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外文化有何差異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這種實證分析的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便成為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
『貳』 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在於東方重視整體,而西方重視個體。從思維方式上看,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
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這種實證分析的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便成為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老子首創了「體道」說。「體道」,就是以心靈體驗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認識的對象作為人類自我意識外化的倫理情感的整體來體驗的,從中尋找對主體倫理、價值規范的印證。中國歷史上缺乏實證科學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縛。
『叄』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
1、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
2、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 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倫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反對「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在人際關繫上,中國傳統的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維護現狀,保持和諧。
(3)中外文化差異有哪些擴展閱讀:
差異互補
東西方文化從現象上看,顯然有很大差異,從本質上看,東方屬於整體文化,而西方是個體文化。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
欲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許多社會基本條件有待醞釀成熟,承認東西方文化差異,使東西方文化互補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條。
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是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文化基礎。文化格格不入的國家之間很難實現經濟一體化。
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需要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同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這是由於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是互動的。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過程。正是由於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促進、互相推動、使人類逐步向和諧世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方文化 網路:西方文化
『肆』 中外文化差異例子有哪些
1、交際語言的差異: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
2、稱謂稱呼方面差異: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
3、餐飲禮儀的差異:中方:用筷子;喝酒時會碰酒杯,碰出響聲,一般來說都會先上肉菜,最後才上湯類,一般不有甜品。西方,會用刀叉,左叉右刀,乾杯時不能碰出響聲,一般會有前菜。
對待文化差異的態度
1、在人文交流中,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首先要認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2、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各國應根據本國、本民族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反對照搬外來文化,也反對全盤否定外來文化、「封閉主義」。
3、對待文化差異,不應該是排斥,而應該是溝通,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互相學習。
『伍』 中外文化差異例子有哪些呢
中外文化差異例子有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有飲食方面、天氣方面、生活方面、服飾方面、教育方面等。飲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
中國人則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人際關系方面:西方人與人關系分明,習慣AA制;中國人講仁義,喜歡請客買單。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中西文化差異分析
19歲的時候在瑞典待了一年,等到20幾來澳洲的時候,總算沒到Culture shock的地步,然而瞠目結舌還是少不了的。民以食為天,先從吃說起。第一次跟澳洲朋友聚餐,此君說要給我露一手,給我煮一道中國菜,於是買了青蔥,想炒一個青蔥牛肉。
我看他自信的模樣,覺得大可放心。然後,只見此君把青蔥從超市塑料帶里拿出來,直接放到砧板上,手起刀落,把10cm長的蔥白切掉後,丟進了垃圾桶。
青蔥牛肉,真的是只吃青蔥呀。後來,去過一個全日的活動,到了茶歇的時候,主辦方端上來茶和咖啡,以及切得整整齊齊的芹菜、胡蘿卜還有西蘭花。旁邊是粉紅色的蘸醬。我一樣拿了一個,放進嘴巴里,嚼了又嚼,好耶,的確是生的。
『陸』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什麼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
1、飲食: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而歐洲人很講實際。
2、餐具:中國人用筷子,歐洲人用刀叉。
3、思維方式: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4、生活態度: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5、文化:我們的東方文化主要是體現「和諧」觀念。這個觀念注重的是人與天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主張一切都順應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過分的干預自然,人的一切活動都要在自然狀態下進行。
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張從根本上來認識世界,要運用理性思維來把握世界,並且積極改造世界,使世界來適應我們。在這種思想下,人們更加註重物質生活,而且科學也更注重理論的研究。
6、消費觀:東、西方的消費觀差異較大,西方的價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質量為本,提倡為自己活著,不為別人活著,為今天活著,不為明天活著,為這代人活著,不為下代活著,不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東方人喜歡攢錢。
7、隱私觀: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私下裡愛議論隱私,小道消息傳播隱私,甚至把隱私作為整人的工具,樂此不疲,這是一種文化的愚昧和落後。
8、生育觀:歐洲人都不願生孩子,怕孩子多影響生活質量。所以一般西方發達國家都呈人口負增長態勢,人口、資源和生態壓力小。中國仍有相當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養兒防老。
9、競爭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為核心。儒教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市場經濟則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歐洲人認為,社會需要競爭,人與人需要競爭,競爭出動力,競爭出人才,經濟才會在多元化競爭中得到快速發展。
10、工作態度:大部分美國人工作也是極其勤奮的,但同時美國人又有享樂主義的一面,所以主張工作的時候認真工作,享受的時候快樂的享受。這點中國跟美國比較接近。只是中國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附加值還需要提升。
『柒』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捌』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有哪些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有:飲食方面,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價值取向,消費觀,隱私觀,競爭觀,思維方式。思維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外文化差異的淵源
中國文化有許多不同的源流傳統,但自中國秦漢文化以來,基本上是循著一種主體文化——儒家文化發展下來的。儒家文化強調自我的節制、忠孝和責任等等,這些都造成了中國人中庸的文化傳統。西方文化的主要傳統則是早期的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希臘文化帶有一種和諧的特點,它力求達到一種和諧。
中期的基督教時代,它追求功利,物慾,它導致了世俗的發展帝國的膨脹、繁榮和法律的健全。近代西方文化又出現三合一,它既有希臘的那種對人的尊重,對知識的追求,又有羅馬的那種對功利的嚮往,同時又有基督教對現實的批判,對理想主義的嚮往。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中國人的整體觀念比較重,而西方文化強調的是自我價值和個人利益。
『玖』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東西方文化從現象上看,顯然有很大差異,從本質上看,東方屬於整體文化,而西方是個體文化。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
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
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
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倫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
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
『拾』 中西文化差異20點有哪些
中國人信奉儒教, 講順從孝順。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們講民族自由.個人權力。
中國人民與外國人的吃飯習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常常圍著一大桌,同吃一盤菜,雖然熱鬧,但一點兒也不衛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這就是自助餐,既衛生又方便;
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國人教育學生,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中西方文化在請客吃飯方面的差異 :中餐通常先上菜,後上湯,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萊,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
;西餐主人通常不會堅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動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電影文化:美國人喜歡調侃總統,英國人喜歡調侃一些暴力機構,比如監獄。中國人最喜歡調侃老百姓。
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
內向型與外向型。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
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