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茶文化知多少調查報告

茶文化知多少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2-06-21 05:48:15

㈠ 求關於普洱茶的調查報告

對原產地普洱茶生長環境污染狀況調查報告 喝普洱茶你放心嗎?——對原產地普洱茶生長環境污染狀況調查報告 普洱茶種植過程中農葯、化肥的使用狀況及其影響普洱茶根據茶樹不同分為野生普洱茶、喬木普洱茶和台地普洱茶。野生普洱茶是沒有經過人工馴化的,不施肥、不噴農葯,屬於自然生產的茶葉類型,目前野生茶樹數量非常稀少;而喬木普洱茶和台地普洱茶是由人工種植的,但二者的區別在於,台地茶是茶農通過不斷修剪限制台地茶樹的成長,使其不斷發芽,一發芽即被採摘製成茶葉,而喬木茶則不被限制茶樹高度。台地茶的面積大、產量大,但是價格低。我們這次真對喬木普洱茶和台地普洱茶農葯、化肥使用情況做了細致的調查。在調查過程結束後,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分析,了解茶農在對茶樹使用農葯、化肥的情況,可以根據所種植的茶樹種類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茶農獨立經營的台地茶。在勐海縣勐宋鄉勐短拉鄉、曼邁村以及勐海鎮曼襖村曼板小組的茶農種植的是台地茶,屬於茶農獨立經營的茶園,不屬於任何茶廠的基地,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這些地方,農業技術人員對於農戶使用農葯、化肥的指導力度不夠,另外,在保持土壤的肥力方面需要增加施用有機肥(如農家肥--牲畜糞便等),使這些地方的茶葉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從以往的年份來看,茶園里的病蟲害主要發生在4~5月份,如蚜蟲、小綠葉蟬以及薊馬等害蟲,按照往年的茶葉價格,像這樣的台地茶,要保持高的產量,需要適時打農葯來控制這些病蟲害。但由於今年茶葉價格不好,導致大部分茶農放棄對茶園的管理,沒有及時採摘鮮葉,使得茶葉的發芽輪次減少並且產量降低。今年,有82%的茶農為了降低茶葉種植成本、提高經濟收入,對茶園實行不打葯、不施肥,因此盡管茶價很低,但茶葉受化肥、農葯污染的幾率很小,而茶葉的品質要好於往年。而且春茶過後,雨季來臨,小綠葉蟬等蟲害基本上消失了,這個時候就不需要任何農葯,所以一般不會出現農葯、化肥污染超標的情況。。2、集約經營的台地茶。在雲南省茶葉科學研究所附近的曼噴竜村、曼真村和曼賀村種植的是茶科所研究的優勢品種,也屬於台地茶類型。由於這幾個村寨離茶科所比較近,經常有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包括該使用什麼農葯和化肥以及使用量的多少,或者在病蟲少的時候該採用什麼方式進行適當控制等。在使用農葯時以高效少污染和低成本為目標,正確選用對目標害蟲敏感的農葯,堅持控制葯劑濃度和用量,控制用葯次數和合理輪換,控制安全間隔期,同時注意講究施葯方法。因此茶葉生產是符合標準的,也不會出現農葯化肥超標的情況。3、喬木古茶樹。在勐海縣南糯山半坡老寨竹林小組種植的茶葉品種以古茶樹(喬木普洱茶)為主,其中最古老的已有八百多年,遇到乾旱和雨季交替的季節,偶有少量的小綠葉蟬發生,但隨著雨季的來臨這種蟲害大大減少,古茶樹生長的環境非常好,茶樹生長在林中,利用生物多樣性來控制病蟲害,使得病蟲害的數量比較少。所以古茶樹在生長過程中不需要打農葯。靠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保持穩定。另外,古茶樹也不需要施肥,這是因為茶樹生長在樹林中,地上有豐富的枯枝落葉,形成腐質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而且由於遮陰度高,土壤水分散失率低,茶樹的芽葉碩壯,內含物質豐富,不易老化。今年茶葉市場價格不好,對古茶樹採摘較少,對古茶樹資源起到了休生養息和保護作用。古茶樹既不打農葯也不使用化肥,無任何污染並且品質優良,是制普洱茶的上等原料。4、生態茶園和有機茶園。在勐海鄉「雲茶源」、巴達鄉西里村以及勐海茶廠巴達基地,主要品種是台地茶,而且大部分是生態茶園,還有一小部分是有機茶園。可以說在品種質量上(特別是有機茶園)都是很好的。在防治病蟲害方面:生態茶園盡量杜絕使用化學農葯和化學除草劑,即使使用,也要在國家相關規定范圍之內。有機茶園完全杜絕(禁止)使用化學農葯和化學除草劑,一般採用農業、生物的措施來防治茶園病蟲草害。例如,針對春夏之交會發生的小綠葉蟬,出現危害後及時採摘和修剪茶樹,可以改變病蟲生長的適應環境條件,並把部分病蟲枝葉帶出茶園,當雨季來臨,這種蟲害就會自動減少或消除;適時鋤草與耕作減少那些與雜草、土壤發生聯系的病蟲為害,同時減少雜草與茶樹爭肥、爭水和爭光。適當間作增加茶園生態系統生物的多樣性,減輕病蟲為害;合理施肥提高茶樹抗病蟲的抵抗力及補償能力。生態茶園雜草防治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而是使用物理與機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在防治中也要考慮到雜草的有害、有利的兩重性,對茶樹危害較大的如白茅草、蕨類、肛板歸、小竹等宿根性或多年生小灌木要徹底清除,而對一般雜草不必全部防除,低密度的雜草不會對茶樹生長構成影響,反而有利於保持水土。在施肥方面,生態茶園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和增效劑外,還必須遵循生態茶生產施肥原則對各種有機肥進行無害化處理。逐漸達到有機茶園的標准。茶園的採摘和加工很及時,使茶葉正常生長,這里的茶園通過規范化的管理,這樣就保證了普洱茶的品質。勐海縣茶葉生產的工業與生活污染情況普洱茶的生長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很高,只有具有良好的茶樹生長的環境,才能為優質的普洱茶生產提供必要的條件。通過對勐海縣進行實地的調研,我團隊對勐海縣茶葉生長的工業污染情況進行了很好的了解,現介紹具體情況如下。在調查走訪的過程中,對茶園周邊的環境做了細致而深入的調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茶園周邊的工業污染情況。所謂的茶園的工業污染主要是指在茶園周邊是否存在具有工業污染的生產企業,工廠日常生產的污水是否經過處理而作到達標排放,工廠的生產是否有廢氣排出,排放的氣體是否會影響普洱茶的生長和質量,工廠是否有亂丟棄廢氣物的現象,如有,這些廢氣物是否會影響普洱茶的生長,如果有影響,給普洱茶的生產帶來不利的影響程度有多大。二是茶園周邊的生活垃圾的污染情況。主要調查茶園茶樹生長過程中茶園周邊環境是否受到人類的生活垃圾的污染,如果有,是否會對茶葉的生長狀況和茶葉的品質造成不利的影響。經過與環保局科技人員座談、對茶農的問卷調查和對茶園周遍環境的實地考察,發現勐海縣的工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對普洱茶生長的環境造成大影響和破壞,普洱茶的生長狀況優良。工業污染的影響方面:雲南省政府、西雙版納州政府和勐海縣政府對普洱茶的生長環境特別重視,制定了各種環境保護政策和節能減排措施並積極實施,把勐海縣三家能源消耗高的企業(雲南西雙版納英茂糖業有限公司景真糖廠、勐阿糖廠、雲南省黎明農工商聯合公司糖廠)作為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監測、檢察對象,簽訂了節能減排責任書,在企業的大力配合下,各企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同時政府還進一步治理大氣污染,加強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控制,削減SO2排放量。進一步治理水污染,嚴格治理監控超標排放的污水企業,使工業廢水達標排放。對那些在鄉村的小型制磚廠雖然不能時時刻刻的監控,但政府部門也會不定期的對其進行考察,以確保工業生產的合理與安全。通過政府工作的大力投入和企業的積極配合,勐海縣環境治理取得了很好效果,勐海縣的空氣質量優良,植被覆蓋率較高,茶樹的生長環境很好,工業污染沒有對普洱茶的生長狀況和普洱茶品質造成不利影響。生活垃圾的影響方面:勐海縣種植茶樹的主要是一些少數民族,由於雲南地勢主要是山地,所以各個少數民族聚集生活在山區和壩區,由於茶園幾乎都建立在山坡上,而村莊的生活區又在這些山坡的下方,所以生活垃圾往往不會向上去影響茶樹的生長環境。茶葉是勐海縣茶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當地已經有幾千年的種茶歷史,普洱茶文化底蘊濃厚,人民愛茶、珍茶、惜茶,對普洱茶非常的關注和重視,特別注重普洱茶的生長和保護,加之政府對普洱茶生長環境的重視和宣傳,農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的煙塵和氣體,對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微小的。由於當地的森林覆蓋率高,生物多樣性保存良好,環境的自凈能力很強,且勐海縣的雨水充足,所以茶樹的生長只是利用天然降水,不會出現水污染的現象,同時,充足的降水也增強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總之,通過對普洱茶原產地——勐海縣進行調查走訪,我們對普洱茶原產地的茶樹生長狀況有了更加深入而細致的了解。茶園基本都建立在海拔800~2000米以上的山上,茶園周邊的自然環境狀況極佳,沒有受到當地的工業生產的污染,在政府的努力監管下,勐海縣的工業生產沒有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工業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卓有成效,實現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茶農也特別關注普洱茶的生長環境和茶葉品質,人民的生活沒有對普洱茶的生長環境造成污染。

㈡ 求一篇,普洱茶文化的調查報告,字要多一些的。 拜託了 求速度

前言
茶葉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歡迎,除了它是受人們歡迎的一種好飲料外,還因為它對人體能起一定的保健和治療作用。正如宋代詩人蘇軾所言:「何須魏帝一丸葯,且盡盧仝七碗茶。」盧今是酷愛喝茶的文人,蘇軾認為經常飲茶勝過服葯。事實也是如此。翻開茶時史料,有關飲茶與健康的記載很多很多,這些記載把茶葉的效用描繪得十分神妙,就是一些古代名醫在著述中對此也有不少闡述。現代生物化學和醫學研究證明,在茶葉的化學成分中,有機化合物約有450種以上,無機礦物營養元素不少於15種,由此可見,茶葉對人體既有營養價值,又有葯理作用,與人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所以,我們現在就帶大家進入普洱茶的神秘世界,開始探究普洱茶的文化!
結題報告: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這個是白居易的一首詩,叫《琴茶》。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所以說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是人類茶文化的搖籃,我現在帶你進入神秘的茶世界,普洱茶的世界!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不但有保健減肥作用還有葯理作用,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普洱茶性溫味香,……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苦澀逐痰,刮腸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一,普洱茶的種類(有兩大類)①、歷史上的普洱茶種類 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說》中有「二月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茶;采而蒸之揉為茶餅,其葉少放而柔嫩者名芽茶;采於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於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圓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圓茶也」的記載。由此可知,普洱茶在歷史上即分為散茶(即毛尖,粗葉)和緊壓茶(芽茶,女兒茶)兩大類。②、(一)依製法分類 生茶:是指茶菁摘采後,以自然方式發酵的茶品。生茶含有果酸,單寧酸等成份,茶性刺激,放置多年後,茶性才會轉為較為溫和。好的普洱茶通常是以此種製法製成,並利用時間的延伸,產生越陳越香的效果。 熟茶:是指在現代科學基礎上,利用人工陳化工藝,通過調配合適的溫度,濕度,加速茶葉的發酵過程,使茶性變得溫和,茶味得到改變。(二)依保存方式分類 干倉普洱茶:是指茶葉存放在干凈通風的倉庫,使茶葉自然發酵陳化,具有樟樹香。如果經過自然陳放10-20年並妥善保存,就能越陳越香,成為珍品。 濕倉普洱茶:是指將茶葉存放在地下室,地窖等較濕熱不通風的地方,加快其發酵的速度。由於茶葉內含物破壞較多,喝起來常有泥味或霉味。所謂「濕倉」,是指投機商將年份比較短的普洱茶成品陳置於濕度較高的環境中,利用高濕度或潑水,使新茶快速陳變,外觀上可以偽充陳年茶以應市。用這種方法催化,加工出來的茶品容易產生霉變,而且禁不住高溫沖泡,更對人體健康不利。(三)依外形分類 茶餅: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凈重357g,每7個為一筒,每筒凈重2500g,故名「七子餅」。 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凈重100g,250g,現在還有迷你小沱茶,每個凈重2g-5g. 磚茶: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以250g-1000g居多,製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運輸方便。金瓜貢茶:壓製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g到數千克均有。 千兩茶:壓製成大小不等的緊壓條型,每條茶重量都比較重(最小的每條都有50kg左右)。 散茶:指制茶過程中未經過緊壓成型,茶葉狀為散條型的普洱茶。散茶有用整張茶葉製成的條索粗壯肥大的葉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製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 了解普洱茶的分類,我們就會很容易發現,普洱茶的中級,上級品大都以沱茶及餅茶居多。 二、生普與熟普的加工步驟

㈢ 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 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閑靜雅緻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採制的研究,於是出現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

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製得。武夷岩茶,為武夷寺禪僧製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於君山白鶴寺。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古書記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里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
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凈、安逸。

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許多茶葉著作。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 、 雜記 、茶譜 、茶錄 、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 、茶史 、茶記 、茶集 、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為唐代陸羽的《茶經》。陸羽,名疾,認真總、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 》、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
茶文化的出現,把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帶到了更高的境界。茶與文化關系至深,涉及面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體現,又有意識形態的延伸。無疑,它有益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
1、茶書
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誌、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性茶葉專業出版物。據不完全統計,經整頓後的我國茶葉期刊共有22種,其數量之多是其他產茶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3、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吸收茶葉或茶葉文化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其實,茶葉文化的浸滲或吸收到婚禮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系的。因為,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公布或要求社會承認婚姻關系的一種形式,實際也是通過宴慶,為新郎、新娘舉行認親拜友的一次「招待會」。所以,結婚喜慶的一天,一般也是締姻兩家至親好友大聚會之日,客至獻茶,這樣,婚禮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葉結下不解之緣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茶與婚禮的聯系,最早可上溯到我國開始盛行飲茶的時代。但是,這里要說的還不是締婚過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禮中直接用茶為儀的各種禮俗。
4、茶與祭祀
茶作為祭品始於何時,我們的先人似未作過專門研究。一般都認為茶葉的利用,是由葯用到飲用,由飲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葉文化現象的。這也即是說,只有在茶葉成為日常生活用品之後,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制包括喪禮之中。我國隨葬用的明器,《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終副」的物品。至於祭禮,如東漢阮珞七在哀詩中所吟:「嘉餚設不御,旨酒盈觴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在上引詩句中,可以約略看出,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5、茶與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才有了較大發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濟有突出發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6、茶與詩詞
我國既是「茶的祖國」,又是「詩的國家」,因此,茶很早就滲透進詩詞之中,從最早出現的茶詩(如左思《嬌女詩》到現在,歷時一千七百年,為數眾多的詩人、文學家已創作了不少的優美茶葉詩詞。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與詩詞的情況一樣,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不只是在我國歌、舞發展的較遲階段上,也是我國茶葉生產和飲用形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經常內容以後才見的事情。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舛出巴蜀」,這里所說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於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為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宋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為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里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8、茶與戲曲
我國是茶葉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獨立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吉安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9、茶與美術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通過構圖、造型、施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范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為的繪畫、雕塑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
10、茶與楹聯
茶聯,乃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藝、茶禮表演的廳堂牆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內,常可見到懸掛有以茶事為內容的茶聯。使人見之,不但有古樸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氣」、情操高尚之感,還可以給人帶來聯想,增加品茗情趣。
11、茶葉諺語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群眾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語。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不外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換句話說,也就是茶諺主要來源於茶葉飲用和生產實踐,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通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保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葉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或文學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㈣ 中國人有多少人在喝茶

我在2015年杭州的中國茶葉博物館牆上看到的中國茶葉產量比例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產量由多到少依次為:綠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但是這個數據並不是新的,產量多代表的就是市場接受人群更多嗎?真實的市場情況又是如何?想必每人制茶人和喝茶人都想知道,2016年大家都喜歡哪種茶類呢?

中國是一個茶文化大國,茶文化的變遷,正是反映社會的變遷。從唐代的茶餅,到宋代的抹茶,再到明代的散茶,每個時期人們對於茶葉的喜愛方式都不同,所以我們需要知道中國現在大家是喝哪種茶呢?

我們的疑問是茶葉產量和喝茶人群的比例是呈正比嗎?看下面投票結果您就可知道了,需要越多人投票,數據才會越真實,謝謝您的支持!2016年中國人喝茶趨勢調查報告需要您的支持。

請您隨時關注此份報告,因為會隨著投票的人數增多,數據才會開始真實哦。

天下一人白茶,我們只做白茶。

㈤ 中國茶文化的認識及感悟

中國的茶文化揉合了中國的儒,道,釋諸家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園中的一朵奇葩.在現代生活中,中國人的生活和茶布著密切的關系.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茶文化有豐富的內涵.茶文化不是一個單純的茶藝的文化,和修身養性密不可分的.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傳播廣泛,茶的品種也有多種.茶文化與我國與人民生活及禮儀,習俗息息相聯的同時,也蘊含了中華傳統的哲學,人文思想,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優良傳統文化之一.

談到茶,國人無一不知,無一不曉.物質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精神的有"琴棋書畫詩曲茶";在專家筆下,茶的發現已被考證到公元前2737—2697 年,卷卷著述從物質性,繼承性,時代性,全球性,多樣性等諸多角度成文;在用的層面著眼,可見葯用,食用,飲用,早采為茶,晚采為茗;從玩的層面分析, 可分干玩,濕玩,鬥茶,綉茶,漏影春,湯戲,分茶,茶百戲等等,花樣千般,爭奇斗艷.連魯迅哥倆,都以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涵荼業專著、荼業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說、荼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荼與禪教、荼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茶與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茶文化傳播主要有人際,經貿與組織交流及大眾三種傳播方式,而儒道釋及文學作品則是茶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通過對茶文化傳播方式,渠道的分析,可進一步加深認識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與文化特徵.

㈥ 流傳至今的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茶葉最早可能始於史前時期,茶樹原始產地分布於西南地區,茶的開發早期利用是古代巴蜀地區。據說茶始於神農時代,到現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在節慶或者節日時還有以茶代禮的風俗。茶樹原始產地分布於西南地區,茶的開發早期利用是在古代巴蜀地區。據文獻記載,早在西漢時期,巴蜀地區飲茶食茶已經較為普遍了。有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可見茶對古人的影響。在《茶經》問世後,對煎茶炙茶方法開始有了更高講究。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中國茶文化的基礎。

㈦ 淺談對茶文化的認識

茶不但有對多科疾病的治療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壽、抗老強身的作用。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國的茶文化揉合了中國的儒,道,釋諸家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園中的一朵奇葩.在現代生活中,中國人的生活和茶布著密切的關系.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茶文化有豐富的內涵.茶文化不是一個單純的茶藝的文化,和修身養性密不可分的.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傳播廣泛,茶的品種也有多種.茶文化與我國與人民生活及禮儀,習俗息息相聯的同時,也蘊含了中華傳統的哲學,人文思想,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優良傳統文化之一.

談到茶,國人無一不知,無一不曉.物質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精神的有"琴棋書畫詩曲茶";在專家筆下,茶的發現已被考證到公元前2737—2697 年,卷卷著述從物質性,繼承性,時代性,全球性,多樣性等諸多角度成文;在用的層面著眼,可見葯用,食用,飲用,早采為茶,晚采為茗;從玩的層面分析, 可分干玩,濕玩,鬥茶,綉茶,漏影春,湯戲,分茶,茶百戲等等,花樣千般,爭奇斗艷.連魯迅哥倆,都以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涵荼業專著、荼業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說、荼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荼與禪教、荼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茶與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茶文化傳播主要有人際,經貿與組織交流及大眾三種傳播方式,而儒道釋及文學作品則是茶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通過對茶文化傳播方式,渠道的分析,可進一步加深認識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與文化特徵.

㈧ 中國茶文化研究

、概述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系。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干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朴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2、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3、飲茶發源地點的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4、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5、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㈨ 對茶文化了解多少

1。比較喜歡
2。比較好喝,還具有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徵
3。我認為,茶文化應該可以作為我國的一種文化
4。鐵觀音、龍井、紅茶、黑茶、綠茶、茉莉花茶、白茶 黃茶、碧螺春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㈩ 求茶文化 問卷調查表

1,你口渴時選擇喝茶還是其他飲料?
2,你了解中國的茶歷史嗎?
3,你知道中國的茶聖是誰嗎?第一部關於茶的書籍是什麼?
4,你認為茶的口味如何?
5,你身邊有人喝茶嗎?
6,你了解茶藝嗎?
7,你知道中國那些地方盛產茶葉嗎?
8,你能知道茶的種類有多少嗎?
9,同學中喝茶的能找百分之多少?
10,泡茶的時候有沒有講究?
11,有哪些講究。那一道茶喝起來口感最佳?
12,喝茶對身體有沒有什麼好的作用嗎?
13,晚上熬夜,有人通過喝茶提神,你覺得合適嗎?
14,茶飲料飲你能接受嗎?
15,你對茶飲料能打多少分?
17,如果讓你作為推廣茶的形象代言人,你能不能勝任呢?

閱讀全文

與茶文化知多少調查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