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

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1 10:35:16

1. 中華傳統文化中泥人的民間藝術的介紹

泥人張彩塑為天津市的一種民間文化,著名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作為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是天津藝人張明山於19世紀中葉創造的彩繪泥塑藝術品,現為天津市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泥人張彩塑被公認為是天津的一絕,早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經享有很大聲譽。泥人張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泥人張,由清末時期的民間手工藝人張明山所創,這種彩塑造型生動傳神,色彩簡雅,表現題材以人物肖像和戲曲故事為主。與敦煌、麥積山等古代造像的宗教性不同,泥人張從誕生起就取材於市井、親近著百姓。

(1)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泥人的工藝及特性: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砸揉而成為「熟泥」,其特點是粘合性強。輔助材料還有木材、竹藤、鉛絲、紙張、絹花等。塑造好的作品應避免陽光直射或置於爐火周圍,正確的晾乾方法應是自然風干。

「泥人」徹底乾燥後要入窯烘燒,溫度要達700℃左右,出窯後經打磨、整理即可著色。彩塑的用色,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過去的顏料為水粉色,覆蓋力差,容易爆裂、脫落、褪色,不能長久保存。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使用丙烯色,盡管價格較貴,但優點很多,覆蓋力強、不爆裂、不脫落、不易褪色,干後不溶於水,因此可以用水沖洗,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30天左右。

2. 天津人文地理歷史介紹有哪些

天津:十種文化的交融

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的天津市,地處太平洋西岸環渤海彎邊的華北平原東北部,位於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總面積1.1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商業都市和港口城市。天津建城600年來,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文化。對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點,進行簡要的剖析和闡釋,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天津地域文化是由海河文化、城廂文化、寺廟文化、移民文化、軍旅文化、漕運文化、商埠文化、碼頭文化、租界文化、慈善文化等10個方面融合而成的。

1、海河文化

天津的自然生態環境,是長期由河流淤積而形成的沿海平原。水是這座城市生成和發展的原動力。貫穿天津的海河,將北運河、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與渤海溝通起來,直接影響著天津的城市風貌和風土人情。天津城市發展的最大優勢,就是河海交匯形成的水文化。以此為濫觴,又派生出運河文化、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可以說:「水」是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第一要義。水文化的流動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從村落開始,就藉助與水密切相關的魚鹽之利而發展;隋煬帝開通大運河之後,天津又和黃河、長江水系相連,南糧北運以及鹽業的發展,使天津成為河海交織的航運碼頭,從而促進了漕運、商業、貿易的發展。天津在明清兩代是拱衛京師之門戶、河海轉運的樞紐、貿易繁茂的商埠。在當時,糧、鹽貿易為其兩大經濟支柱,而魚、鹽是天津兩項重要的財源。

2、城廂文化

老城廂是天津形成和發展的搖籃,從建城以來,直至20世紀20年代,老城廂始終是天津市的中心區。1901年,城牆拆除,在原址建成東南西北四條馬路。老城分四個居住區,即東北角、東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建築風格和道路形成各有不同。東北角和東南角多為商賈富戶,建築宏偉,院深宅大。而西南城區,地勢低窪,是貧苦百姓的居住地。因此素有「北門富,東門貴,南門賤,西門貧」之說。

城廂文化屬於上層儒雅文化,如果說: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津記載中的第一座官署園林——浣俗亭(築於戶部分司官署內),開創了天津上層儒雅文化建設的先河;那麼,天津城四面的門額——「拱北、定南、安西、鎮東」——和鼓樓上津門詩人梅寶璐撰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鍾聲」——則是天津儒雅文化的典型昭示。老城裡是文風鼎盛、名流薈萃之地,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文廟、問津書院、會文書院、中營小學等為天津教育的發展居功至偉。嚴修、張伯苓、林墨青、劉寶慈等教育家,在老城裡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這里有名人故居多處,如著名書法家華士奎、實業家范竹齋、古文字專家王襄、教育家馬千里、書法家孟廣慧、小說作家劉雲若等人的故居。還有大院宅第多處,如倉廒街徐家大院、北門里卞家大院、東門里姚家大院、府署街王家大院、南門里祁家大院、二道街於家大院、東門里楊家大院等

3、寺廟文化

有些學者認為,從信仰習俗層面分析,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原生點是媽祖崇拜,因而說「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城」。天津媽祖文化雖地位顯赫,但並不排斥異己、唯我獨尊,在天津,儒、道、釋等傳統文化以及外來宗教文化各行其是——以天後宮為代表的媽祖民俗文化、以祭祀孔子的文廟和祭祀關羽的武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大悲院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玉皇閣、呂祖堂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清真大寺為代表的伊斯蘭文化,以及以望海樓、老西開教堂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等,在這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多元狀況。究其原因,一是天津地域文化成型發展時間不長,傳統的主流文化不足以罷黜百家,因而缺乏束縛力;二是在這座移民城市裡,土著人口較少,故而風俗與信仰處於混雜和互不相擾的局面。

舊時,天津民間信仰多種神靈,反映出天津地域文化兼容並包、異彩紛呈的特色。大批移民聚居津門,孤獨求助的祈福心理、畏懼災禍的避禍心理,加之各地移民來形形色色的神偶及其民間宗教傳說,就形成了天津民間的多神崇拜。隨著文明普及和社會進步,人們對諸神的信仰早已淡漠;但以寺廟為名的街巷,作為歷史文化的見證,卻仍活躍在人們的口頭上和記憶中。

4、移民文化

《天津衛志》載:「天津近東海,故荒石蘆荻處,永樂初始辟而居之,雜以閩、廣、吳、楚、齊、梁之民。」這是說,天津築城設衛之後,商販船家雲集,戍守軍旅常駐,流動人口激增。通過來往於三岔河口的無數船舶,天津城接納了漕運船民、移居商賈、墾戍軍士、破產農戶和外省務工人員,形成「五方雜處」的移民城市。1845年編寫的《津門保甲圖說》顯示,城內和北部、東部沿河一帶屬於城區范圍的居民中,土著居民為740戶,僅佔全城區總戶數的2·28%。這表明在天津城市人口中移民佔了絕大比重。另外,河北、山東、山西一帶的農民,成為天津移民的另一主流。

外來人口向天津的大規模遷移,為天津近代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下層移民提供大量人力——其謀生出路,一是進入天津近代工廠做工或到商店學徒;二是以碼頭苦力、人力車夫、家庭僱工、理發、垃圾清理、廢品回收為生;三是以沿街叫賣或手工修補為業;四是無業遊民和乞丐。中層移民——中小企業家、知識分子、經管人才和科技人才,他們薈萃津門,成為天津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上層移民——軍閥政客、清朝遺老,以及地方豪富商紳,由於失勢下野或逃避戰亂,紛紛遷入天津租界,為城市經濟注入了大量的貨幣資金,同時,又形成了獨特的「寓公文化」。總之,移民文化與天津原生文化的混雜和碰撞,南北交融,雅俗共存,形成了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天津社會生活的多樣化。

5、軍旅文化

十五世紀初年,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京時認為:臨近京畿的海濱無防,猶如庭戶無門,遂調來淮軍前來鎮守,並賜名天津,擴寨增防,按軍事建制設立天津衛。作為軍事衛所,戍守的軍士成為移居天津最早的居民。歷代屯田士兵、漕運水手,以及李鴻章駐津的淮軍、袁世凱在津訓練的新軍,都為天津地域文化增添著軍旅氣氛。造就了天津民俗尚武的豪氣和堅忍不拔的性情。

在明清兩代,軍人及家屬在天津是高度集中的群體。軍旅性格中堅忍不拔的硬性,與移民性格中燕趙慷慨的豪情相結合,就形成天津人的性格主調——豪爽直率、愛憎分明、疾惡如仇、見義勇為,以扶弱濟貧、打抱不平為尚。義和團攻打天津租界以及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都顯示出天津人勇猛頑強的性情。在天津歷來的慈善和公益事業上,典型地體現出天津哥們兒的俠肝義膽和古道熱腸。與此同時,也形成天津民俗好管閑事、火氣暴烈,甚至「逞強好鬥、滋事挑釁」的風氣。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就形成了早年青幫、腳行、混混兒等得以在天津碼頭獨霸一方的社會環境。

3. 天津「楊柳青年畫」是什麼有什麼特色與歷史

天津楊柳青畫是一種木板年畫,屬於木板印繪製品。楊柳青年畫產生於研末明初,是一名手藝人逃難來到了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一些門神賣,讓鎮上的人競相模仿。隨著大運河的流通,紙張進入了楊柳鎮,手藝人就將畫印在了紙上,成為了木板年畫。木板年畫以紅丹、竹綠和桃紅為主色調,輔以粉藍、粉綠、灰色。這種畫的筆法很細膩,有著清新淡雅的風格,受到了眾多人的歡迎。

總結

不管怎麼說,天津楊柳青木板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一種,也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承,在如今也是很受歡迎的。如果你對於這個年畫很喜歡,就可以去楊柳青鎮看一看。

4. 天津有哪些民族藝術

藝術源於生活,反映生活,作用於生活,民間藝術尤其如此。
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衛既是一個發達的工商業城市,又是一個擁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在這片以海河文化為依託的沃土上滋養著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既有繪畫類、雕塑類,又有傢具器皿類、游藝玩具類等等。琳琅滿目、紛彩異呈。其中尤以素有「天津四大民藝」之稱的泥人張彩塑、楊柳青木板年畫、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雕藝術最具代表性。本文以「天津四大民藝」為依託,探討天津民間美術所特有的題材選擇、形態及色彩造型以及技藝傳承方面的獨特文化特徵。
據《天津衛志》記載,「天津去神京二百餘里,當南北往來之沖,南運數萬之漕悉道經於此,舟楫之所式臨,商賈之所萃集,五方之民之所雜處……」。自隋朝大運河開通之日起,天津之地便創建起水陸碼頭,至元朝時就已經成為重要的軍鎮和糧運中心,明代永樂年間始設天津衛,成為重要的防務重地和港口碼頭。漕運的發展和大量軍人群體及隨軍人員的往來,帶動了天津地區的物流、商業的大發展,到清代中期的時候天津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重要商業中心和第一大港口碼頭。軍旅文化、商業文化,再加上海河漕運文化,共同滋養著天津大地,為天津民間美術的興起與繁榮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礎、文化基礎和商業基礎,也造就了天津民間美術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獨特性。
1963年,郭沫若先生為泥人張展覽會題詞,題曰:「用泥造人首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表達了對泥人張彩塑藝術的極大肯定和贊揚。天津泥人張,源起於160年前的清道光年間。從泥人張第一代張明山算起,到現在的第六代傳人張宇、張昊、張凡雲,再加上非血緣傳人楊志忠、鄭於鶴等的共同努力下,泥人張彩塑藝術得以傳承至今並進一步的發揚光大,成為享譽海內外的重要民間美術種類之一。泥人張彩塑在題材選擇上立足民間,廣泛而自由,不拘一格。其中以民間廣為流傳的古典名著、典故傳說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為主,題材內容都具備一定的情節故事性。在形式特徵方面,泥人張彩塑注重以形寫神,傳神是其最大特徵和藝術理想追求。另外,把表現對象的情感精神巧妙地融入生動的形體之中,充滿繪畫性特徵的大量線條的使用也是泥人張彩塑在造型上的另一大特點。除了具備大多數民間泥塑所共有的體積表現的同時,輔以大量極具形式美感和藝術表現力的線條,更加准確生動的塑造出鮮活的藝術形象。在色彩運用方面,泥人張彩塑始終遵循著隨類賦彩、和諧統一的色彩表現原則。在保留傳統民間色彩喜好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色彩的冷暖、樸素與華麗、強烈與淡雅等色彩對比手法塑造更具藝術表現張力的藝術形象。正是由於泥人張彩塑在造型及色彩表現上的特色追求與表現,才塑造了無數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民藝精品,泥人張藝術才得以發揚光大,並深為國內外大眾所喜愛。泥人張彩塑在具體的技藝傳承方面,採取的是理論經驗加實踐的方式,除了塑型和彩繪的技藝實踐傳承外,還輔以大量言簡意賅、合轍押韻、易於記誦的口語化藝決。比如塑型時的表情決:「塑人笑——眉開眼彎嘴上翹;塑人哭——眉落眼垂口如弓;塑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縱;塑人愁——垂眼落口皺眉頭」等等;以及彩繪時的塑彩決:「紅要鮮、綠要嬌、白要凈,紅配紫一堆死,紅配綠似美玉,紅配黃亮堂堂,綠配黃暖洋洋」等等。
素有「南桃花,北楊柳」之美譽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集中代表了中國北方民間木版年畫的鮮明特色,與南方江蘇的桃花塢年畫一起撐起了中國民間木版年華的大旗,為中國民間美術的輝煌添上了濃濃的一筆。早在東漢時期,民間就已經興起節日張貼門神「神荼郁壘」的習俗,而木版年畫的真正流行則大約始於北宋年間。如《東京夢華錄》中曾記有「貼灶馬於灶上」和「近歲節市井皆賣門神、鍾馗、桃板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等。楊柳青木板年畫興起稍晚,約起源於明代,興盛於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當時楊柳青一帶大約有年畫作坊百餘家,從業人員達三千餘人,以戴廉增、齊健隆為首的大型畫店十餘家,其銷售門市遍布京津、內蒙、東北各省,甚至進入皇宮大內,盛極一時。
楊柳青木版年畫在題材選擇上非常廣泛,主要有神話故事、歷史典故、小說傳奇、師祖神像、戲曲情節或人物、吉祥圖案、山水人物、時樣節景等等,體現了巨大的包容性。在造型特徵上,楊柳青年畫緊抓時代審美特徵,如女性造型體現「瓜子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口一點點」等時尚造型,而且善於運用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段造型,使得主題形象大而生動,造型豐滿。在色彩運用上則擅長濃淡結合,故而艷而不俗。製作工藝上以半印半畫為一大特色,嚴格遵循著「勾、刻、印、畫、裱」五道基本程序,使年畫中的刀刻版印的質感和繪畫細膩柔和巧妙的融合,相得益彰,展現了更加豐富的藝術魅力。在技藝傳承方面,依然採取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遵循著實踐加口訣的民間藝術長傳承方式。比如色彩搭配方面的「紅靠黃,亮晃晃;粉靠綠,人品細;黑靠紫,色發死」以及造型方面的「寫物要抓神,寫神先畫人,畫人不可離法度」等技藝口訣。
天津風箏製作具有悠久的歷史,明清時已經廣泛流行於民間,放風箏成為老少皆宜的游藝娛樂活動,風箏製作也成為天津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天津也成為中國比較著名的「風箏之鄉」。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首推天津「風箏魏」風箏。「風箏魏」風箏興起於清代同治年間,民國時期達到鼎盛,創始人魏元泰。「風箏魏」風箏在師法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改革傳統風箏製作的弊端,最終形成 「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便於攜帶」的五大特色,成為天津風箏界的翹楚。「風箏魏」風箏在製作工藝技巧方面,把木工工藝中的打眼榫卯工藝,金屬工藝中的銅箍連接工藝巧妙的應用於風箏製作,製成可折疊拆展、便於攜帶的特色風箏。色彩運用方面,「風箏魏」風箏在仔細觀察自然物象固有色彩的基礎上,把中國建築彩繪以及天津民間繪畫技法應用於風箏彩繪製作上,從而塑造出色彩逼真的藝術效果。同時,「風箏魏」風箏還注重仿生學的研究,在觀察鳥類飛行的基礎上,巧妙運用風力傳動等機械物理原理,提高了風箏飛行的平衡控制水平,從而實現了風箏平穩飛行並能進行一定的空中特技動作的獨特技藝特徵。「風箏魏」風箏從功能類別上來講可以分作裝飾風箏、放飛風箏和綜合型三大類,尺寸大小不等,小到火柴盒般大小,大到上百米長。根據造型特徵又可分作動物型、器具型及人形風箏等。另外,「風箏魏」風箏還獨創了「蒲綳」絕活,通過以蒲草作為弦,在放飛風箏時可以發出聲響,又稱鳴叫風箏。「風箏魏」風箏的製作大致要經過創意、設計、選料、扎架、彩繪、糊面、試飛、總裝等八大工藝流程,面料以真絲織物為主,骨架則為上等毛竹,既具有觀賞性,又具備放飛功能,還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磚雕也是天津民間美術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其中「刻磚劉」的磚雕藝術更是天津刻磚界的集大成者。刻磚在天津俗成「刻花活兒」,興起於清代道光、同治年間,依託於天津地區傳統的青磚建築,如寺廟建築、老四合院以及其它青磚民居等,屬於建築雕刻的一種,廣泛應用於建築的牆體、門樓、影壁等,藉以展示建築主人的地位和品位。「刻磚劉」源起於清道光時期的馬順清,後發揚光大於其外甥劉鳳鳴,「刻磚劉」的名聲亦是由劉鳳鳴而來。「刻磚劉」的刻磚藝術題材選擇廣泛,其中尤以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為主,融花鳥、山水、人物、書法藝術於一體,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成就。而「堆磚法」是「刻磚劉」不同於其它刻磚的最顯著特徵之一,採用多層立體粘貼法,在一塊較大的磚面上,用以松香、黃蠟等熬制的特殊粘合劑粘貼以若干小磚塊,然後在上面加以雕刻,從而使整個磚刻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而層次分明,極富高浮雕的藝術表現效果。從藝術風格上看,「刻磚劉」磚雕藝術構圖飽滿,造型古樸而生動、傳神,結構嚴謹、含蓄而極富裝飾性。現存留於天津大悲院的「九獅圖」就充分展現了「刻磚劉」磚雕藝術的高超技藝和藝術風采。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5. 最能代表天津特點的的文化有哪些

一·天津方言
天津話是中國北方方言中的一種,流行於天津及其周邊地區。天津地區各處方言仍有些許區別。天津話以南開區的語音最為純正,南開區相當於舊城裡地區(也就是天津僅有的四條正南正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和北馬路所圍起來的地區)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區和娘娘宮。中國人類學家李世瑜,在比較了天津話與周邊方言的特點後,認為天津話是一個孤立的方言島,提出了「天津方言島」學說。即天津話不是由周邊的方言演變而成,而是被周邊相似方言包圍的,像一個孤島一樣的獨立的方言區。他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天津話與以宿州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區的方言最為接近,並認為,天津話脫胎於此。 蚌埠、鳳陽一帶方言只與天津話的陰平(一聲)都讀低平調,其他的音調都與天津話有差距,特別天津話是沒有入聲字,而蚌埠、鳳陽的方言都保存了許多入聲字。而宿州地區的方言則與天津話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話與當地人對話中,當地人甚至沒能認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見其接近程度。
二·文物名勝
全市共有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盤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津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薊縣(1991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樂寺
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
大沽口炮台
望海樓教堂
天津利順德飯店舊址
南開學校舊址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勸業場大樓
天津市中國大劇院
西北角清真大寺
三·曲藝文化
1.相聲
相聲是北方曲藝曲種。以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劇性藝術。在相聲形成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其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藝術手段。語言明快幽默,模仿維妙維肖,諷刺犀利辛辣。相聲一般由「墊話兒」、「瓢把兒」、「活」、「底」等部分組成,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由一位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位演員出台,一問一答。群口又稱「群活」,由三人以上演員表演。
天津是培養相聲名家的搖籃。最早相聲演出在清末。20年代,天津相聲進入繁榮發展階段,津京兩地相聲演員頻繁往來,許多相聲演員在天津演紅後,又赴全國各地。光緒初年,北京藝人玉二福來津長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揚名的相聲演員有「八德」:裕德龍、馬德祿、李德錫、焦德海、劉德志、張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們都曾來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聲演員有李德錫(藝名萬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稱)、張壽臣(有「幽默大師」之稱)、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藝名小蘑菇)、郭榮起、常寶霆、蘇文茂、劉文享、高英培、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聲傳統曲目有300餘段。
2.評書
曲藝曲種。形成於清初,第一代藝人為王鴻興,所傳弟子為「三臣」、「五亮」。「三臣」指安良臣、鄧光臣、何良臣。「五亮」不詳。評書只說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氣氛。評書藝術以結構嚴謹取勝,一部長篇包括幾個「柁子」(段落),一個柁子可分為幾個「梁子」(故事),一個梁子又分為若干「和子」(懸念)。
說書技巧主要有四種:一是「開臉兒」,表現生動具體的人物形象;二是「擺砌末」,描述人物活動環境;三是「賦贊」,贊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也稱「串口」,誇張地描繪人物、景物及事件。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氣氛,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說書時,以說書人口氣敘述的,叫「表」,摹擬書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評說書中人物作為的,叫「評」。天津評書藝人有王致久、張傑鑫、常傑淼、陳士和、姜存瑞等.
3.單弦
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4.天津快板
本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曲目多為反映現實生活的短篇。
5.西河大鼓
前身為清代中葉流行於河北省中部的弦子書和木板大鼓。後經河北省高陽縣藝人馬三峰創新使這一曲種日趨成熟。20年代初,在津被正式定名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為一人站演,說唱並重,演員自擊鼓板,唱詞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層板腔體,有三種板式。說唱語言保有冀中方言俗語,唱腔朴實,曲調明快。20-30年代西河大鼓的幾個主要流派為朱(化麟)派、王(振元)派、李(德全)派、趙(玉峰)派、馬(增芬)派。
天津還有兩個西河大鼓藝術世家:郝家(郝英吉、郝慶軒、郝艷霞、郝秀潔等)、田家(田士傑、田起山、田蔭亭等)。著名演員還有王艷芬、艷桂榮、陳鳳雲等。

6. 天津有個吊錢兒文化跟今天有關你知道嗎

天津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掛吊錢兒,然後會在農歷正月二十五那天摘下來。

我們知道,農歷正月二十五是傳統的“填倉節”。傳說中,填倉是倉王爺的生日,是中國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我想,紀念這個填倉節,意思大概就是填滿谷倉,這一年不會挨餓的意思吧。

那麼,摘吊錢兒又是怎麼回事?估計好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據我觀察,吊錢兒好像只在天津才能看到,反正我來天津之前從未看到過,也沒聽說過。

記得大學畢業剛來天津時,每年都是回老家過年的,每次過完年回到天津,總能看見各家各戶窗戶上掛著迎風飄揚的“小紅旗”,覺得挺好看,卻沒搞懂這是什麼情況。

來天津幾十年了,終於把吊錢兒文化搞明白了。其實,天津這個城市有很多獨特的傳統文化,不在這里紮根三代人,根本就算不上天津人。

7. 天津市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天津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豐富的內涵和突出的特色。表現在建城設衛、生產、商貿、文化、飲食、服飾、家族、民居、交通運輸、人生禮儀、歲時節日、信仰及民間藝術與游藝競技諸方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文繼位為帝,其子朱棣以「靖難」為名,向其親侄子朱允文發動了爭奪王位的戰爭。建文二年(1401年)九月,朱棣率軍由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晝夜兼行」,破滄州,打通了南進之路。賜直沽以「天津」名,意為「天子濟渡之地」。天津老城北門外的渡口處,曾建有「龍飛渡蹕」的牌坊以示紀念。
朱棣稱帝後,認為「直沽海運商泊往來之沖,宜設軍衛」。於是,在明永樂二年至四年(1404年至1406年)先後設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於直沽,並令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等築城浚池,建天津衛城。
天津衛城垣有「賽淮安」之美譽。其長9里13步,高2丈5尺。設4門,門上建有城樓。城垣東距海河220步,北距衛河(南運河)200步。由於初為土築故至弘治初年已頹圮不堪。弘治四年(1491年)天津兵備副使劉福積累帑項,於弘治六年(1493年)委都指揮使陳達用了2年的時間用磚包砌,在4門之上重建城樓並為4門題鎮東、定南、安西、拱北之名。
明代天津的城市生活,具有典型的封建性。在城市上層中,「日以戈矛弓矢為事,……爭相驕侈為高。」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衛合一,統稱「天津衛」,這一名稱也成為天津城市的代表。
天津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天津農、林、牧、副、漁、鹽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其中作為經濟支柱之一的漁、鹽及手工業生產習俗頗具特色。特別是隨著元代漕運的發展,為之服務的手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各類作坊相繼應運而生。尤其是開埠以後,帝國主義的經濟入侵又從客觀上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三條石機械工業區為代表的民族工業形成規模。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成為華北地區民族工業的重要基地。
明代築城後,漕運發展,商業繁榮,財聚四海,「民喜為商賈」。憑借海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匯南北舟車,集八方商賈,迎海運漕糧,納吳越百貨,成為華北地區商業中心。清代漕運、鹽業、糧業更漸發達,經濟空前繁榮,「輪蹄輻輳,舳艫揚帆,往來交錯,盡晝夜而無休止」。東門內、北門內及東門外宮南宮北大街,商號林立,錢庄、銀號櫛比,商貿發達,各業俱興。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城廂慘遭燒殺搶掠,商民損失額巨,元氣大傷,商業蕭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城牆拆除後,改為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店鋪賈攤沿街而立。繼而北馬路的北洋第一商場、國貨售品所以及商業總會、天津工商研究總會等私商機構相伴而起,形成以東北角為中心,向北馬路、東馬路延伸的商業區。從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商業中心逐漸南移到租界地。勸業場、小白樓等街區日漸繁華,周邊形成規模商業區。商業資本大量投入,旅店、飯店、商店、影劇院、歌舞廳櫛比鱗次而立,尤入夜燈火通明,觥籌交錯,輕歌曼舞,是聞名全國的享樂之鄉,並有「東方小巴黎」之稱,成為天津重要的商業、娛樂、休閑中心。
天津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20世紀以後出現的「銀行熱」,尤以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後進入繁盛時期。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銀號,發展更為活躍。由於天津金融業可以一直輻射到華北、西北腹地,因而形成北方地區的金融中心。就金融業的總體規模而言,天津僅遜於上海而躍居全國第二位。
隨著天津城市經濟和商業的發展,商人階層尤其是鹽商階層的迅速崛起,使城市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清代著名學者紀昀在清代中葉到天津後曾寫道:「天津擅煮海之利,故繁華頗近於淮揚。……文士往來於斯,不過尋園林之樂,作歌舞之歡,以詩酒為佳興雲耳。」「豪於家財而風度彬雅」的大鹽商們無不廣交、延攬南北名士,附庸風雅,形成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圈。馳名中外的由查氏鹽商修建的私家園林——水西庄就曾經是當時全國各地文人墨客聚集結社的著名場所。商人的倡導和世俗化的傾向以及城市社會商人與官僚身份的結合成為清代以來城市文化的最顯著特點。
帶有商業色彩的地域文化,影響著城市居民的風格習尚。特別是自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以後,天津開為商埠,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典型城市,西方文化的侵入,加之天津人雜五方,使天津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形成了以老城為中心的民間傳統文化、以9國租界區為中心的租界文化和以海河三岔河口為中心的漕運(碼頭)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風採的民俗文化風貌,具有都市民俗所特有的個性和魅力。成為濃縮中國近代歷史的寶庫。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素有「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之俗語。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海鮮食品。由於市內曾有許多清朝遺老遺少、文人、政客、軍閥等寓居津門,加之商人之間的交易和達官顯貴的宴飲,影響並形成了津人好「下館子」之風尚。每遇熟人在飯庄相遇,還講究「添菜」之禮。津人擅長烹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咸」,且酸、辣、香、麻一應齊備。津菜菜系以扒、烹、燒、炒、煎、烙、烤、煮、熗、涼拌、腌、醬等為主要烹調方式。並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餚。
民間小吃風味獨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大麻花不僅是舊時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譽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服飾頗具特色。富足者衣飾追求華麗氣派,面料考究,做工精細,款式新穎,極盡豪華奢侈,且不同場合穿用不同服飾。女服更講鑲滾沿邊,色彩艷麗,雍容華貴。無論貧富,皆崇尚紅色,尤以新婦為甚。而貧困遊民,其指身為業,日掙日吃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具有典型的職業特點,夏著「短打兒」,冬著「二大棉襖」、「空堂」棉褲,腳腕扎腿帶子。婦人則多著「一裹窮」。貧富差異相當明顯。
天津舊時曾出現許多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其存在和發展的共同特點是必須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同時家族的維系還必須靠家族成員間共同經營一種產業來做依託,實行家長制的管理手段。但天津市區的家族觀念相對郊縣農村不甚強烈,特別是清代乾隆、嘉慶以來,城市商業經濟不斷增長,社會控制松動,家族的外部職能受到更多的重視,「家族主義」淡化,大家族減少,並逐漸由復合家族向單一家族過渡。
至於親族關系則重視母親家族,「娘親舅大」,舅舅的權威性可決定外甥的婚姻、分家等諸多事宜。另對結拜兄弟、姐妹及拜認乾娘等干親比較講究。
傳統民居以四合院為主,並有三合院、筒子院、獨門獨院和門臉房等,尤其推崇大四合套院落,以橫向連接的兩側跨院多為富,以縱向連接的進深院落層次多為榮。並講究裝飾磚雕、木雕。城廂內民居多坐北朝南
隨著前清遺老、軍閥、政客等寓居津門,在租界區內相繼營造了不少風格各異的花園別墅、洋樓。這些帶有異國風情的豪華宅邸多由外國人設計,像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張學良以及慶王府的宅邸均為上乘。還有的採用中西合璧,將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歐建築風格有機結合,清雅別致。
郊區運輸,除河船外,多系單套或雙套的兩輪木製馬車;市內運輸,則多為人力雙輪或獨輪車;一般小販和短途運輸則為肩挑。
城市上層人物代步的交通工具為轎和馬,轎又分四人官轎及兩人轎。官員乘轎要求走得平穩,而商人乘轎卻要轎夫「飛轎」,跑步行進,以示有「派兒」;兩人轎,多為婦女乘坐。乘馬者多為武官,間有英武少年騎馬游獵於近郊。20世紀初,租界地外僑和中國官僚、軍閥均擁有私人汽車。有軌電車也以環老城4條馬路和日、法、德租界區域繞行。人力車、四輪馬車和自行車得到廣泛使用。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復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杠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後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後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准,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斗艷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後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這些民間音樂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藝競技項目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區僑民則多以舞會、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閑方式,這些項目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8. 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

1、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主要流傳於天津市。

天津時調源於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並流傳於天津城區,以天津方言語音演唱。天津時調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兩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

2、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上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

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一種採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於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懷柔和天津寶坻一帶。

京東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葉,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如京東怯大鼓、樂亭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等。表演時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擊鼓為節,旁有樂師伴奏。京東大鼓經典劇目主要有《王婆罵雞》《耗子告貓》《大八義》《小八義》等。

(8)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天津的建築:

1、古代建築

天津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6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獨樂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樓教堂、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等。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黃崖關古長城,有各種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盤旋於群山峻嶺之中,四周風景優美如畫。

全市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著名的有天後宮、玉皇閣、文廟、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禪院、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舊址等。

2、近代建築

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築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哥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這些外國建築稱為「小洋樓」。

9. 天津的民間藝術(包括名稱,形成過程還有特色)(最少兩個)

楊柳青年畫

中國著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產生於17世紀初葉的天津西郊楊柳青鎮,故得名。楊柳青年畫採取木板刻印和人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即先用木板印出線紋,後用彩筆填色而成,形成一種既有遒勁功力的木刻韻味,又有民族繪畫見風貌的獨特格調。楊柳青年畫採用寓意、寫實等各種手法,取材於現實生活、民間風俗和歷史故事,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品。

泥人張彩塑

泥人張彩塑藝術的創始人張明山(公元1826年~1906年)練就一手捏泥人的絕活,能在與人談笑之間,於衣袖內靠手感捏出形態逼真的人像,故而人稱「泥人張」。泥人張彩塑藝術的特點是人物神形兼備,個性突出,在著色勾繪上吸收傳統工筆彩繪和民間年畫的表現技巧,色彩和諧,成為天津乃至中國著名的民間工藝品。現泥人張彩塑已發展到第四代。

魏記風箏

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公元1872~1961年)一生從事風箏製作,先後研製平拍式、立體式、串式和整體式、組合式風箏等近200餘種,被譽為「風箏魏」。魏記風箏的主要特點是用料講究,造型多樣,工藝精湛,彩繪逼真,飛行平穩。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金獎。

(9)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民間藝術分類

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可以有多種角度的分類方法

按照材質來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等不同材料製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基本上都是天然材料,以手工加工製作的。

按照製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剪刻類、塑作類、織綉類(包括印染類)、編織類、繪畫類、雕鐫類、扎糊類、表演類、裝飾陳設類等。

也有學者按照造型來分類,但是這幾種分類都比較單一,不能完全體現出民間工藝美術極為豐富的內容種類與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

10. 天津有什麼特色的東西

天津茶館聽相聲天津素有「曲藝之鄉」的美譽,津派相聲擁有眾多的聽眾。前些年,相聲藝術遇到了發展瓶頸,走過了一段低谷的時期。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專業相聲表演隊伍的誕生、茶館相聲的復興,天津市民又多了一個茶餘飯後消遣娛樂的地方。平日里,聽相聲已經成了津城年輕人的娛樂方式,在節日里,聽相聲就更是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了。台上一塊醒子、一把扇子、一條手絹,演員穿著長袍馬褂,台下幾十位觀眾品著蓋碗茶、嗑著瓜子。台上口若懸河、妙語連珠,台下掌聲不斷,叫好聲不絕。台上演員說學逗唱,使出渾身解數逗得台下觀眾捧腹大笑,掌聲此起彼伏。年輕人在元旦期間選擇到茶館聽相聲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來。對於大多數來茶館聽相聲的觀眾來說,花上不多的錢就可以欣賞到現場表演。聽相聲不僅能取樂,還可以了解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風俗民情和歷史典故,這比起看場電影或是去酒吧要劃算得多。有很多北京的觀眾也特意開車到天津來聽茶館相聲。周末了,來天津聽幾段茶館相聲,既娛樂了自己,也算是一次短途旅行了。有些觀眾表示,茶館相聲不僅可以娛樂自己,也是比較好的社交方式。他們會親訪友,或是招待客人,就會帶他們來茶館聽相聲,打個電話27059678,提前電話預定座位去茶館聽相聲,喝茶嗑著瓜子,感覺相當「小資」。一位私企老總說:「因為咱們天津相聲風格獨特,能夠代表天津特色,請客戶來茶館聽相聲,他們感覺既新鮮又有文化內涵。茶館相聲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維系客戶、朋友關系的機會。約幾位知己好友一起來聽茶館相聲,真是能品味到老天津衛的傳統文化。」 天津文化的特色旅遊—天津茶館相聲 「咦」、「嗨」、「好啊」……此起彼伏的叫好聲,是觀眾對演員的一種肯定,更是情緒的一種宣洩.到了天津,那種撲面而來的茶館氛圍——輕松、隨意,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享受不到的,只有天津是可以聽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態傳統相聲。和茶館里的鼓曲、戲曲不同的是,近年來,茶館相聲已經不再是中老年觀眾的專利。最初聽相聲大會的都是一些老觀眾,現在年輕觀眾的數量迅速增加。到目前為止,85%左右的觀眾是20到40歲左右的年輕人。 「逛街、唱歌、看電影,也總有乏味的時候,到茶館聽相聲本來只是調劑,卻不小心把女朋友培養成了相聲迷,這樣也好,我也省了腦筋去想怎麼哄她開心了。現在一到周末,至少要安排一個晚上專門到茶館去聽相聲,打個電話提前電話預定座位,不貴的門票還管茶水,再買上點零食,一個晚上很容易就「打發」過去了。 「吃飯食品街,購物古文化街,茶館里聽相聲。」北京某旅行社推出的「天津一日游」項目中,聽茶館相聲已經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消閑旅遊項目趨同的時期,只有特色才能招攬到顧客,天津每天都有相聲演出,這絕對是一項體現天津文化的特色旅遊。去茶館聽相聲要提前電話預定座位,電話是27059678,現在有十人左右預定還可免費送票到家,老百姓的傳統相聲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了。 天津茶館相聲有滋有味 茶館相聲在天津的復興不過幾年的時間。相聲在誕生之初,經歷了從「畫鍋」撂地到茶館表演的蛻變。後來,基本上以茶館演出為主。因為茶館相聲表演注重現場感,以及演員和觀眾的互動。演員都是「人來瘋兒」,台下觀眾反應越熱烈,演員表演就越起勁兒。如果演員表演精彩,觀眾每每會送上花籃以示祝賀。通常一個花籃10元,收到花籃是相聲演員們的榮譽,他們會更加賣力地表演。人抬人高,是相聲表演所需要的一種氛圍。茶館相聲的復興正是回歸到了相聲原生態的形式。而且實踐證明,這種形式正是相聲發展非常適合的土壤。觀眾在電視上、廣播里也可以聽相聲。可電視相聲、廣播相聲和茶館相聲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電視相聲、廣播相聲,演員和觀眾沒有直接的互動,而相聲恰恰是需要演員和觀眾互動的藝術。在茶館說相聲,演員們通過觀眾臉上的表情就可以判斷出裉節兒(在哪裡抖包袱)在什麼地方,知道說到哪裡會有叫好的,送花籃的。觀眾的現場反應能夠使演員及時修正演出中的不足,磨練出比較完美的相聲段子。觀眾還可以依據個人喜好現場「點活」(點節目),這種演員和觀眾面對面的「交流」,正是茶館相聲的特色之處。隨手打個電話—27059678,提前電話預定座位去茶館聽相聲,喝茶嗑著瓜子,品品天津茶館相聲的滋味,非常舒服的一件事情。

閱讀全文

與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