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明節曲阜孔林舉行了盛大的家祭孔子儀式,你如何看待這種家族祭祀
這是一種對於傳統習俗的傳承,不但是一種家族祭祀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孔子文化深入人心,並且在國的文化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思想,海內外400多名孔子後裔代表在孔子第79代嫡孫,正獻官孔垂長率領下,共祭祖先!
2500年前的孔子至今已經傳承了80餘代,世界各地有孔子後裔400多萬人,三聲長號響起,在眾禮生引導下,家祭隊伍穿過萬古長春坊,然後沿著約1公里長的神道,緩緩向孔子墓行進。。
第一,緬懷先祖,傳承孔宗孔子的思想對於我國的歷史文化有這非常深遠的影響,同時為了發揚我孔子文化,我國在時間各地也建設了孔子學堂就是為了去發揚孔子的思想和文化。
傳承孔子文化,就是對於我們國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都有孔子學院就是為了讓我國的文化,走向世界各國,讓世界各國去學習中國的文化!
Ⅱ 孔子是哪個年代的離我們有多少年了
是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距今有1449年。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後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2)孔子文化傳承多少年擴展閱讀
孔子的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 法 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Ⅲ 孔子的資料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中文名:孔丘
外文名:Confucius
別名:孔子,仲尼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職業:教師
信仰:儒學
主要成就:開創儒家學派
編纂《春秋》,修訂「五經」
創辦私學,打破貴族教育
代表作品:《春秋》
目錄
孔子簡介
榮譽
政治生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安貧樂道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直道而行
政治思想德治主張
循循善誘
近世發展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儒學: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
儒學:如何在中國普及、在全世界傳播
家世家譜孔子家世
孔子家譜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
孔子謚號
孔子身高
傳世名言
孔子飲食
孔子學院
個人影響
同名圖書
同名動畫片
同名電影
孔子文化旅遊圖片欣賞
在線觀看
貼吧相冊孔子簡介
榮譽
政治生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安貧樂道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直道而行
政治思想德治主張
循循善誘
近世發展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儒學: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
儒學:如何在中國普及、在全世界傳播
家世家譜孔子家世
孔子家譜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孔子謚號孔子身高傳世名言孔子飲食孔子學院個人影響同名圖書同名動畫片同名電影孔子文化旅遊圖片欣賞在線觀看貼吧相冊展開編輯本段孔子簡介
孔子像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孟子為「亞聖」。據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很大關系,其母顏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孔子全身畫像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編輯本段榮譽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編輯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為豪。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編輯本段政治思想
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循循善誘
在孔子游春中,孔子用水來教育弟子們要學習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編輯本段近世發展
孔子學說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的文化聖人;儒學,以孔子學說為基礎,以歷代儒家宗師的理論為主體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隆重舉行。它是國際性的文化論壇、高規格的學術盛會,它的召開是世界儒學界的一大盛事。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武村正義與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以及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丹麥、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和地區、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172位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共襄盛舉。這些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圍繞儒學的歷史研究、儒學的當代價值、儒學的現代闡釋、儒學的世界傳播、儒學與和諧文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廣泛對話。曾幾何時,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淋漓盡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了輝煌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有識之士指出,它的主線就是「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的儒學精髓。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古琴聲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簡的孔門弟子,齊聲誦讀《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禮之用,和為貴」等儒家經典名句;887塊活字印刷字盤變換出3種不同字體的「和」字,表達了「和而不同」「和為貴」的中華人文理念。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藉此在五大洲進一步傳播,「孔子熱」「儒學熱」更加「薪助火傳」。周和平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儒學既保持著其仁愛、和諧的精神特質,又帶有不同時代的文化烙印,它以開放的姿態生發擴展,為世界文明形態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上,新世紀的儒學又一次發出了合乎歷史發展、合乎人類利益的時代聲音。
儒學: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
毋庸置疑,當今社會出現了種種問題,生態危機、精神危機、道德危機和價值危機正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人類命運、地球的命運又一次受到嚴峻的挑戰。孔子研究院院長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資源可以為治療化解這些問題提供寶貴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國黑山博士說,為了創造一個沒有任何無端沖突的德馨社會,人類偉大導師孔子所設立的道德原則和進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無人超越。現在,為了我們自身,為了我們的後代子孫,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條件,只有孔子倡議的倫理原則才能幫助我們這樣做。一些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兩次百家爭鳴,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紀很可能將有第三次百家爭鳴。它將帶來中華文化的繁榮,同時也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貢獻。在第三次百家爭鳴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將再一次受到審視、洗禮、發展和創新。在與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創造出更適合時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學沈素珍教授指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歷來崇尚「和諧」,追求「和睦」,堅持「和平」,在當今新的歷史時期里,這種民族精神必將在全人類的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彷彿是為「儒學是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提供實例,20世紀中後期,受儒家文化圈影響的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一躍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的成功引發了學者的普遍關注,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此,在小組討論中,新加坡在20世紀80到90年代進行的儒學實踐成為一個重要話題,特別是儒學在抗拒西方個人主義,強調社會意識、勤勞、容忍、節儉等方面可以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新途徑受到肯定。
儒學:如何在中國普及、在全世界傳播
當代最著名的儒學學者之一杜維明曾經指出,跟韓國、新加坡乃至中國台灣相比,中國大陸在保持儒學傳統方面還存在著差距。相當多學者認為,隨著中國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渴求,儒學在中國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傳播應該成為當下儒學研究的重要話題。山東大學王鈞林認為,如果儒學僅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裡,它通常被視為一種思想、學說,很難說它是一種文化。儒學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來到社會,深入到大眾之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東西,推行禮教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倡導仁義改變社會風氣,才會從儒學那裡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門學者也提出,應該在中小學提倡每天讀「一分鍾孔子」。9月28日,與會代表們前往曲阜孔廟參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對全球各地的祭孔儀式展開了討論。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廟遍布於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中國古代從國家到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設有文廟,文廟有重要的三重社會公用:崇德、報本、教化。政府通過孔廟教育臣民學習儒家思想,推崇德義,砥礪倫常,加強道德修養。這類文化設施對於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會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浙江工商大學的趙榮光教授通過考察比較中國曲阜、台北和韓國成均館孔廟釋奠禮,認為孔廟釋奠禮應當按博物館原則再現歷史原貌,加強相關制度、禮儀、樂舞、服飾、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體事宜。在條件具備時,有關方面應向聯合國「申遺」。台灣地區的董金裕介紹,古代的祭孔分為「秋祭」和「春祭」,台灣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禮」,即在禮儀、服裝、音樂、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規程,並根據時代特點壓縮儀式的時間、接納女性參加祭孔;「春祭」則融進了更多的時代特點,採用年輕人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輕人走近孔子、接觸儒學。一些專家指出,在當下復雜的文化背景中,儒學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普及並不會一帆風順,甚至困難程度遠遠超越大家的想像。來自丹麥的安德森認為,儒學的普及並不是價值觀的強加。孔子哲學強調彼此了解,孔教是調和的一種價值觀。他認為應該用協調的方式推廣儒學,而不是一種說教的方式進行。與會專家相信,我們在研究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同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並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從而將把人類帶入一個和平、穩定、繁榮、進步的新時代。正像張岱年先生曾經說過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時代過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時代也過去了,科學的研究孔子的時代到來了。」孔子是中國的,儒學是世界的。孔子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被歷代統治者視作正統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准,影響延綿數千年至今。子臨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Ⅳ 孔子對歷史的有什麼貢獻,文學史上的主要貢獻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即語錄體散文集及《五經》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Ⅳ 中華文化傳承5000年而不斷,其中有何原由
中華文化傳承5000年而不斷,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善良,不爭不搶以及中華文化的淵源博大精深。四大文明古國由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還有巴比倫文明和印度文明,在這些文明中,只有中國的文明一直傳承到了現在。
三、文明流傳各朝各代的文化都尊重了中華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並且使各個民族達到了一個融合一體的作用,中華文明裡中華文化以儒儒家思想為主。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看到了歷史長河中不斷前進所給我們帶來的發展,這也是中華文明不間斷傳承的原因,我們有凄凄慘慘的愛情故事,我們也有宛在水中央的浪漫愛情,更有當時人民戰火連篇的生活場景,也有現代人民富足安康的小康生活,中華民族傳承至今是因為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中華文化流傳至今,上下5000年,從堯舜開始到現在的領導人,我們一直在恪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發揚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我們也以我們歷史中所取得的驕傲,成績引以為傲,也以我們現代人的精神文明為基礎,所以中華文化在傳承多年以後而不斷的。
Ⅵ 孔子的思想為什麼能傳承千年,越來越受重視
孔子的思想能傳承千年,越來越受重視的原因在於他的思想符合每個時代的思想理念,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每個人民的根本體現,孔子的思想是中華歷史上幾千年來一直推崇的優秀典範。孔子思想之所以傳承不衰,是與我國歷代知識分子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感分不開的。他的思想也並不是一層不變的,它也時時刻刻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進步,它在每個時期都很好的符合了當時社會的發展和基本理念。
孔子思想能夠流傳千古,甚至名揚海外,就是在於人們為理想奔波不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持吧。
Ⅶ 為什麼說孔子是中國文化的繼往開來者
孔子一貫以古代文化的傳承人而自命。正是這種神聖的使命感,讓孔子和弟子們在數次遇險時,仍然「弦歌不絕」,迸發出昂揚的生命力。孔子的治學原則是「述而不作」,只講述而不創作。事實上孔子「又述又作」——這是中華民族的幸運,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文化世代流傳,因為我們有了孔子。著名國學家柳詒徵先生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也就是說,孔子傳承了自他以前的2500年的文化,而他的思想又影響了以後的2500年。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可謂是千古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