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梅山文化是什麼樣的文化
湖南中部,是一片亟待開發的土地,山水雋永,民風淳樸。從遠古時候開始,這里便孕育了一種神秘古樸的巫文化。在這種古樸巫文化的影響下,這里原始遺風千姿百態,民俗事象多姿多彩,極富學術價值和可利用價值。這種獨特的巫文化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梅山文化。
上篇:文化起源
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區自遠古到今一直保存較為完備的一種文化形態,是梅山地區人們世代創造、傳承的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它屬於中國文化兩大主流之一的荊楚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支流,與其他區域的文化共同構架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要了解梅山文化,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梅山」?
所謂「梅山」,是一個歷史的地域名稱。據《宋史·梅山蠻傳》記載:「上下梅山峒蠻,其地千里,東接潭(潭州,今湖南長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陽),其西則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則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湘、沅二水之間成西南—東北走向的資水流域—雪峰山區。土地面積近5萬平方公里。
那麼,這片地區歷史上為什麼被稱為「梅山」呢?目前,為大多數人肯定的一種說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湘中地區是楚王部眾居住地,楚為羋(音Mi)姓,楚人居住地為羋山。而到秦漢時,梅因助漢高祖滅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帶)。人們把他所據之地稱為梅山,這又恰好與當地Mi之音吻合。之後,積習成俗,這片土地就被稱為梅山。
宋代之前,梅山地區因山高林密,民風強悍,「語言侏離」,交通不便以及當時的統治階級實行封鎖政策,故「不與中國通」。這里的人民過著原始農耕、漁獵生活,形成了帶有濃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閉的土著文化。當時這里的居民以瑤族人和其他土著居民為主。
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敦開梅山置新化、安化兩縣之後,歷代封建統治者均有意往這里移民,梅山地區逐漸成為漢、苗、瑤、土家等多民族雜居之地。由於生存空間的相對封閉和族群的相對獨立,900多年來,深厚悠遠的土著文化和歷代移民帶進來的外地文化不斷整和、交融、同化,形成了豐富多彩而獨具特色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以遠古漁獵文化為基石,在古老巫術外衣的包裹下,有著自己獨特的民間文化與民俗特色,打上了鮮明的地域性烙印。它對於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等領域的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梅山文化雖發源、形成於古梅山地區,但作為一個文化體系,它的流傳地卻遠遠不止古梅山的范圍。在我省,它的覆蓋面積達四分之三的地域,同時還幾乎涉及到中國南方的許多省份和諸多民族。目前在北美、西歐、南澳、印支半島等地,也相繼發現了梅山文化傳播的蹤跡。
中篇:文化內涵
梅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習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勞動、生活,表達思想的文化方式,或稱為文化載體。
宗教信仰梅山人信奉原始宗教「梅山教」,它具有系統的神、符、演、會和教義。他們信奉的男神是梅山張五郎。張五郎,又叫開山五郎,是梅山祖師。相傳他是狩獵能手,開山修路的巧匠,抗擊外侵的英雄。他長著一雙反腳,倒立行走,飛禽走獸都是他的傳令兵。人們將其雕像敬奉於神龕上,逢年過節,進山巡獵,抗擊外敵之前,必先祭祀一番,此習歷千年不變。梅山人信奉的女神則有眾多,流傳較為廣泛的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獵神梅嫦。這三位梅山女神不曾受封建倫理約束,原始性極強,展示了人的本性。
民風習俗獨特的民族風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梅山地區分為上峒、中峒、下峒三個部分,不同的地區其生產習俗也略有不同,「上峒梅山上山打獵」、「中峒梅山掮棚放鴨」、「下峒梅山打魚摸蝦」就體現了他們的各自特色。除了生產習俗,峒民們有著自己的婚嫁習俗和喪葬習俗,峒民在治病、驅魔、婚喪時以鼓鑼相擊。逢年過節或喜慶豐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載歌載舞,一連數天。此外,梅山人還有喂飯怪俗、詛咒罵俗、炒蟲俗、喂煙習俗等獨特的習俗。可以說,梅山習俗千奇百怪,五彩繽紛,是其他區域所不曾有的,尤其是黃河流域不曾有的。
文化載體梅山文化是一種古老的巫文化,該地域的口頭文學非常豐富。尤其是一些古老的神話傳說、史詩、歌謠和民間藝術等,可謂是中華文化遺產大觀園里的朵朵鮮花。
梅山峒民們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反映生活,記事傳書,甚至宗教教義都用歌謠表現。梅山歌謠,組合起來,就是梅山人歷史的再現和寫照。在記事傳經方面,他們有峒事歌、族歌、節氣歌、樵歌、秧歌等,這些歌或直傳史事,或細唱傳文,或詳述經歷,或明教事理。如史詩《酒歌》有3000多行,內容包括天文地理、部族遷徙、人倫教育、民情風俗等,是一部綜合學科價值極高的史詩。梅山詩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立足生活,想像豐富,意境奇特。同時,音節勻稱,頓數整齊,具有音樂之美。小孩從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唱,以代代相傳。這些詩歌和《炎帝傳說》、《神農傳說》、《孟姜女傳說》等諸多傳說一道都是中華民間文化寶庫中的顆顆明珠。
作為梅山文化中的藝術,也五彩斑斕並獨呈風采。如變化萬千的剪紙藝術,被稱為民間美術一絕的灘頭年畫,梅山文化區惟一的表演藝術———布袋戲,等等。
下篇:保護與利用
梅山文化是楚巫文化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其影響之大,輻射海內外。但是,由於社會物質化程度加速,民眾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迅速變化,再加上時間的不可逆轉以及民間老藝人的相繼去世,許多梅山文化的事象和民俗珍品正在迅速流失或消亡。那些記錄著寶貴文化信息的的古老建築正一處接一處地拆毀或坍塌;老一輩視如珍寶般傳下來的器具、經籍、譜牒正一批接一批地毀壞或流失,而古老的民間絕藝、風俗習慣、淵源典故和方言謠諺,則因為年輕人的無暇顧及或不屑一顧,正隨著老人的辭世一項接一項地斷傳或消散。因而,梅山文化的保護問題迫在眉睫。
對於梅山文化的研究,其價值遠不止於學術意義上的認識作用,從上面例舉的事象來看,其可利用價值是多方面的。
可以利用其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繁榮我們的文藝事業。如著名花鼓戲《劉海砍樵》就來源於城步白水洞的「劉海故事」,明代的《楊家將演義》的許多章節來源於城步「楊家將」系列故事。如今,梅山文化區神話傳說故事可繼續為小說創作、戲劇創作提供源泉。眾多的歌謠可豐富音樂藝術,花瑤服飾綉繪、灘頭年畫等可為美術創作提供素材,「布袋戲」、「儺戲」則可為戲劇腳本、綜合表演提供藝術營養。
可以利用其獨特民俗風情及自然風景名勝,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舊不與中國通」的梅山文化區多為奇山、異洞、古木、怪石以及原始古樸的自然村落,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旅遊資源。而原始風貌極濃的民俗風情又為這些旅遊資源賦予了神奇瑰麗的人文背景。二者結合,極富旅遊價值。若加以適當地開發,如修建「梅山文化民俗村」,將奇特的民俗風情合理取捨,濃縮其中,必將對遊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梅山文化中的民間中草葯單方,亟待醫葯界進行研究,為現代醫學發展服務。簡捷而古樸的民間武術,古老而簡朴的民間冶鑄、制陶和織染術,等等,也都具有不小的開發空間。
值得高興的是,在社科學術界,自從在1988年5月召開的「中國長江文化研究會」上,「梅山文化」的學術地位正式確認後,在短短的十幾年內,梅山文化的研討由區域性范圍擴大到全國性乃至世界性范圍,這為梅山文化的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學術基礎。在記者的采訪中,許多專家呼籲要建立多樣化的保護機制和保護手段,利用現代高科技成果,發揮資料館、音像、圖片等特殊功能來保護這些民俗珍品。難能可貴的是,許多學者還一邊呼籲一邊親入田野發掘搶救。
在梅山本土,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繼作出了積極反應:邵陽市和隆回縣正緊鑼密鼓地籌劃舉辦新一屆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冷水江市專門組建了「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徵得了40名志願者展開搶救性的田野調查;新化縣則由縣政協牽頭擴充了原「梅山文化研究會」機構,舉全縣之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可以預期,隨著國家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正式啟動,梅山文化課題的發掘整理與研究開發必將乘風步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B. 梅山剪紙影響中國剪紙三十年,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因為梅山的剪紙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湖南省內保存比較完好的文化之一。梅山剪紙文化形式是由梅山當地人世代相傳並繼承的獨特文化形式,體現了梅山剪紙文化獨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徵。它是對原始狩獵神張五郎的崇拜而建立的,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文化內容,包含了早期人類的思想和信仰,梅山剪紙文化發展和演變反映了人類的發展。它的出現反映了從最初的狩獵文明到種植明稻的整個過程。
3.梅山文化的地位
植根於梅山地區的梅山文化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學術界已經證實,它是中國古代文明和湖南文化的原始文化。過去,梅山地區屬於楚城南部,山巒密布,地勢復雜,交通阻塞。長期以來,它形成了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獨立蠻族國家」,因此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原始色彩。此外,苗族和瑤族生活在一起,民族文化的差異和融合使它們獨一無二。到目前為止,梅山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原始習俗,在早期被稱為「生活化石」。
C. 新化縣是哪個省的
新化縣是在湖南省的。
新化縣:是湖南省婁底市屬縣,位於湖南中部,資江中游,雪峰山北段的東南麓(古稱梅山)。東北至東南與漣源、冷水江市交界,南至西南與新邵、隆回為鄰,西至西北與漵浦縣接壤,北與安化毗連。新化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是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蚩尤故里文化之鄉、全國武術之鄉、中國山歌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
D. 梅山教的介紹
梅山文化產生的地區是古梅山,包括今之安化、新化兩縣、冷水江市及漣源市、新邵部分地區;梅山文化的時間概念約是公元500年到公元1072年;梅山文化產生的條件是古梅山史前期至北宋,這一段歷史的特殊性和梅山地理環境的特殊性;梅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古梅山的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政治經濟形式以及古梅山人的意識形態,包括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
E. 新化人為什麼出名
新化是梅山文化核心區域。新化是「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武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不過,新化依靠這些是上不了熱搜的。而是新化近期除了幾起大新聞,引起全國網友關注的。
新化,是湖南省婁底市下轄的一個縣。這個縣不同於其他縣,新化經常上頭條,上熱搜。
新化縣不小,面積是一般縣的2倍;人口是一般縣的3倍。新化縣人口超過150萬,是湖南省人口第一大縣。新化除了經濟落後之外,其它條件晉級為縣級市不是問題。民間一直也有傳聞新化,要與冷水江合並成立市。
新化是梅山文化核心區域。新化是「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武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
不過,新化依靠這些是上不了熱搜的。而是新化近期除了幾起大新聞,引起全國網友關注的。
2018年4月17日,新化縣一輛從安化開往新化的大巴車上,發生一起殺人事件,導致4人不同程度受傷。
2019年4月9日,新化縣一名19歲少年因鄰里關系,將3名鄰居殺害,另有一名鄰居受傷。
2019年1月22日,新化縣一名男子為報復,在賓館里掐死妻子侄女。
2018年12月4日,新化縣維山鄉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
2018年4月30日,新化縣水車鎮發生一起搶劫殺人案。
2017年12月22日,新化縣發生一起涉槍殺人案。
F. 湖北省安化縣屬於哪個市
安化縣屬於湖南省益陽市,不屬於湖北省。
安化縣位於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東與桃江、寧鄉接壤,南與漣源,新化毗鄰,西與漵浦、沅陵交界,北與常德、桃源相連。居雪峰山的北段主幹帶,安化古稱「梅山」,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置縣。
安化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個面積最大的縣,山地面積達82%,又是典型的山區縣、庫區縣,有林地面積536萬畝,森林覆蓋率76.51%。2013年,安化轄5個鄉、18個鎮。
(6)梅山文化包括哪些省擴展閱讀:
安化古稱「梅山蠻地」,土著多為瑤族,是名聞遐邇的梅山文化發祥地,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縣,有近千年歷史。
安化歷史悠久,地靈人傑。境內東周古村落與舊石器遺址的相繼發現,證明距今1.5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為古梅山之域,漢屬益陽縣地。
唐僖宗光啟二年(886),梅山峒蠻斷邵州道,不與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朝廷收復梅山,置安化縣。
據史料統計,自宋到清,安化通過科舉考中進士以上14人,舉人117人。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饒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20世紀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參加華興會、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成為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
從大革命到解放戰爭的幾十年革命斗爭中,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後繼,共有389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代偉人毛澤東先後於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進行社會調查和開展農民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安化英才輩出,胡吉主、譚望初被先後評為全國林業勞動模範,世界羽毛冠軍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黃穗就是從這里走向世界。
G. 梅山文化的介紹
在長江流域中游及以南,自古至今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態,似巫似道,尚武崇文,雜猱著人類漁獵、農耕並原始手工業發展的過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研究者開始稱之為「梅山文化」,這一文化概念迅速得到海內外的關注和認定。如今,「梅山文化」研究已成燎原之勢,如火如荼,成為熱門課題。
H. 梅山是哪裡的梅山蠻是什麼
梅山是梅山文化的發源地,位於湖南省新化縣
梅山蠻是新化縣梅山蠻工藝畫的知名品牌
I. 梅山文化包括哪些地方
所謂「梅山」,是一個歷史的地域名稱。據《宋史·梅山蠻傳》記載:「上下梅山峒蠻,其地千里,東接潭(潭州,今湖南長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陽),其西則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則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湘、沅二水之間成西南—東北走向的資水流域—雪峰山區。土地面積近5萬平方公里。
那麼,這片地區歷史上為什麼被稱為「梅山」呢?目前,為大多數人肯定的一種說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湘中地區是楚王部眾居住地,楚為羋(音Mi)姓,楚人居住地為羋山。而到秦漢時,梅因助漢高祖滅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帶)。人們把他所據之地稱為梅山,這又恰好與當地Mi之音吻合。之後,積習成俗,這片土地就被稱為梅山。
J. 婁底在湖南的位置
婁底:璀璨的湘中明珠
在「芙蓉國里盡朝暉」的湖南,說起長沙、湘潭、岳陽、張家界,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說起婁底,恐怕很多人都要搖頭。是呀,在以名山名水、名樓名寺、名城名人著稱於世的湖南,文化底蘊豐富深厚,自然資源秀麗奇特,風流人物燦如星空,婁底似乎無足輕重。
婁底既不像長沙那樣擁有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在此講學,由宋真宗親筆所書「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的嶽麓書院;也不像湘潭那樣擁有以韶山為中心的「革命搖籃,領袖故里」;既不像岳陽那樣擁有名聲顯赫、為世人所傳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句的岳陽樓;也不像張家界那樣擁有世界罕見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那麼婁底有什麼呢?
婁底像一本古老的線裝書,雖然封面很簡朴很不起眼,但只要潛下心來去讀,你就會被深深吸引。
■筆記·婁底
一
婁底市位於湖南省中部,是湘中交通樞紐,湖南工業重鎮,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人口400萬。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這里就設有建制。相傳,「婁」、「氐」兩個福星在上空交相輝映,故稱之為婁底。婁底秦時屬長沙郡;明、清時屬長沙府、寶慶府;民國元年(1912),屬長寶道;民國11年(1922),取消道制直屬湖南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境域隸屬益陽專區和邵陽專區;1960年2月,設立婁底市和冷水江市,隸屬邵陽專區。1962年10月,撤銷冷水江市和婁底市,分別並入新化縣和漣源縣;1980年7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市;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婁底地區,成立地級婁底市。
一個城市,特色文化的積淀是它的靈魂和精華,有了它才會顯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氣和特色。婁底是梅山文化的發源地,為了追根溯源,我在歷史的故紙堆里,尋找著梅山文化的遺跡。我看到瑤族和苗族的先民們從遠古的深處走來,從烽火連天,廝殺吶喊的刀光劍影中走來。相傳瑤族和苗族的先民們是盤古的後裔,屬三苗、九黎部落聯盟。最早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在其西進過程中,與東擴的黃帝部落聯盟、炎黃部落聯盟發生戰爭。經涿鹿之戰失敗後,九黎聯盟中的大部分被迫向南遷徙。他們披風斬浪、歷經艱難,來到了梅山(今婁底下屬的新化一帶)安家落戶。梅山地區因山高林密,民風強悍,生存空間的相對封閉和族群的相對獨立,使這里的人民過著原始農耕和漁獵生活,形成了帶有濃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閉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是以遠古漁獵文化為構架,以千奇百怪的巫術活動為形式表現出來的獨特地域民俗文化。據湖南考古發現,約在九千年前,圍繞洞庭湖這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們,已經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形成了農耕文化的雛形。春秋戰國時期,湖南歸入楚國,中原文化融合當地文化,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進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發展得更加輝煌燦爛。
自從有了人類開始,便有了文化。
人創造了文化;反過來,文化又塑造了人。梅山文化的歷程毋庸置疑地證實了這個簡單樸素的真理。孕育於古老蠻荒中的梅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碰擊陶冶出了「勤勞、刻苦、無畏、剽悍、勇於犧牲」的梅山精神,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諸如明代「廉法佐朝留青史」的鄒廷望;清代「巡視漕運,盡革陋規;興辦水利,民深受其益」的陶澍;「一生主張變法革新,團結禦侮,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廉俸所入,悉以辦公益,無自私」的游智開;民主革命先驅陳天華、譚人鳳;最先從德文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成仿吾;抗日名將陳正湘;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等等,梅山文化賦予了他們剛健之骨,遒勁之風的精神,使他們成為了民族的精英。梅山文化是湘楚文化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對我國地方歷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也填補了不少民俗文化研究的空白,它對於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等領域的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其影響之大,輻射海內外。
二
說到精英,不能不提到一個重要的人物--曾國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婁底市雙峰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楚大地時,他在家鄉組建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其生前毀譽參半,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一直到近年,歷史才逐漸還原一個真實的曾國藩。客觀公正地說,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查史料得知,活動於中國近現代歷史舞台上的各類人物,無論是正面的或反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曾國藩的影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尤其是他留下的《曾國藩家書》,基本上包括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思想。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是一個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斗經歷;更是一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無論曾國藩屬何種類型的人,如何評說,歷史是公正和客觀的。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曾國藩對他所處的歷史時期和後世的中國社會,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不論人格、思想學術、持家之道、帶兵打仗,還是文學方面的貢獻,都對那一個時代以至現在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言之如此,行亦如此。他一生嚴於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所以被後世推崇為道德修養的楷模。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婁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除曾國藩外,還有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蔡暢兄妹、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革命教育家成仿吾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篇章。如果不是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扭曲,婁底應該早就聲譽鵲起了,因為,地因人名,有一個曾國藩,就足以讓人們對婁底這塊山水刮目相看了。
三
除了人才,婁底更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素有世界銻都、百里煤海、十里鋼城和有色金屬之鄉美譽。已探明可供開採的礦藏達48種,且儲量大,品位高。其中銻礦儲量居世界之冠,煤炭儲量居全省第二,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屬礦藏在湖南及至全國名列前茅。
婁底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戰略要地和南北通達、東西連貫的要衢。橫貫東西的湘黔鐵路和縱貫南北的婁邵鐵路如一把閃亮的銀梭,把婁底編織在通向富裕的網路。上(海)瑞(麗)高速公路--潭邵段全線貫通後,將婁底網進了以省城長沙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而總投資達2億元的洛湛鐵路的建成更使婁底提升為繼株洲、懷化之後的湖南又一交通樞紐。207國道、320國道以及婁漣(婁底--漣源)高等級公路、太澳(太原--澳門)高速、寧太高等級公路的建成,更如網路中四通八達的脈絡。交通的便利,為婁底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硬體基礎,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