日可開采量分別為8.5萬立方米、6.5萬立方米。客水可利用量2360萬立方米/年。[1]
林業資源
薛城區林木綠化面積21.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2%,活立木蓄積量60萬立方米。[1]
土地資源
薛城區土地總面積40381.71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1876.20公頃,園地627.37公頃,林地2411.20公頃,草地706.77公頃,牧地0公頃,交通用地2871.98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8227.03公頃;水利及水利設施用地2209.49公頃,其他建設用地1451.67公頃。[1]
礦產資源
薛城區有煤、鐵、鋁、大理石、石灰石等礦產30餘種。現探明煤儲量2.6億噸,煤質優良,煤種有氣煤、肥煤、天然焦等;石灰石儲量9億噸;脈英石1000萬噸;磷3.2億噸。[1]
生物資源
薛城區共有農業龍頭企業68個,糧食作物品種資源有3科13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高梁、小雜糧等。油料作物資源有10科11種,有花生、大豆、芝麻等。林果資源有54科169種。動物資源主要飼養牛、羊、豬、長毛兔、雞、鴨、鵝等,是山東省的長毛兔、生豬基地。[1]
5人口民族編輯
人口
2010年末,薛城區全區總人口42.6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3萬人。人口出生率12.1‰,死亡率5.9‰,自然增長率6.2‰。[4]
2011年末,薛城區全區總人口42.84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12.64萬人。 人口出生率11.6‰,死亡率6.2‰,自然增長率5.4‰。[5]
2012年底,薛城區總人口43.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7萬人、農村人口26.9萬人。人口密度為1088人/平方公里。在總人口中,男性22.98萬人、女性20.9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4%,合法生育率為89.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4.9:100。[1]
民族
2010年末,薛城區有少數民族24個,2786人。[4]2011年末,有少數民族24個,2801人。[5]2012年末,有少數民族23個、969人,其中回族710人。[1]
6經濟狀況編輯
綜述
2010年,薛城區實現生產總值99.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9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88億元,比2009年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61.26億元,比2009年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26.88億元,比2009年增長22.0%。三次產業比例為11.0:61.9:27.1。[4]
2011年,薛城區實現生產總值117.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98億元,比2010年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71.53億元,比2010年增長11.6%; 第三產業增加值34.02億元,比2010年增長13.6%。三次產業比例為10.2:60.9:28.9。[5]
2012年,薛城區實現生產總值246.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9.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9億元,比2011年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95.58億元,比2011年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39.25億元,比2011年增長9.6%。三次產業比例為4.74:79.34:15.92。[6]
第一產業
薛城區
2010年,薛城區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1.8億元,比2009年增長3.8%。糧食總產21.37萬噸,比2009增長4.5%;棉花總產0.05萬噸;油料總產1.03萬噸,比2009增長2.6%;水果總產0.85萬噸,比2009增長3.1%;蔬菜總產22.02萬噸,比2009年下降2.2%;水產品總產0.12萬噸,比2009年下降0.08%。肉類總產2.87萬噸,禽蛋總產0.78萬噸,奶類總產800噸。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48公頃。全區農機總動力24 萬千瓦,比2009年增長9%。[4]
2011年,薛城區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4.41億元,比2010年增長11.98%。糧食總產21.26萬噸,比2010年下降4.6%;棉花總產630噸,比2010年增長5.6%;油料總產8200噸,比2010年下降20%;水果總產8900噸,比2010年增長4.7%;蔬菜總產23.19萬噸,比2010年增長5.3%;水產品總產1248噸,比2010年增長6%。肉類總產3.07萬噸,比2010年增長8%;禽蛋總產8215噸,比2010年增長6%;奶類總產443噸,比2010年下降46%。新增造林面積113公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106.67公頃。全區農機總動力25.5萬千瓦,增長6%。[5]
2012年,薛城區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3.76億元,比2011年增長7.5%。糧食總產20.52萬噸,比2011年增長6.7%;棉花總產365噸,比2011年下降9.1%;油料總產6413噸,比2011年下降25.8%;水果總產1.08萬噸,比2011年增長38.7%;蔬菜總產21.17萬噸,比2011年增長0.9%;水產品總產1260噸,比2011年增長6.96%。肉類總產2.6萬噸,比2011年增長4.3%;禽蛋總產7491噸,比2011年下降0.4%;奶類總產282噸,比2011年下降0.1%。新增造林面積704公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83萬公頃。全市農機總動力27.52萬千瓦,增長2%。[6]
第二產業
薛城區
2010年,薛城區實現工業增加值82.49億元,比2009年增長8.8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1家,實現增加值79.56億元,比2009年增長8.78%,其中非公有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67.46億元,比2009年增長10.7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7.3億元,比2009年增長17.11%;實現利稅29.17億元,比2009年增長16.4%;實現利潤16.67億元,比2009年增長16.33%。企業虧損面為1.42%,減小1.9個百分點。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31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2,888萬元,比2009年增長15.26%;實現利稅6246萬元,比2009年增長21.59%。[4]
2011年,薛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8家,實現增加值74.48億元,其中非公有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2.04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4.77億元,比2010年增長18.07%;實現利稅26.07億元,比2010年增長18.35%;實現利潤15.16億元,比2010年增長18.11%。企業虧損面為3.57%, 增加1.79個百分點。全區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24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5.1億元,比2010年增長170%;實現利稅1.3億元,比2010年增長115%。[5]
2012年,薛城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67.71億元,比2011年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8家,實現增加值163.21億元,比2011年增長5.67%,其中非公有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1.79億元,比2011年增長6.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47.06億元,比2011年增長3.36%;實現利稅87.74億元,比2011年下降2.32%;實現利潤53.33億元,比2011年下降1.56%。企業虧損面為5.36%,增加1.19個百分點。[6]
第三產業
薛城區
2010年,薛城區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46億元,比2009年增長18.1%。其中,城市市場實現零售額27.90億元,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4.56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4327萬美元,比2009年增長93.9%,其中出口2462萬美元,比2009年增長61.8%。新簽利用外資項目3 項,合同外資額4808萬美元,比2009年增長610%;實際利用外資2844萬美元,比2009年增長1.9%。新批境外企業(機構)3家,協議投資總額7942萬美元。主要旅遊景點有鐵道游擊隊影視城、中華車祖苑、張庄石榴山莊。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60萬人次,比2009年增長99.96%。實現旅遊總收入1.8億元,比2009年增長99.97%,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7964億元,比2009年增長99.6%。[4]
2011年,薛城區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78億元,比2010年增長17.22%。其中,城鎮市場零售額25.16億元,比2010年增長17.84%;鄉村市場零售額12.66億元,比2010年增長15.08%。實現進出口總額8106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87.3%,其中出口3753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52.4%。新批境外企業(機構) 4家,協議投資總額17,198萬美元。合同外資額1836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44萬美元。主要旅遊景點有鐵道游擊隊影視城、中華車祖苑、張庄石榴山莊,A級旅遊景區1家。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78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30.1%。實現旅遊總收入2.4億元,比2010年增長33.4%。[5]
2012年,薛城區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67億元,比2011年增長14.9%。其中,城鎮市場零售額42.88億元,比2011年增長15.2%;鄉村市場零售額21.79億元,比2011年增長14.3%。實現進出口總額8030萬美元,其中出口5817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55%。新簽利用外資項目3項,合同外資額516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37萬美元。主要旅遊景點有鐵道游擊隊影視城,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1家。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93.6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32.2%。實現旅遊總收入2.8億元,比2011年增長23.6%,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6億元,比2011年增長45.3%。[6]
7政治編輯
區委書記:吳 磊。副書記:劉中波 、韓驚濤。常委:張鳳麟 、王明先 、王洪燕、 張德偉 、李良軍、 劉真政、於建水、 高 欣。[7]
區長:劉中波。副區長:張鳳麟 、劉真政 、李清華、 林捷 、李玉森 、王慎孝、趙寶廷。[7]
8社會編輯
科技
2012年,薛城區共取得市級及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10項,其中獲得省科技獎勵1項。專利申請量450件,授權專利350件。[6]
教育
2012年,薛城區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3400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1.57萬人。初中16所,在校生2.1萬人。小學68所,在校生3.42萬人。[6]
文化
2012年,薛城區檔案館1個,公共圖書館1所,文化館(站)1個,農村文化大院71個。[6]薛城區文化特色:
山東快書[8]、骨牌燈舞[1]、人燈舞[9]、張范剪紙、夏庄石雕、洛房泥塑、柳琴戲。
衛生
薛城區
2012年,薛城區有衛生機構1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120張,衛生技術人員1851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619人,注冊護士574人。[6]全區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7.7萬人、12.5萬人、2.5萬人、3.1萬人和1.7萬人,分別比上年底增加3.4萬人、0.3萬人、0.3萬人、0.3萬人和0.1萬人。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5億元,增長50%;支出3.54億元,增長20%。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農民10.11萬人。全區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57萬人,其中,城鎮低保3806人,農村低保1.19萬人。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7個,收養1640人。社會福利企業3個,安置殘疾人員108人。[6]
體育
2012年,薛城區有體育館3座,新增群眾體育健身活動場地2.4萬平方米。全年參加市級及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16枚,其中金牌7枚。[6]
9交通編輯
棗庄西站
薛城距濟南機場250公里,距徐州機場67公里。京滬高速鐵路、京滬鐵路、棗臨鐵路、京台高速公路、棗臨高速公路及店韓路、郯薛路、棗曹路、山官路等國省幹道穿境而過,京滬高速鐵路在薛城設有一級站點,從薛城到北京、上海僅需兩個多小時。全區縣鄉公路里程為702.9公里,公路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166.2公里。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年吞吐量200萬噸的棗庄(薛城)港現已投入使用,在150公里半徑內,還有日照、連雲港兩個出海口。[1]
10旅遊編輯
薛城區歷史悠久,人文景點眾多:鐵道游擊隊紀念公園、中陳郝瓷窯遺址、南方植物園、南常故城、老鴰山墓群、中陳郝橋、西倉橋、牛山孫氏宗祠、石榴山莊、奚仲山、楊峪風景區、聖土山、朝陽山、焦山、梁山、墓山等。[2]
鐵道游擊隊紀念公園
鐵道游擊隊紀念碑(3張)
鐵道游擊隊紀念公園是以鐵道游擊隊為主基調,集教育、游覽娛樂為一體的市級公園。位於薛城區駐地,京福高速公路西側,佔地9公頃。[10]中陳郝瓷窯遺址
中陳郝,它不僅是薛城區的一個古老村莊,更是一處我國北方地區瓷窯燒制業的發祥地。早在1300多年前的北朝時代,這里就開始了瓷器的燒制。[11]
南方植物園
南方植物園是棗庄市一處現代化城市山水間的開放型生態廣場,總佔地約35萬平方米,其中湖面水系面積16萬平方米,湖深0.3-4.2米,蓄水量36萬立方米。區內綠地17萬平方米,綠地率達49%。[12]
11特產小吃編輯
周營紅皮土豆
黑峪西瓜
周營鎮是農業大鎮,有傳統的種植土豆的習慣。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通過政策啟動、典型帶動、科技驅動、服務推動等措施,不斷加大土豆產業培植力度,使土豆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沙河崖、鐵佛、李河灣等村是紅皮土豆生產帶頭村,家家戶戶種土豆致了富。該鎮以這幾個村為典型,在全鎮推廣了紅皮土豆種植,出台了無償補助薄膜、優先提供貸款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種植規模迅速膨脹,到今年為止,全鎮大棚紅皮土豆已發展到1·3萬畝,露地紅皮土豆發展到4000多畝。[13]
黑峪西瓜
黑峪西瓜以個大、皮薄、紅沙瓤、無公害而聞名全國,它產於薛城區南石鎮黑峪村,遠銷上海、南京、溫州等11個城市。西瓜別名:夏瓜、寒瓜、青門綠玉房; 拉丁學名:Citrullus lanatus ; 英文名稱:watermelon
科屬分類
被子植物亞門、雙子葉植物綱、 葫蘆目、葫蘆科、西瓜屬
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果瓤脆嫩,味甜多汁,含有豐富的礦物鹽和多種維生素,是夏季主要的消暑果品。西瓜清熱解暑,對治療腎炎、糖尿病及膀胱炎等疾病有輔助療效。果皮可腌漬、制密餞、果醬和飼料。種子含油量達50%,可榨油、炒食或作糕點配料。[13]
五香豬蹄
薛城金虹食品廠特色產品,該產品經10餘道製作工序,40餘種調料加工而成,其外形色澤金黃,氣味芳香,含有高蛋白、低脂肪等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食用五香豬蹄具有開胃健脾、消淤化積、延衰健美之功效。[14]
南石驢肉
產於南石鎮石菜村,已有200多年歷史。製作時精選健壯老驢肉,配天然中葯材20多種,用多年老湯文火燉6-8小時即成,所產驢肉色澤深紅,味道鮮美,口感純正。驢肉性溫偏涼,可常年食用,還可醫治部分婦科病,其中驢鞭為大補品。傳人張建國小作坊製作,日產驢肉150多公斤。南石驢肉為棗庄名吃,名揚周邊地區,部分產品已銷往深圳、廣州等地區。[14]
薛城煎餅
盛產於薛城區,是當地人們生活中的主食。主要製作原料以小麥、高梁為主,兼有大豆、玉米、地瓜等,煎餅主要種類有;麥子煎餅、高梁煎餅、玉米煎餅、芝麻煎餅製作方法簡便,口感好,耐儲存。[14]
薛城糝湯
系薛城獨創的大補飲食,主要原料有:當地老母雞、麥仁、大茴、胡椒等,製作工藝特殊,它是將原料放入一種特製的鍋內,用文火燉至12個小時後面而成。[14]
12著名人物編輯
仲虺
仲虺,奚仲後裔,薛方國君主,生於薛(今棗庄市薛城北14公里薛國故城),湯革夏命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5]
叔孫通
又名叔孫何,西漢初期儒家學者,曾協助漢高祖制訂漢朝的宮廷禮儀,先後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16]
㈦ 誰能介紹一下山東棗庄
棗庄概況棗庄,是一方美麗、富饒、英雄的土地,位於山東省南部,東依沂蒙山,西瀕微山湖,南接兩漢文化勝地徐州,北臨孔孟之鄉曲阜、鄒城。京杭大運河台兒庄段從南部穿過,68.5公里的河道,35平方公里的流域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人口360萬,轄市中、薛城、山亭、嶧城、台兒庄五區和滕州市。棗庄,處於「一山、一水、兩漢、三孔」黃金旅遊線上,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新興旅遊城市。既有北方城市的豪放,又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素有「魯南明珠」之稱。旅遊資源豐富,風景名勝眾多,人文古跡薈萃,蘊藏著深厚的旅遊發展潛力,新的旅遊形象定位為「靈山秀水的鐵道游擊隊故鄉」。棗庄,山川秀美,環境優美。「天下第一崮」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山奇峰秀,林木蔥郁,森林覆蓋率97%,是令人嚮往的天然生態氧吧;入選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冠世榴園依山傍水,幽雅奇秀,是生態觀光休閑勝地;具有千年歷史古韻的滔滔古運河,宏偉壯麗,運河古鎮風情濃郁,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稱為「京杭大運河僅存的清代運河文化遺產」;湖光山色的岩馬湖是山東省十大水庫之一和棗庄市最大的水庫;風景奇絕的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2002山東十大優秀新景點;具有萬頃紅荷、百里蘆盪的滕州微山湖濕地被譽為「江北第一濕地」和中國「荷都」;以「旱海奇觀」聞名的蓮青山林蔭如海,奇石林立;萬畝長紅棗園,花果飄香,被列為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自然風景迷人的龜山被列為省級地質公園。棗庄,自然景觀優美,歷史文化悠久燦爛,名勝古跡眾多。這里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墨子的故鄉。「自薦」而名傳後世的毛遂,「鑿壁偷光」的大經學家、西漢丞相匡衡,明代「博學宏詞」的大文學家賈三近等歷史名人,都是棗庄靈山秀水哺育出來的傑出人物。73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遺址,古滕國、古薛國等眾多古遺址,孟嘗君父子田文、田嬰墓和眾多的漢墓及明永樂皇帝妃子權妃墓,全國漢畫像石陳列之最的漢畫像石,都是融人文之精華神奇魅力的體現。棗庄,不僅是綠色生態旅遊的勝地,還是紅色旅遊的熱土。近代有震驚世界的台兒庄大戰,運河支隊的英烈,魯南戰役的輝煌,更有聞名遐邇的鐵道游擊隊的雄風,棗庄因此博取了「鐵道游擊隊的故鄉」的美稱。如今鐵道游擊隊紀念碑、群雕巍然屹立在美麗的微山湖畔。坐落在風景如畫的古運河畔的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再現了當年參加台兒庄大戰的愛國將士浴血奮戰的宏偉場面。2005年,鐵道游擊隊紀念園、台兒庄大戰紀念地被列入全國100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棗庄市與井岡山、西柏坡、延安一起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重點調度的20個紅色旅遊城市。近幾年來,棗庄結合城市經濟轉型,不斷加大投入,著力將旅遊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優化旅遊環境,加快旅遊設施和景區景點建設步伐,形成了以鐵道游擊隊紀念園、台兒庄大戰紀念地為主的紅色旅遊片區,以紅荷濕地、大運河、運河古鎮、岩馬湖為主的親水旅遊片區,以蓮青山、抱犢崮、熊耳山、龜山、周村水庫為主的休閑度假旅遊片區,以冠世榴園、萬畝棗園、洪門葡萄村為主的農業生態旅遊片區,以墨子故里、薛國故城、北辛文化遺址、毛遂、孟嘗君墓為主的古文化旅遊片區。在市內旅遊線路上,形成了從紅荷濕地沿大運河至台兒庄、冠世榴園、鐵道游擊隊紀念園再到抱犢崮、熊耳山、蓮青山、滕州古文化旅遊區的兩日旅遊環線。魯南沃土為根,滾滾運河為脈。棗庄盛景美不勝收!
自然風光
[編輯本段]
自然風光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崮」在《辭海》中的解釋是:「四周陡峭頂端較平的山,山東省中南部山區多用作地名。如:孟良崮、抱犢崮。」抱犢崮位於山亭區東南部,距棗庄市駐地23公里。從古至今,數易其名。漢代稱作「樓山」,魏晉稱作「仙台山」,唐宋時曾叫「抱犢山」,明清時期稱「君山」,據《嶧縣志》載:昔有王老抱犢耕其上,後仙去,故爾得名「抱犢崮」。抱犢崮屬沂蒙山區,海拔584米,是一座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名山。山勢突兀、巍峨壯麗、泉流瀑瀉、柏蒼松郁。山腳下有古廟兩座,分別為清華寺和巢雲觀;半山處有洞數十個,名曰桃源洞、水簾洞等;崮頂沃土良田數十畝,松柏茂盛,蒼翠欲滴,奇花異草,滿崮爛漫。佇崮東眺,黃海茫茫雲霧繚繞。《嶧縣志》載:「邑八景之冠,為君山望海」。極目南天,平野如畫。山麓下、叢林間,泉水叮咚,清溪潺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山光各異:春報桃李爭艷放,夏暑濃蔭不侵肌;秋染紅葉醉霏芳,冬雪綻玉松梅奇。山腰間,有處十八羅漢洞,洞內四周壁崖上雕刻著神態各異的佛像。抱犢崮與人工湖周村水庫交融為一體,山水相連,氣勢磅礴,以她獨有的「雄」、「奇」、「險」「秀」居魯南七十二崮之首,被譽為「魯南小泰山」,是研究魯南植被和科研教學難得的基地。抱犢崮總面積665.5公頃,地貌特徵表現為中地貌的低山丘陵類型,頂部由一系列崮組成,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在98%以上,以天然雜木林和松柏防護林為主。1992年9月,抱犢崮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山東省罕見的帶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的天然雜木林匯集區,有各種植物165科,627種。抱犢旅遊區共分為4個景區:巢雲竹林、桃源仙境、君山望海、鳳落古崖。
歷史古跡
[編輯本段]
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在滕州市南部的官橋鎮,距滕州市區約17公里。它東依沂蒙余脈,西傍微山湖畔,南連蘇淮平原,北望龍嶧兩山,戰國時期「這里就是擁有六萬余家」的大都會了。薛國故城是我國地面上最長、當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周長為10615米,城牆逶迤起伏,現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20至30米。夯層厚19—22厘米,夯窩直徑6—7厘米。有城門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居住遺址9處,制陶、冶鐵、冶銅、制骨作坊10餘處。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周長2750米。牆寬10米左右,城壕寬8米,內城門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
內城和北牆外有大面積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代遺址,外城中部,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地面上散布大量鐵礦石、煉渣和戰國、漢代的瓦當。故城中央有一村名皇殿崗,地勢稍高出四周,多書「千秋萬歲」卷雲瓦當和銅兵器,相傳是薛國君主宮室基址。城北部有孟嘗君陵園,城西北部有毛遂陵園。
1984年至1986年,山東省考古所在薛國故城發掘數百座、春秋至戰國墓葬,出土文物數以萬計。1988年,薛國故城被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國是古代黃河下游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國。據《通志·氏族》稱:「薛代、任性、黃帝之孫,顓帝少子陽封於此,故以為姓。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後裔珍,復於薛國,爵為侯」。周顯王四十六年,為齊國所滅。任姓薛國自薛真開始,相傳三十一世。齊滅薛以後,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田嬰去世後,田文繼封薛地,招賢納士數千人,諸侯國君主競相求其輔政,他曾先後被齊泯王、秦昭王和魏昭王封為相國。孟嘗君居薛後,對薛國城池擴建加固並發展商貿,重農桑,減賦稅,使薛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薛國被秦滅亡後,設薛郡,漢至魏晉設薛縣,隋廢薛為滕縣屬地。薛國故城雖然歷經滄桑3000餘年,但雄姿依在,歷代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追思懷古的詩詞文賦。
滕國故城
「滕」作為「國」見於史籍,大約在距今四千年前,我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時期。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後,封其異母弟叔綉於滕,爵為侯,立為滕國。
滕國在周朝時期是個有名的小國。據《左傳》稱,它的疆域「絕長補短方五十里」。相傳三十一世,歷七百多年之久。滕國國君中影響最大的是戰國時期的滕文公。他曾多次「禮聘」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孟軻到滕國,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方略。由於滕文公「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不久滕國名聲大振。遠近都稱滕文公為「賢君」,滕國為「善國」。
滕國故城在滕州市區西南,距市區7公里。據史料記載,「故城周圍二十里內有子城」。現故城城垣依稀可見。「外城」略呈方形,東西橫陳。沿外城西牆南去,有一段塹壕,俗稱「西海子」為昔日的護城河;外城內東南兩端各有窪沼一塊,積水成澤,昔日植滿蓮藕,有「兩地荷花、一城芙蓉」之稱。「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周長10餘華里。近百年來當地居民在原城基上圍土築寨,以抵禦兵禍水患,現「子城」高出地面3—4米,城牆頂上植滿槐樹,綠葉成蔭,花香四溢。城內有滕城村,村周是一片蔥綠的果園和農田,煥發著勃勃生機。城東北隅有一高台,為「文公台」,亦稱「靈台」,台下一池,傳為「靈池」。《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文王以民為台,為治,而民歡樂之,謂共台為靈台,謂共治為靈治」。滕文公效法文王築靈台、掘靈沼,取與民歡樂之意。明萬曆年間,台上修築了真武廟,使昔日供奉的滕文公改換了主人,該廟左掖門兩側有清代朱榜秀才魏積查磚刻楹聯:「古跡近荊流,曾向高台懷世子;遺封原叔綉,英將飛閣誤王」。高台東側古建有「文昌閣」、「呂祖閣」、「功德祠」、「休息祠」等。另有一功德石,刻有一段神奇動人的故事。檯面有一巨石,上刻李白手書。台前有兩株古槐蒼勁古樸,左右對峙,枝繁葉茂。傳為唐貞觀年間所植,距今一千多年,當地百姓尊為「神樹」。
1992年,滕州市政府對文公台進行了重修,台上殿宇迴廊,雕梁畫棟,青磚碧瓦,殿堂聳立。殿內陳列著「文公問政」的蠟像,文公求孟子治國方略,及然友、畢戰等人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台東側新建的碑林,陳列著歷年來徵集的碑碣、墓誌。唐王室詮造像碑、唐興國寺碑、唐梁山耶娘碑、金太平院碑、金大定碑、宋太祖趙匡胤聖諭碑、元大清碑及華士奎等人的書法藝術石刻等,可供遊人瀏覽觀賞。
滕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滕國故城的美好風景,在1977年12月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常故城
南常故城位於薛城區原南常鄉南常村村北,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鳳凰山又名朝陽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鳳凰山北麓有玉華泉,南麓有涼泉,二泉之水合流環繞故城,最後西流入漕河。東峰下有朝陽洞。故城東有老鴣山,山西側有元代廣威將軍同知嶧州軍事周忠及其子武節將軍兼邳州節度副使周瑞昌的墓葬。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詩經•魯頌》記載:「居常與許」。東漢古文經學大家鄭玄曾注釋:「常,或作嘗,在薛之南。」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春秋時期「常」的地理位置即在今南常故城附近。
紅色旅遊
[編輯本段]
紅色旅遊
2004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提出,今後幾年,在全國培育形成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組織規劃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重點建設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棗庄在「魯蘇皖紅色旅遊區」,主題形象是「東進序曲,決戰淮海」。30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中,棗庄在「濟南—濟寧—棗庄—臨沂—連雲港」線上。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棗庄有鐵道游擊隊和台兒庄大戰兩個景區。最近,國家旅遊局又把棗庄確定為全國20個紅色旅遊城市觀察報告點,是山東省唯一一個紅色旅遊報告城市。
《山東省紅色旅遊》的「一個核心,三個 區域,一條主線,六條精品線」中,棗庄市和微山湖為中心的鐵道游擊隊活動區為一個區;六條精品線路中,棗庄市有兩條,即「北京—濟南—棗庄—臨沂—青島—上海」線和「濟南—濟寧—曲阜—滕州—微山湖—棗庄—徐州」線。2005年,中宣部、國家發改委、國家旅遊局支持12個重點紅色旅遊項目,台兒庄大戰紀念地建設首期名列其中。
山東•棗庄紅色旅遊啟動暨鐵道游擊隊紀念園開園儀式2005年4月19日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100多家旅行社和群眾共計2萬餘人參加了開園儀式,呈現了前所未見的火爆場面。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新華網、《中國旅遊報》、《人民日報》、山東電視台、山東交通電台、《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山西晚報》、《泉州日報》、《河南日報》等40餘家新聞媒體進行了現場采訪和報道。開園儀式拉開了棗庄紅色旅遊的序幕,宣告全市紅色旅遊開始破題,棗庄旅遊業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2005年8月15 日,鐵道游擊隊紀念館奠基儀式在薛城區臨山清風台上隆重舉行,1萬多人參加奠基儀式。山東電視台、齊魯電視台、上海東方衛視等20餘家新聞媒體參加並進行現場報道。一時間,棗庄紅色旅遊的啟動和發展情況,成為全國各地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和報道的對象,形成了全國紅色旅遊熱棗庄的喜人景象,棗庄的紅色旅遊出現了高漲的良好發展勢頭。據棗庄市旅行社2005年全年接待的紅色旅遊遊客量統計,來自北京、上海、南京、青島和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以及省內其他地市的遊客,比2004年全年入境量還要高32%。目前棗庄市發展紅色旅遊已具備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基本的載體條件。
萬事具備東風吹,棗庄市發展紅色旅遊的春天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